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四日行之第一日: 绩溪·龙川风景区

作者:一念花开 显示图片

……精彩继续……
书接上篇,《皖赣四日行之第一日:坎头古村》@https://imfw.cn/l/321554546

从梅干岭观景平台出发,导航龙川风景区停车场。


都是曲折的山路,不过车子比较少,还是比较通畅的。停车场就在景区的门口。停好车,便可以看到景区的大门。
龙川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皖南绩溪县龙川村,是胡姓聚族而居的,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龙川旅游风景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胡氏宗祠,为江南第一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奕世尚书坊是明代正宗石雕牌楼,为徽派石雕之最。
游客中心的门楼上是前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先生所题的“中国龙川”。


景区进门是一处江南风格的庭院,名叫“仁和园”,曾是龙川胡氏世祖念五公当年接待有“地仙”之称的风水大师赖文正的馆驿旧址。
传说在赖文正的帮助下,胡念五对龙川风水格局进行了改造,修建胡氏宗祠,并请了一户丁姓人家钉住龙川村这艘大船,从此龙川胡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从旁边的月洞门进入龙川水街。


向西不远是水街的入口,我们沿着石板路向东而行。


龙川溪绕村而行,最后汇入登源河。这是溪上的朝笏桥。


当年龙川始祖胡焱在朝笏山选址决定举家由青州濮阳迁往龙川。胡氏族人将桥命名为朝笏桥,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祖训。


从风水角度,两岸河堤各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名字—龙堤、凤街!现在我们脚下踩的就是“龙堤”,它衍出于河东的龙山,对面的“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凰山而得名。
在构造上也大有讲究。请看,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对面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


龙溪桥。桥两侧各立莲花望柱八根,寓意“四方迎宾,八面来风”。


上下两图分别是在桥西和桥东河岸上拍的。


沿着水街往东走不多远,南面有个巷口通往徽商纪念馆。这里浓缩了绩溪县的徽商历史,尤其是龙川胡氏徽商的历史。








纪念馆的东侧是胡炳衡宅。宅子主人为徽商胡炳衡,其子胡增钰,其孙胡锦涛同志。胡炳衡宅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前厅后室,四围封砌马头墙建筑法式。目前没有开放。


这里和奕世尚书坊一起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回到水街,眼前是一座路亭。亭子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门洞上方石刻有“如心亭”字样,取“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寓意。


如心亭临溪的一面设有“飞来椅”,又称“美人靠”。


如心亭的东边是康惠桥。


这是站在康惠桥上拍的如心亭。


再往东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牌坊。奕世尚书坊是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的。坊为仿木结构,三间四柱五楼。主体结构由四根立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整体结构用侧角做法,向内收敛。额枋图案采用浮雕、镂刻、圆雕等工艺,刻划成鹍鹏展翅、仙鹤腾飞、太狮滚球、双龙戏珠等画面。


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明代书法大家文征明手书。所谓奕世,即一代接一代的意思。胡富是明成化戊戌科进士(1478年),胡宗宪是明嘉靖戊戌科进士(1538年),两人刚好相隔60年荣登金榜,故冠以奕世。
坊上有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二十六日立。这是当年的原物。


坊北的龙川溪上有中石桥,在“都宪坊”与“奕世尚书坊”之间。
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一墩两孔,南北两侧各用五根巨形麻石条搭成,取“出门五路皆得财也”之意,象征官、民、商、释道、兵的“五道”。
中石桥的建造者为龙川第21世祖胡之纲(胡念五),胡念五希望过桥的子孙都能以 “十全十美”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故石桥又名十全十美。


桥北面是都宪坊,这是近年复建的为明朝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的牌坊。
这是坊的南面。


“都宪坊”最上方为“圣旨”二字,下额标有“正德十一年丙子科副都御使胡宗明”。胡宗明曾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即行使监察之职兼统领地方事物,为地方最高长官。
这是坊的北面。


两座牌坊,一为恩荣,一为圣旨。牌坊的等级,一等是“御赐”,是皇帝下诏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是“恩荣”,是皇帝准许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比如“奕世尚书坊”;三等是“圣旨”,是家族出现了不起的人物,向皇帝申请并得到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比如“都宪坊”。
都宪坊的背后是一条小巷。小巷里的烟雨江南,网评不错,我们中午选择在这里用餐。


午饭后,我们沿着龙川溪的北侧向前游览。在都宪坊的东侧是澄心堂纸作坊,门额上的“毛主席万岁”还保留着岁月的印迹。


再往东便到了少保府,这里也是胡宗宪抗倭纪念馆。


这里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史料和声光电技术记述了胡宗宪的种种抗倭事迹。在这里我们还了解到,胡宗宪是明确标记钓鱼岛归属领土的第一人。
进门先是介绍龙川及胡宗宪的生平。





这里是天井,正中有胡宗宪的雕像。


天井两侧及北面房间详细介绍了胡宗宪的抗倭事迹。









以及抚民兴业,造福桑梓的事迹。







东侧最南边的厢房里展陈的是胡宗宪以后的绩溪历代名人。



这间厢房东西都开门。从东门出来,可以直接出去,回到水街。也可以去对门的胡富纪念馆。


胡富纪念馆的大门。


进入后先看到胡富的雕像。胡富(1454~1522),字永年,绩溪龙川人,官至户部尚书。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
厅中挂“二品世恩”匾额,两侧柱联为“为政尤贵合乎民心,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旁边的展厅分“少年神童、大器晚成;公正执法、平反冤狱;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勤政廉政、爱民如子”四个展区介绍了明朝户部尚书胡富清正廉洁的一生。







溪中的简易木桥,这只是其中之一。


少保府旁边就是先贤祠。乡贤祠是专门供奉“乡贤”的祠堂。封建时代,一地德行高尚的人被尊称为“乡贤”。


进门两侧是绩溪的特色非遗图文展。




乡贤祠外侧绘有八位名人事迹,如“胡富架桥”、“雨田行医”、“宗明修谱”、“丝厂泰斗”等等。



乡贤祠内侧,龙川历代德高望重、有惠于乡里的族人名讳汇录在这里,其中杰出者又绘制容像供奉。




出乡贤祠继续往东,便是胡氏宗祠。溪对岸则是一块大的照壁。


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是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
祠堂为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这门楼又俗称“五凤楼”,取“丹凤来仪”之意。
这是从侧面拍的。


祠堂两边分别有宗祠介绍碑和文保碑。1988年1月13日胡氏宗祠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到龙川溪对岸拍的,可以清晰地看到正门的门神。


门楼内,大门前面石鼓、石狮对峙。



门上方是董其昌书写的“胡氏宗祠”匾额,门上则绘有门神。


我们从左侧侧门进入祠堂,面前是一处很大的天井。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


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左侧廊壁上的木板上刻有龙川简介和世系图等等。



这是祠堂正门的背面,门坎很高,而且大门紧闭。一般情况下是不开正门的,据介绍上次开正门还是2012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来祭祖时。


门边有一块木制屏风,上面书有乾隆四年张廷玉等奉旨敕修明史中有关胡宗宪的记叙。


旁边还有一座古钟。


祠堂正厅为5开间,是宗族后裔举行祭典的地方。


正厅由高10米,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和大小21根“冬瓜梁”组成。立柱竖在莲花瓣柱上,底层为八角形磉基。
厅中的桌子名为夫妻桌,又叫合欢桌,鸳鸯桌、团圆桌。夫在外时,拆开一半;夫妻俱在,合成圆桌。


厅左右共有二十幅梅花图,前厅有十三幅梅花鹿图,寓意“和平共处,福禄苦享”。






厅中西侧前四幅荷花依次寓意为“和谐”、“和美”、“和顺”、“和鸣”。图中荷叶下皆有成双成对的水生动物。第一幅是一对螃蟹,意为“和(荷)谐(蟹)”;第二幅是一对鸳鸯,意为“和美”(鸳鸯有和和美美之意);第三幅是一对大虾,意为“和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由于虾通体光滑,且有弹性,故对虾纹饰有和顺之意);第四幅是一对蛙,蛙鸣荷下,意为“和鸣”。


后进是享堂,是放祖宗牌位的地方,7开间,分上下两层,重檐建筑。



两厢隔扇门裙板均为木雕花瓶图,计100幅(至今尚留48幅),寓意“百世平安”。




据说这幅花瓶上共有四十八个圆环,胡总则是胡氏笫四十八代孙。是巧合,亦或天意!


第三进的南边还保存有一块匾,是文征明(文是胡宗宪的部属)题写的“世恩堂”。(玻璃反光,拍的不是很清楚)



胡氏宗祠的旁边有一处副祠,名为丁家祠堂。副祠位于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比较简陋。
据说龙川是船形,村里全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铁锚就无法停航,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稳住。奇怪的是,丁姓至今已单传16代,但薪火从未断档。
丁家祠堂地势比胡氏宗祠略高。


但屋檐明显低于胡氏宗祠。里面看得很清楚,而外面都看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明升暗降”。


祠堂匾额为“邦家之光”,据说是文征明题的。但是邦字一撇没出头,因为说不能让人家抢了风头。


祠堂隔壁是“杏林程苑”,门关着,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溪上有石桥,名为下石桥。龙川溪在前面汇入登源河。


过桥走到河边,这里是龙川驿道。龙川驿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驿道,起源于周朝。在古代,由于水路运输的局限,龙川驿道成为了连接江西各地的重要通道。



河边有龙峰阁


从阁内望登源河河水远去,流入练江,最终汇入新安江。


从阁里向东可见河面上的红桥。


这是一座网红桥,没看到名字。桥为拱桥,桥身舞动如龙,河水碧绿如镜,桥中拱与倒影会合成圆。下面是分别从不同方向拍的照片。



这座桥的旁边原有另一座网红桥,上官桥。可惜前段时间的大洪水冲垮了,原本想打打卡的,只能留下遗憾了。(下面是网上找的,看上去很有画面感,真的很美!)



跨过网红桥,桥对面是座小山,古称横山,又以形状如鱼,被人称作“上水金鱼”。山旁有石阶通往灵山庵。


灵山庵与龙川村隔河相望,始建于嘉靖甲子年间,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一直香火鼎盛。传说胡宗宪少年时曾在这里修文练武。后来,又有人说,山形如鱼,宜佛不宜武,于是辟作尼庵,供奉如来、观音。



龙川很美,但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匆匆浮光掠影,我们继续向下一站出发。
三清山,我们来了!

……未完待续……
下一篇《皖赣四日行之第二日:玉山·三清天下秀》@https://imfw.cn/l/32155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