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行
上午09:00骑着小电驴到地铁站,坐2站地铁到无锡火车站总站,在公交B岛转公交车88路,从起点到终点,就是灵山胜境公交站。
2、游玩
一路上在不停的路过运河,可以感受到这个地区在古代的繁荣程度。
公交车中途上来一群老外,司机大哥不说英语,我看他们实在着急,就过去帮忙翻译。没想到他们也是去灵山大佛,我就被迫当了翻译。这是几个来自俄罗斯的交换生,在复旦大学读书,趁着周末出来转转。一路上聊了很多,没想到这些二十多岁的达瓦里氏们,还是很思想活跃的,对于一些话题的理解深度还是有的。在灵山胜境的前一站我们下车了,我听错了一个单词,以为他们需要找restaurant,其实他是说rest room,毛子的英语发音的确让人有点懵。
走路大概5分钟,我们来到售票处,这里已经可以看到远处的大佛了。
买票又费了一番周折,几个年轻人凑人民币钱买,他们的信用卡不能刷。有部分的学生证还是俄罗斯的,检票时本来以为可能会被卡住,没想到工作人员很和气,老外不怎么查,这才顺利进入景区。穿过写有湖光万顷净琉璃的影壁,来到胜境门口。
这里的大佛已经非常清楚的矗立在面前了。
两侧有卖祈福牌子的商铺,应该是景区的项目。没想到几个俄国人倒是很喜欢,买了几个学业和健康的,牌子上用俄语写的内容,不知道佛祖是不是能看懂啊。一个俄国妹子说,不用担心,佛祖有Google翻译,真是个不错的笑话,大家都被逗乐了。
沿着菩提大道,往前走2分钟就来到了九龙浴太子像了。
这里的雕塑,其实是一个音乐喷泉,每天五次,定点启动。喷泉启动时,中间的立柱上端合拢的莲花会随音乐开启,其中的太子像会显现出来,转动一周。每至吉时,音乐奏响,莲花包祥雾升腾,莲瓣绽开,通体鎏金,高达7.2米的太子佛徐徐升起,千百道喷泉凌空而起。九龙灵气喷吐水柱,待莲花完全绽开, 九龙喷水形成三十多米高的庞大水幕,沐浴佛身。九龙灌浴确实很震撼和壮观,呈现的是佛祖出生的时候,有九条龙为他沐浴冲洗。水柱会随着音乐摆动,高潮的时候是九条龙喷出30多米的水柱灌洗小佛像。
我们来的时间不巧,没有看到九龙给佛祖洗浴的景色。
穿过降魔浮雕和阿育王柱,来到普渡桥。在这里我给几个老外拍了照片合影,作为他们的留念。
在侧门我和Geno和Peter分别合了影,和年轻人比起来,我的确是胖了很多,需要好好减肥了。
再过10分钟是梵宫表演时间,我带着他们去梵宫的入口,我自己去五印坛城里看藏传佛教的寺庙。和老外越好,他们看完表演联系我,我沿着湖边拍摄这个有点像布达拉宫的寺庙。藏传佛教是我挺感兴趣的一个方向,这次刚好可以补一补相关知识。
五印坛城前的湖边,设计了很漂亮的莲花雕塑,特别耐看,很能体现藏传佛教的审美。
在灵山景区的规划中,除了核心景观灵山大佛,另外有三个景观是成系列的,这三个景观就是梵宫、五印坛城、曼飞龙塔。梵宫是汉传佛教的典藏风格,五印坛城是藏传佛教的典藏风格,曼飞龙塔是南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五印坛城里有西藏各大寺庙的艺术品复刻品,很值得参观。
湖边的背面是梵宫,我没买表演票,没法进去,早知道就买票了。梵宫里是禅宗佛教建筑雕塑的展区,听说非常漂亮,它的外表酷似柬埔寨的吴哥窟,整座建筑用的是汉白玉。梵宫高三层,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左右对称,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华塔顶部采用黄金打造。
我在百度里找了几张照片(路灯摄影),瞬间感觉后悔没进去了,应该去梵宫好好看看的,下次再来时,补上这个景点。
湖边的睡莲是莫奈同款的,从睡莲的角度拍五印坛城,景色非常棒。对面是曼飞龙塔,时间太赶,我没有过去参观,也是个遗憾,下次补上。
湖对岸是灵山大佛,睡莲角度的梵宫也非常漂亮,都可以做屏保了。
来到石桥上,对面是转经廊,在桥上拍大佛和莲花,非常好看。
五印坛城的名字来源,我查了一下,如下内容,摘自赵富山先生的《五印坛城——一次雪域秘境的朝圣之旅》:
“五印是指佛的五种手印,即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触地印和禅定印,也称“释迦五印”。“五印”寓意佛说法度生的五种方法和姿势。“坛城”,梵文叫作曼荼罗,有会聚之义,是供奉佛菩萨并在此修行的场所。五印坛城,是由藏族能工巧匠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建造的藏传佛教风格建筑。” 长廊两边都是转经筒,外侧是锦鲤池,锦鲤们都吃投喂吃习惯了,非常主动的过来要吃的。我在转经廊转了一下经筒,让一位大哥帮我拍了照片留念。
从侧门就可以进去五印坛城,仰头看坛城,非常壮观。
补上一点背景知识,藏传佛教的大致历史如下:
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是在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之后,结合尼泊尔传来印度佛教,糅合出现南传佛教。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形成,主要历史如下:
→初传神话
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在位期间,采取各种行政手段,翻译佛经、建立寺庙、成立僧团,传播、弘扬佛教。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花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三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赤祖德赞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兴佛主要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以“三老”(比卢遮那、丹玛孜芒、迦湿弥罗·阿难陀)、“三中”(涅·般若鸠摩罗、款·鲁易旺波、玛·仁钦却)和“三少”(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赞、尚·意希德)。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朗达玛灭佛
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佛教沉寂了,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密宗修持的人,只能作为白衣居士,在各自家中,或者山里,修讲佛法,密宗得以传承。
→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由安多、康区、阿里等地传入卫藏地区,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a.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的是佛教势力从阿里进入卫藏地区。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年)、阿底峡(982—1054年)。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b.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的是佛教势力从安多和康区传入卫藏地区,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
进门的右手边是千手观音,应该是白玉雕琢的,放在繁花之中,有一种庄严气派的感觉。
右转区域,展示了藏地传统的唐卡,五印坛城特别邀请了西藏的能工巧匠,来现场精雕细琢,所以在五印坛城里面可以看到藏地传统艺术中最精华的元素:唐卡、彩绘、堆绣、木雕、壁画、藏饰镀金等艺术特色。我查了一下糖卡相关的知识,如下内容,摘自赵富山先生的《五印坛城——一次雪域秘境的朝圣之旅》: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在藏传佛教上有重要的意义,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独具特色且最能够代表西藏文化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广泛,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藏民族韵味,作为信徒的修行工具而被顶礼膜拜。
主要的唐卡形象如下:
a.金刚手菩萨
蓝色愤怒像,右手持金刚杵,与唐卡上方的文殊、观音合称“三怙主”;
b.大威德金刚
密宗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身为蓝色,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腿;
c.玛哈嘎拉
总摄一切诸佛之身、口、意、功德、事业、智慧,为主修胜乐金刚密乘行者之护法神。右手持剑,左手持戟,主臂持噶巴拉碗;
d.黑袍金刚
二臂玛哈嘎拉,呈现忿怒相,代表降服自身心魔,象征无畏、无踌躇。身穿黑袍,左手持嘎巴拉,右手持金刚钺刀。
对于唐卡中众多的佛、菩萨、观音、度母、护法神等的形象依据,藏民族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分为五类,称五明。五名又分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工巧明是指工艺学,根据佛陀身、语、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别。身是指佛的具体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陀画像,菩萨像及塑、刻、雕、铸等;语是指佛的教诲,语的工巧包括佛经的释读、颂唱、刻制经文等;意的工巧包括对佛的感受、理解、意念、包括造佛塔等。身之工巧是根据佛陀所现的三身又分为三类,即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进行绘制。
对于藏传佛教僧尼以及信奉者来说,唐卡乃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用具,礼拜唐卡可获功德,同时也要通过观看唐卡,引发关于佛像义理的联想。修行者把唐卡悬挂于家庭佛堂和寺院的墙壁,并以画中的圣像作为修行中观想和膜拜的对象。作为普通人,唐卡适合在办公室、客厅作为装饰画悬挂,黄财神会为你招财进宝,也适合风水镇宅、玄关挂画。
唐卡和佛像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过对唐卡佛像的崇拜取得善业功德,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绘制出来,才会合乎要求。这也是绘制唐卡画重要的事项,因而也就有了绘制佛、菩萨像的标准:《佛说造像量度经》、《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量度注疏花蔓》等大量有关造像比例的论著,对造像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还要求按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作为依据来绘制,这样,佛、菩萨形象就更加完美无缺。”
往前继续走,左转就是藏传佛教的佛祖造像。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灵山五印坛城内部,供奉着大量精美的佛像,其中最经典的是五方五佛,沿着展示顺序走就可以全部看到: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
藏传佛教铜佛像,有祖师系、佛系(一般密宗的铜佛像在前;显宗的铜佛像在后)、菩萨系、佛母系、罗汉系(藏传佛教之中有十六罗汉)、护法神系、财宝天王系等。在藏传佛教铜佛像之中,祖师的地位较为尊贵,男女双身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内容,女神像愤忿也是藏铜佛像中明显的特征。
五印坛城里的佛像佛龛,有一种比禅宗雕塑复杂的秩序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压迫力,或许是藏传佛教是政教合一的原因,不像禅宗那么闲云野鹤,佛像也人畜无害,很亲民的样子。
我查了一下,对于藏传佛教的建筑欣赏,一般从如下几个部分:
a. 金顶
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承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
b.门窗
藏族民居的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这种方法能适应藏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藏族人民有以黑色为尊贵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掺加黑烟、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门窗框增加光泽。门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或阿噶土面层,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
c.梁柱
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柱为木柱,一般无柱础,呈正方形、圆形、八角形以及 “ 亚 ” 字形。寺院和居民中经堂的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木雕花饰,涂重彩、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d.鎏金技术
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国内外的特种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以及藏族广大地区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
e.彩画、壁画
藏族彩画技术运用较广。一类多用于内装修木部,如额枋、柱头、柱身、雀替、椽头、椽枋以及门窗棂和经堂、佛殿、主居室、会客室等天棚线脚等;一类用于壁画上,讲究者常常采用沥粉贴金,位置多见于殿内或灵堂内,以及天井院落两侧或殿前回廊的壁上。
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内容题材。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和黄教始祖宗喀巴传记、故事画,历代藏王、大师的肖像,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以及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梵文、宝相花、石榴花和八吉祥(海螺、宝伞、双鱼、宝瓶、宝花、吉祥结、胜利幢、法轮)等。它一方面受到尼泊尔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苯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彩画、壁画技术主要关键在于调色和配色,一般是采用矿物颜料,经久不褪色。它将各种色粉,用石臼擂齑粉,使用时加进水及胶,绘成后上光油。彩画常配合着建筑色彩运用,由于气候寒冷和和民族的性格热情奔放,所以彩画主要色彩喜欢暖调,如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为底色;衬托以冷调,如青、绿为主色的各种纹样,与内地唐、宋时期建筑色调较接近。彩画纹样侧柱头、额枋多用连续十字形、万字形等几何图案,西蕃莲(覆莲、仰莲等)、如意云纹、火焰纹、宝相花、缠枝卷叶、石榴花,亦有彩的梵文 “ 六字真言 ” 、法轮宝珠等彩饰。在平板枋、阑额藻头上常作云头彩画 “ 三层方头披肩 ” 、 “ 箍腰佛珠 ” 、 “ 瓣莲 ” 、 “ 带花圈子 ” 等。彩画采用浅色叠晕、沥粉金线勾线,重点缀有橙、红、黄、金白色,色彩重点突出。本椽子用群青、重绘色彩。柱廊为深红色间以浅色或金、白线条垂直划分柱身,有纤细而华丽感,门窗外框一般皆为黑色,特殊寺院、宫殿、住宅采用雕花、彩画。
室内使用空灵的女孩吟唱声,配合昏暗的灯光,非常有藏传佛教的神秘感。
出来之前,我在门前和石柱拍了照留念。
老外们已经从梵宫出来了,我去找他们汇合,他们在梵宫前的广场等我。
转轮走廊上的大佛,从出来的角度看构图,很有禅意。我突然想起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
回到菩提大道,往前走就是祥符寺的正门,这里的大佛更加霸气。
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老外在佛寺门口,总觉得有点画风不大对。
穿过普渡桥,这里养的锦鲤也太肥了,该好好减肥了🤣。
进入祥符寺内部,这座佛寺始建于南宋年间,距今也有小一千年了。大雄宝殿前面也有一尊佛祖雕像,前后相得益彰。在这里瘦瘦的小姑娘,让一个美女用拍立得拍了我们的合影,我向买瓦片的工作人员借了笔,老外签了字之后送我留念。
大雄宝殿里面可以拍照,我就录个视频,佛祖高大的木雕塑像,很有压迫力。
往前走是登云道,这里的山门很适合跟佛祖合影。老外给我拍了一张迄今为止,我最像金刚力士的照片。
爬楼梯时,我给他们拍了合影。
从高处俯瞰祥符寺,有点从景山看故宫的感觉。
来到大佛脚下的万年宝鼎观景台,大佛更加霸气了,有种怼脸开大的感觉。大佛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高88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连同三层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灵山大佛佛像总共耗用铜725吨,佛体由200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实在是一件艺术珍品。大佛的莲花座共有四层莲花瓣组成,每层22瓣,共88瓣。
灵山大佛右手造型为佛教“施无畏印”,寓意为众生解除痛苦;左手为“与愿印”,寓意保佑众生平安快乐,大佛衣着线条流动,立体感强烈。灵山大佛根据佛教“五方五佛”信仰理论体系建造。大佛形象庄严美好,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定稿,严格按照佛经记载佛祖“三十二相”的体态设计制造,慈颜细目,广视众生,似笑非笑,未语先闻。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左手施“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胸前记号代表万德庄严,整个佛像形态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回顾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在每一个繁荣时代,都会出现高度文明的艺术结晶,千秋万代,历久不衰。为佛立像,成就不凡,从云岗、龙门到敦煌、大足等。现代的灵山大佛,在中国形成东有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岗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耸峙而相呼应的格局。和大佛合个影,蹭蹭佛祖的灵气,请大佛保佑我事事顺利,早日住别墅。
从这个角度俯瞰祥符寺,真是好看。
我们走楼梯上去,这里可以抱佛祖的脚,临时抱佛脚。我们几个都在这里合影留念了,给老外用英语解释什么叫抱佛脚时,费了老鼻子劲儿。
佛脚的位置看祥符寺,对称的结构美,真是赏心悦目。这里的视角,和德国威廉高地的大力神雕像处,异曲同工。不同文化催生出来的建筑有差异,但是核心原则是一样的,这大概是求同存异的世界大同吧。
差不多该走了,老外们要赶火车,我们往回走。在降魔浮雕处,几个老外喂起了鸽子。
本来打算打车,没想到打到了一辆4座的,大家坐不下。刚好公交车来了,我们就坐公交车往无锡站走。在火车站我和他们告别,坐地铁往回走。
拍立得的照片,作为中俄友谊见证吧,也是这次灵山大佛参观的特殊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