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严州(梅城)古城纪行【多图】【低调、免费、有内涵】

作者:苏州减肥猫 显示图片

严州古城(梅城镇)属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严州古城(梅城古镇)位于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是古睦州府、严州府、建德县的治所,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新安江自西向东,兰江自南而来,烟波浩淼,形如“丁”字。杜牧诗“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写的就是此地景色。
严州古城又名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才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




目前古城是免费开放游览的。

关于梅花城的来历有种种说法,最流行的当推民国《建德县志》上的一段叙述:建德城即严州城,俗称梅花城,以临江一段雉堞[ zhì dié ] 半作梅花形之故也(“雉堞”本义指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雉”除指野鸡外,还是古代城墙面积单位,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梅城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为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所建。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据民国县志记载,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经领过严州的地方官,严州也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城墙规制故与南京和北京相仿,所以就有了“天下梅花两朵半”的俗谚。不过县志的主编王韧也认为,今之南北两京并无作梅花堞者,而且雉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级别的标准。
而著名学者戴不凡先生(建德人)则倾向于仿南北二京之说。他在《梅城漫话》一文写道:跑过不少国内古代名城,留心观察过,雉堞成梅花形的,除南京、北京外,我所亲眼见的,的确只有建德这半座,缺正北及东北角。戴不凡还提到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认为梅花形雉堞是明代皇帝为一个宠妃而建的,这个宠妃是严州人,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后来,她不幸短命死了,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梅城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严州就是为了纪念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得名的。而严子陵是梅福之婿,梅严两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
( 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年南昌尉(今江西宜丰县),与大诗人陶潜、南宋状元姚勉并称为宜丰三大先贤。据天宝《杭溪梅氏族谱》载:梅福因王莽专政,乃护太子避难于古天宝之逍遥道院,不久,太子病逝于道院,梅福自以为失职,触堂柱而死。)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市)。东汉著名隐士。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不慕富贵,不图名利,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严州城又名梅花城,还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建德特有的一种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生长在高山之上,冷坞之中,不畏寒湿,花开五瓣,花朵洁白而芬芳,盛开于春未夏初,这在梅花中是很独特的。

梅城历史悠久,作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也吸引了许多人试图解开梅花城的由来之谜。




《线路1:澄清门(澄清楼)↔南大街(商业街)↔东大街↔建德候牌坊(清邮局(暂未开放))↔总府街口(太平桥)小广场↔府前街↔三元坊↔新华书店(梅城电影院、魁星阁)↔苏步清旧居(拟建为浙大西迁纪念馆)》




南大街(主商业街)


建德候坊【建功立德】




清邮局旧址







府前街景点


苏步清旧居




三元坊【甲科第一】




《线路2:东大街(美食街)↔都宪坊↔福寿坊↔祖孙科甲坊↔字民坊》
祖孙科甲坊【开国名臣】



富寿坊【俗异人和】



都宪坊【太子太保】



字民坊(严州最古老的牌坊之一)



豆腐包是严州最有特色的小吃。就是豆腐馅的包子,微辣。


古城内修复开放游览面积其实并不大,主要看点是不少的牌坊,多集中在南大街,府前街和东门街一线。
状元坊【甲第魁首】











清朝耳目坊位于梅城镇府前街三元坊北面,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
清朝耳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清朝,并非朝代的清朝,指的是清晨,明代《白发》诗中有“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耳目,一为耳朵和眼睛,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审察和了解。清朝耳目,实际意思为官员在清晨的时候要多听多审视,古有“清朝耳目,肱股之臣”的说法。
清朝耳目坊,是严州古城石牌坊中,唯一一座几乎全部采用2018年考古发掘出来的清朝耳目坊的原构件修复,只有很小一部分残件无法修补,用其他古牌坊残件予以替换的古牌坊。整座牌坊高低宽窄的尺寸都没有变动,绝大部分破损的文字修辞题字,都经过反复考证,基本上体现了原牌坊的风格和历史事实。明间额枋中间的题字板上刻有旌表铭文,非常特殊,为竖排方框式的字板,上刻“旌表明严州遂安毛存元、志宸、一鹭祖孙三世之忠孝风节”。存元、志宸纯孝尚义,楷模乡里。一鹭仕松江推官,断讼循法,体恤民意,擢广东道巡按监察御史,离任之时,民泣雍道。御表“清朝耳目,肱股之臣”,严郡立坊以彰。

澄清门↔福运门(古城墙遗址、浙大西迁首站)
严州古城墙除了在澄清门东面的福运门那里还有一点遗存,目前修复开放的主要就是澄清门这里,临江的东西方向各大几百米城墙,也是景色最好的地方。景区东面还有朝京门和瓮城,也有一点修复的城墙,不过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去。
福运门【新门】


福运门【老门】



老城墙遗存


梅城“吃评茶”


浙大西迁首站雕像




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派他的外甥李文忠镇守建德路(严州府)。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为便于防御,李文忠率军民重修了城墙和城门,由原来的八座城门改为五座城门,将正南门更名为澄清门。“澄清”取意《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又合江水清澈之愿景。故澄清门上的烽火楼取名为澄清楼。
此后数百年,澄清楼几经战火,屡毁屡建。1992年,在热心的梅城居民的倡议和支持下,重修了澄清楼。2015年,在严州古城保护项目建设中,改建了澄清楼,使之焕然一新,再次成为严州古城(梅城)的地标性建筑。改建后的澄清楼总建筑面积325.6平方米,整座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飞檐翘角,斗拱精致,气势磅礴。在二楼东南方向可观三江口绝美风景,自此,这座原本用于军事用途的城楼,变成了俯瞰三江,眺望碧水蓝天的观景楼。这里也是“澄清门下道澄清”廉政教育基地







在浙西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九姓渔民”的说法。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俘虏了陈友谅的部将,随后将陈友谅的部属(分别是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这九个姓氏为主)押解到浙江严州府,也就是如今的建德市梅城镇,流放到新安江中,并贬为“贱民”,规定他们不得上岸居住、不准与岸上人通婚、不准读书应试、不准穿鞋上岸,而且官府有事还要应召服役。从此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打鱼、载客为生,很少与岸上人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建德梅城镇作为“九姓渔民”最初的流放地,流传着浓厚的“九姓渔民”文化。当地有一个村子便以“九姓渔民村”自称,他们自己也认定祖先就是陈友谅的部属。
“九姓渔民”数百年的水上生活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其中水上婚礼习俗十分有名,还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