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明朝自洪武筆基,经永乐开拓,历仁宣之治,国力迅速强大;再经弘治中兴,至于崇祯而亡,大明王朝历经276年兴衰,最终落幕。期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现固和加强,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1573年,明神宗朱翊钩登基,年号万历,直至1620年去世,在位长达四十八年。万历年间,商品经济遂勃发展,人文蔚起,极大促进了晚明文化艺术的兴盛;多变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呈现出繁荣的风貌与文化多元的时代特征。
让我们一起走进万历朝,透过这些精美的明宫遗珍管窥晚明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感受晚明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取向,了解明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情况。
明万历/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万历皇帝的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文物原件是皇帝举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最高等级礼服。在古代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这件衮服大量采用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绒缂织,彩色绒线用色多达二十八种,织有279个卍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是明神宗最奢华的一件龙袍。
明万历六龙三凤冠
“六龙三凤冠”属于孝端皇后,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出土时珠翠散乱,考古工作者根据原物进行了复制。冠上六条龙均由金丝编织而成,三只凤以点翠工艺制成。龙、凤口衔珠宝,在由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如意云、花树之间穿行,整个凤冠共镶嵌宝石百余块,珍珠五千余颗,极其奢华。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龍,陵区面积约80平方千米。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气势宏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帝陵建筑群。陵地四面群山环抱,中问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流过,景色十分秀丽。
定陵鸟瞰图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主体建筑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竽。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与其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合葬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寝之一。
定陵陵寝建筑是仿照帝王生前所居住的皇宫建筑格局修建,地面建筑对应皇宫的外朝部分,而玄宫建筑则对应皇宫的内廷部分。定陵地面建筑中的祾恩殿、明楼、宝顶对应皇宫中奉天、华盖、道身三大殿,祾恩殿两侧的配殿对应文华、武英二殿,祾恩门又对应奉天门。定陵玄宫建筑的前、中、后三殿室,分别对应皇官内廷建筑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殿,左、右配室又对应东、西六宫。
死是人一生中至关大事,也必然成为宫廷生活中的大事。凶礼作为宫廷文化之一,凡是陵墓之制、寝庙和丧礼及其祭陵等,均属此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在我国两汉时期己成为丧葬的主流思想倾向。在明定陵出土文物中,也可航“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
定陵是帝王陵寝,万历皇帝以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营建陵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定陵的地上建筑与地下宫殿构成一个整体,它包括了对生与死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一座地下宫殿,不仅是皇帝生前生活的再现,更应视为明代社会的一个缩影。面对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一件件挂放有序的器物、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无不让人感叹定陵的辉煌与壮丽,帝后生前的风华与绝代。
【彩瓷】
明代在宋、金、元彩瓷基础上进一步烧造出许多创新品种的彩瓷,如五彩、斗彩、素三彩,并发展了青花、蓝釉、红釉的制作工艺。明代匠人还将彩色装饰运用到绘画、镶嵌工艺和金银器制作中。明代的制瓷业空前繁荣,既有为朝廷烧造器物的官窑-御窑厂,更有遍地林立的民窑。到16世纪末,位子江西省鄱阳湖畔的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那里有数以万计的陶瓷工匠,他们制作的瓷器不仅供应国内市场,并且出口世界各地。
宫廷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制度,这不仅表现在宫廷建制上,而且表现在宫廷生活中。明代宫廷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即为礼制。明代承袭了传统的礼仪制度,为归统儒家礼制,革故鼎新,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礼制规范,这实际上也是等级制度和政治的一种形式,引导着明朝的政治与社会秩序,对明朝乃至后世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明集礼》与“五礼”体系】
《大明集礼》是明代唯一的通代礼典,也是明代唯一以“五礼”为主体框架之书,其擘划的“五礼”体系奠
定了明代礼制的基本格局,其中蕴含的制礼思路与礼制为大祖之后的历朝皇帝所沿续。
“五礼”体系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明代玉器
明代,提出“法先王”的政治口号,因此大量制作与《周礼》规定有关的礼玉,故在元代曾一度衰落的礼器,如壁、琮、圭等叉重新大量出现,但仿古风格明显。
明定陵出土玉圭 万历皇帝双手持玉圭像
玉圭,中国古代礼玉之一,形制有平首和尖首之分。明代,玉主成为皇室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象征尊贵。依《大明万历会典》所记,洪武六年定,亲王朝现天子,先穿常服行家礼,再穿冕服行君臣之礼,行君臣礼时,天子要执传位大圭,上刻“奉天法祖,世世相传”,以正君臣之位。
金锭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亚腰形,正面刻铭文 “九成色金十两”,背面刻铭文 “万历四十六年,户部进到大兴县铺户严洪等买完”。
金锭底刻铭文“云南布政使司计解万历肆拾壹年分足色金壹锭重拾两委官李绍傅金户杜良金匠沈教”
明代金银器,工艺技巧高超 制作精细入微 造型庄重别致 装饰华丽秀美、雕镂精工细作、品种精美繁多。金银器物用打胎法制成胎型,主体纹样采用锤成凸纹法,细部采用錾刻法,结合花丝工艺组成精美图案,有的器物中镶嵌珍珠或宝石,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以金银珠宝制作装饰品和生活用具,深受明
代统治者的喜爱。
明定陵出土的金银器皿等,体现了皇家气派,具有较高工艺制作水准。为我们探寻明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彩而充满个性的晚明。
器物虽小,意味深长。小小的面盆、皂盒、粉盒、梳具等,无声地映照了明朝沧桑岁月,它们以小见大,包罗万象,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明代特有的文化特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也是器物本身独具的魅力和神韵所在。
一梳一洗,一盥一漱,这些看似繁琐、复杂的盥 洗程序,展现了古人日常生活的画面。
【粉盒)
也叫香盒、油盒、黛盒,用于存放脂粉和香粉,跟胭脂盒有相似作用,属于古代女子日用的生活妆奁用
品。粉盒由盖和底两部分组成,子母口相互扣严。中国古代女子使用妆粉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流行于唐代,宋代已经出口大量粉盒瓷器,可见粉盒在当时已成为古代女子生活的日常用品。粉盒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四边形等,质地多样,早期以瓷器为主,后期出现金银、漆器、玉石等材质。
【何为“抿”
抿子是一种梳妆用具,一般作长柄板刷样,毛齿稍短,是将头油、刨花水等抹于头发上的用具,乡与杭、篦、刮等同置一处。《红楼梦大辞典》将抿子定义为梳理头发的抿刷。之后有专家分析抿字音“™”
,其形如刷。以抿刷蘸刨花水、榆皮水来抿发达到“光梳头”之功效。最早将抿子与刷子做清晰区分的是晚明的《三才图会》,“抿以掠发,刷以去齿垢……”
明代宫廷宴会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分,明代宴礼对各种宴会的举行有详尽规定。在宴会中要严明等级行为,实显皇帝至上权威。首先是规定宴会的规模,“天子”祭天仪式后的庆成宴是最重要的大宴,可以多达二千五百桌,上万人同时用餐。其次是规定宴会座次排位,明朝有《明会典》,根据宗法关系、爵位官职等级等,对宴席座次排位进行规定。在明朝官廷宴会中使用的器物也是琳琅满目,如金爵、金杯、金勺等,无一不展示着皇家风采。
婆金盘、盖、勺 明万历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盘敞口,边沿外捲。盖盔形,素面。勺桃形,把细长、稍弯,中部有弦纹六道。
鎏金提梁罐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明万历
小直口、广肩、弧腹、平底,肩两侧附具与一2形提梁相套。盖作覆盆形,圆纽。
【古代宴饮〕
古代宴会繁多,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朝廷举办的密大宴会,如喜庆加冕、册封、庆功、祝捷、祝圣寿、
点元、大节日等赐宴,所谓“琼林家。“鹿鸣宴”等。二是臣條接驾举办的宴会,它专为皇帝而设。三是官僚缙绅士大夫们的社交宴会。四是民间社交宴会
瑬金梨形壶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直口,短颈,鼓腹,圈足,曲形把,细长流,弧形盖,圆钮。
金盏
北京市昌平区明+三陵定陵出士
明+三陵博物馆藏
明万历
蓄中心立一树墩形座承盏,托盘沿面刻相连云纹,腹壁饰云纹,底压刻龙赶珠及云纹,座口饰如意云头纹,其下为16个覆莲纹。
明代宫廷金银器,最引人之处是在金碧辉煌之中凸显出天然宝石的灵韵,各色宝石在大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以金丝围绕,仍保留着宝石原有的不规则形状,避免了凤冠、金簪或带饰上各图案造型的雷同,而以自然、丰富的状态体现镶嵌宝石的韵味,与黄金相配富丽堂皇,令人充分感受到人工和天然的完美
结合。
饰物不仅能反映社会现实,还折射人类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具有顽强生命力、亲和力、扩张力的文化基因。明代金银首饰,在类型和样式上大量增加,名称和插戴方式也更加细化。两汉以来用来挽发的折股钗,到明代已经不常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簪子,有的在簪首镶嵌宝石作为装饰,有的则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乡种工艺,制作出更加精细复杂的样式。
鎏金鏨龙凤纹瓶 鎏金香盒
明万历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鎏金錾龙凤纹瓶颈细长,筒形,两侧附贯耳,扁圆腹,圈足,腹刻龙凤赶珠及云纹。金签一双,金铲一
个。
鎏金香盒器底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庚申年银作局制金香盒一个重二十两”
铜鼎式炉(带座)
武汉博物馆藏 明
鼎式三足炉,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古朴典雅。口沿下方装饰六枚园形乳钉,上绘涡纹。配红木盖及底座,盖面饰镂空变形柿蒂纹,中间配玉童子炉顶,童子头盘双髻,左手持灵芝搭于右肩。
银叶初温火缓,金猊静袅烟微。
此时清赏只心知。难向人前举似。
(宋)陈深《西江月•制香》
炉瓶三事
“炉瓶三事”为古人经常陈设的三件焚香用具:香炉、香盒、箸瓶的合称。古代焚香与现今的线香不同,多用香粉、香饼、香九之类,故用香盒储放。箸瓶用来放置香著、香铲等夹取香料的工具,香炉则为焚香用器。“一炉、一盒、一瓶” 的香具组合,与瓶花、香案、香几相搭配,成为当时文房清玩的常见陈设。
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等礼仪场合戴用。
明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
六龙三凤冠为孝端皇后燕居冠,冠上六条龙均由金丝编织而成,相栩如生,三只用翠鸟羽毛粘贴的凤居下,仿佛要破空而起。龙、凤口街珠宝,在由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如意云、花树之间穿行,整个凤冠珠光宝气,极其奢华。
明万历六龙三凤冠(复制品)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六龙三凤冠”属于孝端皇后,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出土时珠翠散乱,考古工作者根据原物进行了复制。冠上六条龙均由金丝编织而成,三只凤以点翠工艺制成。龙、凤口衔珠宝,在由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如意云、花树之间穿行,整个凤冠共镶嵌宝石百余块,珍珠五千余颗,极其奢华。
明万历/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复制品)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万历皇帝的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文物原件是皇帝举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最高等级礼服。在古代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这件衮服大量采用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绒缂织,彩色绒线用色多达二十八种,织有279个卍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是明神宗最奢华的一件龙袍。
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圆领,全身分为三大片,大襟、小襟各为一大片,自前至后,背后有一盖布,三大片各不相连。袍里为黄色纱。另外在袍面与里之间有社布一层,由绢、纱、罗不同质料的织品缝在一起。底为“王〞“寿”字如意云、蝙蝠。袍前后各三团龙,左右两侧各二,左右两肩各一。肩左右饰日、月、华虫,背上部饰星辰、山,下部团龙两侧饰宗華、藻、火、粉米、黼、黻。团龙下部饰寿山福海,周国为八吉祥图案叉火珠、流云。龙身缂孔雀羽,团龙为金地,宛寿宇缂圆金
毡靴由护膝、靴筒、靴底及毡里制成。护膝部分为缂丝,两侧各一寿桃,上部为二°“王”字,下为如意,灵芝,寓意〝万寿如意”,栏边为行龙。靴筒为缎面,里社有粗细白布各一层。靴底里有薄皮革一层,靴外用绸、棕制成,纳实,前半为正绱,后半部分为反绱。毡里自简至脚擀制而成,无接缝。在毡里与靴面之间前后夹有白粗布衬一层,最后于口部将缂丝护膝缝在站里上。
翼善冠
翼善冠,是明代皇帝、太子、亲王等皇室成员所着之首服,其结构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是二龙戏珠。作为明代皇帝常服冠戴的翼善冠,明定陵共出土3顶,形制相同,质料不同:一顶为金丝翼善冠,另两顶为乌纱翼善冠。
三菱形金带饰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三菱形,底部由三菱形和 “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其上镶猫睛石 宝石、珍珠。
三菱形金带饰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士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三菱形,底部由三菱形和 “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其上镶猫睛石、宝石、珍珠。
【中秋•月兔〕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怡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至明清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明代中秋节,宫中要赏秋海棠、玉簪花,穿戴“天仙”“月宫”“月免”“桂树”等纹样的服装武首饰,其中以玉兔纹样最为常见。玉免是月亮的象征,古有:“金乌西坠,玉免东升”之说。明定陵出土有嵌紫晶免金簪和金环镶宝玉免耳坠,其中耳坠系一嵌红宝石的玉兔,玉色青白细润,免竖耳,眼睛为红宝石镶嵌,炯炯有神;直立,抱杆,下有白,作捣药状。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辰的鼎盛时期,佩饰艺术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明代乡样的服饰纹样、佩玉习俗、纽扣带饰,都给人以不同以往的艺术与审美享安。明代的佩饰有着实用、美观和标志地位的作用,比如佩饰中的吉祥图案、动物图案、自然气象纹、几何图形纹、人物纹样等,均包含着深远的美好寓意。
【纽扣】
《说文》日:“纽,系也;一日结而可解。
明代出现了一种子母扣式纽扣,扣子有两头,扣眼在中间以柄套环,明代纽扣已经首饰化,造型多采
用如意形、银锭形、“己”字形等,材质多以金、银、鎏金为主。
“鱼”的吉祥寓意
鱼在中国图案中是一个流传极广的装饰形象。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鱼形纹样。在骨雕、石刻、玉雕、陶瓷彩绘以及织绣等历代工艺美术品中,众多的鱼形更是形态生动、造型优美。中国人喜爱鱼纹,更赋子它一定的人情味,古人把盼望书信交流的美好情感称作“鱼雁传书”,鱼与“余”和“裕”读音相近,因此,鱼一直是吉祥物之一,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富裕。
濟金寿字纹木托嵌宝石带扣
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云头形,底部为二龙戏珠花丝金托,托中心还有一花丝金托,其上嵌黄宝石,周围嵌有宝石和珍珠,
{腰帶与帶钩】
明代的腰带饰玉有钩环、带扣、带穿、挂环、带钩等。从使用来看,带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横钩,用来系结终带;另一种是纵钩,使用时钧头向下,钩挂其他物品。明代玉带钩的使用受到传统玉器的影响,亦分为横钩及纵钩两种,横钩主要用千结带,纵向使用的钩是挂钩。
《大明一统志》
明代官修的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吕原等奉敕纂修。全书共九十卷,以明朝行政区划为纲,分卷
立目。《大明一统志》突出了皇朝总志寓含政治观念的意识,反映出明代天下一统和居天下之正的观念。
《大明一统志》附《大明一纪之图》(明天顺五年内府刊本)
《今吉舆地图》
明沈定之、吴国辅等撰,三卷本,以墨色的明朝地图为底图,绘《今古华夷图》《明肇造图》《明统
一图》《历代职方图》(每朝一幅),共计五十九幅。
在绘制上采用古朱今墨着色来表示古今地名、地理的变迁。此为目前存世的中国最早使用朱墨双色套
印的历史地图集。
《今士奥地图》附《大明万世一统图》(明紫祯十六年山阴吴氏刊朱蛋套印本)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历各民族历史传承的丰富性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时代特色、地域特点和民族个性,也因密切的政治、经济、社会交往互动而互鉴交融。与此同时,中国也与世界相互沟通,通过外交、贸易、宗教等途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互动,逐渐走向近代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高度。
明万历“万历卅一年”款铜罗盘 武汉博物馆藏
明“万历三十一”年罗盘,刻度精确,是古代堪舆之学的体现,对古代航海技术和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掐丝珐琅缠枝莲阿拉伯文双耳瓶,明,武汉博物馆
掐丝珐琅缠枝莲阿拉伯文带盖粉盒,明,武汉博物馆
祭蓝釉堆塑蟠螭蒜头瓶,武汉以博物馆
祭蓝釉堆塑蟠螭蒜头瓶,武汉以博物馆
晚明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内外文化交流频繁,从思想观念到社会风俗,从文学艺术到百工技艺,互鉴融合,蓬勃发展。
明万厉青花缠栈莲纹葫芦瓶
明万历时期,因皇帝信奉道教,故这一时期经常出现葫芦形的瓷器。这件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器形高
大;造型别致,上为圆形,下为方形,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时空观念。器身饰缠枝莲纹,满布青花,青花呈色浓翠,熠熠生辉。
明万历五彩人物盘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明代彩料中无蓝彩,皆以青花代之,故称“青花五彩”。这件“大明万
历年制”款五彩人物盘,胎质紧密,釉面莹润,盘内绘青花五彩人物纹,四周饰五彩缠枝花卉纹,画笔灵动挥酒,气韵连贯流畅,构图繁而不乱,色彩丰富艳丽。
[南澳一号”沉船】
“南澳一号”沉船,2007年发现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是一艘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外贸商船。沉船出水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大乡为明代东南沿海地区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不仅是明代科技与工艺的代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贸易交流的重要物证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一般是指明末清初到清朝中叶,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而展开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是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恩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实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传教,这些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其见问也被记录下来传回西方,重塑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实现了中西方在历史上的一次跨文化交流。
利玛窦 (1552-1610),意大利人,天主数耶然会传数士,李者,利玛突是他的中文名宇。明万历年间,杂到中国传投。他主张拧孔五之道、宗法敬祖思想问天主教相社合,同时向中国社会传揭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观点,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推动者。
徐光启(1562-1633),宇子光,号玄危,松江府上海县人。信仰天。主教,曾从恋大利传教士利玛突学
习天文、效学、测量和水利等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合泽出版《几何原本》;《测运法义》等书,是介绍和
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板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亚买贡献。
飞云楼(模型)
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藏
飞云楼高23.19米。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楼顶。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名出抱厦,平面呈十子形。飞云楼构架奇巧,在内槽四角立四根通天金柱,从底层直达顶层。四柱间分层设额枋、间枋、地板枋、穿插枋等多层枋材相联贯,形成庞大的正方形筒式框架,作为整个楼阁的骨干。檐下斗棋密致,近三百攒之多,依不同位置结构造型各异,有五踩、六踩、七踩,要头有蚂蚱头、麻叶形单幅云、龙头式等,昂有象鼻昂、琴面昂等。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堪称我国明清木构楼阁建筑精品。
明万历/青花寿字云龙纹罐
武汉博物馆藏
明万历青花寿字云龙纹罐也属万历时期的大器之作,此件瓷器纹饰风格浓郁明快,苍龙形象凶猛,体现出万历朝尚武的时代特征。
展厅顶部采用了万历年间徐光启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测绘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自然光透过《星图》照亮了四百年前的夜空。“惟日与月”展在保证展览内容的专业性的同时,从视觉感官上为观众带来了时空穿越般的沉浸式体验。
结语
CONCLUSION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来的冲刷洗礼和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并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特定的明代历史文化,其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罗万象,灿若星汉,是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