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位于常熟古城东端,紧邻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方塔街,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该园建于江南四大名刹崇教兴福寺废址,所有建筑均遵宋代形制,因园内南宋方塔而得名。
2007年,方塔古迹名胜区(方塔园)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大体可以分为下面几块,中间的方塔,南部的家风家训文化长廊,东北部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北部的碑刻博物馆(含常熟名人馆),西部的醉尉池及周边。
导航到方塔园停车场。停车按次收费,每次7元。先收后停,有收费人员直接收取的。
停车场就在方塔园东门入口处的广场上,正对景区大门的是一座牌坊。牌坊正面横匾为“辉映海虞”(“虞”、“海虞”都是常熟的别称)。柱联为邑人钱仲联题写的“塔以方名天水肇基千劫过;境能圆照祗林新拓万人来”。
钱仲联(1908年—2003年),原名萼孙,号梦苕,江苏常熟人,祖籍浙江湖州,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苏州大学终身教授。
背面匾额为“建炎遗构”(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柱联“汇浮图博物于一园法灯普照,阅南宋至曼殊等四代禅史增辉”,也是钱仲联所书。
东大门是五开间歇山式大门,朱栏白墙,端庄明朗。屋脊的“鸱尾”状似鱼形之龙,是宋式建筑特点之一。从图上看,大门和方塔在同一中轴线上,方塔尖正在大门正中。
大门上悬“方塔园”匾额,为两代帝师翁同龢所书,两侧柱联为明代文征明撰书的“百年形胜夸天设,一代文章属地灵”。
进门后可以见到门的内侧也有柱联,“七溪流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由清代邑人孙原湘撰写。
门口三条路:左边沿走廊去往家风家训文化长廊,中间是主路通往方塔,右边沿走廊去往碧水晴川廉政文化主题公园。
站在大门口,眼前是一块照壁。一串串的红灯笼从大门一直连到照壁处,甚是喜庆。而塔透过灯笼串的间隙惊艳而来,毕竟它才是主角!
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称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崇教兴福寺塔,为九级四面木檐楼阁式砖塔,盔形顶,总高67.58米。塔逐层收分,立面轮廊呈抛物线状,清秀挺拔。塔面阔三间,在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式,其余均作壶形。
2006年5月25日,崇教兴福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教兴福寺塔的塔刹顶是常熟市城市原点标志。这个标志的具体位置是在春分(秋分)日15时23分投影处,标志着常熟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起点。
标志镶嵌在塔正面花坛前的地面上。
江苏省文保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塔底楼门上的石刻为赴朴初书写的“崇教兴福塔”。
方塔是一座风水塔。相传是南宋有一名叫文用的僧人,精通风水之术,他认为常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在风水学上“主位低,客位高”,所以应该在城东南建一佛塔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便开始建塔。不过这座方塔才建了基座,这位文用高僧便去世了,建塔的事情也就此搁置下来了。直到140年后,一位名叫法渊的僧人继承文用遗愿,发动续建方塔。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称位于常熟古城西北的十里虞山(俗称卧牛山)是神牛所变,而方塔就是栓牛之桩,意思大概是建塔是为了镇山,所以只要山在,塔就不会倒。
由远及近拍一波。
进门向右,先入廉廊,由此进入方塔园东北部的“碧水晴川”廉政文化主题公园。
廉廊内是有关廉政的格言警句。
顺着廉廊走到虹隐居,居然没开门。
没有再走后面的廉廊,而且绕到前面,过小桥去“蠡夕清心”的亭子。
亭内墙面上有一方木板,书有“碧水琴川”字样,并有常熟廉政文化的介绍。
亭前的廉池和远处的方塔。
从池边,沿走廊继续,有一入口是廉政碑廊。这里集中展示了36套与历史上官吏勤廉事迹有关的墓志。
碑廊的尽头有一棵宋代古银杏树,距今八百多年,是园中宋代三宝之一。另外两宝分别是方塔和古井。
银杏旁边是吟荫小筑。
另一侧在廉池北面是廉吏馆。
有工人在维护,但没关门。简单地看了几眼。
沿廉池往南,看到了题字“廉池”太湖石。
廉池里有锦鲤在自由自在地游弋。
这是廉池边的镜波榭。
镜波榭的西边是问泉堂,泉就在堂前不远。
有介绍是方塔井,与方塔同年,开凿于宋建炎四年。
问泉堂再往西就是一处很大的院落,四周皆有回廊,廊壁嵌有石碑,此处是常熟碑刻博物馆所在。
我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直接沿东南角的门进入院内。
院内有假山水池,池边有亭,对面有房。
院东墙也有碑刻,上面大字是“怀米山房吉金图”。清道光十九年(1839),苏州曹载奎氏将其所藏商周秦汉青铜彝器60件,按图镌之于石,世称《怀米山房吉金图》。咸丰初,原器售归张云岩,太平天国陷吴,器物及石刻俱散。民国11年(1922),南陵徐积余以石之拓片重新印行,后又为苏州卞钟铭尊汉阁翻刻成条石。1930年,常熟收藏家沈彦民请表兄庞北海作缘,向卞氏购得原石后置于其新构“澄碧山庄”之中。
重修常熟贤令于公祠碑。
院内的崇兰草堂。该建筑原为俞姓住宅大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从南门大街迁建至方塔园内。而“崇兰草堂”为常熟籍画家陆抑非书房名,其建筑原在老县场前辛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方塔街拓宽期间被拆除。后应其家人要求,市政府将此建筑辟为“崇兰草堂”,并在此展览陆抑非画作的复制品。
匾额为“息翮听经”,两侧柱联为“静坐应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草堂对面为假山半亭
假山上还有流水潺潺,下汇成潭。仔细看石上有刻字,塔影潭。应该是此潭可见方塔之倒影。我们到时,应该是时间不对,或者角度不对,没有看到。
穿过小院,四周依旧是碑刻长廊。许多字迹已斑驳,有些还依稀可辨。
廊中有一方醒目的石碑为馆藏展品中形制较大的碑刻之一。正中方框内篆书 “重建常熟县城记”七个字。碑文记载了时任常熟知县王鈇为抵御沿江寇患而重建常熟县城之始末,并颂扬了其功绩。
此碑由《永乐大典》总校瞿景淳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徵明书并篆额;刻石家吴鼒镌刻。 “文章、书法、篆刻”三者交相辉映,堪称“ 三绝”。
碑廊,还是碑廊,曲曲折折,穿墙过洞。
间或有屋,居然没有拍清楚,隐约可辨,是雅雨居。不过也没开门,所以是个啥也不知道。
还是碑廊,又是碑廊。
终于见到楼了,没看到名字。虽然门上挂着“马上回来”,但我们还是没等到开门。看位置这里是清远楼。
清院楼的东侧,也就是“崇兰草堂”小院北面的爬坡廊中有一“翰墨亭”,亭子下方陈列了一件南北朝时期的石龙石刻作品。
南朝石龙,为常熟现存最早的石刻。原位于福山镇殿山,系南朝大慈寺遗物。南朝时,因福山镇临江濒海,百姓长期受到水患侵扰,故普明法师择殿山西侧建造“法水禅院”并在寺中置石龙以镇潮水。
往西走,这里的碑廊前面有块“虞山福地”的刻石,两边堆放的是二十多块门枕石。虞山福地四字较大,尚清晰可辨,边上的小字有些模糊了。
网上搜搜,居然有清晰版的,分享一下。说明立碑缘由,也让我们知道此碑是翁瘦苍所书。翁瘦苍,1916年生,江苏常熟人,任虞山琴社社长。从事教育工作和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多年,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门枕石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
有个院门,虽然左边碑廊,右边还是碑廊,但毕竟换了个院子。
这,这,进了院子,还是碑廊!
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见到方塔了,不那么单调了,添了些许生气。
院墙边上有个亭子,忠王碑亭,匾额由浙江宁波籍的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写。
亭内有忠王碑,由太平天国举人谭文寿撰文并书。碑文描述的是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太平天国攻占常熟期间的政策,以及市集上呈现的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等,是太平天国遗存至今文字及内容较多的石刻文物之一。
此碑曾被太平天国史学界专家称为太平天国碑刻之首。
碑亭旁边有门,侧面挂有碑刻博物馆和南大常熟碑刻研究基地的牌子,应该不是常驻机构,毕竟门都没开。
再往前感觉可以从碑廊中跳出去了,果然碑廊往西到此结束,再过去就是水榭楼台了。
不过,做事要有始有终,碑廊往南,然后再往东还在延续,我们也继续。
碑廊西边有门洞,可向内进入博物馆内部,门上有额,书“探春”字样。向外则成了一座亭子,飞檐翘角,檐下题“雅雪”字样。
向里走继续把碑刻博物馆游览结束。
不过,一来见识少,二来对书法没研究,三来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总之一句话,绝大多数看不懂,只能是走马观花。
这处牌廊前面有链条围起来,里面是宋代的石雕柱础。感觉这里可能有些不一般。
果然,四周的碑刻中不乏精品,其中有《丛篁古木图碑》、《康熙御书碑》和《天文图碑》等等。(因为外罩玻璃,实在反光厉害,完全拍不出,所以引用了网络上的图片)
《丛篁古木图碑》,作者倪瓒是“元四家”之一,擅长山水墨竹,在他的画中往往有诗,有书法,诗书画使整幅作品充满了完美的统一。原画作是纸本墨笔,清代晚期为曾朴之父曾之撰所得,并请苏州怀米山房将其摹刻于石,大小与原作一致,制作非常精细。原画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还有《康熙御诗碑》。
“仙杏花开日,翩翩紫燕飞,春光正明媚,马上锦衣回。”这是康熙皇帝临摹董其昌书法笔意所创的一首五言诗,笔法圆劲秀逸,字行布局疏朗匀称,具有“清秀瘦硬”的特点。
还有一块《天文图碑》。该碑高200.1厘米、宽100厘米、厚24.5厘米。碑的原刻者为常熟知县杨子器,于弘治九年至十二年任常熟知县,刻制《天文图》、《地理图》二碑,竖于文庙门厅东西两侧。至正德元年,因拓碑之人众多,原碑磨损,后任知县计宗道命石工重新翻镌了这两块图碑。
其中天文图碑根据苏州南宋石刻天文图翻刻,该碑有碑额、星图和跋文三部分。碑额题篆体“天文图”三字。碑刻上部为一圆形全天星图。星图下方有杨子器撰稿,计宗道书写的跋文,并附计宗道所写的题识。二十三行,三百八十一字,论述了该图翻刻自苏州宋代天文图,并根据甘石星经、巫氏星经和《宋史天文志》更正了原图星位缺乱之处。末题'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赐进士文林郎常熟县知县柳州计宗道手书',并'解元擢第'篆印一方。
从这处碑廊出来,沿路往东走。
路的北边就是总官庙大殿,该建筑原在虞山镇大东门外,1993年移建于此。这里现在是常熟名人馆。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和书法家萧娴分别为馆内“文光殿”、“学道名邦殿” 提书匾文。
大门两侧有柱联,不过这个角度拍不到(具体可见下面的图片)。对联为钱仲联先生所撰:“乌目云开,是聚古贤人,自虞仲、言偃先行以来,光焰德星多,奚必五百年始有名世;尚湖碧潋,更育今英士,拓政治、学术诸域而广,赤明新纪创,相期九万里同展弘图”。
名人馆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铜像雕塑展示区。分别陈列“常熟文史祖”商代仲雍和吴文化始祖“南方夫子”言偃的铜制塑像。
二是图文展示区。采用木刻图版、珍贵历史照片等形式,分别介绍了136位已故常熟籍名人传略,其中包括著名革命烈士、当代二院院士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人士。
三是名人名录展示区。共陈列483名唐代至清末科举进士和22位常熟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名录。
名人馆周边的草地、院落里还零星散布有不同年代的石柱础。
宋代经幢。
明代石花瓶。
二郎斗鲛石刻。
明代石羊。
名人馆的东侧墙边还有一块“先贤言子故里”碑。碑有两方,另一方在环城南路边的言子故里亭内。
从名人馆往南便是碑刻博物馆的大门。大门上方悬挂的一方匾额“常昭永鉴”,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和艺术大师谢稚柳先生题写的。清代雍正四年,以琴川河为界,常熟东西分别置昭文、常熟两县,“常昭”即指常熟和昭文两县,意为常熟和昭文永远的鉴证,道出了碑刻的内涵。
大门外不远有宋代的石刻“路不拾遗”,它的作用是将无人认领的丢失物品放置其中。
石柱由底座,柱身,托盘三部分组成,底层为覆莲状,柱身为圆形,刻有花草纹,托盘雕刻成仰莲状。
“路不拾遗”这尊石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见证。
游览完碑刻博物馆,我们向西去刚刚看到过的水榭亭台,那是位于方塔园西部的醉尉池及周边临水建筑,一片山水园林。
向西不远,眼前被一片碧绿惊呆了。假山、小桥绿树、碧波。这一池碧绿如翡翠一般。
一池碧水的北侧有曲桥通往池边的水榭。桥如飞虹凌波,故名“小飞虹”。感觉有些仿拙政园的意思。
从小飞虹上走过。
到桥的尽头,围墙上嵌有“天镜”石刻。天镜石刻原来是常熟北门外澄碧山庄十景之一。不知以天为镜照一池碧水,还是以水为镜映一方蓝天?!
沿着回廊走,这里应该是文华堂的后面,没有特意找路去堂前,而且顺路前行。
居然绕到一处小院,有碑立于此,“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开学典礼旧址”。
碑北是“一目千嶂”,依廊而建的小亭。
碑南则是“悦秀山房”。
悦秀山房前面的池边拍的文华堂和亲水平台。
这里的位置有些乱,放一张从对岸拍的照片以参照。白墙黛瓦是围墙,前面是亲水平台,从悦秀山房须穿过围墙门才能到平台。
围墙呈Z字型,院内假山堆叠,绿树成荫。
这是站在亲水平台拍的文华堂的正面。
蓝天白云,碧水红楼,色彩已经显得那样不真实,象是画出来的一样。
从南边的院门出来,以门为框,绝美的画卷。
出得院门,路边有亭,亭立于水池边。塔顶从亭翼跃出,颇为生动。
亭内有匾额,灵秀清远。
从亭内看水池西南的长桥。
还有水池东南的假山和亭阁。这里的水池是醉尉池,远处的亭阁是醉尉亭。待会,我们走过去看看!
亭的西边,还有一亭。
这里应该是方塔园的西门。不过,没有开放。
池边山石上刻着字,眼拙识不得。
往东南过桥,再往西南方向走。
爬上小山,眼前便是山巅水滨之亭,醉尉亭。
醉尉指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擅长草书,人称“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唐时三绝”。张旭曾任常熟县尉,又嗜酒,其旧址故称“醉尉街”。
为纪念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与“醉尉街”一墙之隔的方塔园建造醉蔚亭,并凿“醉尉池”励志后人。
从醉尉亭看池边的“灵秀清远”榭。
从醉尉亭下来,我们算是走马观花,把西部的园林转了一圈。园林不大,略显单调了。
不走回头路,沿另一条路往东走,过石板桥顺着道路走。
不多远便来到家风家训文化长廊。
长廊内展陈有一些有名的家风家训家规等,没有仔细看,匆匆掠过。
基本上是沿着南面的路向入口方向走。路过聚秀轩
路边有一座土岗,岗上绿竹成荫,曲径通幽,虫鸣鸟叫,十分清雅,此为塔园著名一景,名为“南岗耸翠”。
土岗的边上有一座方形的亭子,名为文渊亭,是各取方塔的始建人和续建人——文用和法渊两位高僧名字其中一字来命名的,想来是为了纪念两位建塔高僧的功德。
亭内有世纪元钟。
再往前就是千叶一卷廊了,由此往出口去。
按说到出口还要经过识春轩,那里是赏梅的。因为季节不对,不经意便忽略了。我们直接沿走廊一直走到了出口。
还是那一片红红的灯笼。
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换个方向,亭与塔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