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菩萨顶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             五台山‌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

菩萨顶,也被称为真容院或大文殊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原为‌青庙,后在清康熙年间改为‌黄庙,统管五台山其他黄庙事务。寺庙占地广阔,拥有丰富的建筑群,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主要建筑,整体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屋顶覆盖着金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菩萨顶不仅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庙,还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菩萨顶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其建筑设计和布局。寺庙坐北朝南,占地广阔,拥有众多殿堂和僧舍。其前有108级石阶,象征着佛教中的108种烦恼,寓意通过攀登这些石阶,信徒可以消除烦恼,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寺庙的布局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体现了佛教建筑的严谨和深邃。

此外,菩萨顶还因其独特的‌滴水殿而闻名。滴水殿是大文殊殿的俗称,其特点是屋顶覆盖的黄色琉璃瓦上按一定比例留有隐蔽的小孔,可以漏水,形成独特的滴水现象。这一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富有科学原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匠心。

总的来说,五台山菩萨顶不仅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它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使其成为五台山乃至整个山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

  五台山菩萨顶 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庙,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海拔1797米,因其山形酷似印度灵鹫山a而得名。菩萨顶寺宇始建于北魏孝文帝9时期,时称真容院a。历代曾多次重修,其中宋真宗于景德四年重建阁楼,明永乐初敕建大文殊寺只,并在清代改住喇嘛,遂成黄庙,至嘉庆时,五台山已有黄庙26所,黄衣僧千余人:菩萨顶成为黄庙的首府,统管其他黄庙事务。康熙年间,扎萨克大喇嘛老藏丹巴9奉敕重修菩萨顶,按皇家宫室形制营造。菩萨顶因其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只,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喇嘛宫”。此外,菩萨顶还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不仅因其历史悠久和宗教地位而著名,还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引人注目。特别是其滴水殿9屋顶覆盖的黄色琉璃瓦上留有隐蔽的小孔,可以漏下水去,形成独特的滴水现象,成为五台山菩萨顶智慧的代名词。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也为菩萨顶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菩萨顶在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宗教场所


菩萨顶的寺院正面影壁墙




     五台山菩萨顶9的佛字墙壁是游客们喜欢互动的一个地方。当你进入菩萨顶寺院9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藏红色的砖石照壁,正中书写着一个“佛字。这个设计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测佛缘”。测试的方法很简单:游客需要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前走,如果能摸到照壁上的佛字,就被认为是佛缘厚重,是一种好运的象征。这个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让菩萨顶更加亲近人心,成为五台山的一个独特






     五台山菩萨顶9的灵峰胜境牌匾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题字,位于菩萨顶入口处,是一座雄伟多姿、绚丽多彩的木牌楼。这座牌楼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清代建筑的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建筑特色:牌楼面宽15米,进深6米,柱高5米:四柱三间,七个楼头,檐下斗拱密设,檐上覆以黄绿两色的琉璃瓦。。牌匾上书“灵峰胜境”,阳文凸起,蓝底金字,光彩夺目,正中上方有康熙之宝(御印,为书法艺术之珍品。
  历史背景:清代为了达到安定统一的目的,对蒙、藏等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五台山也由传统青庙向藏传佛教的黄庙转化了很多。在黄庙首领庙菩萨顶就留下一处写着“灵峰胜境”的牌坊,这块匾额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题字。有趣的是,“灵峰胜境”的“峰”字少了一横,这一错误据传是因为康熙皇帝在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9时,遇到一位高僧,高僧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义,暗示“父”字,康熙皇帝因此与父亲失之交臂,无缘再见。这一传说为牌匾增添了一层文化和情感的色彩










 

五台山菩萨顶寺只最初被称为勒建真容院,这一名称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9时期。随后,在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只对寺庙进行了重建,并称之为“真容院”。宋真宗景德年间,皇帝敕令重建,并在其中安置了文殊菩萨的像,同时赐予寺庙名“奉真阁。”。到了明永乐年间°,该寺庙被敕令改建为“大文殊寺””,并一直沿用此名至今,同时它也被广泛称为“菩萨顶”。这个寺庙不仅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还因其建筑风格和位置,被赋予了“皇宫特色。”,并且因其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类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喇嘛宫·”。菩萨顶的文殊殿内供奉的菩萨像,传说是文殊菩萨显灵的面貌,这也是寺庙被称为真容院的原因之一。历代皇帝,包括康熙只和乾隆q,都曾多次访问此地,并给予高度评价,使菩萨顶成为了山西黄庙中的最高级别寺院





五台山菩萨顶天王殿的构筑形式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其前后檐墙由板壁装成,这种构筑形式在五台山的其他寺院中并不常见。进入山门后,迎面便是天王殿,两侧设有钟鼓楼只。天王殿的这种构形式和装饰风格,使其在五台山众多寺院中显得独特,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此外,五台山菩萨顶的建筑群不仅包括天王殿,还包括大雄宝殿,这些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然色泽如新,显示了其坚固的建筑质量和精美的装饰艺术






      五台山菩萨顶大雄宝殿是五台山的一个重要宗教建筑,位于五台山菩萨顶,是佛教徒朝拜的重要场所。
          五台山以其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和信徒。菩萨顶大雄宝殿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宗教活动和信徒朝拜的功能。该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9的佛像,以及阿弥陀佛和大日如来佛等,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此外,五台山菩萨顶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也极具特色,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台山菩萨顶大雄宝殿不仅是信徒进行宗教活动和朝拜的地方,也是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和欣赏古代建筑艺术的绝佳地点。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各种佛事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共同体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宗教活动的庄严神圣 












五台山菩萨顶 带箭文殊殿的由来涉及几个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两个版本。
1.康熙皇帝只射箭传说:传说康熙皇帝在五台山游玩时,看到一幕不雅的场景:一位和尚在池中洗澡,而妇女们在池边洗衣服,康熙皇帝非常生气,拔箭射去,箭击中了和尚的右肩。随后,康熙跟随血迹追踪到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发现箭插在了文殊菩萨的右肩上。康熙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错怪了文殊菩萨化身成和尚与民众共享欢乐的行为,于是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只”,并将塑像命名为“带箭文殊”。
2.乾隆皇帝只射箭传说:另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在五台山游玩时,看到一尊菩萨像右肩上带着一支箭,这支箭是乾隆帝射的。尽管现在的文殊像上已经没有箭了,但乾隆帝给它的封号“


五台山菩萨顶的 怖畏金刚殿 是供奉藏传佛教的护法和财神的地方,其中有大威德金刚、阎罗法王·、吉祥天母、玛哈嘎拉等造像。
怖畏金刚殿位于五台山菩萨顶的大雄宝殿右侧,是五台山的一个重要宗教场所。这个殿宇内供奉的护法和财神,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色。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化身,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护法神。在怖畏金刚殿中,信徒可以找到多种藏传佛教的护法和财神像,这些塑像不仅是对佛教信仰者的一种精神慰藉,也是对寻求财富和好运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菩萨顶更是五台山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每年,这里都会举行各种宗教法会和仪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和参加宗教活动。怖畏金刚殿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和信仰,也待领耳为信徒提供了一个进行宗教活动和祈福的场所



       

  五台山菩萨顶的大乘门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佛教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大乘门位于菩萨顶的后院,后院还包含了五观堂,这是一个因为里面厨房有三口大铜锅而得名的建筑,其中最大的铜锅铸造于万历年间,直径2.04米,深1.15米,是古代每年腊月初八寺僧用来煮腊八粥施舍给信众的。这个细节不仅展示了菩萨顶在宗教活动中的实用性,也体现了其对信众的关怀和布施的传统。
菩萨顶不仅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庙,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2006年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的灵鹫峰上,海拔1797米,因其山形酷似印度灵鹫山a而得名。菩萨顶的历史沿革丰富,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真容院。”,后在唐太宗只贞观五年重建,并在大宋景德年间被赐额“奉真阁”。明朝以后,一直沿称“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在清朝时期,为了笼络蒙古和西藏待领取人,菩萨顶被改为喇嘛庙,并参照皇制式重建,大殿覆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宛如宫殿,成为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庙。皇帝去五台山时,一般都会住在菩萨顶。



五台山菩萨顶大文殊殿是一座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只的藏传佛教寺院,具有浓厚的皇家特色和藏传佛教色彩。这座寺院不仅因其建筑风格和宗教意义而著名,还因为其一个独特的现象--滴水殿而闻名。滴水殿,也被称为大文殊殿,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著称。屋顶覆盖的黄色琉璃瓦上按一定比例留有隐蔽的小孔,这些小孔允许水漏下,形成了一个屋顶海绵储水层。当太阳出来后,温度升高,水蒸气散发,碰到不透气的琉璃瓦,便化成小水珠,顺差屋檐缓慢而有节奏地滴了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滴水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展现了建筑设计的巧妙,也成为了五台山的一大名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和观赏。
菩萨顶大文殊殿的设计和建筑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色,其内部的雕塑和装饰也充满了藏传佛教的元素。文殊像的塑造特别活泼、生动,显示了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的独特性。此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面写有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独有的特征。
待领耳
五台山菩萨顶大文殊殿不仅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五台山菩萨顶御碑院是五台山上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其中矗立着两面乾隆皇帝只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碑文用汉、满、蒙、藏q四种文字镌刻,详细记录了菩萨顶的历史以及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这些御碑不仅是书法艺术只的珍品,而且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五台山和佛教的重视,以及他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期望。菩萨顶现存建筑全为清代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是雕刻艺术,非常值得珍视。此外,菩萨顶不仅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远看类似西藏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喇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