开放时间:上午9:00-11:00
下午13:00-16:00
建议游玩时间: 1.5小时
门票:免费。
由于北寺塔距离唐伯虎故居不远,从北寺塔出来走桃花坞大街,步行前往唐伯虎故居。
经过桃花坞里
唐伯虎故居,即唐寅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前新街附近,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故居。该故居不仅展示了唐寅的生平、作品和成就,还通过复原明代文人居所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唐寅的创作环境和生活场景。
唐寅故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弘治十五年(1505年),唐寅在桃花坞选地建宅,署额桃花庵。直到54岁去世,唐寅一直住在这里,他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就诞生在这里。清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购得此地,构建亭台、植花木,并将其改建为“唐家园”。乾隆年间,僧人禅林、道心将其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曾改作文昌阁。1982年,宝华庵以唐寅故居遗址的名义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多方投入资金修复,唐寅故居焕然一新,成为苏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如今修复重建的唐寅故居遗址,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布局和风貌,配置了学圃堂、寤歌斋、蛱蝶斋、梦墨亭等建筑,厅堂内展示了唐寅的生平和诗画作品。在这里,既能感受江南才子唐寅的快意人生,也能领略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与仇英、沈周、文征明并称为“吴门四家”, 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幼年时父亲经商,生活快乐无忧
16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中第一名案首。
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赶考遭冤狱。遭受刑拷凌辱,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他家颇富藏书,文徵明曾有诗道:“君家在皋桥,喧阗闹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这是唐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3l岁时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蠡,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七省,历时10月。壮美的河山,激励了他奋发的情怀;贫困凄苦的生活,逼迫他开始了读书卖画的生涯。
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
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土,54岁去世,配徐,继沈,生一女,许王氏国士,履吉之子。
唐寅书画诗文的艺术风格:
其绘画 “远攻李唐”、“近交沈周”, 山水、人物、花鸟方面均有建树,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唐寅的山水画,立意高雅,大多表现高人雅士隐遁林泉、飘然尘俗的境况,借以吐露自己对社会黑暗的痛恨与反抗,与一些纯粹陶情山水的作品有所不同,更富有思想性和超迈旷逸之趣。由于唐寅既有院派的功底,又有文人画家的涵养,所以他的山水作品纤细而秀润,沈郁而奇峭,给人以真实而具体的美感。如《太湖平远图》、《江南农事图》、《春山幽趣图》等,工笔、写意俱佳,雅俗共赏。
唐寅尤其擅长绘仕女、人物。他笔下的宫妓、歌女、丫鬟等,承唐人张萱、周昉之风,线条工细,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表现出江南女子娇小纤丽、弱不禁风的情态。如《贵妃出浴图》、《簪花仕女图》、《秋风纨扇图》等,形象大多清秀端庄、婀娜娟丽。他所绘花鸟,既不像院体过于刻板,却能得其纤细之妙,而且墨韵明净,真趣跃然;落墨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像《梅花图》、《雨竹图》、《春莺图》等,翩翩文雅,洒脱高洁。许多画作都融合了唐寅的千万心事,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王世 评价棋“美人图”“意在言外”,文征明更以一首小诗反映了唐画的意境:“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
其诗词真切平易,不拘成法,意境清新。意境警拔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如《把酒对月歌》中:“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题材以记游和题画为主,特点是情之所至,率意挥洒,有一种天然纯情之趣。从唐寅诗歌可以看出书、画、诗、酒、棋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书法出自赵孟頫一体,俊迈轶群,很有功力;
除诗文外,也能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
由于唐寅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并具有高度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及熟练的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技巧,作品雅俗共赏。
在水阁东侧有石板小桥跨池。跨过石桥,顺着鹅卵石小径往北,算是进入“桃花庵”了。
西荷花池和建筑群在竹林和杨柳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
荷塘景色旖旎,不规则的池塘自东北流向西南。池周以湖石堆砌、花木相围。湖远方的“才子亭”
隔水相望的桃花庵
过桥便是唐寅故居六如堂。
堂前两侧各立一块石碑,左边《桃花庵歌》石碑
《桃花庵歌》 明代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右边👉🏻石碑刻清乾隆皇帝题诗二首
进入故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六如堂"。唐寅中年之后,由于人生遭遇、命运捉弄和清困生活,他的内心怀有避世想法,开始信奉佛教,研究佛经,按《金刚经》的“六如偈”,为自己起字号为“六如居士”。
唐寅一生交友广泛,最爱会友雅集,学圃堂就是唐寅会见朋友、接待宾客的场所。
厅堂内这幅巨大的屏风上,是唐寅所绘的《十才子图》,此图展现的是唐寅与他的好友一起切磋书画、诗酒助兴、谈笑风生的情景。
唐寅家中拥有两块菜地,学圃是学习种植蔬菜的意思,以“学圃”作为厅堂的名字,展现出唐寅对田园生活的雅致追求。
唐寅书画展
湖石假山,小亭矗立
冯英旗袍
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绿植葱茏,花香四溢。在这里,你可以静静地欣赏古典园林的美景,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仿佛在这片刻的时间里,你就能忘却尘世的喧器与纷扰,与唐伯虎一同沉浸在艺术的殿堂中。
唐寅作画雕塑
《唐伯虎点秋香》其实就是虚构的。而且在历史上他们毫无瓜葛。故事说的是,唐寅与文徵明、祝枝山都是吴中的才子,唐伯虎尤其能文擅画,气度潇洒,不拘小节。无锡望族华学士的夫人乘坐画舫,率婢仆来吴中进香,正巧遇到唐伯虎。唐伯虎看见华府众人中有一位风姿明丽的婢女,微微一笑很倾城,引起了唐伯虎的爱慕之心。为此,唐伯虎不惜更换便装到华府应聘教书先生,取名华安,后与秋香终成眷属。
桃花坞文昌阁始建于清朝,一直以来都被视作桃花坞文化繁荣的标志性建筑。
文昌阁,坐落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正中心,面积约200㎡。作为古代的传统祭祀建筑,祭祀的是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文昌帝君。学子们对其参拜、祈求庇佑仕途步步高升
一楼 文昌帝君像
二楼 文昌阁是中国古代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社会里,苏州出了近三千名进士,其中有五十一位状元,全国称冠,赢得“状元之乡”的关誉。苏州桃花埠地区风物清嘉,名人辈出,粱鸿、范成大、文天祥、郑思肖等皆在此留下足迹;桃坞地区文运昌盛,涌现了许多状元才俊,如文震孟、陆肯堂、陆润库等,而在众多文人翘楚中,最有名的就是唐寅,他与名贤好友牲集吟咏于桃花庵,风致洒落。苏州桃花坞文昌阁兴建于清代,是挑坞文运兴盛之象征与符号。现在桃花坞地区重建文昌阁,将挑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道、江南才子唐寅之风采在文昌阁中集中展示,营造一坞桃花之绚烂。
三楼 供奉文昌帝君像
钟馗点斗独占鳌头雕像
唐寅祠原名唐解元祠,位于阊门内桃花坞廖家巷前新街10号准提庵(又名七子庵),明万历十年(1582年)僧旭小在此构禅房数楹,天启六年(1626年)杨大潆创精舍于此,供奉准提佛像,名为准提庵。
清康熙时,江苏巡抚宋荦重修。嘉庆五年(1800年)吴县知县唐仲冕又修,并拓庵东别室为唐解元祠,祀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馆”。同治年间复修,1923年再修。
唐寅词大门很特别,在中间石库拱门的四周镶嵌了西式的罗马柱纹饰,显得十分古朴典雅。
唐寅祠的(西)山墙采用“观音兜”形制。“观音兜”是一种山头墙形式,常见于浙北等江南民居的墙头,山墙自檐口起隨屋面呈曲线升高,因神似观音菩萨而得名。此处西山墙的“观音兜”呈浪漫的“波浪”形,不同于传统“观音兜”风格的平滑弧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的西山墙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有人说,现在唐寅故居是个假文物,究其根源,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唐伯虎作为苏州文化的一个符号,加以修复和保护,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在他的故居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他的生平,更能感受到苏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无可替代的。修复唐寅故居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