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绍兴,你会想到河面上轻轻摇曳的乌篷船、澄亮醇厚的黄酒以及香气四溢的霉干菜扣肉,还会想到历史文化名人:大禹、越王勾践、徐渭、王阳明、鲁迅等等和那些充满历史底蕴的古迹:鲁迅故居、书圣故里、沈园、兰亭,这些都见证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而它散发的魅力却吸引着我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于是,清明放假的第一天,我和妻坐上了开往绍兴的高铁。
行程:绍兴北站~沐白酒店~沈氏园~鲁迅故里~酒店
到达绍兴北站时已到下午两点,绍兴北站离市区较远,打车去酒店路上遇到了堵车,我们下车步行了一段路,到达了我们提前预定的沐白.cloud酒店,这个酒店就在鲁迅故里景区马路对过,离沈氏园也仅有100米。我们在酒店稍事休息,就步行去了沈园。
沈园门前有一条小河,游人欢快的坐在在乌篷船里不停地拍照,船夫悠然自得地划着桨,这是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总长一万多公里的六千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水系极为发达、水网交织成城,形成了“城在水中立,水在城中行”的独特景观。今天行程较紧,明天有时间一定要坐一下乌篷船体验一下绍兴独特的水乡文化。
沈园原为南宋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又称“沈氏园”,已有800多年历史。沈园被称为中国第一爱情园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及其前妻唐婉的动人爱情故事紧密相连,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品味。
走进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池塘等相互映衬,水塘内的绿头鸭悠闲地游来游去,陆游的《沈园二首.其一》中描写了沈园的景象“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春水依旧碧绿,但已物是人非,令人伤心不已,表达了陆游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怀念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古迹区保存了较多的古代遗迹如孤鹤亭、宋井、断云石等,我却伫立在两块斑驳的仿古碑刻 前,墙上嵌有陆游的《钗头凤》词和唐婉的和词碑刻,“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对这首词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小学时读的第一首词,那时家里有一本书《唐宋诗词精选》,偶然翻到这首词,只觉读来上口就背过了,并不知表达的什么意思,直到后来长大看了越剧《陆游与唐婉》,才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情故事。
再往前走,就是南苑,主要景点就是陆游纪念馆,这里展示了陆游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陆游是越州山阴人,也就是地道的绍兴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现存9300多首诗,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豪爽奔放,也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是一位妥妥的爱国主义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诗句表述了陆游沉重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北伐之愿,那股山河破碎的伤感悲痛,读来直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也都洋溢着陆游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此时,空中也飘起了毛毛细雨,我们离开沈园往鲁迅故里走去。
我预约的鲁迅故里景区是下午五点钟,一踏入鲁迅故里,一股浓厚的历史韵味便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墙门,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墙上垂下的绿植为这沉重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生机,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位文学巨匠的致敬。跟随着导游我们缓缓前行,旁边就是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走过小桥,前面就是鲁迅故居。这座宅院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我走进屋内,细细打量着每一件物品,想象着鲁迅在这里度过的每一个日夜。穿过故居,我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儿时读书的地方,我凝视着鲁迅课桌上刻着的“早”字,不禁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因迟到而在桌上刻字的情节。
离开三味书屋,我们来到了百草园。虽然如今已非原貌,但我可以根据鲁迅的描述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园景。想象着鲁迅在这里捉蟋蟀、摘野果的情景,我不仅默背起那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漫步在鲁迅故里街区的青石板路上,感受着这份江南水乡的气息,雨中的乌篷船缓缓穿行在街区的小河中,古老的街巷、古朴的民居以及古色古香的店铺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而街头巷尾的那些小吃和手工艺品却让人流连忘返。我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鲁迅笔下的那个年代。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故乡》中的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镇。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孩童嬉戏声,那是鲁迅儿时记忆的回响。这里的每一处景象,都能让我联想到鲁迅作品中的某个场景或某个人物。我仿佛看到了《阿Q正传》中那个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的阿Q;又仿佛听到了《社戏》中孩子们在河边嬉戏打闹的欢笑声。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力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敬意,称颂他在中国的价值。前几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曾辟谣称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鲁迅先生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多的关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成就,以一个成熟的眼光看待先生的作品。“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些都是先生言志的宣言,我们从中能读到什么,当然是先生的斗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勇往直前。
此时,天色已晚,我们在酒店附近的一个特色饭店吃到了霉干菜扣肉,香气扑鼻,味道软糯,非常不错。吃过晚餐,我们就回酒店休息了。
行程:八字桥~书圣故里~蕺山书院~绍兴博物馆~府山公园
第二天一早,我们骑着单车来到了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八字桥景区,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八字桥为石梁桥,建在3条河道的汇合处,由主桥和辅桥组成,共有4组台阶,体现了南宋绍兴地区建桥技术的成熟。作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这座桥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沧桑。
清晨的八字桥,游客稀少,街道显得格外清净。没有了白日的喧嚣,这里保留了本土生活的原始风貌,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空中飘落的细雨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与古老的桥梁、青石板路以及白墙黑瓦的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
此时,两边的住户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忙着收拾店铺、有的开始摆摊,有的开始吆喝着售卖,我们走在桥上,感受到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八点钟,码头上的乌篷船也开始营业了,我们租了条小船,船蓬乌黑,船身仅能容纳两人,戴着毡帽的船夫站在船头熟练地划动着船桨,我们坐在船里穿梭在狭窄的水道与桥梁之间,感受着这份水乡的惬意和柔美,而河水潺潺,也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历史的韵味之中。
这时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南宋王朝在面临外敌入侵、半壁江山沦丧的困境时,宋高宗赵构退守临安(今杭州)经过越州,以“绍祚中兴”之意将越州改称绍兴府,并把自己的年号改为绍兴,意思就是继承北宋基业,振兴昌盛。前两天,我看了一部小说《金瓯缺》,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宋高宗偏安江南的这段历史故事,虽然金瓯残缺,国土沦丧,但是仍然有爱国志士断头沥血勇赴国难。而岳飞、辛弃疾、陆游这些爱国的主战派就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们写的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都表达了他们誓要驱除鞑虏、夺回故土的壮志豪情。
从八字桥景区我们骑行了大约15分钟就到了书圣故里,绍兴古城各个景点离得很近,单车也多,骑单车游玩很方便。书圣故里,是一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民居区域,这里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是绍兴八大历史街区中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自2015年起,书圣故里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步入书圣故里,人逐渐多了起来,这里既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商业气息也比八字桥浓厚。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两旁是白墙灰瓦的民居和错落有致的院落,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
沿着蕺山街前行,很快就到了王羲之的故居——戒珠讲寺。寺前有两池,名为鹅池和墨池,相传王羲之曾在此洗笔砚,留下了千古佳话。墨池的水虽已不再清澈如初,但那份历史的沉淀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题扇桥。这座桥因王羲之曾为一位卖扇子的老婆婆题字而闻名遐迩。站在桥上,望着桥下悠悠流淌的河水,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仿佛能看到那位老婆婆手执题有王羲之字迹的扇子,满脸笑意地走在街上的情景。书圣故里还有许多与王羲之相关的地名和故事,如躲婆弄、笔飞弄等,蔡元培故居就在笔飞弄,它是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青年时期一直生活于此。故居坐北朝南,三进院,系清中期重建,是绍兴传统的“台门”建筑。再往前就到了斜桥弄,这里有一处“王羲之陈列馆”,陈列馆规模不大,内容却非常丰富。进入展厅,首先最醒目的是一幅《习字图》,展示王羲之指导小儿子王献之习字,夫人及其六个儿子观摩的场景。随后通过彩画形式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包括东床快婿、墨池临帖、羲之题扇、写经换鹅等故事,在王羲之书法展示厅,展示了王羲之的经典作品,特别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复制品。穿过展厅,来到了仿“三希堂”的场景区,这里展示了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宝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而在历代法帖名作展厅我看到了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和“天下第三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等。在这些墨宝前我驻足良久,细细品味着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墨香与风声。每一幅展品都是那么珍贵而精美,让人不禁感叹于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上午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蕺山书院,书院坐落在古城蕺山半山腰上,这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刘宗周讲学的地方。他开创了蕺山学派,并在此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其学生黄宗羲、陈确等为中坚的蕺山学派。这一学派在明清之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发展的重要一脉。书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是一个适合静心思考和学习的好地方。
漫步在书院内想象当年学子们在此求学的情景,也想起了我曾读过的一本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白门柳》,这是一部反映明末社会动荡与士人阶层命运的小说。明朝末年,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军南下,许多士人名流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投降清朝并做了官;而他的妻子~秦淮名妓柳如是不愿与他同流合污,最终选择了投水自尽,以死明志;马士英、阮大铖等权奸投降清朝并继续作恶,著名将领史可法与清军殊死搏斗战死沙场,大儒刘宗周拒绝投降清朝绝食而死,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学生~黄宗羲~绍兴府余姚人,他辞去南明官职,隐居四明山著书《明夷待访录》,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他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主要继承刘宗周,都是心学改良派,说起心学,就不得不提另一位绍兴府余姚人~王阳明,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名号太多,成就也多,他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绍兴之行原本也有阳明故里景区,但时间太紧没有成行,“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是王阳明的诗句,人生总是有遗憾,很多事总难两全,此时已近中午还是随心找个地方吃饭吧,下次有机会再去阳明故里瞻仰先贤,汲取智慧吧。
随后我们就回酒店休息了,中午睡了午觉养足了精神,下午骑着单车来到了绍兴博物馆。绍兴博物馆就在古城府山脚下,馆藏文物也是很丰富的,特别是以新石器时期的石钺,商周的印纹陶、原始瓷,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越王剑,唐代的会稽铜镜,南朝南齐石像,明清时期的书画最具特色。 但是,很多精品文物的真迹却不在绍兴博物馆,看到的只是复制品,但馆藏其他文物也是很值一看的,而且馆内定时有义务讲解员,讲得也非常好。当然,如果到绍兴旅游,还是推荐你去绍兴博物馆看看。
离开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府山公园。公园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恢宏的越王台。这座建筑依山而建,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江南建筑的韵味。站在越王台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对这位古代英雄的敬佩之情。继续攀登,我们来到了巍峨壮观的飞翼楼~越王殿。殿内陈列的文物和图片,更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座楼耸立在山巅之上,登高望远满眼郁郁葱葱、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下了楼离开公园就原路返回酒店了。
行程:兰亭景区~寻宝记~西湖柳浪闻莺~清河坊老街~杭州站
早晨,我们收拾好行李后打车来到了兰亭景区。兰亭,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园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作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处,兰亭不仅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著称,更因王羲之在此挥毫泼墨,写下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而闻名遐迩。来之前,我预习了一遍《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踏入兰亭我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步入了一个充满书香与墨香的世界。雨中我漫步在景区内,翠竹萧萧,清泉潺潺,一片幽静雅致。鹅池是兰亭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池边立有石质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池中几只大白鹅悠闲地游弋,仿佛在诉说着王羲之与鹅的不解之缘。
沿着鹅池前行,便来到了曲水流觞景点。这里重现了当年王羲之与41位文人雅士在此饮酒赋诗的盛况。一条清清的小溪蜿蜒流淌,溪边摆放着一个个棕垫,溪中漂着一个个小酒杯。我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那场盛会之中,感受着那份雅致与浪漫。
再往前走就是御碑亭,它是兰亭景区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碑阳镌刻着康熙帝所书的《兰亭集序》全文,碑阴则刻着乾隆帝游兰亭时所写的《兰亭即事》诗。这块石碑不仅是两位皇帝手迹的珍贵遗存,更是兰亭景区的镇亭之宝。
最后我们来到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它是我国最大的书法专题博物馆,也是第一座以《兰亭集序》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兰亭书法与文化的精髓。
步入馆内,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之”字,字体简洁而又沉稳,大厅内,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以屏幕或壁画的形式呈现,它们或苍劲有力,或温婉细腻,让人瞬间沉浸在书法的艺术海洋中。基本陈列厅陈列着大量与兰亭书法及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展品,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的复制品,到历代名家临摹的佳作,我仔细的看着这些作品,兰亭八柱临摹贴深深的吸引了我,它是乾隆皇帝收集的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再加上柳公权兰亭诗阙笔,以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题景观厅,我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兰亭集会现场,曲水流觞、文人雅集的场景栩栩如生,心中默念着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也感受着《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的意境,它道出了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的豁达心境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离开兰亭景区,我们打车来到了寻宝记(鲁迅故里店)餐厅,这是绍兴当地主打绍兴菜的网红餐厅,它对绍兴菜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到达餐厅时排队的人很多,好在我们去的早一些,很快就坐下了。点了绍三鲜、醉虾、酱鸭、桂花米酒等几个菜,味道很赞,吃饭过程中还有越剧演出,氛围感拉满,这是我在绍兴吃的最好的一次,强烈推荐。
吃过午饭回到酒店退了房,我们拎着行李来到了鲁迅故里地铁站,坐上了开往杭州火车站的地铁。现在杭州和绍兴有地铁无缝相接,基本实现了同城化,交通很方便。马上要离开绍兴了,真的是有些不舍,三天时间实在太短了,还有许多地方没有逛到,东湖景区、大禹陵、阳明故里还有秋瑾故居、徐渭艺术馆,当然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居,留些念想下次再来吧。
绍兴真的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江南水乡城市。历经千年的沉淀,绍兴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绍兴,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同行,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我想说,绍兴是浙江之魂、是整个江南之魂,它凝聚了中国的大好山水及源远历史,勾勒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的画卷。
疾驰的地铁驶入了杭州市,也从地下驶入地上,我望着窗外的风景迅速的变化着,从乡间到城市,从阡陌纵横到高楼林立,不禁想起了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自古就是繁盛之地,现在也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大都市,之前我也来过杭州几次,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虽然这次从杭州周转回家,杭州只是周转地,但我想还有几个小时才上火车,还是去一趟西湖,感受一下“西湖美景三月天”吧。
到达杭州站后我们寄存了行李,然后打了导航骑着单车往西湖而去,很快就到了柳浪闻莺景区,我们沿着湖边小径步入景区,便被眼前的一片翠绿深深吸引。高大的香樟树枝繁叶茂,一丛丛野花在雨水的滋润下竞相绽放,或点缀在草丛中,或依附在树干上,柳丝轻拂水面,雨后的湖面被雾气笼罩,为西湖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几艘游轮缓缓驶过泛起涟漪,一阵风吹过,不远处的雷峰塔清晰起来,仿佛在诉说着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此时此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画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尽魅力。
继续前行,离岸不远处便是几处精致的园林,或是酒店、茶社,或是古迹景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与周围的绿色相映成趣,我漫步其间,不知已来到钱王祠前,此时,已过开放时间,大门紧闭只得驻足。这不禁让我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杭州宣言》一段:“钱镠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也不是文坛泰斗、学界贤哲,~ 然而,他所关注的却是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他修筑海堤、治理西湖、疏浚太湖等举措,对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改善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余秋雨认为,杭州市为钱镠修建钱王祠是一项历史良知的修复工程,这体现了杭州人民对钱镠历史贡献的认可和感激之情。
此时,天色渐暗,已近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清河坊老街寻找美食。傍晚的清河坊老街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我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色古香、繁华热闹的古代街市。走在街道上,两旁是琳琅满目的店铺和摊位,工艺品、服饰,杭州特产等等应有尽有。然而,最让我心动的还是那些小吃摊,热气腾腾的美食香气四溢,勾引着每一个路人的味蕾,酥脆的牛肉饼、香脆的臭豆腐、鲜美的小笼包,我们品尝着这些小吃,也感受了杭州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逛吃了一段时间,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清河坊来到了火车站,登上了开往北方的高铁列车。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见,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