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位于 山西 省 忻州 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
《名山志》载:“五 台山 五峰 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 台山 是 中国 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 菩萨 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广化寺,普化寺,广宗寺,广仁寺,大文殊寺等。
五 台山 是 中国 佛教四 大名 山之一
2004年,五 台山 被评为中华十 大名 山 。2009年6月,五 台山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五 台山 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 五峰 耸立,峰顶平坦如台: 东台 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峰 之外称台外, 五峰 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 台山 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 凉山 ,为避暑胜地。五 台山 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 台山 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 太行山 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 中国 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 台山 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 磐石 ”、“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 台山 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 台山 被誉为“ 中国 地质博物馆”。
我们自驾从 济南 到 忻州 五 台山 风景区,全程490公里,大约需要5个多小时。汽车进入景区需要提前2天在“圣地服务”公众号预约,进到景区后停留不限天数,(注:如果要出景区,可在景区出口处,做二次返山登记后 出景区24小时内还能再进来)车辆预约:提前一天在购票的同公众号,车辆预约处进行预约,按照操作流程填写车牌等信息即可。
如果临时车辆没约上(基本约不上)可以停到景区门口停车场,旁边有24小时免费公交车 途经。根据攻略我们开车到五 台山 中心区,也就是五 台山 南门停车场!
从广化寺出来,再去菩萨顶的途中,经过廣宗寺,也是五台山攻略中致命的寺院
五台山广宗寺,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并在清代进行了重修。广宗寺因其主殿采用铜瓦覆盖而闻名,俗称铜瓦殿。寺内现存有明正德三年只的石碑,详细记录了寺院的建立情况。寺院布局紧凑,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中天王殿与山门合二为一,是其建筑特色之一。
广宗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寺内供奉有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等佛教神祗,以及铜铸的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等,展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艺术。此外,寺内还有法尊法师的灵骨塔,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常务理事,对佛学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
广宗寺不仅是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学者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它的建筑、雕塑和文献都是研究明代以来佛教文化和发展的重要资料。寺内的铜瓦殿,作为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其保护和维护对于保留和传承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台山广宗寺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广宗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镇营坊村山腰,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只并在清代进行了重修。
该寺因其严谨的布局和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被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广宗寺的主殿,即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此外,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都体现了明代的文化特色和佛教信仰。
广宗寺不仅因其建筑和宗教文化价值而著名,还因为其与五台山其他重要宗教场所的紧密联系而备受瞩目。它是法尊法师只出家并最终安息的地方,法尊法师是一位精通藏文并对佛教研究有深刻造诣的学者,他将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只译成藏文,为佛教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广宗寺不仅是五台山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和藏传佛教交流的重要遗址。此外,广宗寺大雄宝殿还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在文化和宗教上的重要性。对于游客和学者来说,广宗寺及其大雄宝殿不仅是参观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研究明代以来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的重要资料来源。
法尊法师纪念馆前的白色佛塔是法尊法师的灵骨塔,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广宗寺只内东北角。这座佛塔高6米,塔身洁白,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9中国佛学院q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精通藏文,对佛学研究造诣很深,曾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只译成藏文。因广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岁圆寂后,选择这里作为他安放灵骨的地方1法尊法师,俗姓温,名庚公,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深州市南周堡村9。1920年,在山西省五台山&瑞普法师座前落发,开始了其近60年的佛教生活。1980年12月14日,圆寂于北京广济寺只,世寿79.戒腊59龄
法尊法师纪念馆只是为了纪念法尊法师而建立的。
法尊法师,俗姓温,法名妙贵,字法尊,是现代著名佛教高僧、佛学家、卓越的翻译家、不惧险难的西行求法者,被誉为“当代玄奘”。他于1902年12月14日出生于河北深县南周堡村,1980年12月14日在北京示寂,享年79岁。法尊法师精通藏文,对佛学研究造诣很深,曾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将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只译成藏文。广宗寺是法尊法师出家的地方,因此他的灵骨塔建在广宗寺内东北角,以纪念他对佛教的贡献
广宗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只,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该寺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并在清代进行了重修。广宗寺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