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环游(九) 吉隆沟|西藏小江南、珠峰脚下的后花园

作者:伯爵 显示图片

离开珠峰脚下的巴松村,开车导航卡日寺或奶龙村,就走上一条用正常导航不显示的220乡道,比走108道拐的回头路,少走40公里。


220乡道是铺装路,并不难走,开车53公里到岗嘎镇与219国道相连接。
沿途有很多小村庄,经常遇到羊群,牛群。




车头左侧与珠峰相伴,如果不想花160元门票来珠峰,可以导航到岗嘎镇,然后再导航到乃龙村,沿途有多个珠峰观景点。







甲谐之乡奶龙村是一个特色村落,甲谐是盛大隆重舞蹈的意思,也有文成公主舞蹈的意思。



看似贫瘠的山川,却可以养育成群的牛羊。





这条路没有想象中高原的蜿蜒曲折,几乎一马平川,很少上下坡,本身是在高原顶,平缓的地方,海拔均在4千米以上。


一路上几乎没有高反症状。


一个半小时走完220乡道,就到达岗嘎镇,转入了219国道。



岗嘎镇有一座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关帝庙,在318国道旁边的一座小山坡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在关帝庙那里可以拍到珠峰。


岗嘎镇还有一个珠峰城堡,也是一处非常好的珠峰观景台,可以以古堡为前景,拍照珠峰,当然要用长焦镜头拍照,珠峰距离此处有80多公里。



这些都是免费看珠峰的网红打卡点。



以下三张照片是岗嘎镇民宿老板发给我的,从其民宿看到的珠峰景色。




沿途还有很多免费的珠峰观景台,很多人就是这样在路上把珠峰给看了。


从岗嘎到门布乡,不再荒凉,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而岗嘎前面,都是荒山,即便如此,陡峭的山坡上还是有不少的羊群以及牧民。











路过门布乡,见到加油站,加满油,在西藏自驾,不管油箱里还有多少油,尽量加满,因为沿途加油站很少,不小心就会缺油抛锚了


门布的藏语意思是“产药材的地方”海拔4600米,是中尼公路过境处。


沿途前方一直都有高耸的雪山,与只有草没有树的近处荒原形成独特的反差。


继续西行,到达318终点——聂拉木县的寺龙村,这里依然属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是希夏邦马峰景区所在,还有藏东南最大的内陆湖泊——佩枯措。


路过乃龙乡,是前往希夏邦马峰的入口,也是唯一一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全部都在中国境内的雪山,是一条经典的户外徒步路线。


路过寺龙村,这是距离希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最近的地方。


希夏邦马峰处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027米,是世界第十四高峰,是唯一一座整个山峰处在我国境内的8000米以上雪山。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倒立的银鼎,傲然耸立在云雾之中,蔚为壮观。


寺龙村有一条前往希夏邦马峰的20公里土路,开车进入要不菲的费用。


西藏不少山水是成对出现的,比如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措、雅鲁藏布江和南迦巴瓦峰......希夏邦马峰也有一座湖泊伴侣——山脚下的佩枯措。


过了门布乡不远,就进入了吉隆县,路过佩枯湖


佩枯湖,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驻地以东。亦称“泊古湖”、“拉姆祖海”、“拉错新措”等。海拔4590米。面积300平方公里,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湖泊。为典型的构造湖,属内陆咸淡湖。


佩枯湖水源补给来源于希夏邦马峰与佩枯岗日山。希夏邦马峰在湖南侧60公里处,据说能在佩枯措拍到希夏邦马峰的人都会交到好运。








佩枯措,旧称"拉措森措",藏语意为神湖鬼湖,因地名佩枯淌而得名佩枯措。
位于雅鲁藏布江东南面、希夏邦玛峰西北面、贡塘拉姆山东北面,地处吉隆县折巴乡和聂拉木县波绒乡交界处恰芒波村境内,距离吉隆县城约60千米,海拔4590米。
在希夏邦马峰西北5500处,据吉隆县城45公里。佩枯措北部通过曲龙拉山口(5500米)与雅鲁藏布江相隔,湖面宽4580米,高出江面约200余米。东侧以平坦的冰水平原与朋曲相隔,唯一发育于喜马拉雅北斜面断陷盆地的内流构造湖。



佩枯措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至今未能测量深度,被奉为神湖。至今未能测量深度,被奉为神湖。
佩枯措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是宽阔的草原,地势南高北低,整个湖面狭长呈椭状型。
佩枯措中心有湖心岛,湖心岛将佩枯措分成两部分,东南面湖水为淡水,西北面湖水为咸水;湖心岛高出水面30多米,向湖心延伸出500多米,湖岸周围水草丰美,分布着大面积沼泽草甸,有大量鱼类生存,是夏天候鸟的主要觅食地,每年春季,成群的斑头雁、黑颈鹤、凤头鹦鹏、野鸭类在这里繁衍后代。


整个湖面犹如一位圣洁少女,少女静谧地守望着四周山峦和原野的历史沧桑变迁。




佩枯措位于尚未受到外流水系破坏的藏南谷地保留完好的古高原夷平面上。是一个封闭的高原内陆湖泊,湖水只见流进不见流出。
湖水静谧清澈,犹如一面明镜,与蔚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巍峨的雪山、飘浮的白云、水中的游鱼、水面上的飞鸟、山峦下的野生动植物、湖潭上的岩石、空中盘旋的苍鹰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高原立体风景画。


相传,佩枯措湖底与西藏山南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措是相通的,古时候有一位藏族高僧从古印度学艺回乡,途径佩枯措时,由于旅途劳累、不堪重负,将随身携带的包袱和木碗一同扔进佩枯措后继续前行。第二年藏历4月15日,当这位高僧徒步前往拉萨拜佛,经过羊卓雍措时,在湖畔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碗而倍感惊喜。那位高僧不在人世不知有多少百年,但是这个神奇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夏秋季节,暖凉的清风徐徐,佩枯措湖面涌动起层层粼波,忽轻忽重地抚慰着岸边的岩石,犹如一位思念恋人的少女在深情地吟唱情歌。冬春季节,佩枯措气温较低,在一、二月份湖面封冻,这时的佩枯措犹如一块白色的翡翠◇阳光照上面,亮得耀眼。





佩枯措的地理位置特殊,自然风光秀美,是旅游观光、摄影取景、踏青采风等的最佳选择地。现今,佩枯措已建起观景台,美丽圣洁的佩枯措正以她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和迎接着四面八方来客。









佩枯措有很多野生动物,臧野驴最多见,感觉都要成灾了。




过了佩估湖口,进入翻越崎岖的山道,这是海拔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来到山脚下看到,正在建设单向隧道,估计过二年这座山就不用翻了。




山顶最高达到5236米。


从山垭口翻过去,在很短的距离内就从海拔5236米,一路下降到海拔4200米的山底,直线下降高差很大。


穿过吉隆县城宗嘎镇,沿着一条大峡谷,经过73公里到达海拔2800米的吉隆镇。
吉隆县,有着西藏最后的秘境之称,也有珠峰后花园的美誉。吉隆,为藏语"舒适村"、"欢乐村"之意寓。


山脚下有一处唐碑古迹,是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记录第二次出使天竺国的唐碑。
这块“大唐天竺使出铭”崖刻是目前西藏境内已经发现的藏、汉文石刻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块。全文约120字,部分字迹已残缺,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辨。
这块碑的大意为:大唐显庆三年六月,大唐国势强盛,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功业,一统天下之威,教化所致,达于四海。故派遣使节左骁卫长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越雪山,过栈道,经小羊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多艰辛,边境风光之壮美,联想到东汉破匈奴于稽落山之后,尚有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之举,而此行动倍于往,更当于此建碑刻铭,以记功德。


 从吉隆县城到吉隆镇约20公里,一路上,海拔飞速下降,从4300米直降为1800米。沿途的地貌变化也是非常之大,绿色植被覆盖率越来越高,氧气也越来越充足。
吉隆沟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惊讶于造物的神奇,竟然会让四季并存在这么狭小的一个山谷里。峡谷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叶松昂首云天,亭亭玉立;长叶云杉树干通直、小枝柔细如同垂柳。
恬静的村庄被绿树环抱着,不远处能清楚地看见若隐若现的雪山。来过吉隆的人都盛赞吉隆是世外桃源,是仙境,难怪人们说吉隆是珠峰的后花园。



吉隆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元640年左右,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经由此道,8世纪莲花生大师由此道入藏传教,并由此道出藏。


清朝时期,尼泊尔廓尔喀入侵西藏,清朝将领福康安在此与廓尔喀军大战获胜,并与廓尔喀在此议和。


经过一处古老的白塔,到达了贡塘王城遗址。贡塘王城是吐蕃分裂时期割据于芒域一带(以今吉隆县城为中心)的贡塘王朝所建。贡塘王朝建立于11世纪前后,约在15世纪覆灭。 


从县城到吉隆沟,名胜古迹诸多,民俗文化蕴涵深厚,俗称“一条吉隆沟,半部西藏史”。


查嘎达索寺位于宗嘎镇贡村境内,建于G216西侧半山腰,海拔4200米,距地面相对高280米。始建于12世纪末,属噶举教派寺庙,由贡塘王系后裔拉尊巴,仁增朗杰始建,其后陆续加以扩建。
查嘎达索寺是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的修行圣地之一,建筑物占地总面积约8400平方米,为群组式土石木结构建筑。
寺庙由查嘎达索普、查玛琼龙普、乌玛宗、拉康衮、拉布让、杜康切姆、甘珠尔拉康等建筑群组成,是西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隆沟位于喜马拉雅山的狭小河谷给人的感觉跟墨脱、林芝、波密不一样,它很特别,上一秒还在看雪山,下一秒就进去田园风光,雪山围绕着整个吉隆沟,陡峭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茂密的森林,崎岖的山路……一起构成了这个梦幻的小镇。




很神奇,前一刻还在辽阔苍莽的原野上行进,忽然驶入了林木葱茏的山间,路旁翠木遮天蔽日,小溪漫流轻语,还偶有瀑布轰隆倾泻,这哪里是西藏,简直是江南嘛!


招提壁垒石刻
"招提壁垒"石刻位于吉隆县宗嘎镇至吉隆镇国道216线56公里处东侧的一条山间通道中。石刻刻于沟内西侧巨大的石壁上,距地表高约3.2米,字面宽1.4米,字体为汉字行书,从右至左书刻"招提壁垒"四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廓尔喀以贸易与边界纠纷为由入侵西藏边境,先后占据聂拉木、吉隆(今吉隆镇),并向宗嘎方向滋扰。乾隆皇帝派遣福康安统率大军攻打廓尔喀◇并征调了四川、云南、东北的军队和金川、德格、昌都等地的藏族士兵,总数达一万五千人,加上西藏地方的军队,有将近两万人之多。福康安率兵从定日出发,仅用一个月就攻破敌军官寨,吉隆得以收复。石刻所在的山间通道是蕃尼古道上通往中尼边境的险关要道◇也是清军反击廓尔喀入侵取得胜利的主要道路,为纪念当时取得的战果,福康安在此题刻"招提壁垒"以彰显功绩。
"招提壁垒"石刻充分反映出清朝时期,中央政权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治理之下。无可辩驳地表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对于吉隆而言,"招提壁垒"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反击外敌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
2007年5月"招提壁垒"石刻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吉隆县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到开热瀑布。丰富的雪山溶水穿林越石,形成激流飞瀑,像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荡在两侧的高山崖壁上。瀑布就位于路边,开车经过时震耳欲聋。



吉隆沟是日喀则地区5条沟中最靠西的一条,4000多万年前,这一带地壳的变迁是以“撕裂”的形式完成的,吉隆沟恰到好处地发育在断层中。在喜马拉雅山被“撕裂”的山体中,吉隆沟是一条又深又长的沟。


吉隆是日喀则西南的一座县城,从县城驻地宗嘎镇经吉隆沟一路南下可达吉隆镇的吉隆口岸,这里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只有80公里,与邻近的樟木口岸只有一山之隔,是西藏的主要对外通道之一。


这条沟基本上是笔直的,就像一副巨大的犁铧沿南北向瞬间划过,两侧的山坡就是其翻开的岩浆土石堆砌而成,其边沿至今还保持着锋利的“刃”。蜷曲的底层、锋利的切线、狰狞的地貌,处处显露着山体的“痛苦表情”。

  吉隆沟并未在阿里大环线的主道上,为何我们会选择去吉隆沟?我选择这里是因为它是珠峰的后花园,一下子会从5000米多的高海拔到了2000多米的低海拔,对我们接下来的阿里之旅是一个缓冲,缓解高反、适应高反,提供了条件,会有更好的体力去走完阿里



小镇不远处有座吉甫村,村口处有大峡谷,峡谷全长15公里,上段称吉隆藏布峡谷,下段称吉普峡谷。峡谷深约256米,宽20-50米不等,谷中水流湍急,水声如雷,两岸山峰横列,古树参天,是集险峻与秀美为一体的美景。



   吉普大峡谷距离小镇只有两公里,因位于吉普村附近而得名。吉普是藏语“吉布”的音译,意为“分别”。传说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的队伍途经此地,送亲的队伍和迎亲的队伍在此分别,因而得名。吉普大峡谷就像一条大裂缝,深不可测,据说最深处约300米。峡谷两岸峭壁嶙峋,古木参天,峡谷中激流澎湃,水声滔天,站在挂满经幡的大桥上往下看,有一种头晕心悸的感觉!








峡谷上横跨着吉布吊桥,简陋的几块铁板由锁链撑起,走在上面摇摇晃晃,惊险有趣。穿过吉布吊桥就进入了吉甫村。





这个小村子可谓世外桃源,鲜花盛放,绿草如茵,森林茂密,还偶尔能捡到野生灵芝。村子里有人家出售灵芝、藏药,还有用藤条编织的藏族小包,非常精美,但价格都不便宜。




在吊桥边有一条明显的徒步小道,我尝试着,沿着山路走了二公里,看前面还是无头无尽的峡谷,便转身返回。










吉隆沟,位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由吉隆藏布江在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上切割出的一条深沟,因此两岸雪山环抱,落差极大。


沟内较高的雪山有象头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下的次级山脉)的主峰央然康日峰(7422m),朗塘山脉的珠峰蓝塘里镶峰(7227m),佩枯岗日山脉的主峰岗彭庆峰(7299m),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27m)等。


以吉隆镇2600m和吉隆藏布江汇入尼泊尔境内时2000m的海拔计算,央然康日峰和蓝塘里镶峰到山脚的海拔落差分别达到了4800米和5200米。



举世罕见的5000m的海拔落差带来了极具压迫感的视觉冲击,也造就了吉隆沟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吉普峡谷里奔腾的是吉隆藏布,吉隆藏布发源于吉隆县境内的强拉雪山东坡冰川,是雪山融水形成,全长仅110公里,但却从海拔5600米下落到1800米,在中尼边界与东林臧布汇合流入尼泊尔。


每当夜晚降临之前,有一群猴子来到村口的停车场,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偶尔还会跟狗子吵架。








这群猴子胆子很小,怕人,当游客投喂食物的时候,猴子总是距离不远不近的地方看着,食物扔过去后才小心翼翼的上前捡拾起来,跑一边吃。



我给猴子投喂了从墨脱带着的香蕉,已经放在车里很多天了,香蕉又软又甜,猴子很喜欢吃。




把香蕉扔地上,猴子才敢前去拿。



猴子会剥香蕉皮,吃的津津有味,我把最后车里剩的所有香蕉都喂了这群猴子。


这群猴子的出现,给我们的旅行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我们住在海拔2800米的吉隆镇,这是一个边境小镇,距离吉隆口岸只有20公里,小镇面积不大,宾馆、餐馆比比皆是,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方便。


小镇里有个寺庙,历史悠久,是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地方。赤尊公主入藏时随身带了三尊释迦牟尼佛像,其中一尊释迦牟尼八岁身量的檀香木像留在寺内,俗称帕巴瓦第像,帕巴寺因此而得名。所谓“一条吉隆沟,半部西藏史”,想必与帕巴寺密不可分。



我们来到寺庙已经是晚上7点多,寺庙门锁紧闭。





寺庙前是一个广场,广场旁边不远处就是吉隆镇网红的尼泊尔餐厅。


来到尼泊尔餐厅,餐厅布置的很有异国风情,老板,服务员都是尼泊尔人,我们向几位正在用餐的中国游客请教,点了几样尼泊尔的特色套餐。




说实话,尼泊尔特色餐味道不过如此,比起我们大中华的菜系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也就是吃个新鲜。


吉隆镇不大,吃过晚餐我们就散步到距离酒店不远的大桥上看风景。


大桥下面居然还有一个村庄,有一个少数民族打扮的妇女正赶着牛回家,好一幅田园风光。





回宾馆路上,逛了一圈吉隆镇夜景,很多尼泊尔特产店,进去看看也没有什么值得购买的欲望。







28日早晨5:10,从民宿出来,抬头就看见了雪山,还有半轮月亮挂在雪山顶上。


吉隆沟四周有皑皑雪山环绕,东面是拉朵拉,北边是美朵当杰,西面是曲姆古拉,西北边是著名的火炬峰日吾班巴,真是诸神庇佑的福地。镇子里的不少地方都是举头见雪峰。








早晨5点20,急忙来到吉隆大桥,看到心念念已久的日照金山,


这里视野开阔,天空晴朗,周围都是雪山,吉隆小镇被四周雪山环抱了。


由于前一天下午,来到吉隆镇时,天气多云,雪山都隐藏的云层里面,当看清如此多的雪山,把我震撼住了。

















我们急忙开车,前往乃夏村,不到二公里,的半路上,只转过二个弯道,就来到一个可以看到吉隆镇全景的观景台。


站在观景平台上,可以远眺四周环绕的巍峨雪山,已经是6点多了,当阳光洒落在雪峰之上,还是呈现出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观。





  我们在观景台停留了十几分钟,急忙开车前往乃夏村,去看更美的风景。













在观景台耽搁了十几分钟,想到还要赶时间前往乃夏村看日照金山,就急忙开车继续前行。

这个观景台有步行爬梯与吉隆镇连接,应该是为那些住在吉隆镇,没有代步工具的游客准备的。
自驾游不建议在此停留,因为再继续走几公里就到达了夏村和乃村,哪里的雪山风景更美。


乃村是乃诺村和乃夏村的统称,距吉隆镇7公里,海拔3000多米。“乃”藏语“座位”之意,相传阿底峡受邀入藏时,先从印度来到尼泊尔,再从热索入境来到吉隆,在乃村住过一年。



从吉隆镇开车到乃夏村的山脚下只需要10分钟,然而上山的路却很惊险,这条路很陡峭,蜿蜒盘旋在山间,是常说的发卡式路段,过去山体常发生滑坡和塌方,现在柏油路直达山顶。



山顶上的世界犹如远离尘世的仙境一般,是自然天成的观景平台,可观赏雪山、冰川、林海、云雾、日出、草地及高原上的田园风光,领略独特的民俗风情。


乃夏村,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村庄,它的美丽不只是因为那令人震撼的日照金山,还因为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乃夏村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草原,一幢幢蓝顶白墙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分布在这片土地上,宛如世外桃源的乃夏村映入眼帘。


阿底峡尊者,是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佛学大辞典》说:“阿底峡住阿里三年……他传播的思想和学说,后来形成噶当派。”从地势上看,乃村很像是一个如意宝座,被称为“神灵开光过的圣地”。


这个村子虽小,却拥有着不可思议的美丽与宁静,如同世外桃源,远离尘嚣,保留着一种纯粹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村子后边的草甸是他们的天然牧区,白天牛羊就在那悠闲的吃草,草甸里有大大小小的水洼,都是冰雪融化形成的,所以非常纯净,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湖”,走在“湖”边,雪山、夕阳和森林都倒映在里边,美得有点不真实。








乃村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大山顶上的圣地”,既有雪山,又有草场湿地,寺院经幡,是一处隐世秘境。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这个小村庄时,整个雪山被一层金色的光辉所包裹,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青稞的香气,在这个被雪山环绕的小村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




总觉得西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宿,找到了久违的平静。这份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回归自然”的真正意义。









村子四周是雪山的山尖,从这里看雪山很近、很大,仿佛触手可及,你能清晰的看到山体上的雪线以及脉络。



四周都是高耸的雪山,磅礴壮丽,好像大自然特地为它打造了一道天然的壁垒。
整个村子就像是被放在了地球的边缘,没有一点尘世的喧嚣和烦扰,只有清晨鸟儿的歌唱和夜晚星空的陪伴。


在乃村,从东至西,从上往下,绽放着震撼人心风采,雪岭连绵:五指峰(海拔5325)、神女峰(海拔5680)、象头神V(海拔6670)、普拥峰(海拔6676)、央然岗日(海拔7742)、派克峰(海拔6240)、日吾班巴(海拔6648),眼前的世界如梦如幻。



来这里,我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的神奇感觉。清晨时分,薄雾轻缭,太阳初升,金光洒下,照耀在雪山上,仿佛置身仙境。


如果是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雪山上,金灿灿的,散发着无限温暖和祥和。



 乃夏村更是摄影者的天堂。无论是日出日落的壮丽,还是四季变换的韵味,都能在这里捕捉到令人惊叹的美景。特别是在晴朗的日子里,日照金山的奇观更是令人心驰神往。金色的阳光洒落在雪山上,光影交织,云雾缭绕,成群的牛羊早出晚归,在山坡草甸中自由徜徉,形成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橙黄色的藏式房舍点缀在雪白的山川之间,宛如一幅生动的油画,展现着独特的藏地风情。


































在乃村所在的平台上可以遥望扎村。扎村是在乃村南面的另一个山坡上。








观景台下有个小寺庙,好奇的进去看看。




我手指的地方,就是刚刚爬上去的观景台。



来到停车的地方,遇到一位本村的年轻人,正在盖民宿,这是一个绝好位置,看样子小老板是见过世面的,跟我聊了很多有关民宿的想法和设计。


这是一家藏民开的民宿,本打算住,但看里面条件实在太差,只好作罢。



偶遇一位来自上海到大哥向我打听“亚洲一号观景台”的位置,正好我们也打算过去,就让这位大哥开车跟着一起走。


上午10点20,去“亚洲一号观景台”是一处没有开放的隐秘之处,导航地图没有标记。
要先导航到扎村,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走到山下路口,前往热索桥方向走。再按照扎村导航,左拐入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路口内有朗吉措指示牌。


上扎村观景台及垭口的路路况太差,虽然距离只有30公里左右,出了吉隆镇,全是土路烂路,且坡度很大,我租的前驱车只能硬着头皮谨慎通行,幸好是晴天。


上午10点40,开到扎村口,停下车,让与我通行的上海大哥,开着坦克300越野车先走,担心租的车开不上去,又向村口的村民打听路况,得到答复是可以过。于是就继续谨慎的向前开。

过了扎村,道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不时还有大型工程车对面会车。这是就要提前找一处稍宽的地方停下,等大车过去。
如果在弯道是遇到渣土车,就不得不向后退,等渣土车来回倒腾,驶出弯道。

扎村往上盘升,全程土路,坑洼不平,路况极烂,山道崎岖狭窄,发卡弯道多,十公里的路,行了近一个小时。遇到几辆下山的大卡车,车辆避让,紧张的不行。


看到前方有一辆同向行驶的大型工程车,载满了重物,开的非常缓慢,于是就找了一个风景好,视野开阔的地方,停下车,等大车开上几道拐弯,才继续走。


扎村后山有成片的杜鹃花,沿着山坡,层层叠叠,非常漂亮。





对向下来的越野车毫不费力的行驶,真让我羡慕,后悔因为图租车便宜,没有租越野车。




这段路无疑是此行最烂最危险的一段,总共12公里,几乎全是泥坑陡坡路,一侧是深渊,一侧是山体,只能单车通行,有几个急弯一把轮过不去,需要揉一下才行,如果对面来车那简直就是噩梦。


 道路虽烂,有雪山相伴,风景还是很不错的。经过一座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旁边有步道铁梯子盘山而上,标牌指示是去郎吉措神湖的路。


沿着土石路小心翼翼的开了一个小时,路过一个防火瞭望台,刚刚在扎村可以清楚的看到的,到跟前,目的地还远没有到。


11点半来到山垭口,停车赏景拍照。


站在垭口上时已经阳光四射,朗当利荣群峰处于逆光之中。


山垭口可以看到岗彭庆峰,象头神群峰(央然岗日)、日吾班巴(朗勃岗日)等山峰非常清晰,远比在乃村平台看到的雪山群震撼。
















 根据手机地图所示,过山口不远,一个岔路口,一条路向左下方向是萨勒乡;一条路继续沿山边直行,应该是山顶气象站的路,我们选择继续前行。


 开上左侧土路不久,道路变的更加坑洼不平,到处都是碎石深沟。远处山顶建筑像是一座气象站,那里是最佳观景地“亚洲一号观景台”。



山口处,车窗外,天空湛蓝,对面皑皑雪山冰峰延绵不绝,垂直巨大的山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


亚洲一号观景台原来是一处军事设施,现在变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在吉隆镇,听一位卖尼泊尔特产的老板讲,这条路的修路款,被贪官花掉了,因而成了一条烂尾路。


驶上前往亚洲一号观景台的专用道,开始的坡度较缓,猛踩油门,把握好方向盘还能上去。


连拐了几个弯,坡度越来越陡,地面的碎石越来越多,道路上还有很多被压出的沟沟坎坎。


在还剩二个弯道就能登顶的坡道上,车轮打滑了,车被卡在半坡上。只好下车观察道路情况,抬头看大圆顶的气象站就在头顶不远处,如果在此处放弃,心有不甘。


遇到从上面下来的一辆车,我只好把车倒退到坡下拐弯处,较为平缓的地方。等来车驶离,我决定再尝试一下,加油门冲坡。马上就要冲到较为平缓的又一个拐弯处,从上面又来了一辆车挡住了去路,没有办法只好停下。


道路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行,我只好倒退回去。准备第二次冲一下。让好友到前面拦住下来的车,防止再次堵住路。


再一次尝试冲坡,来回打方向盘,冲到一半,车轮打滑,掉进了旁边的沟里,这下子把车陷住动不了了。


车陷入路旁的沟里,下车查看,是一条充满碎石的深沟,尝试给打滑的轮子垫石块,自己开出去,但没有成功。


锁上车,到前面拦了一辆越野车,商量帮忙拖出来,越野车拖我的车尾部,因为贴着旁边的石墙,车轮一直沿着沟滑,还是没有成功脱困。

正在想办法的时候,从上面又下来两辆越野车,其中一辆是刚才从乃村结伴而来的上海大哥开的坦克300越野车。还有一辆来自北京的两个年轻人,租的橘红色坦克300越野车。


上海大哥下车查看,决定从前面拖车更好。我让刚刚帮忙拖车的越野车先走了,因为那是一辆运营车。好在没挡住路,两辆越野车从旁边驶过,上海大哥大车掉头回来,帮我按照拖拽绳。
一切准备妥当,上海大哥轻轻松松的就把我的车拖拽上来了。谢过上海大哥,把行李放回到车里,倒退回平缓的弯道处。


我已经不敢再尝试冲坡了,车不行,本打算放弃前往亚洲一号观景台。来自北京的两个年轻人,让我们把车放在哪里,他们开车带我们去亚洲一号观景台,我们很庆幸在路上总能遇到好人。
于是北京青年带开着橘红色坦克300,带我们到达了亚洲一号观景台。


不知道是谁起的,亚洲一号观景台的名号。身临其境,的确名副其实。环顾四周,到处都是海拔七千米的雪山,近在咫尺,仿佛就置身在云端一般,非常震撼的体验。



这里原本是军事重地,后因边疆稳定,改为民用气象站,允许游客来访了。因山高坡陡路险,没有对外公开,导航也找不到此地。只有资深玩家才能来到的秘境。


这个几乎不为人知的秘境,360° 七八千米级的雪山环绕,而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植被,透过缭绕的云雾,山下村庄若隐若现。



我仿佛站在”天空之城“,俯瞰一副灵动的油画。我甚至觉得,这不是“西藏的后花园”,而是“上帝的后花园”。




亚洲一号观景台,被来自戈乃斯山脉、郎塘山脉、佩枯岗日山脉、希夏邦马雪峰群的众多山峰环绕。



这里能看到中国境内的岗彭庆7281m、日吾班巴等山峰,也能看到尼泊尔境内的朗当利荣7227m群峰、象头神群峰,环顾四周,360度都被雪山环抱,气象站观景点被游客称为“亚洲一号观景台”,名符其实。









驾车来亚洲一号观景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贴着悬崖修的沙石土路,还有不少大货车需要让行,我租的前驱车就在快到山顶的地方陷进碎石沟里。


幸得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哥,开的坦克拖拽上来,又偶遇了二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带我们上去。才能一睹亚洲一号观景台的雄姿。


哪怕是四驱车也要小心翼翼的开。这对于越野爱好者无疑是感觉到兴奋与刺激的自驾路线。


亚洲一号观景平台,导航上搜索不到,以前是一片军事管理区,现在撤走之后,游客才能前往。如果想来的话,先导航朗吉措,到达后继续前行,到一个山垭口,走右边上山的路,开到头就可抵达。



依依不舍的下山,还是搭乘北京青年的越野车,拐二个弯,就看到我停的车,这是西藏大环游所经历的第二次有惊无险的经历。

越野车来到我们停放车子处,告别了两位北京青年,我们开车返回。回去的路都是下坡,不用担心车的问题。


朗吉措位于扎村背后的拉多山的半山腰处,又名“朗青措姆杰姆湖”,是吉隆著名的神湖。朗吉措被碧绿的群山环抱,绿色的湖水宁静安谧,人迹罕至。

走上去往朗吉措的栈道,可以看到亚洲一号观景台的气象站。


走上朗吉措游道,刚刚去过的亚洲一号观景台上的圆形气象站清晰可见。


从垭口下到路边的朗吉措神湖入口栈道,爬到新修的观景台,这里是五指峰、仙女峰、象头神群峰(央然岗日)、日吾班巴(朗勃岗日)的最佳观景点,这里俯瞰扎村乃村,可以看到央然岗日的峰顶,其它地方只能看到一点侧面。


站在垭口处,扎村就在脚下,还能能看到远方乃村的平台,真是个人间圣境啊!








朗吉措位于扎村背后的拉多山的半山腰处,又名“朗青措姆杰姆湖”,是吉隆著名的神湖。朗吉措被群山所环抱,蔚蓝色的湖水宁静安谧,人迹罕至。站在湖边凝神观望,有缘人可以在倒影中看到莲花生大师的容貌,十分神奇,远近信徒也会特意至此转湖朝拜。



若环湖一周,会看到远处的曲姆古拉和日吾班巴雪山倒映在湖中,可谓是是人间圣境,风景更胜乃村。










在这贩卖风景与信仰的时代,朗吉措是为数不多的清美原生之处。
都说吉隆是珠穆朗玛后花园,秘境神湖朗吉措就是后花园里的明珠。













朗吉措位于吉隆镇扎村境内,海拔约3000m,湖面面积约5平方千米,湖水最深约 38m,湖面呈蚪型,属淡水湖。



朗吉措四面环山,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四周山上分布着茂密的灌木林,在林中朗吉措犹如万绿从中一点蓝,将扎村山水点缀得如诗如画。朗吉措湖水清澈见底,犹如一面宝镜。


湖面四周的山丘倒映在湖水里,在晴空万里下,犹如一尊尊佛陀像、佛塔像。









朗吉措被奉为神湖,经常有藏民和尼泊尔人来此转湖,据说转湖时不能大声说话,因为声音大了,天上会突降暴雨。









下午3点40,离开朗吉措,继续驾车返回吉隆镇。回程的土路都是下坡,比来的时候好走多了。来到扎村附近,又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于是就停车拍照。



扎村在藏语里有“水草丰盛的地方”之意,历史上曾是吉隆沟内的行政中心,至今在扎村西面的小山顶上,还有几处遗址废墟。



扎村的杜鹃分别非常大,整个山沟,山坡,到处都是,比在墨脱,巴松措看到的更加的艳丽





















下午5点回到了吉隆镇,回到酒店没有休息,前往镇中心的千年古寺参观。
帕巴寺位于吉隆镇中心,海拔2800米。始建于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91年的悠久历史。据传为松赞干布依照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建议修建的寺庙之一,大殿代表须弥山,殿高三层,各层建筑风格不一。


寺庙建于公元637年左右。嫁给松赞干布的尼泊尔赤尊公主进西藏时带有三尊释迦牟尼佛像,其中一尊就被安放在吉隆镇,并为它建造了帕巴寺。


帕巴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典型的尼泊尔佛式风格。只可惜,文革时被毁,但建筑结构与部分壁画仍得以保存。



第一层为藏式,第二层为汉式,第三层为印度式。该寺始为宁玛派,16世纪转为格鲁派,现为噶举派。



底层为佛殿,是寺庙的主体部分。外环以回廓相绕,供信徒转经之用。



寺外墙壁和门廓南壁分别绘有三世佛、大成就者、护法神、观音像等早期壁画。


帕巴寺南壁东、西段壁画也非常精彩。壁画从北端开始,绘制出布达拉宫、甘丹地、哲蚌寺、色拉寺、琉璃桥、八角林三塔及药王山等宏大建筑群,长达9米,气势宏大。


[佛殿壁画]佛殿最为精彩的是南壁东、西段壁画。东段壁画的最上方为释迦牟尼像;中心绘宗喀巴弟子3人;东侧绘观音法像;西侧绘仁嘎钦布,白髻长髯,手持人骨法号;最下方为5尊并列的护法金刚像。


西段壁画的最上方绘绿度母;下方绘吉祥天女护法神;西端绘圣山岗仁波且;东端绘骑虎、骑象和一头戴人骨骷髅冠、坐压在披发裸体人之上的3尊护法神像;中央绘观音法像,四周以雪山、云彩装饰。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如果到了拉萨,而没有去布达拉宫,那么,就等于没到西藏;而如果去了布达拉宫,却没有朝拜其镇宫之宝,那么,也就相当于没有去过布达拉宫。那么,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究竟是何?
“布达拉”一词,是梵文,翻译过来,其实是“普陀山”。藏传佛教认为,西藏是观音菩萨的化土,松赞干布又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在一千多年前,在这片八吉祥的圣地上,兴建了这么一座拯救众生的“诺亚方舟”——布达拉宫。
既然,是普陀山,那么,布达拉宫里所住的主尊,自然就是观音菩萨了。而这里的镇宫之宝,正是一尊旃檀木自然形成的观音菩萨像。


关于这尊像,有着非凡的历史。
据佛经文献记载: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派了一位比丘去天竺(印度),在路径一片森林中,比丘发现了一棵白旃檀树,树木发出耀眼的奇光。比丘惊讶的同时,慢慢走近这颗树,突然从树芯深处发出“缓徐割之”的声音,比丘依循所示,缓缓的割下宝树的外皮,惊然的发现,树内有四尊天然形成的佛像,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而其中的一尊开口说道:“松赞干布是我的化身,我即为松赞干布之本尊”。随后,比丘将其迎请到了布达拉宫,从此以后,这尊天然成形的檀香木圣观音菩萨,就成为了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
在藏语中,“圣”就是“帕巴”,而布达拉宫这尊观音,被称为“帕巴罗给(许我)(日阿)” 。据说,这尊观音,能够与通灵者沟通和交流。
与其同时形成的还有三尊:其中一尊,圣嘉玛里,如今供奉于尼婆罗(今尼泊尔加德满都);另一尊圣乌岗供奉在印度。


最后一尊,瓦帝桑布观音,供奉在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座寺院——吉隆帕巴寺。



大殿中央的这尊,正是自然形成的观音——瓦帝桑布


“帕巴”指的就是“圣观音菩萨”,这里特指自然形成的观音——瓦帝桑布。
因为与布达拉宫,等同孪生,所以这尊佛像的地位,与布达拉宫的观音菩萨无二无别。


在观音圣像前,供养水晶曼达拉



这是赤尊公主用过的水晶镜,一千多年了,这面镜虽显斑驳,然而伫立其前时,依旧如新,灯光幻影中,仿佛穿越回去,去看那曾经的辉煌片影。


佛殿北壁原供有主尊释迦牟尼佛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俗称帕巴瓦第像,帕巴寺也因此而得名;东、西壁各供佛像4尊,这些佛像高约10米;西壁角上供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约8~10米,主供之前置有金、银质酥油灯各2盏,高约30~40厘米,以及黄铜制的酥油桶等;殿内木柱用锦缎围裹,悬挂有五色缎子制的庄严胜幡,东、西两壁经橱置有《甘珠尔》《丹珠尔》各一部。





帕巴寺从建筑和壁画来看,历代曾进行过修葺,其主体建筑却依然保持了历史旧貌,具有浓郁的南亚风格。




29日,来吉隆镇到第三天,早晨7:40,开车前往乃村,因为前一天到乃村看日出的时间有点晚,想早去看看。


出酒店开车时,发现吉隆镇周边到雪山已经有“雪顶点灯”的样子了。

在吉隆镇随便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日照金山,在这里的人都以习以为常。


乃村距离吉隆镇只有7公里,大约不到10分钟就能到。




今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乃村观景台,就是为了看日照金山。


一个让人振奋的早晨终于开启,太阳鲜艳的橙黄色光线开始洒在雪山尖顶,随后往下倾注照亮山峦边缘。就一会儿,整个山脉耀眼炫目,神圣、宁静而威严。






拂晓深藏不露的村庄活跃起来,奶牛成群结队地走向牧场,然后沐浴在阳光云彩间。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乃村都彰显出独特的个性,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地方比这儿更美好。




拍了半小时,8:30开车返回吉隆镇,几分钟就到了酒店,不耽误早餐。

由于吉隆口岸办证处上午10点才上班,我们10点才办退房,开车前往。

办证手续非常简单快捷,出示身份证就可办理,如果带护照,还可以自驾去尼泊尔。



走了几公里,来到边检站,查验刚办理的口岸通行证。这里查验的比较仔细,不一会就与一队来自广州的旅行团派队。




吉隆口岸:是中尼边境贸易的通道,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热索村境内(从吉隆镇驻地到热索村25公里),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吉隆藏布下游河谷即著名的景区吉隆沟。
是216国道(新藏公路二线)的终点。
与樟木口岸隔山为邻




我登上口岸旁边的一个瞭望台。

















吉隆口岸所在地热索村,背依大山,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都是壁立千仞的高山悬崖。村西的吉隆藏布和村东的东林藏布在村南交汇后,流入尼泊尔境内。两河交汇处的河畔上,矗立着我国的第48号界碑。东林藏布河上,间距不过50米的3座桥梁(即上游钢索木吊桥、中间钢索铁吊桥和下游公路桥)横跨两岸。这里的村民除了从事农牧业外,还经常和尼泊尔开展小额民间贸易。







因为没带护照,不能开车前往尼泊尔自驾游,中午12点离开吉隆口岸。


吉隆口岸路边停了很多这样到小面包车,据说是出口到尼泊尔,等待办理出关手续的。


又一次遇到交通管制,悬崖上有几个工人在岩石上打钻,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












下午1:30回到吉隆镇,找了一家面馆吃午餐。



离开吉隆镇前加满油,告别西藏小江南-吉隆沟。



离开吉隆镇,穿过吉隆沟,沿途看到一只受伤的动物,停车想去救助,可惜跑了。




下午四点半又一次翻越孔唐拉姆山,来到山顶停车回头一望,一连排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脉所在,上面有珠峰,有希夏邦马峰,有洛子峰,十几座8000米以上极高峰。


来时感觉很险的盘山路,此时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从吉隆口岸到萨嘎县只有178公里,翻越了孔唐拉姆山,后面都是平缓的柏油道路,天气非常好,我们不紧不慢的边走边玩。



从一片郁郁葱葱的地方,慢慢走向寸草不生的另一个天地,也就一个小时的时间,托生的地方很重要啊,吉隆镇的牛羊很幸福,不热,食物充足,出了吉隆后就是一片黄土。​

西藏的湖泊灿若星辰。鼎鼎大名的有纳木措、羊卓雍措、玛旁雍措、拉昂措、班公湖、扎日南木措、当惹雍措、色林措、普姆雍措……
还有更多不知名的湖泊,人迹罕至,脉脉无语。

这里湖泊遍布,人们戏称为“一措再措,措上加措”。


从吉隆沟出来路过希夏邦马景区的错戳龙,一个小小的盐湖。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的山间盆地内,湖面海拔4610米,面积17.3平方公里,湖面很平静,倒影绝美。







湖边有很多臧野驴
















在不知不觉中翻越海拔4800米的漫扎拉山,因为坡度都是缓慢上升到,感觉不到爬坡的刺激。






过了折巴乡,又开始Z型爬山。65.9公里后来到扎扎拉山垭口(4800米)



扎扎拉山海拔也是4800米























过了萨嘎大桥(桥下是雅鲁藏布江)向左转,在萨嘎县前有一个边防检查站(84.3公里),需要查验边防证。




萨嘎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的西北部,地处喜马拉雅 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属边境县之一。



萨嘎县内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属内陆干燥高寒气候,地形属高原山地类,境内有10余条河流和6处地热温泉。


萨嘎,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公元14世纪,帕竹政权即在此设“萨嘎敦巴宗”,1960年4月,成立了萨嘎县人民政府。萨嘎县只有一种藏传佛教,有5座寺庙、2座拉康和2座日追。主要景点有努贡寺、土庆寺、布扎寺等。


下午6点到达萨嘎县,住进一家氧气宾馆。因为临近51假期,房价贵了不少



县城驻地加加镇海拔4513米。萨嘎县地貌类型属高原山地类,地势由北向东倾斜,西北有冈底斯山脉,南面有喜马拉雅山脉。萨嘎县海拔高,自然环境特殊,气候恶劣,高寒严酷,属内陆干燥高寒气候。



萨嘎县旅游以过境游为主,从阿里地区(日喀则)到日喀则市(阿里地区),游客均会在萨嘎县过夜休整,补充物资,加油。




在酒店看到了一幅萨嘎全域景点图,拍照下来备用。


经过日喀则,珠峰后藏的几天旅程,没有了高反的担忧。决定继续前往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