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举办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可以说是今夏的超级热门展览(展期:2024-07-19 ~~ 2025-08-17)。当上博预售早鸟票的第一时间,我就下单120元拿下,机智的选择,笃悠悠预约看展。于8月15日前往“金字塔之巅”,因为8月份暑期档🈶夜场,可以看到晚上21:00,对我来说那真是求之不得
『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重磅展品。这些文物精选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其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共同为观众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
在博物馆入口(南门外)玻璃柜中矗立着来自卢克索博物馆的 “美内普塔站像”,一楼大堂内高悬着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的 “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看上去超级壮观。
整个上博一楼的三个展厅都是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分别对应古埃及大展的三个板块:
① 法老的国度 The Land of The Pharaohs;
② 萨卡拉的秘密 The Secrets of Saqqara;
③ 图坦卡蒙的时代 The Age of Tutankhmun。
每个展厅只能进一次,进展厅刷身份证,出展厅后就不能再进去了。不过也可以耍滑头,借口上个厕所,在手上盖个章,又可以重新进场了(据说有15分钟的限制)
在二楼第二展厅,上海博物馆打造了古埃及文明大展的元宇宙展厅 -- “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时长45分钟。这个VR展是单独售票(238元/人),着实不便宜,我没有观赏
【 第一展厅(原为青铜馆)法老的国度 】
《法老的国度》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概览,以创世神话为起点,从对神的信仰、王权的发展、贵族的生活、工匠的生活、来世信仰这几个部分展开,希望给观众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古埃及文明知识的普及。该版块也是三个版块中展览规模最大的一个版块,展出文物300余件,展品涉及史前彩陶,太阳神,埃及众神,法老和王后雕像,童年荷鲁斯,法老镀金面具,法老的项链,神秘的荷鲁斯之眼,圣甲虫,最早的肖像画,彩绘木棺,纸莎草《亡灵书》等。
由于展品内容丰富,精品文物众多,我用了5个小时,9:00 入馆,14:00 出展厅(实际上应该再多花些时间仔细看看,因为后面两个展馆内容相对少一点)。《法老的国度》展品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① 众神初现 秩序旦始。 排队顺着一个圆形展台兜一圈,所有展品打卡一遍。重点文物是 “复活的奥赛里斯像”、“守护国王的神鹰雕像”、“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
② 秩序典章 王权王道。 展品分列在通道的两侧,这个通道是最为拥堵的地方。通道的顶端摆放着一尊花岗岩制作的“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重点文物是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拉美西斯二世像”、“瓦赛赫项圈”、“哈特谢普苏特跪像”。
③ 仪式生活 等级社会。 重点文物 “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卡埃姆赫赛特及妻儿彩绘雕像”、“彩绘太阳船模型”、“塔普大祭司夫妻像”。
④ 斯文斯道 文人雅士。 着重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 以及书吏的雕像,大多为方雕,其中“森奈穆特与公主柰芙尔拉像” 最是令人感到亲切…其他重要文物 “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梅米彩绘假门”、“狒狒形图特像”、“包金朱鹭像”。
⑤ 交融再造 埃及与地中海世界。 以展厅中央的“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来展示埃及与地中海文明的交融。此处展示了不少面具,其中有几副镀金面具特别耀眼-- “镀金木乃伊面具”、“女孩木乃伊肖像”、“镀金木乃伊面装饰布,还有彩绘的木乃伊面具也是色彩极为华丽 “;重要文物“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斯芬克斯像”、“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 “哈托尔站像”、“帕迪亚斯之子帕卡赫孔苏的方雕”。
⑥ 永恒回归 来世信仰。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一排竖列的4个棺木 “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以及“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还有两件文物值得细细欣赏,那就是亡灵书--“阿蒙祭司的墓葬纸草”、“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重点文物““巴”小雕像”、“彩绘萨布提匣”、“塞提尔伯尼卡诺匹克罐”“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河马雕像”(这件文物着实惊艳,是一只湛蓝色的小河马,有些不可思议。这种蓝色材料就是文物说明牌上经常提到的 -- 费昂斯)。
【 第二展厅(原为临时展厅,专用于作特展之用)萨卡拉的秘密 】
这个展厅的文物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主要展示动物木乃伊,重点是“猫 🐈” 木乃伊,后面主要展示木乃伊彩绘人形棺(这个展厅我用了2小时,大多数人集中打卡猫神,展厅人巨多,后面的木乃伊彩绘棺比较多,可能是审美疲劳,不少人匆匆一览而过)。
《萨卡拉的秘密》展品内容分为4个单元:
① 神圣动物崇拜中心。 浅显的介绍各种动物木乃伊,重点文物 “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牛犊像”、彩绘木制鹰头人形棺模型”。
② 猫神与猫神庙。 此展厅着重呈现“猫 🐈”木乃伊,看到迷人的猫🐈被制作成严严实实包裹的如同“粽子”,着实有些瘆人。重点文物“猫坐像”、“塞赫迈特护身符”、“巴斯泰特立像”。
③ 猫神祭司的生活。 聚集了众多木乃伊彩绘人形棺,既有色彩艳丽,图案繁复的彩棺,也有色彩单一,装饰简洁的素棺。不过最吸引人的倒是小巧的“萨布提俑”(类似中国墓葬中的人俑)和彩绘普塔-索卡尔木雕。重点文物:“彩绘木制金字塔锥”。
④ 复活之都。 这部分展品相对较少,最主要的就是以锥形台阶摆放的各式人物小雕像,也是极为精美的。
【 第三展厅(原为雕塑棺)图坦卡蒙的时代 】展厅布展的极为精巧,展品相对较少(我用时1个半,从9:00~17:30,整个展览用时8个半小时)。入展厅先要经过一段幽暗摩挲的墓道,随后看到“图坦卡蒙” 死而复生的环绕影视。展厅主要陈列了6尊大的雕像,特别是“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与“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分列展厅的两头相对而立,煞是🈶排场。
《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品内容分为3个单元:
① 帝国之神阿蒙。 领衔的自然是头戴平顶冠的“阿蒙神头像”。重点文物:“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泰伊王后站像”。
② 阿玛尔纳的变革。 最重要展品就是“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其他重要展品:“图雅的卡诺匹克罐”、“纳芙蒂蒂头像”、“埃赫那吞及家人浮雕”。
③ 少年法老的回归。 最重要展品是2尊雕像“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和“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另外重要展品:“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国王头像习作”、“串珠项圈”。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非常棒,值得细细品味。虽说人多,但静下心来笃悠悠欣赏还是可以的。展览至2025年8月17日,喜欢的蜂友可以慢慢安排起来
美内普塔站像(Standing statue of King Merneptah)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花岗岩 卢克索博物馆
* 此展品位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外
这是一件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美内普塔法老站像。
美内普塔法老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站姿站立于底座上,背后的支撑物上刻有象形文字铭文。法老头戴王巾,额前装饰有象征王权的圣蛇标头,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这尊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站像高大庄严,五官清晰可见,肌肉线条流畅明显,展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工匠精湛的技艺。虽然在位时这位法老早已是年过花甲,但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了一个青壮年法老的样子,力图展示国王最为理想的形象。
美内普塔是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约60岁才继任为法老,于公元前1213至1204年在位。在他父亲统治末期,埃及内部的军事状况已经逐渐式微,美内普塔继位后,古埃及面临西面的利比亚人和来自爱琴海和小亚细亚的海上民族的威胁。据记载,公元前1209年的春天,美内普塔声称自己在梦中得到了普塔神的启示,于是他在三角洲以西调集军队,随后,面对海上民族和利比亚联军,他先调动弓箭手发动了数个小时的攻击,然后让埃及的战车击溃了敌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敌军损失近万人。为了夸耀这一重大胜利,他刻下了多块石碑纪念自己的战功。在位约十年后,这位老迈的统治者去世了。
美内普塔的墓葬是帝王谷的8号墓,但他的木乃伊却在帝王谷35号墓中与其他十几具木乃伊一起被发现。他的木乃伊显示,这位老国王在去世时已经几乎秃顶,仅有几缕白发留存,并且饱受关节炎和粥状动脉硬化的折磨。
美内普塔也是最早提到以色列的法老。美内普塔胜利石碑是他的最为著名的纪念物之一,石碑上除了描述他对海上民族和利比亚人的胜利之外,还在最后两行提到了在迦南地的战事。美内普塔在铭文中将以色列列为他打败的民族之一。这块石碑的碑文是历史上最早提到以色列的文物之一。希伯来学者认为,石碑记述的情况与《圣经》中从《出埃及记》晚期到《士师记》所记载的时期大致吻合。
壮丽的尼罗河流经千里沙漠,汇入地中海。在她滋养的广袤黑土地上,古埃及文明萌发壮大,成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类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古埃及,总与 “震撼” 和 “神秘” 相连,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在这里,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诸文明经历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多元文化在选择和再造中传承发展,走向未来。
埃及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它是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也是我们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2024年恰逢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和 “中埃伙伴年”,我们欣然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携手共进,在上海博物馆举办 “对话世界” 文物艺术系列的第四个大展,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此次展览是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埃及文物出境展,它将见证中埃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及其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代。
展览通过一部通史 “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 “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 展开独立叙事。这是我们自主策划的古埃及大展,它不仅是展览界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埃及学研究的重要分水岭,来自中国学者的独特理解将为埃及学注入更加多元的视角。展览的举办为两大古老文明交流碰撞出美妙火花的同时,也将拉开中埃两国之间未来更广泛人文合作的序幕。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次从尼罗河到长江、再到黄浦江的跨时空之旅;让我们共同享受这场世界顶级的饕餮文明盛宴;让我们共同聆听两个古老的国度历经悲欢,在神奇相遇与伟大共鸣中展开大河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博士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其经久不衰的文明遗产,以丰富的成就为标志。这些成就让世界看到了历代埃及人民多么富有才知,多么善于创造。长期以来,埃及的历史一直与人类文明更广泛的叙事交织在一起。宏伟的金字塔与神庙,还有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个领域变革创新的明证。
埃及文化在全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就反映在各国无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中。这些地方收藏了宏富的埃及文物。这些地方开办的展览,吸引了无数参观者。他们为胡夫、图坦卡蒙等标志性人物所吸引。胡夫大金字塔是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世界奇观;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宝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
本次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所示藏品丰富多彩,代表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展品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画像。此外,还展示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展览还突出了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这些名贵的文物,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另一类不同寻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化妆用的调色板。这些文物揭示了早期人类历史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其丰富多彩,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家庭、宗教、墓葬等语境,正折射出埃及社会的多面性。
我身为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对我国能在文明厚重的中华大地,参与举办本次高规格展览,深感荣幸。希望所有展品都能化身为我们埃及的文化使者,盛情邀请广大中国人民来访我国,亲身体验埃及文明的壮丽。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博士
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
Colossal head, probably that of Senusret I, usurped by Ramesses II
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
花岗岩 米特拉希纳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 此展品位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一楼大堂
这是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辛努塞尔特一世法老雕像的头部。
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的第二位法老,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卡纳克、科普托斯、象岛乃至努比亚等多地留下了自己的纪念性建筑。在这尊雕像中,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着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上装饰着假胡子,这类国王雕像的形式被称为奥西里斯式雕像,而在完整的雕像中,国王周身包裹着裹尸布,双臂交叉于胸前,手中握着象征生命的安柯符号。在古埃及神话里,冥界之主奥西里斯曾是统治埃及的神王,不仅成为了第一具木乃伊,还第一次成功实现了死而复生,因此这类雕像通常放置在国王的祭庙里,旨在将过世的国王与奥西里斯等同。
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的著名国王,他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他的雕像散落在埃及的各个考古遗址中,也被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是在他统治期间制作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的雕塑。这尊雕像头像就是如此,最初属于辛努塞尔特一世,后来被雕刻上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这种挪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埃及王权的政治逻辑,就是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拉美西斯二世有意挪用的行为强调了视觉艺术在彰显王权和连续性叙事中的重要性,例如象征上埃及的白冠是描绘这些统治者的一个强有力的图像元素,通过对王权象征意义进行选择性地再诠释,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出土地米特拉希纳位于埃及北部的孟菲斯附近,因这尊雕像的发现而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上述的这种挪用行为无疑反映了古埃及的政治和文化动态,这尊头像不仅仅是一件有形的艺术品,还体现了古埃及背景下的象征意义、权力和选择性地重新诠释历史叙事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而米特拉希纳正是古代文明的多层次历史和不断演变的政治策略的见证。
白王冠,上埃及的象征。
『 第一版块:法老的国度 』
二元对立统一的秩序观,和以法老为核心的来世信仰体系,是古埃及文明最突出的底色。“法老的国度”将以古埃及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的映射——众神的世界为引入,呈现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论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并奠定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经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
本专题还将选择中国文物若干,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类永恒命题的理解,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再度认识自我。展览亦将切入插叙片段,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回顾埃及学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以引发展览之外对文明古国之现代转型的思考。
红王冠,下埃及的象征。
【 序言 】
“法老的国度” 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 -- 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有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
《法老的国度》分为六个单元:
① 众神初现 秩序旦始
② 秩序典章 王权王道
③ 仪式生活 等级社会
④ 斯文斯道 文人雅士
⑤ 交融再造 埃及与地中海世界
⑥ 永恒回归 来世信仰
【 古埃及诺姆 · 重要遗址示意图 】
由于尼罗河是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所以地图下方是:上埃及;地图上方是“下埃及”,正好与我们平时👀地图的思维方式相反
尼罗河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沿途的埃及古文明。
01.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02. 菲莱神庙
03. 埃德福神庙
04. 卢克索神庙
05. 卡纳克神庙
06. 哈特谢普苏特神庙
07. 拉美西斯三世神庙
08. 塞提一世神庙
09. 丹德拉神庙
10. 阿吞神庙
11. 梯形金字塔
12. 吉萨金字塔
13. 塔尼斯神庙
14. 庞培柱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800-前4700年)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
【 下埃及 】
① 约公元前5300-前4000年(新石器时期)
② 约公元前4000-前3200年(马阿迪文化群)
【 上埃及 】
① 约公元前4400-前4000年(巴达里时期)
② 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阿姆拉特时期•涅伽达一期)
③ 约公元前3500-前3200年(格尔津时期•涅伽达二期)
② 约公元前3200-前3000年(涅伽达三期 / 零王朝)
前王朝时期(一王朝 -- 二王朝 • 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
① 上下埃及统一,定都孟菲斯
② 萨卡拉地区出现最早的马斯塔巴墓
➡️➡️ 对应 “古代中国”
距今约8000至7000年(裴李岗文化、跨湖桥文化)
距今约7000年至6000年(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 】 距今约5800年至5200年
红山文化、仰韶文化中晚期、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
【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 】 距今约5200年至4300年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古王国时期(三王朝 -- 八王朝 • 约公元前2686-前2613年)
【 三王朝 】 公元前2686-前2613年
乔塞尔梯形金字塔
【 四王朝 】 公元前2613-前2494年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 五王朝至六王朝 】 公元前2494-前2181年
太阳神庙和《金字塔铭文》出现
➡️➡️ 对应 “古代中国”
【 古国时代第三阶段 】距今约4300至3800年
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第一中间期(九王朝 -- 十一王朝 • 公元前2160 - 前2055年)
【 九王朝至十一王朝 】 埃及第一次分裂;奥赛里斯崇拜兴盛;《棺文》出现。
中王国间期(十一王朝 -- 十四王朝 • 公元前2055 - 前1650年)
【 十一王朝 】 公元前2055-前1985年
门图荷太普二世重新统一埃及
【 十三王朝 】 公元前1985-前1773年
① 父子共治、行政改革、开垦法雍、恢复商贸、迁都伊特•塔维
② 古典文化的繁荣
➡️➡️ 对应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建立
第二中间期(十五王朝 -- 十七王朝 • 公元前1650 - 前1550年)
【 十五王朝至十七王朝 】 喜克索斯人入侵
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 -- 二十王朝 • 公元前1550 - 前1069年)
【 十八王朝 】 公元前1550-前1295年
① 图特摩斯一世远征亚洲
② 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在位,修建代尔•巴哈里神庙
③ 图特摩斯三世十七次远征,埃及帝国最终形成
④ 阿蒙荷太普三世开启埃及帝国的 “黄金时代”
⑤ 阿蒙荷太普四世继位,改名埃赫那吞,发动宗教改革,独尊阿吞
⑥ 图坦卡蒙回归传统宗教,还都孟菲斯
⑦ 《亡灵书》盛行
【 十九王朝 】 公元前1295-前1186年
① 复兴传统文化,开启两百余年的 “拉美西斯时代”
② 拉美西斯二世,卡叠什之战,与赫梯签订和平条约
③ 美内普塔战胜海上民族和利比亚人,立 “以色列石碑”
【 二十王朝 】 公元前1186-前1069年
拉美西斯三世击败海上民族,修建麦迪奈特•哈布神庙
➡️➡️ 对应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4世纪 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第三中间期(二十一王朝 -- 二十五王朝 • 公元前1069 - 前664年)
【二 十一王朝 】 埃及南北分立
【 二十二王朝至二十五王朝 】 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先后入主埃及
后期埃及(二十六王朝 -- 三十王朝 • 公元前664 - 前332年)
【二 十六王朝 】 公元前664 - 前525年
复古主义盛行
【二 十七王朝 】公元前525 - 前440年
波斯征服埃及,希罗多德到访
➡️➡️ 对应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11世纪 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 共伯和执政,史称共和元年,中国历史始🈶准确纪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阳,是年起史称东周
公元前679年 齐桓公始霸
约公元前551年 孔子生于鲁
公元前453年 赵、韩、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359年 秦商鞅首次变法
托勒密埃及时代(公元前332 - 前30年)
亚历山大城成为地中海地区文化交融的中心
罗马埃及时代(公元前30 - 公元395年)
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地中海地区诸文明进一步交融
➡️➡️ 对应 “古代中国”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206年 刘邦灭秦,西汉始年
公元前138年 张骞始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公元25年 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建立东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众神初生 秩序旦始
THE EMERGING G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ORDER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过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发达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秩序与混乱对立共生的宇宙观,贯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终。为战胜混乱带来的恐惧,古埃及人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祗的形象,通过供奉众神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赞美阿图姆,
他展开苍穹,
创生万物..
万有之主,
是他生育了诸神!
--《亡灵书》,新王国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200年,上埃及的涅伽达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出现了代表王权的符号以及早期的文字。涅伽达文化二期中期,上埃及的阿拜多斯、涅伽达和希拉康波利斯已经形成了区域性政治中心,从而为古埃及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涅伽达文化三期(约公元前3200﹣前3050年)古埃及国家发展成型并走向统一。
涅伽达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调色板和石制器皿上,出现了有象征含义的动物、人物和自然景观,古埃及人的秩序观初步形成。
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Large pot decorated with boats, animals,and birds)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
陶、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前王朝时期奠定了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一时期埃及人从原始社会正式步入文明的门槛,统一国家以及王权诞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和图像。在这些王室陵墓中出现的器皿上,国王已经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主题来彰显自己的王权。这个陶罐上描绘的是王家的狩猎和航行活动,这一主题一直被古埃及人沿用到多神教时代结束。
在古埃及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既具备实用功能也富有象征意义。它主要是实用性的,满足家庭和日常活动的功能需求。常见的陶器包括罐、碗、杯子和盘子,这些都是为了储存、准备和盛放食物和液体而制作的,经常带有装饰元素,这些装饰不仅外观美观,还具有象征意义。几何图案、动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是常见的装饰主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这件陶器的颈部非常短。瓶身到胫部的过渡明显,底部略微抬起,仅在上部有装饰。在瓶肩处有五组平行的波浪线,每组平行线由九个非常短的、垂直排列的之字形线条隔开。从两组较长的波浪线中延伸出了垂饰,垂饰是弯曲的六条线,这六条线中只有最内侧的一条触及瓶肩处最低波浪线的两端,其他的则自由延伸至末端。垂饰下面有两只角尖向后弯曲的瞪羚。在其下方的一侧是长颈鸟类,另一侧是四个三角形,其角相接。在这些空白处以及陶器的其他部分,有之字形线条作为填充装饰。在两组较短的波浪线下,即在垂饰之间,有一艘顶部两个舱室相连的船。后舱的杆顶有冠饰:前面是一根枝条,后部上方是一只蝴蝶。后部上方还有两个装饰。前部上方是一只瞪羚,舱室上方还有另一只瞪羚。前面是一位女性,穿着长裙,上身裸露,双手举过头顶。在她身后是一个赤身裸体、阴茎勃起的男孩,他的右臂垂下,左臂半举,触摸着女人。在女人前面是一个类似的男孩,左前臂挂着一根棍子。在前舱上方有两组装饰,每组都是一个举手过头的女人和一个左手半举持棒的男孩。在后部上方以及枝条和前舱之间各有一只瞪羚。后舱杆顶表面多次被撞击,某些地方已变脆,有许多白色的盐斑。
水纹陶罐(Jar with wavy lines)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
陶、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涡旋纹陶罐(Jar with spiral design)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
陶、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河马图案陶碗(Bowl with hippopotami and triangles)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
陶 阿拜多斯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画有征服人像的陶瓶(Painted jar with victory scene)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
陶、颜料 阿拜多斯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这只陶瓶出土于阿拜多斯的前王朝墓地。瓶身上以白线描绘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古埃及国家的统一过程。画面中尺寸较大的形象是国王,作为胜利者的他一手抓着俘虏的头发,一手用武器击打他们,俘虏则束手就擒。这一国王"抓打"敌人的画面从此成为了古埃及王权艺术的核心符号之一,几乎在任何时期的神庙外墙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画面。
红黑陶瓶(Red and black vase)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
陶 埃及国家博物馆
几何纹陶盘(Dish with geometric designs and two suns)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
陶、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距今约5800-4100年的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关系,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制陶业,尤其以彩绘陶器闻名遐迩。这些彩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装饰纹样繁复多样,主要包括漩涡纹、圆圈纹、网格纹、菱形纹、条带纹、折线纹、人蛙纹、贝纹等,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
彩陶几何网格纹壶(Pot with lattice pattern)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700-4400年) 上海博物馆
彩陶菱形纹壶(Pot with rhombus pattern)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700-4400年) 上海博物馆
彩陶贝纹豆 Dou ( stem plate ) with shell pattern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400-4100年) 上海博物馆
(上)黑曜石鱼尾形刀(Obsidian fish tail - form knife)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年一前3000年)
长16.3厘米,宽9.5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下)鱼尾形刀(Broken fish tail - form knife Predynasty)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年一前3000年)
水晶 长9.8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两把鱼尾形刀,第一把(下)由石英制成,但是破损了;第二把(上)由黑曜石制成。两把刀均制作于前王朝时期,历史非常久远,展示了早期埃及文明精致的工艺。刀片薄而有触感,带有精巧的锯齿纹路。鱼尾状的侧面用于切割物体表面,很多埃及学家认为它们主要是用来切割新生儿脐带的。在整个前王朝时期,这类刀片作为随葬品都被放置在死者的脖子上,可能与分娩的仪式有关。在前王朝的墓葬中,
死者的尸体通常被摆放为蜷缩状,正如母亲子宫内的婴孩一般。在古埃及人看来,死亡如同出生一样,都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这些刀除了实际功能外还有重要的宗教含意,在有关死亡和重生的复杂信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埃及学家认为这种鱼尾形刀是佩塞什卡夫刀的前身。佩塞什卡夫刀从古王国时期就在 “开口仪式” 中使用,这个仪式用于激活木乃伊或雕像的生命力,使其恢复七窍的功能,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开光。在仪式中,祭司们诵念咒语并用这些器具触碰对象的嘴等五官。在《金字塔铭文》的第540条咒语中就写道:“荷鲁斯用他的小指打开了你的嘴,他用它打开了他父亲的嘴,用它打开了奥赛里斯的嘴。”
化妆勺(Cosmetic spoon with head of ibex)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
象牙 埃及国家博物馆
石刀(Knife with haft)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
燧石或黑硅石 埃及国家博物馆
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Limestone falcon with a statue of a king )
第30王朝(公元前380年一前343年)
高54.5厘米,长42.0厘米,宽19.0厘米
米特拉希纳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雕像自带一个平台基座,荷鲁斯神以鹰隼的动物形态站立着,双爪之间站立着国王的形象以示庇护。荷鲁斯的头顶有一个插槽,可能是用于插放原本配套的王冠。
雕像所在的第30王朝是古埃及最后一个本土王朝,此时的埃及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传统的法老王权日渐衰落,因此包括国王在内的人们越来越相信,神灵有着超越一切的力量且控制着世间万物的命运。这尊雕像中荷鲁斯远大于国王的形象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夸张的对比在此前是非常罕见的。
荷鲁斯神是猎鹰崇拜的核心,他可以化身为人、鹰或鹰首人身的形态,常头戴上埃及的白王冠为装饰。作为古埃及最古老、最重要的神灵之一,早在前王朝时期,对荷鲁斯的崇拜就已经非常兴盛,他一直是古埃及的主神之一。国王的五个名字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 “荷鲁斯名”,这个名字写在一个形似宫殿立面的框中,立面上面站立着荷鲁斯。
荷鲁斯有着多重神性,有天空之神、太阳神、王权之神等多种属性。首先,猎鹰翱翔飞行的姿态和掠夺的特征将这种动物与天空以及王权联系在一起。其次,在奥赛里斯死而复活的神话中,荷鲁斯作为奥赛里斯的儿子,在其他神灵的帮助下打败了他的杀父仇人塞特,并继承了奥赛里斯的王位,因此在丧葬信仰中,这位神同样非常重要 -- 奥赛里斯是冥界之主,代表过世的法老;而统治衣钵则传给了他在世的儿子,即王权之神荷鲁斯和他在地上的化身 -- 现任法老。最后,荷鲁斯还被认为与太阳有关,因此经常和诸位太阳神相互等同或融合。
荷鲁斯神在古埃及享有盛大的庆典,每年一度的猎鹰加冕仪式和新年庆典都是为荷鲁斯神而设。在新年时,荷鲁斯神像被从埃德福神庙的内殿移到屋顶,使具沐浴在太阳神 “拉” 的光辉下以焕发新的活力。
奥赛里斯铜像(Bronze standing statue of Apries as Osiris , dedicated by Pedubaste)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年一前525年)
青铜 高46.5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奥赛里斯的神话是古埃及人秩序观的政治表达,也是古埃及王权理念的神学基础。奥赛里斯代表大地和人类的繁殖力以及正常的秩序,塞特象征着贫瘠和大自然的破坏力。奥赛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帮助丈夫复活,他们的遗腹子荷鲁斯最终打败塞特,夺回王位,秩序最终战胜混乱。而国王可以穿越死亡的门槛,完成复活,也将王权的合法性与对来世的追求糅合在一起,成为打造神圣王权的超级神话。
铜制奥赛里斯像在后期埃及时期成为最为流行的神像类型之一。奥赛里斯崇拜贯穿古埃及历史始终,始于第5王朝末期,而后多处崇拜中心声称自己拥有奥赛里斯散落于此的尸身并将其奉为圣物。中王国时期,阿拜多斯地区的奥赛里斯节日吸引了埃及各地的朝圣者,使得奥赛里斯信仰进一步传播并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神明之一。
奥赛里斯铜像常常呈现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这一形象突出了他与死者的联系。他头戴装饰有羽毛和羊角的阿泰夫冠,双手分别握着连枷与权杖,象征着统治埃及的神圣王权;身体则被亚麻制的裹尸布小心包裹、紧紧缠绕,象征着奥赛里斯本人的复活和永生,庄重神圣的神态则反映了奥赛里斯身为冥世之主的尊贵地位。这类雕像主要以铜制成,技艺高超的埃及工匠能够通过铸造和雕刻精准地表现神像的面容、服饰等诸多细节。奥赛里斯的大小雕像被虔诚地供奉于神庙或居所,或是贴身保管来为拥有者提供保护。比起同时期大量其他神明的护身符,奥赛里斯的护身符比较罕见,反而是铜像更多。
在古埃及文化中,奥赛里斯象征着多种多样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和期望,其中包括人类重生、合法王权、社会的世代相传以及自然和宇宙周期的再生。这在植物经历的不同阶段、河水一年一度的泛滥以及月亮的周期上尤其明显。在神话层面上,这位神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是神王、父亲、弑兄的受害者和冥界的审判者。这些多面性使奥赛里斯成为了一个典范或神话原型,应用于凡世和来世的众多丧葬和社会政治语境中。死者必须与奥赛里斯保持一致,奥赛里斯是解救他们的终极原型,也是抵御塞特的保障。塞特是邪恶和混乱力量的化身,对灵魂变得强大而永恒的旅程具有威胁。
奥赛里斯三神像(Stela of Osiris , Isis and Horus )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一前2160年)
石灰岩 高20.0厘米,宽33.0厘米
伊斯梅利亚博物馆藏
石灰岩材质的奥赛里斯、伊西斯和荷鲁斯三神的雕像,三位神衹并肩站立在底座之上,背部有支撑物。奥赛里斯站在中间,头戴假发和假胡须,头顶是其标志性的阿泰夫王冠,形似白冠,两侧有羽毛和水平的角装饰,上身赤裸,双手在身体两侧而没有抱于胸前。荷鲁斯和伊西斯分别站在他的左右两侧,稍矮,伸出手挽着奥赛里斯的胳膊。伊西斯头戴假发,身穿长裙,头顶王座;荷鲁斯则隼头人身,上身赤裸。
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三者构成了古埃及神话中最为著名的三神组之一:父亲(奥赛里斯)、母亲(伊西斯)和孩子(荷鲁斯)的家庭模式的三神组。有的三神组由国王和另外两名神衹组成,国王会扮演神子的角色;或是在成对的神祗出现很久之后又加入新的神明(比如普塔和塞赫迈特在孟菲斯被崇拜了很久之后,尼弗尔泰姆才加入其中),从而将成对的神衹纳入三神组中;有时三神组可能仅仅是出于象征意义(比如新王国时期的阿蒙、拉、普塔三神组),因为数字三对于埃及人而言意义重大,代表复数的统一体。
关于三位神祗的传说数不胜数,最完整的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伊西斯与奥赛里斯》:奥赛里斯本是埃及备受尊敬的统治者,伊西斯是他的妹妹、妻子。但奥赛里斯的弟弟塞特深深嫉妒他的哥哥,设计杀害了奥赛里斯并将其分尸,尸骸遍布埃及的各个角落。伊西斯悲愤不已,她在妹妹奈芙西斯的帮助下四处寻找丈夫的尸骸,重新拼凑起他的木乃伊,最终在纸莎草丛中用强大的魔法使他复活。复活后的奥赛里斯成为了冥界之神,而伊西斯怀孕后生下了荷鲁斯。荷鲁斯长大以后,发动了与塞特长达八十年之久的战争,塞特一度弄瞎了荷鲁斯的眼睛,但荷鲁斯得到了其他神灵的帮助,最终打败塞特,成为新的统治者。这一著名神话强调了荷鲁斯作为王权之神的身份,而古埃及国王就是荷鲁斯的化身、人间之神;伊西斯是王座的守护者;而死去的国王化身奥赛里斯神进入并统治冥界。随着王位更替,这种身份的转换在死去的法老和新的国王之间重复上演。四处寻找丈夫的尸骸,重新拼凑起他的木乃伊,最终在纸莎草丛中用强大的魔法使他复活。复活后的奥赛里斯成为了冥界之神,而伊西斯怀孕后生下了荷鲁斯。荷鲁斯长大以后,发动了与塞特长达八十年之久的战争,塞特一度弄瞎了荷鲁斯的眼睛,但荷鲁斯得到了其他神灵的帮助,最终打败塞特,成为新的统治者。这一著名神话强调了荷鲁斯作为王权之神的身份,而古埃及国王就是荷鲁斯的化身、人间之神;伊西斯是王座的守护者;而死去的国王化身奥赛里斯神进入并统治冥界。随着王位更替,这种身份的转换在死去的法老和新的国王之间重复上演。
伊西斯哺乳荷鲁斯铜像(Bronze statue of Isis suckling Horus Lat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47.0厘米,长19.0厘米,宽8.0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该铜像表现的是女神伊西斯怀抱着儿童形态荷鲁斯(哈珀克雷特斯)并给他喂奶的形象。荷鲁斯儿童形态的塑造符合古埃及儿童形象的基本范式,即裸体和单绺侧辫,同时这里省略了儿童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古埃及的造像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如此具有母性光辉的温情主题,工匠在制作时依旧遵循神像庄严肃穆的规范,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表情严肃,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
《金字塔铭文》在伊西斯与奥赛里斯的传说中刻画了伊西斯和奈芙西斯两姐妹哀悼已逝国王并助他复活的场景。她们像哺育婴儿那般哺育国王,在他的复活和获取永生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伊西斯受孕后,在三角洲的沼泽地里生下了荷鲁斯,并在荷鲁斯的童年阶段一直保护他。《金字塔铭文》甚至提到了国王吸吮她的乳汁,伊西斯的乳汁被认为是使死者再生、促进其丈夫复活并为永生做好准备的重要元素。此后,伊西斯哺乳荷鲁斯的形象成为古埃及艺术中的一个盛行母题,无论是以雕像呈现还是描绘在许多场景中皆如此。从很早开始,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就象征着她在传递神圣王权层面的核心作用。每位新登上王位的国王都被视为活着的荷鲁斯,是伊西斯与奥赛里斯之子的化身。因此,伊西斯是每个国王的象征性母亲,也是他们与神界的重要联系。
伊西斯哺乳荷鲁斯的主题在后期埃及时期非常受欢迎,一直延续至希腊罗马时期,伊西斯及哈珀克雷特斯的信仰也随之在整个地中海世界广泛传播,并且极有可能是基督教里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图像的灵感来源,对于这对母子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这一时期伊西斯也不断吸纳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头饰的融合:比如两侧牛角与太阳圆盘的组合是哈托尔女神的典型特征。
复活的奥赛里斯像(Figure of resurrecting Osiris)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
片麻岩、金、银金矿、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这尊奥赛里斯圆雕的姿势非常罕见,雕像的身体部分由当时并不常用的片麻岩石材雕刻而成,头饰部分还有金银装饰。雕像的长度接近古埃及的一腕尺,约今天的52.5厘米,头戴奥赛里斯神常见的王冠,饰有一对公羊角和一个太阳圆盘及两个鸵鸟翎,下巴上有着经常佩戴的、编成辫状的弯曲胡须。神像身下的底座可能是为了嵌入一个刻有铭文的更大底座中而准备的。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文本和具体的发现位置,无法详细解释雕像的原始功能及其制造日期。
1872年,与该展品相关的研究报告首次发表时,这尊奥赛里斯雕像被认为是阿普瑞斯王;虽然这尊雕像与这位法老的其他雕像并不十分相似,但其理想化的风格和微笑都与那个时代的作品相吻合。但之后,随着研究的发展,根据新王国及其后时期的神庙和墓葬中的相关浮雕和绘画,以及其中一些浮雕和绘画上刻有的“唤醒”或“复活”的字样,这尊雕像被认定为是奥赛里斯神在复活过程中的形象。
死而复生的神被包裹成木乃伊,既象征着对身体的保护,也预示着复活重生的可能性。事实上,太阳神和奥赛里斯二者可以被看作是每天的太阳周期,日落时分,太阳神死去,化身为奥赛里斯,日出时分,奥赛里斯又重生为太阳神。
奥赛里斯神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他是冥界之主,也是丰饶之神,还和太阳神以及王权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神话传说中,奥赛里斯神被他的弟弟塞特杀害,然后因为他的妻子伊西斯的帮助才得以复活,成为冥界之主。奥赛里斯也因此经常以木乃伊的形象出现。从第五王朝开始,奥赛里斯开始在私人墓葬中扮演重要角色,死者与奥赛里斯被联系到一起,被称为“奥赛里斯某某”在墓葬仪式中接受供奉。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奥赛里斯苏醒复活的一幕,尽管这种姿势并不常见。奥赛里斯神正面朝下、水平卧倒在棺材样式的底座之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有假发和假胡须,面庞抬起看向正前方,头顶双羽王冠。比起冥界之主的身份,这尊雕像更加凸显了奥赛里斯关于复活的神秘能力。
奥赛里斯头像(Head of Osiris)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
木、灰泥、玻璃、金、颜料
埃及国家博物馆
古埃及的国王自称 “上下埃及之王”,这个称号也反映了河谷与三角洲在地理上的差别。古埃及国王的五种头衔中,有两种是反映上下埃及对称的:
【 树蜂衔 】 代表上埃及的树,代表下埃及的蜜蜂。
【 双夫人衔 】 代表上埃及的秃鹫女神,代表下埃及的眼镜蛇女神。
红白双冠(Double crown)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灰花岗岩 索哈杰省博物馆
奥赛里斯头像(Head of Osiris)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
玄武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Funerary stela of Semerkhet)
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
片岩 阿拜多斯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这件展品是第一王朝法老赛门凯特的片岩材质丧葬石碑。石碑由以坚固耐用著称的片岩制成,上面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猎鹰神荷鲁斯站在宫殿立面上,中间的空白处用于写国王的名字。荷鲁斯是王权之神,因此这个名字表现了国王是荷鲁斯在人间的化身,从神灵那里接受了统治的权力。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的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
赛门凯特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第7位国王。古埃及历史学家曼涅托流传下一个悲剧故事,据他说,在赛门凯特统治期间发生了不幸的事件。考古证据与赛门凯特的统治面临挑战的观点一致,促使早期考古学家仔细研究他登上埃及王位的合法性。
石碑不仅是古埃及工艺的见证者,也在解读第一王朝丧葬仪式的象征性和宗教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石碑上装饰着象形文字铭文,让人一窥赛门凯特的宗教和王室头衔,为学者们提供了有关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重要信息。它被放置在靠近墓穴入口的位置,这表明了它的仪式目的 -- 可能是作为已故国王的保护或纪念标志。随着学者们分析的继续,它将大大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埃及文明形成时期宗教、王权和丧葬习俗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赛门凯特墓碑是一件引人入胜的艺术品,在现代知识与埃及早期王朝的神秘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中王国时期开始,古埃及国王一共拥有五个名字:荷鲁斯名、两女神名、金荷鲁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以及拉神之子名。其中荷鲁斯名的历史最为久远,从约公元前3400年就开始使用。两女神名代表了国王被上下埃及的两位守护女神秃鹫奈赫贝特与眼镜蛇瓦吉特庇护。金荷鲁斯名代表国王作为荷鲁斯在地上的化身和黄金一样永恒不朽。上下埃及之王名是国王在加冕时获得的名字。拉神之子名则是国王出生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称呼法老们的主要方式。国王的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写在象征永恒的王名圈之中,而荷鲁斯名写在宫殿立面中。
1. 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String of beads and hawk amulet)
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
费昂斯 埃及国家博物馆
2. 带有甲虫挂坠的护身符(String of beads and beetle pendant)
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
费昂斯、片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象牙标签(5件)Five small cards , each with a hole and bird engraved
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年一前2890年)
每件约长1.5厘米,宽1.0厘米 索哈杰省博物馆藏
这组象牙制成的标签上都刻有一个孔和一个鸟类图案。
从尼罗河谷地到三角洲湿地,从埃及人聚居的城镇到荒凉的沙漠,处处可见各种鸟类在这方土地上生息繁衍。鸟类也在古埃及人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中,与鸟类有关的至少有四十多种,有着丰富的含义。在他们的雕塑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鸟类的形象也大量出现。
隼鹰是最受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从很早的时候起,埃及人就崇拜猎隼,把它们看作宇宙伟大力量的化身,日月是它们的双眼,星辰是它们的斑点,对隼鹰神的崇拜遍布古埃及。荷鲁斯神是古埃及最古老、最重要的神衹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隼鹰神。他是天空之神,日月星辰存在于他的躯体,挥动双翼就能给宇宙带来风;他是太阳神,是"东方之神",以赫尔阿赫提、贝赫代提和赫尔-艾姆-阿赫特三种形态划过天空;他也是王权之神,是伊西斯与奥赛里斯之子,荷鲁斯是王权的继承者,国王就是荷鲁斯的化身。此外,太阳神 “拉”、底比斯的战神孟图、孟菲斯的索卡尔神等都具有隼鹰或鹰头人身形象,也是著名的隼鹰神。
除了隼鹰之外,其他鸟类形象的神也有许多。奈赫贝特是秃鹫女神,她是上埃及的守护者,也和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联系在一起,在上下埃及统一后和下埃及的守护女神眼镜蛇神瓦杰特一起成为国王的守护者。图特是月神、书写与知识之神,朱鹭是其主要的化身,他是“生命之屋” -- 神庙附属的缮写室和图书馆的主人,是掌握神奇的魔法、知识和智慧的神灵。除此以外,还有大雁神艮艮﹣维尔、鹈鹕神海涅特、形象不明的贝努等。诸多鸟类神灵的传说,鸟类形象的雕塑、绘画与文字都可见鸟类在古埃及人眼中的独特地位。
刻有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动物的调色板
Slate heart - shaped palette with incised inscriptions representing a cheetah , scorpions , and Horus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一前2686年)
板岩 高24.0厘米,宽13.4厘米
1936年出土于上埃及北部的纳格哈马迪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调色板是古埃及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重要文物类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磨各种矿物粉末,以用于面部化妆和身体彩绘,逐渐从小型实用器物转化为大型仪式礼器。随着时间的推进,调色板的形状不断变化,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发展到鱼、鸟等动物形态以承载着不同的宗教意义,而后转化为纪念性的石板。在书写文字发明之前,古埃及人就使用调色板来纪年。到了早王朝时期,它们又回归于最初的几何形状,除了外侧边缘上简单的刻线外,没有任何额外装饰。
调色板一般选用坚硬石材制作,大小形状各异,有的雕工上佳,对于人物和动植物的描绘极为精致,有的则仅拥有简单的外形特征和涂鸦般的划痕,它们展现出了古埃及人早期的宗教观念。最负盛名的调色板是纳尔迈调色板,提供了古埃及早期政治组织和宗教实践的直接证据,标志着古埃及从前王朝时期向早王朝时期的过渡。国王纳尔迈在正反两面分别头戴红白王冠象征着实现了上下埃及的统一,空间构图的设计和象征元素的运用都传达了古埃及王权神圣性和正当性的关键信息。相比之下,这件调色板相当朴素,雕工简单,表面刻有一只荷鲁斯隼、三只蝎子和一头猎豹。这些动物形象显然尚未定型为古埃及的风格化样式,例如工匠似乎并不熟悉猎豹的身体比例,刻画水平相当有限,但是描绘强大危险的动物从侧面也表明了古埃及人对于周遭自然环境的细心观察与掌握它们所蕴含的自然力量的期望。左侧圆圈内的刻痕难以辨识,可能是后来者的信笔涂鸦。
祭祷刻辞卜骨
商代晚期祖庚(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
牛胛骨 邓女士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占卜用牛肩胛骨,现存六十三字,主要卜问对先祖举行祭祷的方式,选择是从时王的五世祖 “祖乙” 向上祭祀,还是从时王的祖父 “小乙” 向下祭祀;是在甲日、乙日还是丁日举行酒祭等。
在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埃及、在中国,人们各自创造了一套古典文字系统。中国的汉字体系成形的时代虽相对较晚,却是其中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 “活文字”。同古埃及人用莎草纸类似,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多就地取材,以竹木简为书写材料,偶尔也使用贵重的绢帛。然而竹帛易朽,目前可见的商周古汉字多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及龟甲兽骨上的铭文。
石罐(Pot with plated handles)
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
斑岩、金、铜 埃及国家博物馆
仿篮子石盘(Dish imitating basketry)
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
片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阿努比斯像(Statue of Anubis)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石灰岩 苏伊士博物馆
这座雕像头部受损,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严:豺狼形态的阿努比斯神蹲伏在圣龛之上,头颅高昂,以警惕的目光凝视前方。
阿努比斯是墓地之神,掌管木乃伊防腐和开口仪式。游荡于沙漠边缘的豺狼有吞食尸首的习性,这可能是古埃及人将它们当作 “冥界引路人” 的原因。他最初负责守卫国王的陵墓,后来演变为所有亡者的接引者和守护神。在奥赛里斯崇拜兴起后,阿努比斯也被纳入到前者的信仰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墓地之神。
秩序典章 王权王道
THE CANONS OF ORDER KINGSHIP AND ROYAL AUTHORITY
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神创造世界及其秩序,人以维持秩序的方式对神表示感激,而国王是维护秩序的核心。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又是人间的法官,还是死者的保护人。他们相信国王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这种特殊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
古王国和中王国(公元前2686﹣前165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时代,国王是秩序与完美的化身,追求永恒来世的金字塔工程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管理体系和稳定的等级社会。经过第一中间期的混乱,中王国时期的国王以重建秩序为己任,文化领域进入繁荣的古典时代。新王国(公元前1550﹣前1069年)是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转型期,经历了发展帝国、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三个阶段,宏伟的神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符号,国王被尊称为法老,他们在神庙和大型纪念物上记载战功、塑造巨像。
拉神将国王置于生者的土地上,
为了
裁定众人,
供奉诸神,
建立秩序,
摧毁无序,
永永远远。
-- 哈特谢普苏特神庙铭文,新王国时期
刻有哈特普塞赫姆威王名的石碗(Bowl with the serekh of Hetepsekhemwy)
第2王朝(公元前2890年一前2686年)
闪长岩 高11.5厘米,宽21.5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该石碗上刻写了早王朝时期第2王朝的首位国王哈特普塞赫姆威的荷鲁斯名,意为 “两股力量皆获满足”,铭文位于该闪长岩石碗外侧,描绘的是荷斯隼站在写有哈特普塞赫姆威王名的塞拉赫王名圈之上,反映了他在位期间试图推动上下埃及的统一或维持埃及全境的繁荣和平。由于他的活动年代距今约有4600年,相关遗迹和记录寥寥可数,所以难以还原他的身世和生平。
哈特普塞赫姆威与第1王朝的末代国王卡阿应该不是父子关系,而可能是卡阿的女婿,即他通过迎娶公主获得了王族身份。其名字出现在国王卡阿位于阿拜多斯的墓葬里,意味着他可能出席或主持了前代国王的葬礼和纪念活动。他本人的墓葬是重要的早期考发现之一,没有像前代国王一样选址于阿拜多斯,而是位于萨卡拉地区第5王朝国王乌纳斯的金字塔附近,地表建筑已经不存,整体上相对后世规模宏大的纪念性建筑而言非常简朴。托勒密时期的埃及祭司曼涅托在其著作中宣称哈特普塞赫姆威曾统治埃及三十八年。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Striding statue of Amenemhat III )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
花岗闪长岩 高75.0厘米,长31.0厘米,宽26.0厘米
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这尊花岗闪长岩雕像表现的是中王国时期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站立并向前迈步的经典造型。它与其他六尊他本人的雕像在20世纪初一同出土于卡纳克窖藏,虽然仅有两尊雕像刻写有国王的王名,但这七尊雕像具有相似的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由此可以判断它们都属于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三世。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是第12王朝的第六位国王,曾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达到了整个中王国时期的黄金时代。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热衷于开发法雍绿洲的农业潜力,还在首府城市为当地的鳄鱼神索贝克修建了巨型庙宇,他在那里被尊奉为隼形的荷鲁斯。此外,阿蒙涅姆赫特三世还组织开发埃及各地的采石场和西奈半岛的孔雀石矿区,西奈地区就留下了超过五十处岩刻铭文,记录了这位国王在位第2年到第45年之间持续的采矿远征活动。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本人致力于在埃及各地大兴土木,同时还组织大规模的采矿远征和商业远征,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区域,这也为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贵石料。
在这尊雕像中,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身着围腰半裙,手掌向下合于裙上,左腿向前迈步,尽显王室威严。值得注意的是,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和他的父亲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二人的雕像拥有愁苦衰老的面容,身材却保持着国王雕像一直以来的理想化的孔武有力。目前没有文本能够解释这种风格出现的原因,但是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后期的造像明显减少了面部线条的下垂趋势,似乎在尝试削弱和柔化这种"非理想化"风格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对父子的同类雕像区分了开来。
此类首饰大多属于王室女性成员。手镯的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对称和秩序的一面:黄金条块有序排列,珠子的分布错落有致。红玉髓、绿松石和青金石象征保护、健康、荣耀和力量等美好企盼。
项链(Necklaces)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
红玉髓 埃及国家博物馆
项链(Necklace)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
金 埃及国家博物馆
黄金与多色宝石串珠宽手镯
Bracelet made of gold plaques and beads of carnelian , turquoise and lapis lazuli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年一前1773年)
高0.3厘米,宽4.7厘米,长7.0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中王国时期的串珠宽手镯由黄金条块和串联起来的红玉髓、绿松石以及青金石小珠子组成,其长度和宽度适合于缠绕在手腕上,金属的光泽与宝石的色彩相互映衬,彰显出当时王公贵族的富有和品位。手镯的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对称和秩序的一面:黄金条块有序排列,条块之间均匀分布着同色的宝石珠子,错落有致,匠心独具。选用红玉髓、绿松石和青金石不仅因为它们在当时的珍稀性,还因为它们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征着保护、健康、荣耀和力量等美好企盼。手镯的佩戴者可能在社会上享有显赫地位,甚至可能与宗教仪式或王室活动有关,中王国时期的同类首饰大多属于公主和王后等王室的女性成员,并作为陪葬品彰显着她们的尊贵身份和审美情趣。
第11王朝时期的珠宝首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从黄金珠子串成的细圈到由各种形状的珠子和带孔护身符组成的更为复杂的多层项链,可谓是应有尽有。到了第12王朝,古埃及珠宝艺术发展到了巅峰,极具匠心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和近乎完美的工艺和谐地交融于同一件首饰之中,与此同时还考虑到了佩戴者的各种实际需求。
串珠宽手镯(Beaded bracelets of Nebhetepti-Khered)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
金、长石 埃及国家博物馆
串珠宽手镯(Beaded bracelet of Nebhetepti-Khered)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
金、红玉髓 埃及国家博物馆
图特摩斯三世坐像(Seated statue of King Thutmose III )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石灰岩 高75厘米 索哈杰省博物馆
这尊第18王朝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坐像为石灰岩雕刻而成。图特摩斯三世在此采用一个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手中握持着连枷和权杖,两腿并拢,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
奥赛里斯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衹之一,他是死神,是复活之神和丰产之神,在君权观念和民间信仰中都有显赫的地位。他常表现为一具木乃伊的形象,僵直地两腿并在一起坐着或站着,双臂抱于胸前从绷带中伸出,握着他标志性的连枷与权杖,头戴象上埃及的白冠或两侧装饰有羽毛的阿泰夫王冠。虽然古埃及国王总是与多名神衹相联系,但始终明确强调国王与奥赛里斯神的高度契合。每位法老在生前都是地上世界的荷鲁斯,奥赛里斯之子,而在死后又成为冥界的统治者奥赛里斯,他的继任者则成为了荷鲁斯。通过这种象征式的比喻,死去的国王与奥赛里斯合而为一,从人间的统治者转而成为冥界的统治者。
图特摩斯三世因其军事上的伟绩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战士,征服了整个叙利亚,越过幼发拉底河击败米坦尼人,并沿着尼罗河向南深入到苏丹的纳帕塔,从而将埃及王国的国力推向顶峰。为此,他还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和纪念碑来纪念他的功绩。
图特摩斯三世是图特摩斯二世的儿子,他在父亲早逝后被拥立为国王,但由于年纪还很小,于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 -- 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图特摩斯二世的妻子和妹妹 -- 担任摄政王。在图特摩斯一世统治的第七年,这位女王坐上了国王的宝座并代替图特摩斯一世统治。尽管如此,图特摩斯三世还是接受了与其王室地位相称的教育并学习了所有的军事技能,尤其是射箭和骑术。哈特谢普苏特去世后,他作为唯一的统治者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反对古埃及的努比亚和黎凡特军事势力的行动。他先后发动了十七次对外战争并赢得了胜利,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从那时起,外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古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并庄严宣誓维护和平,每年缴纳贡品,服从古埃及在该地区的代表,他们的儿子作为人质被送往古埃及,在古埃及宫廷接受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在图特摩斯三世的铁骑下,古埃及的帝国时代进入了辉煌时期。
项链(Necklaces)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
红玉髓 埃及国家博物馆
红玉髓是埃及本土一种常见的半宝石,它因其色泽而象征鲜血与生命,并和太阳神的力量联系在一起。
首饰在古埃及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从早王朝时期到希腊罗马时代,无论性别、年龄或阶层,古埃及人都乐于佩戴、展示、交换以及陪葬首饰,包括但不限于戒指、耳环、手镯、胸饰、项链、冠冕、腰带和护身符等。在第一中间期的动荡结束之后,中王国时期的首饰工艺出现了新的突破,镂空、雕花、凸纹、镶嵌等工艺被大量应用。
拉美西斯二世像
Bust of King Rameses II wearing a headdress decorated with the royal uraeus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一前1069年)
高97.0厘米,宽75.0厘米 马特鲁省博物馆藏
这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由花岗岩雕刻而成。拉美西斯二世神情庄重,头戴佩有王室蛇标头的尼美斯头巾,戴假发,赤裸上身,正对前方。雕像的五官刻画清晰,肌肉线条流畅,面部鼻子处略有损坏。左右肩膀处各有一个王名圈。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三位国王,公元前1279年一前213年在位,是埃及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王,也可能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传说他活了九十多岁,生育了一百多个孩子。
第18王朝末期,古埃及已是动荡不安、国力衰落,处在周边国家的威胁之下。第19王朝的建立者、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谢提一世制服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的一些叛乱者,并对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发动了战争,收复北部被赫梯人夺取的省份。在他统治期间,谢提给予王储拉美西斯,即未来的拉美西斯二世摄政的特殊地位。谢提让年轻的王子陪伴他出征,因此当他继位统治时,已经有了充足的执政和战争经验。
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行动而名声大振。在他统治的第四年,就率领一支军队北上,收复了陷落的省份,并制服叙利亚南部的叛乱。第二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赫梯人在卡迭石的据点。由于两名被俘的赫梯间谍向拉美西斯提供了虚假信息,古埃及的先锋部队溃败而逃,留下拉美西斯和他的一小支部队完全被敌人包围,他拼命战斗,直到援军赶来。双方最终达成了停战协议,古埃及人返回家园。卡迭石战役是法老时代为数不多的有真实细节的战役之一,关于这场战役的图片和文字被刻在埃及和努比亚的神庙墙壁上,也存于纸莎草纸上。在他统治的第八年或第九年,他又占领了加利利和阿摩尔的一些城镇,之后又突破了赫梯人的防线并征服了卡特纳和图尼普。然而,或许是发现埃及无法在赫梯人的持续压力下永久地拥有远离本土的领土,于是,两国在公元前1258年缔结了大国之间的和平条约。战争一结束,两国就建立了友好关系,协商外交事务和通婚。除了与西亚方面的斗争外,拉美西斯二世还对利比亚人发动战争。
在建筑方面,他也留下了无数宏伟的作品。他在卡纳克修建了宏伟的柱式大厅,并继续在阿拜多斯建造谢提一世的神庙。还在卢克索的尼罗河西岸为父亲和自己修建了神庙。在努比亚,他建造了不少于六座神庙,其中两座在阿布辛贝的悬崖边上雕刻而成,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门前四座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国王雕像。
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
串珠项链(Beaded necklace)
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
费昂斯、金 埃及国家博物馆
串珠宽手镯(Bracelet with small beads and long spacers)
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
金 埃及国家博物馆
带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灵祷文的横梁
Lintel with a cartouche of Thutmose I and text of deities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石灰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橫梁正中央是图特摩斯一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 “阿﹣凯普瑞﹣卡﹣拉” ( Aa - kheper - ka - Ra ),意为 “拉神之灵的伟大显现”,王名上方有象征上下埃及的秃鹫和眼镜蛇女神的形象。以王名为中心,横梁两侧的铭文对称展开,其内容为祈愿神明赐予国王生命、快乐、健康等福祉。
图特摩斯一世是18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他继位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努比亚的征服战争,并远征西亚,一路抵达幼发拉底河畔。在埃及本土,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其中包括扩建底比斯东岸的纳克神庙,他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埋葬在帝王谷的国王。
黄金瓦赛赫项圈(Gold wesekh collar and menkhet)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年一前1773年)
长34.0厘米,纵22.5厘米 达舒尔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德·摩根在达舒尔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中王国时期几位公主的陪葬品。其中,这批设计精巧、制作精湛的贵金属和半宝石材质的首饰备受瞩目,因为之前的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留存至今的古埃及珠宝饰品。它们为埃及学家研究中王国时期的金工技术和艺术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黄金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她的名字意为 “努布霍泰普提的女儿”。公主的墓葬位于一条长墓道的尽头,由上下两层墓室组成,用于存放她的贴金木棺、雪花石膏卡诺匹克罐以及其他精美的陪葬品。这条黄金项圈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被发现时珠子已经散落,保存情况比较糟糕,埃及学家重新将珠子串联了起来。
瓦赛赫项圈(即宽项圈)是古埃及非常受欢迎也是最常见的首饰类型,既被古埃及人视作装饰品,又被认为是保护其拥有者的重要饰物。它们被称为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是形容词 “宽” 的意思,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瓦赛赫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瓦赛赫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项圈背后常附有配套的门赫特平衡坠作为配重。
这件黄金瓦赛赫项圈由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彩珠串成,两端用近似半圆的鹰隼头装饰物固定。古埃及人非常擅长制作串珠首饰,工匠会选用贵重美丽的宝石、半宝石原料,熟练切割、钻孔,精心抛光后串成项链。半圆形装饰物的直径一侧有孔,孔数与中间悬挂的珠链数相等,几条绳子的末端在穿过孔隙之后被系在一起以加固项圈。此外,这类带有鹰隼装饰的宽项圈不仅有许多实物出土,还经常出现在棺材表面和墓室壁画的供品清单上。
哈特谢普苏特跪像(Kneeling red granite statue of Hatshepsut)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
高77.0厘米,宽28.5厘米,长59.0厘米
代尔•巴哈里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这尊红色花岗岩的哈特谢普苏特雕像表现了这位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女王手捧涅姆赛特罐并跪地供奉的虔敬形象。涅姆赛特罐是一种盛水祭酒的仪式器具,多用于净化和敬神的洁净仪式,罐体前方还以杰德柱(即奥赛里斯的脊柱)作为装饰,这些元素的组合可能与古埃及国王在赛德节庆典期间 “树立杰德柱” 的仪式密切相关。
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王,是图特摩斯一世与其大王后的独女。哈特谢普苏特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图特摩斯二世结婚,但这位国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二人只育有一个女儿。图特摩斯三世是图特摩斯二世与嫔妃的儿子,年纪尚小的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王位,哈特谢普苏特先是作为他的姑姑和继母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古埃及,为古埃及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作为国王的哈特谢普苏特主持了重建和扩建前代国王纪念性建筑的浩大工程,还在古埃及全境新建了许多神庙来供奉诸神。一般认为,哈特谢普苏特在统期间努力避免战争的爆发,尽管她可能挑起过与努比亚或迦南地区的战争。比起作战,哈特谢普苏特更愿意通过远征活动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如派遣远征队前往黎巴嫩地区交换造船用的优质木材,又如前往西奈半岛开采铜矿和绿松石矿,不过她最著名的远征活动是派遣队伍前往蓬特以获取当地出产和交换的各类奢侈宝货。
该跪像出土于代尔·巴哈里的门图荷太普二世神庙堤道边的埋葬坑,女王 “至圣之所” 神庙毗邻这座中王国时期的神庙,二者形制几乎一致,皆为石造的多层平台结构,背靠底比斯西岸的山壁而面朝尼罗河的河道。哈特谢普苏特雕像反映了新王国时期以来已知最早批量生产的造像计划,底比斯的雕塑工坊已经拥有组织和制作真人大小的大型雕像的生产力,具备利用坚硬材质进行精细雕工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还能最大程度上保持艺术风格的统一性。
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在传统上是父子相继,所以在逐步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统治者的形象。哈特谢普苏特在最初的摄政时期以阿蒙神妻的身份活动,雕像也多为典型的古埃及女性形象。在正式加冕之后,她有意识地抹除自己的女性特征,正如这尊跪像所见,女王不仅戴上了王室男性的假胡子,而且褪下女式长裙,赤裸上身露出平坦的胸膛,穿着属于男性的围腰短裙,她最终变成了 “他”。她的侄子和继子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继承了王位,并在亲政的后半段开始系统性地抹除女王曾经存在的痕迹,这种 “除忆” 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
阿蒙荷太普一世碑(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
Stela with Amenhotep I and text of Ramesses IV
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
石灰岩、颜料 高25厘米,宽19厘米
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这个献给阿蒙荷太普一世的彩绘石灰石碑发现于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背面留有红色墨水的痕迹,可能描绘的是头戴阿泰夫冠的国王头部的速写草稿。
石碑正面的主体部分描绘了身着盛装的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形象,一手持长权杖、一手持连枷和安卡权杖,单腿伸出而向前迈步,呈非常经典的古埃及国王造型。阿蒙荷太普一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国王,石碑左上角的两个王名圈内分别是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与此同时,石碑周围一圈的铭文刻写的是拉美西斯四世的荷鲁斯名、两女士名、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表明石碑制作于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四世统治时期,远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二者得以同时出现的根源在于麦迪纳工匠村的特殊性。
阿蒙荷太普一世是阿赫摩斯一世与王后阿赫摩斯﹣奈菲尔塔莉之子,可能在几个兄长去世后继承了王位,在继位时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其母协助儿子执政。成年后完成了其父遗愿,让古埃及国家重回正轨,百废俱兴。由于其贤能的统治,阿蒙荷太普一世在去世后与他的母亲一起被尊奉为神,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接受人们的崇拜,麦迪纳工匠村是他们二人最重要的崇拜中心。
拉美西斯四世是新王国时期第20王朝的国王,是国王拉美西斯三世和王后塔海姆杰瑞特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被嫔妃所出的儿子谋害,但身为合法继承人的拉美西斯四世最终还是顺利地继承了王位。他恢复了上埃及的杂砂岩采石场的正常运转,为营造大型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还派遣远征队前往西奈地区开采孔雀石和绿松石。他大兴土木,增建赫利奥波利斯的太阳神庙,扩大其父在卡纳克修建的孔苏神庙的规模,还在底比斯西岸修筑了规模巨大的祭庙。
石碑的出土地麦迪纳工匠村位于尼罗河西岸,是新王国时期重要的工匠聚落。工匠群体主要负责修造帝王谷的王室墓葬。他们将第18王朝初期的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及其母后阿赫摩斯﹣奈菲尔塔莉神化并奉为自己的保护神,很可能是因为这对母子最先委派工匠驻扎于此来修筑墓葬和庙宇,还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优待。该石碑出自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时期却依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无名工匠之手,色彩丰富且保存情况良好,但显然他的雕刻水平比较一般,他的制作动机可能是希望国王拉美西斯四世作为自己和保护神阿蒙荷太普一世的中间人,替自己传递心愿或寻求庇护。
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Seated statue of King Amenhotep II )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花岗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Statue of a king wearing a false beard)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
石英岩 高57厘米,宽40厘米 索哈杰省博物馆
石英岩材质的半身雕像,可能属于某位身份不详的国王。雕像可能是一座完整的全身像的上半部分,腰腹以下的部位缺失。国王的头上佩戴着假发和假胡须,上身赤裸,胸前刻有纵向书写的象形文字,背后的支撑物上也有象形文字。假发的纹理刻画细致入微,身体的肌肉线条明显。国王的五官刻画生动,神情庄重优雅。
古埃及雕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较为刻板固定的姿势在古埃及雕刻史上再三重复,除了阿玛尔纳时期外,并没有特别大变化。从古埃及王朝时代之始,就有较固定的一套人像模版作为蓝本而用于一切艺术作品。这些雕像都按照正面律塑造,容貌十分写实。而到了新王国时期,随着古埃及进入帝国时代,国家财富不断增长,艺术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给雕刻带来了新变化。特别是第18王朝时期,雕刻作品富丽精致,艺术手法趋于成熟,相较于以往以端庄、威严、呆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老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了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此时的雕刻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得比较自由,雕像轻快而优雅,细节十分精确。
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
Granodiorite striding statue of the divine adoratrice Shepenwepet II
第25王朝(公元前747年一前656年)
高125.0厘米,宽37.0厘米,长25.0厘米 卡纳克窖藏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阿蒙神妻是职位高阶的女祭司,宗教话语权极高。
花岗闪长岩雕刻而成的舍普恩威瑞特二世的雕像散发着权威和神圣的气息,服饰刻画精致,细部装饰记录着她的神圣头衔与供奉铭文。阿蒙神妻的头饰通常为由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虽然这里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头戴的装饰已经破损,但仍然遗存有部分冠冕。她庄严站立,身上的长袍勾勒出优美的身体曲线,一只脚往前迈出,一只手在胸前拿着象征权力的蝇拂。这座雕像为我们了解古埃及社会中女性,尤其是担任高级宗教职务女性的身份地位提供了宝贵资料。
阿蒙神妻这个特殊的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许多著名的王后和公主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当时古埃及主神阿蒙的祭司团势力愈发强大,于是根据神圣诞生神话,即国王由王室女性和阿蒙神交合而诞生,国王创造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此重任。虽然阿蒙神妻是一个宗教职位,但其背后实际上是王室和祭司之间的权力博弈。
第25王朝是由来自南方的努比亚人创立的王朝,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实现对底比斯地区的控制,努比亚王朝的国王延续了本土王朝阿蒙神妻的传统。舍普恩威瑞特二世是第25王朝开国国王皮伊的女儿,不仅继承了阿蒙妮德斯一世的神职,还非常崇敬她的这位前辈。阿蒙妮德斯一世的大部分纪念物都由这位养女主持营造,但舍普恩威瑞特二世本人的形象并没有出现在这些建筑中,因为她还同时专注于修造和装饰属于自己的纪念物。从塔哈尔克统治末期到普萨美提克一世统治第九年的底比斯权力斗争期间,努比亚王朝的阿蒙神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任职期间,舍普恩威瑞特二世与首都底比斯的市长门图姆哈特维持着微妙权力平衡。后来,她被迫收养了尼托克莉斯为下一任阿蒙神妻,后者是第26王朝普萨美提克一世的女儿。第25王朝的历代阿蒙神妻之间都有紧密的精神纽带,甚至在该王朝统治结束、她们身居国王高位的父兄被 “除忆” 后仍然得到了延续和保留。供奉舍普恩威瑞特二世的行为正是第26王朝的阿蒙神妻尼托克莉斯表达对其养母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及其前辈们敬意的直观见证。
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
Mummiform seated statue of a deity , usurped by Ramesses II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花岗闪长岩 高180.0厘米,宽50.0厘米,长93.0厘米
埃尔-谢赫•阿巴达神庙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
神像完成于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其材质为花岗闪长岩,后来被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挪用并刻上了自己的名字。雕像头戴假发,呈现为坐姿,双手紧握权杖,面部神态庄严肃穆。
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第三位统治者,是古埃及最伟大、最著名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在铭文记录中通常被描绘为一位战士,其在世时至少进行了十五次对外战争,旨在恢复对于失去领土的控制权并确保埃及南北边境的安全。拉美西斯二世镇压了努比亚的叛乱,还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开展军事活动,但在最为著名的卡迭石战役中,埃及和赫梯实际上两败俱伤。对内,拉美西斯二世在埃及全境大兴土木,扩建了首都底比斯城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还在北部的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新都培尔﹣拉美西斯,而阿布辛贝神庙和拉美西斯祭庙是他主持修造的最为宏伟的两座神庙。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威严,同时还挪用了大量中王国时期以及新王国早期的国王和神明的雕像,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之间的联系。
这座神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明,全身包裹在木乃伊裹尸布中,象征着神明的权威。神像的原始身份仍然难以确定,因为其特征已被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特征所覆盖,而这正是埃及国王获得神性的一种特定的图像语言。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来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
某王后的斯芬克斯像(Serpentine sphinx of a queen)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蛇纹石 埃及国家博物馆
带有荷鲁斯之眼的手镯(Bracelet with an iron Wedjat eye)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
金、铁 埃及国家博物馆
黄金挂坠(Gold pectoral)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
金、银、青金石 埃及国家博物馆
双狮护身符(Double - lion amulet)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费昂斯 埃及国家博物馆
塔斯沃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链(Gold filigree bead and pendant necklace of Queen Tausret )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年一前1186年)
长75.0厘米 帝王谷56号墓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这串黄金串珠项链和同时发现的其他珍贵物件出土于帝王谷一个可能曾被盗墓者占用的无名墓,编号为 KV56。帝王谷 KV56 被称作 “黄金墓葬”,这是因为埃及学家在该小型墓室里发掘出了帝王谷之中最华丽的贵金属首饰,包括金制的王冠、串珠项链、指环、手镯、护身符以及银制的拖鞋和指套等。首饰上的名字是第19王朝的国王谢提二世及其王后塔斯沃特,由此基本可以确定这批首饰的制作年代,但KV56真正的墓主人为何人仍是谜团。
关于 “黄金墓葬” 的归属问题,埃及学界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该墓葬可能属于谢提二世和塔斯沃特夫妇的某个早夭子,也有学者认为王后塔斯沃特以第19王朝末代法老的身份在帝王谷修筑了自己的墓葬(KV14),却被第20王朝的国王塞特纳赫特篡夺,她的陪葬品因此被弃置于KV56这一小型墓室里。21世纪初的考古再发现则提供了新的线索,KV56的墓室布局具备第18王朝末期王后墓的基本特征,其空间位置则临近KV55和KV62这两个阿玛尔纳时期的墓葬,因此这些贵金属首饰既可能是第19王朝王室对该墓室的再利用,也可能是后世盗墓贼的宝藏贮藏室。
这件黄金串珠项链展现了古埃及金匠的精心设计和高超技术:黄金串珠项链由镂空金珠串联起来,矢车菊珠坠栩栩如生。这件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展品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编号30.8.66)形制几乎一致,或系源自同一条珠链。
镶嵌青金石的黄金舍布伊项圈(Gold shebyu collar with inlaid lapis lazuli and blue paste beads)
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年一前945年)
高46.0厘米,宽27.0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古埃及人将王室赏赐给官员的项圈称作舍布伊,这类项圈通常全部由黄金珠子串成,费昂斯等其他材质相对少见。对于舍布伊项圈的首次文本记载来自新王国第18王朝初期阿赫摩斯时期的官员阿赫摩斯﹣彭内赫贝特的墓葬,他在墓室铭文中提到国王赐予他一个舍布伊项圈作为王室奖赏的一部分。从第18王朝中期图特摩斯三世的统治时期开始,舍布伊项圈经常出现在墓葬装饰之中。
古埃及人的珠宝首饰偏爱各类贵金属和宝石,除了黄金之外,他们也非常钟爱青金石,譬如国王图坦卡蒙的黄金棺材上就镶嵌着大量的青金石。青金石宛如星空的深钴蓝色与古埃及尼罗河外侧的沙漠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青金石还被视作是神明的神圣象征,常用来装饰神明的雕像。
几何纹镜(Bronze mirror with geometric design)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046年)
青铜 上海博物馆 高阿申捐赠
铜镜(Bronze mirror with a Hathor - headed handle)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青铜 埃及国家博物馆
铜镜在古埃及的使用可追溯至古王国晚期。打磨光滑的镜面不仅能映出面容,还能反射眩目的阳光,因此镜子也被视为太阳和光明的象征。
木柄铜镜(Bronze mirror with a wooden handl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青铜、金合欢木 埃及国家博物馆
星纹镜(Bronze mirror with constellation design)
齐家文化(距今约4200-3600年)
青铜 上海博物馆 美国扣岑基金会捐赠
圆钮,圆钮座。外围有一周凸弦纹,围绕凸弦纹隐约可见微凸的一周三角形纹构成的星纹。靠近镜缘的位置有两周凸弦纹,其上设两个小孔,作为系绳穿挂或固定镜柄之用。镜缘处还有一周凸弦纹,上面装饰有排列整齐的小乳钉纹。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青铜镜是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25号墓出土的一枚七角星纹镜,时代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此镜与七角星纹镜基本相同,且都有两个小孔。
木柄铜镜(Bronze mirror with a wooden handle)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青铜、木 埃及国家博物馆
青铜盾形挂坠(Bronze aegis with gold inlay)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青铜、金 埃及国家博物馆
荷鲁斯圣船铜像(Bronze barque of Horus resting on a crocodil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47.0厘米,宽27.0厘米,长16.0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是天空的主宰和王权的象征,他的名字在古埃及语为 “高远” 之意。荷鲁斯多数时候以隼的面貌出现,但有时也呈现出隼首人身的形象。荷鲁斯在古埃及各地受到崇拜,但是最重要的崇拜中心之一是上埃及的埃德福。
这件青铜荷鲁斯圣船像所描述的正是庆祝荷鲁斯对塞特的胜利场景。鳄鱼在古埃及代表着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所以该神背负着荷鲁斯及其圣船。荷鲁斯神的祭司每年至少上演一次荷鲁斯和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然后在庆祝仪式上歌颂荷鲁斯对塞特的胜利。荷鲁斯在这只圣船上拥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神龛上以隼的形态出现的荷鲁斯,神龛前面是吮吸手指的儿童荷鲁斯,旁边则是手执鱼叉,准备与塞特搏斗的荷鲁斯。神龛的三面雕刻着不同主题的浮雕,其中有表现伊西斯躲开塞特,在尼罗河三角洲隐蔽的芦苇丛里给儿童荷鲁斯哺乳的场景,而主司木乃伊制作的丧葬神阿努比斯守护在伊西斯旁边,在船的尾部还可以看到呈荷鲁斯形态的两只船桨。
带哈托尔头像的青铜叉铃(Bronze sistrum with a double - faced Hathor handl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高42.7厘米,宽8.0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音乐和舞蹈是古埃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难以完美复现古埃及人双耳听到的乐声和身体扭动的韵律,但他们留下的乐器足以引发今人的遐想,其中最为特别的乐器和仪式器具就是叉铃,埃及语为 “瑟沙赛特”,读起来就有着一种音乐韵律的美感。
作为一种手摇打击乐器,叉铃清脆的声音来自那些自由滑动、彼此撞击的金属或石制小圆片,它们被安装和固定在 U 型框架的横条上。叉铃的手柄常常装饰着铭文和图案,从简单铭刻到浮雕,甚至还会有复杂的圆雕,无一不展现出工匠高超的创造力和手工艺。此外,叉铃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其声音被认为能够驱散周遭邪恶,吸引神的眷顾,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崇拜女神哈托尔和巴斯泰特的仪式场合,既代表着美丽、愉悦、爱情和乐舞,又能协助信徒实现与神明的互动。
这件带哈托尔头像的青铜叉铃做工尤其精巧细致,叉铃手柄的正反两面都仔细地雕刻着哈托尔女神的形象:女神头戴发梢外卷的标志性假发,面部两侧露出的牛耳源自她所拥有的母牛形态,脖子上挂着雕刻而成的多层串珠项圈。左右耳边是两条直立的眼镜蛇,一条头顶象征下埃及的红冠,一条头顶象征上埃及的白冠,传递出所具有的守护埃及王权的强大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眼镜蛇的元素在青铜叉铃上反复出现:女神所戴的头冠顶部立有一排七条眼镜蛇,该数量可能与掌握命运的"七个哈托尔"祭司相呼应,它们与其上最大的独体眼镜蛇一样头顶日轮,而悬挂青铜环的三根横条也被精心设计成了眼镜蛇身体的形状。
羊皮彩绘手鼓(A single painted parchment
tambourine)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年一前332年)
直径25.0厘米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古埃及的手鼓既有圆形的又有方形的,一般由两张鼓面绷于框架外侧而成型,常用于各类宗教仪式的奏乐环节。
这件羊皮彩绘手鼓鼓面的核心图案见于正中央的矩形区域,描绘的是奏乐悦神的情景,最上部还装饰有带翼日轮。画面的右边站立着一位女性乐手或祭司,她的双臂举到面前,一只手托举手鼓,另一只手则轻拍鼓面,似在奏乐,她身前的睡莲之上站着的是哈珀克雷特斯(即儿童形态的神子荷鲁斯),女神伊西斯坐在画面最左侧放有舒适坐垫的宝座上。哈珀克雷特斯身体细节的保存情况并不理想,但他裸露的四肢呈现为古埃及艺术中男性所特有的红棕色,明显区别于两位女性浅黄的肌肤颜色。伊西斯身穿长袍,头戴羽毛或睡莲的冠饰,正在欣赏手鼓发出的乐音,而她面前以红黄为底色的两列象形文字标明了她的身份:"伊西斯,天空的女主人、诸神之主。"矩形区域的左右两侧绘有芦苇、纸莎草、睡莲等水生植物,顶部则为女神哈托尔的正面头像,头像两侧是展开双翼的秃鹫或眼镜蛇以象征保卫和守护,最外侧两圈装饰着黑白相间的红蓝黄色块构成的几何图案。
到了后期埃及时期,哈托尔和伊西斯两位女神经常等同为一位神明,既拥有伊西斯的强大魔法力量,还司掌与哈托尔密切相关的音乐和舞蹈。古埃及人将音乐舞蹈之乐趣视为诸神赐予人类的礼物,在宗教仪式和节庆宴饮中吃喝唱跳、焚香祭酒以实现人神共乐,还会使用乐器来调动参与者的感官和营造沉浸式的氛围,可见他们并非禁欲主义者。女神哈托尔"音乐、舞蹈、花卉、没药和醉酒的女主人"的头衔将她与节日庆典联系在一起,壁画和浮雕中都可以看到古埃及乐师演奏手鼓、竖琴以及叉铃等各类乐器来赞颂女神哈托尔的情景,不仅因为音乐舞蹈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的狂喜,还因为哈托尔在人类毁灭的神话中曾化身为暴虐的拉神之眼,古埃及人需要依靠乐舞的方式来安抚她的情绪以平息她的愤怒。
柱头模型(Models of column capitals)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石灰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神庙奠基物(Objects from a foundation deposit of the Temple of Siptah)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
砂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Foundation stone with cartouches)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砂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Foundation stone with a cartouches)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石灰岩 埃及国家博物馆
模型砖(Model brick)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
费昂斯 埃及国家博物馆
模型砖(Model bri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费昂斯 埃及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