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武汉市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武汉市黄鹤楼公园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二十一批)—武汉东湖风景区
★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汉口镇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江南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黄鹤楼
★武汉三大名胜—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
★中国十大道教名观之一—武汉长春观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一批)—湖北省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三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四批)—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含毛泽东旧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无影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胜像宝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起义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武汉长江大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禹稷行宫
武汉,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武汉中心城区被汉江一分为三,分别为武昌、汉口、汉阳,这也是武汉三镇名称的由来。
►商代,建有方国宫城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
►西汉,始有地方建制
►东汉末年,建却月城
►三国吴,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即后世黄鹤楼
►南朝时,建为郢州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
►唐代,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
►元代,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
►明代,汉水改道,汉口镇异军突起,开始兴盛,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基础
►明末清初,汉口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代咸丰年间,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正式开埠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成立中华民国,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1927年月1日,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1949年,为直辖市
►1954年,改为湖北省会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武汉市黄鹤楼公园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二十一批)—武汉东湖风景区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江南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黄鹤楼
►武汉三大名胜之一—黄鹤楼
★〓文化承载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现黄鹤楼虽非古建筑,但其千年的文化承载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太多的千古绝唱。来此只为凭吊古人的登高情怀。
★〓历史沿革
►三国吴,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
►南朝,最早出现黄鹤楼称谓
►唐代,黄鹤楼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后楼毁改建为白云阁
►北宋,重建
►南宋初年,黄鹤楼倾圮,实体故址不存
►元代,建胜像宝塔,黄鹤楼实体仍不存
►明代洪武年间,重修黄鹤楼
►年久倾圮,明成化年间重修
►明嘉靖年间,黄鹤楼毁于大火
►明隆庆年间,重修
►明崇祯年间,毁于兵火
►清顺治年间,重修
►清康熙年间,两度毁于火灾并两度重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
►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清同治年间,重修
►清光绪年间,毁于大火,仅余攒尖铜顶一座
►现黄鹤楼为1985年重建
★〓景区游览概况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
宝铜顶,清代黄鹤楼被焚毁后仅有的遗存。高3.4米,重2吨。
★〓文旅打卡清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胜像宝塔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214-3-512
年代:元至明
类型:古建筑
★〓文化承载
胜象宝塔,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佛教密宗佛塔,元代所建,为我国元代喇嘛教中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元末明初的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历史沿革
►元至正年间,由元代威顺王建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
►明清两代,胜像宝塔与黄鹤楼均立于蛇山旧城墙上,塔楼并存
►1955年,迁至蛇山西部
►1984年,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内
★〓景区游览概况
胜象宝塔,位于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塔身内收外展,塔的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盖、宝顶5部分。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一批)—湖北省博物馆
凭居民身份证领取参观券免费参观
四大镇馆之宝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➊越王勾践剑(战国)
➋曾侯乙墓—铜编钟
➌曾侯乙墓—九鼎八簋
➍曾侯乙墓—青铜尊盘
➎曾侯乙墓—铜建鼓座
➏曾侯乙墓—武士甲胄
➐曾侯乙墓—主棺内棺
➑铜钺(商)
➒铜面具(商)
➓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冠顶(明)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三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1-0007-5-007
年代:1911年
类型: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文化承载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举成功,翌日,革命军在这座大楼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首先在湖北得到实现。她记载了辛亥革命的足迹,也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在此打破,因此被尊称为“民国之门”。
★〓历史沿革
►1909年,始建,次的建成,时为湖北省咨议局大楼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军总政治部和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设于此
►1931年,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院正前方建孙中山铜像
►1949年,武汉解放后,第一届湖北省委曾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曾在此办公
★〓景区游览概况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坐北朝南,布局为“山”形,为一组规模壮观、具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砖木结构。内部格局,模仿了近代西方国家议会会堂的建筑风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方匾额,为宋庆龄于1979年题写,分别悬挂于大门和主楼上端。
►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每天09:00—17:00,16:00起停止入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隔首义广场相呼应,为2010年建成的现代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展示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文物及照片,呈现了一条清晰波澜壮阔的革命之路。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四批)—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含毛泽东旧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起义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参观概况
实名制免费预约参观。周一全天闭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下辖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武昌起义门管理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是征集、收藏、保护、研究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党史文物和展示大革命史、中共党史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武汉地区红色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资源保护最早、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四批)—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含毛泽东旧居)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5-0494-5-021
年代:1927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历史意义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所在地。建于1904年,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扩大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推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
★〓参观概况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为纪念馆性质,实名制免费预约参观。周一全天闭馆。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由四栋砖木结构房屋组成,其中一二栋、三四栋分别相连,第三栋为二层式,其余均为一层建筑,二三栋之间有一个大操场,是武汉市惟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四批)—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含毛泽东旧居)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5-0494-5-021
年代:1927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历史过往
毛泽东旧居,原为普通民房,1927年以农讲所名义租用,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地兼居所,是当时中共中央农委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参观概况
毛泽东旧居,距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200米,为纪念馆性质,实名制免费预约参观。周一全天闭馆。
毛泽东旧居,正门额上红色横匾“毛泽东同志旧居”为郭沫若题写。旧居是晚清民居式建筑,坐东朝西,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原建筑于1957年修武昌儿童公园时拆除。1967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同时复原了毛泽东的卧室、蔡和森、郭亮、彭湃、毛泽民、毛泽覃、夏明翰、罗哲等人先后住住过的房间以及前客厅等。陈列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用过的铁箱、座钟、煤油灯、夏明翰用过的蚊帐等文物和复制品。1977年正式对外开放。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四批)—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805-5-198
年代:1927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始建于1918年,是中西合璧的武汉近代教育建筑,原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风雨操场,是学生下雨时上体育课的地方,楼上为教工宿舍。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更名为国立武昌第一小学。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在此居住。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开幕式在此举行,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中共五大上诞生。同年5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参观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距离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300米,为纪念馆性质,实名制免费预约参观。周一全天闭馆。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原建筑于1960年代成危房被拆除,现建筑为2007年按原貌重建。陈潭秋烈士纪念馆1983年建成,由陈云题写馆名。
★〓文旅打卡清单
国家一级博物馆(第四批)—武汉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起义门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801-5-194
年代:1911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历史意义
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起义军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起义门是辛亥革命的见证,被历史学家称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中华民国成立后,为纪念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
★〓历史过往
起义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民国时期,因城市建设需要,当时政府决定拆除武昌城墙。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城墙未拆外,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至此历史悠久的武昌城不复存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城楼解放前已倾废,而城门洞尚存。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城门楼上有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的“起义门”三字。
★〓参观概况
起义门城门高7.1米,宽5米,为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现为完全开放性景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5-0497-5-024
年代:近代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多数位于校内的珞珈山、狮子山等十余座起伏的山丘之间。1930年3月开始兴建,1936年竣工。建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建筑群特点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西方建筑技术、古典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因山就势、形式各异、布局精巧、气势恢宏。该建筑群还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堪称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是全国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学府,武汉大学记录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演变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发展,是研究近代历史变迁和城市建筑演变的珍贵资料。同时,作为反帝爱国、抗日战争及学生运动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的见证者,武汉大学也成为一处弘扬爱国思想的场所。
日常可由在微信上搜索“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号,预约入校参观。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采用中国古建筑中的牌坊造型。最初的木质牌坊建于1931年,毁于龙卷风。民1933年在原址重新建造,四根八棱圆柱,上覆孔雀蓝琉璃瓦。牌坊正面书“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文革”时被换成了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武汉大学”。文革后,重新题写,即现在所见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牌坊背面小篆体“文法理工农医”六字。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国立武汉大学老校门牌坊】,位于武珞路与珞珈山路交叉口。
男生寄宿舍:又名老斋舍,是樱园学生宿舍,由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1930年开工,1931年建成,为框架混合结构,层数为1~4层,层高3米,是武汉大学一期建筑中造价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男生寄宿舍前的樱花大道是重要的赏樱场所,每年樱花盛开之时,有百万以上的游客慕名而来,男生寄宿舍成为武汉大学的重要标志。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天字斋】、【武汉大学月字斋】等,位于樱花大道,老图书馆南侧。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1930年开工,1931年竣工,该建筑下层为学生饭厅,上层为学生俱乐部。为改善学生俱乐部的光线和活动空间,在传统的歇山顶上又增加了两层亮窗和马头墙屋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重檐式歇山顶。内外装饰极富民俗特色。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学生俱乐部】,位于法学院西侧,男生寄宿舍西北侧。
文学院:1930年开工,1931年竣工,为武汉大学狮子山建筑群中第一栋建筑,整体呈正方形,为四合院回廊式建筑,为了有效利用四合院中的地面空间,在第一层加了一间大教室,整体建筑清水墙体,琉璃瓦庑殿顶,翘而尖的南方式飞檐。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文学院】,位于图书馆东侧,理学院西侧。
理学院:大楼正面与工学院相望,整体建筑分两期建造。主楼和前排附楼为第一期工程,于1930年开工,1931年建成;后排附楼为第二期工程,于1935年开工,1936年竣工。依山就势而建,前排两座中式庑殿顶的附楼护拥着拜占庭风格的主楼。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地方(北圆南方)的传统建筑理念。两侧附楼,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主楼与附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文学院】,位于图书馆东侧,理学院西侧。
周恩来旧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1938年5月至9月居住其中。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从延安来到武汉,主管军事和统战工作,并在此组织领导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武汉大学做了3次演讲,在此会见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人士、文化界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位于位于珞珈山南坡的武大“十八栋”老别墅区。
郭沫若旧居:1930年开工,1931年竣工。为一栋两单元三层砖木结构的教授别墅。1938年4月至8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在此居住。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位于位于珞珈山南坡的武大“十八栋”老别墅区。
半山庐:1932年开工,1933年竣工。原为武汉大学单身教员宿舍,因地处珞珈山半山腰而得名。半山庐主体部分平面呈“山”字型,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整栋楼的外观风格为西式小洋楼,屋顶为青灰色机制平瓦,外墙为青灰色清水砖墙。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半山庐】、【校友之家】,位于珞珈山北,现为校友之家。
图书馆:建于1933年,竣工于1935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图书馆建筑平面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内部则采用了西式回廊、石拱门等风格。中部塔楼采用八角歇山顶,四周设有环形露天走廊,东、南、西、北四角的四幢多层歇山顶式裙楼与之相连。图书馆中部主楼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一楼大厅净高9.5米,恢宏大气,古朴美观。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图书馆】,位于法学院东侧,文学院西侧。
法学院:由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1935年开工,1936年竣工。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栋绿色琉璃瓦顶的四合院建筑,平面呈凸形。四面直立的墙体上,各加有四根两米多宽的斜角大立柱,四角飞檐平而缓。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法学院】、【老外文楼】,位于老图书馆西侧,男生寄宿舍北侧。
工学院:建于1936年,1958年以后,一直作为武汉大学的行政办公楼。工学院平面呈长方形,由主楼、附楼及连廊组成,主楼为四角重檐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屋面采用钢梁屋架和透光玻璃相结合。主楼北侧东西对称分布两座罗马式碉楼天文台。附楼共四座,单檐歇山顶。连廊将东南楼,西南楼分别与主楼相连,双坡屋顶。工学院正面与理学院相望,融欧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多姿多彩的琉璃瓦飞檐,无不彰显武汉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具有开放进取的教育意识,堪称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代表之作。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工学院】,位于自强大道,武汉大学九一二运动场北侧。现为武汉大学的行政楼。
体育馆(宋卿体育馆):该馆由黎元洪(字宋卿)之子黎绍基和黎绍业将其筹建江汉大学的基金十万大洋(中兴煤矿股票)转捐给武汉大学而建造。建于1935年,为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的纪念性建筑之一。该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35米,宽21.3米,高15.1米,建筑层数两层,上层为球场,下层为健身房,四隅设亭。二层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整个体育馆融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为一体,堪称我国20世纪30年代体育馆建筑经典佳作。
◆坐标:高德地图注有【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位于桂园三路,现仍为体育馆作用。
华中水工实验所:位于珞珈山北麓。由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1936年6月开工,1937年主体建筑竣工,后因抗战爆发停工,未完成设备布置,1947年恢复完工。华中水工试验所屋顶呈“H”形,中部为两坡屋面,设有重檐;两端附属用房屋面采用琉璃瓦歇山顶;屋内用跨度达19米的弧型钢梁作屋架。
◆坐标:高德标注【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位于半山庐北,梅园二路、环山北路与枫园路交叉口处。现为闲置建筑。
“六一”惨案纪念亭:建于1948年,是为纪念1947年6月1日武汉大学学生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中牺牲的烈士而建。亭六角攒尖顶,翠瓦飞檐。亭内立有大理石碑,在正面刻有“六一惨案纪念碑”七字。背面记载着1947年5月22日武汉大学等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的经过和烈士殉难始末。
◆坐标:高德标注【武汉大学“六一”惨案纪念亭】,位于自强大道,文理学院第4教学楼前。
李达故居:1954年建成,2023年修缮。故居由院墙围合的三栋砖木结构平房组成,分别为主楼、警卫室、门房。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作为武汉大学校史馆专题馆。
李达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武大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李达一直居住、生活其中直至1966年8月去世。
◆坐标:高德标注【武汉大学李达故居】,位于武汉大学东中社区。
★〓文旅打卡清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无影塔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213-3-511
年代:宋
类型:古建筑
★〓文化承载
无影塔,原名宋兴福寺塔,俗称无影塔。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隋代改名兴福寺。此寺后毁。至南宋重建,并建此塔。后兴福弄又毁,此塔幸存。塔用石块垒砌而成,制式特殊,八面七层,重檐斗拱,八面佛龛,造势古朴,为湖北省重要的古建构筑之一。
★〓游览概况
现塔位于洪山公园内西门。公园为开放式。
★〓文旅打卡清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806-5-199
年代:1927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历史意义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大革命时期(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军校,其中包括赵一曼。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历史不长,却培养了一批坚定的革命人才,罗瑞卿、许光达、臧克家等,都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历史沿革
►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开设了两湖书院
►1902年,改为两湖大学堂
►1905年改为两湖高等学堂
►1926年10月,国民党中央先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政治科。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3月22日,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了分校名称
★〓现状
现位于湖北武昌实验小学校内,建筑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不对外开放,无法参观。
★〓文旅打卡清单
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汉口镇
★〓文化承载
汉口,明末清初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
汉口,民国时期高度繁荣。老租界区,曾是英、俄、法、德、日5国租界。现民国建筑遗存鳞次栉比,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依旧能够想象得到当年的繁华。
★〓景区游览概况
这里也是武汉最有民国情调的地方。小街小巷,灰色的历史格调,尽显优雅与恬淡。
归元禅寺,始建于清顺治15年。香火旺盛,规模宏大。主要看点:大雄宝殿、藏经阁和罗汉堂,以及新修的圆通阁、双面观音。
清代光绪皇帝御赐銮驾和玉印,故“归元禅寺”匾可直书。
藏经阁内供奉着白玉释迦牟尼佛坐像,重约有2吨。
翠微古泉,保存完好的一口古井,深约14米。相传泉源是“大海之水穿石越土而来”。
罗汉堂是归元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安放着五百多尊罗汉塑像,布局成“田”字型格局,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五百罗汉群塑,造像生动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旅打卡清单
★中国十大道教名观之一—武汉长春观
★〓文化承载
长春观,为全真派道观,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弟子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以纪念其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功德。
★〓历史沿革
►北宋,建有元庆观
►元初,在此建长春观
►明代永乐年间,大修
►清代康熙年间,重建
►清代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清代同治年间,重修
►1926年,战损
►1931年,大修,格局始定
►“文革”中,被破坏严重
►1982年,重修
★〓景区游览概况
长春观,免费对外开放。为左、中、右三路依山就势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主要建筑有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
★〓文旅打卡清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808-5-201
年代:1936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化承载
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是中国国内仅存的早期图书馆专用建筑,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复兴式近代建筑,是当时新材料、新技术与中国传统形式相结合的典范。造型庄重考究、风格鲜明,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建筑的典范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沿革
►始建于1936年
►1938年,临时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945年,回归图书馆职能
★〓景区游览概况
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坐北朝南,三层的主体建筑,两侧有对称的二层建筑。建筑采用中式的大屋顶和现代建筑结合的造型,形式独特。可在外围参观,内部已不对外开放。
首义公园,即蛇山,为一所开放性的公园。是武汉市唯一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公园沿山势逐级盘旋而建,陈列着大量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性建筑与物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武汉又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由此而形成的武汉首义文化无疑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文旅打卡清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武汉长江大桥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814-5-207
年代:1957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文化承载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历史沿革
►1906年,开始提出建设提议
►1907年,开始进行勘察工作,明确了选址
►1949年,筹建
►1955年,动工
►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
►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景区游览概况
►武汉长江大桥,总长1670.4米,其中,主桥长1155.5米,共3联9孔。主要由水上主桥、桥墩、上层桥面板、下层铁路双线轨道、四座桥头堡以及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
►武汉长江大桥免费通行,可由东侧(户部巷一侧)桥头堡内乘坐收费电梯上桥。
★〓文旅打卡清单
武汉三大名胜之一—晴川阁
★〓文化承载
晴川阁,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有“三楚胜境”之美誉,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世称“楚天第一楼”。
★〓历史沿革
►明嘉靖年间,修禹稷行宫时增建
►明末,毁于战乱
►清顺治年间,重修
►清乾隆年间,毁于大火
►清乾隆、嘉庆年间,两次重修
►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清同治年间,重建
►1911年,辛亥革命时战损
►1934年,倒塌
►1984年,重建
★〓景区游览概况
晴川阁,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主体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17.5米,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正面牌楼悬书法家赵朴题“晴川阁”三字匾额。
★〓文旅打卡清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禹稷行宫
★〓“国保”信息
单位编号:7-1289-3-516
年代:清
类型:古建筑
★〓文化承载
禹稷行宫,又名大禹庙、禹王庙、禹王宫,禹稷行宫的建筑形式,充分表现了南北结合的清式建筑风格,是武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之一。
★〓历史沿革
►南宋,始建
►元代,重修
►明代,曾三次重修
►明末,毁于战火
►清顺治年间,重建
►清康熙年间,扩建
►清同治年间,重修
►1983年至1984年,大修
★〓景区游览概况
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组成,均采用梁柱式砖木结构的硬山布瓦屋顶。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面墙。
★〓文旅打卡清单
武汉三大名胜之一—古琴台
★〓文化承载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后人为赞颂“高山流水”的典故而筑馆纪念,称为琴台,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高山流水”的典故,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历史沿革
►北宋年间,始建
►清嘉庆年间,重修
★〓景区游览概况
古琴台,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是清代遗物,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