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苏州博物馆才能向东进入忠王府
太平天国忠王府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与拙政园相邻,是清代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王府,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开放时间与门票:
太平天国忠王府全年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9:00至下午17:00,16:00停止入场。
现已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对公众免费开放。
②参观游览时间:1小时左右。
忠王府大门面阔三间12.5米,进深10米,原为单檐歇山,后改硬山顶。前后檐柱上置阑额枋,架平板枋,施三参单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梁枋彩绘均被涂刷,龙凤痕迹依稀可辨,柱础均为青石覆盆式。次间脊柱之间砌隔墙,明间设断砌门,置抱鼓石。
一扇庄严肃穆的黑漆大门,门头高悬描金龙纹的“忠王府”牌匾——这里正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
大门左右翼以八字墙,前踞石狮。抱鼓石和石狮均镂刻精细,气势不凡。
抱鼓石和石狮均镂刻精细,气势不凡。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之一。
仪门为硬山式,面阔三间13.5米,进深8.5米,梁、枋、桁间饰以彩绘。
前排两柱,挂有一联:天泽流行恩深雨露,朝纲理治运转乾坤。后排两柱,雕刻着盘龙,上端为龙头。上方匾额,为“万古忠义”;匾额下方,为龙腾图案。后壁正中,摆放忠王李秀成的半身塑像:头戴王冠,身穿铠甲,肩着披风。细细观看,眼神炯炯,嘴唇薄薄,脸庞瘦瘦。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广西藤县人,“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孤寒无食”。入伍时为士兵,定都天京后,由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后为监军、指挥、地官付丞相。1859年封忠王,在天京有忠王府,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他在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天京受清军南北夹击的危急关头,率军大破清江南大营,并长驱直入,一路拿下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开辟了太平天国江南根据地---苏福省,苏州即省治。
公元1860年6月(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是年8月,忠王李秀成集中数千民工,以拙政园旧址为基础,“筑忠酋府于城中北街,绵亘里许,依汪氏宅,纰(毗)连拙政园结构与没收其东潘姓和西汪姓住宅,扩展为王府之用”。经三年多经营。终于建成公署、住宅、园林相结合,具有整体效果的宏伟建筑群。此为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在苏州的王府,在江南据首屈一指地位。
1861年9月,太平军安庆会战失败,随后陈玉成于寿州被俘身死,而此时保有江浙富庶之地,拥兵数十万的忠王李秀成俨然成为了太平天国最大的“地方军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862年,湘军顺江东下,大举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1864年7月,在围困天京长达两年多之后,湘军终于用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墙,随即,太平天国盘踞11年的都城天京沦陷。
天京城破之后,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与幼天王洪天贵福,率领最后千余人突出重围,护送幼主出京,但无奈由于所骑马匹并非良驹,在负责断后时,与大部队走散,最终为湘军所俘。
忠王被俘之后,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然在清营之中日夜奋笔疾书,在短短十日内,便写就了长达五万余字的供状,这就是李秀成后来最为人所诟病的《李秀成自述》。
东西庑廊以“藤县参军”、“天京事变”、“受封忠王”、“民不能忘”、“反帝抗争”、“狱中自述”六组场景,定格了李秀成人生片段的重要时刻。
正殿与后堂均硬山顶,各面阔三间,以纵深五架的卷棚顶穿廊过渡,连结为一整体,平面呈工字形,故俗称工字殿。正殿高约11米,面阔17米,进深14.5米。前置步廊,额枋上置平板枋,列一斗三升斗拱,上置连机承檐桁。廊柱头置丁字科前出挑承檐桁,后出梁垫承月梁。步柱间共设海棠花格心长窗十四扇,裙板浮雕云龙,绦环板饰以云凤纹。殿内梁架结构似厅堂抬头轩贴式,步柱与金柱间作船篷轩,金柱与后步柱架大梁,连后双步檐廊。明间后步柱间设屏门。
后堂面阔14.2米,进深6.2米,后置步廊。梁架圆作,与正殿扁作相异。正殿与后堂的梁、枋、桁间均饰有彩绘。
太平天国时期的大炮
后殿硬山顶,高同正殿,面阔三间14.6米,进深10米。前设步廊,额枋上设平板枋,列一斗三升斗拱。廊柱有置单面出跳的丁字科。步柱与金柱间设船篷轩,金柱与后步柱间架大梁。后步柱之间设屏门十八扇,门枋与后步枋间设垫板,以引条分隔为九方,皆绘有壁画,内容以鹿、鹤、虎、豹、狮、象、鸳鸯、绶带鸟、白兔、花猫等鸟兽为主,配以树石花草,各有寓意。后檐柱与后步柱间相距仅1米,后檐高达7米,超出前廊桁2米,实属罕见。
太平天国礼拜堂:高同正殿,阔如仪门;前设步廊,额列斗拱。平视前方,后墙中央有一窗户,窗户上端呈半圆形;窗上玻璃五颜六色,窗前设有白色十字架。礼拜堂内,摆有几十张椅子:分为两组,面向中央,相向排列。
此殿原为太平天国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称为"圣殿"或"天厅"。
壁画后殿板壁上方有壁画9幅,内容有山水、花鸟、走兽,不画人物。梁枋上有彩绘装饰。画风与南京堂子街壁画相似。作品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上述两墓壁画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依据现存资料,洪秀全根据中国籍传教士梁发的《劝世良言》,参照中国的风俗习惯,创立了上帝教。正因为这样,太平天国每日朝晚都要举行礼拜仪式,敬拜天父天兄神主:早晚吃饭时,鸣锣集众,率念赞美。按上帝教规定,其赞美辞为:赞美上帝为天圣父,赞美耶酥为救世圣主,赞美圣神风为圣灵,赞美三位为合一真神。念赞美辞前,厅堂正中,置桌一张,圈椅几张;列上肴馔,摆茶三盏,供饭三碗;点起灯来,燃起蜡烛,闪亮无香。主礼者坐上头,其余人坐两旁,瞑目扬声,如僧讽诵。念完赞美辞后,一齐跪下,书手默念:小子(或小女)某某,跪在地下,仰求天父皇上帝老亲爷大开天恩。仪式末了,众人一齐高呼:杀尽妖魔,清肃海疆。礼仪完毕,稍刻起身;撤饭撤菜,各自散去。无论朝内,还是军中,都是这样。
太平天国忠王府现存彩绘与壁画的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全国罕见,是江南“苏式彩绘”的典型代表,以描绘精致、风格秀丽著称于世。彩绘具体分布在中路门厅、轿厅、前殿、后堂的梁枋上。后殿北壁现存九幅壁画,为太平天国时期所绘。
卧虬堂匾额,由唐寅书写。
相传当年拙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相情相慕。仲春时节,藤飞花放,王献臣常在此宴饮诸子,名为“卧虬堂”。
卧虬既因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
卧虬堂外,有一株生长了四百多年的古紫藤,相传这株紫藤是明代正德年间文征明亲手种植,曾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
古紫藤旁有一圭形石碑, 上有光绪卅年江苏巡抚 端方题写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八个大字。这株老紫藤卧于一只长4米,宽3米的青石盆中,紫藤丛生多枝,躯干盘曲蜿蜒,沿着铁架棚爬满围墙屋面,覆盖整个院落,蔚为壮观。藤蔓主干直径达22厘米,令游人观为叹止
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第三季,苏州古典园林活着的国宝——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列入“国家宝藏”。点评这株紫藤:“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了苏州园林,解释了江南何以称为江南,创造出了关于江南、关于东方美的典范图景”。近代名人李根源先生曾将“文藤”与“环秀山庄假山”、织造府“瑞云峰”共誉为“苏州三绝”。足可见,“文藤”的地位。
岁月悠长,文藤成了苏州文脉的一部分,正如国家宝藏里点评的那般:“某种程度上说,文衡山先生手植藤,见证了江南何以江南,创造出了关于东方美的典范图景。”
会馆是同乡人聚会之所,更是商贾贸易洽谈之地,往往建有戏台。古典戏台为忠王府东路建筑,是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虽经数次维修,基本保持其原貌,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整个古典戏厅占地面积达450平方米,气势雄伟,高达9.85米,顶部为跨度达14.8米的歇顶式顶棚,在顶棚边檐下沿配翻窗47扇,补充室内的光线,造就了一个室内戏台。
戏台长8.65米、宽6.10米、高0.96米,戏台正面墙壁为著名画家金心兰所作的梅花仕女图,雕刻在黄杨木圆洞门屏障之上,戏台东西两端各设上下台阶。台两旁及对面均为名家的书法壁画楠木画屏,共26扇52面,有沈周、唐寅、文征明、王宠、徐渭、王铎等名人书画,为工匠高手杨氏所镌,使整个古典戏台的文化氛围十分强烈,艺术价值甚高。1986年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在这里作了专场演出,深得中外人士的青睐,乔石、基辛格等一些国内外著名人士也曾在这里观摩、听书和看戏。
这座府邸曾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官邸,如今已成为现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建筑群。其独特的江南风格,小巧玲珑的建筑与北方的皇家园林形成鲜明对比,以“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的景致吸引着无数游客。
园林布局方面,假山林立,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点缀其中,构成了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使得整个王府更显幽静深邃。
忠王府东路建筑,古典戏台后的第二进。因当时为满足旗人的居住习惯,将忠王府东路建筑改建为四合院,其风格完全是按照北京皇家四合院建造。其柱漆为朱红,而窗棂漆为墨绿,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使我们后人在江南水乡也能领略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总面积为720平方米。
走出忠王府,昔日往事,如江水东逝。忠王府中,我们再一次领略了苏州园林美景的盛名;园内的一砖一瓦,亭台楼阁,向我们讲述着 了如烟的历史,文人墨客的画意诗情,太平天国的兴衰......这一切启迪我们思索和总结历史,展望和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