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穿越古今,探寻金陵城的岁月痕迹与人文风情

作者:星河灿烂123 显示图片

南京,这座充满魅力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自古便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美誉。她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散发着文化的芬芳,让人心生向往,即便多次探访,再次来到南京,依旧如同初见时那般热烈,意犹未尽。模糊的记忆中,首次邂逅南京是在遥远的七十年代末,那时的我还很年幼,南京长江大桥的壮观成为了我最初的记忆符号,尤其是桥头商店里那只父亲买的青蛙玩具,至今仍清晰如昨。



岁月流转,工作后的我因公差多次踏足南京,每一次都趁着空闲时光,漫步于玄武湖畔的杉林氧吧栈道,仰望南京大学内挺拔的雪松,穿行在钟山风景区的梧桐大道上。而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年八月,正值桂花盛放的季节,我出差再次踏上了南京的土地。刚下火车,一股清新淡雅的香气便扑面而来,整个城市仿佛都被一层温柔的香气轻轻拥抱着。这股香气,源自街头巷尾、公园湖畔,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其源头。而当我踏入总统府,子超楼前的丹桂让那股香气变得更为浓郁,令人沉醉不已。那一刻,我仿佛与南京的桂花香气融为了一体,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近年来,我更是特意安排时间,只为再游南京。春天,我沉醉于鸡鸣寺的樱花雨下,玄武湖畔的春花烂漫;秋天,我前往栖霞山,只为那一抹火红的枫叶,漫步在夫子庙、泛舟秦淮河上,感受古都的夜色与风情。而去年11月,我独自在南京停留了三日,探访了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深邃、钟山风景区的浪漫秋色、明孝陵的皇家气象、美龄宫的大气典雅,以及大报恩寺遗址的珍贵国宝,甚至骑行在朱雀桥边,漫步在老门东箍桶巷,感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份历史沧桑与世事变迁。此刻,我愿将近年来游历南京的所见所感,细细道来,与大家一同回味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与无尽魅力。

2017年11月24日,已是深秋时节,我和妻子踏上了开往南京的高铁列车,大约到了晚上10:00,我们到达了南京南站,然后入住了南站旁的一个布丁快捷酒店。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地铁3号线到达新庄站后打车来到了栖霞山,“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金陵名秀山”,“栖霞丹枫”为金陵四十景之一,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栖霞山有40多种红叶品种,10月底开始变色,11月中下旬到12月中旬为最佳赏枫时间,此时来栖霞,漫步其中,赤橙绿黄,层林尽染,万叶飘丹,美不胜收,不愧“春牛首,秋栖霞”的美称。十点钟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牌坊。


我们沿着蜿蜒的台阶随着人流缓缓而上,沿途古木参天,鸟鸣山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景区的第一个景观明镜湖,中间有湖心亭,由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


过了明镜湖就来到了栖霞古寺的门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始建于南朝的古老寺庙,历经千年沧桑,依旧庄严而宁静。走进寺内,只见香烟缭绕,钟磬声声,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福。



我们沿着中轴线游览,依次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栖霞寺以东不远处有一座约18米高的舍利塔,我不禁驻足观赏,生动传神的浮雕,十分典雅精致,过了舍利塔就是千佛岩,佛龛中的“东飞天”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中午时分,我们在栖霞寺内的素菜馆享用了一顿简朴而美味的午餐。这里的素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午餐过后,我们精神饱满地踏上了上山赏枫叶的旅程。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眼前的景色也变得越来越壮观。只见满山的枫叶在秋风的吹拂下,仿佛燃烧的火焰,将整个山谷点缀得如诗如画。


我们沿着山间小径漫步,时而驻足欣赏,时而拍照留念,尽情享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在半山腰,我俯瞰着整个栖霞山景区,只见红叶与绿树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远处的长江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更添了几分壮丽与辽阔。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将整个秋天的美好都吸入了胸膛。


随着夕阳的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栖霞山。这次栖霞山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风光的美丽,更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

下午三点多钟,我们乘坐地铁来到了夫子庙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秦淮牌坊。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很快就到了夫子庙。


夫子庙始建于宋代,静谧地坐落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之旁,前面为文庙,后面连接着学宫。穿越古朴的棂星门与大成门,一条由石砌而成的甬道引领着访客直通大成殿。殿前,一尊庄严的孔子青铜像巍然屹立,我躬身行礼,心中涌动着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敬仰,以及对这份跨越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的深刻感受。甬道两侧,十二位贤人的汉白玉塑像静静伫立,他们形态各异,仿佛正诉说着往昔的智慧与故事。继续前行,便步入了学宫的领域,这里包括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学宫大门之上,悬挂着一块由清末状元秦大士亲笔题写的“东南第一学”门匾,字迹苍劲有力,彰显着此地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学宫南侧,四块石碑巍然矗立,其中《孔子问礼图碑》更是闻名遐迩,它不仅生动记录了孔子远赴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的非凡历程,更成为了夫子庙中不可多得的“镇庙之宝”,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


随后,我们沿着主街缓缓前行,前面就是江南贡院那古朴的牌坊。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多间,另有官房千余间,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步入贡院,我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云集的年代,能听到千年前学子们奋笔疾书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夕阳西沉,我们抵达了秦淮河畔的游船码头。此刻,河面已点缀着几艘古色古香的画舫,静待着游人的光临。


我们欣然登上一艘画舫,开启了秦淮河上的悠然之旅。画舫缓缓驶离码头,我瞬间被眼前的景致所迷醉,夕阳的余晖如金粉般洒落河面,波光粼粼,与两岸在夜色中更显古朴典雅的古建筑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江南水墨画卷,动人心魄。夜幕低垂,秦淮河两岸的灯火渐次亮起,为这古老的河流披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我们乘船夜游,伴随着河畔摇曳的灯光与婆娑的树影,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昔日金陵的繁华盛世,又隐约间能感受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历史沧桑与无奈。
游船之旅结束后,我们踏上夫子庙的石板路,步入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街区。这里店铺林立,美食摊位鳞次栉比,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漫步其间,被各式各样的地道小吃深深吸引:梅干菜烧饼的酥脆、牛肉锅贴的香嫩、鸭血粉丝汤的温暖……每一样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我逐一品尝,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深刻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与南京人民的热情好客。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人对鸭的钟爱无处不在,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烤鸭店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盐水鸭,无一不彰显着这座城市与鸭的不解之缘。随后,我们买了几只南京盐水鸭特产就回酒店休息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瞻园。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金陵第一园”,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曾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后历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等多个时期的变迁,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瞻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这里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作为府邸花园。徐氏后人历经数代修缮与扩建,使瞻园逐渐形成了今日之规模。清代,瞻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并御赐“瞻园”匾额,园名由此而来。太平天国时期,瞻园又成为东王府和幼西王府的所在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如今,瞻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我们从瞻园南门开始游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这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对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我沿着精心设计的游览路线前行,依次游览了静妙堂、船厅、扇面亭、佳构亭等景点。静妙堂始建于明代,作为瞻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开间附有前廊的建筑。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内,可以看到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而此时正有两只鸳鸯在池中游来游去。


船厅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仿佛一艘即将启航的船只,让人不禁遐想连篇。在游览过程中,我们还特意前往了东瞻园的水院和草坪区,感受了明清古建筑群的宏伟壮观。同时,西瞻园的假山、南假山和北假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假山以陡峭峻拔著称,尤其是南假山,用1000余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池绝壁高7米,主峰高9米,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我漫步在石板路上,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和远处传来的古筝乐声,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祥和的世界。偶尔抬头望向远处的山石和树木,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与绿色的植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离开瞻园,我们踏上了回程的列车,这次南京的旅程让我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我相信这份秋天的记忆将会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9年3月29日,正是阳春三月、春花烂漫的季节,我和妻子再次踏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中午到达南京南站,在车站我们吃了鸭血粉丝汤,就坐上地铁3号线去往鸡鸣寺。鸡鸣寺,这座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的古寺,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南京春季赏樱的绝佳之地。赏樱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明节前的1至2周内,而到了清明节,往往一场春雨之后,樱花便纷纷凋谢了。鸡鸣寺山门位于鸡鸣寺路左侧石级上,山门正中是“古鸡鸣寺”四个金字。



我们拾级而上,步入山门,寺中环境十分幽雅,佛殿精美,香火缭绕,左为施食台,台前为弥勒殿,其上是大雄宝殿和观音楼。此外寺内还有韦驮殿、志公墓、藏经楼、念佛堂、药师佛塔等主要建筑。寺的东北边还有一口胭脂井,相传隋灭陈时,陈后主陈叔宝与其妃张丽华、孔贵嫔曾藏入井中。因为这段往事,很多游客慕名前来。


游览完鸡鸣寺,我们迫不及待的来到鸡鸣寺大道上,此时,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粉色的樱花上,每一朵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樱花大道上,人潮涌动,但那份喧嚣并未打扰到樱花的静美。我沿着大道漫步,两旁的樱花树如同列队的士兵,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访客。


微风吹过,花瓣轻轻飘落,有的在空中旋转起舞,有的则静静地躺在我的肩头,带来一丝丝不易察觉的香气。我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满树的樱花,它们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却又各自绽放着独特的美丽。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粉色的梦境之中,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随着这轻柔的风儿飘向了远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樱花大道上的光影也变得更加柔和而迷人。我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希望将这份美丽永远常在。



离开鸡鸣寺,我沿着鸡鸣寺大道继续前行,不久便来到了玄武湖的解放门城墙下。


登上城墙,放眼望去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开阔水域,这片水域就是玄武湖。


玄武湖位于钟山脚下,是中国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与嘉兴南湖、杭州西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分为五块绿洲,荟萃了许多的名胜古迹,现在是南京著名的文化休闲公园。城墙上、下的春花竞相绽放,玉兰的高洁、樱花的柔美、桃花的娇艳,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画卷。





我俯瞰着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春花相映成趣,让人沉醉不已。



从城墙上下来,我们步行至菱洲。这里以湖光山色和丰富的水生植物为特色,我漫步在湖畔小径上,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随风摇曳的柳枝,感受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再往前就是樱洲。樱洲是玄武湖内的一个小岛,也是赏樱的绝佳地点。岛上的樱花树,花朵粉白相间,将小岛装点得如同仙境一般。我漫步在樱花林中,感受着花瓣轻轻拂过脸颊的温柔,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片粉色的花海之中。



从樱洲出来,我们乘坐观光车前往梁州。梁州是玄武湖内的一个大洲,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著称。我漫步在梁州的各个景点之间,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我参观了著名的郭璞墩、览胜楼等古迹,也欣赏了湖边的美丽风光。最后,我们步行至南京站,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春日漫游之旅。这次南京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与生命的活力。沿途的鸡鸣寺樱花大道、玄武湖的美丽风光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我相信这段美好的记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

我记得那是去年11月17日,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再次踏上了开往南京的高铁列车,中午时分到达南京南站,转乘地铁来到了明故宫路,吃了一顿韩式套餐后顺利入住了附近的和颐酒店,稍事调整我就找了辆共享单车往南京博物院骑去。南京博物院,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殿堂,不仅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更是江苏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3年,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成了“人文馆”,即现今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这座大殿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采用仿辽代宫殿式建筑风格,古朴庄严,雄浑伟岸,成为南京的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


步入南博园,首先被其开阔的广场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所吸引。广场四周绿树成荫,为这座文化圣地增添了几分幽静与深邃。沿广场边缘前行,我逐一游览了南博园的外围场地,包括小型园林、历史艺术馆、数字馆和未来馆等。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进入展厅后,我按照游览顺序逐一欣赏了南博院的珍贵文物。历史展厅内,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到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博院收藏有众多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这个曾登上《国家宝藏》节目的国宝见证了明清时期南京城的繁荣和富强。金兽:西汉时期的金质文物,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竹林七贤砖画:南朝时期的墓葬砖印壁画艺术代表作。错银铜牛灯:汉代青铜灯具的精品。釉里红三友带盖瓷梅瓶:明洪武年间的瓷器珍品,瓶身绘制有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寓意高洁不屈的精神。银缕玉衣:汉代时期的特殊葬服,由数千片玉片用银丝编织连接而成。坤舆万国全图:明代世界地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此外,还有战国错金银重络铜壶、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青瓷神兽尊(西晋)、金蝉玉叶(明代)、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新石器)、金观音菩萨立像(清代)、明鎏金喇嘛塔、明青花寿山福海纹炉(明代)、徐渭《杂花图卷》(明代)以及民国沈寿绣品《耶稣像》等,这些文物同样珍贵且富有特色,可以称之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


离开博物馆之时,夕阳已温柔地洒在归途,我踏上单车,悠然返回酒店,决定以一顿外卖作为晚餐的轻松选择。不久,一位可爱的熊猫机器人出现在房门外,带着热腾腾的食物,这一幕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更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与惊喜。餐后,夜色悄然降临,我决定漫步至明故宫遗址公园,去探寻那段沉睡于历史尘埃中的辉煌。明故宫,这个曾被誉为“世界第一宫殿”的宏伟建筑群,其规模之大,在中世纪的世界堪称无出其右,更是北京故宫设计之初的灵感源泉。然而,随着都城北迁,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历经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尤其是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得地上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下深埋地下的基石与无尽的遐想。


午朝门作为明故宫正南门的巍峨建筑,在夜幕的掩护下更显庄重与神圣。红墙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既保留了历史的古朴韵味,又平添了几分神秘莫测的气息。我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两侧是宫殿基址的遗迹,它们虽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地面上隐约可见的柱础和考古挖掘的痕迹,我依然能够想象出当年那些宫殿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段辉煌的历史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揭开夜幕,我踏上了地铁二号线的旅程,于苜蓿园站悠然下车,随即步入那条闻名遐迩、通往中山陵的梧桐大道。此刻,天际已全然放亮,游人渐增,为这秋日清晨平添了几分生机与热闹。摄影发烧友与追求晨光灵感的艺术家人们,不约而同地汇聚此地,共同捕捉这份季节独有的韵味。大道两旁,挺拔的法国梧桐树巍然耸立,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通往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圣地之路。我漫步其间,恍若步入了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静好与自然的诗意。阳光,这位最慷慨的画家,透过密集的梧桐叶缝,洒下点点光斑,这便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丁达尔光线”,它以其独有的魔力,将日常的平凡瞬间幻化得如梦似幻,神秘莫测。


沿途,行人们或停下脚步,举起相机,试图将这份稍纵即逝的光影之美定格为永恒;或三两成群,轻声细语,交换着对这份美景由衷的赞叹与感慨。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片刻的温柔与宁静,让这份秋日的清新与梧桐大道的韵味,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随着脚步的深入,我渐渐远离了喧嚣,来到了燕雀湖畔。这里,是秋天最动人的诗篇。湖面如镜,倒映着四周斑斓的秋色,尤其是那片水杉树林,如同燃烧的火焰,将整个湖岸点缀得热烈而生动。红杉的枝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故事。


我站在桥上,眼前是水杉树林的热烈与湖水的宁静相映成趣,镜头下,每一帧都是绝美的风景画。湖面上,工作人员站在小船上悠然地捞着漂浮的水草,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游客们也纷纷聚集于此,或自拍留念,或相互拍照,记录下这难忘的秋日时光。从桥上下来,我沿着湖边的小径继续前行,走在水杉林中享受着秋日的宁静与美好,早晨的的阳光照在水杉树上,光影交错、斑驳陆离,为这幽静的林间小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



水杉树挺拔而优雅,它们的枝叶在秋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季节的韵律。阳光透过树梢,照在水杉树上与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秋日画卷。


离开燕雀湖后,我满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前往明孝陵。明孝陵在钟山风景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陵墓宏伟壮观,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成就。墓区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朱元璋葬地。明孝陵寝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享殿、方城、明楼、宝顶(即崇丘),皆按传统的中轴线配制,并筑有围墙。明孝陵“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的陵宫布局设计和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形式,开创了中国明清帝王陵寝建设规制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步行来到了石像路,道路两旁的银杏和红枫也已换上了秋日的盛装,金黄色的银杏叶与火红的枫叶交相辉映,仿佛是大自然最绚烂的调色盘,为这条古老的神道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随着脚步的缓缓前行,秋色在石像路上愈发浓郁,仿佛每一步都踏进了画家的调色盘深处。偶尔,一阵微风吹过,银杏叶便如同金色的蝴蝶般翩翩起舞,缓缓飘落,行走其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而红枫则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这条路上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或独立成景,或三两成群,以火红的姿态展现着秋天的热情与奔放。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与金黄色的银杏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随后,我沿着庄严的中轴线继续前行,步入了享殿的所在。享殿,这一曾用于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位的圣地,虽原殿已不复存在,但三层须弥座台基依旧稳固,六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更是栩栩如生,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今,这里已转变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让后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穿越历史的长廊,我来到了方城之下。方城,作为明孝陵的坚固屏障,环绕并守护着陵园的核心区域,其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与尊严的一种象征。在古建筑的红墙下,银杏树仿佛一位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地陪伴着这些古老的建筑度过了无数个春秋。


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间百态。而方城之上的明楼,更是整个陵园的点睛之笔,它巍峨耸立,俯瞰着这片被群山环抱、碧水相依的陵园,宛如一幅精心布置的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继续北行,我来到了宝顶之前。宝顶,这座直径约四百米的圆形土丘,是朱元璋与马皇后长眠之地。至于宝顶之下的地宫,则依旧保持着神秘的姿态,未曾被世人所挖掘,静静地守护着帝王的安息之地。


我乘坐观光车,缓缓驶入位于美龄宫的区域,沿途是那条被秋日染得黄绿色的梧桐路,落叶轻舞,如同黄色的地毯铺展在脚下,每一步都踏出了岁月的回响。一踏入这片区域,我就被其庄严肃穆而又不失雅致的环境深深吸引。美龄宫,原名“永丰社”,后更名为“美龄宫”,坐落在南京明孝陵东面的小红山上,与这条梧桐路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了一幅秋日的画卷。


它兴建于1931年,又被称为小红山官邸,因宋美龄夫妇常来此度假而得名。这座宫殿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黄色的外墙、红色的立柱和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秋日的阳光下更显辉煌。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两旁的梧桐树仿佛列队欢迎的士兵,它们的叶子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为这座宫殿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和谐。美龄宫的主体建筑为三层楼房,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外墙采用淡雅的黄色涂料,与周围葱郁的树木和金黄的梧桐叶相映成趣。



走进宫内,我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精美的内部装饰令人震撼,无论是雕梁画栋还是家具陈设,都透露出极高的艺术品味和时代特色。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美龄宫不仅是一座豪华的住所,更是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见证者。这里曾举办过多次重要活动,见证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伉俪情深,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站在露台上,我远眺四周,只见秋色连波,梧桐叶与美龄宫的琉璃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秋风吹过,带来一丝丝凉意和落叶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韵味和美龄宫的魅力,它们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历史、文化与自然的美丽传说。离开美龄宫后,我沿着蜿蜒的小径,来到了不远处的音乐台。与美龄宫的庄重氛围截然不同,音乐台在秋日的阳光下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息,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疲惫的旅人准备的一片宁静之地。音乐台的建筑布局独特,为我国首见,它静静地坐落在中山广场的南面,建于1932年,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整个平面呈半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稳固而现代,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圆中心是那片近250平方米的舞台,它静静地等待着即将上演的精彩。台后那座高大的弧形大照壁,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音乐的圣地,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北京的回音壁,能够巧妙地汇集音浪,让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此时的音乐台,被秋天的景色装扮得分外迷人。月牙形的莲花池内,池水清澈见底,几片落叶悠然漂浮其上,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秋日小品。池前那片半圆形的草坪,与远处五彩斑斓的树木交相辉映。座椅周围,绿草如茵,垂柳轻摆,白杨树挺拔而立,它们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最令人陶醉的,莫过于那空中翱翔的鸽子。随着悠扬的音乐响起,成群的鸽子仿佛被施了魔法,它们或低飞盘旋,或高飞冲天,与音乐的旋律完美融合,演绎出一场场动人的空中芭蕾。我静静地坐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音乐与鸽群的舞动而飞翔。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随风而去。音乐台不仅是一个观赏鸽群表演的好地方,更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感受自然与音乐和谐共生的绝佳去处。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韵味和生命的美好。


出了音乐台,我打了摩的前往紫金山南麓,来到了中山陵景区,那里矗立着伟人的安息之地——中山陵。虽未直接步入陵园之内,但站在远处,中山陵的宏伟气势已足以让人心生敬畏。金黄色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照耀在陵寝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陵园依山而建,布局严谨,台阶层层叠叠,象征着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我静静凝视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起对孙中山先生伟大功绩的无限敬仰。


此时已近中午,在附近肯德基店用了午餐,随后,我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向灵谷寺的方向行进。 灵谷寺是六朝的开善寺,始建于梁武帝时期,为埋葬宝志和尚开善精舍和志公塔。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朱元璋赐名为“灵谷禅寺”,并亲题“天下第一禅林”。这里万斛松涛,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灵谷寺成了祭拜亡灵的地方。明代玉芝和尚“灵谷慈风生梵境,寝园佳气护朱扉”的诗句,引领我继续向前探访这座氤氲禅意的古寺。


抵达灵谷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朴的红山门,三拱门的门厅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红墙映衬,门额上“灵谷胜境”四字熠熠生辉,我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古木参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秋日的清新。进了红山门,走上一座小石桥,这就是“迎驾桥”,是当年乾隆下江南到灵谷寺时僧人们迎驾的地方。旁边是万工池,也就是寺院的放生池。穿过红山门来到阵亡将士公墓牌坊,牌坊非常高大壮观,正面写刻有“大仁大义”背面写有“救国救民”。走过牌坊我们来到了无梁殿,在两排金黄色银杏树掩映下的大殿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无梁殿是灵谷寺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又因建筑为砖石拱券结构,不施寸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931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旧址修建阵广将士公募,无梁殿改建为公墓祭堂。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无梁无椽,显得尤为独特。殿内墙上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和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我静静地站在殿内,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庄严。无梁殿后面是一片绿茵茵的大草坪。这里的绿草之下,安葬着北伐战争和上海淞沪抗战的三万多将士的亡灵,没有一座墓碑,只是在草坪尽头靠山脚处,左右各立一根纪念碑柱。草坪内,被誉为“桂花王”之称的百年金桂,迎风而立,陪随着长眠这里的英灵们。


墓园后的松风阁,现在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从松风阁往后走一百多米就到了灵谷塔。它的原名是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塔高60米,九层八面,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正门横帽上书“灵谷塔”三字。


登上塔顶望向远方,心旷神怡,深秋时节远山树木披上了秋装,黄色和红色成为了主色调,塔基正前方的志公殿,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遗迹特地建造的。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三绝碑”了。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故称为“三绝碑”。站在灵谷塔顶上,远远地就可以听见庙宇钟磬敲击的声音。我下了塔循声往西北走二三百米,就会看见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这就是灵谷寺。远远看见的是那棵千年古银杏,黄绿色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如同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为古寺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大门门楣上有于右任写的“灵谷寺”三字。我们从山门进寺内,迎门就可以看见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西首为大雄宝殿,宝殿正中立着释迦牟尼塑像,观音像前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祭品和一个香炉,敬香的游人们络绎不绝。


东首院落,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里面供奉着法师译经坐像和法师顶骨舍利。出了寺院,此时已近黄昏,游客渐渐少了起来,景区显得更加幽静。我徜徉在景区的林荫道上,真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我的心也随着这古寺古塔古树一道澄明起来,我依依不舍告别灵谷寺,骑着单车来到了地铁站返回了酒店。

第三天上午我要参观的是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毗邻秦淮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时期建造的建初寺,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同时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皇家礼佛圣地。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高耸入云,光彩绚丽的琉璃宝塔。然而,大报恩寺最终焚毁于太平天国战火。2007年,开始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和重建,一直持续至2014年。不仅发现了香水河桥、御道等多处遗迹,更在琉璃塔塔基之下发现了北宋金陵长干寺地宫,地宫中出土了以佛顶真骨舍利为核心,以七宝阿育王塔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遗物。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记,走进这座充满迷幻色彩的千年宝寺,一起来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我从中华门地铁站骑行至雨花路一侧进入遗址公园主入口,甫入景区大门,金碧辉煌的建筑气派尽显当年皇家风范,依次可见南北向的香水河、香水河桥遗址、御道遗址。香水河桥两侧有两座碑亭,是古大报恩寺御制石碑的原址。这两块石碑在考古勘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左碑由朱棣亲自撰写,上面详细说明了他建造大报恩寺的设想;右碑是明宣宗朱瞻基向先帝告成,歌颂他们的功德。


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看见的是天王殿遗址。


大报恩寺的院落由画廊围绕。南画廊是讲述佛教故事的画壁。在北画廊遗址起始处的左手边,可以看到大报恩寺的复原模型,向我们模拟展示大报恩寺当年的胜景。旁边有一个大型沙盘模型,为游客还原了大报恩寺建造时的场景。


由复原模型继续向前,是“千年对望”的时空长廊,步道之上七朵莲花,寓意佛陀出生之时,在地上行走七步,步步有莲花盛开。当游客脚踩琉璃地砖,灯光会如涟漪荡开,形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莲花。如果你来到大报恩寺,不妨体验一下佛祖当年七步生莲的妙感。而长廊尽头,是玄奘法师的清瘦背影面对着佛陀微笑。



再往里走,是出土文物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绚烂夺目的琉璃拱门。


由报恩寺琉璃塔窑址出土的构件复原(博物馆里这座是复制品,原件在南京博物院),博物馆内依次展示了宋代长干寺地宫出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石函、铁函、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珍贵的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石函内置铁函,铁函内安放阿育王塔,塔内有两套盛放舍利的容器。佛顶真骨舍利即藏于金棺内。银函内藏有诸圣舍利。佛顶真骨和诸圣舍利现供奉于南京牛首山佛顶宫。此外还有十颗感应舍利,供奉于复建的大报恩寺塔地宫。石函内的核心器物是一尊七宝阿育王塔,它是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也是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



接下来便进入佛教文化展区,主要呈现南朝四百八十寺、莲池海会、舍利佛光等。


遗址掩埋佛顶骨舍利、感应舍利、玄奘顶骨舍利、诸圣舍利汇聚于此、历经千年,玄奘顶骨舍利早于其他舍利发掘,后分割若干块供奉在全国各地,乃至日本、印度,玄奘法师不畏艰险、精进好学,渴求佛法真理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大报恩寺也因缘殊胜,佛寺屡毁屡建,佛脉延续不断。“舍利佛光”暗合舍利七次放光的记载,展厅内会不定时幻化七色光芒,游客可以在心中悄悄发愿。走出舍利佛光后便是讲述《九色鹿》故事的“经变画廊”,画廊呈拱券式结构,色彩明亮,引人入胜。穿过南画廊,矗立在眼前的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建筑—大报恩寺塔。


站在塔下,遥想当年,这一带曾是古长干里,李白的《长干行》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故事正是源于这片神奇的土地,最终孕育出明清两代大报恩寺的辉煌,每当夜幕降临,大报恩寺塔塔身晶莹剔透,灯火通明,可谓“白天似金轮耸云,夜晚似华灯耀月”,这座美轮美奂的瓷塔在19世纪西方,曾作为中国标志性建筑,与意大利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等一起并称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清朝潘耒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剩有长干古刹雄。拓地规模如大内,凭高形势尽江东。”可见当时大报恩寺的辉煌,《康熙南巡图》展示的康熙御幸大报恩寺的宏大场面也似乎历历在目,然而这一切辉煌和繁荣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现在的大报恩寺遗址由感恩而生,因知恩而显,为报恩而灵,以推恩而圣,现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俨然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报恩圣地。


我登上复建的玻璃宝塔八层,下面是发掘的河桥、御道等遗址沿中轴线分布,眺望南京城,前面是中华门,旁边的秦淮河绕城而过,而远处的群山似乎在见证着南京城的变迁,也见证者南京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此时已近中午,我走出大报恩寺的庄严与肃穆,转而骑上单车,穿梭于南京的老街小巷,让心灵随着车轮的转动,缓缓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沿路而行,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中华门,这座古老的城堡式建筑,以其雄伟壮观之姿,守望着南京的南大门。城门之上,青砖灰瓦间透露出历史的沧桑,仿佛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穿过中华门,继续向前,便是著名的朱雀桥。古人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虽时过境迁,但那份古朴与宁静依旧让人心生向往。



随后,我踏入了老门东街区,这里是南京传统文化的聚集地,也是现代与古典完美融合的典范。游客中心内,我简单地安置好行李,便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箍桶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名字,狭窄的巷弄里,两旁的店铺林立,既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也有各式小吃的香气扑鼻。我悠闲地漫步其间,时而驻足欣赏,时而品尝美食,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惬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芥子园了。这座小巧精致的园林,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故居所在地(重建),也是他创作《闲情偶寄》的灵感源泉。


步入园中,只见假山池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露出主人的匠心独运。我沿着曲折的小径缓缓前行,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李渔当年在此抚琴吟诗的声音,那份闲情逸致,让人不禁沉醉。走出芥子园,我骑行到武定门地铁站,然后转乘南京南站的高铁踏上了返程之旅。

虽然此次南京之行即将画上句号,但那些关于历史、文化、美景的记忆,却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用它独有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随着高铁缓缓启动,我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南京城,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我知道,这段旅程虽然结束,但那份对南京的热爱与向往,将会伴随我走过未来的每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