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地址:上海市普陀区澳门路150号
咨询电话:(021)62996969-101
开放时间:周二~日 9:30~16:00(周一及春节闭馆)
交通信息:轨交13号线(江宁路站1号口),公交105、76、64(昌化路澳门路站)
展览:衣生万物,传统重构 -- 五色华彩马面裙
展期:2024年5月15日-7月18日(延期至8月28日)
地点:上海纺织博物馆三楼专题馆
主办单位:上海纺织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出版社
协办单位: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江西服装学院博物馆、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生活在左林栖马面裙纺织服装研究中心、东华大学期刊中心、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院
学术策划:贾玺增
联合策展人:贾一亮、贾玺增、马文娟
衣生万物 · 传统重构 -- 五色华彩马面裙
China's Most Beautiful Costume Series Splendid Mamian Skirt
5月17日,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美服饰丛书 -- 五色华彩马面裙》在沪发布。由上海纺织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 “衣生万物 传统重构 -- 五色华彩马面裙”展览于5月18日至7月18日在上海纺织博物馆三楼专题馆举行(实际展览延期至8月28日)。
对于这个小众展览我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可惜一直没时间去,原以为无缘一赏,谁知竟然延展,于是在8月13日抽时间前往上海纺织博物馆参观。意想不到的是8月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 “第二十届 · 上海书展” 上,竟然参加了《中国最美服饰丛书 -- 五色华彩马面裙》的新书分享会,超赞
《中国最美服饰丛书 -- 五色华彩马面裙》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贾玺增的撰文:
2024.05.06 《马面裙:惊艳了千百年的五彩锦绣》
最近一段时间,历史悠久又融合了当代生活美学的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引领了新中式时尚潮流,也见证着人们心中日渐升腾的文化自信。
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曾历经多少变化?又如何凝结着中国古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风尚?
—— 编者
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经典和极具代表性的款式,历史源远流长,外观独特,工艺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美用一体、以文载道的人文思想。
就造型结构而言,马面裙由一条裙腰、两片长方形裙身组成。每片裙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裙门(两片裙身共计四个裙门),穿着时,两片裙身的裙门在前身和后中部位两两重合,形成里外裙门相互搭叠、遮掩的形制,外观只可见两个马面裙门,其式样与宋代二片式旋裙类同。明代马面裙两侧打活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一厘米宽的细褶裥,抑或在细褶间绗缝固定,形成鱼鳞状褶裥;明代马面裙裙身有装饰性裙襕,清代马面裙在外露裙门和裙身上刺绣花卉、禽鸟等装饰图案,内裙门则无装饰。马面裙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裙摆的位置,下繁而向上逐步简化,纹样题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并且纹样间相互组合。
马面裙的衣身开合方式、裙门叠压、褶裥结构、图案装饰、文化内涵等要素综合形成了其运动性、遮蔽性、装饰性和礼仪性共存的特色,可谓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独特制衣智慧与美学特色的体现。尽管社会发展、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着装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面裙穿越百年时光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不仅受到传统服饰和汉服爱好者的喜爱,亦在国际时尚舞台被西方时装品牌和设计师们重视和追捧。
【 马面裙裙门相交的式样,活动性与礼仪性兼备 】
马面裙,所谓的马面并非是指马的脸,而是指敌台、墩台、墙台,最早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因外观狭长形如马面得名。它是探出城墙的一个T型结构,可与城墙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而马面裙的裙门,跟这种马面的形状特别像,所以就被叫做马面裙。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有着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遗址。
将“马面”用于服饰,可见于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关于“曳撒”的记载:“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两旁有耳。” “曳撒” 是一种长袍,亦作“曳”、“一撒”,其制为裙袍式袍服,本为从戎轻捷之服,以纱、罗、纻、丝为之,大襟右衽、长袖。衣身前后形制不一,后身为整片;前身则分为两截,腰部以上与后片相同,腰部以下两边折有细褶,中间不折,形如马面,两腋缀以摆。
马面裙裙门前后交掩的式样可溯源至宋代 “前后开胯” 的 “旋裙”。《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六记载:“旋裙重叠,以多为胜。” 据司马光记载,“旋裙” 因便于乘骑,宋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后影响至士庶间。其实物如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裙,长83厘米,腰头11.7厘米,腰宽123厘米,下摆宽133厘米,“用四片料子分缝,每两片竖直缝接成块,然后按三片宽度上下相对错叠,居中的一块大于两侧,顶端合缝,下摆未缝,裙身两层可以自由离合。上部另加裙腰,两端缀系裙带。” 因其前后交掩、自由开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方便,穿者迈腿步伐稍大时,两侧裙片自然分开,行动非常便捷。这种二片式结构被明代马面裙和清代马面裙继承了下来。裙门相交的式样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开衩袍结构类似,既便于活动,同时还能遮蔽身体,不暴露内衣,具有较好的礼仪性。
【 马面裙是明代女子的特色服饰,以对于褶与装饰性裙襕的强调为显著特征 】
明代女裙以马面裙最为流行,也最具知名度。《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 这成为马面裙在嘉靖年间流行的记录。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出现了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们。
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二片,并用一个裙腰,中间交叠部位无褶,裙门外形为长方形的 “马面”。明代马面裙又一重要特征则是,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裙子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其实物如首都博物馆藏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明中期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驼色缠枝莲缎地,两大片组成,每片221厘米,用裙料三幅半,幅宽60厘米。裙腰用绸单上,两侧各一袢,腰两端各一根丝带,两胯三个对褶。裙襕宽12厘米,妆花翟鸟图案。又如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折枝团花缎马面裙,长78厘米,裙为两片布交叠共腰而成,每片布由三幅半的织物拼缝而成,幅宽60厘米。
明代中晚期,马面裙中的 “襕饰” 出现不同的装饰方式。裙底以及膝盖位置饰以各种纹样的宽边,称为“襕”。“襕” 的结构源于战国至汉代流行上下分裁的深衣。隋代出现了襕袍,宋代襕衫之 “襕” 指的是服装衣身下摆处的 “拼布” 缝线。
因所饰部位不同,明代马面裙 “襕饰” 可分为膝部位的膝襕和裙底摆部位的底襕。以金线织成襕饰者称 “金襕”。武进王洛家族墓出土的明代如意云花缎织金襕折裥单裙,即为实物之一,裙长92厘米,腰宽116厘米,下摆宽120厘米,马面宽31.6厘米。面料为黄绿色花缎,裙两侧各有8个裥,有马面,无腰。裙中段用捻金线织有宽11.3厘米的饰带,饰有六吉、莲花、宝瓶和幡状纹等。下摆处用捻金线织有宽6.5厘米的幡状纹饰带。
双襕马面裙在明代中晚期盛行。此时女袄衣长直至膝部,甚至仅离地五寸。嘉靖年间,长身女袄最为流行。由于膝襕被上衣遮蔽,所以底襕逐渐变大。其实物如山东博物馆藏有的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被称为明代传世马面裙“标杆”。其裙长88厘米,腰围104厘米,上部镶红色纱裙腰,蓝色缎织锦膝襕为缠枝四季花,底襕有三道裙襕,从上至下依次为:织金云鸾纹、凤穿牡丹、五彩丝线挖织凤穿牡丹和莲花璎珞纹。
【 清代马面裙样式丰富,其中褶裥被条状襕干替代的一类颇具立体效果 】
到了清代,马面裙盛极一时,成为汉族女子的日常和标志性着装,并进一步细分为襕干裙、鱼鳞马面裙、凤尾裙等式样。
明代马面裙用于增加活动空间的矩形面料折叠而成的褶裥结构,到了清代被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且拼缝处装饰襕干的工艺取代,时称 “襕干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酱紫缎地三蓝绣侧褶裙,长97厘米,下摆宽107厘米,裙门采用三蓝平针绣、三蓝打子绣及盘金绣工艺绣牡丹花、八宝纹和海水江崖牙。又如清代宝蓝缎贴布绣平生富贵马面裙,长97厘米,下摆宽144厘米,裙门装饰宝瓶与牡丹组合的富贵平安纹饰,镶嵌黑色襕干,襕干中装饰竖条状牡丹和宝瓶纹样。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女性日常服装有 “二十四褶” 的 “玉裙”。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杏红暗花绸地绣牡丹蝴蝶纹马面裙,长99厘米,下摆宽88厘米,前裙门满绣牡丹、梅花、蝴蝶等纹饰,镶嵌有玄青地绣花卉花边,裙两侧打褶,每个褶底分别彩绣穿枝花卉纹,并镶嵌共24条花边。杏红色绸地的裙幅黑色襕干边的纱向为斜向,纱向垂直于底边,马面上的黑色襕干也采取一致的方向,表现出缎面光泽质感。黑色襕干不仅具有遮盖裙幅拼合线的作用,还可通过不同纱向加固拼合裙幅形状,并有利于形成 “膨胀锥形” 的造型效果。
清代还流行百褶马面裙,两侧向中间压褶,每褶仅宽一厘米左右,固定褶裥,时称 “顺风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红暗花绸地绣地景梅蝶纹百褶鱼鳞马面裙,长97厘米,下摆宽76厘米,两侧各捏50条细褶,和之正满100之数,是名符其实的 “百褶裙”。正面裙门与背面裙背中央绣有 “麒麟送子”、“五子夺魁”、“官带传流” 等纹样。裙门镶边宽大,由内至外共饰四层边饰,第四层为白缎地平针绣折枝花边,于裙门中段做成如意云头式样。
为使这些细褶不易散乱、走形,以一定的方式用细线绗缝交叉串联固定褶裥,穿着者行走时,裥部形似鱼鳞鳞甲,故称 “鱼鳞百褶裙”。纵向褶隔两厘米左右固定缝合,横向活褶缝合点上下交错,如此类推,整个褶面呈有弹力的活褶皱,“鱼鳞褶” 细腻均匀,颇具美感。其实物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藕荷暗花绸地平金绣花卉纹百褶鱼鳞裙,长87厘米,下摆宽60厘米,前裙门处以平金绣花卉,镶嵌有机织蝴蝶花边,两侧打褶,褶痕细密,裙褶加饰飘带,飘带尾端做如意云头装饰,并缀有金属珠及月白色线穗。
多色褶裥彩缎拼缝的 “月华裙” 也是清代的潮流单品。由于过于费料费工,清人李渔称:“月华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 其实物如薛雁《霞裙曳彩虹 -- 中国古今女裙》书中收录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大红色暗花绸月华裙,两片重叠围系形成裙门,马面和裙下摆有两道缘饰,外一道为蓝素缎地彩绣折枝牡丹花卉纹,白素段镶边;内一道为黑素缎地蝶恋花、寿桃和葡萄纹绦带,以蓝白色机织花边镶边。该裙两侧褶裥处用绿色、银灰、紫色、橙色、白色、蓝色、玫红、黄色、浅粉红和水红色共十种颜色的绸料拼成,五彩斑斓,风吹动色如皎月晕耀光华。
清代凤尾裙则是一种由彩色条布接于腰部而成的条状女裙,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又因其末端为尖角状,形似凤尾而得名。其中两条较阔,余均做成狭条。每条绣以不同花纹,两边镶滚金线,或缀以花边。背部则以彩条固定,上缀裙腰。穿着时须配以衬裙,多用于富贵之家的年轻女子,士庶妇女出嫁时亦多着之。凤尾裙常作为附属服饰围系于马面裙之外。其后期又与长衣相连,衍生成礼仪婚嫁服饰及戏曲演出中出的 “舞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缎地彩绣舞衣,凤尾部分沿用布条式剪裁的形制由双层凤尾绣片组成,色彩丰富、刺绣精美,非常华丽。
【 推开这扇古迹斑斑的木门,我们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
最近一段时间,历史悠久又融合了当代时尚的马面裙成为 “国风” 顶流,引领了新中式时尚潮流,也见证着人们心中日渐升腾的文化自信。马面裙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曾历经多少变化,又如何凝结着中国古人的制衣智慧与美学风尚,这是我们举办 “衣生万物,传统重构 -- 五色华彩马面裙” 专题展的初心所在。
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经典和极具代表性的款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外观独特,工艺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美用一体、以文载道的人文思想。就造型结构而言,马面裙由一条裙腰、两片长方形裙身组成。每片裙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裙门(两片裙身共计四个裙门),穿着时,两片裙身的裙门在前身和后中部位两两重合,形成里外裙门相互搭叠、遮掩的形制,外观只可见两个马面裙门,其式样与宋代二片式旋裙类同。明代马面裙两侧打活褶,清代马面裙裙身无褶或打一厘米宽的细褶祠,抑或在细褶间络缝固定,形成鱼鳞状褶祠:明代马面裙裙身有装饰性裙襕,清代马面裙在外露裙门和裙身上刺绣花卉、禽鸟等装饰图案,内裙门则无装饰。马面裙的纹样主要集中在裙摆的位置,下繁而向上逐步简化,纹样题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并且纹样间相互组合。马面裙的衣身开合方式、裙门叠压、褶桐结构、图案装饰、文化内涵等要素综合形成了其的运动性、遮蔽性、装饰性和礼仪性共存的特色,是中国古人高度发达的独特制衣智慧与美学特色的体现。尽管社会发展、时代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着装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面裙穿越百年时光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不仅受到传统服饰和汉服爱好者的喜爱,亦在国际时尚舞台被西方时装品牌和设计师们重视和追捧。
本次展览运用了 “五行五色”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将展区分为赤、青、黄、白、黑五个正色单元,以及绿和多彩(月华裙)等间色单元。在展陈方式上,传统马面裙以平面展示为主,当代创新设计马面裙则以人台的立体展示为主。期待本次展览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展览分为“赤韵”、“撷青”、“间彩”和“礼色”四个单元,展出了清代以来的一些富有特色的马面裙实物,集中反映了马面裙在形制、用材、配色、纹饰及缝制技艺方面的精美、精到之处,生动而又富有时代沧桑的味道,观之让人目不暇接,确有赏心悦目之感。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 “五行五色” 中,“赤” 代表南方朱雀。“赤” 既承载了对火与太阳的崇敬,象征着热烈、辟邪与喜庆。“赤韵”亦为 “鸿运”,“红” 的本是粉红、桃红等色彩,后来成为赤、朱的统称。
“赤韵” 单元展陈12件红色系的马面裙,中华民族的“尚红” 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的方方面面,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二十世纪初的婚礼时新娘礼服也有黑褂红裙这一样式。裙襕上会绣有 “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博古纹”、“鹤穗同春” 等含有吉祥意蕴的纹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的艺术特色。这一件件红裙,虽保经历史的流变,却仿佛仍能听见其诉说着当时女性的生活故事。
此单元中🈶一件马面裙出差了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江西服装学院博物馆藏
清代 林栖收藏
近代 上海纺织博物馆藏
民国 上海纺织博物馆收藏
近代 林栖收藏
近代 陈菲收藏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 “五行五色” 中,“青” 代东方青龙,“青” 象征着生长与生机,与春季及木元素相对应。其色彩采于自然界的萝蓝、板蓝、马蓝等植物染料,而国画中的石青则是一种提取自蓝铜矿的矿物质颜料。
“撷青” 单元展陈的6件蓝色系马面裙形制有鱼鳞马面裙和襕干马面裙,其上纹样多为花卉纹,多是 “蝶恋花” 样式。其色有着自然界的宁静与深邃,代表着平静、智慧和悠远;其纹亦表达出对春,对情,对时间的依恋与不舍,犹如江南水乡中的烟雨蒙蒙,又似文人笔下的山水意境,蕴含着自然界的宁静与深邃,代表着平静、智慧和悠远。它们似乎是从古典画作中穿越而来,展现出水乡的含蓄、温婉之美。
这个单元中只展示了5件马面裙,其中一件也“出差”了
清代 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江西服装学院博物馆藏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民国 吴亦青、陈罗宝 捐赠
民国 朱贤明 捐赠
民国 符成松 捐赠
“衣正色,裳间色。”
所谓间色是在五正色基础上,按照色彩的相生和相克顺序而进行的色彩混合,是以 “间彩” 呈现的是色彩之间的和谐与对比,以及现代设计的创意革新。
“间彩” 单元展陈绿色系马面裙、多彩马面裙,以及现代创新设计马面裙,囊括传统五色衍生而来的间色系统,和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全新诠释;既有一系列色彩斑斓的马面裙,也有大胆的设计突破,展现出色彩的无限可能性,以及传统服饰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在此,您将会看到马面裙如何跨越时代,演绎成当代的时尚符号,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还能体会到设计师巧妙融合现代元素的作品,展现着古今交融的新风貌。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林栖收藏
近代 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上海纺织博物馆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江西服装学院博物馆藏
清代 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江西服装学院博物馆藏
清代 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藏
礼色包含了黄、白、黑三色。
“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
“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
“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
在五方 “中” 的概念形成,黄色被历代帝王奉为君权神授;白色代表着西方,刘熙《释名·释彩帛》:“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 甲骨文 “白” 字,像日光上下射,即 “太阳之明为白”;黑是中国人喜好的古老色彩之一,太极八卦即为阴阳黑白,在阴阳五行中对应北方玄武,象征不息的生命。“礼色” 单元为 “仪礼之用色”,包含五色中黄、白、黑三色的马面裙,不仅展示了传统色彩的典雅,更传递出我国古代对色彩使用的深刻思考与讲究。每件裙装都像是时间的使者,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引领您回顾历史的神圣和庄重。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陈菲收藏
清代 林栖收藏
清代 林栖收藏
近代 西安市高家大院古典服饰博物馆藏
清代 林栖收藏
当代创新设计马面裙
设计:雅莹
当代创新设计马面裙
设计:熊英 • 盖娅传说
【 后记】
服饰文化主题的展览初阶体验,通常是让观众能够读懂形制、材质、技艺和纹样的种种美与不易;多走一步,大概还能粗浅地让观众可以在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与当下中找到共鸣;若是能够让观众通过理解过去的人,进而更好地关照自身,甚至获得一些微小的幸福,那这个展览大抵可算得上圆满。衣中见万物,古今归一身,也是本次展览得名的缘由。希望这个展览,可以为到访的各位观众开一扇小小的窗,看一个大大的世界。
展览的萌生缘于和两位师出同门的联合策展人偶然的交流,展览的实现是由多家博物馆、机构和个人藏家倾力合作而成。很多单位是初次合作,很多学者、藏家是初次相识。交流碰撞的过程不断启发出新的体悟,每一件藏品的确认、每一次共识的达成,都凝结了数十位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在此,对每一位参与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希望 “衣生万物 传统重构 -- 五色华彩马面裙” 专题展是个美好的起点,让 “最美中国传统服饰” 系列展教活动在未来可以不断蜕变出更多、更美好的可能。
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14日拉开大幕。这是上海书展的第20个年头,值得打卡,于是在书展的最后一天8月20日前往一读
偶遇《中国最美服饰丛书 -- 五色华彩马面裙》新书分享暨签售,坐下了听听作者 -- 贾玺增精彩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