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根据格鲁吉亚2002年人口普格鲁吉亚查统计资料,格鲁吉亚族占总人口的83.8%,其他主要民族有阿塞拜疆族6.5%、亚美尼亚族5.7%、俄罗斯族1.5%以及奥塞梯族、阿布哈兹族、希腊族等。国内尚有另外两个Kartvelian民族,分别为Svan及Mingrelians,以及少量的Laz。Laz人主要在土耳其生活。国内其他人口更少的民族计有:叙利亚人、希腊人、库尔德人、鞑靼人及乌克兰人。
格鲁吉亚主要信仰东正教(格鲁吉亚正教会),其他信仰有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罗马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等。
第比利斯圣三一主教座堂位于第比利斯市Mtkvari河左岸伊利亚山上,建于1995-2004年,如今这里是格鲁吉亚东正教母堂。
主建筑高近105.5米,为世界上第三高的东正教教堂,是南高加索地区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三圣一教堂穹顶为7.5米,全部包着纯金而这些黄金一半由格鲁吉亚人自发捐赠。从第比利斯的各个角度,几乎都能看到。
一位教职人员不知何故,双手交叉、神情疲倦地坐在长椅上,如果在国内。我们会认为是内卷造成,难道教会也存在内卷?
第比利斯圣三一主教座堂内可看的东西不少,东北角有马赛克圣母像,东南角有十字架和手抄本《圣经》展柜,西北角还有云母耶路撒冷圣城模型等。
在大教堂西北角墙外,还保留有一小片亚美尼亚墓地,那里是第比利斯亚美尼亚人的先贤祠Pantheon,埋葬了几十位亚美尼亚人的文艺、政治界名人。
精美的教堂壁画
有人说:旅游就是到处跑,国外教堂国内庙。回家一个没记住,逢人还说真是好。其实,如果对时代背景不了解,确实如此。教堂承载着外国人的信仰,也见证了历史的更迭;庙宇是中国人的寄托,与其它建筑比,更容易保存下来。
圣三一教堂是第比利斯的地标性建筑,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教堂由院墙、钟楼和9个小礼拜堂等组成,为传统的乔治风格。
作为格鲁吉亚东正教母堂的圣三一大教堂,并没有因为母堂的身份而增加更多的朝圣者,因为在东正教信徒的心中,每一座教堂都是他们的母堂。正是由于建筑物本身宽敞宏大的缘故,游客和信徒各自的个人空间增加了很多。
街道上的商铺,看牌匾上的文字,丰富多姿。想起国内某些地方为了市容整齐,统一规定牌匾的事。有些人的大脑是从模具里掏出来的,统一标准、整齐划一的观念已深入骨髓。
季瓦里教堂是第比利斯古城区最为古老的教堂,建于公元585年至604年间。对十字架的膜拜也是格鲁吉亚人虔诚的标志,这也反映在教堂名字上(“季瓦里”是十字架的意思)。教堂如同一块突兀的巨石,不偏不倚的矗立在库那河与阿拉格维河流的交接处。
与格鲁吉亚的许多其它教堂一样,这里放置着格鲁吉亚第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圣·尼诺的画像。即使对基督教兴趣不大,也要去圣十字教堂看看。这座建在姆茨赫塔城外山顶的教堂,古朴浑厚,惹人亲近。
这座圣十字修道院是因为圣妮诺修女在格鲁吉亚竖起的第一个十字架在这里而闻名。这样推算,圣十字修道院应该是最古老的。
季瓦里教堂同其他中世纪的教堂一样,设计考究,建筑风格明了。修道院内十分古朴,与许多大教堂的精致华丽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季瓦里教堂(Jvari Monastery)是姆茨赫塔古城中最为古老的教堂,姆茨赫塔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回望起伏的山路,如长蛇盘踞在山峦。游人很多,停车场已无法安置旅行团的大巴车,只能在路边停放。
圣尼诺十字架是King Mirian受到感化信奉基督教后建造的,上面刻有圣经相关的雕刻,算得上是格鲁吉亚的第一国宝。这座圣尼诺十字架在格鲁吉亚遭受战乱时,曾经被转移到卡兹别克山山上的圣三一教堂存放。
最早的十字架是裸露在山顶之上,并没有教堂遮挡。由于盛传十字架具有神力,逐渐吸引了高加索地区的基督教徒前来朝拜。
朝圣者看着十字架被天天风吹雨打日晒,觉得不是办法。终于在公元585年,当地的公爵——Stepanoz一世,出资主持兴建了季瓦里教堂来保护圣尼诺十字架。这座季瓦里教堂自建成开始就一直存在至今,没有经过重建,哪怕在在苏联时期,Jvari教堂因被作为国家纪念碑而得以保留,直到格鲁吉亚独立后,才恢复使用。
姆兹赫塔小镇,与国内景区一样,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但没有我需要的。
当地的食品和水果种类也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生命之柱教堂,这个教堂的正式名称叫“斯维特特斯克韦里大教堂”。我们眼前所见的教堂修建于11世纪格鲁吉亚建筑最巅峰时期,目前是格鲁吉亚第二大教堂,仅次于第比利斯的圣三一教堂。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格鲁吉亚宗教建筑的典范代表。
教堂外供游客乘坐的马车,很复古。
所以叫生命之柱教堂,是因为这个教堂孕育着一个神圣的故事。资料介绍说:公元1世纪,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有一个叫Elias的犹太裔格鲁吉亚人带着耶稣长袍回来此地,他姐姐碰到圣物后,立刻在充满神圣感的情绪冲击中死去,死的时候抓得太紧放不开,就连同圣物一起下葬。
后来坟墓长出一棵参天雪松,支撑教堂的七根柱子就是取材于这棵树的,建造过程中,第七根柱子突然浮在空中,圣尼诺祈祷了一晚上才落下来。由此有传“神圣的第七根柱”流出的液体可治愈他人。
故事传说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但这座“斯维特特斯克韦里大教堂”在格鲁吉亚宗教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堂中有格鲁吉亚王室若干成员墓,其中包括格鲁吉亚末代国王的墓碑。
壁画经过时光打磨显露出极致的美感。圣像细腻、精美,顿觉外表粗犷的格鲁吉亚人,有着一颗虔诚而细致的内心。最让人驻足的,除了墙上斑驳的精美壁画,始终是那些虔诚的面孔。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只要进入,就会被震撼到。
在格鲁吉亚的每一处宗教场所,都能感受到格国人民无比的虔诚感,教堂里的信徒永远比参观者要多,不得不再说,夹在他们中间,很大的违和感啊!
据介绍,当时国王对教堂的设计十分满意,甚至为了不让设计师再有超过这座教堂的作品,因而砍掉了设计师的右手,在教堂侧面墙壁上刻有设计者的右臂浮雕,以示纪念。似乎每个举世无双的杰作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教堂中还有格鲁吉亚王室若干成员墓,其中包括格鲁吉亚末代国王的墓碑。生命之柱大教堂之所以如此辉煌、显赫,无可替代,原因只有一个 --- 耶稣的斗篷埋于此地。这里是格鲁吉亚宗教的重中之重(耶稣斗篷就埋葬于大殿石下)。生命之柱大教堂,有历史,有艺术,有传承,有信仰所需要的一切。
信徒们异常虔诚,有些亲吻着教堂里的柱子和墙上的圣像,有些则在烛台前默默而专注地祈祷,让每一个游客心存敬意。
礼拜和前来祷告的信徒川流不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体会。教堂外阳光明媚,使年代久远的围墙更显沧桑,似乎又回到了中世纪的某一天,低下头,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各国游客,像是来了一场时光穿越。
没有景点的小镇街道,幽深安静,在里面走走,别有情趣。
我们没有信仰,也就缺乏宗教意识。宗教作为一种对彼岸世界的神灵的信仰,它为信者所提供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慰藉,是对理性层面的超越所进入的神性状态,以使心灵能够超脱世俗的羁绊,达到一种心境平和的、忘我的境界,其魅力应在于此。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被洗脑?大概是因为对世界、对人性缺乏基本的认知,没有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有人说:智慧的人对一切都保持怀疑,而愚蠢的人则坚定不移。
斯大林博物馆建于1937年,是哥里市中心的漂亮建筑。这是斯大林的专列,完整保留了定制车厢的环境和设备,外观与普通车没有差别,实际有坚实的装甲,玻璃是防弹的。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
斯大林博物馆于斯大林逝世4年后的1957年建于斯大林的故乡哥里,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西北90公里处,它是全世界唯一纪念斯大林的官方博物馆。
博物馆内有7个展厅,有介绍斯大林生平的革命活动和事迹的图片以及生前用过的物品、外国友人赠送的生日礼品、斯大林本人的著作等。有讲解员讲解,但都是当地语言,只能看看展品,大致了解一下。
斯大林逝世后,按斯大林头部同尺寸复制的塑像。导游介绍,斯大林身高只有1.62厘米,列宁是1.64厘米,一直以为斯大林很伟岸,其实是错觉。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时的画像。虽然都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但治国理念并不相同。斯大林逝世后,中俄两国曾关系僵化。应了那句话: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野部队在斯大林70岁生日时送的礼物。当时全国上下共同庆祝,抬着斯大林的画像,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游行,现在看,真是闹剧。
第比利斯市政厅。看到门前悬挂的欧盟旗感到诧异,没听说格鲁吉亚是欧盟国家呀。导游解释说,2022年3月3日,格鲁吉亚正式签署申请加入欧盟的文件,欧盟正在办理中。还可以这样?
zhinvali水库。格鲁吉亚外交基本政策是恢复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入北约和欧盟、加强地区合作的同时兼顾发展与东方国家关系,优先方向是冲突调解问题。重视同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乌克兰等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012年10月格议会选举后重新组阁,现政府主张改善对俄关系。
姆茨赫塔是古代卡特里王国的首都,位于库拉河流的右岸,距离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市20分钟的路程。姆茨赫塔古城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Ananuri城堡在历史上是姆茨赫塔基督教会所在地,是格鲁吉亚都城的雏形,是中世纪高加索地区宗教建筑的杰出典范,它为这个古老王国所达到的文化艺术水平提供了有力见证。姆茨赫塔古城建立于格鲁吉亚王朝铜器时代,处于古代贸易之路的交叉口,并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作为宗教中心,姆茨赫塔古城沿袭了11世纪教堂圆屋顶和十字形平面的建筑风格。姆茨赫塔古城是中世纪教会建筑的经典范例,并且是格鲁吉亚王朝精美艺术和文化的见证,在格鲁吉亚王朝文化艺术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塔楼里面破损严重,除了供游人参观,已失去其它功能。
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5世纪,这里是卡特里的首都。格鲁吉亚文字和基督教会的起源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古城姆茨赫塔及其市郊已被列入历史考古文物保护范畴之内。第比利斯的博物馆内收藏着金、银、铜等各种手工艺作品。 姆茨赫塔、季瓦里、斯维特特斯克维里,这些名字在格鲁吉亚妇孺皆知。因为它们代表外高加索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格鲁吉亚是一个有特殊文化的古国,位于欧亚两洲交界之高加索山地区,在黑海沿岸,古代希腊称之为哥哲斯及伊比利亚两王国之地,是希腊神话英雄伊阿宋寻得金羊毛之地,因此地古代产金。
罗马帝国势力伸展入小亚细亚时,统一为一国,与罗马联盟共抗波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公元330年接受基督教(东部支派)为国教,遂定国名为格鲁吉亚(乔治亚)。长期与拜占庭帝国联盟抵抗伊斯兰教势力的军事扩张。
公元前6世纪,在现格鲁吉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科尔希达王国,公元前4—6世纪建立封建国家。公元6—10世纪处于伊朗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统治之下。公元6—10世纪基本形成格鲁吉亚民族。8—9世纪初形成了卡赫季亚、埃列季亚、陶-克拉尔杰特三个封建公国以及阿布哈兹王国。
12--13世纪产生伟大的艺术与哲学文化,成为欧亚文化共创的奇葩。13—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帖木儿先后入侵。15—17世纪初,格鲁吉亚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公国和王国。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伊朗和奥斯曼帝国两国的争夺对象。1801年—1864年格鲁吉亚各公国先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改为梯弗里斯和库塔伊西省。
1917年俄国革命,格国即宣布独立。1918年德国、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军队侵入格鲁吉亚。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1922年3月12日,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俄国—苏联时期许多党政领导人出身于格鲁吉亚,包括1812年卫国战争的猛将巴格拉季昂亲王、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贝利亚元帅等一大批人。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共有30万格鲁吉亚军人阵亡,90名格鲁吉亚军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为阵亡将士修建的巨型纪念碑在2009年12月19日晚被格政府下令炸毁)。
1989年人民示威要求独立,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亲自带兵镇压下去。终于1991年苏联瓦解,格国才真正独立,第一任总统街头政治家加姆萨胡尔季阿很快被政变推翻,进入内战,后来请出隐居的前苏联外长银狐谢瓦尔德纳泽出山才得实现全国和解。
美国与欧洲推动“玫瑰革命”,在格鲁吉亚支持群众示威,将谢瓦尔德纳泽推翻,建立亲西方政府。然后部署加入北约组织,构成对俄国的半包围。俄国对此甚不满,于是幕后支持格国的少数族裔分裂,如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格鲁吉亚也在美国撑腰下,处处与俄为敌。
入住斯特潘茨明达小镇,海拔1740米,我们常说的卡兹别克其实是指斯特潘茨明达镇,往返第比利斯的巴士及当地住宿的选择都在这个小镇上。
早起无事,出门闲逛。山间空气清爽,温度适宜。
加油站,2023 年格鲁吉亚人均 GDP 为 8164.86 美元,位列全球第 84,亚洲第 20。男人的平均工资约 1300 拉里,医生和教师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月薪可以达到6000-10000元。现在的兑换率是1人民币=0.377格鲁吉亚拉里。
放眼望去,仿佛在油画里。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鲜花争奇斗艳,远处的浓重云雾在高山间徘徊,鸟儿在放声歌唱,万物在沉睡中醒来,又是一个艳阳天。
早饭过后,坐车上山。盘旋在高山峻岭间,体验着深入云端的快感。
这里是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北奥塞梯之间的一座火山,但这座火山已经有6000年没有喷发过了。站在斯特潘茨明达圣三一教堂前,远处是高坡冰原,近处是高山草甸,底下是斯特潘茨明镇,这里风光旖旎,丝毫看不出当年曾经是荒蛮的流放之地。
卡兹别克山(Kazbegi)的圣三一教堂(Gergeti Trinity Church),号称格鲁吉亚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孤独的圣三一教堂耸立于雪山之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一派与世无争、直通天境的气势。
圣三一教堂位处于卡兹别克山脉海拔2170米的孤峰上,这座中世纪的教堂躲过了无数次战火。驻足于山顶教堂前,可俯瞰整个斯特潘茨明达镇(Stepantsminda),山风呼啸,对面的卡兹别克山气势巍峨,令人震撼。
卡兹别克山海拔5033米,为格鲁吉亚第三大高山和高加索山脉的第七高峰。卡兹别克山(Kazbegi)及周边区域在苏联时期就已被确立为自然保护区,拥有很多高加索地区所特有的动植物。
这里是希腊故事中普罗米修斯盗火被宙斯囚禁的地方,同时还是高加索夏季进行户外徒步的热门地区。孤独星球的外高加索三国分册中所给出的卡兹别克徒步线路竟然长达8周时间!可想而知风景之美、看点之多。
卡兹别克山堪称格鲁吉亚的名片,在这个上帝遗忘的后花园里,可以尽情领略被世界忽略的美。 天空,湛蓝寂静,雪山,白雪皑皑,山顶的圣三一教堂,是人类的宗教杰作,在这里与大自然合二为一,万物仿佛洗尽铅华。
在山上俯视卡兹别克小镇,平静安逸犹如童话世界,但是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是2008年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争夺南奥塞梯控制权战争打响的地方?
卡兹别克山难露真容,顶峰若隐若现于云端,像腼腆的少女,不肯轻易揭开她的面纱。山巅冰雪终年不化,颜值绝对在线。大风凛冽,气势磅礴,只有矗立山巅,才能真正领略外高加索的大气、宏伟、粗犷和臻美。
俄格纪念碑,位于古多里北部的十字路口,是沿军事大道的另一处景点。
俄格友谊纪念碑建于1983年,为庆祝格鲁吉亚和苏联俄罗斯的友谊持续二百周年而修建,在莫斯科的一处广场立有与此友谊拱门相对应的友谊纪念碑。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同是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格俄在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等问题上龃龉不断,格鲁吉亚奉行“亲美疏俄”政策,谋求加入欧盟和北约,俄罗斯则一直反对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这如同今日的俄乌翻版。
小国的悲哀就是被大国利用,目前的格鲁吉亚尽管寻求外交灵活,但小国利益让位于大国利益,想加入北约必须倒向西方,在确定2021年加入计划后,刚有所缓和的俄格关系势必重新降入低谷。
第比利斯广场上格鲁吉亚的国旗都降至一半,原来是在2008年8月7—8日格鲁吉亚军队与南奥、俄罗斯维和部队在南奥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导致格鲁吉亚部队和平民均有伤亡,格政府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哀悼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人。
格鲁吉亚自苏联时期饱受贫穷、落后之苦,民众早就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多年来,欧洲多数国家人民的富足安逸生活让格鲁吉亚等前苏联地区民众羡慕嫉妒恨,“加入西方”,融入欧洲已成为格鲁吉亚上下的最大共识,任何政党、任何领导人只有顺势而为,紧跟潮流才能被民众拥戴。
我们常常说,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人民饱受“穿小鞋”之苦,他们对百年磨合的惨痛经历最有发言权,他们知道自己不能跪拜强人,永远那样“苟且地活”!
格鲁吉亚之母雕像建于1958年,为了庆祝第比利斯建市1500年而建,它位于第比利斯Sololaki山顶,老城上方,Nariqala要塞旁。雕像面孔正对第比利斯城,俯视众生。右手执剑,左手拿酒,寓意着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就用宝剑战斗。
地下印刷所,当年斯大林在这里组织印刷了一些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刊物,在苏联时期这里是教育基地,辉煌一时,但现在基本被遗忘了。导游说,格鲁吉亚年轻人不会到此参观,只有个别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才偶尔来怀念一下。
1894年,斯大林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
1904年12月,斯大林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斯大林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1918年至1920年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
自由广场属于第比利斯的市中心地域。广场始建于19世纪沙俄统治的时期,原本这里叫埃里温广场,在苏联时代改名列宁广场。
自由广场周边的建筑多建于沙俄时代和苏联时期,其中包括第比利斯市政厅、格鲁吉亚国家美术馆、万豪酒店等。而广场附近就是19世纪以前就存在的格鲁吉亚的老城。
最后一顿晚餐,团里有人因一些做法引发争议,虽然被大家劝说安抚,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公正的判断。团体需要规则,参与即为认可。有些人可能平时自我为是习惯了,不适合与他人打交道。
忙碌、劳累的行程结束了,收获满满。有人觉得跟团游就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其实不然,如果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功课,心中有数,就不会产生被牵着鼻子走、茫然昏头的感觉。另外,还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很难适应高强度的舟车劳顿。看开了,旅游就是累身醉心的过程,要想身体舒服,那就在床上做梦好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