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国四大古城之--平遥古城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 [9-11] [14]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 [19]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平遥 古城被称做 中国 明清时期汉民族地区县城的活化石。在这里我们只是过客,往事千古恋恋风尘中,这座古城以浓缩的历史、用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把 平遥 和 平遥 人的精神微笑着呈现与你。
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城内分布着4条大街、8条小街及72条蚰蜒巷,路路相通,四通八达。时间预算不是很赶且脚力尚可的,强烈建议走街串巷,更有体验感。
古城的每个城门都不正对着正街,南北街不在一条直线上,是考虑到 山西 的季风风向避免形成穿堂风。
古城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了“左城隍、右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颇有《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序遗风。

俯瞰古城像一只乌龟,乌龟的头冲南,尾朝北,四肢向东西两侧伸展,分别用城墙上六个城门代表,南门为龟之头,也是古城的正门,名为迎熏门;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民间称 平遥 为“龟城”。《礼记》中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龟城”寓意固着金汤, 长治 久安。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阵。
平遥 城南高北低,四方开门,民间以朝向和地势相区别,将六道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上西门、下东门、下西门。至清代,城墙在道光三十年后的大修中,知县刘叙将六门重新命名,并亲收匾额,分别为:迎薰、拱极、 太和 、 永定 、亲翰、凤仪。
古城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偏向东15度,迎纳着东南方的和薰之风,应该是基于风水的考虑了。事实证明,这里确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 桃源 ,许是城建设计带来了吉祥,就像龟的 长寿 一般,从西周时期史健,留存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展示了一幅生动别致的人文、社会、经贸、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上面写着  四省通衢  的门是迎薰门。‌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城不仅保存了大量原始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无数的文物遗珍,‌而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和中国近代金融文化的重要“活化石”。‌在平遥古城中,‌迎薰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誉为“四省通衢”的门,‌这一称号见证了平遥古城当年的繁华与财富。‌登上迎薰门的城楼,‌可以俯瞰到平遥古城的壮观景象,‌感受到古城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12。‌



























县衙是升堂的地方,也是最期待看到的场景,收拾出门第一个地点便是县衙,县衙距离德盛楼客栈只要5五分钟,走到南大街与衙门街 交口 处,过听雨楼便是县衙,听雨楼可以从县衙登上去,在楼上可以俯瞰全 平遥 美景。

平遥 县衙坐落于 平遥 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 代县 衙旧址已被历史淹没, 平遥 县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过明清两代历届县官的增建、修缮始有现在的规模。
自从 平遥 (包括此前之平陶)成为县治以后, 平遥 就有了它的政权机构县衙署了。早期的 平遥 县衙旧址都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已无处觅踪。现存于县城西南隅的县衙署为明清时期的衙署。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 山西 通志》载,这座衙署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明洪武三年(1370)由当时署理 平遥 县事的主簿孙在明主持重建,已六百余年了。
平遥 县衙创建已久,但由于历史原因,早期的建制已荡然无存了。据《 平遥 县志》记载,元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六日夜,县境发生大地震,人员伤亡’7000余名,房屋倒塌20000余间,县衙建筑亦倒塌殆尽。


总体布局
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其中十王庙、洪善驿、马王庙正在复修,尚未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 古衙之最。



仪门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必须上下有别,贵*有等,不可乱礼逾制。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须遵循礼制。中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回衙、恭迎上宾、重大庆典时方才开启。平时走两侧便门,两侧便门东为“人门”,西为“鬼门”。一般人两门皆可出入,惟提审、押解犯人,必须走鬼门。
穿过仪门,就到达了大堂院。此处庭院宽敞,配有月台的大堂巍然高耸于正面。东西两庑各有房11间,统称“六部房”。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部房之名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省六部”制。即隋唐以来,在皇帝专制下的中央政权机构内,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立法,尚书省负责行政,门下省负责监察。明清时期更突出了尚书省的职能,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正职称“尚书”,副职称“侍郎”。各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为皇帝执掌不同方面的统治职权。使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井井有条。为适应这种完善而严格的行政程序,各省巡抚衙门、府、州、县衙,都按六部形式设置对应的办事机构,即“六部房”,也称“六房”。这种制度使封建统治明细化,提高了国家机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增强了皇帝对统治机构的驾驭效率,使封建制度及形式发展至顶峰。







进入大堂,可看到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阳图(又叫海水朝日图),屏前高出地面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官阁”,也叫“暖阁”,“暖阁”是知县发号施令的法堂,因大堂四面通风,冬天在此工作肯定寒冷,故在案下放一火炉,用以取暖。公案上的令签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黑色用于较轻的刑罚,如打板子,而红色一般不动用,只有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才使用,不过,知县没有判决权的,只有执行权,当时,只有皇帝一个人有判决死刑的权利。暖阁顶篷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据说三十六仙鹤代表秦灭六国分为三十六郡,太阳象征着皇权,后引申为:皇权统一,四海为一。





二堂内东西耳房分别为“简房”、“招房”。
“简房”为县丞的办公处所。县丞为知县之助手,正八品。室内现陈列清 代县 衙作息制度,知县丁忧、俸满、封印制度。
“招房”现今向人们展示、介绍了清代的“养廉银”制度。清初官吏薪俸低微,难以维持生计。一品大员年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年俸银才45两。以权谋私、挪借公款之弊难以根治。


在平遥县衙中,‌思补堂(‌或退思堂)‌是二堂的主要部分,‌主要用于处理一般民事案件,‌也是知县办公时中间临时小憩或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12。‌
思补堂内的屏风上方悬有“思补堂”的匾额,‌案头屏风则绘有“松鹤延年图”,‌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还时刻提醒着知县在处理案件时要权衡“天理、‌国法、‌人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12。‌
此外,‌思补堂(‌退思堂)‌的名称也体现了古代官员自我反省、‌不断进步的精神追求,‌即在做官过程中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弥补不足,‌以更好地为百姓服务2。‌
总的来说,‌思补堂(‌退思堂)‌在平遥古城衙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知县处理民事案件和办公小憩的场所,‌更是其自我反省、‌不断进步的精神象征。‌



平遥古城衙门的宅门是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平遥县衙,‌作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其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署文化。‌在县衙的布局中,‌过了二堂之后,‌就到了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被称为内宅。‌内宅也被称为“勤慎堂”,‌意在提醒知县在此做官时要勤快、‌谨慎。‌内宅的布局反映了明清时期朝廷的严格制度,‌包括地域回避制度,‌即本省官员不得在本省做官,‌必须到五百里以外的异地做官,‌且知县三年一任,‌期满后不得久留。‌内宅的设计体现了对知县勤政、‌廉洁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行为的一种规范和期望。‌
此外,‌平遥县衙的建筑和布局不仅展现了古代官署的文化和功能,‌还保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楹联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县衙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平遥县衙不仅是研究古代官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体验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穿过二堂即为内宅,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区,正房五楹,中间三楹为客厅,两侧套间各一楹,为书斋及卧室。客厅中正面悬挂匾额,上书“慎勉堂”,落款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知县杨廷谟。






平遥 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不知何故。守印大仙木主为红底金字加云饰牌,带须弥座,外置神龛。大仙楼是 平遥 县衙中仅存的原建筑物,故而地势偏低。原名观云楼,即知县每日茶余饭后观察四乡天气云晴之所,反映了古代 平遥 农业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清代改称大仙楼







平遥古城的观风楼是砖砌高台和木构建筑共同建造的。‌
观风楼位于平遥县衙东侧20米处,‌其建筑结构独特,‌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设有砖券门洞。‌这种结合砖砌和木构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也展示了古代建筑美学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观风楼的这种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使其成为平遥古城中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遥古城的下东门(‌亲翰门)‌是该城的五个城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来历。‌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古代汉民族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下东门(‌亲翰门)‌位于古城的东大街,‌是平遥古城的重要出入口之一。‌这个城门的名称“亲翰门”寓意着“戎事乘翰”,‌意在告诫人们“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体现了古代对于国防和家国责任的重视。‌
平遥古城的城门设计遵循了《‌周礼》‌中的礼序遗风,‌形成了“左城隍、‌右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这种布局不仅展现了古代汉民族地区的县城原貌,‌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下东门(‌亲翰门)‌作为东门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承载了这样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此外,‌平遥古城的建筑和设计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古城素有“龟城”之称,‌象征着长生不老和金汤永固,‌而下东门(‌亲翰门)‌作为城的一部分,‌无疑也是这一象征的一部分。‌古城的建筑细节,‌如护城河、‌角楼、‌观敌楼、‌马面等,‌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和美学。‌下东门(‌亲翰门)‌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城门,‌无疑也是这一建筑智慧和美学的体现。‌
综上所述,‌平遥古城的下东门(‌亲翰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出入口,‌而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古代汉民族礼制观念和哲学思想的物质体现












































协同庆票号在 咸丰 六年(1856)创立于 平遥 南大街。该号财东是 榆次 聂店王家和 平遥 县王智村米家。票号旧址于2000年10月开始全面复修整理,现已开辟为“协同庆博物馆”。
协同庆共有七院。一院分:揽柜房、总帐房、埠际帐房;二院分:营业厅、埠际信房;三院分:协理房、祭祀房、经理房;四院是员工的生活区;五院是金库所在;六院是护卫院落;七院设有钱币博物馆。
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内设有30个展室,依托大量翔实史料,运用光、电等现代手段充分展示协同庆耐人寻味的兴衰历史。协同庆作为 平遥 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前后共有相互独立又联系的七进院落。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庞大,讲究之豪华,功能之齐全,在 平遥 商铺院落中实属典范。




















平遥 市楼,位于 平遥 古城内南大街,贯通南大街南北,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 平遥 县志》载, 清康 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曾有补葺。市楼东南脚下有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以“市楼金井”列为 平遥 十二景之一。
平遥 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位处 平遥 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 平遥 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2013年3月5日, 平遥 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 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三重檐楼阁过街楼建筑,高18.5米,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一层明间横跨南大街,南北向贯通,次间设砖砌台基,高0.7米,四根通柱直通顶层,外包砖墙,墙外四周围廊,廊内存清代维修碑11通。檐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设平身科斗栱一攒。二层挑出平座栏杆,平座斗栱五踩双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上层檐施七踩单翘双昂斗栱。前后檐施隔扇门,山墙内存清代壁画18.6平方米。


















     中国镖局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

      镖局,作为我国早期保险业,它随着明清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发展,其职能以为工商贸易客户运送现银为大宗。据《武术汇宗》所述,号称神拳无敌的山西人张黑五于乾隆年间,领皆在北京前门外大街首开“兴隆”镖局。
     华北第一镖局,系指道光年间由王正清、戴二闾、左二把成立于平遥、祁县、文水等地的“同兴公”、“太汾”、“昌隆”三大镖局。而王、戴、左三人,一则武德昭著,名振大河上下;二则武艺高强。开设镖局,或现银运送,解缴、或货物转运,满足其时商业贸易实行现银结算的需要,因而,一度兴旺发达。票号诞生,镖局业务锐减。最兴盛期,为清末国内形势混乱之时。进入民国,各类军警武装押运出现,镖局相继衰败,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展示镖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共三进院落,前院为商业区,包括东西柜房、金库及柜头房,是镖局的业务场所;中院为办公区,由信房、账房及中厅三组建筑组成,是镖局的办公场所;后院为生活区,包括祖师堂,厨房及练武场,是镖师日常生活及练拳习武的地方。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镖局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为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
      





















百川通票号是中国清代的主要票号之一,位为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该票号财东祁县城内的渠源浈,经营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近30处分号。
  百川通票号是清代主要票号之一。位于南大街南口,是南大街店铺、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完好、最高的店面,也是古城内最早开发的景点之一,票号财东祁县城内的渠源浈,经营期间在全国各地设立近30处分号,其旧址现已辟为“三晋大财东家私博物馆”百川通票号即晋商家俬博物馆 博物馆坐西朝东,建筑保护非常完好,分三进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隐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原为柜房的南北铺面现为民间工艺陈列厅和旅游纪念品、宣传品定点销售处。穿过门厅,院内南面耳房为住房用品陈列。对面是当时接待重要宾客的大烟房,在中院南厢的原账房内,现设有百川通的全模型,北厢房是当时的银窖。
中院正厅原为会客所在,仍以旧时模样摆设。里间是票号的客房,现设有清代紫檀三面浮雕罗汉床图案,木雕工艺十分考究。
客厅和楼上的阁楼组成整座院落的主楼。楼檐椽头用油漆彩绘画成铜钱图案,并依次写有“一本万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合同春、七子团圆、八仙上寿、九世同居、十全富贵”民俗意趣浓厚。
后院由佛堂、小姐闺房、家眷会客厅及正屋的家堂组成,陈列品主要有明代所塑的文殊菩萨,各种古旧坐椅,如禅椅、小姐椅、太师椅、文椅、圈椅、交椅、四出头官帽椅等,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和礼序程序。
百川通博物馆内,集中了明清两代民间家具中的精品。选材有普通的核桃木、樟木、杉木,还有名贵的紫檀木、黄花梨木等,对研究明清两代经济、社会、民俗、艺术发展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百川通旧址现已辟为晋商家俬博物馆,原建筑保护完好,坐西朝东,分三进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隐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匾额:“诰封二代”,之前这里悬挂的应该是“百川汇海”金字匾额。
楹联:“障百川而东之,九府流泉资利赖;是通国所宝也,三官平准试经纶”,概括了百川通经营宗旨
  “诰封二代”这块匾是光绪皇帝御赐,皇帝赐封有两种称号,一种“赫封”,一种“诰封”,五品以下用“赫封”五品以上“诰封”。渠源浈的儿子渠本翘曾经官居三品,所以用的是“诰封”。渠本翘集官、商、绅于一体,曾担任 中国 驻 日本 横滨 的领事。他的一生有三大功绩被载入史册:1905年筹集多方资金从 英国 列强手中赎回 山西 保晋矿务公司的经营开采权,就是后来的 阳泉 矿务局;第二,改组奴福火柴公司,即后来的 平遥 火柴厂的前身;第三,乐善好施,捐银两万两,创办女子中学,也就是现在 祁县 一中。但是他的这些功绩有赖于其父奠定的经济基础,因此这块匾就是赐给渠家两代人的,表彰他父子二人为官为商的贡献。















城隍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位于平遥古城东侧,始创于明初。现存庙宇为明清规制,最大特色是庙中有庙,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相连,构成一幅“尊神艺屋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其中城隍居中,灶君财神各居左右。财神戏楼上的八卦藻井,巧妙利用了斗拱翘昂后尾精心装饰而成,不仅造型别致,而且可以很好地收拢声音,起到聚音作用;戏台地底下还埋了五口大瓮,可以产生共鸣,有极佳的音响效果。


平遥 文庙,位于 山西 省 平遥 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中国 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 平遥 文庙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也有一条类似的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