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桐城这个地方是因为桐城派。中学的时候背过姚鼐的《登泰山记》、方苞的《左忠毅公轶事》。虽然也没觉得文章有多么好,但是桐城派“文宗″的印象毕竟是存下了。大学时班上有个同学是桐城人,而且他的父亲是本系的前辈,还是个在全国小有名气的诗人和地方名人,这在当时可说是了不起的渊源了,毕竟我读的大学也算是全国一流的。因了这些缘分,桐城我也很想去看一看。
从合肥坐动车到桐城东站是下午1:00左右,第二天早上8:30还是从桐城东站离开。走马观花几乎逛遍了老城一带,所见所闻常常颠覆自己以往的出游认知。
从桐城东站打的士十多公里大约经过二十多分钟,抵达老城中心地带。老城以市府广场为中心,大约以文城东路、文城西路、北街、西门街为界,龙眠西路、龙眠中路贯通东西,南北则以公园路、和平路贯通。时间紧迫,因为知道博物馆等景区4点多钟就会关门,所以到酒店略作安顿后,两点来钟不顾暑热就出去跑行程了。
文庙就在市府广场北面中心位置,桐城因为文人而闻名,自然文庙就是最受到重视的。
大门内是棂星门、泮池,这都是常规设置。
泮池内是大成门,再进去就是大成殿,供奉孔子和历代圣贤。
左右厢房供奉历代名儒,但都是画像。
大成殿右后进去有一个精品文物陈列馆,但是门锁着。以前在福州文庙、南京文庙都曾看到过大钟、编磬等等,估计是这些东西吧。
大成殿左后过去是桐城派文物陈列馆。
一共两进院落,陈列了一些图文,描述桐城派渊源、成就等等,算得上文物的恐怕还是这所房子,以及一些字画。
和里面一位工作人员大姐闲聊,听说我是来自湖北的,满怀同情的说那也很热;然后又满怀艳羡的说,我们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大庆的大学,那地方可凉快呢。
这天儿热的呀,真是让人怀疑人生。
转角回到大成殿前面,原路走出文庙大门。
美术馆在文庙侧后,从文化博物馆旁边窄巷穿过去就是。
这座小楼建的倒还是不错,挺有闲情雅致的。但是展品就没啥了,一楼的是一些摄影作品。2楼是张松的画作,恕我孤陋寡闻,作品我也没看出门道来。
走上东侧一条小街往北去左忠毅公祠,街道中间是石板路,两边是卵石路。左边是低矮的老房子,右边是楼房,突然觉得一边是城市,一边还是乡镇,而这里明明是一个县级市的中心地带啊。
突然发现一个大院子,定睛一看是方以智故居。方以智我还是知道的,过其门当然要进去瞻仰。可能是没人料到大热天还有人来参观吧,一个工作人员都没有看见。
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之一,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是桐城大族贵公子,历来大多是当作“反清义士”来纪念吧。
方家的房子很大,里面是方氏家族情况、方以智事迹等图文展览。
曾在扬州看过史可法祠,到桐城来当然要去看他的老师左光斗的祠。我可是背过方苞《左忠毅公轶事》的,熟知左、史师徒的故事。左忠毅公祠在北街上,与今天海峰路交叉处有一座凤仪坊,2021年重建的,据说明代曾有此坊,因此地原为“凤仪里”,方以智家族就聚居此处。
前行数步到达左忠毅公祠,两进院落,并不大。
丁未大魁,是说左光斗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考中进士的。
左光斗是明朝晚期名臣、水利专家、“东林六君子”之一。
北街走到尽头,立有七省通衢牌坊。
隔壁就是桐城中学。
桐城中学大门正对公园路,是市区内一条主干道。再走一会儿就可以看到桐城派文化陈列馆的正门,但这里是常年封闭的,要进去必须从文庙里面进。
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一个如意庵,不意外的门是紧锁的,可能根本就不开放参观,也就算了。
又转回了市府广场,从文庙门口经过,桐城文化博物馆就在隔壁。
正门在这里,上书“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我觉得吧,要么叫安徽桐城,要么叫中国桐城,你叫安徽中国桐城算怎么回事儿?
博物馆分地上和地下两层,比较宽敞,陈列桐城地区的历史文化、文物。
有一个专门的书画展。
这个旗杆石可能年代不是特别久远,但是很精美。
最后一个展是严凤英展。严凤英是黄梅戏大家,原来是桐城人啊。这个雕像是一位雕塑家送给严凤英的结婚礼物。远看还以为是林教头。仔细看,原来是一个女性形象,这也不像是红娘啊,难道是“红拂夜奔”?
看完文化博物馆还不到四点,这么多景点我基本上都是完整的观看了,只花了一个多小时转了一大圈。桐城的“小”第一次颠覆了我的认知。
太热了,回酒店小憩,五点半出来跑最后一个景点六尺巷,然后去吃晚饭。从荣康路向西,再拐入一条小巷不多远,可见六尺巷标识及礼让牌坊。
夕阳下的六尺巷
余晖中的礼让坊
六尺巷是桐城最为人所知的历史景点。据史料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张廷玉之父)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1993年、1999年桐城市政府在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后又经多次修缮扩建。
景区前的故事壁画。
六尺巷西侧是一个崭新的园林,估计不久要作为一个新景区出现吧,门锁着,但是旁边可以进,入内随意参观一番。
六尺巷南边是张宰相府,不知是不开放参观还是过了开放时间,门紧闭着。转过宰相府,看这一带老房子,在残阳映照下别有一番古朴韵味。
正要沿文城东路去吃晚饭,发现一条南北向小路,路口树着历史文化街区的牌子,标志这一片曾是好多大人物的老宅子,着实让人对这里当年如何繁盛满怀想象。
走上小路,各家门牌上都写明这是“南门街”,为什么又叫“胜利街”呢?
在这条街上,我的认知再一次被颠覆了,虽然是县级市,却还有保护这么好的条石路,以及完好的、仍然在使用的老式民居,你说这是民国小镇也有人信啊。这可是一条长达500米、贯通老城南部的主要道路啊。
南门街北端就是市府广场,对面就是文庙。
去文城东路上的老乡鸡吃的板栗烧鸡套餐,在合肥南站因为没时间没吃上老乡鸡,在安徽总要吃一次吧。虽然看相一般,口味还是不错的。
吃完时间还早。看见城东的小河边上有步道、有栈道,不妨去转转。那个大圆盘是啥?走近看,原来是纪念严凤英的雕塑,场景是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背景用的唱片形状。
龙眠中路上的大桥,是老城区去桐城东站的主干道。
河边的严云高雕像,下午在博物馆看了,知道这是严凤英的师父。
好漂亮一座廊桥。
廊桥上坐满了人。果然河上风凉,从前还没有这样的经历呢,炎炎夏日,这真是一个最好的去处。不禁好奇,这条河的名字和桥的名字,向乘凉的两位阿姨攀谈,从难懂的口音里结合附近的地名勉强判断出来这条河叫龙眠河,桥就叫廊桥。
桥下河水不多,上游有两道拦水坝。虽是夏季,水源明显不够丰沛。
哎,这位大哥我观察他好久了,真是松弛感满满啊。
桥头有一个小广场,后来从地图上知道叫廊桥广场,旁边就是一个仿古商业街。广场上这个雕塑群,似乎是一个人在讲戏,看说明叫彭小佬,也是黄梅戏名家。
第二天早上退房,先去吃早饭。昨晚本来准备今早去吃淮南牛肉汤的,突然在地图上看到文城西路不远处有个孔城米饺,是本地名点,据说还是非遗,怎可不去尝尝?
找到这家云记孔城米饺糯米圆。
米饺一元一个,买了5个。
米饺以糯米和大米磨成米粉以后做成皮,以肉或豆沙为馅,买到4个肉的和一个豆沙的。毕竟不是当地人,吃起来还是有些腻。到对门买碗豆浆,居然是现冲的,讽刺的是用的是现磨豆浆的纸杯。
又在一个路边摊发现了蒿子粑,是掺了蒿子的米饼,也是一元一个,买了一个尝尝。好吧,当地美食我还是不太习惯。
早饭后尚有时间,不免沿着廊桥踱到小河对面,沿河漫步一番。
这座廊桥是我桐城此行最喜爱的一个地方,看到它仿佛看到了浙江武义的熟溪桥,桐城也因了它的存在,多了一分江南小镇的样子,这里只是安徽内陆的一个小县城啊。这是我的认知第三次被颠覆。
对面龙眠中路上的那座桥叫龙眠桥,地图上并没有标明。据说龙眠河上总共有八座桥,这也和熟溪河的情况相似。
河中间拦水坝上,大清早有人成群结队在洗衣服,这和当年我在浙江武义看到的情况也是如出一辙。特别喜欢这个场景。
前面就到龙眠桥了。在路边叫车去火车站。
一总说说进城和出城的事儿。桐城东站还是稍嫌有些远,但也就是十来公里,可是打车用时居然要20多分钟。
进城的时候和司机闲聊,他告诉我说本地出租车宰客名声很坏,网约车比较正规,所以返程我还是叫的网约车。问司机为什么十公里要开那么长时间?司机就一路指给我沿途的红绿灯,这个红灯刚刚等到绿,视力所及又有一个灯,又是红灯。如果乘客着急,他们就会走外面的环线了。我想这恐怕给外地人对桐城市的印象还是有一点点影响的。
我在桐城的这一下午,基本没有碰到来旅游的其他人,的士司机也猜我是来出差的。当地旅游资源不少,但看来吸引不了什么人来。
火车来了,下一站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