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❹『 萨卡拉的秘密 ㈠ 』

作者:黑骏马 显示图片

『 金字塔之巅:古 埃及 文明大展 』是 上海 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展期:2024-07-19 ~~ 2025-08-17),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 埃及 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 卡拉 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重磅展品。这些文物精选自 埃及 国家博物馆、 卢克索 博物馆、 苏伊士 博物馆等七家 埃及 重点博物馆和萨 卡拉 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其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 亚洲 ,共同为观众揭秘古 埃及 文明面貌。

整个上博一楼的三个展厅都是 “金字塔之巅:古 埃及 文明大展” ,分别对应古 埃及 大展的三个板块:
① 法老的国度 The Land of The Pharaohs
② 萨 卡拉 的秘密 The Secrets of Saqqara
③ 图坦卡蒙的时代 The Age of Tutankhmun

每个展厅只能进一次,进展厅刷身份证,出展厅后就不能再进去了。不过也可以耍滑头,借口上个厕所,在手上盖个章,又可以重新进场了(据说有15分钟的限制)  

在二楼第二展厅, 上海 博物馆打造了古 埃及 文明大展的元宇宙展厅 -- “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时长45分钟。这个VR展是单独售票(238元/人),着实不便宜,我没有观赏 


【 第一展厅(原为青铜馆)法老的国度 】
《法老的国度》是古 埃及 文明的一个概览,以创世神话为起点,从对神的信仰、王权的发展、贵族的生活、工匠的生活、来世信仰这几个部分展开,希望给观众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古 埃及 文明知识的普及。该版块也是三个版块中展览规模最大的一个版块,展出文物300余件,展品涉及史前彩陶,太阳神, 埃及 众神,法老和王后雕像,童年荷鲁斯,法老镀金面具,法老的项链,神秘的荷鲁斯之眼,圣甲虫,最早的肖像画,彩绘木棺,纸莎草《亡灵书》等。

由于展品内容丰富,精品文物众多,我用了5个小时,9:00 入馆,14:00 出展厅(实际上应该再多花些时间仔细看看,因为后面两个展馆内容相对少一点)。《法老的国度》展品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① 众神初现 秩序旦始。 排队顺着一个圆形展台兜一圈,所有展品打卡一遍。重点文物是 “复活的奥赛里斯像”、“守护国王的神鹰雕像”、“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
② 秩序典章 王权王道。 展品分列在 通道 的两侧,这个 通道 是最为拥堵的地方。 通道 的顶端摆放着一尊花岗岩制作的“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重点文物是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拉美西斯二世像”、“瓦赛赫项圈”、“哈特谢普苏特跪像”。
③ 仪式生活 等级社会。 重点文物 “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卡埃姆赫赛特及妻儿彩绘雕像”、“彩绘太阳船模型”、“塔普大祭司夫妻像”。
④ 斯文斯道 文人雅士。 着重介绍古 埃及 的“象形文字--圣书体” 以及书吏的雕像,大多为方雕,其中“森奈穆特与公主柰芙尔拉像” 最是令人感到亲切…其他重要文物 “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梅米彩绘假门”、“狒狒形图特像”、“包金朱鹭像”。
⑤ 交融再造 埃及 与 地中海 世界。 以展厅中央的“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来展示 埃及 与 地中海 文明的交融。此处展示了不少面具,其中有几副镀金面具特别耀眼-- “镀金木乃伊面具”、“女孩木乃伊肖像”、“镀金木乃伊面装饰布,还有彩绘的木乃伊面具也是色彩极为华丽 “;重要文物“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斯芬克斯像”、“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 “哈托尔站像”、“帕迪亚斯之子帕卡赫孔苏的方雕”。
⑥ 永恒回归 来世信仰。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一排竖列的4个棺木 “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以及“阿蒙纽 特纳 赫特彩绘人形内棺”;还有两件文物值得细细欣赏,那就是亡灵书--“阿蒙祭司的墓葬纸草”、“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重点文物““巴”小雕像”、“彩绘萨布提匣”、“塞 提尔 伯尼卡诺匹克罐”“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河马雕像”(这件文物着实惊艳,是一只湛蓝色的小河马,有些不可思议。这种蓝色材料就是文物说明牌上经常提到的 -- 费昂斯)。


【 第二展厅(原为临时展厅,专用于作特展之用)萨 卡拉 的秘密 】
这个展厅的文物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主要展示动物木乃伊,重点是“猫 🐈” 木乃伊,后面主要展示木乃伊彩绘人形棺(这个展厅我用了2小时,大多数人集中打卡猫神,展厅人巨多,后面的木乃伊彩绘棺比较多,可能是审美疲劳,不少人匆匆一览而过)。

《萨 卡拉 的秘密》展品内容分为4个单元:
① 神圣动物崇拜中心。 浅显的介绍各种动物木乃伊,重点文物 “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牛犊像”、彩绘木制鹰头人形棺模型”。
② 猫神与猫神庙。 此展厅着重呈现“猫 🐈”木乃伊,看到迷人的猫🐈被制作成严严实实包裹的如同“粽子”,着实有些瘆人。重点文物“猫坐像”、“塞赫迈特护身符”、“ 巴斯 泰特立像”。
③ 猫神祭司的生活。 聚集了众多木乃伊彩绘人形棺,既有色彩艳丽,图案繁复的彩棺,也有色彩单一,装饰简洁的素棺。不过最吸引人的倒是小巧的“萨布提俑”(类似 中国 墓葬中的人俑)和彩绘普塔-索卡尔木雕。重点文物:“彩绘木制金字塔锥”。
④ 复活之都。 这部分展品相对较少,最主要的就是以锥形台阶摆放的各式人物小雕像,也是极为精美的。


【 第三展厅(原为雕塑棺)图坦卡蒙的时代 】展厅布展的极为精巧,展品相对较少(我用时1个半,从9:00~17:30,整个展览用时8个半小时)。入展厅先要经过一段幽暗摩挲的墓道,随后看到“图坦卡蒙” 死而复生的环绕影视。展厅主要陈列了6尊大的雕像,特别是“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与“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分列展厅的两头相对而立,煞是🈶排场。

《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品内容分为3个单元:
① 帝国之神阿蒙。 领衔的自然是头戴平顶冠的“阿蒙神头像”。重点文物:“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泰伊王后站像”。
② 阿玛尔纳的变革。 最重要展品就是“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其他重要展品:“图雅的卡诺匹克罐”、“纳芙蒂蒂头像”、“埃赫那吞及家人浮雕”。
③ 少年法老的回归。 最重要展品是2尊雕像“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和“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另外重要展品:“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国王头像习作”、“串珠项圈”。

“金字塔之巅:古 埃及 文明大展” 非常棒,值得细细品味。虽说人多,但静下心来笃悠悠欣赏还是可以的。展览至2025年8月17日,喜欢的蜂友可以慢慢安排起来 


古埃及人将定都孟菲斯作为其历史的开端。它是圣地,也是一段回忆,更是在这二者基础上一段真实的思想史。萨卡拉正是整个孟菲斯墓区最重要的环节 -- 这是被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有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也是贵族墓葬、动物木乃伊埋葬极其密集之处。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及猫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遗存等,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萨卡拉的秘密” 将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展开自主考古以来取得的重大发现,追寻信仰实践的漫长轨迹,包括神圣动物崇拜、猫神巴斯泰特的供奉和猫神祭司丧葬习俗等,解读萨卡拉作为复古之都的文化意义。


【 序言 】
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孟菲斯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都城。

萨卡拉墓区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 -- 国王乔赛尔的梯形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作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萨卡拉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

自2018年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同时,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萨卡拉成为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并于2020年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萨卡拉墓区示意图


阿布西尔墓区  Abusir Necropolis 
【 萨卡拉北部  North Saqqara 】
早王朝时期的墓  ①  Early Dynastic Period Tombs 
古王国时期的墓  ②  Old Kingdom Tombs 

【 萨卡拉中部  Central Saqqara 】
塞拉皮斯神庙  ③ Serapieion 
泰耶墓  ④  Tomb of Ti
普塔霍特普二世与埃赫霍特普合葬墓  ⑤  Tomb of Ptahhotep Il and Akhethotep 
乔赛尔梯形金字塔  ⑥  Pyramid of Djoser 
塞赫姆赫特金字塔  ⑦  Pyramid of Sekhemkhet 
乌纳斯金字塔  ⑧  Pyramid of Unas 
乌纳斯金字塔以东的墓地  ⑨  Cemetery East of Unas Pyramid 
新王国时期的墓  ⑩  New Kingdom Tombs 
特提金字塔  ⑪  Pyramid of Teti 
特提墓地  ⑫  Cemetery 
乌塞尔卡夫金字塔  ⑬  Pyramid of Userkaf 
巴斯泰特神庙  ⑭  The Bubasteion 
巴斯泰特神庙内的墓  ⑮  Bubasteion Tombs


【 萨卡拉南部  South Saqqara 】
培比一世金字塔  ⑯  Pyramid of Pepy I 
杰德卡拉金字塔  ⑰  Pyramid of Djedkare Isesi 
梅瑞拉金字塔  ⑱  Pyramid of Merenre Nemtyemsaf I 
培比二世金字塔  ⑲  Pyramid of Pepy II 
舍普塞斯卡夫的马斯塔巴墓  ⑳  of Shepseskaf 
十三王朝的金字塔  ㉑  Pyramids of the 13th Dynasty 
辛努塞尔特三世金字塔  ㉒  Pyramid of Senwosret III


神圣动物  崇拜中心
THE CENTERS OF SACRED ANIMAL WORSHIP

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导致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动物崇拜因而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朱鹭、狒狒、猫、鹰乃至鳄鱼被成批饲养和宰杀,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

动物木乃伊最终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某些动物有着 “标准化” 的姿势,如猴子多呈蹲坐状。蛇木乃伊有时呈盘绕状,也有棍状。牛木乃伊则采用斯芬克斯式的姿势。鸟类木乃伊更是多姿多样:朱鹭呈坐态,头部或扭曲至腹部或紧贴背部;鹰隼木乃伊则呈站立姿态,有些乍看形似站立着的人类,在早期发掘中甚至被误认为人类幼儿。

崇动物所代表的力量是一种古代风俗,许多动物曾是各原始部族的图腾。埃及统一后,部分地方神成了国神,大多数神衹都人格化了,有些神只保留着动物的头。


萨卡拉出土的蜣螂木乃伊



圣甲虫(3件)Three gold-framed scarabs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一世1059年)
每有长约1.0-2.0厘米    萨卡拉考古遗址

这组是三枚釉面镶金边的圣甲虫护身符。在古埃及,圣甲虫被认为代表着初生的太阳。圣甲虫的象形文字形式读作 “ Xpr ”,意为 “出现”,这也与它的象征意义互为表里:即太阳神乃至整个宇宙秩序的重新诞生。除此以外,圣甲虫之所以如此重要,更因其在丧葬习俗中的作用。《亡灵书》第30篇 B ( EA 10477)中便提及:“去!用尼美赫夫石做成圣甲虫,将它用黄金雕饰,放于人心之处,辅以开口仪式,再敷以圣油。” 而这一仪式的目的,则是为了能让亡者的心在末日审判的称心仪式中保持缄默,避免说出对逝者不利的证词,以使其能顺利进入来世。因此,圣甲虫形制的护身符常常会被放在死者的心前,一并包裹于亚麻布中,制成木乃伊;一些圣甲虫护身符也会被放在木乃伊之外。当然,并不是所有被做成圣甲虫形制的纪念物都是用于丧葬领域的。如阿蒙荷太普三世与爱妻泰伊的圣甲虫石就曾被这位国王当作礼物赠予各个封君乃至贵族,令他们的爱情佳话得以广泛流传于地中海世界。除了圣甲虫护身符外,还有绿松石和紫水晶材质的其他圣甲虫首饰,展现出圣甲虫在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多样功用。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最古老的丧葬神之一,其形象源自游荡于墓地附近、食腐的犬科动物,古埃及人将其神圣化,把破坏的力量转化为保护的力量,因此阿努比斯也被尊称为 “圣地之主”、“防腐者”、“圣山上的神”。考古学家在萨卡拉北部发现了祭祀阿努比斯的遗址,2015年,这一遗址曾出土近八百万具犬木乃伊。



彩绘阿努比斯木雕(Painted wooden statues of the god Anubis as a seated jackal)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鸟类在古埃及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与鸟类有关的符号至少有四十多个。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被视为宇宙力量的化身,日月是其双眼,星辰是其羽毛上的斑点。因此从早王朝开始,鹰隼就被视为国王和王权的象征。

埃及曾存在多位鹰隼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大部分都被地位最高的荷鲁斯神同化了。在萨卡拉所在的孟菲斯地区,人们崇拜的鹰隼神是索卡尔。索卡尔是一位冥神,因此其形象多见于墓葬中。从古王国到后期埃及,索卡尔神的节日一直盛行于孟菲斯地区。


鹰神木雕(Statues of falcon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秃鹫形态的穆特女神木雕(Painted wooden statue of the goddess Mut as a vultur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12.5厘米    萨卡拉考古遗址
 
穆特是古埃及帝国时代以降最为重要的女神之一。至迟从中王国晚期开始,穆特的崇拜就已经在底比斯出现。其名字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本意是 “母亲”,可见她在神系中的显赫地位。在底比斯的神谱里,穆特与 “原初之水” 紧密相关,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创世神,通过自身或与丈夫阿蒙神一道创造了世界,且孕有月神孔苏,由此构成了底比斯三柱神家族。


穆特也由于其名而被认为特别是作为国王之母而存在,并在新王国时期同王后联系在一起,具象化地饰于其冠冕之上。她也是新王国以来欧比德节、美丽河谷节等诸多节庆日中的重要神衹。除了秃鹫这一形象,穆特还经常以女性人形和母狮形象出现,如其已知最早的形象便是狮头人身。从第21王朝开始,这三种形象甚至还出现了结合,以至穆特的身体上会长出秃鹫、母狮和女人的三个头。这件木雕的穆特神为明确的秃鹫形象,显然意图强调其 “母神” 之身份,身体以黑、红等色装饰,羽毛呈黑色,头部前倾,底部配有木制基座。作为底比斯的一大主神,穆特在下埃及萨卡拉的出现也体现出帝国时代对于上下埃及宗教观念的深刻影响。


萨卡拉神圣动物墓区示意图


这两件藏品均是普塔 - 索卡尔神(即普塔 - 索卡尔﹣奥赛里斯神)的彩绘木雕。作为孟菲斯神论中的创世神,普塔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三中间期中晚期(约公元前1069年﹣前664年)。索卡尔则是孟菲斯地区的隼鹰神,早在奥赛里斯崇拜兴起前,索卡尔神就已经与普塔神融合,成为 “普塔﹣索卡尔神”。到了中王国时期,这三大神衹最终合而为一,成为 “普塔﹣索卡尔﹣奥赛里斯神”,掌管墓葬与来世。

普塔﹣索卡尔神的形象是一只趴伏于神龛上的鹰形木乃伊。神龛四周则刻画了 “荷鲁斯四子” 的形象 -- 肝脏的保护者、长有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因此这种神龛可能也用来存放木乃伊的内脏。


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Painted wooden naos with a small falcon statue above a wooden bas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52.0厘米,底座长21.0厘米,宽18.0厘米    萨卡拉考古遗址

在这件小神龛的四周各绘有四位木乃伊形态的神祗,神龛的边框呈现红色,在白底上绘制了荷鲁斯四子:肝脏的保护者、人首的伊姆塞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匹,胃的保护者、豺首的杜阿姆泰夫,肠子的保护者、隼鹰头的克贝克塞努夫。荷鲁斯四子手中还都持有象征公平、公正的准绳。在《金字塔铭文》中,荷鲁斯四子在阴间侍候着已经死去的国王,为他清洗面部、打开他的口,为他消除饥饿与口渴。到了中王国时期以后,四位神衹的地位更显重要,成为了保护死者内脏器官的神明。制作木乃伊时,会把死者的内脏取出分别放置在四个刻有荷鲁斯四子头雕的卡诺匹克罐中,上面刻有铭文,以求得这四位神灵的庇佑。


神龛上方则供有一尊头顶翎毛的鹰神雕像,神龛本身则被刻画为象形文字中传统神殿符号的样态。神龛上的鹰神通体为黄色,头顶翎毛则红黄相间。荷鲁斯的身体颜色均同神龛四周诸神的木乃伊身体相呼应。

神龛是古代埃及宗教实践的重要载体,在举行各种仪式、节庆,乃至帝王出征时均会携带;一般人通常会在家中设置,时时供奉。小神龛便于携带、保存,能使人们在无法前往神庙之时与神沟通。事实上,普通古埃及人很难真正深度参与到神庙的宗教仪式,这种 “高级文化” 本身也有其界限,而神龛无疑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信仰渠道。新王国埃赫纳吞宗教改革以后,拉美西斯家族试图重新建立起对于神灵的虔敬崇拜,但一种被学者称作 “个人虔敬” 的风潮已然随着国王家族的造神运动而势不可挡了。在这一环境下,能够与神灵直接沟通的方式变得更加重要,这也使得在王朝时代晚期,神龛等宗教用品变得更为常见。










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Painted wooden naos with a small falcon statu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由木头和石膏做成的牛犊(Wood-and-plaster figure of a calf )
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年一前30年)
长约80.0厘米,高约63.0厘米    1962年2月埃及探险学会发现于拉迪姆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这尊牛犊雕像是用一种制作木乃伊盒的材料( cartonnage ,译为 “卡托内支”,一种用多层亚麻布和纸莎草混合而成的材料)覆盖在木制框架上制成的,并饰有彩绘。雕像表面被绘成了一头带有黑色斑点的白牛,背上覆盖着一个模仿红布的图案,红布上还有着蓝色和黄色相间的串珠网。牛的双眼之间绘有一个倒三角形图案,头上画有一个太阳圆盘,太阳圆盘上有一束悬垂的花束。牛的耳朵呈九十度角伸出,涂有红、黑和白三色。牛角向上。牛的眼睛绘有眼线,鼻孔用粉红色表示。牛的臀部绘有一只展翼的鹰,它的每只爪子都抓有一个象征永恒的环状符号。这座雕像斯芬克斯般的姿势对牛来说是不自然的。 X 射线显示,这座雕像内部实际上包含一头真正的牛犊的部分身体,且雕像头部位置放有牛的头骨。雕像的身体主要是木质结构,但也包含一些包括下颌骨和骨盆在内的零散的骨头。牙齿显示这头牛犊死亡时年龄在13-16个月之间。


牛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扮演重要角色,早在公元前7000年被驯化之前,牛就已经在尼罗河谷附近备受崇拜。在古埃及的所有神祗的形象中,牛的形象与特征也频繁出现,许多神灵头上都有牛角装饰,有些神灵则索性化身为牛。公牛象征着强大力量与性能力,而母牛往往象征着创造与丰产的力量,母牛通过乳汁哺育和维系生命的能力被视为神的恩赐,反映了经常被描绘为头顶牛角和日轮圆盘头饰的女神们仁慈和哺育的一面。在古埃及的丧葬信仰中,人们则认为牛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在来世陪伴死者,并在死者前往神的领域途中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保护。


在所有牛形神衹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孟菲斯的神牛阿匹斯。每一代阿匹斯神牛都只有一头,被饲养在普塔神庙的一个特定区域,它不会被阉割,拥有自己的母牛 “后宫”,甚至会参加各种重大的节日游行。在前一任神牛死去后,祭司们会为其重新选择继任者。阿匹斯神牛一般为黑色,额前有三角白斑,尾巴分成两股,身上绘有独一无二的翅膀形花纹,两角之间有日轮,有时也会背着死者的木乃伊出现。阿匹斯与生殖力量和王权紧密相连,在强调国王更新生命力的赛德节上,阿匹斯神牛会和国王一起向前奔跑。除了阿匹斯神牛以外,还有其他神灵和牛紧密相连,比如出现在纳尔迈调色板上的巴特女神、会以牛形出现的哈托尔女神以及《亡灵书》中出现的天空之牛、七母牛等等,都可见牛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研究者认为这尊雕像可能是阿匹斯神牛的母亲,或与伊西斯女神有关。





彩绘木制鹰头人形棺模型(Painted wooden anthropoid coffin model)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这件鹰首人形棺头戴蓝色假发,面部为金色,棺椁通体以黄色为底,黑墨书写,制作精良,风格独特。棺木中央写有一列象形文字铭文,为奥赛里斯的名字、头衔以及相应祷文,胸前描绘了六位木乃伊形态的神衹,左右两侧分别是伊西斯和哈托尔,中间为荷鲁斯四子。






在其漫长历史的最后几百年中,古埃及人将大量的 “神圣动物” 制成木乃伊并埋葬,作为献给神的还愿物,包括猫、鳄鱼、狒狒、狗、鹰等,其中猫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尊崇。猫木乃伊被置于棺木中或猫神像内部,其中一些还像人的木乃伊那样被加以装饰。这些 “神圣动物” 并非神本身,当时的古埃及人将它们视为神与人之间的信使,因此将猫做成木乃伊献祭在古埃及晚期成为了猫神崇拜的主要方式。

木盒中的猫木乃伊(Cat mummy buried in wooden box)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木盒中的猫木乃伊(Cat mummy buried in wooden box)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巴斯泰特神庙遗址


镀金面具与动物木乃伊(Animal mummy with gilded mas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巴斯泰特神庙遗址


木盒中的猫木乃伊(Cat mummy buried in wooden box)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木盒中的猫木乃伊(Cat mummy buried in wooden box)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古埃及人供奉神圣动物,是将其视为神庙的神圣象征。制作动物木乃伊的时尚还有一个来历: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时盛行在神庙中放置还愿用的动物石像和铜像,由于雕像制作非常昂贵,而动物木乃伊价格相对低廉,因此成为了替代品。


木棺和猫木乃伊(Small wooden coffin containing a cat mummy wrapped in linen)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木棺长99.0厘米,高31.0厘米,宽22.0厘米
猫木乃伊长54.0厘米    萨卡拉考古遗址

 在古埃及漫长历史的最后几个世纪里,古埃及人将大量 “神圣动物” 制成木乃伊并加以埋葬。其中,猫占有独特的地位,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尊崇。新王国(尤其是第18王朝)时期,贵族精英们就曾一度重回萨卡拉,将自己的墓葬修在彼时萨卡拉的猫神巴斯泰特圣地附近。而到了王朝时代晚期,许多古代墓葬则又被重新利用,猫木乃伊和其他一些具有神圣性的物品被放置其间。不过,与其他被视作 “圣物” 的动物一样,古埃及人对猫的崇拜远远超过了动物本身,因为动物只是神的一种化身,或者至少是神与信众间的中介,而不是神本身。因此,将猫这种 “信物” 做成木乃伊的献祭也就成为猫神崇拜的一种重要方式,兴盛于古埃及各地。


在这些所谓的 “神圣动物大墓地”中,最重要的猫墓地便是下埃及的布巴斯提斯、中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以及本次所展出木乃伊的出土地 -- 孟菲斯附近的萨卡拉。在这三处墓葬中,几乎每个大墓地都容纳了数十万只猫木乃伊。虽然萨卡拉并非猫神最早和最重要的崇拜中心,但到了公元前一千纪后半期,萨卡拉猫神庙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布巴斯提斯本土的猫神庙。值得注意的是,萨卡拉埋葬猫木乃伊之处本身就曾是猫神圣地,后来又成为新王国时期诸多显贵的陵寝,最终又被放满了献给巴斯泰特的猫木乃伊。这一多次"反复利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萨卡拉这块古老圣地的不断复兴。通过兴修陵寝、重建猫神信仰,萨卡拉地区的古代传统不断被后世的埃及人拾起,这种看似循环往复的运动,恰恰是埃及这一古老文明在历次冲突与危机之下,尝试重寻自身文明本质、赓续传统文脉的重要举措。


彩绘木制方尖碑(Painted wooden obelis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51.0厘米    萨卡拉考古遗址
 
作为古代埃及最知名的纪念性物品,方尖碑是分外重要的 “礼器” 之一。但这件却与常见的石质方尖碑极为不同,不仅材质为木制,而且形制上,“尖” 的特征并不明显,更像是一块普通的纪念性木板。此外,与一般只镌刻象形文字铭文的 “碑” 不同,它还以绿色颜料为主,绘制了一个双手高举、头顶纸莎草的伊西斯形象,在伊西斯脚下,还有一个象征贵金属的 “超级符号”,这一图像本意为金质的宽项圈,在此作为引申义,即一金属高台,是这一文字符号的图像形态。金属台以下,还有代表着早期泥砖神庙凹凸墙体的图像,表示伊西斯高高地站在神庙之巅。这样一来,图的部分就远远盖过了字的部分,旁边的文字更像是一种解释性的批注:“伊西斯,神之母,吾乃汝妹,汝所爱之人。” 因此,此件 “方尖碑” 是死者敬献给女神伊西斯的贡物,以祈求在其死后为之提供保护。相较于国王彰显功绩、震慑外邦的高大方尖碑,这一仪式性用品当然会特点独具,展示出古埃及所谓 “艺术品” 的功能性特点。






彩绘盖板(Pieces of colored cartonnage with figures of Isis , Hapy , and Anubi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粘合材料    萨卡拉考古遗址


穿过这两只由上博制造的看门金头白身 “神猫”,我们就进入了古埃及的神灵世界 -- “猫神殿”。
上博非常用心的在展厅中央墙壁上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壁龛,一只猫神站里其中,巨多粉丝拍照打卡,于是只能放弃咔咔了,否则都是大头照,不过还是从网上下载一张图以飨蜂友 



猫神与猫神庙
BASTET AND HER TEMPLE

Bubasteion 是希腊文名字,特指萨卡拉墓区入口处的猫神巴斯泰特祭祀区。据考证,新王国时期这里就有一座猫神庙,目前只有部分围墙保存下来,这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在古埃及,巴斯泰特有三个重要的崇拜中心。除萨卡拉外,另两个分别为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 Bubastis )和中部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 Speos Artemidos )。在萨卡拉巴斯泰特祭祀区,自公元前500年以后开始大量埋葬猫木乃伊。与别处不同的是,萨卡拉的猫木乃伊是埋在千年之前的新王国时期的古墓里。古墓中的猫木乃伊与其他动物木乃伊混杂埋葬,这是动物木乃伊的常规掩埋方式。

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险与温和两面。和其他母狮女神一样,巴斯泰特被看作太阳神 “拉” 的女儿、“拉神之眼” 的化身,也是与月亮相关的 “月之眼”。


在巴斯泰特节日庆典中,神像会被请出神庙,乘舟南下,再转而复归。
古埃及人有在新年时互赠猫咪护身符和幼猫的习惯,巴斯泰特的名字也被刻在新年使用的水瓶上,人们相信她的力量能带来丰饶,并在年末的五天 “凶日” 时起到驱邪的作用。 


自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开始,古埃及就已出现名为巴斯泰特的女神,即后来广为人知的 “猫女神”。但她最初可能是一位狮女神,是下埃及的女战神,象征凶暴、勇猛和武力。随着古埃及统一国家的形成,巴斯泰特与同样司掌武力的上埃及狮子女神塞赫迈特融合。成为具有二元属性的女神,暴怒好战时化身狮首人身的塞赫迈特,温柔愉悦时则化身巴斯泰特,以猫首人身或直接以猫的形象示人。自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69﹣前664年)以来,巴斯泰特被尊崇为与欢乐、生育及保护家庭和孩童有关的女神。


巴斯泰特持叉铃像(Standing statuette of Bastet holding Hathor ' s sistrum)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青铜    埃及国家博物馆


费昂斯塞赫迈特护身符(Faience amulet of the goddess Sekhme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长5.0厘米    萨卡拉考古遗址
 
这件狮子女神塞赫迈特的费昂斯材质护身符,通体呈淡绿色,主要部分为塞赫迈特侧面坐像。在此,塞赫迈特以狮首人身形象出现,双手交叉于身前,端坐在一张带有基座的椅子上,双目平视前方。

在古埃及,狮子是常见的神圣动物,狮子女神塞赫迈特与猫女神巴斯泰特相对,代表了这对女神中暴烈、凶猛的一面,并被称作 “拉神之眼”,是拉神之女,与哈托尔关系密切。母狮往往指向塞赫迈特女神作为战神的强大力量一面,而公狮更多见于墓室或神庙壁画,如在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中,有着许多国王猎狮图。对这种大型危险动物的成功征服,也代表了国王孔武有力的战士形象,是新王国时期以来刻画神圣王权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除了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存在猎狮母题,在著名的亚述巴尼拔浮雕中,亚述君主也曾张弓射箭,猎杀雄狮。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在古埃及,国王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力气就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他们只需要优雅地拨开弓弦,似乎一切强敌都将匍匐倒地,成为帝国的臣仆。这种高度程式化、象征性的王权表达,也是古埃及文明迥异于其他地区之处,反映出不同族群在同一母题下的差异。与此同时,作为战神的母狮和被战士征服的公狮也使得狮子这种动物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


狮头雕像(Head of a lion)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石灰岩    萨卡拉考古遗址

狮子是古埃及常见的神圣动物。母狮往往象征着塞赫迈特作为战神的强大力量,而公狮更多见于墓室或神庙壁画,如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中就有许多国王猎狮图。


猫头雕像(Head of a ca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青铜    萨卡拉考古遗址



猫木雕(2件)Two wooden cat statues without base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18.0厘米,宽8.0厘米     高20.0厘米,宽8.0厘米    萨卡拉出土     萨卡拉考古遗址

这两件雕像以黄、黑颜料着色:原木作底,黑色勾边,部分图案及身体结构涂有明黄颜料,色彩鲜艳。正面胸部都绘有点状半圆形图案,上附猫神的侧面头像,一详一略,笔触灵动。猫还制有案圆点,下半身为拱形条纹,意指其后腿形态。在猫神的头顶,工匠还画出了类似于圣甲虫形态的图案,笔法独特。

近年以来,对于萨卡拉猫神庙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组雕像即是其中之一。古埃及人的家猫与猫神崇拜由来已久,大约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开始驯养小型猫科动物,特别是体型轻盈,性情也较平和的非洲野猫。作为最早尝试驯养猫的民族之一,古埃及人也率先在艺术创作中描绘了猫的形象。




塞赫迈特头像(Head of the goddess Sekhme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玄武岩    萨卡拉考古遗址




青铜猫坐像(Bronze seated ca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11.5厘米,长10.0厘米    萨卡拉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这尊雕像体型较小,装饰寥寥,却捕捉到了埃及猫的神态和特征:蹲坐在地,背部挺直,两只前爪并立身前,尾巴则绕于身侧,展现出了高贵却驯服的灵动气质,这种经典造型与古埃及文字中表示 “猫” 的象形符号如出一辙。古埃及出土了大量这类巴斯泰特猫的青铜坐像,它们身体线条流畅,姿态优雅,显示出猫这种动物和猫女神巴斯泰特在古埃及人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独特地位。这种雕像一般使用失蜡法铸造,尺寸与真猫大小相当,雕像内部中空,猫的耳鼻脖颈往往装饰着涂金或者直接由贵金属所制的配饰,胸前挂坠常常精细地雕刻着旨在提供保护的象征符号或咒语铭文。

猫被古埃及人视为巴斯泰特女神的化身,也是她相对温和时期的状态。对巴斯泰特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第2王朝时,她最初可能是一位狮子女神,但随着时间推移,从中王国时期起,她逐渐化身为了猫女神或猫头人身的女神。在《金字塔铭文》中,她既有危险的一面,也有作为国王的母亲和照料者的一面;《棺木铭文》中的巴斯泰特为亡者提供庇护,但也有好战的一面。和其他母狮女神一样,巴斯泰特也被视为太阳神的女儿,是"拉神之眼"的化身。此外,巴斯泰特女神也是毁灭太阳神"拉"的敌人巨蛇阿波菲斯的 “拉神之猫”。巴斯泰特有时表现为猫头人身、手持叉铃的女子,有时则表现为完全的猫形。


古埃及人可能是最早与猫为伴、尝试驯养猫的古代民族之一,关于埃及猫的记录和描绘古已有之,它们是主人外出狩猎的好拍档和居家生活的心爱宠物。新王国时期的贵族墓葬提供了更多关于猫备受喜爱的佐证,埃及猫正如化妆镜和其他宠物一样没有缺席 “椅下之宝” 的装饰主题,有时还会与男女主人在家庭场景中进行亲密互动。为了敬奉巴斯泰特,古埃及人把猫制成木乃伊,葬在墓地中。猫的护身符和一整窝的幼猫在埃及都是颇为流行的新年礼物,巴斯泰特女神的名字也常出现在 “新年圣水瓶” 上,用来向女神祈求丰饶。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埃及猫都用自己的方式为古埃及人带来欢乐并保卫他们的安全。


猫坐像(Statue of a seated ca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青铜     埃及国家博物馆





猫木乃伊(Cat mummie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    萨卡拉考古遗址
 
在巴斯泰特的三个主要崇拜中心,即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中部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以及萨卡拉的巴斯泰特祭祀区,几乎每个大型神圣动物墓地都容纳了数十万只猫木乃伊。







猫木雕(5件)Five wooden cat statue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约22.0厘米、27.0厘米、27.5厘米、30.0厘米
萨卡拉出土    萨卡拉考古遗址

带基座、略有彩绘的猫神木雕,出土于萨卡拉神圣动物墓地中的猫神庙遗址区。猫的形态特征明显,有的身长、头小,纤细而挺立,有的则炯炯有神,脖子前倾,似乎有探询之貌;还有的眼白明显,憨态可掬。雕像有进行颜料勾勒及灰泥打底的痕迹,虽然目前能看出的只有用作勾边的黑色涂料,但个别雕像的配饰、眼眶乃至基座和猫身纹路都清晰可见。联系到猫像各自的独特形象,这组展品的精致程度显然不言而喻。













赞颂这 “大猫”,
为日神亲吻大地,
愿伟大安详的神安然复归,
使我洞悉造物之暗。
照亮我,让我看见您的美,
归向我,美丽而宽仁的神,
您若能复归,
我即得平宁。
致口口的灵魂( ka )。
生命、财富和健康。

“双猫碑”,新王国时期,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现藏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 )


居于展厅中央的墙壁上 “巴斯泰特” 打卡点   图片来自网络


巴斯泰特持叉铃像(Bronze standing statuette of Bastet holding Hathor ' s sistrum)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11.0厘米     青铜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巴斯泰特女神常常以猫头人身或直接以猫的形象示人,其信仰最早可以追溯至早王朝时期。起初,巴斯泰特被视作战争女神,象征着凶猛冷酷和军事力量,巴斯泰特逐渐与同样掌管军事和保护士兵的上埃及狮女神塞赫迈特融合,即女神暴怒好战的时候化身为塞赫迈特,温柔愉悦的时候化身为巴斯泰特,但二者这种"分工"并不总是那么明晰。巴斯泰特还是太阳神"拉"的女儿,她勇猛保护古埃及免受外敌的侵害,但逐渐被守护者形象取代。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化身为温柔家猫的女神更多与母性、家庭与保护产生关联,并且开始兼具音乐、舞蹈和美等众多古埃及女神所具备的职能。巴斯泰特青铜像则具象地体现了这两种特质,猫首人身的女神站姿威严,身着图像繁复的长款褶皱裙袍,手中常常持有古埃及重要的乐器和仪式用具叉铃,以及装饰着日轮与神首的盾形护符或宽项圈,她的身上和脚下时而还会伴随有多只小猫以彰显女神的生育能力和母性光辉。巴斯泰特也被认为是狮神马赫斯的母亲,在某些传统中她也被视为涅斐尔图姆或阿努比斯的母亲。


巴斯泰特的崇拜中心是下埃及地区的布巴斯提斯,意为 “巴斯泰特女神的居所”。自第三中间期以来,她被尊崇为与欢乐、生育及保护家庭和孩童有关的女神,作为 “布巴斯提斯的女主人” 的巴斯泰特在这一时期备受推崇,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朝圣者前来参加盛大的巴斯泰特节。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这里的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下狂欢,还会到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祈祷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女神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到达巅峰。


塞赫迈特女神坐像护身符(Amulet of the seated goddess Sekhme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费昂斯    埃及国家博物馆



猫木雕(Statues of seated cat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猫木乃伊(Cat mummy)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    萨卡拉考古遗址

萨卡拉并非猫神最早和最重要的崇拜中心,但到了公元前一千纪后半期,萨卡拉猫神庙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布巴斯提斯本土的猫神庙。值得注意的是,在萨卡拉,埋葬猫木乃伊的地方本身就曾是猫神圣地,后来又成为新王国诸多显贵的陵寝,最终又被放满了献给巴斯泰特的猫木乃伊。

对猫神圣地“反复利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萨卡拉这块古老圣地的不断复兴:通过兴修陵寝、重建猫神信仰,萨卡拉地区的古代传统不断被后世的埃及人拾起。这种看似循环往复的运动,恰恰是埃及这一古老文明在历次冲突与危机之下,尝试重寻自身文明本质、赓续传统文脉的重要举措。





木盒中的猫木乃伊(Cat mummies buried in wooden boxes)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木乃伊、木    萨卡拉考古遗址


古埃及人相信,神圣动物是神灵的灵魂 “巴” 在世上的化身,因此能将人的愿望传达给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