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还要找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周末相会+旅游,该去哪里?
看看地图,算算高铁,伸手一指,便是徐州。
于是,电话里一合计,订票,走起。
徐州,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也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前知道它,是因为“徐蚌会战”,现在知道它,是因为“烧烤发源地”。
然而,这座苏北重镇,远不止这些简单的标签。
两汉文化发源地、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
一系列的称谓让它多了厚重的历史色彩。
短暂的行程并不能深入了解到它,但粗尝亦知味,浅探也欢颜。
徐州,值得一行。
2024.6.28周五 高铁:北京\南京-徐州 回龙窝
2024.6.29周六 徐州:户部山、戏马台、崔焘故居、徐州博物馆、云龙湖索道站、云龙山观景台、云龙山、回龙窝、徐州城墙博物馆
2024.6.30周日 徐州: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点石园、淮海战役纪念馆、回龙窝、户部山步行街
2024.7.01周一 高铁:徐州-南京\北京
徐州是座有三条地铁线路的城市,从徐州东站到市内坐地铁很方便。
本以为周五的傍晚,地铁会拥挤,但实际上,一号线空空荡荡,后来在彭城广场转二号线时人才多了些,大概别人游记里人山人海的盛况须得是节日假期才能遇见。
而之后,虽然就住在“户部山站”旁的“如家”,却再没乘坐过地铁了。
对短程的旅人来说,在徐州,步行与网约车足够。
住在“户部山站”旁的“如家”。
一是为了离地铁近便利出行(误),二是为了步行可到户部山、徐博、云龙山,三则,是因为——
对面就是回龙窝!!!
回龙窝是个仿古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格局是徐州传统民居旧式建筑。
这里真是太好逛了,有文创店、有博物馆(徐州城墙博物馆)、有仿古建、有各式的商铺……
最重要的是,有各种食肆茶舍,简直就是懒人的福地。
富国街、丰储街,通通都没去,在徐州的几天里,餐食都在这里或附近解决,省却了找店之累、排队之郁,虽少了些挖掘美食的乐趣,但暴走之后回酒店睡一觉再起来到这里找食,实在是太便利不过。
更何况,这里还有独具匠心的房舍,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夜色里的灯笼,阳光下伸出墙头的花朵……
回龙窝,大概是我明知刚建成不久,但仍真心觉得设计很有心思的商业区,好感度直追夫子庙。
回龙窝适合清晨、上午、黄昏、夜晚……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可以找到驻足的理由(前提是不太晒)。
回龙窝看似“时尚仿古”,其实它是真的有“古”。
这片建筑的地下,是徐州古城的遗址。
就在回龙窝的西南方,有座徐州城墙博物馆。
绕阶而下,亲民的博物馆夜间也免费开放。
在这里,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介绍,也能看到残存的明代古城墙。
这段保存完好的城墙,全用青砖砌就,砖块工整,长度及厚度统一,既有线条的美感,又有着历史的厚重感。
这座博物馆“隐身”在回龙窝中,仿佛慈蔼的长者,静静的看着晚辈们的喧嚣,不动声色的守护着一片繁华。
早起,多云,没了炽热的阳光正适合步行。
预先设计好的路线是从北往南,先是户部山、戏马台,然后到徐州博物馆,出了博物馆对面就是云龙山,正好上到观景台去,再坐缆车,下到山脚便是云龙湖。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场雨,把行程劈成了两半。
早晨的户部山,半山腰很热闹。
这里有一个“古玩”类的集市,沿着上山的路两侧摆摊,成堆的手串、做工敷衍的把件,还有似乎有些年头的“老物件”。
边走边看,但没有什么购买的兴趣。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徐州的户部山,除了戏马台,还有很多“大宅”,官绅富户们为避黄河水患,纷纷在山上建起了宅院,有些已辟为了“徐州民俗博物馆”,只是我们来得太早,还没有开门迎客。
山上的古民居没有宽阔的大门,宅门低调,其后其有乾坤,抬头望去有绵密的屋檐在树枝的遮挡中隐隐绰绰。
自北上山,绕向西再往上走,便到了戏马台,仍是没开门。
索性在旁边的客亭里坐等九点。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大概也是徐州的代表。
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据说,项羽曾在此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后世也在台上营建了很多建筑,然而,这一切,却都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屑中。
现今的戏马台除了两根古时台头寺(陀头寺、三义庙、关帝庙)遗存的蟠龙石柱可称为古迹外,便只是一片山丘上的仿古建筑,聊以纪念未成霸业的霸王项羽。
登高可望远,此处却不是徐州的制高点,往外望去只能看到远近的一片屋脊。
古时战事用马均是珍惜,项羽却于台上“戏马”,也不晓得是否从那时候起就注定了垓下的结局。
从戏马台出来,往山下走,是旧时的石板路,路两侧亦是户部山古民居的范畴,而路的尽头便是“崔焘故居”。
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宅,是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
崔氏之祖崔海是山东濮州人,为明嘉靖时翰林,其第三子崔赞迁居徐州以避祸,后至清乾隆年间,崔氏家族又由吕梁城头村移居户部山,累世营造,至道光时,翰林崔焘奉旨在旧居上扩建,终形成几乎占户部山半个西坡,包含上院、下院、客屋院的崔家大院、“翰林之府”。
崔氏一门可称诗礼人家,除出了两位翰林外,仅徐州崔氏就有五位进士,为官者达十三人之多。
如今留存的崔焘故居,阖府共十二个四合院,房屋150间,上下两院依山势布局,虽因地域限制而使房屋相对较小,但整个宅院“参差错落,砖雕精美,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间,写满了岁月悠长。”
在院落、房舍间穿行,既可感知到宅院建筑风格的内敛和肃穆,也有一份家的宁静与安详。
穿巷子,走坡道,终是看到了徐博。
徐州博物馆常设展览分布在一楼至三楼,共有六个展厅。
一楼的“古彭千秋—徐州历史文化陈列”是通史,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到明清,六千多年的历史,共分五章节,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无近现代史的展陈。
二楼的三个展厅均只聚焦于汉,特别是西汉时期,包括“大汉气象—徐州汉代文物陈列”、“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精品陈列”和“汉家烟火—徐州汉代文物陈列”。
大汉气象厅中以徐州地区两汉王侯宗室陵墓出土文物为主,分明光宫铜器、沐浴器、金银器、汉铜镜、青铜器五类列陈出西汉时的。
天工汉玉厅以礼仪、生活、装饰、丧葬四种用途划分,展陈徐州出土的各种玉器,其中自然以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最是引人注目,而这里还有一套几乎没收盗扰影响的西汉“刘和”银缕玉衣,堪称精品。
汉家烟火厅则是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展示汉时楚国的经济发展与市井生活。
三楼的“金戈铁马—徐州古代兵器陈列”和“俑秀凝华—徐州古代陶俑陈列”皆属于专题类展览。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历二百余战,兵器遗存比比皆是,集中做专题展,也可让人们识兵器之威猛,恶战争之残酷。
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种人俑和动物俑形象,是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陈列中汉时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
展陈中尤以汉俑最为突出,是徐州汉代文物的典型代表。
现在一级博物馆虽然已有三百二十多家,但仍是有高下之分,徐博藏品丰富、重点突出,位列苏北地区第一还是实至名归的。
从徐州博物馆出来,对面便是云龙山,然而骤雨忽至,又加上正是午后“用膳”时,便先找了地方吃饭,然后打车回酒店歇着了。
到下午三点多,阳光又倾洒而下,便出门打车直奔云龙湖边的云龙山索道站,与大多数人的游览路线背道而驰,从南侧上山,过观景台,往北下山,到徐博门前。
一座城市有了山水,让城市多了灵动与变化,因而,即使云龙湖、云龙山,并无太多的着墨之处,终是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从西侧索道站往上,湖水微澜、波光粼粼, 远处云层低压,山丘绵延。
索道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并不太高,脚下绿树成荫,还有上山的蜿蜒步行道。
还没享受够悬空中的夏日清风,就到了山顶,拾阶而上,直达观景台。
登台临栏,可远眺徐州城,四周山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自观景台往北而下,过怡然亭,至石佛井(饮鹤泉)、放鹤亭、御碑亭,期间还看了一眼正在整修的大士岩,再往下还有曲港跳鱼,此处历代有颇多名人登临,留下痕迹,倒也还算人文丰富。
单论山的话,也不过是普通吧。
下山时近黄昏,兴化禅寺已闭门,只见黄色的庙墙。
周日,烈日当空,热气蒸腾,正是下墓好时候。
龟山汉墓在徐州城西北方向,离着户部山十几公里。
这座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发掘前,大概已被历代的摸金校尉来回“探索”了N多遍,出土的文物寥寥,昨日在徐博已见到了其中之一的“刘注”印。
参观龟山汉墓,实则是来看它的规制。
这座几乎掏空山体的楚王夫妻合葬墓,让人慨叹,西汉厚葬之风,皓首穷经的修墓,可即使千金挖山、诸多手段,终也逃不过后人的侵扰。
自正门而入,是展厅的二层,展示出土于此墓的一些文物,有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等,以及整个墓葬的布局沙盘。
一眼望之,只觉构造复杂,恍如山腹内的院落,真实体现出事死如事生。
下到一层,已在地下,有凿刻巨石建造汉墓的场景,有一组出土的汉代敲打乐器“石罄”,还有一块刻有铭文的墓道塞石。
塞石铭文曰“第百上石 楚古尸王 通于天述 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 令群臣已葬去服 毋金玉器 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 目此也 仁者悲之”,可惜,掘墓的大约不识字,即使识字也会视而不见的。
龟山汉墓为两座并列相通同莹异穴的夫妻合葬墓,南为刘注墓,北为夫人墓,两墓皆是横穴崖洞式,开口处位于龟山西麓,因而墓道便分了左右两条。
墓道狭窄,游览路径设置为南侧进北侧出。
未至墓道口,已有寒气铺面,室外的高温全然隔绝。
墓道平整幽暗,个子略高便会有压抑之感,想来当年运棺之人都是粗壮有力却身材中等。
南墓道中段的两侧各设一处小室,是为“车夫室”和“马厩”。
底部凿有水槽,这样设计有利于墓内积水排出,最终注入墓道口处的岩石裂隙。
不过一分钟,便自墓道走入了楚王墓室。
不应该称“墓室”了,这完全称得上是“大套间”。
以“前殿”为中心,中心的“厅柱”高大粗壮,气势雄伟。
南侧有乐舞厅、盥洗室、庖厨室、武器室……
山石壁被斧切刀凿为墙,看着似乎粗糙,但想想这是两千年前工匠的成果,就不得不惊叹,怪不得要修十三年,这是一点一点的用人力掏空了山体。
“前殿”东西两端,各有一室,一为“棺室”、另一为“原棺室”。
依照前朝后寝的规制,“原棺室”应为计划中的楚王棺放置处,室内曾有建木构瓦顶建筑的痕迹,但现在可看到,室顶中部有一裂隙正在棺床正上方,或许还会漏水,这是葬制中的大忌,恐怕正是因此便另辟棺室了。
“前殿”西侧的棺室极是方正,摆着仿制的楚王棺椁,本来一眼就可瞥过,可人头攒动,众人都是来看“壁画”的。
就见棺室北墙西南角,有一处似真人大小的影子,似乎“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可在我看来,却过于穿凿附会了,不过就是山水浸石罢了。
按正常,楚王的这个“大套间”除墓道外,应是全封闭,但前殿北墙上却生凿了一个“门”出来。
这门,被称为“壶门”,是楚王墓室与王后墓室间的通道。
穿过壶门,便是王后墓室。
王后墓室的布局,从东往西为棺室、前殿和礼乐器具室,礼乐器具室的北侧又开了一个庖厨室,与最南端的庖厨室遥遥相对,颇有点各有各的小厨房的意思。
而要从北墓道往外走时,墓道中段又见车马室,与南侧的车马房大约在一条线上。
大概没有人会过多的在这里逗留,即使很凉快。
因而参观的人很多,却并没有显得太拥挤。
这座拥有十五间墓室的墓葬,东西全长为83米,南北最宽处33米,总面积约700余平方米,而来此的人们匆匆行过每一间,探看、拍照、评论、离开,热闹与喧嚣中已无对下墓的惊惧,只有对楚王归葬之处的好奇。
《史记·楚元王世家》中称刘注“文、襄继立,世挺才英”,可怜他死后未得安宁,两千余年来,也不知他已“轮回”了多少次,有没有来过这里亲眼看一看。
从龟山汉墓出来,去圣旨博物馆,路过墓道塞石堆。
堆积在一起方正的石块,精雕细凿,制作规整,每块长约2.3米,重约7吨多,然而塞石上大多凿有“牛鼻孔”,为摸金校尉们打凿,用以拖拽出塞石。
其实有些想不明白,人已葬入,墓室不会再开,为何不把墓道毁了呢,还是蒙古人那招高,填土、待草生,草长后,什么痕迹也没有了,迄今为止也没人掘过元朝皇帝的陵。
圣旨博物馆位在一隅,却并不敷衍,由主馆区和点石园两部分组成。
主馆区整体呈口字型,分为上下两层,二楼为有关圣旨的主展区,整个展陈分为《奉天承运》、《蟾宫折桂》两个专题,展线绕整个主楼一周。
一楼的《其藏也周》收藏、展陈了博物馆收集的一些其他类文物。
作为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收藏着明清圣旨数十道,其中收清自开国的顺治到末代的溥仪,承接不辍,只是这些圣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授官、敕封,内容千篇一律,但历经王朝更迭、战火频仍,圣旨存世艰难,除开故宫博物院外,能收集到如此之多圣旨,也颇为不易了。
除开常见的圣旨,还有金册、银册、五色圣旨等等藏品,也可一观。
“蟾宫折桂”主要与科举有关,展品有各级考试的试题、试卷、朱卷、雕刻精细的圣旨匾,其他有关科举的匾额楹联,还有道光时的科场考试条例录要,只是南京已有“科举博物馆”,这里也就算是浮光掠影了。
博物馆出入口前是一片水域,莲叶田田间一艘孤舟停在水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圣旨以君,孤舟为隐,皆是天下。
点石园在圣旨博物馆与龟山汉墓之间,是一处小小的园林,其中陈列汉代至民国时期的石刻两千余件。
园林利用自然环境营造,石刻又利用园林布局分别放置,适合顺便转一转。
百狮园里有百余尊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辟邪小石狮;碑林中矗立着赑屃承载的帝王御碑、功德碑、题名碑、纪事碑;庭院中有整体从山西搬来的砖雕麒麟照壁也有着清代服饰的石翁仲;园内正中的小楼里还有从各处收集来的神将、石羊、虎豹、狮象雕像……
整个园区,亭台楼阁、瀑布流泉,倒也算别具匠心了。
龟山景区外并无繁华,交通亦是不太方便,于是叫车回到回龙窝。
两点过了,餐馆要么仍是排队要么已经午休,随便找了条巷子,一抬头就见“古巷”,正好就是它了。
用餐、歇息,一看时间,已近三点,忙出回龙窝,打车去与龟山汉墓成对角的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矗立在一大片空旷地中,令人油然而生肃穆之感。
纪念馆主建筑落成于2021年,整体分为两层,基本陈列为“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展览”。
步入纪念馆,“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极为醒目。
淮海战役历史两个多月,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国共双方以近乎决战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而正是有着人民支持,最终支持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完成了这场以少胜多的大战。
展览分为“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个部分,以文物、档案、历史照片、雕塑和场景,全面展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程、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
岁月流逝,历史走过的足迹不会磨灭。
铭记历史,缅怀先驱,硝烟过后,应是对生活的珍惜。
大多数的徐州游记里,美食不是主角,也是男二或男三。
可等我要写这篇记录时,却只能说,我在徐州,吃饭不过是“临时演员”。
周五到徐州,已是六点多,等到了酒店收拾完出来,天已青色。
周边都熟,直接打开大众点评搜了搜,直奔大张烙馍村(户部山店)。
店门口挂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整栋楼从二楼起全是这家店,规模可见一斑。
在二楼点餐,上三楼就餐。
菜式也不熟,就闷头点了四五样。
烙馍卷撒子、地锅老公鸡,算是徐州特色。
主食加主食成就一道菜,有韧性有酥脆。
不晓得为啥地锅鸡出名,也许是因为在江苏偏淡偏甜的口味中有辣有咸,比较重口么?
环境不错,菜品也还行吧。可以推荐。
汤是饣它汤,粥是豆粥,这应该是徐州特色的早餐了。
周六早上起早了,到户部山步行街找早饭,见到这家号称“徐州早餐头牌”的店,便进去尝试了。
饣它汤,传说起源于彭祖的“雉羹”,以鸡汤为基础,伴以麦片、面筋、胡椒粉、海带等原料,味鲜香辣,口味独特,对于外地人大概需要适应适应。
汤黏黏糊糊,锅贴热烫新鲜,早餐也算满足。
这店只早上开,据说十一点就关了。
从徐州博物馆出来,已经开始落雨。
步行上云龙山?没心情也没体力了。
一拐弯,通向户部山的巷子里有家餐馆。
一楼只临时搭了两张桌子,要就餐,还是要上二楼。
这店主营家常菜,便也就点了几道家常。
其中两道,火爆鳝片和蒜爆鱼,有不少人推荐,吃来确实也是不错的。
正是午时,客人络绎不绝,这种店味道也不至于太差。
云龙山回来,夕阳正烈,于是歇到暮色低垂,出门闲逛回龙窝。
溜了一大圈,想着该找徐州菜来吃,于是就进了这家“苏家味 徐州菜”。
常见的徐州菜地锅鸡、蒜爆鱼......
那就尝尝非遗东坡回赠肉吧,外加地锅——素三鲜,桂花蜜酿豆花,陈皮花雕醉罗氏虾。
东坡肉还是很下饭的,醉虾也很好.......可以推荐
周日中午,阳光爆烈,从龟山打车到回龙窝,有点累有点饿。
于是,在大众点评推荐的店还在排号时,直接进了“古巷”。
就餐环境是挺好的。
院落、绿植、装潢......
菜品也还是不错,徐州的那几样,也都有,但还是想换换,于是在徐州吃了别处的家常。
菜名已然不记得了,味道也还好,就是相对贵一点吧。
第一次到徐州,感觉住户部山、回龙窝附近是最方便的,有地铁、可步行,吃饭叫车都方便。
如家商旅就在十字路口的东南角。
东北角是地铁,西北角是回龙窝,西南角就是户部山,地理位置确实不错。
而且不算太贵,即使是周末、旅游旺季,价格也是可接受的。
至于配置,快捷酒店的常规,没有什么槽点。
大概人们总是“生活在别处”吧,就觉得别处好。
徐州,“从自然地理上说,它位于黄河与淮河结合部;从人文地理上,位于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结合部;从交通格局上来说,是陇海铁路和京沪铁路交汇的枢纽。从地理单元上看,它是黄淮平原,也就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位于淮河以北,属于北方地区。”
交织、混合,是徐州的特点,人们说着“山东”味,吃着咸辣菜,却有着吴越风格的青铜器,和楚王墓。
这座先秦时就确立了地理枢纽地位的一方重镇,总有了吸引旅人的某个理由。
也许是两汉文化,也许是云龙山水,也许是烧烤起源,也许是楚王汉墓,也许......
徐州,总是该来一次的,或者需要刷几次,才能体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