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行4)走进苏州④元代园林奇妙 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

作者:濦水风帆 显示图片

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园林路23号,
为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其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


1342年狮子林由天如禅师弟子们为天如禅师所建。至元末明初,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并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整修。贝润生1945年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1953年,贝焕章及亲属将狮子林捐献给中国。1954年,狮子林花园及祠堂主体部分经修缮后向公众开放。


狮子林是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为其所建。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名“师子林”,又因园内多怪石,形如狮子,亦名“狮子林”。因园内旧有五棵森梢峻节的古松而名,狮子林也曾名“五松园”。


游览示意图


狮子林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该园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等人文景观。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园内以假山叠石为主体,园外有磬锤峰、罗汉山、园内有“南山积雪”“锤峰落照”等景点。狮子林还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


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中国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出神入化,被誉为“假山王国”。2006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11月0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07:30-17:30
普通票:
 40人民币
免票:
1、现役军人凭军人证等有效证件、军队离退休干部凭离退休干部证;2、残疾人员凭《残疾证》免费入园,重度残疾人员需要陪护的,可由一名陪护人员免费陪同入园;3、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居民身份证或《高龄证》;4、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儿童;5、6周岁(含6周岁)以下儿童凭有效证件。
半价票:
1、6周岁(不含6周岁) -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2、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凭居民身份证或学生证等有效证件;3、60周岁(含60周岁) -70周岁(不含70周岁)老人,凭有效居民身份证。                                                                    
   游览时间:1~3小时


走廊


燕誉堂面宽三间,总宽12.11米,进深八界,总深14.94米,因檐口设有牌科,故檐高为4.87米。屋面形式为硬山顶,由小青瓦铺设,屋脊采用纹头筑脊。整座建筑,立面稳重、高大气派,是狮子林的主要厅堂。


“燕誉堂”出自诗经“式燕且誉,好而无射”燕誉:燕而娱乐之意;无射:始终不已之意。此厅为全园之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


燕誉堂前院子里是卵石墁地拼图,南墙下叠石为盆,内置太湖石和笋石,种牡丹做成盆景。盆景两边还种有玉兰。堂前有个"寿"字,边上是五只蝙蝠,取五福祝寿之意,五福"寿"为先,所以寿为中心。说明园主期望他和他的家族健康长寿,多子多孙、安祥、欢乐。


燕誉堂的南北两厅用屏门和纱槅挂落分隔,即鸳鸯厅通常做法,分别为男女主人接待贵宾之所。

南厅为广式家具,中央置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北厅为苏式家具,中央置屏背;前厅挂“燕誉堂”匾,屏门为清水油饰,中刻狮子林记,以述该园兴衰始末;前厅是摆放的桌椅,梁是方正的寓意堂堂正正做人


南厅为主人招待男宾之所,中堂屏门上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重修狮子林的经过。



乾隆皇帝游狮子林时,“燕誉堂”为临时御膳房。


北厅为“绿玉青瑶之馆”,为女主人招待女宾之处。“绿玉”指水,“青瑶”指假山。匾下屏门上刻《狮子林图》,楹联:“具峰岚起伏之奇,晴云吐月,夕朝含晖。尘劫几经年,胜地重新狮子座;于觞咏流连而外,赡族承先,树人裕后。名园今得主,高风不让谢公墩。”。


后堂则是贵妃榻,梁是圆的,有女子“珠圆玉润”之意。后厅则是休息厅。屏下摆的不是桌椅,而是一架罗汉床。罗汉床既可以卧其上,也可以坐其上。所以通常是主人小睡,或者接待客人之用。


南北两厅,如鸳鸯相依相伴,又雌雄有别,在分与合之间,组成了一个“一体两面”的复合空间。


堂南庭园,以粉墙作背景,筑有湖石花台,花台之内,立有石笋,丛植牡丹,花台两侧,各有玉兰一株,由此构成精美的立体画面,被称为庭园布置中的佳例。


“燕誉堂”北面,有一小庭院,庭院北端有一长方形小亭,亭为四角攒尖顶,亭东侧有廊与“燕誉堂”备弄相通。小亭正中开一方窗,镶彩色玻璃。


窗下小桌上供观赏石。两侧有一对联:“狮子窟中岚翠合,细林仙馆鹤书频”。


小方厅是四面通透的过道厅,正中有正方形的彩色玻璃花格窗,是宾客聚会、唱曲听戏的场所。


转过长方小亭,即是小方厅,厅名“园涉成趣”,歇山顶。小方厅与长方亭共用一墙,中间彩色玻璃窗亦共用,亭前外楹联:“红药当阶,越鄂相辉堆绿被;青蜂架石,郁林遥建迓归舟。”,彭谷孙题。



在两亭之间,有一气势雄伟的石峰,上有九只姿态不一、正在嬉闹的狮子,故名九狮峰。虽为人工堆砌而成,却不留痕迹,实为上品。峰后墙上有琴棋书画四扇花窗,非常富有情调。

对照亭:又称打盹亭,苏州狮子林打盹亭位于小方亭西侧的一间镶嵌七彩玻璃的小阁,挂有打盹亭的匾额,是园主再此坐禅悟性之处。


打盹亭因四周镶嵌七彩玻璃而使该亭具有了一定的私密性,是夏天打盹的好去处,也是文人墨客三两知友小聚的私人空间。晚清时期,西方建筑材料传入我国,贝润生作为当时狮子林的主人,用西方的彩色玻璃重新装饰了园中的多处建筑,其中就包括对照亭。


人文解读:对照亭中挂有“打盹亭”匾额,下挂红木大挂屏,中嵌长方形大理石,大理石上有曲园居士题“浮岚清晓”额,并刻“浮气岚清晓,钟声出白云”诗句。挂屏两侧有对联“楼台金碧将军画,水木清华仆射诗”,此处的将军指唐朝李思训,创金碧青绿山水之画法,是我国山水画“北宗"创始人;仆射指东晋谢混,以《游西池》名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享誉古今。该对联装帧为古琴联,在苏州园林博物馆有相同文字的一副楠木古琴联。


小亭回廊西侧有一个形状别致,造型奇特的洞门,这就是“佛脚印”门,是登假山二十一个洞口之一。



卧云室位于燕誉堂西侧,原为寺僧静坐养心的禅室,为假山环抱中的两层楼阁式建筑。
卧云室平面呈凸字形,由长方形的主楼和北侧长方形的抱厦组成,抱厦内设木楼梯。主楼屋顶为卷棚歇山顶,从南面看,屋顶是横脊极短的歇山式;从北面看,楼阁向外凸出。报厦的屋顶是半个四方攒尖顶,即仅有两只戗角的攒尖顶,并与主楼的歇山顶相衔接,上、下两层各六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该造型的建筑在苏州所有古典园林中“独此一家”。


室内挂着“卧云室”横匾。有介绍说,“卧云”语出金代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 匾下 画像为始建“狮子林寺”的天如禅师维则。,对联:“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天如禅师维则(约1280-1350年),号天如,俗姓谭,江西省莲花县坪里乡桃岭村人。元代佛教高僧、园艺家。他倡导禅净双修,为开宗立派的大师。辟苏州名园狮子林,为第一任园主,善诗,著有《师子林别录》、《天如集》、《高僧摘要》等。


此室原为寺僧静坐养心的禅室,小楼恰似卧于峰峦之中。古人称石为云根,高山为云顶,室命“卧云”意为高远,营造出“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超然意境。



狮子林以湖石假山闻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一,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幽深,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洞顶奇峰怪石林立,石笋参天,千姿百态,各显神趣。根据假山的方位,大致可分为东部大假山、南部沿岸假山、西部石包土假山、黄石假山小赤壁。


大假山规模大,占地广,从“指柏轩”延绵至荷花池以南。沟涧洞壑,纵横交错,置身其中,时而登临于峰峦之巅,时而沉落于幽谷之底。自下往上看层峦叠嶂,自上往下看沟谷盘回。在假山间登上攀下,犹入深山峻谷中徘徊,如在迷宫幽洞间彷徨。


以假山群为主要景点是山水园狮子林的又一特色。狮子林能够在众多的江南园林中独放异彩,正是有赖于这一特性。假山群占地约53平方米,几乎全部用具有“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堆叠。


眼看“山重水复疑无路”,一转身“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边转,一边可欣赏千姿百态的湖石,多数为狮形,大大小小有500来头,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戏打闹的,或躺或立、或大或小、或肥或瘦。也有像鼋的,像鱼的,像鸟的。还可找到十二生肖图,真叫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含晖”、“吐丹”、“玉立”、“昂霄”和“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居中的狮子峰,是一块巨型太湖石,很像舞狮。狮子峰周围有含晖、吐月,含晖在东面,犹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孔,腹部又有四个穴,如果站在峰后,可以见到光线从穴空中微微透出;吐月在西,陡峭且尖锐,在傍晚时分,可以见到月亮渐渐出峰顶慢慢爬出。


假山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21个,曲径9条,崖壑曲折,峰回路转,如迷宫一般妙趣横生。 这些山洞错综复杂,互相缠绕,重重叠叠,盘枝错节。钻进这些山洞后,往往不容易再钻出来。传说,后来在清代,乾隆皇帝就在这个大的假山从中钻来钻去转了两个时辰还是没有走出去。更有传说,说神仙在这里也得迷路。


特地到狮子林重走女儿国路线,也算是变相参与《西游记》拍摄了。


《西游记》取经女儿国拍摄地


探幽海棠门洞


《西游记》里女儿国这段,算得上全剧的经典之一。如此美丽的女儿国,有一部分便是在狮子林取的景。


《西游记》取经女儿国拍摄地


唐僧穿过“探幽”海棠门洞、走过湖石假山前的拱桥拜见女儿国国王。


指柏轩:这座楼是狮子林寺建筑,原来楼下是法堂,楼上是藏经楼。这里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唐代禅师从念(号称赵州法道)在传授禅教宗义时,不论弟子问他什么,他总是一句话:"庭前柏树子",意思是要参禅者从玄妙的暗示中自行体会。故取名为指柏轩。那里也是贝家亲属们聚会的地方。


厅堂上方悬挂了由王同愈所写的"揖峰指柏"匾,揖峰就是给山作揖。这里的“揖峰”乃是拜石,就是堂中摆的那块似狮大石。指柏说的是一个禅宗公案,叫做赵州指柏。禅宗公案是禅师参禅案例,赵州指柏是其中案例之一。


匾额下是1988年由著名书画家合作的《寿柏图》,张辛稼画红梅、吴牧木写古柏,徐绍青绘湖石,费新我题词。


  

厅柱端垂有黄杨木雕成的四只花篮,故称为“花篮厅”。


“花篮厅”厅中间设屏门4扇,屏门南刻“松寿图”,上悬“水壂风来”匾额,两侧楹联为“尘世阅沧桑,问昔年翠辇经过,石不能言,叠嶂奇峰还似旧;清淡祗风月,於此地碧筩酣饮,花应解语,凌波出水共争妍”,匾与楹联均为吴焕元撰书。记叙乾隆皇帝游狮子林。


古五松园: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背屏是六扇夹纱隔扇,夹纱是当代江苏画家吴劷木所绘《五松图》。


隔扇屏之上挂《古五松园》横匾,落款是当代书法家苏局仙,据说古时园中有五棵松树,狮子林即也曾名五松园,现时此五松已不知所踪。


民国三十年(1941)到三十二年(1943)间,寺庙与花园又连结一起,给汪伪省政府占用,为“贵宾官舍”。五松园作为卫兵休息室。


墙上挂一幅松石图,还有一幅狮子林寺最初天如禅师的《狮子林》诗:鸟啼花笑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半檐落日晒寒衣,一钵香羹野蕨肥。春雨春烟二三子,水西原上种松归。                                      
     墙下摆两把靠背椅,一架方几,很简单。如果家里来贵客,贵客的仆人在此休息。


室后设廊洞门,北面一架云石落地古屏尤为珍贵,屏高1.35米,宽0.80米,红木架座。双面天然山水风景 ,纹理清晰,景色天成。此屏制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二百余年。



前面小院


古五松园” 后面小院湖石嶙峋环绕花台一个,花台内植有古树幽香秀色,简洁妙趣,向西可达“暗香疏影楼”


廊道石刻始于古五松园鹿后院的廊道上,首贴是吴昌硕所题“听雨楼藏帖”五个大字,经真趣亭、听涛亭、问梅阁、双仙馆、扇亭、正气亭、御碑亭、终于立雪堂,环绕狮子林北西南三面墙,共有碑文72帖。


假山西即为“真趣亭”,傍池而建,卷棚歇山顶,装饰一反苏州园林素雅常规,雕梁画栋,彩绘鎏金,金碧辉煌,绘有凤穿牡丹图案,富丽堂皇,雍荣华贵,以显皇家气派。


当年(1762 )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子林的假山王国里钻来钻去玩得非常开心,出来后为景点题字,不假思索写下三个字:真有趣。随行的苏州状元黄熙,见乾隆皇帝题写的三个字太过通俗,黄熙觉得不够严肃,于是上前请求乾隆皇帝赏赐“有”字。乾隆皇帝恍然大悟,于是把“有”字赏给了黄熙,为亭子取名为“真趣”。 有了这段传说,真趣亭看起来才真有趣嘛!


“真趣亭”三面临空敞开,视野开阔,三面设吴王靠,靠上刻六个镏金小狮和万字花饰;临水两亭柱顶上各有一个倒挂镏金狮子,口衔金如意。可在此坐于吴王靠上小憩 ,游客观景、驻足、歇脚、争相留影、拍摄的必须。


亭上方所悬“真趣”匾额,为乾隆御笔,柱上楹联为“浩劫空踪,畸人独远;园居日涉,来者可追”,为晚清探花吴荫培撰写。                             
      亭中落地的六扇屏刻,系清末苏州桃花坞木刻名家的杰作。屏风中部除戏文外,其上下12幅图案是吉祥、祝福之意。上部为“和睦延年”、“富贵双全”、“节节高升”、“喜上眉梢”、“锦上添花”、“鸳鸯戏水”;下部为“三羊开泰”、“马上封侯”、“威震山河”、“太师少师”、“欢天喜地”、“万象更新”。


亭内梁柱上雕刻的牡丹花形如秀才帽,有道是"秀才本是宰相根苗",要成为状元首先要从秀才做起。园主意在教育子孙后代发奋学习,期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得中功名。


穿过湖石山洞,可沿曲桥前去“湖心亭”,立于亭中四望,“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此处揽尽满园湖光山色。


九曲桥蕴涵着吉祥如意,是拍照留念的最佳取景地。现在不少年轻人,穿着华美的汉服而来,走在九曲桥上,恍然“穿越”到了遥远的过去。


亭内匾额为:“观瀑”,也叫湖心亭,柱上楹联为:“晓风柳岸春先到,夏日荷花午不知”,亭在九曲桥的中间,九曲桥一端是湖边的小径,一端是假山。


场景


石舫北面二层楼阁为“暗香疏影楼”, 取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楼依湖而建。室内上方悬“暗香疏影”匾额,水彩画、奇石、长桌,二边彩窗,质朴简洁,幽香秀色。


接驾桥:狮子林中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一座青石拱桥。那弧线优美的桥拱,恰似一条飞虹,凌空横卧于碧波。乾隆帝每次来狮子林,都要逗留于飞虹桥,故又名接驾桥。


接驾桥是单孔石拱桥,是进入大假山的主入口。


“双香仙馆”为长方形单檐亭,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制栏杆,亭内设汉白玉石台。此处,冬可闻腊梅香,夏可闻荷花香,故此得名。


亭内上方所悬“双香仙馆”匾额,沿回廊继续向南行。


顺回廊南行,有“扇亭”。亭位于园西南角,环廊转折处。扇面亭外形象折扇的扇面。扇形月洞,扇形吴王靠,扇形石台。置身其中,可饱览园景


“扇亭”前亭柱楹联为:“相逢柳色还青眼;坐听松声起碧涛”,为俞樾题写。


“御碑亭”是廊亭,两边有长廊相通。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二巡江南到苏州,他取来倪云林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着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又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御碑亭”。


亭内上方悬“凝晖”匾额。匾下刻有乾隆二巡江南狮林寺时所题五言诗《游狮子林》御诗碑,盖以之比拟为朝阳之光凝聚于此,寓颂圣之意。


首先来到复廊西边,通“修竹阁”,廊内西边有五个六边形窗,每个窗子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修竹阁”飞跨池水之上,西连湖心岛,东通复廊,北是小溪和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错落的石岸围住湖水一泓,似山中小湖,颇含野趣。亭内上方悬“修竹阁”匾额,楹联“独倚修竹相期谁来,闲看浮云所思不远”,前联知修竹之意,联系后联,却浅露出这处迷局的意欲。竹非竹,云非云,而园中禅意已然弥漫。


前面是一条南北复廊,复廊分东西两边,西面为六边形窗,东边为圆形窗,中间隔一方窗墙,两边各5个窗口。



此处原为书斋和家塾。堂内设圆光罩,左右各有隔断,隔断上饰海棠形图案。堂上悬“立雪”匾额,有唐寅集元胡天游《绝句》为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堂名取意于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故事。北宋又有“程门立雪”之典故,说扬时与游酢向程颐请教,在室外雪地上侍立等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