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环游(十一) “一措再措”的阿里北线

作者:伯爵 显示图片

阿里大环线是由阿里南线和阿里北线组成。
阿里南线是从拉萨出发,走219国道,经日喀则、萨嘎、札达,到达阿里首府狮泉河镇。其中包含喜马拉雅山脉的五条沟独特地理风景带的支线。
阿里北线,从狮泉河出发,向东走317国道,经改则、 措勤、尼玛,班戈,纳木措返回拉萨。

阿里南线和北线全程近5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共同组成阿里大环线。

这是一条穿越雪山、湖泊、草原,远眺雪山探秘神秘消失的象雄与古格王国,深入西藏灵魂深处的天花板级的自驾线路。



2024年5月3日,我们走过了阿里南线来到了狮泉河。这里是阿里的中心,是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是穿越世界景观大道的必经之地,名副其实的天空之城。
219国道从这北上新疆,向东拐入317国道走阿里中北线。


狮泉河镇隶属阿里地区噶尔县,地处噶尔县北部,东邻革吉县,南连普兰、札达县,西接印控克什米尔,北靠日土县,距拉萨市1655公里。是新藏公路、黑阿公路、阿日公路的交会处。四十年前,这里城区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居民不500人。今天,这里城区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07人。    



无论是否转山,还是自驾,乘车到狮泉河旅游局可以领取“勇士证书”, 领了证后自豪感虚荣感满满,于是在门口写着“藏西秘境,天上阿里“的地标处各种打卡。







2024年5月3日,从狮泉河出发到改则县。行程:约490公里
路过景点:森格藏布湿地、聂耳措、盐湖、別惹则措、物玛措
上午11点迎着阳光,沿着317国道进入羌塘草原,踏上阿里北线的行程。


出了狮泉河向东进入317国道,就是森格葬布,即狮泉河。沿途一直到革吉检查站,都有区间限速摄像头,因而开的很规矩。革吉位于狮泉河的上游,路上随处都是美丽的画面。


阿里历来有“千山之巅、万水之源”之称,流经阿里的四条大河与青藏高原的很多见不到大海的内流河不同。
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分别向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流入印度、尼泊尔。成为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最终汇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



阿里的河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发源于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冰川。然后向下流经盆地,往往形成千回百转的自由曲流或在宽阔河道形成
乱如发辫的游荡河(辫状河)。


狮泉河又名森格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的冈仁波齐北坡的冰川湖。
森格藏布在穿过狮泉河镇之后流入狮泉河盆地,
进入盆地之后河流顿时失去了方向感,原本走直线的河流随着坡度减小,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加,开始弯曲。


加之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河道变得越来越弯曲,最终成为蛇曲发育的河流。
在曲流的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凹岸越来越靠近,并最终直接连通。
这就是曲流中常见的的裁弯取直,被截去后残留的河道便形成牛轭湖。


↓卫星影像4200米视角下的森格藏布(狮泉河),河流不断改道、漂移留下的河迹河。图片/网络,Mapbox卫星混合图


千回百转的蛇曲河,散如发辫的辫状河,在远处雪山的衬映下尤其显得绚丽多彩。


革吉大桥这里是几条河汇合处,河谷非常宽,317从边上绕了一大圈,估计得有10公里。






到革吉县检查站之前,有一处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因为要等区间限速的时间,进去参观了一下。


阿里直属库(革吉)
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阿里直属库(革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于革吉县城西侧3.5公里处,占地面积为25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阿里分工委(今阿里地委的前身)以3顶帐篷和10处山洞为办公办学基础,逐步发展成为阿里地区直接管理的储备库,承担着物资储备、应急救灾等重要职能,是当时全地区最大的储备库。它不仅为革吉乃至全地区医疗、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展现了老一辈阿里人在革命岁月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和大无畏精神,是一部蕴含着宝贵精神财富的史书,留下了无数难忘的事迹,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红色教育素材。



雕下有人物介绍:
贺景富(1920-2006.07),男,汉族,山西清徐人,中共党员,汪河里骑兵支队团长、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正师级)
拉拉(1948-1970.02),男,藏族、西藏革吉人。曾任业热区公开常委,区武装民兵,1970年,在达高嘎西追击叛匪晟斗中英勇牺牲。
赵留柱(?-1962.12男,汉族,河南临颖人,中共党员,1962年,仁中共革吉县亚热区委书记,当年12月,回与王匪作战重伤不治逝世。
帮巴噶伦关却(1913-1967.01),男,藏族,西藏革吉人1960.03-1967.01,任何里地区政协副主席。
曲增,男藏族,西藏革吉人,当生、逝世时间无法考证。曾任益湖总管,碧至扎麻芒堡为进藏外遴难官兵运总是巴
知识分子和女兵两位雕塑形象的盟造为了表达国家、中央对革古人民涉来了文化知识和医疗条性各名方面的巨表转变,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农牧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在军古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推进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十处洞窟简介
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要指示、老一职革吉人充分利用直属库十处天然洞窟,藏粮于洞,藏器于腐、战条武器、弹药、粮食、银元等重要物资便存放于此,利用洞窟开办学校、兴办教育,解放后革吉县历史上第一个小学就在这里诞生,为革吉培养出一大批意志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具有马列主文艺泽尔思想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
另外,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脊椎研究所考证,洞窟历史久远,周园发现了旧石器,岩画,陶片,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













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恢宏壮美,革吉境内的野生动物约有近百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猞猁、黑颈鹤、天鹅、斑头雁,以及哈熊、岩羊、黄羊、草豹、雪猪、雪鸡等。


自驾阿里大北线穿越羌塘,西起狮泉河,东至青藏线的S301;虽然这条交通线的路况在逐年优化,但高海拔与相对恶劣的气候,仍使在无人区的旅程陷入艰难。


正因如此 ,在人类活动稀少的地区可邂逅到近在咫尺的野生动物,众多湛蓝的高原湖泊则会美得令人窒息。


西藏大环游已经有三周了,除却那些令人审美疲劳的元素——戈壁、草甸、光秃秃的山丘,令人眼前一亮的风光每天都有,而今走在阿里北线“一措再措”绝非浪得虚名。



阿里环线,到底是哪条线?
阿里环线,根据路线的难易程度,主要分为大北线、中北线、小北线以及南线四条线路。




一、南线是:拉萨-羊湖-珠峰-神山圣湖-古格王朝-拉萨,原路返回。


二、大北线是:在南线的基础上,从古格王朝继续往前走,直到狮泉河——这是北线的起点,走一个环线到拉萨。
很多人一看到“大”,就害怕了,想得肯定是大北线最难走,那就错了,这其实是一条比较容易走的线路。
沿317国道,从狮泉河到改则县起步,一路都是柏油马路,路况很好,但会错过“一错再错”的多个高原湖泊,这些高原湖泊恰好是北线的精华。



三、中北线(一错再错)是:狮泉河到仲巴县起步,一路都是土路,或者更明确地解释为“根本没有路”,在荒原里横冲直撞地碾压过去,十分颠簸,但什么美景都不会错过。
这条线路把阿里北部的湖泊如念珠般串联起来,从文布南村开始,有苯教圣湖当惹雍措,再到措勤附近的扎日南木错,再经过扎布耶茶卡、任青休布措到仁多,最后经过昂拉仁措到亚热,雄巴乡。也就是人们常听到的“一错再错”路线。



四、小北线(阿里小环线)是:从拉萨出发,经日喀则、措勤县、文布南村、尼玛县、班戈县,再经纳木措回到拉萨,需要5-7天时间。可以将沿途的打加措、扎日南木措、当惹雍措、当穹措、纳木措尽收眼底。


我们走大北线,路况好信号佳,没有难度可言,


那木日拉山口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海拔4879米


过雄巴乡前往盐湖城的路上,翻过一座4800多米的垭口。行至坡顶,远方地平线上一道鲜艳的蓝色线条出现在眼前,瞬间心情激动起来,这是阿里北线公路自西向东经过的第一个盐湖,聂耳措。
蓝色周围,是红色的滩涂,白色的盐碱地,绿色的荒原,天光云影为色彩又叠加了一层对比度,眼前的景象透着某种原始野蛮的香艳。


聂耳措:一个盐湖,蓝天白云下,湖边堆满了白色的盐粒,远远望去湖光山色非常漂亮。







说起阿里就不得不提羌塘草原,这里人迹罕至,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保护区。
野藏驴、藏羚羊、藏狐...还有许多不曾见过,也不知晓名字的野生动物生活在这里。
而高频出现的高原精灵,在路途上总能给到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翻过萨布拉山口,又看到一个不知名的措。






荒野里看见最多就是臧野驴。




过了革吉,算是告别沿河而走的胜景,路边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和一“措”再“措”数不清的湖水。
前方是盐湖乡的盐湖,这里盛产的盐巴,能让牧民到日喀则换取赖以生存的青稞。



在317国道上向东行驶300多公里后,看到路标上巨大的“盐湖城”三个字,前方就是革吉县的盐湖乡了。 


盐湖乡因“盐湖”而得名,这里的盐湖有个很美的名字:“章仓三湖”。“章仓”,是指石头堆起来的山。而 “章仓三湖”,就是山边的鲁玛仁布错、吉嘎错、卡庆错三个连成一片的咸水湖,总面积达121.5平方公里。


我们是在下午4点半到达盐湖城,它位于革吉县东北部,距县城近200公里,东与改则县物玛乡相连,北与日土县热帮乡接壤,南与本县的雄巴乡相连。


在藏北草原腹地,羌塘高原大湖盆区,“食盐古道”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1000多年前,盐湖乡一带就有50多家盐帮。


千百年来,他们唱着采盐的民歌、说着贩盐的谚语,以羊驮的方式,将“章仓三湖”的盐运到普兰、日喀则等地,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换回青稞、砖茶、布料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走出了一条和“丝绸之路”齐名的“食盐古道”。


  历史上,这里规模最大的盐帮有1000多只绵羊运盐,场面非常壮观。据说这条贩盐之路还有一番“讲究”:羊,一定要选用当地的绵羊;每只羊的驮运量也是固定的,用特制的驮盐袋,两边各装10斤,这样既保障了羊在长途跋涉中不受伤,也保证了羊驮运的盐巴不会撒出来。


但是,由于驮盐的羊群过于庞大,每日搬上搬下太耗费时间,因此,盐帮几乎在整个贩运期间都会让这些可怜的绵羊一直驮着盐袋,哪怕是夜间休息也不卸下来,因此,一趟下来,一些羊会累死。


今天,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出,“食盐古道”的历史有多久远了,具体可考证的汉文史料《隋书》中记载:“女国(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和中亚细亚地区相交界的古代游牧民族名)之地,“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



由于西藏阿里地区的革吉县地处南亚、中亚和青藏高原之间,所以阿里革吉县就成为了“食盐古道”的枢纽,而革吉县的盐湖乡就是枢纽中的重镇,鼎盛时期,盐湖乡的入口曾经多达2500余人,不要忘了,这里可是无人区的边缘。



“食盐古道”之于吐蕃,犹如“丝绸之路”之于唐朝。8世纪后期,大唐帝国和吐蕃政权逐渐分崩离析,二者几乎同时衰落。随后,“食盐古道”变得冷清,然而并未荒废,而是一直被民间沿用下来,每年冬春之交,牧民们都会带着数以百计的绵羊,去盐湖采出一袋一袋的盐巴,然后用绵羊驮回家。  



  直到今天,在盐湖乡依然保持着采盐的产业,并且随着新能源对锂电池的需求大增,盐湖乡富含锂的盐资源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无人区边缘的小城将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



别若措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藏语中意思是:清丽淡雅而又大气磅礴的湖。


牦牛带着小娃穿过马路,小牦牛很调皮,在路上一蹦一跳的不肯过,大牦牛扭头叫了一声才过去。





别若措,位于西藏阿里革吉县的高海拔湖泊,其湖面海拔约为4500米。该湖泊因其独特的美丽而被誉为世界最美的爱情湖,并被认为是爱情的表白胜地。


除了自然美景外,该湖区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出没,天空呈现出碧蓝且纯净的颜色,与近处的雪山形成鲜明对比。



别若措可以将车停到湖边,近距离感受它的美。也是传说中的爱情湖。


‌别若措湖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文布当桑乡是一片荒凉之地,没有一滴水,没有一棵树。那个时候,有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做‌别若荷。有一天,别若荷在荒漠中遇到了一位受伤的年轻人,名叫‌扎西。扎西因为家遭灾难而逃离家乡,寻找水源和生机。看到扎西受伤的样子,别若荷毫不犹豫地将他带回家中,用最好的食物和水来照顾他。在别若荷的照顾下,扎西逐渐康复。他们两人相互倾诉着自己的故事,彼此分享过去的经历。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最终相爱了。‌





天空中的云彩变幻莫测,仿佛一块调色板。
又如衣袂飘飘的飞天,随意变幻着飘逸的身姿。
而天边的那一汪蓝又如碧玉般镶嵌在灰褐的大地上。








从别若者错出发,继续向前走,一路上将会看见吉多措、达绕措、真的是一错再错,这些湖泊像是一块又一块绿色的翡翠一样镶嵌在这高原之上,点缀着这条国道。



物玛措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又叫双色翡翠措,地处偏远,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到过这里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的容颜,物玛措的山,蜿蜒盘旋;物玛措的水,灵动清丽,青山浮水,倒影翩翩,水上的真实与水中的虚幻紧密衔接,让人沉迷在梦幻般的世界里~


物玛措,达热措:公路从两湖之间穿过,可以拍出水上公路的既视感。


达热措和物玛措是一对姐妹湖,地处改则县物玛乡达热村,317国道的两侧,国道从湖泊中穿行而过。湖的颜值非常高,只要你看过,就不会忘记她的容颜。


物玛错其实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小湖,一个奶白蓝一个灰翠绿,似梦似幻。哪怕这时候天色渐暗也不影响这两个小湖的独特。


物玛乡地处羌塘高原南部湖盆区。地势高亢,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部分区域海拔达5000米,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有大批的野生动物出没。
地表坦荡起伏小,远看似川,近看是山。在高原上还可以看出两级夷平面,平均海拔高度分别为4500—5000米、5200—5500米。


成群的臧野驴,我感觉都已经成灾了。



藏原羊的样子很萌,小屁股是白色心❤型的。非常醒目,据说是为了让后面的藏原羊跟上队伍。






阿里北线除了"一错再错",幅员辽阔的草甸之上,自由奔跑着的羚羊、羊羚、野驴随处可见,成群的牦牛晃晃悠悠不慌不忙地踱步在草场之间。
还有灵活机敏的地鼠,总是在一眨眼的功夫就从一个洞穴钻入另一个洞穴。


这些动物似乎见惯了国道上行驶而过的车辆,并不因为我们的经过而大惊小怪的四散逃离,倒是我们这些游客在车里一惊一乍的叫喊着同伴快快观看发现的动物。


夹杂在野生动物之间,游牧的藏民同胞赶着成群的牛羊在田野间觅食游荡。威武的藏狗只听候主人的命令,从不正眼夹看我们这些游客,自顾自的颠颠地一会跑到这里,一会跑到那里。


到改则县之前,路过吓嘎措,湖边有大片的盐碱滩。







傍晚来到改则县。改则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东部,藏北高原腹地。东与那曲地区的双湖、尼玛县相接,南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日土县接壤,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民丰县交界。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高原亚寒干旱高原季风型气候。植被以高原寒带荒漠草原为主,主要以紫花针茅型、藏北蒿草型、硬叶苔草型组成。北部无人区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等。


改则县占据了阿里以东大部分的所辖面积,这里在严酷的雪域高原也算得上顶级狂野之地,喜爱越野旅行者的“终极”挑战。
其县城本身并无太大看点,几处寺庙,藏北的湖泊大同小异;但颇有历史的先遣乡,是著名穿越线路“克里亚古道”的一处重要“驿站”。



这里是被主席夸赞为“盖世英雄”的挺进西藏先遣连战斗过度地方,我读过有关先遣连的书,他们的英雄事迹让我感动。
向先遣连的英雄们敬礼!







改则县城不大,居然还开了一家西餐厅。第二天(5月4日)出发时,我们特意在西餐厅打包了一些路餐,半路吃。



从改则出发,原计划到尼玛县入住,出发时阴天,风很大。


今天我们要路过洞措、恰归错,达瓦措,色林错。


出了改则县没多远,就看到了洞措。湖面狭长,湖水湛蓝,大量的水鸟在湖边休憩。



这里已经是羌塘草原腹地,随时看见成群的藏野驴和藏原羚。





下车拍照 风很大,快把人吹起来了。




从先遣乡岔口到这里,317国道与新216国道重合了。属于阿里中线的一段。


新216国道起于阿勒泰的中蒙口岸红山嘴,止于西藏的中尼口岸吉隆沟,全长820公里。
沿途经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以及天山、昆仑、喜马拉雅山脉等十大山脉,还经过羌塘无人区。


驱车经过草原,到达洞措,放眼望去,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令人陶醉。湖水碧蓝如镜,湖畔翠绿的草地铺展开来,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远处的雪山屹立在蓝天下,仿佛一座守护着洞措的巍峨巨人,给人一种强大而神秘的感觉。


开车进入洞措村,以近距离亲近洞措。







拍照时,帽子被吹飞了。


洞措对面的黑山头很神秘的感觉。








过了这块洞措的牌子是G216与G317就分道扬镳了。


我们前往尼玛方向,继续走317国道。



路边的小羚羊也不怕人。


中午12点离开了阿里,来到了那曲的尼玛县检查站。



在检查站休息一下。







下午2点多到达了尼玛县



本来已经预定了尼玛县的宾馆,但看时间还早,就退订了,改订下一站的班戈县宾馆。



在宾馆对面的加油站加满油,又吃了从改则西餐厅打包的汉堡炸鸡块,下午3点继续赶路。



出来了尼玛县就路过了达则措,正好遇到在穹窿银城和狮泉河偶遇的北京驴友,让他给我拍张照。



达则错,又名达克次湖、达格济错,藏语意为虎顶湖,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断陷盆地内,羌塘高原北部。达则错长21.1公里,最大宽16.9公里,平均宽11.60公里,面积244.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59米,水深31.7米,湖水湛蓝,湖心透明度达7.2米。



东西两岸地势平缓开阔,南北岸则山体陡峭。湖岸上分布着多条非常明显的同心古岸堤,最高的一条高于现湖面90米,显示出达则错在冰河时期无论面积、水深均远甚于当前。

















恰规错,无人之境的蓝宝石    恰规错位于西藏那曲羌塘高原之上。恰规错湖面海拔4547米,属于色林错水系,是它23个卫星湖之一。有赖于羌塘高原上洁净、干燥、稀薄的空气,还没有光污染的环境,宝石般的蓝色湖水镶嵌在金色的草原上,纯净又毫无防备,是喧哗人间看不到的美丽景观。





恰规错湖边有座小山,登高观湖,风好大,玛尼堆上的经幡被吹得猎猎作响。恰规错的湖水,浅处是绿的,深处是蓝的。它有着柔和的湖岸,风推送着湖水,在半圆形的湖岸边溅出细碎的浪花。岸边的羊群看上去闲散而慵懒。


在恰归错观景台上,放着一只牦牛标本供过路游客拍照打卡。






下午5:30路过那曲的贝嘎村,伴随着317国道,有一条小河忽左忽右,这是连接恰归错与色林错的河道,很久以前,这二个湖是连在一起的。
从贝嘎村有一条绕色林措的路,风景更加美。因时间关系,没有绕行。


湖边和路边有不少藏羚羊,悠闲自在地吃草,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似乎对它们没啥影响,说明对它们的保护力度确实很大,它们已经不怕人了。



太阳给藏羚羊披了一层金光,也许正是换毛的季节,毛色并不好看。实事求是地说,虽然藏羚羊比藏原羚珍稀,但还是人家藏原羚长得漂亮。






还有些不知道名字的“错”,或在路左,或在路右,或者远望天边,有一线隐隐的蓝色或绿色,再过一会儿,“错”就出现了。









从贝嘎村开始,317国道就伴随着色林措延伸,这湖真是很大,开了一个小时还没有走完一半湖区的。



因为天上云彩的变化,或者因为湖底不同的藻类,这些“错”有着不同的颜色,或一湖中就有多种颜色。











从恰规错开车约一小时就到达了色林措。 色林错在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位于冈底斯山北麓班戈县和申扎县境内。


色林措有藏北明珠,西藏第一大湖泊之称。是全国第二、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总流域面积达45530平方公里。


湖体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约22.8公里,东部最宽处达40公里。截至2014年6月,色林错面积已达2391平方公里,比纳木错多出369平方公里,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色林错——“威光映复的魔鬼湖”,在羌塘草原上有个悠久传说:每天都要吞噬千万生灵的大魔鬼色林,让当地人闻风丧胆,却终被法力高强的莲花生大师降服,莲花生大师将色林逐入藏北高原上一面浑浊大湖里,并勒令他永世不得离开此湖——“魔鬼湖”色林错因此得名。



色林错的停车场是在高坡上,想要到湖边玩需要步行下去,估计大部分人害怕下坡再上坡容易高反,就只站在坡上看和拍照,我感觉自己已经比较适应了,就走到湖边,湖边基本没人,可以随便拍照。



色林措湖面海拔高达4530米,东西长77.7公里,最大宽度45.5公里,湖水面积达到惊人的2391平方公里。站在湖边,你会被那深邃的蓝色所迷幻,湖水有时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幽蓝色,有时又是天蓝色,色彩变幻莫测。










走到湖边,只见大浪翻卷,层层涌动,拍岸哗哗作响,仿佛真的来到大海边。湖面在不断变幻的光影下,变化出不同的色彩。那水,真的是好清好清,浪涛如此翻卷,都见不到一点浑水。




它是真的大啊,用浩瀚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攀上路边的山岩,能够看得更宽更远,眼前那宽广的水域如大海一般,一望无际。湖中有岛,像一堵墙似的伫立;岸边的石山,看着像一尊卧狮。






天气阴转多云,看体力还可以,爬上坡,登高望远。



我们攀爬至一处百米悬崖,在那里俯瞰色林措,彻底颠覆了我对于藏地湖泊的认知。远远望去,色林措折射出幽蓝的光芒,蕴含着神秘的力量,它绝对是我见过的最美湖泊。


站在高处俯瞰,色林措像极了无垠的大海,辽阔而深邃,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置身于某个遥远的海岛之上。








相比于纳木措的湛蓝,色林措的湖水更接近于大海的颜色,且有着大海的辽阔,假如随手拍一张照片发给朋友看,他们或许真的以为那是大海,而且是世上最美的海。














这是色林错的主湖,实际上色林错是一个湖泊群,流域内有许多河流与湖泊相互串通,大一些的河流有扎根藏布、阿里藏布等,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色林错处于全流域最低洼处,是水流汇集的中心。


我们一路行来,见到不少河流,水也都清冽可人。站在高处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公路左右两边都是湖泊。对面是错愕。


因为湖面面积太大,不同区域、不同角度呈现出的湖色都不尽相同,总而言之那些色彩是调色板无论如何都无法调配出来的。




色林措不仅风光绝美,还是一个生态宝库。这里是保护黑颈鹤及繁殖区生态系统的申扎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这里,你有机会遇见藏羚羊、藏原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它们在这片未被打扰的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湖边捡了几块小石头带回家,放水族箱里。




晚上7:30从高坡上下来,停车场只剩下我的一辆车了。


离开色林措,继续向班戈行进,晚上8点太阳开始落山了。


开车继续前行,公路还是在色林错边绕来绕去,远的时候,看见色林错在地平线那端变成了一条细线;近的时候,就在色林错的一个湖边掠过,有一段湖面,被夕阳照得闪闪发光,像堆了一湖水晶。




色林错对面是错愕,那里个鸟岛,因天色渐晚,没有去。



晚上8点,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突然射出耀眼的光芒,把车的影子投射在荒芒大地上,非常好看。


落日余晖下,大地、村庄、公路、汽车,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在如此美好的傍晚,我们飞车赶往当天的住宿地班戈县城。








天刚黑,我们来到了班戈入住。班戈,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位于藏北高原的纳木错、色林错两大湖之间,东与那曲县为邻,西与申扎县搭界,南与拉萨市当雄县、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相邻,北与双湖特别区和安多县相接。
班戈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属南羌塘草原湖盆地区,山势平缓,草原开阔,地势西高南低。



2024年5月5日早晨9:30,从班戈宾馆出来开车准备出发,意外发现天空下起了小雪。
从班戈拉萨,要离开317国道,走663乡道,途径巴木措,纳木措,那根拉山,在当雄上高速到拉萨,距离380公里


走出班戈,荒原被白雪渲染的分外妖娆。原来晚上那曲地区下了一场小雪。



从班戈前往拉萨,离开317国道,驶入206省道。前一晚下了一场小雪,沿途荒原变成了银装素裹的模样,让我们惊喜万分。


走阿里北线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上天给了我们意外惊喜,给荒原大地,披上了银白色的婚纱。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场无声无息的小雪给大地装扮出如此晶莹剔透,如同佛国里的清净世界。




















巴木措是众多一措再措中的,很不起眼的措。但在银装素裹的加持下,如此的超凡脱俗。








海拔5448米的西扎山































当我们来到巴木措观景台,差点惊掉了下巴,那银白世界,与碧蓝湖泊相映,如同来到了佛国的清净世界


巴木措,本无奇,雪至,变成了一方净土,清净世界。


雪,清净无染。心,清明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净雪落凡间,好像一点红炉雪。散做人间照夜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飞雪献瑞,福善同行 菩提自性,无问西东。
随缘任运,身世两忘,我心素已闲,落雪亦如斯。


  巴木措又为布喀池,意思是勇士湖,亦称巴木错。位于班戈县城以东,依偎在纳木措不远处的姐妹湖,很少有人留意过她的存在,她却给予人更多的惊喜。


巴木措与纳木措并称为“姐妹湖”。


白雪沙石勾勒出湖岸柔和的线条,梦幻般碧蓝的湖水,让人沉醉。








 巴木措的美,美在善变。湖水一会儿碧绿,一会儿湛蓝,一会儿又显得有些迷离,有时竟能在几分钟之内魔幻般呈现出十几种色彩,相当的惊艳。



我们在巴木措观景台停留了20多分钟,拍照打卡。然后沿着湖边边走边拍。



天空变得晴朗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巴木措,沿湖风景美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驰骋在泛着油光的317国道上,远处山原旷其盈视,近处川泽纡其骇瞩。
风景独特的大北线风光像一个藏族汉子,宽广雄浑,充满力量,而放眼望去的一措再措却将山的刚性融合,形成了大气磅礴又不失柔美的西藏风格。

















































纳木措是人们来西藏必到的热门景区,从拉萨方向到纳木措扎西半岛门票是145元。我导航定位到纳木措北岸的马泥佯塘,那里不收费。

路过圣象天门,这是一处被越野爱好者发现,称为网红的打卡之地,现在被圈起来称为景区,要开始收费了。


我们去的时候还在筹备中,没有开放。





纳木措有五分之三在班戈,五分之二在当雄,因此,从班戈到当雄的沿途就可以遥望纳木措的美丽风光。
纳木措南面是钢铁直男冈底斯山脉,东面是用晶莹的眸子与你相望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因此我们一路都有雪山湖泊的陪伴。






纳木措位于西藏的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海拔高度为4718米,长约70多千米,宽约30多千米,总面积大约在1920平方公里,形状极像一个长方形。同样的,它的深度120米以上,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纳木措是天湖的意思,是一个长在“世界的屋脊的屋脊”上的圣湖,她的年龄可以追溯到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的喜马拉雅运动,那时的纳木措还年轻,水域面积辽阔,可随着气候的变化,湖面蒸发,纳木措面积开始变小,并成为咸水湖。之后冰川融化,融水注入湖中,使纳木措的面积一直在西藏地区是最大的,直到2001年遭到色林措的碾压,屈居第二。


导航前往马泥佯塘,这是一个在纳木措沿岸且不收费的景区,车可一直开到湖边。



5月的纳木措岸边还有冰块,而前一晚又刚好下了雪。







湖边有很多冰块,用冰块码了一个尼玛堆











  纳木措作为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当然有着她独特的魅力,相比羊卓雍措和玛旁雍措,她的知名度更高,是西藏的形象代言。人们坐着火车去拉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一睹纳木措的雪山倒影,仰望这里的星空。不远千里的行走,除了欣赏她纯净、圣洁、美丽的容颜外,更多的是信徒的朝拜。湖周围还有扎西多波切寺、古尔琼白玛寺、多加寺和恰妥寺在内的四座寺庙,因此纳木措也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而转湖是朝圣的一种方式。每到藏历羊年,都会有大批信徒在这里转湖朝圣。


   在藏传佛教中,有“上冈底斯为佛之身,中纳木错为佛之语,下杂日山为佛之意”的说法。据说如果能绕行纳木措一圈,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因此,按照西藏传统的习俗,信徒们每到了藏历羊年都要沿着纳木错顺时针转上一圈,即所谓的羊年大朝圣。





山水无语,自能洞觉世间常态,天地悠然,重在观内心观自在。我想,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佛,修行在于日常的每分每秒。生活的底色本是痛苦,如何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幸福,如何在这底色中描绘色彩,方是生活的真谛。



























离开马泥佯塘,继续向拉萨方向行进,沿途紧贴着纳木措北岸,道路上不时跑出过路的野生动物,让雪山脚下的荒原充满勃勃生机。




沿湖道路有几条车辙印,直通湖畔,那些是越野车硬压出来的便道。



顺着沿湖公里上下起伏,十几公里都能欣赏到纳木措的美景。




尝试着下主路,到湖边,观察一下前方有很多积水的坑洼,担心陷车,又返回了主路。







又走了几公里,眼看主路与湖边要分开了,远处的湖边有帐篷和几辆车,似乎是一个游牧草场去,就找了一条看似很宽的土路,向着游牧场方向开去。


眼前的沙石路坚硬而明显,我们顺着车轮印迹顺利地驶向湖边。


来到湖边的一片牧场,已经有几辆车停在那里了,牧民牵着牦牛或抱着羊询问是否拍照,但没有人来强制收费,


我们停车下来,看到纳木措湖岸还有一百多米的湿地,数百头牦牛,在湿地里悠闲徘徊,车是开不过去的,不远地方有一条小溪,成百的海鸥在那里喧闹,上下翻飞,我们决定徒步过去看看究竟。












走近小溪,清澈的溪水里黑压压的都是鱼,每条鱼都有一两斤重,不用扑鱼工具,伸手就能抓出几条来。






海鸥在小溪上下翻飞的里抓鱼吃。















我回到车里取出一些吃的东西,喂海鸥,那些海鸥已经吃惯了鱼了,对我扔出去的素食,无动于衷。












在纳木措游牧场又停留了半小时,下午2:30开车离开,玩够了,直接导航返回拉萨。





开车沿着牧道返回到主路,路过纳木措扎西半岛景区,偌大的停车场停满了车,游客来来往往非常的拥挤。


纳木措是来西藏的人们必到之地,从拉萨方向,要翻越山口,就到了扎西半岛景区,这是一个经营多年成熟的景区,票价加摆渡车一共210元费用。



过了纳木措扎西半岛景区口,就开上了盘山路,道路开始拥挤了。盘山公路上排着队,走走停停。



  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去纳木错的山间通道,属于号称生命禁区的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


在山口可以眺望纳木错。是一个免费景点,也是一个休息点。 山口立了一块标明海拔高度的石碑。   因道路拥堵,没有它停车下来观光。


 好不容易蹭到了山口,山口的玛尼堆上挂满了经幡。从山口向北望去,远远可以看到碧蓝碧蓝的纳木错。
在山口处见到两场车祸现场,原来道路堵的原因是这车祸造成的。




翻越过山口,道路就通畅了。


我们在白色清净世界中穿梭,如同在佛国中翱翔。感谢上天,在我们即将结束阿里大环线的旅程之时,赐给我们这样美好的风光。



下午3点一刻,终于盘完了山路,到达了纳木措山门处。据说如果旅游旺季,纳木措在这里就要截停私家车,需买票进山。





离开纳木措山门,导航前往拉萨方向,沿途路过当雄,羊八井等众多景区,没有停留。走过了阿里大环线,见识过最美,最惊叹的风景,其他的都没有兴趣了。



不到十分钟就驶入了G6京藏高速西藏段。



进入高速,看到一片黑云慢慢的压了过来,看样子要有雨雪天气,高速上车不多,尽量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尽快的开。



念青唐古拉山(gnyan-chen-thang-lha),藏语意为“严厉平川神”、“灵应草原神”或“大亲眷光明之神”。位于西藏中部,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下午四点,路过念青唐古拉山观景台,便拐进去,看一眼。尽管在2024年4月12日进藏的火车上已经看到过了。


念亲唐古拉山观景台:高速途径的一个服务区,可以看到连片山脉。


走在通畅的高速公路上,我的心绪澎湃。


从4月25日从拉萨出发,到5月5日返回拉萨,我们走完了阿里大环线,这无疑是对体能,意志,胆量的一次挑战。



当我们有幸去到了这里,发现人人称其为“西藏旅游终极目的地”的美誉,并非夸夸其谈,而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它颠覆我们对旅游的一切看法,让我们真正认知到什么是野性、孤独、苍茫、广袤、深沉与真实。



G6京藏高速与青藏铁路并行,在高速上看到天路列车驶过。






去了西藏阿里大环线才知道,什么是这世界上,真正举世无双的风景。


1、珠穆朗玛峰:藏语里,“珠穆朗玛”意为“大地之母”,而这也正对得起其身为世界最高峰的称誉。翻越珠峰108拐,抵达珠峰大本营,可近距离观赏其巍峨雄姿。置身加乌拉山口,眺望包括珠峰在内的5座8000米级雪峰,顿时深彻体验到,“众生渺渺,人接渺小”。


2、西藏三圣湖:羊卓雍措、玛旁雍错、纳木错,这被称为“西藏三圣湖”的高原湖泊,真的是世人难以想到的神秘瑰丽。湖水暗流涌动,湖面却波澜不惊,凝眸望去,宛如一汪冻僵了的液态翡翠。


3、一错再错:西藏是国内湖泊最多的地方,拥有1500多个湖泊,被誉为“千湖之源”,三圣湖只是西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湖泊而已,西藏还有许多类似的湖泊,每一个都无比惊艳动人。比如扎什南木错、色林错、佩枯措、拉昂错、班公措等。



4、冈仁波齐:被誉为“世界神山”的冈仁波齐,只有置身实地,才能在那些茫茫无边的荒野,高耸入云的山川间,感受到它的独特与神魂。越看冈仁波齐,越会感到害怕,那是一种在令人敬畏的大自然面前认识到自身渺小的海拔,但同时也是一种坦然、笃定与谦卑。


5、古格王朝:一夜之间消失的神秘古国,其人民到底去哪里了?为何没有相关文献记载,而空留大漠戈壁中的一片气势磅礴的石头宫殿?


6、扎达土林: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四面楚歌般环绕着人,令人倍感苍凉悲壮,仿佛死一般寂静。很难想象,青藏高原这片区域以前竟然是一片汪洋,而土林的形成,正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碰撞导致洪水冲刷、风化剥蚀升高的山体。


7、吉隆镇:珠峰的这片后花园,同时也是216国道的终点,与尼泊尔国接壤。吉隆镇地处喜马拉雅与冈底斯山脉之间,四周被雪山环绕,但海拔低,植被茂密,森林间瀑布丛生,神奇的海拔落差孕育出吉隆沟这一真正世外桃源的西藏山南谷地。


8、阿里中北线:一条轻度穿越级旅游线路,感受自驾无人区的独孤壮美。到处是野生的藏羚羊、藏野驴,周围根本没有一条马路,仿佛迷失在荒野中,只能跟着前方的车辙印前行。翻越重重山川,彻底认清大自然的绝对力量。



9、各大冰川:卡若拉冰川、展琼冰川、拉不拉冰川等,它们雄踞于“地球第三极”,蓝冰只是它给人带来的表象画面,而其背后所形成该冰状所经历的千百年历史,才是升华人们旅途的人文厚度。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新疆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东南方向,到处喜马拉雅山脉与昆仑山的挟裹之中。
自驾一圈阿里大环线,总计行驶5000余公里,用时11天,也是走马观花,也并未深刻理会其精髓。
这是一条真正行走于“世界屋脊”的天路,沿途所见皆是世界级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