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具有儒商文化底蕴的山西晋中-常家庄园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常氏庄园位于 晋中 市 榆次 县的常家庄园(门票80元/人)。到常家庄园,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因为它不同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是鲜为人知的晋商宅院,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们提起常家庄园大多一脸茫然,有的表示听说过,但从未到访。原来去年去太原时候打算高铁动车去常氏庄园,因为其他原因耽误了。我们这次自驾晋北和晋中出游必须计划内!我们从应县的木塔游完,马不停蹄的赶往常氏庄园,从二广高速到达常氏庄园历经3个多小时270多公里,与2024年8月14日下午3点多到达景区,总之这次常氏庄园的游览因为不是周末,天气太热,属于畅游庄园,从中感受到晋商大院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气势非凡的常家庄园的 东北 堡门。
 建筑规模:常家庄园占地12余万平方米,是规模最大的晋商大院,也是 中国 最大的庄园式建筑群。
 地址: 山西 省 晋中 市 榆次 区
 景点级别:AAAA级。
 开园时间2001年。
 开放时间:早8:00-晚18:30,目前需要提前网约门票。
 门票:2021年一月起恢复80元票价。相关人员享受优惠政策。

 交通:
北京 到 榆次 :K609、K961
大同 到 榆次 :K7807、K1365、K961
郑州 到 榆次 :K1366、K2502、1552
西安 到 榆次 :K690、2672、1096、1486、K506
太原 到 榆次 :901公交车换乘12路公交车,或者K609次火车,火车站1路公交换乘12路公交车直达景区。
 自驾:导航 山西 晋中 市 榆次 区常家庄园
停车场:在景区大门口。

  常家庄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乾嘉年间,后多次修缮,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建筑占原车辋村的一半。1947年,因战争被毁多处,后得到修复。
庄园现存主要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计有古建房室968间、廊房220间,计1188间。
(一山:观稼山;一阁:观稼阁;两轩:听雨轩、知味轩;四园:杏园、狮园、可园、逗园;五院:祠堂院、总帐房院、石芸轩书院、私熟院、约斋书院;六水:小 石潭 、曲溪、沼余湖、莲池、洗池、 方正 池;八帖:堡门宋代二亭双绝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雍和堂浑寿平画跋帖、听楼法帖、石芸轩法帖、常氏遗墨帖、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可园唐诗笔意帖;九堂:人和堂、节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养和堂、体和堂、广和堂、贵和堂;十三亭:杏园五亭(霞、披风、 庆云 、景星、流芳);书院五亭(琴、棋、书、画、化玉);逗园:梦绿亭、锄月享;小 石潭 琴心亭。


门楼上悬挂两块匾额:“常家庄园”匾、“日新其德”匾,门楼上的雕刻复杂精美。





堡门门洞上方刻有“敦良吉”三个大字的匾额,“敦”——代表厚道、敦厚、诚恳;“良”——在八卦中表示 东北 方位””,它表明了堡门的朝向和方位(源于《易经良卦》);“吉”—吉祥、顺利、如意。大意是:堡门的方位朝向 东北 ,居住在庄园中的人质朴敦厚、诚恳待人,并希望庄园和整个村落都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来自网络)
大门南北两侧堡墙上是“宋代二亭双绝帖”,是八帖之一,高3米,长13米。南侧为《丰 乐亭 记》,北侧为《醉翁亭记》,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最受人称道的两篇游记散文。由宋代另一位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手书。文章一绝,书法一绝,故称二亭双绝帖。








跨过宽8.3米的拱形石桥,穿越24米高的“敦艮吉”堡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长约650米的清代街道,这就是常氏家族经营近二百年建成的“后街”,今人习惯称之为明清街。


沿长街前行,右侧第一座高大建筑是北祠堂院,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先后修建三年,耗银两万余两。其院宽25米,建筑有七开间之阔,进深达100余米。院落分 三门 四进。祠堂第一进为石围栏外院,安装了雕柱头围栏,增加了祠堂的威严感。这座现存的北祠堂院不仅是常家庄园诸多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建筑格外雄浑敞阔的,而且也是各晋商大院乃至华夏民居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祠堂建筑。

进入 东北 堡门后,北面的第一座宅院,在蓝天的映衬下,阳光投射出现的屋檐阴影,正好形成平行四边形,加上两盏晋商大院特有的红色院灯,与探出院内的古树,构出一幅北方晋商宅第的精巧画面。





常氏庄园门楼背面



祠堂,又称家庙,是 中国 传统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在西周时期,朝庭制定礼乐,一些豪门贵族开始修筑家祠,之后两千多年此风延绵兴盛。宗祠是祖先魂魄的栖息之所,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富丽堂皇的宗祠还是宗族炫耀的资本。常氏以儒传家,更加注重对祖先的膜拜。祠堂除了用于祭祀祖宗或先贤外,还是处理家族事务的重要场所。
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万玘(后称南常)和另一支常万达(后称北常)分别建立起自己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称之为“南祠堂”和“北祠堂”。由于历史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内的常家庄园南常部份已毁损殆尽、无法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


祠堂前的影壁呈八字型,制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900年)。它的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按 中国 六十花甲子传统,取谐音“寿二百四十止”,祈愿主人 安康 长寿 ;因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代代 长寿 的含义。照壁的两边是一鹿一鹤,在 中国 民间传说中,鹤为仙禽,鹿为瑞兽;鹤为 长寿 的象征,鹿则兼有寓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百度百科),导游重点介绍的,还有就是下面这个旗杆,上面有两个斗,只有家族有人是进士才可以立,是一种家族荣耀的象征。



祠堂即原“北祠堂”,开建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竣工于1882年(光绪八年),历时3年,共耗银两万余两。 北祠堂位于庄园后街东段北侧,坐北朝南,院宽25米,进深100余米,占地25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遵从儒礼,南北中轴,东西对称,三门四进,雄浑壮阔,庄严肃穆,是中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设施最完备、规格非常高的祠堂建筑群。在建筑布局上,常家祠堂从南向北由4个院落组成,即石围栏外院、前院(戏台院)和由献厅分隔而成的里院上、下院。主要建筑设施有供奉祖宗牌位的正厅和献厅、配厅、配房、戏台等。


现存的北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位于北常后街 东北 侧,它的修建历时三年,耗银二万余两。它的院宽25米,七开间,进深长百余米,占地八亩。整个祠堂分 三门 四进,包括门亭、房宇、献阁、回廊、正殿、偏厢等,组成了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是现存 中国 民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之一。
堂前的两根旗杆是祠堂主人荣誉的象征。双斗旗杆,说明常家当年出过举人与进士。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种殊荣。抱杆石上的图案为封候奉福寿双全,祥龙护佑,上方雕刻有四头 石狮 ,既表达了主人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又有寓意“四时(狮的谐音)如意、四世(狮的谐音)同堂、家族兴旺”的含义。
据记载,常家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四品以上的官员就达46位之多;其中还包括五位从二品的爵位。因此常家的祠堂前就理所当然地竖立起了这样的旗杆。旗杆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份组成。





花草瓜果纹饰
花草有牡丹、莲花、桂花、梅花花葡花、桃花、置、海棠
玉兰、菖蒲、蔓草、莲蓬等。瓜果有寿桃、石、葫芦、佛手、灵芝
葡萄等等。其中牡丹象征富贵。海棠、玉兰象征金玉满堂。灵芝、佛手
葫芦象征吉祥福禄。寿桃、石榴、葡萄、莲蓬寓多子多孙,多福多寿。
萱草为宣男草,寓男丁兴旺。











常氏祠堂背面,进去祠堂的院落,中间什么也没有放,原来刚才进来的大门可以在中间搭上板子,大门背面就可以做个戏台,平时可以在院落里面听戏


二门匾额:光前裕后
清代常立屏书写。意思是:要时刻遵从常氏崇尚品德、勤奋创业的传统,让先辈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与荣耀,并为后人作出表率和楷模。

门前楹联:胜地临涂水源之远流之长绵延支派,华宗聚辋川霜以栖露以惕感触春秋。
清 代温 晋昌撰,常立屏书写。胜地,名胜之地;涂水,横贯 榆次 境内潇河的古称谓;华宗,华贵的大宗族。

大意是:常氏选择了这片临近古涂水的胜地,历经数百年,像涂水一样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现今已经成为当地的巨族大户了。


前院里面还有个老槐树,是当面从 俄罗斯 带回来种下的,原来是一对,死了一株,就剩下一个了。









常氏祠堂二门天井周边房间


二进门:常家庄园的建筑有众多的砖、木、石雕和挂落、彩绘作品,这些形成了常家庄园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祠堂二门上,通天挂落上是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非常娴熟,错落有致,此图案为“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不老;鹤称”百羽之宗”;相传服松脂可 延寿 成仙,成仙后又能羽化为鹤;两者合而为一,则寓义吉祥 长寿 。所以便有了“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的说法。







祠堂,主要是常家的谱系,他家其实就是万里茶道的参与者,主要是从 福建 贩卖茶叶到 俄罗斯 切克图,有自己的牌子大德玉。


















常氏祠堂大厅










穿过献厅就进入宗祠的主要区域——正厅和东西配厅。正厅供奉有常氏历世先祖的牌位,配听原为在正厅牌位供满之后,依照左昭右穆的位序续行安放。正厅两侧各有六间回廊,连通正厅和配厅,使建筑显得更为完美。常氏宗祠的房子,多数带有这样的门厅,上面刻有精美的木雕





常氏祠堂正厅额匾“本支百世”,意为:愿常氏一支延续绵远流长、百代兴旺。正厅门柱楹联:问姓起何时溯乐奏承云曾有轩辕宰相;分支兴此地考年当甘露相传炎汉将军。


正厅供奉有常氏历世先祖的牌位。中间手拿长鞭的是始祖常仲林。对联是:得姓有由援古国;分支成聚说平原。







走出祠堂,沿着大道进入前面的各府邸




静园,是在原常家“后园子”——杏园、枣园、桑园、花园、菜园的基础上,聘请中国当代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孟兆祯、周维权、郑孝燮等精心策划,遵从原貌,而又经过必要的整合和补修恢复而成的。 静园主体位于各堂院的后面,纵跨庄园北部,占地120亩。常家建造静园时,正是中国造园活动的高峰期,且常氏数代往来于江南水乡与塞北大漠之间,所以,揉南、北风格于一体,使静园既具北派之质朴豪放,又有南派的灵巧秀美。风格以野趣为主,点缀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阁、溪桥、园中园,精致、肃静、空灵、通透,超然脱俗


静园其实四个园子,杏园有个孔子讲课的雕塑,原来孔子是在杏树林底下开始讲课的,所以常家也建了个杏园,:一是崇尚儒学尊奉孔子,因为孔子当年在杏林讲学开创了儒教,二是杏花开于二月,报春最早,正好是各地举子赴京会试之时,故杏花又名“及第花”。





























      常氏庄园的杏园影壁是该庄园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它不仅是庄园建筑群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杏园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主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进入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的小院“松师只”和“梅友。”,这两个名称寓意着主人对松柏的挺拔和梅花的高洁的赞赏。园中东西两侧各有二十八间的长廊,廊壁上镶嵌了56方清代名家名联,供游人在散步中时时习咏,体现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对美的追求。长廊的两端各有一个望亭,与杏林四角的小亭相互呼应,展现出主人幽雅清新的情趣。园中四角的四个小亭上,分别镶有“披风。”、“枕霞9“景星。”和“庆云。”的匾额,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主人寄情山水、向往淡泊宁静生活的心境,也表达了对圣君治理国家、人民盼望盛世升平的愿望。此外,杏园中还有一块形状特殊的巨石,称为“虎皮石·”,上面刻有老子《道德经 》中的一句格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寓意着真人不露像、露像非真人的道理
          杏园影壁建于清道光年间,八卦做影壁取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之理,正中八卦影壁与两侧四时花墙浑然一体,为不可多得的砖雕精品。






















        百狮园,常家庄园内景点。古人视狮为驱邪镇凶之瑞兽, 传为文殊普萨坐骑,因常氏族人曾收藏从唐代至清代石狮百余尊于此,故名狮园,也称百狮园。
        四狮照壁是常家庄园百狮园的主要景观,它的主图案为一只雌狮带了三只小狮,其含义为:一是祁愿园主仕途通达、官至位极人臣的太师或一品少师;二是取“事事如意、四时通顺”的吉兆之意;照壁的主图案从上至下依次为: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福禄寿,衬托着寿山石、太湖石、牡丹、云龙、月亮等图案的四狮;左右有造型细腻精美的博古龛,在中国民间建筑中以狮为题材的照壁极其罕见。砖雕为高浮雕,极为精美狮子表情丰富,寓意深远,是常家庄园石雕艺术的一绝。













2004年5月17日下午十一世班禅活佛莅临常家庄园给一个石狮开光























          常氏庄园的大夫第是嘉庆年间为纪念诰赠朝议大夫°的常怀玠而建立的。
      常氏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是一座典型的晋商大院。,展现了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儒商世家的园林风貌。庄园内的大夫第9是常氏家族为纪念其父亲诰赠从四品朝议大夫而建,这一建筑不仅是常氏家族荣誉的象征,也是晋中地区儒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夫第的建立,体现了常氏家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文化的重视。
大夫第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其门柱楹联、牌坊、堂屋等建筑元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大夫第的门柱楹联“明月山房静树深时见鹿,香霭花间露溪午不闻钟”以及“五际诗听匡鼎说,八分碑看蔡邕书等,都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庄园内的观稼阁。等高层建筑,不仅让庄园的主人可以登高赏景,还可以居高临下查看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常氏庄园的大夫第及其周边建筑共同构成了庄园的核心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了了解晋商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的窗口。通过大夫第等建筑,人们可以一窥古代儒商世家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智慧‌



























‌常氏庄园的大夫第的慎和堂‌是常家庄园的一部分,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这个庄园是常氏家族的居住地,展现了常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慎和堂作为常家庄园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还承载着常氏家族的文化和记忆。在慎和堂所在的东跨院里,还举办了三雕彩绘艺术展,通过展出的老建筑上的三雕制品,游客可以对山西民居的三雕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表明慎和堂不仅是常家庄园中的一个重要建筑,也是文化和艺术的展示空间,对于了解和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1。
‌常氏庄园的大夫第的慎和堂‌是常家庄园的一部分,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这个庄园是常氏家族的居住地,展现了常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慎和堂作为常家庄园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还承载着常氏家族的文化和记忆。在慎和堂所在的东跨院里,还举办了三雕彩绘艺术展,通过展出的老建筑上的三雕制品


























































































































我们是从后面绕进去书院的,书院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书帖。石芸轩法帖由杜大统在清朝嘉庆年间著。共刻33组,127块,一石一字。材质为汉 白玉 。上方和下端为杜大统仿颜、柳楷书以及自创草书《兰亭序》。中间为杜大统所写的草书。用石芸轩命名,表现了常家庄园的喜爱。(百度百科),他是按照行来分的,有的可以直接用来做匾额题字,背后就是御笔亭。都是皇家的字帖,有四十四个。比较有典故的是曹操的。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还有武则天和慈禧的。



石芸轩在构架精美 ,造型别致 ,飘逸着儒雅文化气息的大门两侧围墙上嵌刻的 “学海” 两个字格外醒目。这两个字 ,传说是王拳之的手迹 ,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 。 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 ,其用意当然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进入前院,院中苍松翠柏、虬槐劲竹,四季花木与楼、亭、廊、堂交相辉映;一块形似笔架的灵壁石( 中国 四大观赏石之一)点于树下。石芸轩书院以此作影壁,目的是取其“灵”。


























北面正廊是《石芸轩法帖》。法帖为清 太谷 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 ,汉 白玉 镑刻。其内容除仿王柔之草书和颜真卿 、柳公权楷 书的三体 《 兰亭序 》外,占据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统酣畅隽秀 、大气磅晴、自成一体的巨幅匾额用榜书。榜书共35条,每字25厘米见方。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本已世属罕见 ,而书法技艺又如此精湛秀 美 ,这不仅在清代乾 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 “馆阁体” 书碑而惊世骇俗,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









常氏庄园中的可园‌位于晋中养和堂与客房院之间,虽然面积不大,但其间种植了牡丹、芍药、玫瑰、月季等名花以及马兰等四时花草、奇松、石榴等树木。每逢春暖花开,这里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给人以别样的享受。可园是常氏庄园中的一处园林,属于静园的一部分,静园占地8万平方米,由主园静园和杏园、遐园、可园、狮园四个园中园组成。园内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小桥水榭,自然怡人,为常氏庄园增添了许多自然美景和文化气息‌









































































奉旨承恩坊是清嘉庆皇帝御赐给常氏家族的荣誉象征着常氏家族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座石牌坊不仅体现了常氏家族与皇室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常氏家族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牌坊的建立,是对常氏家族成员在封建时代通过科举等方式获得功名的一种认可和嘉奖,同时也是对常氏家族在教育、商业等方面的成就的一种赞扬。
常氏庄园位于榆次城西南20公里处的东阳镇。车辋村只,是清代榆次著名巨商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常氏家族对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极为严格,特别强调品德和学识的重要性,不允许儒学不精、品德欠佳者参与经商等社会活动。这种严格的教育和家族管理,使得常氏家族在清代成为了一个儒商世家,其成员通过科举等方式步入仕途,为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         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时,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在科举时代,进士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其中成绩优异者会被授予不同的称号和地位。进士第是按照成绩排列的一种等级,体现了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和排名。这种制度不仅是对考生学术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仕途的一种预示。进士第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建筑或地点,而是科举制度下的一种荣誉称号,代表着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就和地位。因此,常氏庄园的进士第,可以理解为常氏家族中有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授予进士第的称号,这反映了常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功和对文化的重视‌。


从常家庄园过了石牌坊,一看这个挑角门上的匾额,就知道这是常家庄园进士公的府第了,它的堂名为养和堂。由于它的大门上彩绘的门神,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别具特色,远近闻名,因此,这一带人都称它为“门神院”。现在开发出来的是老电影展示馆和常家简史馆。
        古人把广有藏书的地方,叫做“兰台石室”,而养和堂的前院石栏、石影壁、石半亭,真让你顿生进入“石室”的感觉,连正院的夹牌楼花墙,也是石刻的。石柱和半亭石壁上的字,都出自本堂主人常麟书和他父亲--著名书法家常立屏之手。
常麟书是晚清时期山西儒学大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作有五十六部之多,其中《外史歌略》用韵文的方式,向国人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情况,可以说得上是晚清时期,能正确、客观地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常麟书的这种见识与常家世代从事外贸是分不开的。
在养和堂还出了一个晚清时期的“前卫”人物,那就是常麟书的叔父常立教。常立教是光绪戊戌年(1898)参加公车上书康梁变法的山西籍四个举人之一。变法失败,归乡隐居,从事教育。在清末,榆次的许多文化人都曾受过他教授学术和品格的熏陶。










养和堂只是常家庄园只的一部分,展示了常氏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养和堂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常氏家族从艰难起步到成为清代中国儒商第一家的历程。这个家族最初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在四世之前,他们在车辋村只建房置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常氏家族逐渐兴旺起来,尤其是在康熙年间,常氏家族开始经商,其经商地包括大同、繁峙,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苏州等地,这使得常氏家族逐渐成为晋中地区的望族。随着家族的繁荣,常氏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从而开始了养和堂的建设,
养和堂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常氏家族对儒商文化的重视和对和谐家庭的追求。常万达,作为家族的一员,笃信儒家的“中和”之道,希望子孙无论居家还是经营生意都要以和为贵。因此,他将世荣堂只改为世和堂,并为他的子孙修建了以“和”字命名的堂院,如清和堂9、崇和堂·等,这些堂院不仅在村北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新街,而且每个堂院的布局都体现了等级森严和中正对称的原则,展现了古典汉族民居的典范。


























































































































常家的半条街,已经为我们讲述了清朝近2个世纪的兴衰荣辱,在这部百年家族奋斗史中,我驰骋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与常氏家族共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