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普洱之孟连篇---官署佛寺傣家风

作者:翩然一沙鸥 显示图片

       孟连全名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普洱市下辖的边三县之一,位于澜沧县和西盟县之间,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的佤邦交界。三个县都充满民族风情但各有风情,澜沧县的主要游览点是景迈山,名气和体量最大(23年新晋世遗),可玩性最强(推荐游览两天),商业化气氛最浓厚(相对而已,比隔壁的景洪差远了),物价最贵;其他两个县的主要景点都在县城,如果说,景迈山漂浮着茶香,西盟荡漾着野性,那么孟连就氤氲着慵懒,综合物价和交通,孟连是最适合小住一阵的地方。
       PS:每年四月,普洱下辖各县市的少数民族节日一个接一个,傣族、布朗族的泼水节(各地的节期略有差异),澜沧拉祜族的葫芦节,孟连傣族的神鱼节、西盟佤族木鼓节,直到五月初墨江的双胞节,喜欢热闹的一定不要错过。
      PPS:据西盟碰到的佤邦姑娘介绍,佤邦人办了边民证后,就能在这三个县内(加上沧源)自由活动和工作,我们在这三个县之间坐班车,没碰到边防查身份证,但从澜沧到景洪、孟连/澜沧到普洱都有固定的边防检查站(之前从腾冲到梁河、芒市到保山也都遇到检查),所以打算去云南这些边境县城,一定要把身份证放在随手能拿出来的地方,免得翻箱子找证件耽误时间(普通游客拿仪器扫一下身份证就OK,碰到特定人物,会勒令对方开箱检查)。

      孟连所在区域,先后属于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名哀牢国)--汉朝--东晋--独立小邦--南诏--大理国--元--勐卯龙(汉名麓川国)--明--勐卯龙--明--东吁王国(现缅甸北部)--清--民国--至今;1254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后,初期忙于攻打南宋,无暇顾及大理国偏远地区,今孟连的傣族首领据地自治;1289年,元朝在大理金齿宣慰司下辖的孟定路东南增设木连路(今孟连即属木连路),并向当地傣族土司索取贡赋,土司纳贡后得到朝廷“恩准”,开始了对这一地区六百余年的统治。明朝前期在此地设孟琏长官司,官方文书里始有“孟连”之名,清康熙年间,孟连长官司升级为孟连宣抚司,今孟连县境属孟连宣抚司,乾隆后期,云南南部(现普洱、临沧等地)的倮黑人(拉祜族)起兵反抗当地傣族土司统治,清廷派兵镇压后设立直隶镇边抚夷厅,由内地派遣流官管理,民国时期设镇边县,后改澜沧县,但孟连地区一直由刀氏土司管理直到49年解放,解放初属澜沧县管辖,59年正式设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地方,根据孟连当地民间传说,孟连傣族是元初由勐卯地方(大部属现德宏州区域)东迁而来(傣族分很多支系,德宏傣族比西双版纳傣族汉化的早且程度深一些),其首领(孟连首任土司罕罢法)即勐卯的小王子思景法(另一说是蒙古攻灭大理国后,勐卯傣族受到压迫,部分族人东迁),这支傣族迁徙到孟连后,认为此地适合生活,通过和当地佤族互通婚姻等方式,逐渐立住脚跟,并在娜允古镇内建立土司府,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接受汉族中央政权的册封(隔壁缅甸力量强大时,也接受缅王册封),通过这种左右逢源的为官方式,土司家族延续六百余年,当年的土司衙署——孟连宣抚司署也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娜允古镇的重要景点之一。

     和佤山深处的西盟县相比,孟连海拔较低,山河相间多小平坝,水热条件充足,土壤较肥沃,更适合农作物生长,早年间以种植茶叶和水稻为主,1958--62年,孟连农场从保山市潞江坝引进了咖啡苗试种(这些珍贵的咖啡苗由祖籍保山的爱国华侨梁金山从缅甸引种,并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人员改良),但因经验不足和受病虫害影响,没有形成规模;1987-88年,雀巢公司因自身需求,出资开发云南的咖啡项目,孟连县开始大范围推广咖啡种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咖啡豆已成为孟连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品种单一质量一般,以生产商业豆为主,主要销售给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大公司做速溶咖啡的原料,没有定价权也没有品牌。2011年后,当地政府将咖啡与蔗糖、橡胶、茶叶并列为县里的四大支柱产业,并借助科技力量,促进农户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使孟连咖啡向精品化发展,目前其咖啡豆精品率超过60%,连续多年居云南第一,并诞生了一些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专业农场,我们在娜允古镇的咖啡一条街的展馆里,就看到不止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采购商在看豆议价,据说,北上广深(尤其上海)等大城市的精品咖啡店,很多都在这里采购咖啡豆。

      据网上介绍,茶叶喜阳,其采摘期一般是当年2月下旬到11月;咖啡则喜阴,采摘期是当年12月到次年的3月,它们恰好避开了各自生长习惯和采摘期的矛盾,山区农户可以同时在不同区域种植,实现产业多样性发展,保证全年都有收入。孟连的茶叶名气不大,但味道不错,我们同行的伙伴去勐马瀑布游玩时,在当地茶农家购买了一些(价格比景迈山上便宜近一半),带回家后得到亲友的好评,又复购了好几次。本人咖啡盲加嗅觉迟钝,在咖啡展厅里工作人员指导下,也能分辨出不同加工方式下(水洗、日晒、蜜洗...)咖啡豆的不同香气,同伴小姑娘买了一包咖啡豆,又在网上下单了磨豆机,打算回家慢慢玩,我喝了一杯手冲,味道很好,回甘明显,但后劲特别大,下午三点左右喝的,晚上三点才入睡(出游比较疲累,一般睡眠都很好)。
      除了咖啡,孟连另一个明星农产品是牛油果。牛油果在成都以高价出名(论颗卖),我只知道它原产墨西哥,营养丰富,没想到孟连也有出产,还是规模化种植。孟连的环境和经纬度,与“世界牛油果之都”墨西哥米却肯州近似,都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气温和蓄水能力较弱的喀斯特地貌。2007年,孟连县从海外引入牛油果试种成功,通过多年努力,牛油果在孟连的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等各个环节均获得成功,国产牛油果里,孟连出产占了80%的份额,23年9月,举行了第一次孟连牛油果节,我们去的时候并不是鲜果上市季节,当地农贸市场的果子论斤卖(九十月份鲜果大量上市,更便宜更新鲜),就算加上快递费,也比在成都的超市便宜(肉测牛油果很耐放,背包有空余且抠门的话,完全可以背回去,节省一笔快递费
      娜允古镇里牛油果节的宣传画


      和孟连牛油果有关的照片里,最出名的就是下面这张(网宕侵删)。这是一位网名“牛油果星球大萌”的哈尼族摄影师兼牛油果农场主的作品,曾登上《中国新闻周刊--南亚版》,2024年初,和其他照片一起出现在上海地铁2号线,照片里的佤族小姑娘叫小榕,因为这张照片成了小小名人


     孟连的旅游景点最出名的就是娜允古镇,位于市区,包括总佛寺、中城佛寺、孟连宣抚司署和上城佛寺,古镇旁还有精品咖啡一条街;南垒河绕城而过,河边整修的干净漂亮,孟连大金塔、民族文化广场等滨河而建,每年四月上旬会在这里举行神鱼节,沿河而行,就是三山一河公园和龙血树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位于勐马镇的勐马瀑布、位于芒信镇的哈尼族村寨(阿卡支系)--迦甸岚景区、勐阿镇的边贸市场等。    

       从西盟到孟连,每天只有一班车,一个多小时车程,路况比较差,途中村寨很少,眼看着两旁的山头越来越矮,山间平地和农田增多,给我的感觉是孟连比西盟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孟连县城不大,我们照例选择客运站附近入住,就近午餐后步行去娜允古镇。孟连比西盟热,天气预报中午气温超过30°C,我们走在阳光下,不一会儿就开始出汗。
       娜允古镇和孟连县城隔南垒河相望,去古镇,首先要经过娜允大桥。南垒河是澜沧江的小支流,孟连的母亲河,娜允大桥飞架两岸,是一座傣族风格浓郁的廊桥式大桥,金白为主精雕细镂,我没查到这座桥建于何时,从外观看很新,大概建成时间不久。




     走过娜允大桥后,右前方就是娜允古镇区域。

     娜允古镇位于孟连城西路和南垒河之间,多条通道可以进入,没有围墙,不要门票。在路边立着“娜允古镇”的标志,景点介绍牌的抬头却是“娜允古城”,二者名字虽有点差别,其实意思差不多,一定要区分开的话,娜允古镇范围较大,同名古城位于镇内,是主要古迹所在和游览区域。
     以下引自网络:
     娜允古城位于孟连县城西北部,东临南垒河,背靠金山,坐北朝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娜允镇核心部分。娜允古城建于1289年,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个历史时期,曾是孟连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娜允”因孟连宣抚司署建于此地而得名,意为“城内之城”,孟连傣族土司家族在这里世袭28任,统治超过了660年。古城按照严格等级制度划分为上城、中城、下城(允勒、允岗和允道)三城及芒方岗和芒方冒两寨,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则是下级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娜允古城是中国目前仅存较完整的傣族古城,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古镇标志,在城西路边,附近是咖啡一条街。


      古城导游图和简介。古城很小,主要景点就是上中下城三个佛寺和宣抚司署,以及三井三树。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游览(三井三树中只看了恕龙井和布道树),在咖啡展馆里休息了半个多小时躲太阳。
      下城佛寺靠近娜允大桥和南垒河,所以一般都从这里开始游览,大概顺序是下城佛寺--中城佛寺--宣抚司署--上城佛寺--南垒河边--咖啡一条街。也可以按“古镇标志--咖啡一条街--中城佛寺--宣抚司署--上城佛寺--南垒河--下城佛寺”的顺序游览,反正古城不大,走一圈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事儿。




     过了娜允大桥后,我们沿着右侧往南垒河方向走,途中看到“孟连总佛寺”的大门,铁将军把门,当时很失望,结果往古城内走的时候,发现旁边有小门开着,可以进入寺内。
    以下引自网络:
    孟连总佛寺位于娜允古镇,是当地佛教徒朝拜祈福的地方。这里原来叫下城佛寺,又称允道佛寺,1953年,毁于一场火灾,直到2007年2月,孟连县政府设立娜允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机构,才开始进行恢复重建工作,历经4年,2011年2月18日,下城佛寺开光并投入使用,并开始使用新名字:孟连总佛寺。这个有匾额的主大门朝东,与汉族房屋大部分坐北朝南的习惯不同,傣族佛寺的大殿基本都是坐西朝东,这也是南传佛寺的一个重要特征,据说是为了纪念佛陀面向东方,悟道成佛。


     朝东的正门和朝南的侧门都关着,从大门和外墙也能看出这座新建佛寺花了不少钱,门板、柱子和墙体上彩绘描金,壕气十足。


我们沿着道路绕到西侧,有个小门开着可以进去。
总佛寺的大殿,搭着架子在维修屋顶。和汉地寺庙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几个主要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结构不同,娜允古镇里的几座寺庙结构都差不多,就是院子里居中一座大殿,大殿内供奉佛像,脱鞋可进,周围有佛像、佛塔、八角亭等小型附属建筑。


大殿外这个龙形不知有什么讲究,龙肚子处有小门,关着。



大殿外形偏傣式,但正门的盘龙柱和一侧的大肚子弥勒佛像偏汉式风格。


这龙柱和门楣上的龙形浮雕,都是妥妥汉族风格。


站着的大肚子弥勒佛很少见,这手托元宝,身上爬了好几个笑逐颜开小朋友的造型,很喜庆。


殿内的佛像,很清秀的南传佛像风,和圆头大耳的弥勒佛两个风格。


大殿的走廊,很气派。


    殿外的门廊、窗户、隔扇等上面都是浮雕或者彩绘装饰,浮雕以佛经故事为主,可惜我不懂,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总佛寺院外的墙上也画着傣族传说故事的壁画。



     从总佛寺出来,沿着古镇内主要道路上行不远,就看到中城佛寺的牌子。中城佛寺傣名“洼岗”,建于1910年,是一座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和崭新华丽的总佛寺相比,中城佛寺的大殿颇有历史感,主殿为抬梁式三重歇山顶沿廊建筑,同样坐西朝东,梁柱屋檐窗扇等涂饰着精美的金饰彩绘图案,感觉总佛寺的彩绘参考了这里。
     历史上中城佛寺是供居住在娜允古城内的官员专用。


大殿比总佛寺朴素,但看着更舒服。殿前类似旗杆的大竹竿好像是这几座佛寺的标配,不知作何用。



主殿内的塑像,带着怜悯众生的微笑。


建筑上的彩绘,纯傣式的。



格子花窗和动物柱础。


     看到了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告示,警告那些不脱鞋就进入佛殿的人,不听劝罚款五元,落款是1991年1月。傣族人真是温和,我在成都昭觉寺见过扰乱佛事的人(不知是喝醉了还是咋的),直接被几个和尚拎着(脚不沾地那种)扔出了寺院大门。



     寺内除了大殿之外,还有僧房、引廊、佛塔和八角亭等建筑,最精致的是大殿前面的佛塔,八角亭不知做何用处。


路边的菩提树。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娜允古城上城的中央,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王宫,是统治孟连长达660余年的刀氏土司的府第。这里虽“地处极边、界连外域”,但土司家族长袖善舞,一方面大部分时间接受汉族中央政府的统治,朝贡往返不断,一方面在隔壁缅甸王朝强盛时也接受他们的册封(夹缝中的地方小政权,不容易)。原有土司衙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清代乾隆年间被焚毁(当时的孟连土司贪得无厌,在收受财物后,仍试图霸占临时投奔他的土邦头人妻女,对方忍无可忍起而反抗,杀了土司及家属,并烧毁了土司衙署),现存建筑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开始重建,历时十年建成,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堂、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粮仓、厨房及监狱、奴仆住房组成,是一座是以傣族干栏式建筑风格为主,同时吸收了汉族建筑风格的、融两族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1985年起孟连博物馆设立于此,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
      云南的土司衙署我之前只去过一个,就是位于德宏州梁河县的南甸宣抚司署。两个都是宣抚司,都历史悠久,都重建于清代中晚期,都是国保建筑(南甸是96年第四批),南甸那个更像汉式官署风格,实体建筑更多,更威严,但院子里光秃秃的,走进去晒得慌,孟连这个院子里绿植满地,更养眼,最关键的是,孟连这个不要门票



大门,即原宣抚司署的门堂,在我这外行人看来,属于汉式风格。


导览图。


      进入门堂之后,便是三层歇山顶干栏式建筑的议事庭,是宣抚司署中最大的一座建筑,偏傣式风格,两棵高大的棕榈树耸立在前面,呈现出一派热带风情。议事厅之后是主厅,与两侧的厢房合围成了一个四合院,院内是郁郁葱葱的大花园。
     议事厅相当于宣抚司署的会堂,是议事庭长和土司山官等开会的地方,议事庭长听命于宣抚司使,总揽行政、司法和财税大权,统率十二位由宣抚司册封的土司山官,定期召开会议,商议重大决定,议事厅的二楼便复原了议事庭长主持议事的场景。
     东厢房是土司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西厢房是土司子女日常居住的地方,正厅是土司三个夫人的居室,东面是客厅,西面是厨房,如今都改辟成了展厅,展示着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出土的文物。
     PS:主要展馆在楼上,互相联通,按规矩都要脱鞋才能进去。


    参观议事厅一楼不用脱鞋,这里主要展览了当地名人捐赠的茶板,傣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如象脚鼓、木鼓、排铓等。




    孟连有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抚司礼仪乐舞,这种乐舞源于当地民间,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为土司统治期间,勐阿镇芒朗寨的百姓缴纳劳役地租的一种方式,土司设罕种布、法温勐和法罢勐三个官职专门管理这支乐舞队,同时主理乐舞的创作、编排、演出等事务,专为宣抚司署的迎宾、节庆、赶摆、嫁娶等活动进行演奏。如果当地节庆期间前往(比如神鱼节、牛油果节等),说不定有机会看到这种特色乐舞表演。


     

      从史籍记载来看,孟连历代土司大多善于审时度势,以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势力(我这是废话,没有能力的话,怎么能持续统治六百余年)。比如明永乐初年,第三任土司刀派送遣其子进京贡象,得到朝廷赏识(当时靖难之役后没几年,边远民族万里来朝,进贡的又是代表吉祥的大象,自然讨得朱棣的欢喜),设孟琏长官司(六品武官),直隶于云南都指挥司,并赐冠带、印章、名姓,命第三任土司刀派送为长官。此后孟连土司地位声望迅速提高,辖地不断扩大,管辖范围比现在的边三县加起来还大。从刀派送开始,刀氏土司家族中的男性一律在刀姓之后用“派”字,成为这个家族的标志。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十六代土司刀派鼎亲自到京城贡象,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很稳固,这种锦上添花的行为同样得到朝廷赏识,改封孟琏长官司为“孟连世袭宣抚司”,授刀派鼎为孟连世袭宣抚司使,为从四品官,并赐金印、蟒袍、旌旗仪仗等,比朱棣封的官阶高了两级。雍正时起,清政府通过改土归流等方式,加强了对云贵等地土司辖区的管理,在云南南部现普洱临沧一带也设立了镇边抚夷厅,派遣流官管理,孟连宣抚司管辖范围缩减,但并没有取消土司制度(据说当时以澜沧江为界,有“江外宜土,江内宜流”之说,孟连属于“江外”),光绪年间还重修了宣抚司署。民国成立后,采用分散设置地方官职等“蚕食”手法,逐步缩小土司权力,仍保留世袭土司名位。末代土司刀派洪任职期间,1934年组织义勇军赴班洪抗英;1937年派代办出席中英双方中缅南段边界问题的会谈,力证孟连土司在阿佤山区的管辖范围;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失利,部分军队撤至孟连,他组织自卫队警戒南卡江一线,防备日寇过江;1949年1月孟连解放,刀派洪成为孟连临时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后随gmd军队赴缅),六百余年土司统治结束。


宣抚司署同时是孟连博物馆,房间都辟成了展厅,介绍孟连的历史和相关文化,展出保存的土司官服、锦带、旗帜、文书、图籍、仪仗、兵器、刑具、祭器及生活用具等文物。


议事庭的二楼,复原了议事庭长主持会议的情景。议事庭长的地位仅低于土司(宣抚司使)


博物馆通过图片、文字等对孟连历史、文化、管理制度、民族等做了介绍。


孟连土司盛时管辖的区域很大,包括了现在属于缅甸的一大块土地(下图地图中红线圈出来的部分)。






博物馆内还有神坛模型,供奉着佛像。


傣族日常生活的复原场景。


宣统元年的“圣谕”,要求土司提供钱物等供养兵勇。


当地民众使用的乐器、武器、衡器(砝码)等实物。


傣文账簿和类似铙钹的打击乐器。


刀派文大概是土司的兄弟吧?三十年代各大学对边疆地区的学术考察挺多的。


土司旗帜和末代土司刀派洪的名片。


      对土司婚姻方式和末代土司三位妻子的介绍。为了巩固统治,各大土司之间互相联姻,末代土司的第一夫人是佤族土司之女,博物馆里有三位夫人卧室的复原场景,没拍照片。傣族语言里,女性的“喃”是尊称,大概类似“公主”、“王后”的意思吧,著名的傣族民间传说《召树屯》里的孔雀公主就叫“喃木诺娜”,《葫芦信》里的公主叫“喃慕罕”。


民国时期,对孟连土司影响较大的外来人员


从另一面看议事厅。


     

      从宣抚司署出来,拐个弯就是上城佛寺(允勒佛寺)。这是土司家族的专用佛寺,建于1868年,和中城佛寺一样,傣族风格浓郁,但体量更大更气派。相传寺庙中的一个石洞可以通向南垒河的龙潭,龙潭中的龙就可以沿着通道来寺庙听经布道,接受洗礼,所以上城佛寺又有“龙缅寺”的别名。


上城佛寺大殿外侧有佛像、金塔和银塔。


      傣族佛寺内并不禁止拍照,但进入大殿必须脱鞋。佛像下方、供桌两侧边缘有男女俗装人像,推测类似汉族佛寺的供养人吧,这里把汉族寺庙常见的“功德箱”写成“公德箱”了。



      我们在这里碰到一个勐海来的旅游团,导游说他们是二日游,一天孟连一天西盟,团队内中年傣族女性较多,她们穿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服装(粉色短上衣,条纹裹裙),梳着整整齐齐的发髻,进殿拜佛和绕塔参拜都很有秩序。后来我在那柯里古镇也碰到个类似的旅游团,里面的女性游客穿着打扮也是基本统一,不知是否这一带的习俗(内地的阿姨团,就算人人拿一条(或N条)大丝巾,统一穿旗袍,但不会一模一样,而是五颜六色)。


大殿檐角挂的不是铃铛,而是形似孔雀尾羽花纹的金叶子。


大殿外的小房间里养着几只孔雀。


好像是蓝孔雀,而不是濒危的绿孔雀。



     娜允古城中的景点,除了三寺一署之外,还有三井三树,这个三井和《灌篮高手》里那个三井寿无关,和娜允古城的建立有关。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人间巡游,途径法罕山时在崖壁上打坐,被恶龙打扰缠斗,恶龙当然斗不过佛祖,它的双角掉落化作金山 银山 ,身躯化作南垒河,双眼化作降 龙井 和释 龙井 ,其中的一爪还在地上砸出一巨坑,化作恕 龙井 。世人感恩佛祖降服恶龙之恩,在三口井的旁边分别种下了浴佛树、奉水树和布道树,供学佛之人悟道。元朝初年,率众东迁的勐卯王子思景法到达孟连后,看上了这块依山傍水的宝地,遂命九根大臣依三井三树修建了娜允古城,形成了上、中、下三城的格局;同时改名罕罢法,迎娶了当地佤族土司的女儿为第一夫人,入主娜允古城并称王,开始了刀氏土司家族对 孟连 长达六百余年的统治,于是民间又有着三井三树定一城的说法。
      我们只看到了靠近娜允大桥的布道树和恕龙井。


      从上城佛寺出来,随意溜达着到了河边。这一带叫“三山一河公园”,所谓三山,指娜允古镇背靠的三座小山:金山、银山和法罕山,一河就是孟连的母亲河南垒河,名为公园,其实就是沿着南垒河修建的一段观光栈道。据说沿着河边栈道可以一直走到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区域,那里有大片的野生龙血树群落。天气太热,我们只走了一小段就返回古镇,去咖啡一条街里休息。



     我们在咖啡展馆休息(吃喝购物长知识)了一阵后,重新走过娜允大桥,按照手机地图提示,沿着河边游步道去大金塔。
     步道修的整洁漂亮,行道树不知是苏铁还是什么树,颇有热带风情。河水不算多么清澈,但很干净,没有垃圾杂草漂浮,只有河水静静的流淌。这是孟连的母亲河南垒河,它是澜沧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隔壁的 澜沧 拉祜族自治县,在 中国 境内仅仅有89公里长,进入缅甸后注入湄公河 。“南垒”是傣语,意为追夫河。相传,很久以前南垒河与南朗河(同样发源于澜沧县境内,又名南览河,从勐海打洛出境到缅甸)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南朗每次捉到野兽,都和妻子南垒共同分享,妻子捉到野味也从来不忘留给丈夫,它们一直这样相亲相爱地生活了许多年。一次,妻子捉到一只很小的刺猬,因为她怀孕了,肚子太饿,而刺猬又小得可怜,便一个人吃光了。后来,丈夫见到了刺猬的硬刺,以为是只巨大的野兽,心里很不高兴,便抱怨说:“从前,我不管捉到什么野兽,都不忘与你分享,从来不独自享用,这头野兽毛这么粗,身子不知该有多庞大,你怎么忍心独吞呢?”丈夫一气之下就走了,妻子觉得真是天大的委屈,急忙追上去想解释,可它怀有身孕,怎么能追得上负气离开的丈夫,丈夫打起松明火把赶路(所以南朗河沿岸长满了松树),妻子点着野竹火把(南垒河沿岸野竹多)追赶,松明火把耐燃,丈夫走得快,野竹火把走走熄熄,妻子走得慢,两人离得越来越远,但妻子毫不泄气,一直不停地追上去,最后终于赶上了丈夫并说明情况,夫妻和好如初,二者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交汇,随后在孟雷汇入湄公河,夫妻携手奔向南海。不知这个传说的来源是啥,感觉那位丈夫又小气又抠门还气性特别大。
       河边路灯装饰着鱼形,大概和神鱼传说有关吧。



河边绿化带里有民族风情雕塑。


     沿着南垒河畔的游步道走了约十分钟,就看到金色的塔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就是孟连大金塔。孟连大金塔建成于1997年,由8个小塔环抱一个主塔构成,主塔高31.68米。大金塔被围在院子里,参观要收五元的清洁费。这座塔总体是傣族风格,但部分细节明显受到汉族文化影响,比如塔前的仙鹤,塔旁亭子里类似大肚子弥勒佛的塑像(弥勒佛为大乘佛教范畴,傣族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


     傣族崇奉的吉祥鸟是孔雀,但大金塔边缘塑造了多个仙鹤形象,这明显是汉族文化的影响。


金塔基座处可以上去,台阶两旁的龙形雕塑也是明显的汉化风格。


形似弥勒佛的塑像



主塔外面佛龛里的佛像是南传佛教风格。


      大金塔被围墙包绕,墙内空间不大,拍不到全貌,下图是网上找的,侵删,可以看出金塔的全貌,以及它和南垒河的关系。


大金塔旁是民族文化广场,里面有一组土司出巡的雕塑。



     广场上还有金葫芦和木鼓雕塑,场边的灯柱是牛角(佤族)+葫芦(拉祜族)+孔雀(傣族)尾三合一的,代表孟连各族民众心连心。


     孟连县城不大,没看到公交车,感觉也不需要公交车,县城各景点腿儿着都能到。客运站在县城边海关路上,比西盟客运站大,周围酒店饭馆不少,发往昆明、普洱、西盟、澜沧、临沧等县市的长途客车在这里始发,“金孔雀票务”小程序里能够查到发车班次。去周边乡镇的班车在农村客运站发车,这个客运站不显眼,但能在高德地图上查到,位置在海关路和大街(这条街的名字就叫大街)之间,去勐马镇(勐马瀑布)、勐阿口岸等都是在这里坐车,我们一位同伴独自去了勐马瀑布,半天来回,所以这个班车发车应该还是比较频繁的。


这个礼堂大概也有点年头了。


     孟连虽然叫“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但街头的傣族元素更多,客运站、出租车候车亭、屋顶等,孔雀形象随处可见。




     孟连和缅甸相邻,人员经济交流密切,市中心有条中缅街,是商业街兼美食街,我们去的时候较早,很多铺面没开门,这些售货车外形都是孔雀形象(下图上)。小饭馆里也是各种民族特色餐食均有,我们午餐吃了佤族舂鸡脚、缅甸泡鲁达、傣族菠萝饭和拌粉,还有缅甸鸡蛋(下图下),好像是在蛋壳开了小洞,把油盐作料等灌进去搅匀再煮(蒸)熟的,塑料袋里也是鸡蛋羹。


       离农村客运站不远有个农贸市场,里面除了各种果菜,还有民族刀具(下图上)、水烟筒(下图下)等物品销售。市场里就有快递点,不用担心买了东西无法带走


        

      勐马瀑布位于勐马镇东南面约3公里处,需要在孟连农村客运站坐到勐马或者勐阿的过路车,镇上下车后步行前往。途中走的都是山间小路,会经过一片片的农田,游人很少,有的农家自己种茶卖茶,价格比景迈山的便宜一半。
      途中风景,一片田园风光(照片都是朋友手机拍摄后转发的)。



大部分是这种路


      瀑布本尊,三月份是旱季,估计十月份去,水量会更大。不过这里几乎是野景区,没人管理,热带地方蛇虫之类多,不建议一个人前往。


      孟连僻处西南边疆,城市干净整洁,冬天阳光灿烂,不是传统的旅游城市,物价便宜(八十元标间带早餐,十元一碗的猪脚米线一大碗,里面好几块炖的软烂的猪肉和半个猪蹄,除了大金塔收五元清洁费外,其他景点免费),牛油果、咖啡、茶叶等性价比很高,同行的小伙伴说,以后可以冬天到这里小住避寒,比版纳舒服多了。交通方面虽然欠缺一些(没高速没火车),但有直达普洱的多趟班车,到澜沧景迈机场也有班车,比更偏僻且物价较高的西盟适合生活,比景洪清静,适合不喜欢热闹的朋友。
       除了游记中写到的市区景点和勐马瀑布,在网上查了一下,孟连下辖乡镇还有些可玩的地方,比如勐阿边贸集镇、富岩“大曼糯”(佤语意为“森林之寨”,大榕树多不胜数,其中最大一株为“月亮树”,该树冠幅面积4336平方米,树干粗壮,需68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围,树洞可以并列两辆汽车从中同时驶过。);芒信镇迦甸岚哈尼族村寨(位于芒信镇拉嘎村永前老寨,“迦甸岚”为哈尼语音译,意为“哈尼族人心中的文明古国”。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是芒信镇重点打造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贺哈傣族村寨(位于勐马镇勐马村。贺哈,系傣语,“贺”,寨子,“哈”,根脚,“贺哈”意为扎根的地方,即起源地,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寨子。相传,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动物们都逃到丛林中变成了“山神”。某天,“山神”们下山到附近的傣族村寨贺哈游玩,它们骑在墙头“偷窥”,当看到傣家人翩翩起舞,好奇的“山神”们纷纷跳墙而入。“山神”们样貌怪异,友善的傣家人尽管内心非常害怕,但并没有驱赶它们,反而邀神共舞。“山神”们为了感谢傣家人邀请,奉上“山神舞”,以博人欢心。傣家人深受感动,与山神围在一起,共同跳舞联欢。后来,贺哈群众把这段故事编成了舞蹈,并一直传承至今。)等。如果打算在孟连小住,或者喜欢原生态民族风情的,不妨去这些地方看看,也许不那么精美华丽,但或许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