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该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后改额龙兴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隆兴寺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还因其藏有六个全国之最的文物而备受瞩目。
隆兴寺初名龙藏寺,唐改称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在寺内铸了一尊巨大的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重修,康熙四十九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
隆兴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寺内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
1、宋代建筑孤例摩尼殿
宋代摩尼殿: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其独特的十字平面型设计和四周的抱厦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2、摩尼殿(倒座观音)
倒座观音: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使其成为隆兴寺的一大亮点。
3、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
转轮藏:是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整个殿堂都是围绕它设计的,转动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4、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
大悲阁 千手千眼观音像 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
5、龙藏寺碑:
被誉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见证了隆兴寺的悠久历史。
6、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毗卢佛铜像:明万历皇帝御赐的铜铸毗卢佛像,造型庄严肃穆,铜制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铜铸佛像中的珍贵之作。
隆兴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间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自此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历时百年,以大悲阁米体的一组气势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深得历代封建皇室的青睐。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五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而已的典型实例。
隆兴寺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
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誉:“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并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为隆兴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
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
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并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为隆兴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
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均都为宋代原塑。
“倒坐观音”:由于塑像坐南朝北,故称倒坐观音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特别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高3.4米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
观音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眼神微微向下俯视,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城”,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
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遣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
双面佛像
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慈氏阁,位于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大悲阁前东侧,是一座二层建筑,外观为单檐歇山顶,青瓦中心,绿琉璃瓦剪边。该建筑下层前出抱厦,上层出平座走廓,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檐柱采用永定柱造法,简洁明朗。慈氏阁内供奉着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这尊弥勒菩萨像高7.3米,是北宋时期的独木雕刻,虽然其高度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的弥勒木像,但其雕制时间比这两者早了六百多年,因此被誉为国内最古老的独木佛像之一。弥勒菩萨的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于两朵青莲上,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著衬胸,外穿天衣,下著齐足长裙。其右手向上屈于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呈现出诸天说法状。菩萨身后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大背光,通高9.9米,背光主题纹饰为雕制的卷草纹,内饰花卉,外镂火焰,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慈氏阁不仅因其建筑特色和内部供奉的弥勒菩萨像而闻名,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据《隆兴寺志》记载,这尊弥勒菩萨像是用宋河漂木雕刻而成,原料来自五台山,选择最大的木材雕制了弥勒菩萨像,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慈氏阁的历史沿革也十分丰富,经过多次修缮和保护,保持了其原有的风貌和价值。
总的来说,慈氏阁不仅是隆兴寺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八角形小木制作,直径7米,经橱以上作重檐状,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为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作法,为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隆兴寺的集庆阁是该寺的重要建筑之一,位于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两侧,与御书楼并称为东耳阁和西耳阁。 集庆阁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展现了古代建筑的典雅与庄重。该阁不仅在建筑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而且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成为了隆兴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集庆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与隆兴寺的其他主要建筑一同构成了南北中轴线上的壮丽景观。南面迎门的一字琉璃照壁、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以及大悲阁和集庆阁等建筑依次排列,共同展现了隆兴寺的宏伟与历史底蕴。
集庆阁内部曾设有楼梯直达顶层,游客可以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也常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庆阁也经历了重修与变化。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拆除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导致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反映了历史变迁对古建筑的影响。
尽管如此,集庆阁作为隆兴寺的一部分,仍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游客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隆兴寺大悲阁千手千眼观音像是一尊高21.3米的铜铸佛像,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是镇寺之宝之一。 这尊佛像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由四十二臂构成,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除了胸前的两只手臂外,身体左右两侧各有20只手臂,呈辐射状分布,每只手臂上执有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特别的是,佛像的每只手中各有一眼,象征着“千手千眼”。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工艺,还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佛教中观音菩萨的无尽智慧与无尽慈悲。
观音像的设计巧妙,富于变化,做工精细,无一雷同。除了其身形的巨大和工艺的精湛外,这尊佛像还寓意深远,象征着观音菩萨以千手千眼护持众生,观照世间。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尊观音造像不仅价值连城,而且以其高大的身姿、精湛的工艺和深远的寓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高大古代铜铸菩萨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
走进大悲阁,矗立在前面的,正是被誉为“华北四宝”的正定大菩萨。正定大菩萨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1.3米,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有3000工匠参与铸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铸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制艺术品。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为青石质,碑为龟趺。碑阳高为1.56米,宽0.89米,刻30行,每行50字;碑阴刻题名楷书,共六截,30行,每行字数不等;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高约0.42米,宽0.31米,阴刻3行15字,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 龙藏寺碑”。此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详尽记录了隆兴寺兴建的过程。虽然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碑身现在缺损严重,碑阳下部近半米的碑文已经脱落,无法识别,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此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宽90.5厘米,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6字。
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
寿槐
槐,又名国槐,科属豆科槐属。是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这棵古槐,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有1300多岁,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云。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既为寿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
隆兴寺弥陀殿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这座建筑没有使用一朵斗拱,设计简单而古朴。弥陀殿供奉的是人们熟悉的弥陀佛,与高大宏伟的大悲阁相比,显得格外低调和朴实。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明代泥塑金装的阿弥陀佛,佛像背后的两根金柱上还悬塑着其两大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主要宗派净土宗的主要供奉对象。
弥陀殿的修建者是隆兴寺的常住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法弟子梦堂禅师。从殿内的主要供奉及石质须弥座上枋浮雕的“莲花化生”图案来看,梦堂和尚也是禅净双修的高僧,弥陀殿体现了当时禅宗与净土宗文化交流的表现。殿内两侧供有石雕的十八罗汉像,这些罗汉在中国被赋予了汉化的罗汉名字,如坐鹿罗汉、喜庆罗汉等。此外,殿内北侧还设有两尊韦陀,手持金刚杵,庄重威严,负责保护寺院和佛法僧三宝的安全。韦陀的不同持杵姿势代表不同的含义,例如双手合十表示该寺具备接待能力,而握杵触地则表示该寺不具备接待食宿的条件。
2018年对该殿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以保持其历史原貌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弥陀殿不仅是隆兴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的展示地,体现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隆兴寺毗卢佛是一尊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的明代艺术珍品,由明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这尊佛像位于隆兴寺的毗卢殿内,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因寺院残破而迁建于隆兴寺内。毗卢佛像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的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自下而上依次缩小,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大小佛像共计1072尊,展现了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像。
历史与制作:毗卢佛像的制作反映了明代铜铸工艺的高超水平,其设计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这尊佛像不仅是隆兴寺的重要文物,也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位置与建筑: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的末端,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大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显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结构特点。
文化与宗教意义:毗卢佛作为佛教中的重要形象,象征着光明普照,这尊佛像的保存和研究对于了解明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隆兴寺毗卢佛不仅是明代艺术的代表,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它的保存状况良好,是隆兴寺的重要看点之一。
北朝石造像为什么没有头呢?
隆兴寺北朝石造像没有头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石造像的部分已经残损丢失。 这些石造像原本是元氏县开业寺的遗物,于1965年移至隆兴寺,但在移送过程中或之后,部分造像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导致了损坏,尤其是头部部分可能已经丢失。尽管这些石造像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仍然展现出北朝时期石雕的艺术魅力,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北朝石造像
为元氏县开业寺北朝时期遗物。1965年经河北省文化书批准移至隆兴寺。
此像系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背面刻坐式小佛。佛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王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
这些石造像共计有57尊,如上所述,台上3尊佛祖为元氏县产物。台下54尊造像中50尊有铭文,他们坐姿整齐的分为6列,居中对称的2列均为8尊,其余4列各计9尊造像。遥望群像仿佛盛大法场,众僧全心听法,场面宏大,尤为壮观。走近一看却令人唏嘘不已,这些石造像除了须弥台上的2尊外,其余石造像均被人为捣毁了头颅。由此看来,这场盛大的法会其实出于人为的刻意安排。事到如今,这些无头石造像汇聚在此,像是佛和弟子间无言般的倾诉。
龙泉井亭
金代广惠大师经幢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的广慧大师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由汉白玉雕制摞叠而成。原高6.135米,宝盖及由仰莲、覆钵、宝珠组成的幢顶已失,残高5米。
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
二层幢座之八面,四面雕狮首,四面平素。狮首外探,前肢露出并用力撑地。由于兽前肢中部外扩,将平素之而挤成“工”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广惠大师的石雕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由汉白玉雕刻螺叠而成,原高613. 5厘米。最下为边长135 X 115厘米的长方形土衬石,其上的八角形须弥座下涩之上雕宝装覆莲瓣一周,束腰八面各雕一乘云坐像,惜漫漶剥蚀严重。
嘉庆御碑
广发碑刻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通高5.9米。碑阳内容为清嘉庆十六年嘉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作《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
总之,寺内还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其中崇伟甲天下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艺臻极品—摩尼殿,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转轮藏,“楷书之祖”隋龙藏寺碑,精美绝伦的铜铸毗卢佛像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