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四川游(十):游览成都元通古镇

作者:TomsonYang 显示图片

元通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接观胜镇、锦江乡南同道明镇相邻,西与怀远镇毗邻,西北隔西河与何家乡相望,北与上元乡、都江堰市安龙镇、柳街镇相连。



元通古镇依水而建,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这里交汇而得名。这一自然景观不仅为古镇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还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昔日,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


永利桥,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经修缮。砖石结构,三孔拱桥,桥长29.3米,宽8米,拱高1.15米。桥墩园雕鳌形,雄浑粗犷。桥栏以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园雕羊、狮、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萨等,但风化损伤严重。桥北残存桥楼两间。该桥为崇州仅存石桥。
⬇️永利桥图团友拍的。




⬇️汇江桥
汇江桥,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清光绪二年(1876年)。1986年7月,移于双凤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桥长156米,宽2.5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再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垂脊上塑禽乌,塑人物戏文,花脊鸱吻,侧脊四角赞尖,爪角飞檐,塑带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戏文。通宽8.2米,进深3.4米,高5.8米,两端相同。江心墩亭为歇山式屋顶,爪角鸱吻,屋面塑仙鹤等。侧墩为单檐卷棚顶,无雕塑。墩上亭均宽4.5米,深2米,高7.8米。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惜字塔
元通古镇上的惜字塔,又名字库塔、惜字宫,这座塔是青瓦制作,又叫砖塔,是古人崇尚文化,敬畏文字而专门修建焚烧字纸的建筑,高20米,分五层,每层六个面,每面上都有历代书画家的诗和面。惜宇塔造型庄重肃穆,样式别致精巧,不仅是当地的文化象征,还是一个典型的道教宫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黄家大院
黄氏宗祠,在麒磷街南侧。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祠堂。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院落布局,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中设大门,门宽3.55米。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二门为砖石结构,门柱有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门后过厅半坡抬梁梁架。正厅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梁架,7架椽柱。面阔3间28米,进深5.4米(前室),后室深6米。前室厅上设卷棚。花脊鸱吻,覆钟式柱础。正厅后有小院。正厅前右侧厢房5间17.7米。四周封火高墙,门厅部份为拱脊。院内布局疏朗,宽敞明亮。占地838.3平方米。
















天主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广东会馆】
元通曾有多处会馆,但上世纪中,除广东会馆三个门洞外,其余会馆建筑均不复存在,现在是在残存门墙基础上照原貌修复。
⬇️两张图是团友拍的:



⬇️罗家故居
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在黄氏正院之右。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但体量较小,面阔只有3间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门为砖石结构,塑竹子、卷草及楼台亭阁於门面及门顶。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从二门后上楼,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该建筑已十分陈旧,柱、枋及楼栏等多处腐朽。是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地处麒磷街南侧87~119号。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均为单檐木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以黄氏正院为例,临街面阔6间20米。中心间设卷棚为门楼,乳袱上蹲狮。门厅穿逗梁架,穿上架板为楼。厅后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楼口设吴王靠椅。正厅一院单檐歇山式屋面,一楼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阔3间17米,进深3.3米,檐下斜撑弓浮雕缠枝花卉.楼上廊道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正厅稍间设置楼梯上下。地脚枋下砖砌十字孔。明间后屏风与后院相通。后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阔3间14.8米,进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后又一小天井,天井后的房屋屹立文井江边。每个天井侧有厢房,体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数垂柱、雀替、驼峰浮雕花卉、净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