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岢岚回到太原已是周五晚上,距离回青还有一天空闲时间,远的地方也去不了,就定下太原博物院和晋祠一日游。提前在马蜂窝预定了大咖讲解,体验后确实是物超所值,贵有贵的道理。
早上在锦江之星附近吃了方中山胡辣汤,打车去山西博物院。
关于山西文物和历史,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先生这篇《文物里的山西——山西地域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讲的深入简出,很透彻。附上链接:@***2023/art_9aafb3fd52e5412197ede7cf94c77979.html
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约占全国76.67万处的7%,全国排名第四。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占全国总数的10.5%,居全国第一;
现存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特别是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
现存唐代以来彩塑12000余尊和壁画50000余平方米,数量全国第一;
现存古戏台2800余座,数量全国第一;
旧石器遗址、地点800余处,数量居全国前列;
现存历代长城1401公里共4266个点、段,长城墙体长度居全国第五,点段数量居全国第三,是既有内长城又有外长城且涵盖历史时代最全的省份之一;
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0处,是全国与八路军、红军东征有关文物遗存最完整、最丰富的省份。
博物院与博物馆的区别各说纷纭,王导说了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建国前成立的叫博物院,建国后成立的叫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共有12个展厅,分别为: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土木华章、玉韫华夏、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
十大镇馆之宝:晋侯鸟尊、晋侯苏钟、侯马盟书、北魏木板漆画、娄睿墓壁画、玉组佩、虞弘墓汉白玉石椁、庙底沟彩陶罐、胡傅酒樽、龙形觥。
大咖只负责讲解,门票需自己提前预约。目前不是旺季,还是比较好约。8:45达到西门,步行到东门排队入场。3人成团,满团12人,168元/人,时间约3小时,实际当天大咖“王晓媚”讲到12:30才结束。
现在这座博物院2005年投入使用,国家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收藏藏品共50余万件。其中珍贵级文物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2千多件。馆藏丰富,王导主要围绕国宝级文物来讲。
山西博物院外形为鼎或斗的形式,内部仿造应县木塔,为八角藻井,处处透漏出中国古建、山西古建的风格。
按照正常,博物馆都是从一层石器时代开始。但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潮涌起,人流量增大。网上攻略都建议错层参观。今天的大咖王导也从民族熔炉展厅开始讲,本篇还是按照时间顺利写,更便于理解历史发展脉络。
文明摇篮
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山西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遗址从南到北,从芮城县的匼河遗址,到襄汾县的丁村遗址,再到朔州的峙峪遗址、大同阳高县的许家窑遗址,都是旧石器时代著名的文化遗址。匼河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距今约60万年,分布在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遗址。丁村遗址发现于1953年,丁村人生活于20万年到2万年前,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1961年丁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180处,可见丁村遗址的重要性。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举行,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夏县西阴村遗址、襄汾陶寺遗址、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侯马晋国遗址5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到了新石器时代,山西境内的文化遗址就更多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遍布全省。苏秉琦先生曾写下“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华山玫瑰指的是仰韶文化中的一个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这个类型的文化分布在黄河三角地区,燕山龙指的是东北的红山文化。
接着仰韶文化的是以灰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后期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发现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最早的观象台、宫殿和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石球到箭簇,人类经过多少年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考古学家如何分别一块普通石头和经过原始人打磨的石头?
镇馆之宝:庙底沟彩陶罐
庙底沟彩陶罐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距今有6千多年了,是我国国宝级文物。
文物规格: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
庙底沟彩陶罐是目前出土的同一时期彩陶类型中是最大的一个彩陶罐,保存非常完整。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是当之无愧的珍品。
这个大家伙竟然不是重新粘补起来的,出土就是完整的,历经近万年而不碎,真是奇迹。
这罐子的可贵之处很简单:
——大、完整、有花纹。
光滑的表面,是因为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反复淘洗原料,还会打磨成品。
简洁的花纹,据说是由飞鸟纹演变而来,说明祖先们早已有了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有意思的是,罐子的下半部分干干净净、没有图案。
这是因为,远古时期可没有桌子。人们直接把陶器放在地面上、半截埋在土里。从上往下看,根本看不到下半部分,所以干脆就不画花纹。这就是我们的可爱祖先。勤劳能干、追求艺术,还懂得适当偷懒。
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
陶寺古观象台与塔儿山遥遥相望,依据夯土基址复原,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由13个柱子围成半圆形夯土柱列,阳光在不同的节令从对应的柱缝中穿过,柱缝有20厘米宽,相当于目测太阳的直径。观测者站在固定的观测点上,当太阳完整地出现在对应的柱缝中,表明这一天是准确的节令时点。陶寺人制定出了将一年分为20个节气的复杂历法,其中包含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及粟、黍、稻、豆等当时主要农作物的农时。
这一发现与《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帝尧恢复天文观测,制定历法,使百姓安定、万邦和谐的功绩,“(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以及《史记·历书》记述的尧帝恢复历法的过程:“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天疫。”都有着惊人的吻合。无独有偶,在陶寺的王族墓地还发现了“圭表”,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圭表仪器实物。
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代天文学十分发达,而天文历法被认为是政权的象征。如尧禅位于舜时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举行禅让典礼时,尧要把天文仪器亲自授给舜。因此作为“帝尧邦国”的标志性建筑,陶寺观象台遗迹的发现是证实尧都的重要依据。
彩绘蟠龙盆:
其上绘制了陶寺人心目中的神龙,其头部与身体无明显界线,颈两侧各有一后掠的短棒状物。龙眼小而圆,长嘴微张,具成排利齿, 口中衔一根羽状物。
蟠龙纹则是以沟通天地的使者身份出现的,我们可以这样推测:
在祭祀的时候,鳄被剥皮做成祭祀用的鼍鼓,在祭祀的时候敲击,鼍鼓发出响亮的鼓声,正是模仿鼍在雨前吼叫,其声如雷。特磬、土鼓、陶铃等众多乐器演奏取悦神灵的音乐;蛇口衔着农作物的用以盛放祭祀品的陶盘上,绘制的蟠龙弓身于盘内,充满张力,似乎随时都会冲破盘框的束缚,直飞而上天宇。
朱书扁壶:
是一件距今约4000年的陶器,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它的长口径为20.8厘米,短口径为9.2厘米,残高为27.4厘米。在扁壶的正面鼓腹部,有一个用朱砂书写的字符,它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与当代汉字“文”相比,无论字形还是结构都完全一致。这表明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更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连续发展的特征。
进入青铜时代,我们还要提到中条山的铜矿资源。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夏商时期冶铜炉残迹,与附近的壕沟、房址、窑址、水塘、窖穴、灰坑等遗迹,以及大量的铜炼渣、残炉壁、矿石、鼓风嘴、坩埚、冶铜加工工具等遗物一起,构成了完备的冶铜生产链,为深入探索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李伯谦先生曾指出,西吴壁遗址的考古成果是近年来夏、商考古的重大突破,丰富的与冶铜有关的遗存,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冶铜工业的规模、水平、产业链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证明,中条山的铜矿是中原王朝步入文明化、成为天下正统的重要支撑资源,对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商代立国于东方,山西的地位不是太重要,但山西闻喜酒务头墓地为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葬,证明了有一个方国曾在此地活跃。该墓地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晋南地区缺少晚商遗存的空白,而且为讨论商文化在晋南地区的进退乃至商王朝在晋南地区势力的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镇馆之宝:青铜龙形觥
外观和特征:青铜龙形觥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通体呈龙形,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觥的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有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腹部有涡纹和云纹的装饰,主要纹饰有景纹和蔓龙纹,底部有夔龙纹的圈足。
用途和功能:青铜龙形觥作为古代的礼器,用于盛装酒水和举办仪式。它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历史意义和价值:青铜龙形觥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展示了古代青铜文化的精髓。它的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瑰丽,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杰作之一。青铜龙形觥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由于形状像一艘停泊的龙舟,它被命名为“龙形觥”。其造型与花纹,都和当时的中原文化风格不同,属于商晚期方国文化序列。
而且,它的身上刻有鼍(tuó)纹。鼍,就是扬子鳄。扬子鳄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的特产动
商代的兽形觥:
通高 21.7 厘米,通长 24.5 厘米,腹深 9.3 厘米,为商代盛酒器。整体状如蹲兽,眉目突出,张口露齿,蜗牛似的触角下还藏着一对招风双耳,采用三层花纹,器身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属于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文物“显眼包”——鸮卣[xiāo yǒu]
这件鸮卣通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宽13.4厘米,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的样式,“哥俩好”的设计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出奇地对称。
头顶一个小犄角,如同一顶小皇冠,圆圆的眼睛透露着一股清澈的萌感,搭配着胖胖的胳膊和微微“内八”的小脚丫,虽然可爱却拥有傲然君临的气度。以盖为首,以器为身,器盖与器身子母扣接,工艺精湛细腻、纹饰精美,整件器物圆润敦实、雄浑大气、凌然威武又不失可爱,因其酷似游戏中的小鸟形象,也被称为古代版“愤怒的小鸟”,
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
西周初年,周成王将其弟唐叔虞封在山西,改国号为晋。山西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位于山西省的曲沃、翼城两县境内,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早期晋侯墓地,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遗址内现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出土有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上万件。
到了春秋,晋国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率领华夏诸中小国和长江流域的霸主楚国相抗衡,这就是历史上著称的“晋楚争霸”时期。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晋国遗址出土的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记载的就是春秋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订盟誓约的言词。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广泛使用,自然界中铁的含量要远远高于铜,但是冶铁需要更高的温度,因此,人类首先利用的是铜而不是铁。铁制工具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汉代有一本书叫《盐铁论》,在古代社会,盐和铁都给国家带来巨额利益,所以盐和铁都是专卖。
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外观和特征:晋侯鸟尊是一件西周中期偏早的青铜酒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它的主体造型是一只凤鸟回眸,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有一只小鸟相依,并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方有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整个鸟尊上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
用途和功能:晋侯鸟尊是一种青铜酒器,用于盛放酒液。它在西周时期被用作贵族社交和宴会中的礼器,也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历史意义和价值: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被誉为“晋国之瑞”。它展示了西周时期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原型和镇馆之宝,它代表了山西博物院的重要地位。
展览和收藏情况:是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不允许出国展览。
镇馆之宝:晋侯苏钟
晋侯苏钟是西周时期青铜器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晋侯苏钟全套共16枚,其中14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中,2枚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为西周晚期所铸青铜器,1992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共16件,分上下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铭文共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王亲征东国、南国。西周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参观当日,真品外出旅游,无缘相见。
文物规格:一件高25.9厘米,铣间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铣间距12.9厘米。
发现经历:
这是上海博物馆的陈列14枚钟。
【铭文】此套编钟共刻有铭文355个文字,首尾相连凿于16件编钟上,完整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征伐夙夷的全过程。后来据马承源先生考证研究,得出了这16段编钟铭文的排列顺序。
(第一段)惟王卅又三年,王亲遹省东国南国。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望癸卯,王入格成周。二月
(第二段)既死霸壬寅,王偿往东。三月方死霸,王至于 ,分行。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左氵舟镬,北氵舟,伐夙夷。晋
(第三段)侯苏折首百又廿,执讯廿又三夫。王至于城,王亲远省师。王至晋侯苏师,王降自车,立,南乡,
(第四段)亲令晋侯苏自西北遇(隅)敦伐城。晋侯率厥亚旅、小子、呈戈(秩)人先,陷
(第五段)入,折百首,执讯十又一夫。王至
(第六段)淖列,淖列夷出奔,王令晋侯
(第七段)苏帅大室小臣
(第八段)车仆从
(第九段)述(遂)逐之。晋侯折首百又一十,执讯廿夫;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五十,执讯六十夫。王惟反归,在成周公族整师
(第十段)宫,六月初吉戊寅,旦,王格大室,即位。王呼膳夫曶召晋侯苏,入门,立中廷。王亲锡驹四匹。苏拜稽首,受驹以
(第十一段)出,反入,拜稽首。丁亥,旦,王鱼阝于邑伐宫。庚寅,旦,王格大室,司工扬父入右晋侯苏,王亲侪晋侯苏禾巨鬯一卣
(第十二段)弓矢百、马四匹,苏敢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元龢钖钟,用昭格前
(第十三段)文人。前文人其严在上,翼在下,醴醴
(第十四段)毚毚,降余多福。苏其迈
(第十五段)年无疆,子子孙孙,
(第十六段)永宝兹钟。
【释文】周王执政的第三十三年,他巡视了东方和南方的邦国。当年正月上弦月后的戊午日,周王从宗周丰镐启程。进入二月后,在月圆后的癸卯日,他抵达了成周洛阳。在二月下旬的下弦月壬寅日,周王开始东征。进入三月下旬,在没有月光的时候,军队到达了笵地,并开始分兵前进。
这时,周王命令晋侯,率领军队朝左侧的酄地进发,再向北讨伐鲁西南的夷族。晋侯领兵出征,斩首120人,抓获俘虏23人。周王亲自来到郓城地界,慰问军队。他来到晋侯军前,下车后面向南方站立,命令晋侯所率领的军队从城郭的西北进攻郓城。晋侯率领宗族子弟组成的军队,率先攻入城池。此役,晋侯斩首百人,抓获俘虏11人。当周王驾临城池时,场面轰轰烈烈,当地的夷人四散奔逃。周王命令晋侯统领王室军车,一起追击逃亡的敌人。晋侯的部队又斩首110人,抓获俘虏20人。王室部队斩首150人,抓获俘虏60人。
周王返回成周洛阳后,在宫中检阅了宗族子弟组成的军队。六月初,在吉利的戊寅日早晨,周王上朝,坐在大殿宝座上。他命令贤臣曶召唤晋侯稣进来,站在大殿中间,周王赏赐给晋侯四匹马。晋侯拜谢之后,出去接收马匹,回来再行感谢。在丁亥日早晨,周王到了晋侯的封邑。他返回王宫后,于庚寅日早晨,周王在大殿上朝,命令司工阳父站在晋侯右侧,周王亲自赏赐给晋侯酒一大壶、弓箭百支、骏马四匹。
晋侯为了弘扬周王的厚爱,制造了元和乐钟来颂扬先辈文王。愿我们的前辈文王先威严在上,庇护臣下。他们的英名如同钟鸣之声,优雅远扬,将福泽将领我大晋,愿晋延年无疆,愿子子孙孙永久珍藏这些宝器。
镇馆之宝:晋侯夫人组玉佩
外观和特征:晋侯夫人组玉佩是西周时期的玉器,这套玉组佩复原长度约158厘米,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玉饰上的纹饰经过精雕细琢,包括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
用途和功能:晋侯夫人组玉佩作为周秦时期的佩饰玉,是国君或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和象征,用于身上的装饰。
历史意义和价值:晋侯夫人组玉佩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是不可多得的玉中珍品。它的华丽和巧思展示了古代玉器的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展览和收藏情况:晋侯夫人组玉佩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据说这位晋侯夫人排名不靠前,只是最受宠,所以陪葬品这么奢华。
古代美女梳妆盒。
“鼎”用来盛放牲肉(荤菜),“簋”用来盛放黍稷(素菜),主打一个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以餐具区分身份高低。
现在广东有一句口头禅:“请吃九大簋啊!”以示宴席的豪华与隆重。
唇亡齿寒的故事。
据说是晋文公给最心爱女儿的嫁妆,现存山西青铜器博物馆内。
镇馆之宝:侯马盟书
起源和历史背景:侯马盟书是春秋时期的玉石器,于1965年至1966年出土于山西省临汾侯马市秦村。作为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该博物院的十大馆藏之一。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又称为"载书"。盟书上的文字是用朱笔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了5000余件玉、石质盟书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达到32厘米,还有圆形和不规则形状的盟书片。其中可辨识的文字有656件,字数从200多字到10多字不等。盟书的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和古文字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侯马盟书是一种玉石器,主要是以圭形为主体,也有一些圆形和不规则形状的盟书片。它们上面用朱笔书写着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约信文书。盟书片的大小不一,最长的可达32厘米。文字被刻在玉石片上,颜色一般为朱红色,也有少数为黑色。
用途和功能:侯马盟书是用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文书。它记录了盟誓的内容和约定,作为一种信守盟约的象征。盟书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护盟约的有效性和稳定国家间的关系。
历史意义和价值:侯马盟书作为国宝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它记录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历史,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和古文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盟书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证据,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不是刻上去的,是用毛笔蘸朱砂写上去的。
铜牺立人擎盘:
“立人”指站立的宫人,“盘”指他打的“伞”,也就是文物上部的圆盘,“牺”便指他骑着的这头“野兽”。
古时,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整只的牲畜叫“牲”,两个字合起来,组成词语“牺牲”。指祭祀时用的纯色整只牲畜,表现在青铜器上时,一般指在造型上混合了若干动物形态的,某种假想神化动物,
它们似牛非牛、似犀非犀,并不真实存在于世间。
这位宫人,束着发,身穿长袍,他双臂前伸,以标准的“两臂前平举”姿态,稳稳地站在“野兽”身上,悠然地打着“伞”。
这把 “伞”,由盘曲着的50多条小蛇构成蟠虺(huǐ)纹,它们两两缠绕,紧密有序,繁而不乱。
这把“伞”质量极好,打了两千多年,竟然还能用!“伞柱”依然可以随意拆卸,“伞”依旧可以随意转动,可见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之精湛。
这对“打伞”组合究竟有何用?
这个疑问至今……还是一个疑问
因目前尚未有同类器型面世
文物之间无法互相佐证
因此其用途还不甚明了
猜测一:祭祀时放轻巧物的托盘
猜测二:放置油灯的灯架
猜测三:作摆设之物
秦汉时期山西晋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司马迁作《史记·货殖列传》中强调三河是“天下之中”,这里“土地小狭,民人众”。“三河”即河东、河南、河内三郡,其中河东郡就是今天山西的晋西南一带。司马迁还特别讲到杨和平阳两县的人特别会做买卖,“杨”就是今天的洪洞县,“平阳”即今天的临汾。
秦汉时期晋南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而晋北则因为位于农牧交错带,有很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上古时代山西境内就有过许多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接触兼并,戎狄羌胡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到了秦和西汉时,山西境内基本上都是汉族了。东汉初年,又有新的民族进入山西。这时北边的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投降汉朝,东汉政府就让他们入居汉朝境内。从此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沿边八郡都分布着匈奴部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部分匈奴南向抄掠,曹操分其众为五部,使散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共有三万余落。西晋初,又有大批匈奴人从塞外进入山西。《资治通鉴·晋纪》的胡三省注:“司马氏,河内温县人。宣王懿得魏政,传景王师,至文王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西晋分裂之后,中国进入长期动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建立起政权,其中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山西境内的匈奴酋长刘渊。316年刘聪灭亡了西晋,此后直到439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重新统一北方,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从被北魏灭亡的各个政权区域内强制迁徙,或是从南北战场俘获的人口、财物,主要都集中到平城及其附近。而被强制徙出的地点如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东北和龙(即龙城)和东方的青齐,都是当时北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迁移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人才、伎巧的搜求。这种移民的数字是庞大的,北京大学的宿白教授曾经统计过文献里的移民人数,北魏在平城时代最保守的估计,也要在百万人以上。所以平城一带发现的移民墓葬很多,如1965年至1966年发掘的司马金龙夫妇墓,据出土墓志记载,姬辰死于延兴四年(474年),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是降附于北魏的东晋宗室后裔,深受宠信。官爵和谥号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的64件文物之一。大同仝家湾北魏邢合姜墓是最近公布的新材料,墓葬中出土了一座基本完整的石椁,石椁四壁及顶部绘有释迦多宝佛、七佛、供养人、飞天等佛教题材壁画,有学者称之为地下佛殿。从该墓葬中出土的一块纪年墓碑可知,该墓墓主是幽州燕郡安次县人韩受洛拔之妻邢合姜。邢合姜为长安冯翎郡(治所在今陕西高陵区)万年县(今西安市阎良区)人,葬于北魏皇兴三年(469年),享年六十六岁。
但是,统一之后的北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用什么来凝聚社会共识?统治者想到了佛教,因为佛教可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所以统治者要“令沙门敷导民俗”,而僧侣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也知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云冈石窟就开凿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之下。460年,“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这五座大像就是现在编号16—20窟的五尊主佛,它们象征的是北魏的五位皇帝,这五座大像窟给当时的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人们惊叹于云冈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真容巨壮,世法所希”,穷诸巧丽,骇动人神。
北魏晚期,来自太原地区的契胡尔朱荣兵力强大,他后来率兵参与到北魏王朝的内部争斗中,并最终导致北魏王朝的分裂。分裂后成立的东魏和北齐政权虽然建都邺城(河北邯郸),但都以太原为陪都,所以太原附近屡有这个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如2002年发掘的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徐显秀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出土器物共计500余件。其中陶俑320余件,瓷器200余件。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整,330余平方米的壁画气势恢宏,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位于太原南郊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现存壁画200平方米,也是一座壁画十分精彩的墓葬,学术界最近又有新的研究成果。
隋朝重新统一南北,隋代的并州(治晋阳)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政治军事中心。隋文帝初,置河北道行台于此,以次子晋王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尚书令。并州不仅是黄河以北的一个政治中心,并且是“天下精兵处”,所以在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能够在起兵之后,很快就进兵攻克长安,并终于完成了统一,建立唐朝。
隋唐两代山西地区的地上地下文物都有很重要的发现。太原发现的虞弘墓是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出土的汉白玉石椁上雕刻了丰富的源自中亚的图像资料,有墓主宴饮、狩猎、出行、宗教仪式等内容,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因此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唐朝一代都很重视王朝的发祥地并州(618年改太原郡为并州),在此置大都督府,武则天建并州为北都。此后二百年太原一直是全国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政治军事中心,所以各方通往并州的道路畅通,在道路沿线留下了很多重要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佛光寺大殿,这座大殿也出现在了敦煌的壁画之上。
宋王朝在完成统一事业过程中,晋阳是最后一个割据势力的中心,鉴于唐末五代的教训,宋太宗打下晋阳之后,就烧毁了晋阳城。但这个地区又不能没有一个行政中心,就将并州移置阳曲县的唐明镇,即今太原城的所在。
金元时期山西在全国经济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金史·食货志》中特别提道:“平阳一路,地狭人稠”(山西西南部在金时称平阳路),平阳是金朝境内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拿《金史·地理志》中各路的户口来比较,平阳的户口密度比河北、陕西都高,经济发达自然要推动文化的发展。金朝时全国设十九个路,共设十个考区,而山西的三个路,每一路都设有考区。《金史·文艺传中》中记述金朝一代的文人、学者,山西人占的比重很大。如元好问是秀容人(今忻府区),刘祁是浑源(今浑源县)人,他著的《归潜志》这部书,很有史料价值,后人修《金史》多取材于此。平阳发现的仿木结构雕砖墓雕饰华丽,其中表现戏台的内容可以与地上的戏台相互印证,都是金元时期山西经济、文化水平的生动体现。在正常情况下,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要比高原地区好,但是宋金、金元时期,平原一带受战争的摧残比较严重,山西受的战祸则比较轻,比较太平,所以在这一段时期内,山西的经济文化比邻近的平原地区发达。
由于在金元时期山西始终是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且元末明初的战乱也不严重,所以到了明代初年,就显得人口稠密,明初的大移民,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
明清两代山西的商业发达,晋商的足迹遍布南北,《五杂俎》里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府),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广志绎》里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山西的商人把山西解池的盐、潞安府的潞绸,还有煤、铁等运出去,山西当时的冶铁工业发达。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冶铁所,山西就占了五个。明清两代山西商业发达的原因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明、蒙关系带来的边境贸易,谢肇淛《五杂俎》:“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陲所无者……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云”。明朝设有防边九镇,大同是九边中最繁华的。促成大同繁荣的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大同是边境城市,驻扎了大批军队,所以全国的财富大量输往大同消费。二是对蒙古的互市。明朝和蒙古和好时期,大同是对蒙古贸易的主要市场。清代兴黄安蒙的政策下,蒙古不再是威胁,蒙古高原需要茶叶,这种需求促进了万里茶路的形成。山西商人的经商范围也扩大到了东北三省和内外蒙古等边远地区,甚至远达俄罗斯的莫斯科。由于山西商人经常出远门经商,要走很远的路,带很多的银子不方便,于是山西商人经营的汇兑业便应运而生,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山西票号。随着晋商的足迹,联系乡亲同里的会馆也遍布全国,现在的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就是“三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
过去常说地上文物看山西,中国现存70%以上的元代之前的木构建筑保存于山西,山西可以说是地面文物的一个大博物院,但是,山西的地下文物,如上所述,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独特的重要性。山西地上地下文物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山西地域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镇馆之宝:胡傅酒樽:胡傅酒樽是汉朝时期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目前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据说胡傅生活在昭君出塞之后,所以边境安定,匈奴不再南下掠夺,而是通过边境贸易方式友好往来。人类历史,战争是常态、和平终究是短暂的。
文物规格: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
胡傅酒樽体系硕大,做工精美大气,通体鎏金外加彩绘的技法十分罕见。
胡傅酒樽既有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风。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
胡傅温酒樽均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壁厚0.4厘米。胡傅温酒樽器身呈直筒状,器盖中央有一个提环,周围有三个凤形钮,器底为三个矮短熊形足。温酒樽外壁被一条弦纹一分为二,通体浮雕二十多种动物的图案,体态各异、造型生动。胡傅温酒樽器盖口沿处都镌刻有铭文 “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在其中一件的铭文最末多了一个“二”字,表明这是第二件。
鎏金工艺是指将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最终可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鎏金工艺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已出土的文物证实,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两汉时期,帝王诸侯等贵族使用的精美铜器上常施以鎏金工艺,不仅是为了显示身份,也是为了增加器物的观赏性。
雁鱼铜灯
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
镇馆之宝:娄睿墓壁画
起源和历史背景:娄睿墓壁画,是北齐时期的壁画,于1981年在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并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这幅壁画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填补了北齐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鞍马出行图》是一幅长卷式壁画,位于墓道西壁中栏。壁画气势磅礴,技艺精妙,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它展现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场面以及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
用途和功能:娄睿墓壁画作为艺术作品,主要用于装饰墓室,表现墓主人的生前生活和墓主人死后的境界。它展示了北齐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具有艺术观赏和研究的功能。
历史意义和价值:这幅壁画代表了北齐绘画的最高水平,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北齐壁画的空白。它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国宝级文物,它对研究北齐时期的艺术、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据说故事是这样,这幅是马队开路的,听到后面有声音,勒紧缰绳刹车,马受惊后大便都拉出来了,相当写实。
中间是主人娄睿,北齐外戚大臣,武明皇后娄昭君侄子。无他器干,以外戚贵幸,纵情财色。迁瀛州刺史,聚敛无厌。花花公子?
这幅画妙在娄睿左手牵了一匹马,视觉误差好像是后面白面随从乘坐。寓意去往未知的地方,要给迎接他的人备一匹马。
这是队伍最后,就是让队首马拉粑粑的原因。可能他跟不上了,喊了一嗓子,导致队形有点乱。
徐显秀:名颖,字显秀,以字行,忠义郡人。生前为北齐太尉、武安王。武平二年(571年)正月卒于晋阳。 北齐政权的太尉太保尚书令。少年豪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河靖三年(公元564年)因作战英勇,被封为武安王。在北魏末期,他先是参加了尔朱荣的队伍,尔朱荣失败以后归了高欢,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进入东魏的政权高层。公元571年死于晋阳城内的府第中。徐显秀其人,在北齐事迹不显。
徐显秀墓是目前已知北齐保存最为完整的326平方米彩绘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斑斓,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蕴含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和北朝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目前太原新开北齐壁画博物馆,真迹都在那里。
镇馆之宝:北魏木板漆画
北魏木板漆画是北魏时期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
文物规格: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
2002年,北魏木板漆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北魏木板漆画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北魏木板漆画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它的发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为不可多见的北魏书法真迹。
据说下面是真迹,上面是仿制品,真品颜色没有那么鲜艳。只有在淡季时偶尔才会出来见见人,主要预防过多闪光灯对颜色的破坏。
憨态可掬的将军。
镇馆之宝:虞弘墓汉白玉石椁
虞弘墓石椁是一座汉白玉石质的椁,高度约为199厘米,宽度约为26厘米。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底座、椁身和顶部。椁顶采用歇山顶式样,内外都进行了雕刻和彩绘。整个石椁的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展现出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此外,还有8只石狮子用于支撑石椁。
虞弘据说为粟特人。这座古墓,在唐朝的时候就被盗了,它的重要意义为,它的出土,让世界知道了,北朝和隋唐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上来说都是空前的。大量外国人和器物、文化随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涌入这个开放、包容的大国并生根发芽,最终汇入中华文明之林。虞弘墓被誉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发掘资料一经公布,即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及“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时刻上面
本次大咖导游王晓媚的个人标签是:深爱山西的古建筑,业余时间还考取了建筑工程师。
不了解古建知识,就无法看懂山西。王老师对着一堆建筑模型,讲的引人入胜。上次类似经历,还是在青岛博物馆,明白二大爷对着馆内墙上一堆旧报纸,讲的花团锦簇。
这是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复原图,据说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就是根据这幅图找到我们唐代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建筑,也是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但它也是在1937年才被重新发现,并回归建筑学界的视野,推翻了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
应县木塔模型。
永乐宫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原址迁移,造成壁画不少损失。
据说蓝色衣服的是太上老君。
悬空寺模型。
九龙壁模型。
王导讲解结束,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在博物院北门双赢饺子园简单来盘饺子,一盘拍黄瓜,一瓶青啤,1:15吃完打车去晋祠,时间刚刚好,在车上小眯半个小时。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晋源区悬瓮山下,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晋祠以其悠久历史、高超艺术、绝伦古建、优美风景而著称于世。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辽金献殿,又称无钉殿,现存最早立交桥鱼沼飞梁,北宋代表作圣母大殿。
三绝:三千年周柏,北宋彩塑侍女,难老泉。
三块名匾:难老,对越,水镜台。
下午预约的大咖导游是旺哥,晋祠本地土著,据说小时候就在晋祠里玩,讲解风趣,知识量大。
晋祠周边原来应该是有村庄,拆迁后建设了晋祠公园和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给了旅客更好的体验。
晋祠公园是免费的,下面这两道大门都是免费进入。
“晋祠”,唐太宗李世民亲题,只有皇帝题的匾额,印章在中间。
宗唐发轫
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所写的篆书。
发轫:
解释:1.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2.动用,动员。3.比喻事物的开端。4.犹发迹。
自唐叔虞封唐,因晋水而名晋祠。感怀宗唐发轫于此,真是自古事业多艰难。
晋祠公园内新建筑,看看就行。
民国地主家别院,盛唐建筑大气,民国乱世,墙厚窗小,安全第一。这栋建筑经过没有被拆迁,也是幸运。旺导家就没那么幸运。
这是晋祠博物馆正门,进了这个门才能看见真正的古建筑。
晋祠最初是为周文王之孙、周武王之子、晋国的首任诸侯唐叔虞所建的一所祠,名为唐叔虞祠。唐叔虞和周成王是亲兄弟,他们的母亲就是晋祠中圣母殿供奉的人。
桐叶封弟后,叔虞在唐地励精图治,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改良农田,使唐国逐渐强盛起来。叔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一座庙祀奉他,这就是“唐叔祠”。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就改国号为 “晋”。祠堂也随之更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山西简称晋省,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便是晋祠名字的由来。
唐柏,一千多年。
"三晋名泉"匾额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我国从唐代就有“庙会”活动,人们把那些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贸易活动称为庙会,而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动,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而酬神演戏,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动画片西游记孙悟空变成寺庙的原型。
戏台顶部呈圆弧形,有天然音响效果,据说高音在此唱歌可以绕梁三日。
“水镜台”匾:大门迎面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这时清乾隆翰林、书法名家杨二酉所题,杨二酉本人就是太原晋祠人,是清朝有名的清官。
水镜台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思是说做人应该心如明镜、知人察己,忠奸是非尽人皆知。
这种寓意与晋祠作为祭祀场所的功能相契合,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公正、透明的追求。
昭君出塞
花木兰代父从军
我们所见到的这些铁狮,保存状态良好,不仅没有看到锈迹斑斑的状况,甚至还被游客摩挲出包浆。查询有关资料得知,根据化验结果显示,晋祠“铁狮子”并非纯铁铸造,其内部含有“镍”与“铬”等金属成分,这两种成分能够对铁产生有效的保护,类似于现在的不锈钢,所以才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被锈蚀。
母狮子脚踩小狮子,公狮子脚踩绣球。
晋祠铁狮像身上或底座上有说明出资者姓名、铸造工匠和铸造时间的文字。
水镜台东南方向雌狮背部的文字为“本庙住持僧 镇演门徒 维净 维安 法孙 方成 方义 方定 太原县金火匠 孙大禄 孙官 孙宦”这段文字中不仅说明出资者身份,还有铸造工匠(金火匠)的姓名。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
春秋末期(-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
“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社会由所谓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金人台
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
就是这个美男子,四位铁人中最精良一个。
这个是清代仿制,时间最近,质量最差。
对越坊
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对越”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其中“对”为报答,
“对越”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书。高应元也是晋祠人,其书法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越”为宣扬,整体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这一寓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传说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善长书法,对父母极孝顺。他因母病痊愈而捐资修建了这座牌坊,并亲笔书写了“对越”匾额。
钟鼓楼
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鼓是古代报时的工具、祭祀的法器。《晋祠志》载,晋祠每晚要由守庙祠官于钟楼撞钟,称为定夜钟。撞钟方法独特,为48次,方法是"紧击七,缓击八,如是各三度,未后击三声"。
唐碑的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
《晋祠之铭并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共计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28行,44~50字不等。行文铿锵上口,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四部分:
首先,提出“兴邦建国”必须亲信贵族,以作辅弼;“分圭锡社” 也要给予采邑,来把握军政要点。“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认为如果没有亲属辅佐,不亲信贵族,就不能巩固江山社稷,不施以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第二部分,赞美了唐叔虞的功德“承文继武,经仁纬义”,称唐叔虞不愧是周室的栋梁,晋国的先祖。文中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运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晋祠的山光水色做了人格化的描述:“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绛雪,皎冬夏之光。”又描写晋祠建筑的富丽堂皇:“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意思是指蓬莱与昆阆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美境,可与晋祠胜境相比还稍有逊色之处。至于月烛星桥,流光溢彩,更像在人间仙境了。李世民对晋祠建筑的描写,显然是应用了浪漫主义的富有诗意的手法,但同时也说明唐时的晋祠已经是金碧辉煌,相当壮观了。
第三部分,揭发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以至神人共怒,四海腾波。他的父亲李渊顺天应民,得到拥护,从而统一了中国。他说,唐室政权固然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但“克昌洪业,实赖神功”,能够得到今天的大业还有赖于唐叔虞的神灵保佑,
为此,刻石立碑,以报神恩,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
结尾并祝“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他希望唐叔虞能够继续保佑李家王朝,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得以万岁无疆。
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字体也是超像。
额首“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龙头飞白隶书
李世民真身。
仿制品。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在的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慈禧亲题叔虞祠。
关帝庙
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殿内为清塑关圣帝君像。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历代加封,清代封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殿周绘有80余福珍贵的清代壁画,讲述关带生平故事,画风写实,色彩明艳,是清代连环画中的艺术珍品。
这是站在戏台看看关帝庙视角。据说开门后,戏台正对关二爷,唱出桃园三结义给二爷回忆青春。
献殿:金代建筑,是古人放贡品的地方。为了让贡品放置长久点,通风良好很关键。献殿没有墙,以柱子撑顶建筑的重量,也被称为古代的冰箱,也充分体现了古人智慧。
梁思成先生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献殿的造型独特,体量上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这种殿和亭结合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松水亭
清乾隆年问(1736-1795)创建,因建于松水之间,故名。四面宽阔,东临莲花池,西向苗高堂,南消长寿松,北绕善利泉,夏日坐于亭中,听泉观莲,如临仙境。旧时当地人于每年三月二十致祭苗裔堂,借松水亭为享殿,摆放祭品。亭东"莲池映月"为晋祠内八景之一。
周柏:
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是晋祠三绝之一。
鱼沼飞梁:宋代建筑。如大鹏展翅的十字形桥,是最早的古代立交桥。
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据北魏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飞梁可能在北魏以前即已存在。
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留了北朝风格,现存桥梁为宋代遗物。根据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唇齿密接的情况判断,鱼沼飞梁是在北宋时与圣母殿同一时期修建,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古往今来,世上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北宋建筑,主体结构有梁无柱,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殿前柱子上八条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总高19米,平面布置近似方形。
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
比“耶”龙
宋代彩塑:圣母殿内共有塑像43尊,主尊为圣母像,周围42尊为随员侍从像。其中有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这些彩塑是北宋天圣年间,宋仁宗赵祯下令所造,是研究宋代宫廷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么高的杨树也不多见。
水母楼
又名梳妆楼、水晶宫,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供奉水母娘娘,清代敕封为"敷化水母之神"。一层石洞三窟,内供水母娘娘坐瓮羽化铜像,梳妆未尽,神态自若。二层供水母神像和侍女像共九尊。其中侍女像前为美人,后似游鱼,故称东方"鱼美人"。南北山墙绘有明代壁画"水母出巡图"。
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其名称来源于北齐时期撷取《诗经·鲁颂》中“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难老”匾:这块匾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所题。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还是道家思想的传承人。他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一段时间,与友人吟词作画、煮茶品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难老”匾便是他留给晋祠的一份宝贵财富。
子乔祠
面宽五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东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1993年重建。殿內塑子乔公坐像,殿周绘有子乔公生平壁画。院内广植松树,澹泊雅洁,肃穆清幽。子乔,姓姬,名晋,周灵王太子,相传因谏阻灵王壅塞谷、洛二水,被贬逐至晋阳,于龙山跨鹤升仙而去。因其出身王室,后裔遂以王为姓,尊子乔为王氏始祖。南北配殿为"太原王氏源远流长"主题展。
在子乔祠结束今天的旅程,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