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台山 ,位于 山西 省 忻州 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
《名山志》载:“五 台山 五峰 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 台山 是 中国 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 菩萨 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广化寺,普化寺,罗睺寺, 广宗 寺,广仁寺,大文殊寺等。
五 台山 是 中国 佛教四 大名 山之一
2004年,五 台山 被评为中华十 大名 山 。2009年6月,五 台山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五 台山 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 五峰 耸立,峰顶平坦如台: 东台 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峰 之外称台外, 五峰 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 台山 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 凉山 ,为避暑胜地。五 台山 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 台山 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 太行山 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 中国 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 台山 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 磐石 ”、“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 台山 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 台山 被誉为“ 中国 地质博物馆”。
我们自驾从 济南 到 忻州 五 台山 风景区,全程490公里,大约需要5个多小时。汽车进入景区需要提前2天在“圣地服务”公众号预约,进到景区后停留不限天数,(注:如果要出景区,可在景区出口处,做二次返山登记后 出景区24小时内还能再进来)车辆预约:提前一天在购票的同公众号,车辆预约处进行预约,按照操作流程填写车牌等信息即可。
如果临时车辆没约上(基本约不上)可以停到景区门口停车场,旁边有24小时免费公交车 途经。根据攻略我们开车到五 台山 中心区,也就是五 台山 南门停车场!
五台山罗眠寺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9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不仅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还是五大禅处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罗眠寺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唐代,后在明弘治五年(1492年)进行了重建,并在清代多次重修。寺庙占地面积广阔,包括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配殿、后殿、藏经阁等建筑,展现了丰富的宗教艺术和建筑风格。
罗眠寺的名称来源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由姓罗姓喉的两位藏族人合修此寺,竣工后为了扬名而改名为罗眠寺。然而,这一说法被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罗眠寺的名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期。另一种说法是,罗眠寺的名称可能与西方十六祖只有关,即罗眠罗多只,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创立古天竺佛教二十八祖中的第十六祖。
寺庙内的宗教活动和建筑装饰体现了深厚的宗教文寺领耶化和艺术价值。例如,寺庙内的“开花现佛”装置是。一项引人入胜的宗教艺术装置,通过机关操作,可以使四尊佛像时隐时现,伴随着花瓣的开合,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宗教意义。此外,罗眠寺还是汉藏文化交流的中心,见证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
总的来说,五台山罗眠寺不仅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因其独特的宗教艺术装置和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受到重视。它是研究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以及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罗喉寺建于大白塔东北寺庙集群区、寺宇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均为明清建筑。创建于唐、是当时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叫善住阁院。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建善住阁院及罗餱罗殿,并把它从大华严寺独立出来,称名罗喉寺。明隆庆年间,李贵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施巨款重修,从而使罗喉寺成了一处规模较大、建筑瑰丽、禅师和喇嘛共居的寺院。清康熙年间,此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和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合称五台山的五大禅处。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为汉族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6年被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睺寺白塔,位于五台山只罗睺寺内,是该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座自塔不仅是一座古建筑也是五台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塔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白塔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其设计和建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白塔的造型和装饰体现了藏传佛教只的风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塔身洁白如玉,圣洁无瑕,塔刹金光晃耀,如同佛光普照,寓意着宗教的纯洁和神圣。
白塔的建造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原来此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松,被称为“佛树”。这棵古树因为神奇的瑞相而被人们尊称为“佛树”。然而,到了清代,这棵古树突然枯死。罗眠寺的堪布大喇嘛。按照梦中的指示,将松树的主干塑造成自文殊圣像,供奉在大文殊殿内,而松树的树枝和树皮则被埋在树根处,并在其上建造了“文殊塔”,即现在的白塔。这个传说为白塔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文寺领取化内涵。
天王殿前月台上,置一对石狮,系唐代遗物,其基座为五层须弥座,石狮身长1.6米,宽0.78米,高1.66米,造型敦厚,姿态雄健,肌体丰满,双眼圆睁,一脚登圆球,看去十分威猛。它是五台山最大的石狮。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袒胸凸肚,笑容可掬,弥勒菩萨背后塑有护法天神韦驮像,殿内两壁塑有四大天王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文殊殿,面宽17.6米,进深13.5米,殿前设月台,月台前立有石碑5通,其中有1492年(弘治五年)的一通,1892年(光绪18年)的一通。其余三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不知何时所立。大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八正门”,意思是进入“八正道”的门经。佛教所说的八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殿门两旁挂木刻对联,联曰:“寺号罗餱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进入殿内,塑像庄严,金碧辉煌、正中佛台上塑文殊骑狮像。青狮横卧在莲台上,昂首竖耳,精神抖擞,跃跃欲动。文殊体态清秀,面白如玉,头戴宝冠,肩披飘带,胸乳裸露,肩部伸出两束莲花,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般若》经书。这一塑像叫白文殊,它体现了藏传佛教塑像的特征和风格。文殊像前,左为善财童子、佛陀彼利,右为修罗天、于阗王。殿后墙两角塑有黄教教主宗喀巴大师像,下面供着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16.3米,殿门两旁有木刻对联,联曰:“鹫岭云开空界自成清净地,龙潭月浩圆光常现妙明心”,笔力苍劲,浑朴大方。鹫岭,就是灵鹫峰。罗餱寺坐落于灵鹫峰左侧余脉之上;龙潭,系指北台顶黑龙池。皓,是洁白、明亮之意。圆光,由圆月之反光隐含“佛光”。空界,指佛界。对联总体意思为:灵鹫峰上空云开天朗,佛界真是清净之地;洁白的月光照于黑龙池的潭水中,常常闪现出圆圆的佛光,云妙之景让人心里感到异常清明。整个殿宇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古朴庄重。殿内比较宽敞,是罗缑寺喇嘛念佛诵经的场所。殿内正中供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三佛合称“横三世佛”。三佛之前,供奉的是喇嘛教主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殿内悬挂有乾隆皇帝御匾两块:一块上书“慧灯净照”,一块上书“意蕊心香”。
东配殿内塑有药师佛、长寿佛、绿度母、白度母四尊佛。
东配殿内塑有药师佛、长寿佛、绿度母、白度母四尊佛。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消除众生一切灾祸痛苦。长寿佛是藏传佛教对阿弥陀佛的称呼。绿度母、白度母,都是藏传佛教的尊神,传说她们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时所显示的化身,以颜色区分,幻想为二十一相,其中的绿度母、白度母最为常见。
西配殿为观音殿,内塑四臂观音二尊,长寿佛四尊,以及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黄文殊、绿度母、白度母、宗喀巴、千手观音、未来佛各一尊。
开花献佛殿面宽五间,进深12.8米。底层檐柱上挂一木刻对联,联曰:“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殿内正中砌高台一座,成正方形,边长3.6米,高1米,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波纹清晰,涟漪荡漾,既有动感,又有立体感,做工精巧,形制逼真。水浪之上,站列十八罗汉。盘外方台,塑二十四诸天。方台四角塑四大天王。圆盘正中,装莲花一朵,高达丈余,酷似出水芙蓉。莲花由八片莲瓣组成,四尊佛像端坐于内,地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莲瓣可开可合。开时,可现莲中四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故称“开花献佛。“花瓣合拢时,呈含苞待放之花蕾,高高地伸展二层楼内。开时,佛现于花中,令人惊喜;合时,花蕾高擎,令人沉思。把法力无边的佛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联为一体,这一装置确实构思不凡。因此,多少年来,罗餱寺的“开花献佛”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香客游人,特别是花容月貌、藏民族的佛教徒,不远千里而来,慷慨解囊,广舍布施,以能见莲中之佛为大幸。罗餱寺也因“开花献佛”而名震古今,誉满四方。殿内供着一尊木刻“罗喉罗”雕像,高80厘米,通身贴金,面容清秀,正襟危坐于一个木雕佛龛内。传说罗喉寺也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