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古称殷城、邺城等,被誉为早期华夏文明中心之一,位居中国八大古都之首,名副其实。
殷墟遗址、甲骨文都出自河南省安阳市。
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殷墟遗址众多甲骨文的发现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06年殷墟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我们专程为看殷墟博物馆自驾来到河南省安阳市。
我们在安阳市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大量的商代珍贵文物令人感受到伟大的商文明。
参观殷墟博物馆之后,我们对于安阳地区在商朝前后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因而前往安阳市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记录了一座城市和地区的历史。
通过参观安阳博物馆,我们了解到安阳不仅仅只有殷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元、明、清时代,安阳拥有璀璨的文明,在悠久的历史时光中熠熠生辉。
安阳博物馆远远看去好似一座古代王宫,庄严气派。
走进博物馆,玻璃穹顶高挑,大厅给人的感觉空间宽阔。
巨大的浮雕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人上前细细观看。
浮雕的设计独具匠心,内容丰富。
浮雕的基本框架为代表古、今两组浮雕构成整幅画面。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组代表安阳古文明的图形,玄鸟生商、殷墟甲骨、青铜纹饰、刻字卜辞、钟鼎铭文、司母戊鼎等图形,表现了安阳地区曾经辉煌的历史与文化;
另一组图形是竹简小篆、帛书卷轴、雕版印刷、线装书籍、现代图书、数字信息等,表达了中国文字和人类书写方式的衍进。
两组浮雕相互穿插,讲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安阳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包括化石、青铜器、甲骨、玉器、石刻、陶瓷器、货币、书画及近现代文物等类别,时代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能够充分体现安阳历史发展脉络。
众多藏品带领观众感受安阳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其中一些珍贵文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自己文字的朝代。商代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陶器和玉石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商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占卜,并将占卜内容与占卜结果刻于卜骨记录下来。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确证了商代历史的真实存在,也为汉字的演变找到了根源。
岁于中丁牛胛骨辞。商代。镇馆之宝。
岁于中丁牛胛骨辞是一块商代武乙时期的牛肩胛骨,卜骨正面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契刻三行31字。背面有三个钻、凿和灼烧的痕迹。
这块卜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卜骨记载了商代第二十八王武乙祭祀先祖“中丁”和“大甲”的内容。
骨辞有三部分,大意为:在丙寅这天占卜,卜问是否用侑、祔、岁三种方式来祭祀仲丁?最终使用这三种方式祭祀;在辛亥这一天占卜,卜问是否用侑、岁两种方式来祭祀太甲?最终使用这两种方式祭祀;甲寅这一天,用酉的方式祭祀,并用五头牛作祭品。
虎纹青铜钺。商代。镇馆之宝。
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钺与斧外形相似,但钺更大。商代钺青铜钺是军权的象征,也被用作礼器。
经过岁月的洗礼,虎纹依旧,但钺的利刃已经破损。不知此钺当年的主人是谁?
父乙车衢青铜觚。商代。镇馆之宝。
青铜觚是商代饮酒器与礼器。圈足内侧有铭文“父乙车衢”四字。
铜觚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口部和底部都为喇叭状,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圈足内侧有铭文“父乙车衢”四字,是商代后期青铜器中的精品。
兽面纹带盖青铜觥。商代。镇馆之宝。
商代盛酒器、礼器。
铜觥外形仿若一只蹲着的小老虎,昂首卷尾、栩栩如生,十分可爱。
器身遍布华丽的虎纹、兽面纹、夔纹与云雷纹,纹饰生动精美、铜觥制作工艺精湛,代表商代青铜铸造的超高水平,是殷墟青铜器中之珍品。
青釉带盖四系瓷罐。隋代。镇馆之宝。
青釉带盖四系瓷罐出自安阳隋代相州窑。
瓷罐胎质厚实,青秞亮丽,腹部有一圈凸起的弦纹,肩部平均分布四个双条形系,系上端高于罐口,有圆钮罐盖。隋代青瓷四系罐比较少见,且罐盖易缺失,罐带盖更为难得一见的精品。
葵形双凤麒麟飞马纹铜镜。唐代。
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多种文化兼容。
铜镜镜面光泽晶亮,中间是园钮与四叶花斑纹钮座。钮座周围雕有两只相对站立的凤,凤脚下是漂浮的祥云。另有飞翔的麒麟和天马,栩栩如生。
白釉黑彩牡丹纹瓷枕。宋。镇馆之宝。
这只瓷枕是宋代磁州窑的精品。瓷枕造型美观、釉色莹润。通体用黑色刻花修饰,枕面中心的缠枝牡丹线条流畅、花型优雅,枕面外周的团花及枕的中下部变形菊花线条简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釉褐彩云龙纹瓷玉壶春瓶。元代。镇馆之宝。
瓷瓶给人的感觉造型优雅,瓶上图案构图丰满、线条流畅,云与龙都十分有气势。白地褐花,是元代磁州窑的上乘之作。
象牙芴板。明代。
芴板是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板子,分别用象牙、玉、或竹木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明朝规定4品以上官员持象芴,5品以下官员持木芴。
粉彩仕女图瓷盆。清代。镇馆之宝。
这是清同治年间瓷器精品。粉彩瓷盆造型奇巧,彩绘内容丰富,蝴蝶、果实、花卉等描绘细腻、色彩艳丽。一位粉衣女子临窗而坐,左手持一信笺观看,右手握一绢帕。画面精美、立体感十足,引人遐想。
粉彩百鹿图瓷尊。清。镇馆之宝。
瓷尊造型别致,色彩艳丽,通体白釉粉彩,鹿有白、褐两种颜色,在青山、松柏、流水之间或跑或卧、姿态各异,描绘层次分明、细腻生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白玉如意。清代。
如意最早是古代抓挠。明清时期如意已从实用转为艺术品。这件白玉如意的蝙蝠图案寓意福寿吉祥,玉质纯净、雕刻细腻,引人注目。
《殷邺相彰 安阳历史文化展》是安阳博物馆的常设展览。
展览展示了安阳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元、明、清时代,悠久的历史变迁与文明发展。
殷、邺、相、彰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安阳的历史长河。
它们分别指殷墟、邺城、相州和彰德府,是安阳的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时光,熠熠生辉。
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在安阳繁衍生息。
商汤立国之前,古代先民就生活在安阳漳洹流域,留下诸多先商文化遗存。
商王盘庚迁都后,安阳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商代都城。安阳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及人类文明发展史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殷都为墟,安阳漳洹流域又兴起了邺和安阳两个重要城市,一直是列国争锋和北狄南侵的战略重地。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地区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王朝的都城,长达126年,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南迁安阳,安阳这一时期留下众多遗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明程度。
隋唐时期,安阳作为相州的州治,在邺城衰败后迅速崛起,成为战略与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的河朔第一重镇,安阳成为漳洹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
宋金元时期安阳是相州治所,因此处据黄河之险,是北宋与辽金对峙争夺重地。北宋与辽金罢战言和之后,相州城快速发展,至金元时期,相州安阳十分繁盛,成为当时北方著名城市。
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
明初彰德府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明代安阳地区迎来山西洪洞等地区大量移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农业、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繁华市镇。
清末光绪年间,安阳境内修成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便利,使彰德府成为“既庶而极富”的一方宝地。
《殷邺相彰 安阳历史文化展》从不同的角度引领观众感受安阳的古老历史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安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商代都城。殷墟文明在安阳历史占据了重要地位。
石刀、石斧、石钺、石镰、石锛、石凿。商代。
感觉各种石器工具与兵器形状规整,用途广泛。
绳纹红陶鬲。商代。
鬲是古代炊具。器型与绳纹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
竖线划纹黑陶尊。商代。
尊是古代酒器。黑陶尊制作精美,反映出商代陶器制作已达到很高水平。
玉琮。商代。
玉琮是我国古代玉石器,形状为外方内圆,是祭祀时重要的礼器。
铜柄玉矛。商代。
玉矛是为晚商重要的仪仗兵器礼器。玉茅以青铜为柄被称为“金玉同盟”,是品级很高的礼器。
玉戚。商代。
玉戚是兵器类礼器。
斧、钺、戚都是兵器,三者外形相似。
斧的形状窄而长; 钺的刃部比斧宽大;在斧的两边各加一行齿形饰,则是戚。
玉斧、玉钺、玉戚都是仪仗兵器礼器。
兽面纹雕花骨器、燮龙纹雕花骨器。商代。
动物骨骼十分坚硬,能在骨骼上雕出图案精美的纹饰,说明商代加工骨器的工具与工艺达到很高水平。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商代出现了制骨作坊,晚商时更达到专业化、规模化。
商代是骨器作用最大、意义最丰富的时代。
商代骨器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生活用器,如骨笄、骨锥、骨匕、骨针、雕花骨板等小型器具,大多用于日常起居;二是骨镞作为武器。商代骨镞数量超过了铜镞和石镞,在战争方面有很大的重要性。
商代骨器最重要的则是卜骨等与祭祀有关的骨器。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至今已发现十余万片甲骨文,绝大部分发现于安阳殷墟,众多甲骨文的发现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
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这些甲骨文基本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商代的刻辞卜骨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天文气象等方方面面,为后人研究商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岁于中丁牛胛骨辞。商代。镇馆之宝。
殷商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
青铜礼器是商代用于丧葬、祭祀、宴飨等各种典礼仪式场合的青铜器,能“明贵贱、辨等列”,是殷商社会不同等级贵族的标志物,
殷墟时期众多精美的青铜器展示了商代的青铜制作水平与青铜文化。
饕餮纹青铜钺。商代。镇馆之宝。
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钺与斧外形相似,但钺更宽大。商代钺青铜钺是军权的象征,也被用作礼器。
青铜编铙。商代。
青铜铙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青铜编铙的形制、花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以3枚成编最为常见,也有4枚成编与5枚成编。
折线纹青铜鼎。商代。
青铜鼎是古代烹饪器,也是礼器中的重器,象征着权力与地位。贵族的等级地位越高,所用青铜鼎的规格也越高。
火纹青铜鼎。商代。
火纹不是很常见。
兽面纹带流鼎。商代。
这种带流鼎是古代烹饪器,也是礼器。
“戈”青铜簋。商代。
青铜簋是我国古代食器,也是礼器。
此簋虽有些挤压变形,依然能看出造型端庄。颈部饰一圈饕餮纹,上有三个凸出的小兽面首。器底阴刻有铭文“戈”字。
圆涡纹带盖铜方罍。商代。
罍是我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造型。
此罍外形端庄。器盖和器身都有圆涡纹,还有兽头作为装饰。
兽面纹青铜尊。商代。
青铜尊是我国古代大中型盛酒器与重要的礼器。
“丹”带盖铜卣。商代。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也是礼器。卣有圆形、方形等,最大的特点带有盖和提梁。可以看到盖内有铭文“丹”。
兽面纹带盖青铜觥。商代。镇馆之宝。
青铜觥是我国古代盛酒器与礼器。小老虎造型构思巧妙、外形生动、纹饰精美,是商代青铜铸造的珍品。
兽面纹青铜斝。商代。
青铜斝是我国古代盛酒、温酒器,也是礼器。
“屰父丙”青铜爵。商代。
青铜爵是我国古代饮酒器与礼器,亦是我国酒文化的代表。青铜爵底部有铭文“屰父丙”。
青铜斝外观与青铜爵近似,均为三足一鋬,敞口,口沿上有两柱。
但青铜爵有流、尾,而青铜斝无流、尾,且体积、容量比青铜爵更大。
父乙车衢青铜觚。商代。镇馆之宝。
铜觚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口部和底部都为喇叭状,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圈足内侧有铭文“父乙车衢”四字,是商代后期青铜器中的精品。
青铜觚是常与爵组合使用的一种饮酒器,也用作礼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礼记•礼器》中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安阳地区在大量遗址与墓葬群中出土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类型的古钱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历史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古代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实物货币。到商代晚期,贝币称为货币主体。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式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此外还有少量贝币。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大量的流通货币。日渐成熟的金属铸造技术得以大量铸造金属货币。
由于周王朝势力渐弱,列国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列国的钱币。
青铜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布币按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青铜刀币由春秋时期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来。刀币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等国,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
圜钱外形为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上铸有文字,是方孔钱的前身。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有一种说法圜钱由纺轮演化而来。
蚁鼻钱是战国早期楚国铸造流通使用的铜币,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蚁鼻钱小巧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称为“半两”。从此方孔铜钱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延用两千多年。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
从西汉武帝到隋代700多年,五铢钱长期成为历朝法定货币。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整顿币制,废除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中国钱币称通宝、元宝或重宝,钱文由篆书改为隶书为主。
自古以来镜子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上古没有镜子,古人用瓦制成装水当镜子。
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以水为鉴以正衣冠。
秦朝时期开始大量铸造铜镜,不再用水作鉴。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至明代末期,开始以玻璃为镜。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铜镜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华丽的纹饰,丰富的铭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在《殷邺相彰 安阳历史文化展》展览中我们看到历代安阳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镜。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水平与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发展,反映在铜镜的生产工艺与纹饰内容上也随之发生变化。
四乳神兽铜镜。西汉。
四乳神兽铜镜。西汉。
汉代是我国青铜镜铸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铜镜是汉代铜铸造品中最多的产品,铜镜的使用已深入寻常百姓家。
汉代铜镜背面纹饰内容非常丰富,最主要的纹饰有四神、禽兽、五灵、几何、花卉、吉祥图语等。
铜镜构图如行云流水,表现出瑰丽变幻的浪漫之美。青龙、白虎、蛟龙、奔马四神兽造型各不相同,体态矫健。
乳钉纹有着丰富内涵:镜钮代表茫茫宇宙的中心,钮座外的圆格表示大地;圆格外的乳钉表示支撑天盖的柱子;圆形的镜子代表天,取天圆地方、天地吉祥之意。
四神十二生肖铜镜。隋代。
铜镜背面四神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配列,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蕴含阴阳五行学说中四神“镇四方,避不祥”。
外围区域是我们熟知的十二种动物的纹饰,也被赋予了神性。
因为十二生肖也代表一天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所以这面铜镜反映出古人较为原始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
葵形双凤麒麟飞马纹铜镜。唐代。
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多种文化兼容。
铜镜镜面光泽晶亮,中间是园钮与四叶花斑纹钮座。钮座周围雕有两只相对站立的凤,凤脚下是漂浮的祥云。另有飞翔的麒麟和天马,栩栩如生。
菱形双龙镜。宋代。
菱形双龙镜。宋代。
宋代铜镜纹饰多为花卉镜、龙纹镜、禽鸟纹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吉祥铭文镜等类型。
此镜纹饰为二龙对看圆钮,以钮为宝珠,作戏珠状。钮下方是一座三足香炉置于岸边,岸下海浪翻腾,给人生动立体的感觉。
二龙戏珠铜镜。明代。
二龙戏珠铜镜。明代。
明代铜镜缺少创新,主要是模仿汉、唐铜镜的型制,并由此加以演变而来。感觉这面铜镜与上一面相比,缺少了生动与立体感。
展览中展出了各个时期的众多陶器,令观众看到安阳地区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绘彩陶伎乐俑。汉代。
汉代陶俑中常能看到成组出现的伎乐俑,表现出说唱、杂技表演等情境,十分生动,让人看到浓浓的市井气。
我们在商代文明已经看到许多精美的陶器,从中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古代陶瓷的发展,
陶灶。汉代。
陶灶令人想到古语民以食为天。
陶养尊。汉。
汉魏时期民众养殖家禽家畜。动物造型的陶器表达了古人六畜兴旺的愿望。
陶鹿尊。汉。
鹿尊的形象生动且温顺。大概那时已经有了驯鹿。
陶马。北齐。
这匹马给人的印象十分矫健。
三彩鸳鸯尊。唐代。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彩陶,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故称唐三彩。
绘彩陶伎乐俑。汉代。
汉代陶俑中常能看到成组出现的伎乐俑,表现出说唱、杂技表演等情境,十分生动,让人看到浓浓的市井气。
绘彩陶伎乐俑。汉代。
后排陶俑在演奏各种乐器,前排陶俑正在表演舞蹈,十分生动。
绘彩陶伎乐俑。汉代。
前排小男孩正在表演倒立,引来后排观众的掌声喝彩。
陶俑。北朝。
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人们的衣着服饰。女子都是高发髻,男子都头戴帽子。
素烧骑马俑。隋。
马上的人闭着眼睛、面带微笑,感觉很愉快。
素烧武士俑。隋。
武士看起来十分强壮威严。
素烧舞俑。隋。
舞俑衣裙飘飘、舞姿曼妙。
陶俑。唐代。
右手第二位陶俑手抱水壶,面带微笑。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殷都到邺城,从邺城到相州,从相州到彰德,流传下来众多瓷器,令人从中看到中国悠久灿烂的瓷器文化的冰山一角。
莲瓣纹六系瓷罐。北朝。
青釉莲瓣纹盘口瓶。北朝。
青釉黄绿彩瓷罐。北齐。
青釉莲瓣纹带盖瓷罐。东魏。
黄釉瓷注。唐。
白釉褐彩竹鹊纹如意瓷枕。宋。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大型民窑,位于河北磁县,因地属磁州得名。白地黑花是磁州窑特属的装饰品种之一,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安阳地区紧邻河北,受磁州窑影响,民间大量使用磁州窑特有的白地黑花瓷。
白釉黑彩童子执扇图瓷枕。金。
三彩炉。宋。
均釉彩斑双耳瓷罐。元。
均窑位于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白釉褐彩瓷盘。元。
龙泉窑豆青釉印花三足炉。
卵青釉瓷公道杯。清。
公道杯始于辽代,流行于明清。杯中立一人形,体内有一空心瓷管联通杯内外。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漏出。所以在酒宴中,进酒者只能给每位饮者注入等量的酒。故称为公道杯。公道杯还有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五彩入仓图瓷梅瓶。清。
两只梅瓶描绘细腻生动,将人物的动作、喜悦的表情以及粮仓的构造刻画的层次分明,细致的表现出农人收获庄稼、颗粒归仓的景象。
虹彩云龙纹瓷牛头尊。清
感觉瓷尊上的红云与红龙吉祥又大气。
青花开光山水瓷扁瓶。清。
洒蓝釉鱼纹瓷瓶。清
感觉洒蓝釉十分漂亮。“洒蓝釉”创烧于明代景德镇,色调浓郁深沉。因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祭红釉瓷胆瓶。清。
胆瓶造型典雅,红釉色泽大方美丽。红釉瓷器始于北宋时期的钧窑,但因技术、环境等原因钧红的瓷色不稳定。经过不断改进,至宣德时期创烧出著名的祭红釉。因这种红釉瓷器常作祭祀用品而得名。明代嘉靖时期红釉瓷器烧造方法失传。直至清初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烧官窑时,又烧造出红釉瓷器,也称“郎窑红”。
安阳博物馆带领观众穿越3000年历史时空,领略安阳的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