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红河州游--通海 古城 文庙 秀山公园

作者:木叶纷纷 显示图片

必须吹爆通海这个秀甲南滇的“礼乐名邦”,山水名城,从弥勒坐高铁经红河转乘在通海下,公交车到县城。


如果弥勒有铁路直接到通海,那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县城很小,到哪里都可以步行可到。通海不算大,只是韵味长。


到了客栈,放下行李,沿着街道去古城



古城以以明代建筑聚奎阁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路


正面是”聚奎阁”横匾


南面是“”冠冕南州“”


东面“是“四维统纽”


南面



聚奎阁在明代时期是御城、旧县和迎恩城三城交汇地,三城各司其职,将通海划分为一座山、湖、城三景合一的人杰地灵之城。


四条街以北街与南一直到文星街最有风味,一条清渠纵穿三街,清流泊泊,水草茂盛,令人赏心悦目


溪流与游鱼,水生植物相依相衬,两旁历经岁月沧桑的明清建筑依然保持着原貌。


一排排价值不菲的盆景罗列水边,的确要夸奖通海绿化和文旅部门为古城增色不少












东西两街均为购物、饮食,休闲街区,以两边仿古建筑为主













四条主道还衍生出条条各具特点的小巷



“文艺范儿”十足周艾巷地处通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


墙上的涂鸦和绘画让原本 乡土味十足的小巷洋气起来啦






五彩斑斓的墙绘非常吸引人












除了修缮一新的小街,也有貌似被遗忘的陋巷,但同样拥有历史不容忘记的记忆


原生态的摸样更加令人留恋




家家院内有盆景,户户门前挂楹联。这是通海老宅的特征,如今古城内依然保留300余幢明清古建筑,有的自住,有的改建成精品民宿
孙氏老宅,明末嘉靖年间由武显大将军南京人孙文海所建,距今约有400年历史,传至如今已是23代,现老宅已由孙家后人改建成民宿


也是通海县历史保护文物


老宅变身民宿,依然古色古香,纯朴别致,吸引了不少探奇的游客,老宅又换发了其昔日容光



孙氏老宅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民居,院落小巧玲珑、布局精巧,四方天井、古朴清幽。



秀庐别院,位于文庙附近保存非常完整的百年老屋,典型的一颗印民居,







也有老宅改建的新内容---酒馆和茶室


小院的竹丛、绿芭带来的静谧和美好,迎着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听一首悦耳的音乐,看一本心仪的书,悠然自得享受着古城小院带来的脱俗和清新。



















自家住的小院子,还是很惬意啊





文庙街,深深的老巷,一头连着南街,一头连着文庙,背靠着秀山,漫步其间,脚下是青石路,抬头是木屋檐,脚下是清流



















“通海一中”为省级完中紧邻孔庙

通海一中历史悠久,其前身为明清时期的秀麓书院和黉门学宫,1932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并逐年发展壮大,后学校改扩建,逐步搬出文庙。通海一中教育硕果累累。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全国优秀语文老师杨千成、儿童文学作家钟宽洪、骨科专家胡侦明、医学博士马云生、红外探测器专家杨文运、编剧、导演李海蜀、GIS和遥感专家董品亮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和名人。



文庙街的后段,看见文庙三奇之一的高大红墙了




文庙宫墙



宫墙长之雄伟,这在全国文庙中是没有任何宫墙可以与其比拟的。


朱红而厚重的宫墙给通海文庙增添了一份肃穆和威严


作为全国文庙中最大、最雄伟的宫墙,通海文庙真是令人震撼





过石桥从“道冠古今”门进去是文庙




沿南街步行即可到达秀山公园,文庙位于秀山脚的文星街,建于元代,文庙主建筑依山就势,循中轴线顺势叠升。最下一级建筑是巨大的照壁,照壁往南向上依次是泮池、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大成门、大成殿、钟楼、鼓楼、启圣宫、尊经阁。

通海文庙在全国文庙中拥有“三个第一”:宫墙(照壁) 第一大、文明牌坊第一精湛雄伟、日月华表第一奇特。

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推荐林侧徐硝烟),公孙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书法家阚祯兆等。


宫墙长65米、高8.5米、厚1.83米,这在全国文庙中是没有任何宫墙可以与其比拟的。宫墙上的“礼乐名邦”四个大字,为清乾隆年间通海县令朱阳所书
绕过宫墙,从左侧门进入文庙
“道冠古今”坊连接文星街和文庙



“”德配天地“”坊连接县博物馆和文庙



泮池成半月形,古代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泮池”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化龙池”,只有入泮,才能算是进入了圣贤的行列。泮池北面的壁照上以朱熹墨迹为蓝本、青石雕刻的“鸢飞鱼躍”四个大字,出处: 《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深潭腾跃。比喻人的志向要远大,抱负要高远。


文庙广场是祭孔时百姓聚集的场所



通海的泮池与其他文庙的格式不同,是独立于广场正中,也没有泮桥直通大成殿




孔庙按其性质或类别分为三类:家庙、国庙、学庙。
两座家庙:
南宗家庙(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迁至浙江衢州而建)
北宗家庙(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瑶袭封衍圣公)。


两座国庙: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
曲阜孔庙是中国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
北京孔庙是专为清代帝王祭孔的专用庙宇。


除家庙和国庙外,其余全国各地的孔庙都是学庙。
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于明万历迁建今址,由30级台阶登攀,上文明坊。通海文庙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依山就势,层层叠起,恢宏壮观,是云南省内最有气势的文庙之一


文庙广场中间的“弦诵青铜”雕塑
相传孔子五十岁后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讲论自己的儒家思想主张。到了陈、蔡两个小国之间,楚国派人来邀请孔子到楚地传授儒家思想,陈、蔡两国知道后,即派兵前来堵截,并扬言要追杀孔子和众弟子。在这个危急时刻,孔子却泰然处之,在一高坡上弹奏起了《获麟操》和《水仙操》,丝毫不为兵刃所动,他的三个弟子颜回、子路、子由本来的惊恐也被琴音所动,陷入沉静之中。一组生动的雕像,展示了孔圣人的大智慧,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文明坊为三门牌楼式建筑,雄伟壮丽,其建筑之精巧和规模为滇省之冠。文明牌坊以时代早、保存好、体量大,在云南省也是很难找出第二座。中为文明门,左侧是礼门,右侧是义门,进孔庙须从礼门进入仪门离开,礼门和仪门除作为出入口外,亦有提醒人们要做人必须遵循礼义


站在高台上可以俯瞰台下泮池及县城。


两边各有日夜华表(云南唯一)一对,日月华表石雕是有渊源的,因为清道光年间,任过礼部、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后来做了内阁大学士的朱嶟。为报答家乡,他特意向道光皇帝请准,在通海文庙中设立了石雕日月华表,其意代表着孔圣先师“日月无私照”的思想。




文明坊后是高踞于近4米石台基上的大成门( 戟门)。



大成门到大成殿之间的甬道


院中古柏森森,虬枝婆娑,殿阁巍峨,庄严肃穆,更显文庙儒学之神圣。


中轴两侧种有高大的柏树,其中有一株左扭柏树,柏树树干呈左扭状,树形奇特,和通海文庙一样都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朝万历时文庙迁建今址时所种植


大成殿,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主殿



大成殿左为鼓楼,殿右为钟楼,两侧为东庑、西庑(东西厢房)。东西两庑供孔圣先师的七十二弟子(即七十二贤),这与其他文庙一样别无二致。




崇圣祠


好像从崇圣祠旁的小门可以到县博物馆


县博物馆与文庙相邻,原是秀山古建筑群之一的万寿宫
经过文庙的“德配天地”坊



看到“文明坊”的高台


沿文庙宫墙入“”秀甲南滇“”坊,也是秀山公园的山门




“秀甲南滇”一语出自清按察使许弘勋。当时,《通海县志》成书,主纂者通海举人阚祯兆送请许弘勋鉴定,许弘勋批阅后,欣然写了一篇序言附于书首,赞通海“秀甲滇南”。同治年间重修秀山“毓秀坊”,地方父老就把许弘勋“秀甲滇南”这一赞语,颠倒一个字,成为“秀甲南滇”,写于此坊正面。此后,“秀甲南滇”便成了一块正念“秀甲南滇”,倒念“滇南甲秀”正念倒念都可以的回文匾,为游人传到四面八方。“秀甲南滇”所指也由通海缩小到秀山,成为秀山的赞语了。




坊后匾为“毓秀坊”




你能想象这么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居然是厕所



文庙的侧门


龙泉亭边的小溪流里孩子们在抓小鱼



秀山脚下的古井,水质清澈甘甜,口感清冽,故每天都有很多民众来打水



亭内的龙泉井


水质清澈,一眼到底,内有锦麟,悠然自得


万寿宫前一家精品客栈


门前有一株百年老树,虽老亦壮,枝叶繁茂



客栈内的楼房也是仿古形式


到了博物馆啦


万寿宫主楼上悬“山环海镜”木匾,背靠满目苍翠的秀山。面临烟波浩渺的杞麓湖,的确山环水镜,秀甲南滇


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捐资倡建万寿宫的赵城,是清康熙年间进士,常年在外做官,是通海的历史文化名人。






万寿宫东厢房现在是秀山公园游客中心


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现在是县博物馆,但馆内3000余件文物皆封闭保存,现在主要是老人家们打牌、闲聊晒太阳的场所
等待开门的大爷


又来了一个大爷,聊天有伴了


廊下清风如许,满目青翠,的确养心怡情,延年益寿



虽文物看不到,但宫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样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高阁上有茶室,文创等








继续登高


可以望见远处的杞麓湖



从县博物馆出来,去旁边的秀山公园 


秀山有众多古建筑群其间有元、明、清古碑刻 36 块、古匾 86 块、古联 200余 副,被誉为“匾山联海”。堪称一绝


蓬莱阁中悬挂阚祯兆的“惠我双湖”、祖良范的“山水文章”、江宏道的“湖山烟雨”等匾额,涌金寺许弘勋所书横匾“秀山古柏阁”苍劲有力,两侧悬挂的“湖空山气静,阁迥树光寒”楹联堪称空灵。

可见秀山之“秀”不仅在于其景,更在于其文化之底蕴

秀山上林木苍翠,植物繁多,拥有珍稀的宋柏、元杉、明玉兰、茶花被誉为秀山“四绝”。


进山门开始爬山了,秀山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亭台殿宇错落有致,文化底蕴丰厚,是来通海必游点之一 。


这里的建筑群依山势错落有致,蜿蜒而上,每一处都是幽深静谧,足以让人放松心灵,轻松而愉悦


走在秀山的印满历史痕迹的石板路上,仿佛能与往昔相遇


从山门进入,依次会经过普济寺、登瀛桥、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涌金寺和白龙寺。每一处古迹都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悠久的历史。
一步一高开启一段领略秀山厚重文化的寻觅之旅。


进山第一座亭子---仰亭


何为仰亭?据说站在秀山仰亭,可以远眺玉溪三大湖泊之一的杞麓湖,试了试,虽然林木茂密,但也阻挡不了远眺的视线



亭内“秀山”二字石刻,为云南文人、诗人、教育家楚图南所写,楹联:沐自然精气,悟礼乐文风。


“海天春晓”碑是乾隆年间的探花王文治所题,王文治曾做过临安府(今建水县)的知府,他的朋友朱阳是通海县知县,经常在秀山上相聚,诗酒酬唱。“海天春晓”原是王文治为通海的城门题书,现在被移到了秀山上。


进山第一寺---普济寺,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原名三元宫,原是秀山上的第一座道观,后经多次修缮,逐渐变为佛教寺院,并更名为普济寺。寓意广施佛法,普度众生。
整个建筑群还包括了㽛町王庙、三王浮雕、海天春晓石匾等景点


始建于汉朝的㽛町王廟内还可免费参观聂子惠的蛋彩画展览


“蛋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画作颜料采用蛋黄或蛋清调和,多画在表面敷有石膏的画板上,有不易剥落,不易龟裂,色彩鲜明而保持长久的特点。
聂子惠,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三王浮雕墙讲述着庄蹻、毋波、段思平传奇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82年,滇国开国国王庄蹻的孙毌波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平定了滇国诸侯的叛乱。汉昭帝册封毌波为王,又建田勾町王庙(土主庙)以后人供奉,并尊为土主。


进山门沿三王壁画直走是㽛町王庙,普济寺在山门的左侧。先去观赏蛋彩画吧





㽛町王庙(土主庙)是古代王侯的私家避暑花园,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和这里有很深的渊源。如果是冬季来到这里,数十株玉兰花竞相开放,繁花似锦。


殿内聂子惠的蛋彩画,这种绘画形式的确第一次见,很是新鲜







田勾町王庙侧就是普济寺,





登高远眺山下的通海古城,杞麓湖


《海天春晓》匾,为清乾隆年间探花、临安(建水)知府王文治所题。




出来普济寺,继续沿着苔迹斑斑的石路前行,只见空山人罕迹,时闻鸟相鸣


红墙隐绿荫,
石径苔迹深
不知身何处
林润洗凡心




石围墙里是个烈士陵园


张盾原名张儒珍,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周家营的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张盾被分配到通海担任县委书记。1950年7月下旬,张盾到东区指导征粮和清匪反霸工作,壮烈牺牲。



登瀛桥又名升仙桥,瀛是指传说中三座仙山中的其中一座——瀛洲,登瀛桥又称为过关桥。是焚香许愿比较灵验的一个地方,过了登瀛桥继续往左边的游路走


《登瀛桥》匾是清咸丰年贡生赵更白书
楹联为清初书法家阚祯兆书“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


朱德元帅1962年重回旧时所题。由赵朴初书。


夏日访通海,通海一长湖。
四围青山绕,流水洞中输。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
此地文物胜,花桩百样殊。
幽人养兰芷,留有数千株。
手工艺术巧,百货畅无虞。
---------------------------朱德


《挹秀亭》匾是清道光年进士李士林书
楹联为沈咏题并书(清乾隆时举人,通海人,曾任甘肃渭源知县)
银汉无声城不夜
天风吹月海初潮



畔福祠与普光寺相邻


传说玉溪人李畔富,在通海削发为僧,他见通海洪水横流,于是登秀山,看水脉,在县城东北岳家营石笋丛立处,用锡杖东捅开了落水洞,杞麓湖水从洞里泄出,露出了良田。通海百姓感恩畔富,把他看作神僧。


祠内有神僧李畔福画像


普光寺始建于五代时期,为通海秀山的第二古寺,元代历经重修,如今的寺庙保留着元代的建筑布局。


从畔福祠边的石阶上去就是普光寺


《普光寺》匾由明崇祯年举人周肇孔书。


普光寺是秀山上的盆景园,栽种着数百盆久负盛名的通海盆景。




淡淡的草木清香,悄无人迹的小寺,一个人的悠闲自在。圆门内是昙花轩



盆景以罗汉松居多,造型独特,千姿百态是最好的赞誉




出盆栽园进内院观音堂


是观堂即观音堂,建于元代,堂内保存有《普光山智照兰若碑》和千手观音木雕像


元宣光七年的《普光山智照兰若碑》是秀山最古的碑刻之一。此碑对研究元代通海历史文化有较高的价值。


《放大光明》匾为宣统年“承德郎”孔宪清所书



内部的千手观音店完好的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



徐霞客当年探访过的玉皇阁山门,玉皇阁原名灏穹宫,始建于明朝初年,后来经通海举人、南京户部司务陈其力扩建形成今天所见的规模。

这座巍峨宫观前,有一座石牌坊,上书“玄真天上”“琼台”“宝苑”等文字。原来的碑毁于地震,现书法由邑人戴逢裕补书。
《玉皇阁》匾是由河南知府,通海人明崇祯举人赵铭傅所作。


石坊背面



牌坊一侧的都雷府楹联:
天上霹雳,一声惊破人间不平心胆
空中电光,三掣照明阴里莫测愆尤
都雷府:神中殷商闻太师被封的府地,供奉雷神,即王灵官,被视为司雷之神,拥有重要的道教地位。


府下一块奇石,



玉皇阁始建于明初,名”启祥宫“,在嘉庆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毁于大火。通海人南京户部司务陈其力于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2年在原址重建,定名为”颢穹宫“后改称”玉皇阁

红云殿则是颢穹宫中的主体建筑。


台阶下一只小橘猫,吃斋否?


旅行鼻祖徐霞客当年来探访秀山,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在通海秀山的赏花经历:

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上一里半,为颢穹宫。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

看起来,亿万粉丝的徐大博主不但是一个大旅行家,还是一个珍稀花木的品鉴家。


牌坊,前“玉京”。后“瑶池”


赵城(清康熙时进士,通海大树村人)题:
常有烟霞生帝坐
从无尘处到瑶池


《红云殿》匾上款:明万历南京户部司务陈其力题,下款:后学姚自明重书。书法颇有颜真卿的书体。


殿前一块整石雕刻的龙图,引来很多人投币试运气



红云殿雕龙画凤、飞檐上翘、气势宏伟、金碧辉煌,是玉皇阁的主殿。



红云殿前曾培植过两株茶花,一株叫“宫粉”,一株叫“宝珠”,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秀山看到过这两株山茶,被贬官云南的明朝状元杨慎因为结识和他一起被贬官的通海人缪碌溪,所以常常到通海秀山游览散心,也曾看到过这两株山茶,作诗赞叹:“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销寒烟。”


红云殿后,有巨松一株,腰围数尺,数人能抱,主干粗壮,往上数米,分二叉,再分三叉,往上再分数枝,借用阚公“秀山古柏行”之意“旁枝万子护道王”。


清微殿,塑有三清像。



红云殿之西下台阶经“桃源深处”进入,里有数组古色古香的小楼:“天镜楼”位于斗天阁前。文昌宫内有“还鹤楼”。在竺国宫西侧有“海月楼”,庭中茶花桂树,清香扑鼻。逢中秋之夜,常有游人到此赏月。
桃源深处”数十步,即逋翁亭。


逋翁亭是清代康熙年间通海知县魏荩臣为了纪念通海书法家钟士昌建造的,逋翁者,诗人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品格清高超逸,古诗云:“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故以之赞喻晚年隐居山林的钟士昌。


院内有许多奇特的盆景,是通海特有的花桩盆景艺术,有桃桩、梅桩、樱花桩等。
庭院中有百年桃桩一株,枝壮叶茂,游人途经必驻足,啧啧称奇


逋翁亭对面是还鹤楼


《即岳阳》是还鹤楼的门匾
“还鹤楼”建于康熙年间,阚福兆隐居之所。阚福兆与阚祯兆兄弟俩双双赴京大比,阚祯兆未能蟾宫折桂;阚福兆得中康熙癸丑科进士,后知州岳阳。避吴三桂叛乱,退隐秀山。自离开岳阳,一直神思岳阳,郁郁寡欢,天不假年,驾鹤西去。岳阳人应永远记住秀山对岳阳的友好


还鹤楼蓝底金字楹联:不寒不暖有花处 半醉半醒无事人。



还鹤楼拾级而上数十步,有楼与还鹤楼相接,名退思軒。楼上曾是秀山公园办公室,楼下是秀山公园派出所,退思者,修身养性之佳地也。门有联曰:“地以文章争气势,天于樵木混英雄。”为秀山楹联大气之最。


与退思軒相邻之笠国寺北殿天镜楼,康熙时重建。取“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之意境



匾额为清乾隆时通海书法家钟岳代、通海县令江宏道书。


天镜楼向西数十步达海月楼,约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秀山望海赏月的佳处。现悬清乾隆时临安知府王文治联:
醉眠石阁听风树
步入松云扫涧花。”


海月楼,是望海观月之所


大德引年





小院有明朝种植的玉兰花,还有很多已有上百年,


庭院中,置花桩盆景数十,以梅桩为主,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梅花朵朵,傲雪而开,春之将至也



红云殿内院落曲折相连,回环变化,不反复多游几遍都辨不清楚东南西北


寄亭是秀山上最小的亭子,此亭由通海县知事朱阳在清乾隆年间建成。亭名是云南现代书法家通海县人王伯纯补书的。


亭内对联:天海双明镜,乾坤一小亭。
亭外对联:一亭人谓如拳耳,是海吾将欲袖之


廊长30多米的紫薇廊,供人遮阳防雨和小憩。长廊中的方亭名“曼倩鸿亭”



正中《高开洞庭野》匾,作者是通海人阚祯兆草书。通海县旅游发展局挖掘整理通海具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先贤人士、历史文化,在紫薇廊设置了“清风园”廉政文化长廊。


树包柱



绕树兜了一圈,才看清什么叫树包柱




翠盖蔽荫下的三才亭,三才亭位于由紫薇廊到慈仁寺的石道边,明万历间陈其力建。亭侧后有一石缸,昔日从白龙寺有石槽通水至缸中,石缸上方的块石上刻有“高山流水”四字,亭周有古树修竹。


木柱上悬挂着一蓝底粉字的木刻对联:
水流花放云深处 籁尽天空月上时。是明朝通海人鲁峰作,孔广尧题书。





慈仁寺内塑有明朝建文帝和追随他流亡的几个大臣的像。传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建文帝带着几个亲信大臣流亡在外,曾一度逃到了云南,来到通海秀山的妙有阁住了一段时间。建文帝走后,通海人为了纪念他,便把妙有阁改作了慈仁寺,并在寺中为他塑了帝王装束的坐像。

原匾额“慈仁寺”为明代四川状元杨升庵题书。现寺为多次毁塌后重建。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晚唐时期,明宪宗成化戊戌年(公元1478年),普光寺僧人净宗募缘重修。
《清凉台》匾额下悬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风生六月寒”,恰当地道出清凉台之妙
清凉台由鲁贤饲、桂香殿、药王殿、武侯祠、蓬莱阁、海云楼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



秀山作为全国不多的佛、道、儒“三教合—”的宗教文化名山之一,山上的古建筑群大多不是佛寺就是道观,清凉台却是例外,药王殿供奉的是孙思邈,武候祠供奉的是诸葛亮。


武候祠供奉的是诸葛亮。



鲁贤祠供奉的是鲁班



桂香殿供奉的是本地城隍



药王殿供奉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中悬宋大书法家米芾巨匾“宝藏”


据实地测量,清凉台内的温度一般要比外面低一至二度,即使是盛夏登秀山,浑身汗流浃背,到了这里也一定暑气全消,清爽宜人。







迈进小西天这道门,后面是名为诸法空相的一个小庭院,就是朱德旧居


自1913年8月始,朱德受命率部到临安(今建水)一带驻防和剿匪。因其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其间,应通海籍讲武堂老同学的邀请,于1915年春到访通海,游览通海古城和秀山,朱德发现这里是“礼乐名邦”和“秀甲南滇”之地。故住到秀山上来,一来好操练指挥部队,二可以静心读书学法。



当年朱德就住在二楼。潜心读书可以理解,这里林密花繁,空气清幽,的确适合读书,但指挥作战,是否山高路远,会不会贻误战机?


清凉台蓬莱阁


阁上“惠我双湖”巨匾。杞麓湖历史上曾称“双湖”。由清初书法家阚祯兆题写
楹联:“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由清代书法家苏忠廷题




内楹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风生六月寒。
外楹联:五蕴尘嚣自烦恼,三空夜色必清凉。
“古殿风生六月寒”已成为清凉台的写照。




寺内花木繁茂,积翠凝香



自动扫码取水











秀山最高的一个寺院涌金寺,宋代古柏,位于湧金寺门前,第二宝元杉,位于古柏阁二楼门口。第三宝明代玉兰,唯一在还鹤楼院子里,明代到至今依然枝繁叶茂


最高处是涌金寺,里面古树参天,更有“秀山三绝”:宋柏、元杉、明玉兰,花开时节,坐在树下,花香阵阵,令人神驰


涌金寺位于秀山螺峰绝顶的平台之上,因地势像“地涌金莲”,故而得名涌金寺。因建于绝顶,又叫大顶寺。建于宋朝嘉熙年间,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


宋代古柏,位于湧金寺门前,



是秀山上规模最大、年代古老的建筑,门前半圆形月台门可眺望烟波浩渺的杞麓湖





涌金寺依山而建,步步登高,入山门,进第一进院


园内叶绿花艳,门楼景致,不亚江南风景



进入第二进院,正中为“秀山古柏阁”,这座阁楼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风格特征,最具特色的是该建筑榫卯衔接,没有用一钉,经历1970年7·7级通海大地震都没有倒塌,站在阁楼内可以远眺通海的杞麓湖。




圆窗两侧对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湖空山气静,阁迥树光寒”楹联堪称空灵。

久负盛名的回文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是张恩浩先生佳作,正读倒读亦可,意境悠深、工整自然、浑然天成,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真可谓“滇南第一回文联”。




“秀山古柏阁”底层以矮柱作斗拱,空阔无遮拦,似南方的干栏式建筑。


寺内古木苍天,绿荫匝地,一片清朗


院内殿宇宏深,院中的宋柏苍劲挺拔、枝茂苍翠,宋柏、元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



院中花木扶疏,芳菲争妍,方柏森森,绿杉参天,


观音柳


“法海圆明”、“白马”、“黄龙”三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







两边的回廊,可遮风避雨,也可听风观雨,


小院清静雅致,天然古朴,且有鸟鸣无人声,堪称
抱膝静坐小院中
清风凉凉绿葱葱
独享流年混忘时
不觉日暮秀山空







后进院是大雄宝殿
“法海圆明”坊背面是“天雨花”正对着大雄宝殿



清朝康熙时期,云南按擦史许弘勋为湧金寺题写的“佛谷云深”,都道笔力雄劲,气势恢宏,一代大家的手笔。怎么我觉得颇似小儿涂鸦





元代香杉



宋代古柏


守庙的小三花


寺后的蓬莱胜景


小瀛洲的荷花池上有小巧玲珑的“妙空亭”










出山门,沿指示牌去白龙寺


白龙寺在后山,在走一段林荫小道
山上古木苍天,高大挺拔,华盖如伞,遮天蔽日


林荫小道,幽静的气息, 让人心平气顺,俗气全消


隐隐红墙林中现,


竹林苍翠


古木蔽日








白龙寺隐藏于秀山主峰"螺峰绝顶"东南侧的苍松之中,环境十分幽静。白龙寺创建于明成化年间,,为一进四合院,是秀山后山唯一的古建筑。寺内供奉着龙王、龙后和龙子、龙女的塑像,白龙寺因此而得名。
寺门楹联:
无雨夹泉峰挂翠
有云即龙殿生凉


 白龙寺对面的澹园是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内有荷塘、鱼池、曲桥、回廊、水榭、书画展室,茶室、财神殿等景观,茶花园也在其中



一亭一曲桥,是进园第一景



小院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

























观音殿是秀山景区最后一个景点,观音殿,殿为大三间重檐建筑,雕梁画栋、庄严典雅;其东、南、西三面围护着精美石栏。站于殿台上,可尽揽园中景致,还可自斑驳树影间望见白龙寺亭廊楼轩,赤柱琉顶,溢彩流光。


































茶室也因为游人稀少而闭门了



令人唏嘘不已


茶花园深处,芳菲已不在,明年早来吧




从茶花园后门出来


沿红墙走一段就到了秀山公园的后门


秀山后门


从后山下山约2-3公里,比较费腿,这里没有公交车,建议滴滴上来,从后门进,沿山路一直向下游玩,从万寿宫门口出


后门口的司马第食府分店,总店在文星路


下山了,虽然路况不错,但离县城较远,估计要走2个小时



幸好,在路上遇到了这位骑摩托车的大哥,试着扬了一下手,他停了车,也愿意带我下山,一路上他说,他很喜欢助人为乐,经常会搭人下山


到了古城口,下车要付他车费,他说,帮人是他做人的准则,不要报酬,说完一溜烟走了,我只好冲着他的背影喊:好人一生平安


晚饭,菌子火锅


油太多了。将菌子香味都盖住



回到客栈,一天急行军的模式结束了


43元,还不错,就是楼下聊天声音好大,睡眠困难者绕道


2024.9.20 早上,

百度客栈离距离汽车站只有30分钟,所以,背着行李沿紫薇花盛开的大道去车站,结果,在路上遇到开往石屏的车,顺利上车,节省了时间和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