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概况: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
20世纪以来,寿县发现了众多楚墓,出土了大量文物。
1933年、1938年,原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了包括楚大鼎等文物4000余件套,开启了楚文化研究先河。
1955年,寿县发现春秋时期蔡昭候申墓,出土文物达584件套,绝大部分为青铜器。寿县还先后出土鄂君启金节、大府铜牛、楚金币等楚国重器。前身寿县博物馆于1958年建馆,珍藏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
2022年6月11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设计充分挖掘古城元素,彰显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建筑理念,通过"瓮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现代院落和极简主义设计手法既有巍巍古风,又具现代气息。
●关于展览
▽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安徽楚文化陈列主要包括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四个单元,寿县文明史陈列主要包括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七个单元。
●详细地址: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
●交通攻略:
▽公交可乘5路公交,到楚文化博物馆站下车即到。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09:00-17:00 停止入园16:30
▽周一 不对外开放
●观览时间
▽2024年5月14日
●馆藏精品
▽战国•越王者旨于赐剑
▽东汉•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
▽北宋•"重佛舍利"缠枝牡丹纹金棺
▽楚•金币
▽春秋•三足羊首铜尊
▽明•“颖州开元寺”大铜钟
▽东汉•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
●欣赏文物
▽东汉•铜鎏金兽形承投器
▽明•十八罗汉坐势铜造像
▽春秋•蟠独纹兽流铜匜
▽东汉•鎏金铜甬钟
▽唐•黄釉大瓮
▽战国•蟠虺纹兽耳铜方壶
▽春秋•蔡侯编钟
▽汉•圆形银饼
▽明•城内城浮雕兽足铜香炉
▽微缩的寿州古城
●门票价格
▽免费预约。
●关于讲解
▽人工讲解费100元。现场有讲解器租赁(押金200元,归还后从押金里扣除费用30元,同时赠送一副新的耳机。)
●观览建议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离寿县古城不远,日常人不多,不需要提前预约,进门登记。
●盖章攻略
▽大厅总服务台免费盖章(8枚)。
●观览随笔
▽楚文化博物馆今年5月8日刚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拥有230件套一级文物,比很多省博物馆都要多。其中七件镇馆之宝集中在1楼《安徽楚文化陈列》和2楼《寿县文明史陈列》展厅。
另外2楼的《寿春寿文化陈列》,应景之作而已,通过字画、雕刻作品展现了"寿"字,一般观览一下即可。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收藏楚金币最多的博物馆,展厅布置很用心,158枚金币金光闪闪。
【附录】
●【楚国都城变迁】
郢,原为楚国在江陵的国都名,因为秦国白起拔(攻破)郢,加上五国合纵失败,楚王被迫接受春申君黄歇建议,迁都到现在的寿春,怀着对故都的怀念,寿春又称作寿郢。
在这里,楚国走完了它的最后十九年。
楚国都城脉络:
丹阳(大概率在今河南淅川:开创发展期
郢都(今湖北荆州):崛起鼎盛期
陈地(今河南淮阳):白起拔郢急剧衰落
巨阳(今安徽阜阳北):秦军再攻继续衰落
寿县(今安徽寿县):最后苟延残喘的十八年
对于楚国,早期的迁都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但是,自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也就是秦国崛起开始,楚国之所以迁都,主要是因为原先的都城被攻陷了,并且遭到了战争的破坏,所以搬迁到一个新都城,以此暂避锋芒。
●【楚国起源】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小红书•楚华成章
(1)楚国起源
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古镇。由于历史悠久、史事丰赡,当地很早就有了修建博物馆和保护文物的意识,著名的书法家、考古学家司徒越先生,更为寿春文物保护事业奉献终生。寿县博物馆于1958年建馆,是全安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珍藏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其中古楚国文物7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寿县博物馆一直为全国重要博物馆,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2009年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4A景区。
2015年6月,蒙省委省政府鼎力支持,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亦即寿县博物馆新馆)正式筹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现有的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和"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古今交织,向观者展示着华夏先民的精湛手工技艺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楚国也叫荆、荆楚,"楚"就是"荆棘"的意思。根据出土楚国简牍的记载,楚国本来是淮夷地方的蛮族;楚国的先祖鬻熊率领族人拥护周文王和周武王,征讨残暴的商纣王。鬻熊的妻子妣厉难产,在先秦极为原始的医疗条件下贸然剖腹产,导致妣厉不幸去世,尸体被巫师以荆棘覆盖,儿子熊丽存活,故名为"楚"。先秦古人姓氏分明,芈为姓,熊为氏,这一脉就是后来楚国的王族。楚祖鬻熊擅长占卜和天文,终身服侍姬周王族,担任"火师",也就是御用的占卜师。但是,由于出身蛮族,楚族并不受自视为中原雅胄的周族待见,直到周武王姬发去世,周成王姬诵继位后,才将楚国分封,而且仅仅封为子爵,封地还在今天的湖北,在当时同样是远离中原的化外之地,简直不亚于流放。最初的楚国贵为诸侯,却穷得没有牛祭祀,居然闹出了到邻国偷牛祭祀这样的笑话;能为周王室所做的也只有贡献一些竹木乃至草制品,"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然而,楚国人并不向傲慢的周王室屈服,楚人就在荆襄之地开辟山林,暗中发展;唐代史学大家司马贞说:"鬻熊之嗣,周封于楚。僻在荆蛮,草路蓝缕。" 楚人自始至终都保留着来自山林的狂野性格和战斗精神,不畏强权、不怕牺牲、不顾礼法、敢犯天颜,《史记》更是记载了楚国贤君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深得人心而又野心勃勃,当时王室衰微,他便开始举兵谋求兼并邻国,且霸气地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
(2)荆楚霸业
公元前740年,楚国国君蛤冒(螃冒应是楚国土语对首领的尊号之一。前文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那么螃冒、若敖、霄敖这些称呼,极有可能就是楚国土语的一种"号谥")的弟弟熊通发动政变,弑兄篡位;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宣布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是为楚武王。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非常大(这点可以参考郑张尚芳先生的上古汉语模拟语音)。中原华夏族之间通用的一种语音,叫做"雅言",也叫"夏言";而楚国由于最初远离中原,楚族有自己的和中原差异较大的方言,称为"楚言",并且直到楚国建国,一直保留了下来。现在我们在史料中,偶尔能看到"楚言"的只言片语,例如,楚国将最高的军事长官叫做"莫敖","莫敖"就是典型的楚国方言词汇;我们现在读到的的《楚辞》,也保留了很多楚国方言的语言习惯。
楚武王熊通在位51年,立志"观政中原",在位期间施行铁血政策,建立了强大的军队。西周和春秋之间的贵族战争,讲究"师出有名""吊民伐罪",古人云"大刑用甲兵",战争是一种严厉的惩戒,双方都是贵族,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也就是所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这样的规约;但是当时的楚军却以残暴嗜杀、藐视礼法著称,因此被附近的诸侯和周王室视为洪水猛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宋八大诸侯联军前来镇压,楚国大臣屈完不畏强敌,与敌谈判,达成"邵陵之盟",留下了"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佳话;从楚武王到楚庄王,历代楚王都在追求自立、开疆拓土,对周王室和诸侯联军的多次讨伐毫无畏惧且屡战屡胜,横扫江汉,通过泓水之战大破宋襄公、城濮之战北上伐晋、邺之战力挫晋国等一系列战役,奠定了在春秋诸侯中几乎无敌的地位。
但楚国越是这样藐视礼法,越无法得到所谓"中原雅胄"的俯首,而只能受到他们的鄙夷和恐惧。终于在楚庄王达成"问鼎中原"的成就时,王孙满的一句"在德不在鼎"点醒了楚庄王,楚国开始精研礼乐,逐渐接受雅学教化,成为礼乐之邦、春秋一霸,当时楚国国力鼎盛,国泰民安,连后来的孔子也不禁感叹:"贤哉,楚庄王!"
(3)东渐江淮
楚国在北进中原称霸的同时,也积极东渐,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江淮地区。江淮大地上自古富饶,聚落繁多,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寿县已发现的古代聚落就有六十多个,如卫田聚落遗址、丁家孤堆聚落遗址、斗鸡台聚落遗址、苍陵城聚落遗址等,出土了大量原始石器、陶器和青铜器。上面这件精美的青铜晕,就是苍陵城聚落遗址出土的珍宝。"婴"是金玉或青铜制作的温酒器,一般为首领使用,是身份的象征;其特征是在我们熟悉的酒樽形象上,多出来两个"犄角",颇具个性。
到了"晋楚更霸"时期,长江、淮河之间,徐、吴、楚、蔡环绕之下,还有许多不同的华夷部族政权,如六、萝、巢、英、州来、钟离、鸡父、桐、群舒等。楚文化博物馆有一件出土于寿县涧沟镇的"春秋蟠独纹兽流铜匜",就是一件六地方国的精美青铜器。也是一种形似没有盖的壶的青铜盛水器,一般用于当时贵族洗手、洗头、浇水、灌药等。与匜配套的是青铜盘,盘是用来接水的。
六(读若鹿),是周朝诸侯小国之一,也是楚国在江淮地带最早占领和经略的地区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许多春秋楚墓在六安、淮南、寿县出土,是楚国东渐的重要证据;群舒是江淮地带的舒、舒萝、舒龚、舒龙等东夷部族国家的合称,这些古国的文物遗存具有浓厚的楚文化气息;州来是寿县一带淮夷部族建立的方国,在州来国遗迹中出土了成套的优美的青铜礼器,其风格是吴楚文化和本地文化的结合。"春秋窃曲纹鹿首铜鼎"和"春秋窃曲纹铜甬钟",就是州来古国的特产,铜鼎形似一致憨态可掬的驯鹿,十分可爱。
(4)蔡国平衡
在群雄割据、争霸天下的春秋战国时代,小国时常成为大国博弈中的棋子。在楚国的东方还有一个大国,那就是称霸于江浙的吴国。吴国和楚国夹着一个蔡国,为了在夹缝中求全,蔡国时而归附楚国,时而投靠吴国,在吴楚之间玩弄起了自己的"平衡术"。公元前493年,蔡国被楚国驱逐,在吴国的帮助下,东迁到州来(也就是后来的寿县),将州来改名为"下蔡",在此历经五代国君。1955年,蔡昭侯姬申的大墓在寿春古镇西城门内被发现,大量精美的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被发现,包括鉴、豆、盘、樽、钟、鼎等,许多还带有铭文,其中蔡侯尊的铭文十分特殊,不仅字体纤柔优美,而且内容里提到了"佐佑楚王""敬配吴王""肇佐天子",表达了蔡侯申作为国君面对强权的无奈,和身处夹缝中独特的生存智慧。"春秋蔡侯申升鼎",就是蔡国的珍宝之一。
蔡国的古墓主要分布于古镇城外西南郊区,被称为"西圈墓葬群";在八公山麓等地也有零散分布。春秋时期礼制森严,有"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宾礼"五大礼仪规范,其中"凶礼"就是葬礼,尤其要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举行与逝者身份不符的葬礼,则有可能被视为僭越之罪,其家族更会因此被视为有叛乱的嫌疑。西圈墓葬群大多数都是中小贵族的墓地,其中发现了陪葬有一辆马车的、规格极高的"亚"字形大墓(其实看起来更像是"十"字形)。蔡国古墓里出土了许多带有清晰铭文的古代兵器,有"蔡侯产戈""蔡叔献舞之行双联戈""蔡襄尹启之用戈""吴太子诸樊剑"等,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图片中的"越王者旨于赐剑"。
(5)楚都楚陵
楚国晚期,"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秉政,黄歇对楚考烈王有拥立之功,因此被拜为令尹(楚国最高的行政大臣,相当于宰相)。寿地是春申君封地之一,因此被改名"寿春",取"祝贺春申君长寿"之意。在春申君家族及其门客的经略之下,寿春逐渐繁荣起来,后来楚国为了保证安全,将都城迁到了寿春,历经四代楚王,18年时光,楚国最终被秦国灭亡,而楚国贵族手中的无数珍宝,也就此散落在江淮大地,正等待后人发现。
质朴的寿州人在江淮大地上渔樵耕读千年,并不知道田野间偶尔隆起的土山是什么,因此称它们为"孤堆",许多村庄因此被命名为"某某孤堆";但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孤堆"其实就是古代楚国贵族的墓葬。在寿春古城西侧双桥镇一带,有大量楚国中小型墓葬被发现,包括文家孤堆、孙家孤堆、张家双孤堆、大小松林孤堆等;在寿春古城东侧,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一带,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大"孤堆",这里的孤堆都是楚国主要贵族的大墓,包括黄泥孤堆(也就是黄歇的墓)、马家孤堆、闫氏孤堆、尹家孤堆、沈岗孤堆等。在寿县东南部发现的超级大墓"李三孤堆",后来证明就是楚幽王熊悍的王陵,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现的楚国王陵。既然是王陵,必有非常之宝物﹣-1933年和1938年战乱期间,楚幽王陵曾两次被盗;然而1981年考古学家打开墓室时,仍被楚幽王陵丰富和精美的文物所震惊。"楚王盦前鼎""盦悍鼎""集脰太子鼎""大府镐""曾姬无恤壶""王后六室簠""楚王盦前匜鼎""铸客升鼎"……而著名的"铸客大鼎",也在此列。
(6)铸客大鼎
博物馆门前巍然挺立的雕塑,是一尊放大版的"楚大鼎"模型;展厅入口处,还有一尊一比一尺寸复制的"楚大鼎"模型。所谓"楚大鼎",就是"楚幽王铸客大鼎",这尊带有传奇色彩的青铜大鼎,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历来被视为楚文化的象征和楚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一。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除了本身炖煮祭品的实用功能外,更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天子有"九鼎",象征至尊,富有天下。楚幽王即位后,似乎也认为自己需要铸造青铜重器,于是请来了"铸客"。"铸客"就是技艺精湛,专门游走于各大诸侯国之间,为诸侯铸造青铜器的工匠。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圈底,附耳,耳的上部外展,三足如马蹄,气势雄浑。在鼎口处有12个字的铭文:"铸客为集醪、伸醪、寰腋醪为之",这段话的意思非常难懂,解释也有许多版本,但是"啜(读若赘)"是连续的祭祀典礼,这一点可以明确,大概就能知道铸客大鼎是为了三种不同的隆重祭典所准备的了。在大鼎的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处,都刻有"安邦"二字,寄托了楚王安定国家的愿望。
古人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如此多的"孤堆",就必然会招来一群不怀好意之徒﹣-"土夫子"。1933年,寿县朱家集(现在划归淮南市谢家集区)的村民朱鸿初,就盯上了李三孤堆下面的宝物。一听说有宝物,很快就有大量的村民追随而来,想要分一杯羹,朱鸿初的盗墓团队很快召集了一百多号人马,浩浩荡荡杀奔李三孤堆而来,他们齐心协力挖开了王陵,获得了大量稀世珍宝,但是很快纷纷被捕,得到的宝物也大多被民国安徽省政府没收,运抵安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国府的安排下,大鼎先运送到蜀中避难,南京光复后,又运到南京博物馆收藏。国府"仓皇辞庙"之际,计划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唯独漏了楚大鼎,新生的人民政权接手南京后,铸客大鼎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安徽。从1950年开始,安徽省博物馆就一直保管着这件楚国的青铜重器,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见到大鼎,幽默地说:"好大一个鼎,可煮一头牛哇!"
(7)云梦之饶
当时的楚国有如此多的珍宝,楚国经济的繁荣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楚国有没有自己的货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常见的楚国货币,一种是铜制椭圆形的"蚁鼻钱",因为花纹如同戏剧脸谱,也叫"鬼脸钱",面值较小;另一种更为贵重的,则是"郢爱",也就是带有特殊戳记的"小金饼"。楚国物产丰饶,从《墨子.公输》里墨子的那段"千古名对"里,就可见一斑: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電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鲥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梗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楚国地方千里,当时谁人不知楚国富庶?
《管子.轻重甲》:"楚有汝、汉之黄金。"《战国策.楚策三》:"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
《韩非子 . 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
.......
由此看来,楚国能用金钣作为货币,也得益于楚国丰富的黄金储量。楚国的金钣分为圆形和楔形,圆形金钣铸造是没有模具的,直接将黄金浇在耐热的平面上凝结成钣状,然后用较硬的铜制印章,在较软的黄金上戳盖上圆形标记即可;而楔形金钣则需要使用对应的模具浇铸。楚国金币的戳记,一般是两个字,如"郢爱""陈爱""卢金"等,前一个字是地名,代表铸造的地区。"郢"是楚国方言对首都的称呼,根据出土楚国竹简,楚武王熊通率领部族从"宵"地迁都到"免"地后,"免"地人口发展很快,城区不能容纳,武王就在"免"附近的"疆涅"地方填湖建造聚落。"疆涅"原来有水,所以字从水作"涅";填湖后成为陆地,就改为从"邑",于是创造了"郢"字。寿县是我国收藏楚国金币最多的地方,宋代沈括《梦溪笔谈 . 异事》说"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可见储量之丰,当时郢都的繁荣景象,自然也就可见一斑了。
(8)轩轻舟楫
要想进一步促进楚国经济的繁荣,楚国必须拥有规模庞大且有序的水陆交通运输体系;要想让郢都的贵族们得以享受楚国发展的成果,楚国还必须拥有明确的税收制度。而楚国做到这两点,最直接的证据也出自寿县。1957年,寿县邱家花园遗址出土了一套举国震惊的珍贵文物﹣-"鄂君启节"中的四件。鄂君启是楚怀王熊槐的弟弟熊启,"节"是说这套文物长得像竹节,准确来说,是一套长得像竹简的令牌。每一件"鄂君启节"上都写满了描金的优美的楚国文字,共五件,分为用于水路的舟节两件,和用于陆路的车节三件,文字规定熊启在特定的交通要道上能够运输的物资种类和可调动的舟车数量,及其享有的免除赋税等特权。由于该文物过于珍贵,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舟车节各一件,另外三件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仅仅保留了鄂君启节的复制品。
(9)淮南阜陵
作为光华璀璨、别具一格的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奇葩,楚文化的影响不只是在春秋战国,还穿越秦汉,乃至于绵延至今。秦汉时期,江淮先民受到楚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信仰、美术、文学、音乐、仪式、制度、技艺等。寿春历史上四次为都、十次为郡,西汉为淮南王都,东汉为阜陵王都。寿春古镇北面八公山下,就有撰写了《淮南子》、发明了豆腐的传奇人物﹣﹣淮南王刘安的家族墓地;除此之外,寿县还有许多汉墓遗迹,如黄家牌坊孤堆汉墓、计生服务站汉墓、游客集散中心汉墓等,当地经常在修建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发现古墓。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延,被封为首任阜陵王,定都寿春,前后共历经八代阜陵王。东汉阜陵王家族墓地也被发现,因为汉朝盛行厚葬之风,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银器、玉器,尤其以"元和二年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和"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最为精美。
铜舟是阜陵王刘延受封时收到的赏赐之物。所谓"舟",是一种酒器,也就是在"曲水流觞"的游戏中,漂浮在水上的酒杯或者酒碗。该件铜舟通体金银相间,两侧带有针刻的神人神兽和流云花纹,并且底部圈足内侧錾刻有汉隶50字铭文:"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乘舆黄白涂舟,中铜五升粉跳,铸工陵、涂工歆、文工顺、涛工来、造工世,护工橡敦、长廷、丞肝、緣嗣,令史况主",标明了该器物是"蜀郡西工"制造,供皇家使用的"乘舆"器。金带扣由细密的金丝制,镶嵌绿松石等宝石,小小一个腰带扣上居然蜿蜒盘曲着八条金龙,使人叹服于东汉匠人手艺之精湛。
●照片集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