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格勒布市我们的游迹——巴尔干游记之二十八

作者:李平 显示图片

5月31日中午,从拉斯托克村到萨格勒布老城区,大巴走了108公里,用时2小时50分(包含午餐时间40分钟)。

萨格勒布,是克罗地亚首都。从1094年起始见于史籍,说明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聚集区。13世纪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上城区)。到了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萨格勒布市也逐渐从老城扩展出新城(下城区)。1945年以后,成为了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克罗地亚的首都后,人口和城市又一次快速扩张,基本就成了现在的城市规模。
萨格勒布市北高南低,梅德韦德尼察山在北部为城市阻挡风雪,萨瓦河由西向东横蜿蜒穿过,萨格勒布再二战后的城市扩张,主要在萨瓦河两岸。而老城(上城区)就位于萨格勒布的北面。

在萨格勒布的游览从托米斯拉夫国王广场开始,这里有一座托米斯拉夫国王雕像。


托米斯拉夫在910年至925年期间担任克罗地亚大公,925年,托米斯拉夫加冕成为克罗地亚历史上第一位由罗马教皇承认的国王,克罗地亚也就此从公国转为王国。在他的统治期间,他成功统一了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和潘诺尼亚克罗地亚,并将边界扩张至德拉瓦河,同时统治部分波斯尼亚。


托米斯拉夫国王雕像由罗伯特·弗朗热什-米哈诺维奇(Robert Frangeš-Mihanovic)创作于1927至1934年间,雕像的基座在二战前完成,整座雕像于1947年矗立起来,两边的浮雕则是后面加上去的。雕像展现了托米斯拉夫国王骑在马背上的形象,他身穿盔甲,头戴王冠,手持长矛,寓意着权力和勇气。这座雕像是萨格勒布的第一座公共纪念雕像,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国王广场上的大片草地以及两边排列着漂亮的且都有百年历史的建筑。



在托米斯拉夫国王雕像正北,有一座宫殿式的建筑。但我在网上查到的结果却是萨格勒布艺术展览馆。


这座建筑建造于1898年,当时这里还属于匈牙利王国。漂亮的巴洛克式风格,是游客们少不了的打卡地。



在托米斯拉夫国王广场的北面是斯特罗斯马约广场(Strossmayer Square)。在这里有一座约瑟普·尤拉伊·斯特罗斯马约(Josip Juraj Strossmayer,1815年-1905年)主教雕像,他是一位来自克罗地亚的罗马天主教主教、捐助者和政治家,他在宗教、教育、文化和艺术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贡献不仅局限于克罗地亚国内,还对整个欧洲的文化景观产生了影响。在萨格勒布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和博物馆。
这座雕像的作者名气也绝不比斯特罗斯马约本人要小,他叫伊万·梅斯特罗维奇(Ivan Mestrovic,1893-1962),是克罗地亚的雕塑家和建筑师,被誉为文艺复兴之后最伟大的从事宗教主题创作的雕塑家。他创作这尊雕像的时间在1920年代。同时,他还创作了立在斯普利特老城戴克里先宫金门外的《尼恩的格雷戈里》(Gregory of Nin)雕塑。
雕像背后正在维修的建筑是克罗地亚科学与艺术学院。


再往被是兹林耶瓦茨公园(Park Zrinjevac)。这里有些喷泉和小型人物雕塑。



在公园的西部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威尼斯风格的建筑,萨格勒布考古博物馆。成立于1836年,是萨格勒布最古老的博物馆。


这里也把人头雕在了窗框上。


沿着有轨电车的铁轨一直向北,就到了耶拉西奇广场。


这里屋顶上立着六个人像,不知道是些什么人?这幢建筑初始的功能是什么?


耶拉西奇广场是萨格勒布下城区的中心。这里四周围都是有100年历史的商业建筑。


广场中心也有一座雕像,叫班.约瑟夫.耶拉西奇总督(Ban Josip Jelacic)雕像。这座建于1866年的总督雕像,在1947年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搬迁,并于1990年重新搬回原址。它是萨格勒布的第一座公共纪念雕像。


班.约瑟夫.耶拉西奇在奥地利帝国时期的1848年担任克罗地亚的总督,并在争取克罗地亚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轨电车。


伊利卡大街自西向东横穿耶拉西奇广场,这里集中了许多商店和大型超市,是萨格勒布著名的商业街。



耶拉西奇广场的东面有一个小广场叫欧洲广场。下面的花台里黄色的花就组成了星星环绕图案。


欧盟之星(Zvijezda EU)纪念碑。上面刻着的数字是克罗地亚加入欧盟的时间:1.7.2013。


这里有一位人物塑像,导游告诉我们,他是马可波罗。我很是吃惊。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但是通过这次旅游,扩展了认知范围。马可波罗于1254年9月15日出生在杜布罗夫尼克西北的科尔丘拉岛上。而这个岛是在达尔马提亚地区的,当时处在威尼斯共和国统治下。在我受教育时,已经没有威尼斯共和国了,因此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就成立了。现在,达尔马提亚地区是克罗地亚的领土,完全可以说,马可波罗是克罗地亚人。那么,他到自己国家的首都来坐一会,也就顺理成章的了。再说,历史上他既然能来中国,为什么不能够来一趟萨格勒布呢?


这是PRVOSTOLNI KAPTOL教堂。


阿西西圣方济各会修道院和圣弗朗西斯教堂的尖塔。


来到了多拉克市场,它在耶拉西奇广场的北边。我们到达这里已经是下午2点半了,交易的摊位都已经收好了。


市场背后的漂亮钟楼的圣玛丽教堂的。


走了一段坡道。



又看到了卖领带的商店,但这根领带的图案令我好奇,它是文字吗?


在老城的门口,看到一座雕像。这是圣乔治雕像。圣乔治出身于一个信仰基督教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罗马军官,母亲来自希腊城。他在14岁时失去了父亲,20多岁时被晋升为国王的骑兵卫,但在反对一项与其信念不符的法令后,他开始与皇帝戴克里先对峙。尽管戴克里先试图说服他改变信仰,但乔治始终坚定地信仰基督教,最终因此在303年被杀。公元494年被教皇格拉修一世(Gelasius)封圣。
圣乔治通常被描绘为身穿盔甲、手持阿斯卡隆圣剑、骑着白马的骑士。他杀死了一条毒龙,龙血流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这就是后来的圣乔治旗。
那么,在这里立个圣乔治雕像的意义是什么呢?原来与圣乔治雕像所面对的这条街(我错过了拍摄)有关。这条街称为“血街”,据记载,二战期间铁托在萨格勒布组织人民反对法西斯,他们利用老城的地理优势顽强阻击德军的进攻,到最后德军疯狂的以屠城进行报复,以致于死难者的鲜血顺着这条街往下流,形成了“血街”,据说这座圣乔治雕像与街心花园就是当年战斗最惨烈的地方。


萨格勒布古城门今天的外观则是1760年所建造,这座石门是老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也是进入老城中心的主要入口。


城门洞中供奉着一个圣母和儿童像。据说1731年城门大火,唯独这个圣母像幸免。于是后人认为这个圣母像有灵,便打造了当地最独特的金属工艺门,仔细地将她保护供奉起来。


走出城门,就进入了老城(上城)。


老城的中心在圣马可广场。在圣马可广场上,居中的就是圣马可教堂(St. Mark’s Church)。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中叶,到1882年建造成现在的这种哥特式风格。尤为与众不同的是,教堂屋顶用彩色瓦拼成了马赛克的效果,彩色图案极为引人注目。


它由二个盾徽和衬底组成,左边的盾徽又包含着三个主体图案:由25个红白相间的方格组成的图案表示克罗地亚大公国国徽,由三个带有王冠的黄狮头组成的图案表示达尔马提亚王国国徽,由一只貂和一个黄六角星组成的图案表示斯拉沃尼亚大公国国徽,它代表的是建立于1868年的奥匈帝国所属的一个自治王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首府是萨格勒布;右边是萨格勒布城市的盾徽。这个屋顶画面的设计,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圣马可教堂的大门上有15个雕塑,雕塑由十一个壁龛组成的。最顶端是圣马可和狮子,中间是怀抱耶稣的圣母玛利亚,两边的雕塑分别是耶稣的12门徒。


克罗地亚的国会大厦坐落于圣马可教堂的东侧,这是一栋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三层建筑,也是萨格勒布古城内最大的建筑物。据说这栋大厦上个世纪初才建造完成,原本是当时皇室使用过的建筑。


总理府与国会大厦相对而立,即圣马可教堂的西侧,其中总理的办公地方在整个总理府的最北面。


在圣马可教堂的南面,是萨格勒布老市政厅。在墙上有一幅浮雕人像,他是克罗地亚人尼古拉·特斯拉。下面的一段文字,记录了1892年5月24日他关于在克罗地亚建造中央发电厂的想法:我考虑我的责任。作为我国的儿子,我将在各个方面为萨格勒布市提供建议,并在这座大楼里采取行动。


再往南,这是东仪天主教圣西里尔与美多德主教座堂。


东仪天主教是从希腊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和一些较小东方古老教会中分离出来而参加天主教会的一个教派,他们承认教皇的首脑地位,但继续保持各自原有的东派传统礼仪和特点,而不受拉丁语系天主教会之礼仪和规章的约束。



这是圣凯瑟琳教堂。据说是最早办学校的教堂。


这是座洛特尔萨克塔(The Lotršcak Tower)与石门相望,它曾经是老城城墙的一部分,塔内至今还设有一尊大炮,有趣的是它不是用来守卫城门的,而是用来报时的。这里有一位服务人员,每到中午十二点整时,他就会鸣响大炮,这已成了萨勒格布的一个传统。


旁边有个观景平台,从这里可以俯瞰萨格勒布的下城。





萨格勒布缆车是萨格勒布重要的名片,也是世界上最短的缆车。它的轨道只有66米长,底部车站面对Tomić购物街,顶端的入口就坐落在洛特尔萨克塔的脚下。整个车程仅仅64秒,每10分钟一趟,每日从早6:30运营至晚10:00。


从缆车出来,我们就算离开了老城(上城)。









这一块区域称为卡普托(Kaptol)。


中间立有建于1865年的圣母玛利亚纪念柱(Holy Mary's Column)。是维也纳雕刻家的作品。



4个天使像也金光闪闪。


这就是萨格勒布大教堂(The Zagreb Cathedral)。1094年,匈牙利国王拉迪斯拉夫一世宣布成立萨格勒布天主教区并兴建教堂。在11世纪萨格勒布大教堂开建,13世纪时,教堂曾被鞑靼人毁坏。后几经修复,并于20世纪初新建两座哥特式塔柱(高度为104米和105米)。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20世纪前教堂的模样。





教堂因维修而关闭,我们无缘进入参观。


这里被围住的是:墙上的钟和旁边的几根塔刹。据说是因为地震所致。


这几个圆塔,越看越像奥斯曼的风格。怎么和哥特式教堂放在一起?



这两个尖顶也是混搭在一起。


整个防御墙把教堂包围在中间。它们是什么关系?



离开教堂。


最后,我们在八角广场等待集合。这个八角亭,也应该是奥斯曼帝国留下的建筑,时间应该在1683年维也纳战役的前后。



我们在萨格勒布上、下两城共游览了4个小时。明天将去斯洛文尼亚游布莱德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