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尕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地带,海拔 3000-3300 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 4500 米。这片土地景观多样,有巨石嶙峋的山峰、有幽深狭长的峡谷,有原始而茂密的森林,当然还有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其命名与地貌特征密切相关。扎尕那四周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的石峰群,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天然而完整的“古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9年发布的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扎尕那山赫然列于榜单第四位。
1925年,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探险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来到迭部扎尕那,为了采集植物样本,他三次来到这里并长居。扎尕那的雪山、圣湖、蓝天,还有小木房、围栏中的牦牛绵羊、傍晚时山谷间缭绕的炊烟,都让洛克流连忘返。他曾表示:“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
扎尕那徒步线路丰富,有一两天的浅尝辄止,也有四五天的深入穿越。可以循着当年洛克的足迹,也可以随着山谷的走势,休闲也可,轻装、重装也行。
徒步是遇见美景最好的方式,我们今天徒步的就是念甘达哇神山公园核心景区环线:游客中心-老虎嘴-一线天-神王庙-小瀑布-石林-宝那西牧场-大峡谷-仙女滩-游客中心
扎尕那有四个村庄,由下到上分别是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村与村之间靠的是公路连接,没有步道,不开车的话只能沿着公路走。
我们住在次高的达日村,选这里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村庄附近有个达日观景台,方便看日出。
清晨起来,这样的天气,日出肯定是没有了。而且在扎尕那这种地形(四周都是高山)看日出本身就是伪命题,等你看见太阳的时候都已经升起老高了。
达日村依山而建,海拔比较高,视野最开阔,在村头可以俯瞰整个景区风貌,非常壮丽。高耸的山峰有云雾游漫升腾。
昨晚住的达吉客栈,缺点是隔音太差了,房间之间就隔了个木板,碰上个没素质的,大半夜还在刷小视频,气得我拍墙板才消停。
村旁边的青稞地里有青有黄。
云雾不断升腾
等吃完早饭再出来,云雾散去了大部分。
这边的天空蓝天已现。
离开达日村,前往东哇村游客中心。
大部分青稞已经熟了,一片金黄。
前方山腰处的那个观景台就是洛克观景台。
前天去九天石门的时候就发现旁边的地里有很多这样的木架,当时不知道是干嘛用的,现在明白了是用来晒青稞的。
08:18到达东门停车场。
08:25,从观光车站开始徒步。
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正好碰见一个也是徒步的来自杭州大哥,让他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没想到的是今天徒步扎尕那小环线的除了我们就是他了。
一路都是木栈道,很好走。
沿着公路旁边的栈道走。
冬天洞口结有冰柱,犹如虎牙,那时会更形象些。
继续前行,其实根本没多远,坐观光车有啥意思?
一线天指的是两侧陡峭的峭壁之间的峡谷犹如一条细线一样,非常狭窄,给人以“一线悬崖”的视觉感受。
观光车终点站:一线天站。
骑马的价格表,我们走完一圈相当于赚了700元/人。
09:18碎石路段开始.
过桥
小路和大路穿插着走,其实这段也有小路走的,走急了忘了看轨迹。
走大路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绕远了。
骑马的走的是大路。
其实这个大路路况是可以的,小轿车通行也没问题,只不过不允许游客的车开进来,只能坐景区内的车。
碎石坡
在这里碰上了开始一起上来的那位杭州大哥,他正往回走,还以为他不去了。
神王庙海拔约 3440 米,是山顶小庙,供奉当地神灵。
在巨石旁边的废弃物中有几只土拨鼠,一只只肥嘟嘟的。
10:56,小瀑布。
没有小路,只有大路走了。
这里算是个补给点吧,有户人家在路旁的坡上,有奶茶等东西卖,但没信号,只能付现金。
有个坦克越野车队上来了,应该是包的景区的车子。
形态各异的石林,它们或挺拔如剑,直指云霄;或婀娜多姿,宛如仙子。这些石林,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雕琢,才形成的独特景观。
这时发现那位杭州的大哥又赶上来了,问了下,原来他刚才手机落在草丛里,回去拿手机去了。
岔路口,左转去光盖山,刚才那个坦克车队就往这去了;我们往右,去宝那西牧场。
光盖山, 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是迭山山脉的一座山峰,拥有罕见的第四世纪冰川遗址,海拔4700米。
扎尕那小环线海拔最高点(3920),有一段相对平坦的草地,没有见着成群的牛羊和马匹。
山顶在修一个建筑,这段路就是为了往上面运送建筑材料而开辟。
这片的草原上大部分都有这种凸起的小鼓包。
在建的两层小楼,感觉景区还是想打造这条环线的。
风景甚好,老婆即兴来了一段舞蹈:小美满。
蓝天白云出来了,那就在这里多待会,顺便把午饭也解决下。
13:00,离开山顶。
朝着大峡谷方向下行。
依依不舍,再回望一眼。
一个矿泉瓶赫然入眼,哪里总有一些没素质的人,乱扔垃圾!我们到哪里都是把垃圾装袋,带下山去的。
小程序:形色识花扫描一下,学名:铁棒锤。
上午走的老虎嘴到一线天这段也叫“容闹沟”,接下来走的大峡谷这段也叫“那闹沟”。
沿着溪达的碎石路,还算平整。
过溪段大部分都修了桥。
景区修的水泥路。
落石随处可见,景区想维护这条路的成本很高啊。
前方应该就是通天洞。
对洞穴类的没兴趣,就没上去了。
这种碎石加泥土的山坡很难稳固,大雨天真的要小心,最好不要走!
此处要过河
还好水小,找了个近处跳过去了。
其实河道上是修了桥的,但碎石太多把桥洞都堵住了,水才流到桥面上来的。后面还碰上几处一样的情况。
这里的塌方比较严重,把路都埋了。
此处我们是翻过塌方的石块过来的。
大老远就看见一群牦牛挡路。
走到近处,牛牛还是乖乖让路了。
此处路是完全被冲毁了。
还好有人修了个独木桥,一棵树作桥,一棵作扶手。
大家都顺利通过。
剩下的没有烂路了。
其实这里叫一线天应该更贴切,群牛当关,万夫莫开。
不知它们聚集在这啥意思,这里又没有草吃?
守住了这座桥,谁也别想出来。
终于可以瞧见扎尕那了,意味着即将从峡谷里走出来了。
最后一次踩着石头过河!
此处也有桥,和前面的情况一样被堵住了。下面那个轮胎可能也是有人放在上面,用来垫着过河的,但是被冲下来了。
15:15,走出大峡谷。
胜利出山!
这个角度看扎尕那也是很完美的!
道路两旁都是玛尼堆,玛尼堆是藏语中称为“朵帮”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代表着垒起来的石头之意。玛尼堆在藏传佛教地区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等地方随处可见,是藏族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玛尼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主要用于防止邪恶侵入,而镇邪朵帮则用于镇压邪灵。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认为石头具有生命和灵性,因此在石头上刻写佛像和经文,通过堆砌这些石块来表达对佛教的信仰和祈愿。
仙女滩:是一片宽阔的草滩,位于扎尕那山脚下,是观赏和拍摄扎尕那风光的最佳位置之一。原始森林、高山草甸、藏式村寨……全部尽收眼底。这里和达日观景台遥相呼应,可以眺望整个扎尕那山峰和四个村庄的全景。是扎尕那看日落的最佳地点。
而我们从大峡谷出来,往左侧走。进入的这片草地是仙女滩最靠后的地方,没有遮挡,关键是还没人。
我们坐在这片草滩上,静静的欣赏这片美景。
八月的仙女滩,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已沉醉其中
过了一会,天空的云散去了很多,蓝天的加持,扎尕那又美了几分。
仙女滩是看扎尕那全景最好的地方,上面一大片的草地,三面都是山,还有一面是远处的村落和拉桑寺。
往上可以去仙女湖,看过游文攻略的应该都知道,仙女湖只是个小水潭,我们就不去了。
洛克日记中这样记录了他心中的天堂“靠山边栖息着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庄,房子挨着房子,还有小麦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岩山,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布满峡谷和坡地。”他在这些图片和文字,都为日后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勾画香格里拉胜景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我想当时洛克应该是在仙女滩写下这段文字的吧?
附上网友总结的观景角度:
目前整个扎尕那大点的观景台有7个,还有在建设中的。当然遍布各村的木栈道上,也有着不同于各观景台的独特视角。
达西:最高观景台(看山不见村)
业日:花海观景台(看近景、日出、花田)
达日 :日出观景台(看中景,日出)
代巴:日出观景台(看远景,日出)
洛克 :全景观景台(看横向全景、日出、日落、云海)
石门:星河观景台(看梯田、星空、银河)
仙女滩:景观栈道(看纵向全景、日出、日落、云海)
再好的美景也有离别的时候!
下到景区这边人就多了起来,想找个没人的角度就难了!
这里也可以骑马。
站在仙女滩的观景台上,视野没有刚才我们待的那片草滩开阔。
沿着栈道返回东门停车场。
16:50离开扎尕那。
徒步全程21公里,历时七个半小时。
晚上住的民宿:扎那民宿。就在迭部县城旁边,藏族人开的民宿,参观了他的藏式民居,还给我们献了哈达,介绍了藏族传统文化。
两个铜锅,一个煮奶茶,另一个煮酥油茶。
晚上吃了藏式暖锅,去的是民宿老板推荐的店:东秘小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