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未有修改,温馨回忆。
走向天山——新疆环游万里行
生活就如同爬山。越过一道道岭,翻过一道道坡,总是期待新感觉……
生活就如同水中行船。从一个彼岸,抵达又一个彼岸,总是期待新发现……
去年从西藏归来,就把目光瞄准了新疆。
西藏、新疆。这些地方没去,后悔一辈子。去了,咀嚼一辈子。
我一直相信,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风景越是美好如初,尤其是在地域广阔的新疆。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新疆有多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新疆占祖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她有6.8个英国、三个法国、7个美国加州那样大,大约相当于16个浙江省、10个江西省、8.5个河北省。她不仅有广袤富饶的土地,善良勤劳的各民族人民,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
新疆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石油预测储量20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10万亿立方米。煤炭预测储量2.1万亿吨。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6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过去人们眼中的荒凉戈壁,如今却是财源滚滚的聚宝盆。
来到遥远的、广袤的新疆,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睛确实不够用。新疆真的很大,雪山、湖泊、戈壁,草原、雅丹地貌、沙漠、高原、绿洲、油田,无论什么,都是一眼望不到尽头。
汽车行驶在新疆的土地上,眼前是一帧帧打开的画卷。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皑皑积雪的山峰、浩瀚的金色大漠,茂密苍莽的森林、绿草茵茵的牧场,星罗棋布的湖泊,奔腾不息的澄澈河流,浓郁、斑斓的色彩令你震撼、叹息。
D14:(2011—06—05)
行程:布尔津—贾登峪—喀纳斯
行驶:139公里。
布尔津—贾登峪—喀纳斯
喀纳斯、白哈巴、禾木,是北疆自然风光的代表,是进疆游客最想往的地方。喀纳斯、白哈巴、禾木,呈鼎足之势,就称之为“金三角”吧。
因自驾车不能进景区,去“金三角”怎么住?怎么玩?怎么合理安排路线?颇费思量。就如同面对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菜,如何下嘴?虽然看了不少攻略,但似乎缺少全景式描述。
早饭吃的油条、小笼包、米粥。饭后向喀纳斯进发。布尔津距喀纳斯139公里。
途中风光。
公路旁建有公厕。不用野外唱歌了。
布尔津去喀纳斯公路似刚新修过,黄线还十分新鲜。但中途有一段盘山路,坡陡、弯急,要谨慎驾使。有人说喀纳斯食宿贵,可住布尔津,再去喀纳斯游览。我以为不妥。来回近300公里,可够折腾的。
出了盘山路,风光渐入佳境。
炊烟袅袅,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是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哈萨克牧羊姑娘。拍摄完这张片子,刚收起相机,她驱赶羊群从车头横过公路。手里还拿着瓶冰红茶之类的饮料。
她的羊群。
这片草场牛成了主角。
有个停车港弯,面对山谷,令人眼前一亮。
停车处有两个“小巴郎”子在玩耍,是兄弟俩。给了弟弟些糖果。
瞧,这礼敬的。
草地上开满了金灿灿的小黄花。
这里应是典型的高原牧场。所谓的“空中草原”。
1时到达贾登峪。为减轻对喀纳斯景区的污染,贾登峪现在是喀纳斯景区的游客集散中心。
有攻略说所有游客的食宿均在贾登峪,沟内已不再为游客提供食宿。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我的情况有点特殊。妻子身体条件不好,无法承受高强度“连轴转”。我选择了贾登峪最好的新疆大森林酒店,她在房间休息、看电视,我去“疲于奔命”。
贾登峪距喀纳斯景区大门约有2公里。我没开车,花10元钱打了个黑车。其实转过个小山丘就到了,而且路边风光也好的很。
喀纳斯景区门票:150元/人,观光车为80元/人,二次进沟再加10元。在你手腕上盖个无色莹光印,洗澡都冼不掉。
在门口的停车场上观光车,到游客换乘中心约30公里。
观光车分别停靠三湾: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游客可下车拍照。观光车上有导游员,介绍途中景观。
第一站是卧龙湾。
这是一段因喀纳斯河长期冲刷河岸形成的宽阔河湾。河湾中心恰好有一座小岛,从高处看,酷似一条翼龙静卧水中,卧龙湾以此得名。
迎面朝西望去,便是傲然矗立的波勒巴岱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景色十分壮观。
第二站就是月亮湾了。
月亮湾夹在东西两山之间,河道随山势迂回,恰似一牙初升的弯月。
月亮湾最著名的要数湾中的那两个传说是成吉思汗留下的大脚印了。
月亮湾周边风光。
途中有个草场,据说拍过什么电影,名字忘了。
第三站是神仙湾。喀纳斯最著名的三湾是神仙湾、月亮湾和卧龙湾。其中神仙湾最美是晨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机是眼睛的延伸。我拍照,但不发烧。大半夜起来拍晨雾,我可做不到。真实纪录旅行中看到的东西,我以为就足够了。
鸭泽湖。车上拍摄。
换乘中心到了。
从换乘中心可分别去白哈巴(另购票)、观鱼亭(另购票)、湖区,和返回景区大门。
卫生间很漂亮。
在换乘中心乘观光车去观鱼亭。票价60元。
喀纳斯地区是图瓦人的家乡。是我国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地。400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这里依山傍水、建筑原始独特、风格古朴的图瓦人村落是我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村落。
图瓦人属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目前,喀纳斯村和与其邻近的禾木村和白哈巴村舌共居住着2900多名图瓦人,他们使用的图瓦语属突厥语系,是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图瓦人信仰藏传佛教而又多“萨满”遗风。
有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遗留的士兵后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与现在的图瓦共和国同属一族。在喀纳斯,图瓦人聚居的小村庄是当地自然风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奔腾不息的喀纳斯河。
喀纳斯图瓦村。
沿途风光。
下观光车要登1000多级台阶至观鱼亭。腿脚不好的可考虑带登山杖。
台阶用数字标明,让你心中有数。再往上就是木制台阶了。
左侧是下山路,右侧是上山路。
登高望景。喀纳斯河是布尔津河的主要支流,河的上源就是喀纳斯湖。湖水倾泻而下,在山谷中蜿蜒,形成了卧龙潭、月亮湾、神仙湾、鸭泽湖等秀丽绝伦的水湾河滩。
上山时观光车走过的路。
友谊峰的雪顶银光闪耀。
友谊峰真友谊。她融化的雪水滋润了这片土地,造就了喀纳斯湖。
新改建的观鱼亭,外形像顶蒙古族帽子。现在称观鱼台。不过大家还习惯叫观鱼亭。
凭栏远眺喀纳斯湖。
喀纳斯是准格尔蒙古语,意为“王者之水”、“可汗之水”,据说源于成吉思汗西征时的相关传说。
喀纳斯的形状像一条长长的丝瓜,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湖水最深处达188米,其海拔高度为2370米。面积44.78平方千米,比著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最大湖深188.5米,除中朝边境的白头山天池(最深312.7米)外,它是我国内陆最深的湖泊。
纳斯湖是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属于北冰洋水系。环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阳坡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从地表或地下泻入喀纳斯湖。
喀纳斯在中国有很多的唯一性,喀纳斯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的唯一延伸带;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地,是中国唯一和三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自然保护区。
再见了观鱼台。
下山路旁属高原草甸。据说秋天风景特别美。
换乘中心附近有很多宾馆可以住宿,价格不等。
回换乘中心后,步行经图瓦村去喀纳斯河大铁桥。其实观光车就路过大铁桥,但司机不停车。
牧民在为马匹冲凉。
喀纳斯河大铁桥。
明天去白哈巴,也要经过这大铁桥。
喀纳斯河河道开阔,景色壮观。
漂流的人们。
我自己很喜欢这张片子。船工大张着嘴,喊着号子。
树林旁吃草的马。
草地上有5头小牛犊,在温熙的阳光下发呆。
我就站在旁边,它仍是憨憨的沉浸在梦乡中。
它们正享受着“牛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乘观光车返回景区大门。步行回到贾登峪。途中牧场牛儿们也排上队归家了。
D15:(2011—06—06)
行程:贾登峪—喀纳斯—白哈巴
行驶:0公里。
外出旅行有个习惯,无论白天多累,晚上睡得多晚,第二天还是起得很早。
喀纳斯地区有点像西藏,有片云彩就能下雨。昨夜淅淅沥沥,几乎彻夜未停。清晨雨停了。推窗而望,晨曦中的贾登峪。
早餐后步行去喀纳斯景区,二次进沟去白哈巴。路边树林中鸟鸣啾啾,阵阵鸟鸣声清晰可闻。我是敛声静气,轻轻穿过。
草场上的白色毡房是一道风景。
一匹马孤独的发呆。
远方的山峦在朦胧之中。
景区大门西侧也有住宿区。所以说,贾登峪、景区大门西侧、景区内游客换乘中心附近均可住宿。
进景区后乘观光车,依旧是先停靠卧龙湾。很多人早起拍晨雾,特别是神仙湾,更是趋之若鹜。我则是无心插柳。因昨夜有雨,晨雾散得比平日晚。
这位姑娘称得上金牌解说,介绍起景观是婉转低回,绘声绘色。
月亮湾也披上了一层薄薄面纱。
拉近点,显得清晰些。
神仙湾。
去白哈巴需在蓝湖餐厅旁停车场购观光车票。票价130元。门票80元,要在白哈巴景区门口买。我来得早,只有我一名游客。先在四周拍了几张片子。
人未到,声先至。十几个人说笑中来到停车场,是旅行社的小团队。我们出发了。
过喀纳斯河大铁桥后有边防公安,可凭身份证办理边境证。如在当地已办好边境证,就不用办了。
乘车位置要坐在左侧。这是我路上才发现的。很幸运,我坐在了左侧。去白哈巴公路不宽,但很平整。路上又见羊群。
观光车在第一个停靠点停靠。这个地方叫11棵树,因1棵白桦树根部,又衍生出10棵白桦树而得名。
一群牛儿在林中草地上悠闲的吃着草。
同车人见了牛,兴奋得大呼小叫,牛都吓跑了。
我急忙告诉他们,见此情状要低声,不要打扰。还好,他们挺听劝,后来相处很融洽。
周边风光。
这位女孩坐在我身后,一路上随音乐哼唱着“荷塘月色”。声音圆润,吐字清晰,很享受。呵呵。人在旅途,都是心情大好呀。我始终末闹清是司机放的,还是他们带的小音响。
第二个停靠点是美丽的娜仁草原。它同样给我带来惊喜。
看到这风景,才知道生活中什么叫美好。我的心被愉悦充盈,充得满满的。
人生中好多重要的时刻在当时你感受不到它的意义。
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一次期待,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一次叠加。每一次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一次都记录进入了生命中。
路旁有哈萨克牧民出售酸奶和哈萨克式油炸小点心。食品干净卫生,像是旅游部门安排的。喝酸奶要多放糖。这才是真正的酸奶。
西北第一哨到了。人不允许下车,有士兵上来验证。在车里看了望塔不知为什么有点斜。后边女孩也说是斜的。莫非是角度问题。
界碑处有个观景台。
界河。河水呈灰白色。据说是河水长期冲刷岩石,很多矿物质溶解在水中所致。
中华林。因树长大了,整个轮廓不很清晰。
周边风光。
哈巴就是“河”的意思,白哈巴就是白河。
白哈巴在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县城以北,直线距离 77公里。从哈纳斯到白哈巴需两小时车程。西距哈萨克斯坦国东锡勒克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 白哈巴村,被称为西北第一村。
居住在我国新疆的图瓦人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禾木村和喀纳斯乡喀纳斯村。
白哈巴村分蒙古族的支系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族居住区和边防站三部分。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是保存最完整的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具有浓郁的图瓦人风情。
山区木头多。在路上,看到林中倒下的树木任其腐朽。
白哈巴景区门票是明信片,可在这里盖邮戳。
白哈巴外来人很可能也超过了当地人。
回程时司机在一非停靠点停车,让大家拍照。上午光线好,比这时要漂亮得多。只是上午隔着玻璃照,效果不好。
返回游客换乘中心后即乘观光车去湖区。
沿着木栈道走,与喀纳斯湖亲密接触。
到游船码头购票(120元)上船。
这船设计有问题。窗户太高,游人毕竟不是单纯来坐船的。
行驶到三道湾,游人可上甲板拍照。
返回码头。
意犹未尽,游客继续沿木栈道去湖边发会呆。
将青春的笑容和记忆留在喀纳斯。
漂流的椽皮舟是这样下水的。
D16:(2011—06—07)
行程:贾登峪—禾木—和布尔克赛尔
行驶:345公里。
又迎来一个贾登峪的早晨。
喀纳斯景区也受双休日影响。昨天酒店早餐就餐人员有130人,今早仅有20多人。
早8点30分出发前往禾木。贾登峪—禾木33公里。
9时20分到达禾木景区大门。门票60元、观光车100元、禾木古村落保护费20元。景区大门距禾木村30多公里。
水流湍急的禾木河。
观光车在距禾木村约2公里的敖包停靠。
有出租民族服装的,供游客选用。
这里四周是茂密的草甸,绿草满坡,繁花似锦。远方是云雾缭绕的雪峰。
草甸上野花在微风中摇曳。草甸上弥漫着淡淡花香。
游客们纷纷拍照,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禾木村,是著名的图瓦人村庄之一,也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
如今的禾木,分成两部分:原始的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和大量的商业客栈,客栈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村落。
从禾木村去河对岸,一定要经过禾木河上有一座带门的桥,桥上的门基本完好,只是风吹雨淋已褪了颜色,露出原木的本色和沧桑。
关于这座桥,其中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最早到禾木是一些“白毛子”(白俄罗斯人),那是在苏联十月革命后,昔日的一些贵族和军官无藏身之地,就流浪到此。为了通行方便,他们用原木和铆钉修建了这座桥。到了1959年以后中苏两国交恶,在禾木一带避难的白俄罗斯人也就纷纷撤离远走去了澳大利亚,走得一个不剩。
老白毛子走了,此桥也老旧得不能再使用了。1970年,当地人就拆了旧桥并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新桥。
禾木河桥风光。
通过禾木河桥去观景台是禾木全部景华所在。白桦林是到禾木村必去的景点之一。禾木最美的秋色在这里。
上观景台可徒步,也可骑马。与其它景区不同,牵马人与游客共乘一匹马。
纤细的女性骑上高头大马,强烈反差也是一种美。
上山的路开始是石头路,接着是木栈道。
登上观景台俯瞰禾木村。
到禾木,很多人是为了拍晨雾。从这段描述可见其盛况。
“上千号人的镜头都统一地对准了这个被河流、白桦林环绕的小村庄。做早饭的晨烟,开始从烟囱里冒出来,晨雾开始拉出一片细长的带子……太阳冒出头来的时候,人群兴奋地叫喊起来……”
昔日杜甫作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人们,是不拍出惊世骇俗片子不复还。呵呵。
原来以为山上观景台地方很局促,其实观景台所处草场,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下山路遇马群。
母与子。每看到这种情景,心中顿生怜爱之情。
这应是当地“土著”了。
童年。
身穿冲锋衣,怀抱照相机,路边小憩话家常。
乘观光车返回景区大门。望着车窗外景色,心里不免产生几分困惑。看了“金三角”,那拉提风光还能比这里美多少?
喀纳斯、白哈巴、禾木,是北疆自然风光的精粹,是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在喀纳斯“金三角”的三天中,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贪婪的看着周围的一切。喀纳斯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记忆。(省略1000字)
D16:(11—06—07)
行程:贾登峪—禾木—和布尔克赛尔
行驶:345公里。
途经布尔津前往和布克赛尔。路边有块标语牌“回首一次旅游,开启一生的回忆”。有点意思。
喜欢在路上。
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入住预订赛尔宾馆,标间120元。宾馆地址:和布克赛尔县赛尔东街100号
和布克赛尔县,因和布克河、赛尔山(萨吾尔山)而得名。“和布克”系蒙语,其为“梅花鹿”;“赛尔”系马背的意思,山形似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