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经常在节假日到各地观展寻宝,见识了国字号、省市级博物馆的“高大上”,也对文博体系最基层的县级博物馆产生了好奇。藏品多不多,品质高不高,布展美不美,服务好不好?带着这样的疑问,2024年8月下旬利用周末时间,来到河北定州、山东青州,在小地方看到了大文物,多件镇馆之宝令人难忘,县级博物馆的“天花板”名不虚传。
出发之前很纠结,两家都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连续多年蝉联百强榜单,到底哪一家最值得去?定州博物馆号称“河北省第二大馆”,拥有一级文物107件(套),其中两件国宝禁止出国(境)展览,是国内唯二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县级馆(另一家是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馆,素有“小大博物馆”之称,拥有一级文物143件(套),其中明代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为海内外孤本。思来想去,两座城市相距不远,都有高铁通达,索性一视同仁、每家都到。
参观之后觉得,两家博物馆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定州馆的汉代玉器及金饰、北朝至隋唐白石造像、宋金时期定窑白瓷,青州馆的汉代彩陶、元青花瓷器、佛教造像“青州微笑”等,有特色、有看头。如果非要一比高下,有待各位实地体察、亲自评判。
定州博物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定州市中山路,紧邻开元寺塔、贡院、文庙、晏阳初故居四大文保单位。馆藏文物5万多件,其中国宝文物3件(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珍贵文物965件。常设展览6个:汉家陵阙、北朝佛陀、金翠明珠、尘外千年、天下大白、故乡星空。
展览大楼高四层,融合台地、坡屋顶、斗拱等元素,富有传统建筑风格。展厅集中在二楼、三楼,二楼是汉家陵阙、北朝佛陀、金翠明珠,三楼是尘外千年、天下大白、故乡星空。
二楼序厅的锻铜浮雕,高约九米,宽约六米,集定州三大文化特色于一体:玉璧代表中山文化,佛首和天王力士代表佛教文化,瓷器代表定瓷文化。
先到“汉家陵阙”展厅,参观定州汉墓群出土文物。三件国宝文物中的两件(乳钉纹青玉璧、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在这里展陈。展厅名“汉家陵阙”来自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字体是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竹简文字。
定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此定都,汉代刘邦沿袭秦制设中山郡。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第九子刘胜为中山王,改中山郡为中山国,以卢奴(今定州)为首府,辖14县、60多万户,自此两汉十七代中山王绵延达329年之久,遗留了大量汉墓。后发掘出土一批金器、银器、玉器、陶器以及车马兵器,包括掐丝金辟邪兽、银缕玉衣、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等珍品。
茧形弦纹带盖陶壶(西汉)。又称“鸭蛋壶”。腹部呈横向长椭圆状,暗刻弦纹装饰,“小口广腹”的造型使其容积大但不易倾覆,常用来盛水和酒。
茧形壶在古代还用作“军事雷达”,探测敌军位置。《墨子·备穴》记载:“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幎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就是将坛口用薄皮蒙紧放入深井中,选派听力敏锐的士兵伏地倾听。通过远方骑兵的马蹄声,可预测敌军动向。罂(yīng)指小口大腹的陶坛,成语“伏罂而听”由此而来。
绿釉红陶厨师俑(东汉)。双袖高挽,面带笑容,正操刀切鱼。
银缕玉衣(东汉)。以1969年出土于中山穆王刘畅墓的玉衣片和连接玉片的银线为基础修复而成。
掐丝镶嵌金辟邪(东汉)。刘畅墓出土。共两只,一只为双角的辟邪,高3.3厘米、长3.7厘米,重9.7克;一只单角的天禄,高3.1厘米、长3.9厘米,重8.4克。虽然很小、很轻,但非常精致。采用焊接、掐丝、缠绕技法,以金片捏制成型。张口露齿,四肢前伸,长尾拖地,作昂首阔步状。体表满饰金粟粒,嵌红玛瑙、绿松石。
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东汉)。刘畅墓出土。国宝文物。通高30.5厘米,厚约1.1厘米。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高古玉璧。由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琢而成,用料巨大,琢磨规整,纹饰疏密有致,造型古朴大方。
璧之内、外边缘为素面宽带。上部透雕龙螭衔环钮,两侧分别透雕一龙一螭,龙螭口、鼻、眼、耳及足均以阴线勾勒。璧面以浮雕技法饰规整谷纹。
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东汉)。刘畅墓出土。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前发现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座屏。高16.9厘米,长15.6厘米。由上下左右四块新疆和田玉屏片接插而成。中间两屏片略呈半月形,透雕人物、鸟兽纹饰,两端有榫插入左右屏片;上屏片正中为“西王母”,分发高髻,凭几端坐,旁有羽人、朱雀、狐狸、三足乌等;下屏片正中为“东王公”,发后梳,凭几端坐,旁有羽人及熊、玄武等。左右两屏片为连璧形,分别透雕一龙。玉屏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但出土实物目前仅此一件。
玉舞人(东汉)
“北朝佛陀”展厅展陈北朝时期出自定州的佛教造像,较有特色的是北齐至隋代广泛流行的双佛像、双观世音像、双思惟菩萨像等。
武定元年吴易造观世音像(东魏)
武定七年菀山相造菩萨像(东魏)
天保五年菀方和造双菩萨立像(北齐)
武平元年博野县菀元暮造双释迦多宝像(北齐)
展厅内很多文物残缺不全,这与佛教在中国的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历史上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灭佛运动,被称为“三武一宗”法难: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每次都大规模拆除寺庙,遣返僧人还俗,使佛教一度衰落。
观世音菩萨立像(东魏—北齐)。这尊较完整,细节很清楚。
天统四年菀方州造双思惟菩萨像(北齐)
双思惟菩萨二弟子像(北齐)
思惟菩萨造像源自公元二至三世纪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兴盛于我国南北朝。菩萨形象为头略低垂,坐在柱形座上,两手分别托腮、抚足,两足一屈盘、一低垂,表现的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场景。造像类型有单思惟菩萨、双思惟菩萨、思惟菩萨与二弟子、思惟菩萨与二弟子二菩萨等。
↗供养菩萨像(北齐—隋)。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可惜外借展出。从图片可见菩萨广额丰颐,舒眉秀目,双臂上扬,双手合十,显示出安静文雅的神态。
“金翠明珠”展厅展陈馆藏各类首饰,涵盖金、银、玉等材质,凤冠、钗、带钩、戒指等类别。
鎏金点翠嵌宝“诰命”龙凤冠(清)。以掐丝点翠工艺制成,分为上下三层。底圈为九只凤鸟,鸟身嵌红宝石并衔长流苏;凤鸟之上是二龙戏珠;再上面为两位仙人。冠顶正中书“圣旨”二字,上有“奉天诰命”四个字牌。
银簪(辽)
镶玉木梳(民国)
鎏金花朵纹点翠银钗、花鸟纹点翠银钗(清)
鎏金花蝶纹点翠银钗、花卉纹点翠银头饰(清)
鎏金牡丹纹点翠银钗(清)
首饰(清)
银锁(清)
鎏金八卦纹别针银挂饰(清)
素链银事件(民国)
花卉纹银事件(民国)。不要自作聪明,认为“银事件”是“银饰件”的拼音输入法错误!“事件”一词不仅有“事情、事项”之意,还指“物品、器具”。官方说明是这样的:银事件是银质佩饰中最有代表性的装饰物,佩戴在斜襟或裙裾处,银链下挂刀、枪、剑、戟、耳挖、刮舌器、牙剔、镊子、荷包、铃铛等饰件。
镶银玉镯(清)
开元寺塔
上三楼继续参观
“‘天下大白’定瓷”展厅展陈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出土文物186件。以时间为序,分为源起(北朝至隋代)、发展(唐至五代)、高峰(宋代)、余绪(金元)四个单元,反映定窑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和精美工艺。
“天下大白”取自金元时期史学家刘祁《归潜志》“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因窑场位于定州而得名,所产瓷器胎质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如玉,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
青釉双系罐(隋)
白釉骆驼(唐)
白釉花口瓶(金)
白釉桃形钮盖罐(北宋)
白釉莲纹盖罐(北宋)。随着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装饰越来越精致,定瓷在宋代成为五大名窑之一。
白釉刻莲纹“官”款罐(北宋)。定窑从晚唐开始出现“官”、“新官”铭文,其含义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代表官窑;有的认为与贡瓷有关;有的认为是贵族定制加工出口的一种标记;还有的认为指代“食官”,因宋代设立“尚食局”前,掌管宫廷膳食的职官被称为“大官署”。
白釉双耳贴像炉(北宋)
白釉龟(北宋)。高3.8厘米,通长8.8厘米。龟首上扬,口部有圆孔,背部印双勾六角纹龟甲,颈、四肢及尾部均按压弦纹。据考证是一种碾茶用具。
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北宋)。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69年出土于净众院塔基地宫。通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高的定瓷,被称为“定瓷之王”。
器形修长秀雅,纹饰精细流畅,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洁白柔和。细长颈,颈上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和圆盘,下部为竹节纹。肩部一侧塑龙首形短流,龙首高昂,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缕龙须。
黄釉鹦鹉壶(北宋)。高15.6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6.3厘米。鹦鹉双脚站立在覆盆状底座上,双目圆睁,长尾低垂。胸部饰斜格纹宽带,后背有注水口,勾喙为出水口,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
黑白釉轿(北宋)。高15.3厘米。轿身为方形,六角攒尖式顶,轿门挂半遮短帘。四名轿夫一位头戴花冠,另三位戴幞头,均一手扶轿杆,一手叉腰。色彩对比鲜明,人物刻画简洁。
白釉褐彩驰鹿纹枕(金)
“尘外千年”展厅展陈1969年出土于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的文物。舍利供具、佛教造像、香具法器等,反映了定州手工业的发达和佛教文化的魅力。
石函(北魏)。盖身一体,一侧开龛。龛口两侧阴刻佛说法及僧人坐禅等形象,背后一面刻“大兴安二年岁次……”等铭文,表明制作于公元453年,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舍利石函。
鎏金錾花银塔(隋)。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舍利银塔。由珠形宝刹、坡面饰瓦纹、出檐、塔身四部分组成。塔身正面两扇门,三排门钉,门环上配锁和钥匙。两侧以毬路纹为地,錾刻飞天形象。
錾花银棺(北宋)
鎏金铜棺床(唐)
錾花金棺(北宋)。金棺是装殓佛舍利的最高级葬具。这两件金棺的盖上錾珍珠地缠枝牡丹花纹,棺首刻门,棺体两侧錾刻弟子哭泣场面,棺尾为珍珠地“佛出双足”图案(摆放角度原因,未拍到),表示佛祖灵魂不灭。
阿育王铁塔(北宋)。此塔是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俶效仿印度阿育王铸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朝觐宋太祖时带至中原。塔身有萨太子舍身饲虎、快目王舍眼等佛本生故事画面,四角山花蕉叶上有佛陀诞生等十六幅佛传故事画面,底座四周并坐众护法神,塔底阳铸铭文四行十三字。
鎏金铜力士像(唐—五代)。高14.6厘米。头戴明珠宝冠,左臂扬起,右臂托锏夹于腋下,刚劲有力,刻画传神。另外一尊手握金刚杵的鎏金铜天王像被借展。
彩绘木雕力士像(北宋)。两名力士一位高18.6厘米,一手托锏,另一位高18.8厘米,一手握杵,另一手均握拳。双眉紧锁,怒目圆睁,脚踏木托,威武雄健。
定窑白釉划波浪纹法螺(北宋)。螺旋状,喇叭口,尾端有吹孔,侧面有一小圆孔,用以调节音量和节奏。通体饰波浪纹。
鎏金铜蚕(汉)。一件长6.1厘米,另一件长7.5厘米。头、胸、腹三部分刻画精致,表明当时通过桑蚕生产,对蚕的生理结构已经很熟悉。
玻璃葡萄(北宋)。长16厘米。造型工整,鲜活逼真。
“故乡星空”展厅展陈定州历史上42位名人的事迹,有忧国忧民、开变法先河的李悝,《北方有佳人》的作者李延年,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立志收复中原、闻鸡起舞的刘琨,“在蜀蜀祀,在淮淮颂,在粤粤祠”的郝浴,驱逐溥仪出宫的鹿钟麟,“循吏第一”的王瑚,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等;还有的在此留下传世之作,如刘禹锡的《陋世铭》、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张寒晖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等。
临走前到一楼参观了《又见东坡——苏轼与定州主题展》。通过“烟雨任平生”、“心安是吾乡”、“今月照古人”三个单元,讲述苏轼与定州的故事。
苏轼六十多年的人生中,辗转游历30多个州县,定州是其18个“故乡”之一。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九月至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出任定州知州。虽只有短短八个月,却留下千载佳话,明军纪、固边防、兴水利、改秧歌、酿松醪、寄定瓷、写就《行香子》……
《行香子·述怀》石刻拓片。《行香子·述怀》是苏轼的一首词,流露出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原文: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拓片
錾莲瓣双鱼纹托盏(辽)
定窑白釉圆托五足熏炉(宋)。通高24.3厘米,口径16.3厘米。炉盖呈盔形,上有受花宝珠式炉顶和六个圆形烟孔,炉身附五个兽面衔环足。
再见,定州
前往青州时在石家庄转车,顺便打卡北站附近的水上公园。
次日早晨到达青州,时间尚早,就先到青州古城转了转。看了牌坊、大槐树、贡院、偶园、天主教堂、阜财门等景点。
大槐树。植于宋代,树高10米,冠丛直径10米,树围4.7米,树龄约1000年。
牌坊
青州府贡院
基督教堂
偶园,主要看点是“福”“寿”“康”“宁”四块奇石。
天主教堂
阜财门
青州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潍坊青州市仰天山路,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展览大楼采用高台、阙楼、坡屋顶传统建筑风格,高5层,设有7个主体展厅,分别为:一楼的石载千秋——青州古代石刻文化陈列;二楼的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历史陈列(一)(二);三楼的瓷韫风华——瓷器及标本陈列、有邻衡王府——衡王府历史文化陈列、汉梦华章——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文物陈列;四楼的青州微笑——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艺术陈列。此外还有临时展厅。主要看点有:填补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空白的赵秉忠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香山汉墓彩陶以及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龙兴寺遗址佛像等。
今天是周日,从提前三天预约门票“秒光”,料想到观众会很多,但现场这么长的队伍真是没想到,与一些“网红”省级博物馆有得一拼。
先到四楼参观最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一进展厅,就感到布展非常用心,细节相当到位,富有禅韵之美。后来看到资料介绍,龙兴寺遗址佛像展曾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贴金彩绘圆雕佛立像(北齐)。通高115厘米,像高97厘米。体态修长,眉清目秀,面带微笑,端庄祥和。身披圆领田格纹通肩袈裟,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上。
袈裟呈朱砂色,以石绿、赭石等色绘出“福田”纹,并描绘金边。领缘、衣缘饰石青色,面部与肌肤贴金,除裙摆刻少许衣纹外,通体平滑,呈现起伏变化美感。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至南北朝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出现多个佛教文化中心,形成不同风格的佛教艺术造像。“青州风格”便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龙兴寺遗址出土了400余尊佛教造像,数量之大,种类之全,工艺之精,贴金彩绘保存之好,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北魏晚期·500~534年)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东魏·534~550年)。东魏时期的造像开始呈现丰硕体态,衣纹变薄,雕饰繁丽,高浮雕背屏式造像逐步发展。饰有高浮雕飞天、翔龙、宝塔、嘉莲的舟形大背屏式造像,成为独特的“青州风格”形式。
贴金彩绘圆雕菩萨立像(东魏·534~550年)。通高200厘米。虽然双臂残缺,但造型端庄秀美。面带耐人寻味的微笑,富有含蓄沉静的气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彩绘圆雕佛立像(北齐·550~577年)
彩绘圆雕菩萨立像(东魏·534~550年)。特别之处在于菩萨宝冠上雕饰一只精致写实的“蝉”。蝉在古代因“居高饮絜、口在掖下”被认为是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又因其整个生命历程有着神奇的变化和再生而备受推崇,佛教吸纳这一形象,更曾添了轮回的意味。“蝉冠”是权贵的象征,“蝉冠菩萨”极为罕见,山东博物馆也有一件类似的珍宝。
贴金彩绘圆雕佛立像(北齐·550~577年)
贴金彩绘左胁侍菩萨半身像(东魏·534~550年)。面含微笑,额前长发梳成五个圆瓣,颈佩贴金项圈、璎珞,造型端庄秀美,轮廓线简洁流畅。胁侍是辅佐佛度化众生的菩萨。依据《华严经》教义造像时,通常在主尊毗卢遮那佛两侧,设置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作为左右胁侍。
一组北齐时期的雕像。北齐是青州造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单体圆雕为主,大多面颊丰润,五官细腻,宽肩细腰,薄衣贴体。简洁明快,少雕饰或不雕饰衣褶,具有明显的“曹衣出水”特征。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指的是北齐画家曹仲达、唐代画家吴道子开创的两种衣纹描绘风格。曹仲达的人物画,衣纹疏简、浅薄流畅,如出水芙蓉。吴道子的人物画,衣带犹如临风飘举,形象生动。曹仲达没有作品传世,“曹衣出水”表现手法却在青州石雕造像上保留下来。
彩绘圆雕佛立像(北齐·550~577年)
彩绘圆雕佛坐像(北齐·550~577年)
贴金彩绘圆雕佛头像(北齐·550~577年)
彩绘供养人头像(北宋·960~1127年)
线刻菩萨残件(唐·618~907年)
圆雕罗汉坐像(北宋·960~1127年)
圆雕法界人中像残件(北齐·550~577年)。“人中”意指“人体之中”,是基于《华严经》法界观,在佛像身上绘造诸世界形象,以实现法界思想的具象化。此人中像高115厘米、宽43厘米、厚25厘米,以双阴线将袈裟分为十三格,刻绘山峦、宫殿、人物、动物等六道轮回内容及佛说法图案。
贴金彩绘右胁侍菩萨像(东魏·534~550年)。前面看了左胁侍文殊菩萨半身像,这是右胁侍普贤菩萨全身像。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东魏·534~550年)。又是贴金彩绘,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贴金彩绘圆雕佛头像(东魏至北齐·534~577年)
贴金佛手(北朝晚期·500~581年)
贴金彩绘圆雕思惟菩萨像(北齐·550~597年)。这件也是面带微笑,可与前面“东方维纳斯”媲美。
贴金彩绘圆雕菩萨立像(北齐·550~597年)
序厅和尾厅的两座佛像遥遥相望,注视众生。“青州微笑”意味深长,“一眼千年”摄人心魄。
在四楼接受佛教洗礼后,到二楼参观青州历史陈列。“宜子孙”玉璧、赵秉忠殿试卷两件镇馆之宝在这里展陈。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这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辙在《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二首》中,对古青州区位优势、物阜民康的赞美。现在的青州是县级市,历史上却位列“九州”。其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海”是山东东部大海,“岱”指泰山,古青州位于山海之间的东方,因“东方属木、木色为青”而得名。早在一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此后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影响,东夷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夏商时期,古青州作为东夷部落活动的重要区域,存在不少方国,有见诸史册的季崱氏、逄伯陵氏、薄姑氏,以及神秘的亚醜族。周初归于齐国,历春秋战国均为齐属。秦统一天下后,置三十六郡,青州属临淄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自此至明初成为山东省会,青州一直是山东境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1400余年,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篇章。
桂叶形石铲(北辛文化·距今7300~6300年)
线刻划陶拍(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高12.8厘米。呈倒圆锥形。顶端中央有一圆孔,周围及下部有阴线刻划的图案。
“亚醜”铭铜钺、饕餮纹铜钺(商)。仿制品。均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亚醜”铜钺长32.5厘米,宽34.5厘米,重4.6千克。口两侧各有铭文“亚醜”二字。原件现藏山东博物馆。饕餮纹铜钺长31.7厘米,宽35.7厘米,重4.9千克。钺身两侧无扉棱,整器无铭文。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环首(战国)。高5.6厘米,宽5.4厘米。整体略呈椭圆形,为卷曲成环的异兽形象。兽头长有锥状犄角,耳朵狭长,前部为勾喙状鹰嘴,耳后为卷曲状纹饰,身上刻有细绒毛。该异兽形象与草原文化流行的神兽格里芬颇为相似,带有斯基泰艺术风格。金环首应为剑或刀等青铜器的环首部分,长方形柄部中空成銎,便于嵌入器身。
“宜子孙”玉璧(东汉)。镇馆之宝之一。1982年出土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通高20.8厘米,直径15.5厘米,内径2.6厘米。白玉质,间有墨色。内区饰有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两边透雕双龙纹钮,钮中间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寓意“子子孙孙宜室宜家”。
目前国内出土的汉代玉璧中,刻有汉字“宜子孙”的仅三件。该玉璧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
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返邦长法化(战国)。这是一套齐国刀币,俗称齐大刀,厚重大气,面文华美。其中六字刀“齐返邦长法化”最珍贵,是公元前279年大将田单复国后齐襄王还都临淄时铸造的,中国最早的纪念币。
裸体玉人(战国)。高5厘米,宽1.5~1.6厘米。共八个,分两个陶盒盛放,每盒两男两女,均为裸体。生殖器刻画明显,但第二特征不明显,呈儿童状。男性头戴平顶型发饰,颌下系带,两端交叉搭于胸前。女性发丝清晰可数,无发饰,披发散置腰际。这组玉人应为祭祀用具,祈祷多子多福。
鎏金铜凤鸟(西汉)。通高11.4厘米,宽2.6厘米。首尾相接,凤尾高出头部,体态轻盈,作飞翔起舞状。凤羽末端似卷云纹向下卷曲,三羽向左,两羽向右。腹部饰波浪羽纹。造型挺拔灵秀,刚柔并济。可能是插在器物上的构件。
彩绘女立俑、男立俑、骑马俑(西汉)
三彩炉(唐)。高15厘米,口径10.8厘米。口、颈处施褐釉,其余部分蓝、绿、白釉相间,形成晕染效果。肩部贴塑三朵花瓣,腹部贴塑三只瑞兽装饰。
蛙形花盆(清)。高15.1厘米,长26.5厘米。外形为一只捕食的青蛙,前立后蹲。眼睛突出,眼珠点以褐彩。脊背中空,边沿呈八角形。通体施乳白釉,蛙身上的小点点,似一颗颗珍珠,釉色晶亮。
红丝石山形砚(明)。红丝石产于青州,其砚台是鲁砚的代表,自晋至唐一直被列为诸砚之首,声名超过端砚、歙砚。宋末随着红丝石资源日渐枯竭,一度失传,声名不再。
二龙戏珠玉镯(清)
镇馆之宝之一的“明万历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展柜前挤满了人。正值暑假期间,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沾沾“喜气”。
试卷共19折册页,每折宽14.1厘米,高47.6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以全绫装裱。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四折,为作者及其上三代简历,以毛笔仿宋体书写。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也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被弥封,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长印。后一部分是正文,十五折,每折六行,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无一误笔。首页右上角顶天为明万历皇帝朱书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正文后为大学士及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九位阅卷官的职衔姓名,卷尾印有印卷官的官职姓名。该试卷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依然保存完好,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海内外孤本。
赵秉忠(1573~1626),青州府益都县郑母村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参加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在6个小时内,他用“实政”和“实心”回答了这个策问,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反映了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对“实政”,他提出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提出要“振怠情,励精明”。这番披肝沥胆的策对,令龙颜大悦,朱笔钦定为“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
不谈洋洋洒洒、字字珠玑的内容,这卷面整洁度、书写工整度,仿佛打印出来的一样,就让人叹为观止。要知道这是殿试,皇帝是考官,学霸的自信从容,不服不行。
“瓷韫风华——瓷器及标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展陈馆藏青瓷、白瓷和元青花、明清彩瓷等200余件精品,反映古代瓷器发展概貌。
青釉莲瓣碗(南朝)
青釉碗和铁公式斗(唐)。出土时碗存放在公式斗内。青釉碗是盛酒器,公式斗是温酒器,应为配套使用。
茶叶末釉蒜头壶(唐)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元)。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3厘米。从上自上而下纹饰分为七层。口沿内绘卷草纹一周;颈部为蕉叶纹、回纹;肩上及近底处饰仰覆莲瓣纹;腹部上下绘卷草纹一周;主题纹为云龙纹饰,龙张口吐舌舞爪,四周缀有流云和火焰纹。
青花缠枝花纹杯(元)。又是“元青花”!青州博物馆有三件,确实不一般。
青花鹿纹盘(元)
孔雀蓝釉双龙瓶(明)。孔雀蓝釉以铜元素为着色剂,完好存世的瓷器较少。
乌金釉葫芦瓶(清)。乌金釉是名贵色釉之一,质地细腻,净亮如镜。
祭红釉长颈瓶、祭红釉花瓶、祭红釉胆瓶(清)。“要想穷、烧霁红”,烧造难度可见一斑。
祭蓝釉瓶、蓝釉方口双耳瓶、蓝釉凤尾尊(清)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明)
青花丙吉问牛纹莲子罐(明崇祯)。讲述了汉代官员丙吉的为政风范。据《汉书·丙吉传》记载:汉宣帝时丞相丙吉经常外出考察民情。一次遇见有人斗殴他不制止,不久看到一头牛气喘吁吁却停车询问。随行官员不解,重畜不重人,岂不是本末倒置?丙吉解释说:“斗殴有地方官员管辖,我身为丞相,不能越俎代庖。而现在是春天,牛像暑天一样热得喘不过气,说明气候反常,恐有大灾。确保风调雨顺,百姓免受天灾之苦,是我的职责所在,岂可不问?”大家心悦诚服。后人以此典故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珠山八友瓷画瓶(民国)。珠山八友是清代御窑厂停烧以后部分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高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上图表现的是秉烛千秋、岳母刺字等故事。
矾红彩五福捧寿盘(民国)
“有邻衡王府——衡王府历史文化陈列”展陈青州“衡王府”遗迹及其背后的故事。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朱见深封其七子朱祐楎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朱祐楎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清初,王府两次被查抄,衡王家族分崩离析,王府建筑被拆,部分材料被用来建造山东巡抚院署大堂和法庆寺,仅余两座石坊。
醉道士石(明)。高134厘米,宽62厘米,厚50厘米。造型别致,远看像一只憨态可掬的醉猴,近看像一位摇摇晃晃的道士,以诗、酒著称的宋代诗人苏轼曾为之赋诗。
雕狮栏柱(明)
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在军事和政治上受到诸多限制,便把精力用在文化艺术上,著书列说、吟诗作画、抚琴对弈……
“汉梦华章——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文物陈列”,展陈香山汉墓陪葬坑经修复后的出土陶制文物69件,其中陶器18件;陶俑51件,包括男女人物俑及马羊等动物俑。
2006年,香山汉墓陪葬坑共清理陶俑、陶器2000余件,青铜质、铁质武器2000余件。陶器、陶俑彩绘保存完好,引起各方关注,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彩绘人物俑(西汉)
彩绘动物俑(西汉)
彩绘陶钫(西汉)
彩绘陶马(西汉)。马背上能看到红色坐垫模样,可能是马鞍的前身。
香山汉墓出土陶器上的彩绘保存较好,有紫色、蓝色、红色、褐色等,对其中的紫色、蓝色检测后发现是中国紫、中国蓝(1983年美国弗利尔研究所菲兹胡Fitz Hugh首先从中国古代陶器和青铜器彩绘颜料上分析并命名)。这是2002年山东省章丘市危山西汉墓首次发现中国紫颜料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为两种颜色的使用地域和时代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家国五百年——中国传统家族谱系的精神表达”主题展览,集山东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昌邑市博物馆明清时期的名人画像、家族文物90余件,通过平天下、治国、修身、齐家四个单元,反映中国传统家族谱系的精神表达方式。有些文物是从书画厅搬过来的,所以书画部分没有再单独陈展。
明清两代,山东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像保家卫国的邢玠、戚继光,治国理政的赵秉忠、李煦,德行兼备的孔子后人等,也留下数量可观的画像、诰命、皇封、手稿、家谱等家族文物。这些文物帮助我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读懂中国传统家族的大家精神、小家精神,即国家之精神、家庭之观念。
祖宗群像(清)
赵秉忠画像轴(明)。大名鼎鼎的殿试状元,“第一甲第一名”的作者。
赵秉忠夫人张氏画像轴(明)
李南涧听泉图卷(清)
李文藻画像轴(清)
曹姜仲暨配高氏画像轴(明)
曹珍(珖)父母诰命(明)
最后在一楼参观“石载千秋——青州古代石刻文化陈列”。这个展厅容易被忽略,因为一进展馆大楼就直接到了二楼平台,一楼好像是负一层。这里通过以图说·画像石、威仪·陵墓石、祈望·佛教石刻、行思·碑志刻辞四个单元,展示上起两汉、下至明清一百余件石刻文物。
羊头门楣画像石(汉)
石吼(宋)
吴道子观音像刻石(明)。前面见识了“曹衣出水”,这里看到“吴带当风”,眼福不浅。
永济桥碑(清)
位于中庭的铜雕“明月之光”,高30米。自上而下雕刻赵秉忠殿试卷、“宜子孙”玉璧、“青州风格”佛像三大镇馆之宝,周围环绕陶鬶、金环首、“亚醜”铜钺、鎏金铜凤鸟四件珍品,中间是银光闪耀的一轮圆月。
再见,青州
以上是定州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的简略版游记,感谢阅读。如果意犹未尽,详细版请移步携程游记《观展寻宝系列游记之十二:定州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其他博物馆游记可参见携程“观展寻宝”系列之一至十一。欢迎交流分享,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