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过南美四国(五)到达南美最富国家

作者:跟我走四方 显示图片

匆匆走过南美四国,告别了玻利维亚,接下来的目的地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和智利国会所在地瓦尔帕莱索。

玻利维亚拉巴斯没有直飞圣地亚哥的航班,因此,要到秘鲁利马转机。嘿嘿,三到利马哦。

早班机,4点多就到拉巴斯机场啦



第二段,利马到圣地亚哥,飞行4个半小时,下午14:30,终于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啦。


智利,号称“南美最富国家”,人均GDP2.9万美元,是南美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班牙语:Santiago),始建于1541年,坐落在马波乔河畔,东依安第斯山。圣地亚哥全称为圣地亚哥·德·智利,是智利最大城市,是南美洲第四大城市。是智利工业与金融中心,是全国陆、空交通中心。智利国会则设在西边120公里的海滨城市瓦尔帕莱索。


圣地亚哥武器广场(Plaza de las Armas),是圣地亚哥的中心,四周汇聚着圣地亚哥城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机构。


武器广场周围环绕着许多精美的历史建筑,东侧有圣地亚哥市政厅,北面有中央邮政局和智利历史博物馆(原皇家法院),西面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神圣艺术博物馆、大主教宫。广场周围有古老的商店,很多小摊位,相当热闹。武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已被智利政府宣布为“特色街区”。


中央邮局是一座邮政博物馆,记录了智利邮政200多年的发展历史。


邮局旁边就是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原皇家法院和国库所在地,建于殖民时代末期,1804-1807年。


武器广场西侧是全智利规模最大、最气势磅礴的大教堂!


武器广场上很多雕塑,看得眼花缭乱。


圣地亚哥法庭外的雕塑




有两尊雕塑特别引人注目:广场东边的骑马铜雕和西北角上的印第安人头像雕塑。

在其他城市的武器广场上看到的都是南美解放英雄的塑像,而这里的塑像居然是征服者瓦尔迪维亚(Valdivia)塑像。西班牙征服者的骑马雕像引起印第安人的不满,多年来曾引发多起印第安人的游行抗议。智利政府的解决办法是,在广场的另一边塑造了印第安人石雕头像。


印第安石雕头像,模糊的眼部造型意味着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和思念。


在武器广场看看各色人们,也是一种体验。











嘿嘿,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共享单车。



瓦尔帕莱索坐落在南太平洋沿岸,是个港口城市,距首都圣地亚哥120公里。从圣地亚哥城坐大巴出发,车程一个多小时。

瓦尔帕莱索,其前身是一座印第安人的小村庄,1536年,西班牙探险者发现此地,船长胡安·德·萨维德拉用自己家乡的名字为其重新命名,自此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因为距离麦哲伦海峡上部不远,瓦尔帕莱索成了欧洲人前往南美或北美洲西岸地区必然停靠的补给港。

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淘金热,瓦尔帕莱索作为中继站,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由不足3万人的西班牙小镇,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6万人的大城市。瓦尔帕莱索也被冠上了“太平洋珍珠”的雅号。2018年9月,在世界旅游大奖颁奖仪式上,瓦尔帕莱索港被评为“南美洲最佳游轮港口”。



随着巴拿马运河在1915年开通,几乎是一夜之间,美洲西海岸通向欧洲的船只,都改道运河,世界港口的地位一旦消失,瓦尔帕莱索繁华不在,逐渐衰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大量独特遗产丢失了,许多智利人都放弃了这座城市。

瓦尔帕莱索是智利国宝级诗人聂鲁达的故乡,这个名头还算响亮。50多年前,很多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诗人、画家们来到这里,一场草根阶层的保留运动在瓦尔帕莱索蓬勃开展,最终,瓦尔帕莱索作为经济重镇的地位虽然不在,却发展成了智利的文化中心,太平洋珍珠华丽转身,成了智利的文化首都。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民间力量的一场大胜利。











瓦尔帕莱索老城,所有的房屋都是依山势而建楼,层层叠加,鳞次栉比。大部分房子都把屋顶和墙面涂抹着鲜艳的颜色,好像一个个彩色火柴盒叠摞在一起,异彩纷呈,看得人赏心悦目。




索托马约尔大广场 (Sotomayor Square) 被称为瓦尔帕莱索“历史和责任的象征”,以引人注目的纪念碑闻名,是瓦尔布莱索的必看景点。

海军英雄纪念碑,为纪念在1879年智利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一场伊基克海战 (Iquique Naval Battle) 中牺牲的海军将士而立。这场海战发生在1879年5月21日,所以智利将5月21日定为“海军光荣日”。


瓦尔帕莱索是依山而建的港口城市,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交通工具,为方便居民,早在1883年,人们就修建了“电梯”(Ascensor)用来连接山海,整座城市先后建设了28座电梯。名为电梯,但更像轨道式缆车,铁轨斜度大多超过30度。如今仍有15部缆车在吱吱嘎嘎地运营,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城市的名片和招牌,价格也十分便宜,票价是100或200智利比索,相当于人民币1-2元。





从缆车出来,高处有保留得很好的精美建筑,以前是私宅,后人捐出,现在开辟成博物馆。 




随意转转,街道两旁的墙壁上,色彩斑斓的涂鸦随处可见。



嘿嘿,居然发现了熟悉的方块字,好亲切哦
















彩虹阶梯别错过,很适合拍照





特别提醒:相机挂胸前。拍照也要注意周围,环境虽美妙,也有暗流涌动时。

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出生于瓦尔帕莱索,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3年9月23日死于中毒。

诗人一生,主要将爱情、诗歌和革命三个主题推向了堪与马丘·比丘试比高的高度。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聂鲁达故居建在半山腰一条普通的街巷里,面积不算大,是一栋五层小楼,每一层都可以俯瞰浩瀚的太平洋。他花费了整整三年亲自来装饰这所房子,每个房间都有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带回来的装饰品。第三层被设计成会客厅,第四层是卧室,第五层则是日光倾泻的写作室。值得参观,可惜,里面不能拍照。(此图片来自网络,鸣谢发布者)


回到圣地亚哥,已是黄昏,正好赶上看日落。

俯瞰圣地亚哥有两处好地点,圣卢西亚山和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圣母山)。

圣地亚哥作为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已经有了400多年的历史。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给圣地亚哥打上了浓重的欧洲文化烙印,市中心的圣卢西亚山,虽然只有230米高,却是整个圣地亚哥城市的发源地。当年,圣地亚哥的建成仪式,就是在圣卢西亚山举行的。沿着圣卢西亚山的小路拾级而上,可以登高远眺美丽的城市风光。

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殖民时期得名“圣·克里斯托瓦尔”,意为,旅行者的保护神,此山可引导那些前往圣地亚哥的人们顺利抵达目的地。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是安第斯山余脉,坐落于城市东北部的大都会公园内,高870米,是圣地亚哥市的至高点,更是俯瞰圣地亚哥的最佳地点。山顶立有一尊高23米(雕像14米),重达36吨的汉白玉圣母像,是法国著名雕刻家瓦尔多斯内的杰作,建于1903年。


时间关系,只上圣母山打了个卡。这里不像圣卢西亚山,只能步行上山,这里是有上山轨道车的,到站下来,走一小段路,就到山顶了。


也有缆车上山,很方便。



落日时分,圣地亚哥全城沐浴在暖阳中。







有一条十字架小径,宗教味道很浓,十字架上是现代派的绘画。



南美第一高楼,圣地亚哥办公大楼科斯塔内拉塔,是一座300米高的大楼,64层,封顶于2012年,目前是南美洲第一高楼。




根据行程安排,明天要去智利南端的百内国家公园了,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