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是我们这个旅游团在巴尔干十国旅游的最后一天,游览项目只有一个,就是卢布尔雅那老城。只要赶上傍晚19点25分的飞机,其余时间可以倒推回来安排,导游甚至向我们推荐了自费游(70欧/人)波斯托伊纳岩洞(Postojna Cave)的项目。可见时间是宽松的。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人口不到30万。它距离原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400公里以远,但是距意大利的威尼斯只有184公里,距奥地利的维也纳也只有279公里。可见历史上的强权国家威尼斯共和国和奥匈帝国对卢布尔雅那的影响有多大。
发源于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交界处阿尔卑斯山脉的萨瓦河,从西北过来,在卢布尔雅那的东北角接纳了卢布尔雅尼察河(Ljubljanica River)。而发源于卢布尔雅那西南方向大山里的卢布尔雅尼察河,在流经卢比安纳城堡山时,分开两岔,绕过城堡山后再行合拢,这就形成了一条卢比安纳城堡的护城河。然后流向东北与萨瓦河会合。
被护城河围住的那一块土地就是最早的老城。卢比安纳城堡始建于公元11世纪,估计与我上一篇写布莱德湖那篇中提到的布莱德城堡在同一时期建造。关于卢布尔雅那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1144年,这里的居民点在1220年获得城市特权,1335年归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1461年,卢布尔雅那成为教区中心。
上午导游带我们从米克洛西切娃大街(Miklosiceva cesta)进入了老城区。
不经意地走在这条大街上,居然发现两边的建筑都有一种混搭的风格。
这幢建筑的屋顶和墙面装饰图案和色彩,绝对含有奥斯曼的建筑风格。
这幢斯洛文尼亚合作社的建筑,在具有威尼斯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鲜艳、对比鲜明的颜色来创造视觉冲击和兴奋感。
大街的顶端是圣方济会报喜教堂(Franciskanska cerkev Marijinega oznanjenja),这座教堂建于18世纪末,以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而闻名。
正门虽然被两颗树的树冠所遮挡,但色彩还是很冲击的。
大街的另一侧,也就是正面对我的这幢建筑,叫屋尔班宫殿(Palaca Urbanc),建於1903年。它正面顶上的人物雕塑、屋顶以及不规则的外形都有些混搭。
在教堂的对面,还有一幢奇怪的建筑,叫霍普特曼的家(Hauptmann House)。这是一幢历史悠久的建筑,它建于1873年,在1895年的毁灭性地震中它几乎毫发无损地幸存下来而闻名。地震后,这所房子被油漆商阿道夫·霍普特曼买下,房主的名字就成了该建筑的名字。
1904年,建筑师Ciril Metod Koch对建筑的立面和屋顶进行了翻修,使其与20世纪初流行的分离主义风格相一致。分离主义风格的一些关键特征包括:大胆的几何形状,使用明亮的颜色,不同艺术媒介的融合等等。而米克洛西切娃大街上的这些建筑,刚好就出现在分离主义风格流行的这个风口上,于是就为后人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观。
米克洛西切娃大街的南端就是普列舍伦广场(Presernov trg),这个圆形广场以斯洛文尼亚伟大诗人弗朗茨·普列舍伦(Franz Prešeren)命名。普列舍伦(1800-1849)的作品对斯洛文尼亚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斯洛文尼亚的国歌就是采用他的诗歌作词。他的青铜雕像的上面是手持月桂树枝的女神,据说,这就是他暗恋的姑娘,由于得不到她的爱情,诗人最后酗酒而死。
今天是6月2日星期天,在广场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着志愿者老师在给他们讲科学、做实验。
我认为用这种主题活动使孩子过好一个儿童节,是蛮有意义的。
在普列舍伦广场的南面就是著名的三桥(Tromostovje)。中间那座桥叫鞋匠桥(Cevljarski most),大约建于公元13世纪。(注: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里要建一些公益建筑,包括堡垒、桥梁等,都是以行业协会出面来筹资、出资,因此就会产生鞋匠桥、屠夫桥等等的名称)。后来,由于通行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减少原桥的压力,1931年,建筑师约热·普列赤涅克(Jože Plečnik,1872-1957年)在大桥两侧增加两座侧桥,形成了现在三座桥并存的局面。这种建筑思路,对我们的这种拆迁思路,是否有些启示呢?
侧看三桥。
我们没有过桥,而是沿着卢布尔雅尼察河向东走去。可以看到老城内绕河的建筑是这样建的。底层是堤岸,堤岸上面可以建码头,也可以走人。上面还可以架一层,可以是凉廊,也可以是客厅。实际上里面的空地都是农贸市场。
这样的露台好像也有些混搭。
后面的教堂叫圣尼古拉斯大教堂。
把从三桥到龙桥的河岸改造为市场,这也是普列赤涅克在1939年至1941年的设计成果。后来由于二战,部分设计没有全部兑现。
站在屠夫桥(Mesarski most)上看三桥。
在屠夫桥上看龙桥(Dragon Bridge)。龙桥建于1901年,是卢布尔雅那的标志建筑。四个桥头装饰有青铜的翼龙。
据说,这座桥是奥匈帝国修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为了纪念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执政40周年,桥体上标有1848——1888的字样。
这个就是此地龙的形象,据说还是卢布尔雅那老城的保护神。但关于它的来历,我在网上没有查到。但是,我查到了距此以北80公里的奥地利边境城市克拉根福特市中心,也有一座怪龙雕像(Lindwurm)。那是在1590年被人在一块完整的岩石上雕刻出来的。据说,从十三世纪起德国那边就有了关于这条怪龙的传说。说明这一带的龙文化是一致的,但与中国的龙肯定不是一回事。
从龙桥上过河,就进入了由护城河包围着的老城区了。我们选择了一条与刚才来时相反的道路,朝着三桥方向走去。
这是诗人和牧师瓦伦丁·沃德尼克的纪念碑。瓦伦丁·沃德尼克(1758-1819)是斯洛文尼亚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启蒙思想家。他出生于卢布尔雅那,曾经担任卡尔尼奥拉的牧师,他于1797年创办了第一份斯洛文尼亚文报纸《卢布尔雅那新闻》,他还在卢布尔雅那学院任教,培养了许多学生,据说弗朗茨·普列舍伦也是他的学生。
这条大街通往城市广场。
这是老城内的观光车。
这是圣尼古拉斯大教堂,最早建于1262年,原先是一座罗马风格教堂,1361年毁于火灾,重建后被哥特式建筑风格所取代,后又经历几次扩建,形成了今天的巴洛克风格。山上有城堡,山下有教堂,一座城市的开端就这样起来了。
巴洛克风格都体现在墙上。
这道门上的浮雕表现的是当时卢布尔雅那市先后六位大主教面对尸体的神情。据说,上世纪90年代罗马教皇就在这里为信众做过弥撒。
这是城市广场(Mestni Trg),卢布尔雅那老城的中心广场。中间是巴洛克式的三水喷泉(Robbov vodnjak)建于1751年。它仿效的是意大利罗马的那瓦纳广场上的四河喷泉,底座的三组雕像分别代表斯洛文尼亚的三条河流萨瓦河(Sava),克尔卡河(Krka)和卢布尔雅尼察河。
这张照片是时隔3个半小时后拍的,看来要变天了。
这是城市广场的重点部位——市政厅。但要提醒的是,市政厅仅只有三个门洞的范围。从建筑风格来讲,它和它的邻居都不是一种文化。
市政厅是一座1718年落成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我看见市政厅里有人进出,就进去看看。
里面正在办展览。
墙上有老城的地图。
内部结构保留着奥斯曼和威尼斯的建筑文化元素。
从市政厅向西经鱼桥来到了共和国广场(Trg republike),该广场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中心,形成于南斯拉夫时期。广场旁最大的建筑是议会大厦。
这幢建筑的特色在门上,在门楣和门柱上雕塑着几十个赤身裸体的男女。什么意思?我理解,是要求每一个议员在进门时要像这些雕塑一样的磊磊落落。
虽说都是裸体,但是从身材可以看出男女老少,从手里拿着的东西可以判断出他(她)们的职业。
在议会大厦的西边,有一座群雕像,这是爱德华·卡德尔杰纪念碑(Monument to Edvard Kardelj)。爱德华·卡德尔杰(1910-1979)是南斯拉夫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是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亲密同事和选定的继任者。他毕业于卢布尔雅那师范学院。16岁加入了共产党,1934年他第一次见到铁托,1945年-1953年担任过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副总统。他是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或铁托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他的主要遗产是工人自治。
在旁边有一块石碑只有文字没有其它形象,也使它占有了一个纪念碑的位置。这肯定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拍下来带回去解读。
回家后通过翻译软件整体翻译后,得出以下文字意思:
“我们在宪法中写了
在民族自由战争和社会革命的整个斗争中,斯洛文尼亚的农场工人、部分知识分子和所有先进人民与共产党团结成一个自由阵线的整体组织,破坏了基于政治排斥和民族平等风险的旧社会秩序,开始创造一个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及其工作将免于风险和自我榨取,并为斯洛文尼亚国家的自由和对外发展创造条件。”
这是在南斯拉夫时期宪法中的一段文字,对于现今的斯洛文尼亚人民还能够把它纪念着,说明民族平等在这块土地上的重要性。
这个抽象的建筑名叫“革命记忆”(Spomenik revolucije)。在原南斯拉夫各国至今还保留着许多Spomenik(记忆)类抽象建筑。
今天在这里还遇到了一场“联合巴迪熊“全球巡展。
“联合巴迪熊”全球巡展的宗旨是为了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2002年,“联合巴迪熊”全球巡展活动首次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
今年在卢布尔雅那共和国广场上展出的“巴迪熊”还是身高2米的那种。他们手牵手排成两行伫立在共和国广场东南一侧,它们每一只都代表一个联合国承认的国家,熊雕像身上的图案由每个国家的艺术家根据本国文化的代表元素进行创意设计。
“中国熊”身着双龙的蓝底唐装,袖口上有”自“、”强“两个汉字,裤子膝盖处有八卦图案。”中国熊“由Xiuguo Dong 设计、制作。
按照惯例,在每次巡展结束后,所有的“巴迪熊”将被拍卖,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赠给了当地儿童救助机构。
返回。前面就是议会广场。议会广场也是由建筑师约热·普列赤涅克于1926年设计,1928至1932年建造的。
议会广场西北端有个圣三一柱,后面是圣三一教堂。
普列赤涅克在圣三一教堂正门前设置带栏杆的楼梯,用一排街灯来突出连接教堂和斯洛文尼亚爱乐乐团大楼的广场轴线,将圣三一柱直接放置在连结教堂的轴线上,从而使教堂和广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并赋予教堂主导地位。
这是斯洛文尼亚爱乐乐团大楼。
议会广场的东南端是卢布尔雅那大学。它成立于1919年,是斯洛文尼亚最大、最古老的大学,整个大学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一幢老楼,却为斯洛文尼亚培养了无数的人才。
中午,我们就在议会广场旁的星园一侧吃午餐,这个星园也是普列赤涅克设计的。吃完午餐,多数团友就在旁边的公园内,找个椅子休息了。
可我看着不远处山上的卢比安纳城堡,一阵冲动上来,就决定一个人上去走一遭。
过河。这是三桥。
这是鱼桥。
顺着上山的游步道,一下子就上去了。
卢比安纳城堡始建于公元11世纪,但是,那时的城堡是木结构的。到了公元15世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为抵御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对城堡进行了重建。
这是现在上下城堡的缆车。
远眺。
老城的观光车居然停在城堡门口。
右侧是进入城堡的大门。我过去一看,有工作人员让我买票。我是身边不带零钱的人,看此情景,扭头便走。
还好,城堡一周都有便道,这就只好绕城一周看看。
这是观景塔(Viewing Tower)。在1845至1848年间,这座石制塔楼取代了之前的木制笛者塔(Pipers' Tower),作为火灾预警之用;1982年,人们给这座塔楼增加了1.2米的高度,使其瞭望台的高度精确到海拔400米。塔上飘有斯洛文尼亚国旗和卢布尔雅那市旗(绿)。
完成一周,下山。从离开星园到返回星园,一共用时40分钟。
时间一到,全部游程圆满结束,大巴直奔卢布尔雅那约热普奇尼克机场。
远处格连杜维奇峰和斯古塔山上还有白雪。我们要回家了。
游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