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净土之日本知恩院
-亚洲十大之超级寺庙之日本知恩院
知恩院,日本京都的一座神圣寺庙,始建于1234年,创始人为法然上人,在京都的寺院中规模最大,为净土宗的总本山。西元1175年由法然上人创建,主堂能容3000多人参拜,院内有日本最大的大门,还有日本最大的巨钟,重达74吨,需要17名僧人同时努力才能敲响它。
知恩院建于平安末期,创始人为法然上人,在京都的寺院中规模最大,为净土宗的总本山。1621年修建的三门为日本最大的山门。山门高24米、面宽 50米,重檐歇山式的黑瓦屋顶。三门象征了“空”、“无相”、“无愿”佛道修行所明悟的三则教示。(另有一说为“三解脱门”,据说迷惘的人要通过此门下才能求得解脱。知恩院内有一口重七十吨、高3.3米的大吊钟,为日本之最。还有行人走过能发出吱吱声响的“莺鸣廊下”走廊,以便在夜里提醒僧人有人入侵。狩野派绘制的绘画,以及巨大的饭勺和巧匠左甚五郎留在房檐上的“忘伞”等著名的七个不可思议的典故。知恩院每年除夕夜由17位僧侣齐力撞响院内的大钟,钟鸣浑厚悠远,响彻古都京都的夜空,已经成为除夕夜不可缺少的节目。
知恩院全称:华顶山知恩教院大谷寺,是日本净土宗总本山。知恩院始建于1175年,其后200年间屡有扩建,现存建筑多为17世纪重建。寺院坐落于东山微微向西鼓出的山丘之上,坐北面南,三门宏伟(三门是“三解脱门”的简称),殿宇重叠,拱檐相接,蔚为壮观,被誉为京都气势最为宏大开阔的寺院。江户时期,曾一度是德川家族的私庙。知恩院的开山祖师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生于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正是中国宋、金、西夏、大理并立的时期,这一年岳飞开始第一次北伐,距离净土宗思想第一次传入日本已(公元607年,日本遣隋使僧人惠隐带回《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过去了526年。
法然少有才名,时人称赞其“智慧第一”,在世时就被视为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他最早拜入天台宗门下,有感于时势,认定净土法门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于是系统整理已经传入日本的净土宗典籍,贯通教义,成为净土宗在日本的集大成者。法然上人境界观点均超迈当时,屡次遭人嫉妒陷害,一生坎坷颠沛,多次被驱逐流放,身陷囹圄,甚至在死后还有颇具影响力的僧人意图掘尸挫骨,扬灰弃河。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中国第一代祖师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白莲社,或“远公白莲社”。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如禅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形成诸宗汇归净土的格局。净土行持普及于社会各个阶层,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法然上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成为日本后世净土宗与净土真宗弟子所共同尊奉之祖师。
知恩院有名的景点是二最和七不思议。二最是指日本最大的三门和最大的吊钟。七不思议是指:一,莺张之廊下,御影堂至大方丈・小方丈约550m的廊下,安静歩行时有类似莺鸣之声;二,白木之棺,三门楼上置有二个白木之棺,其中收纳传说受将军家之命,负责营造三门,但是在三门完成后,因工事预算超过而自刃的大工,五味金右卫门夫妇自作的木像;三,忘伞,传说伞是名工左甚五郎为了驱魔置于御影堂正面轩下的大伞,用来防止知恩院发生火灾;四,拔雀狩野信政创作的大方丈襖絵,万寿菊之上有数只的雀,传说因过于逼真,雀得到生命而飞去;五,三方正面真向之猫,狩野信政创作的另一幅襖絵,形象是一只猫,任何人从任何方向看,都像从正面观看,所以被称作“三方正面真向之猫”;六,大杓子,三好清海大师出家前在大坂夏之阵时为兵士盛饭的大木杓,象征阿弥陀佛救济一切众生的精神;七,瓜生石,知恩院建立前就存在的大石,传说一夜之间,瓜藤从石中蔓延,开花、结实。亲身感受,所谓七不思议,多半是出于善意的附会,实在平平无奇。知恩院大钟铸造于1636年,是日本现存最大的古吊钟,重7.4吨,高3.3米,悬挂在正堂前庭北侧的钟楼内,虽说是日本最大,但看过永乐大钟(重46吨,高6.75米,铸造于1607年)的话,也就不觉得多么出奇。
唯有三门,确实值得称道。知恩院三门高27米,宽50米,面阔五间,双重歇山顶,飞檐出角,巨柱挺立,巧借山腰地势,前无遮挡,后无屏蔽,左右山林葱茏,布满高大的水杉和黑松。立于三门檐下,一眼可望见八坂神社和袛园。登上门后石阶,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群,次第延展至山顶。大小方丈庭院回廊迂回,通连贯穿,因形就势,流泉飞瀑,鸟鸣林愈静,水漩山更幽。
知恩院最高处的御庙,是一座建在石基上的亭式建筑,正殿有柱无墙,柱间有垂幕可做遮挡,殿内面积很小,只能容纳二十个人左右。这里供奉着法然上人的遗骨。透过御庙帷幔,可以俯瞰整个知恩院建筑,也可从东北方向俯瞰京都,但寺前林木茂盛,视野不如清水寺开阔。我来到御庙时,正值傍晚,又逢细雨,林下光线幽暗,山风在树木枝丫间减速缓行,时而传来三两声鸟鸣。殿内佛像前,有一口赤铜香炉,香灰埋炭,能听到香粟燃烧时轻轻炸开的裂响。此行前,专门合了一袋香,随身携带,为炉中添上一匙,烟气缓缓升腾,弥漫开来,敬飨神佛。
从御庙下石阶,可到势至堂前庭,庭侧山崖出泉,号紫云水,水外有坡道直趋钟楼。钟楼前就是开阔的本堂庭院了。本堂供奉法然上人塑像,目前正在维修,开放侧门可直抵大殿内部,供信众参拜。古老如知恩院,竟还藏有一座现代园林——友禅院。此园为纪念友禅染巨匠宫崎友禅斋诞辰300周年而建于1954年。贯彻了日本在二战后,新古典庭院“和魂洋材”的设计理念,坚守古典庭院的框架和意趣,同时借鉴法国园林中缓坡、草坪等元素,院中一片名为鹿野苑的枯山水较之传统的古典庭院枯山水更显开阔。
友禅染,是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华丽精美的织物染色技法,借鉴了扇面的绘画技巧,工艺繁复,设色丰富,图案细腻且复杂,比织物更轻巧曼丽,多应用于振袖、腰带等小幅织物上,主要产于京都、东京、加贺等地。严格遵循古法的友禅染,价格极其高昂,与西阵织并列顶级和服两大元素。明治之后,伴随化工颜料的普及,出现了使用化学染料的友禅染,称为型友染。
说到友禅染,联想起近年国内舆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的日本“匠人精神”,有必要多说两句。其实,所谓日本工匠数代传承,专精一艺,实在不是什么主动的觉悟,而是日本各行各业均已家族性固化的结果,一如汉晋南北朝时期的乐户、兵户。不管情愿与否,强制子承父业,生而就只能从事特定行业,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传统,这种传统貌似利于技艺传承保存,实则制约技艺创新进步,且迟滞社会流动性与活力。日本也并非自古重视工匠技艺,工匠的地位一度非常低贱,甚至还在商人之下,直到明治维新时期,基于发展现代工业的需要,才开始有意识的树立尊重工匠、技艺的社会风尚。
匠人精神虽然确实值得学习,但也要冷静审视,警惕匠人精神变成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障碍。况且,成就匠人精神既赖于匠人群体的自觉坚守,更离不开社会环境长期的哺育赞助,后者才是决定性的。
2024年8月5日星期一
于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