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陶艺|这个暑假,我在景德镇“玩泥巴”!

作者:曹老师SpongeMel 显示图片

想去景德镇学陶艺,源于夏天来之前的某一天,一个突然的念头。这一两年来,一直对茶杯、茶盏这些器物渐渐“上头”,似乎是某种基因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突然觉醒。于是,在浏览过上百件让我心动的茶具,却又对价格踟蹰犹豫之后,我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自己学着做一下呢?”


一个月后的暑假,我拖着行李再一次来到景德镇,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经历。准备用一段全身心投入的时光,去亲自感受一块泥土的蜕变。


似乎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开始,我开始想要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些阶段性的“仪式感”,让我能短暂逃离目前在外人看来似乎已经足够自由散漫的生活。除了去越来越多的地方旅行,我还希望人生能增加一些不太一样的经历:学陶艺、学帆船、学咖啡......都被我加入了“人生清单”。去景德镇学陶艺,成了我“人生逃离计划”的第一站。


选课程、定行程、定酒店......一切都行云流水般地迅速推进。从做了这个决定,到一切准备就绪,似乎只需要一点点时间。我这样一个仅仅是喜欢买杯子,而对陶艺毫无了解的新手小白,甚至不知道将要在景德镇度过一段怎样的时光。


于是,见到的、经历的一切人与事,都变成了人生中一次次前所未有的新奇邂逅。让我不由得,想要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这种种。如果你也对这座城市有些向往,也对那泥土翻天覆地的惊艳蜕变有些倾心,也许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找到一种,感受景德镇的全新方式。


那些经历高温蜕变的泥土,它们开始以一种真实而写意的状态与我的人生发生联结。以前,它们是橱窗里始终保持着距离感的商品,如今,它们是自然的馈赠、是艺术的神创、更是物质与温度在极端条件下不确定的碰撞。


一旦感受过它的魅力,很难不用谦卑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件器物。我开始认真地,从触碰一块泥土开始,感受它的脉络、塑造它的形态、期待它新的的诞生。毕竟,还有什么,能比来自指尖敏锐的触感,更真实的呢?


景德镇的许多陶艺店都为游客提供陶艺讲授与实践,陶艺课主要分为短期体验课、长期课和专项课,几乎可以满足想要体验陶艺的各种需求。


短期体验课通常是1-3天,适合想要简单体验、快速出品的人,难度较大的步骤都会有老师指导或者帮助完成,几乎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一件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长期课通常在7-30天不等,一般学习下来会对陶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能简单地自己制作一些器皿。


我这次选择的就是10天的课程,从基础知识,到拉胚、手捏、彩绘等都会涉及到,很适合我学习陶艺的需求:从一个完全的初学者到自己能够从头到尾完成一样作品。
而专项课,顾名思义只针对某一品类或者某一个技巧专项学习,比如青花专项、手捏专项、首饰专项等。


在景德镇,提供陶艺课的工作室其实非常多,每一家也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类型或者风格。建议可以从课程安排、老师风格、地理位置、性价比等几个方面来综合选择。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偏素净的风格质感,而且想要找一家在景德镇市区的工作室(吃饭闲逛比较方便,尤其可以去逛市集。很多工作室都在浮梁,风景好但交通不便),最后选择了“大树陶艺”。



十天的课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基础知识、简单的绘画教学,逐步进阶到手捏、拉胚以及泥条、泥片成型的制作,由易到难。工作室提供了基础的陶泥(瓷泥)、颜料、釉料,后期还可以帮忙送窑以及结课后的邮寄,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不过,学陶艺也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十天时间每天至少6个小时要在工作室里练习,看似时间不长却很消耗精力和体力,在选择之前一定要谨慎、量力而行哦!


第一天报道,就差一点迷了路。这间工作室藏在当地一间教堂隔壁的居民楼里,从堆放着杂物的楼梯口走进去到三楼,门口的装饰顿时有了艺术气息。


掀开帘子进门,工作室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开间,中间有一堵墙分隔出功能空间,不仅规划出了专门拉胚的工作区,还有手捏区、绘画区,虽然东西很多但很有秩序。房间一个角落是老师自己布置的茶台,还配有自己写的书法字画。


房间每天早上都会进行打扫,因为需要用到泥浆、颜料、釉料,所以都建议我们穿耐脏的旧衣服。在学陶艺的十天里,发现大家都相当“松弛”,不用化妆、不用打扮,到了工作室便立刻进入“发箍一戴,谁也不爱”的状态。


工作室有非常多的各类陶艺工具,初来乍到时完全不明白这些工具能用来做什么,再到后来已经能够准确找到每一种工具并熟练使用,这大概也是学陶艺过程中的一项成就感吧!


房间中央有一个很大的木制架子,一层一层架起木板,木板上大多摆放着学员的未完成作品。开课第一天,便是在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木板,贴上标签写上名字,并期待在接下来的几天将它铺满。


在学陶艺的十天里,时不时停下来欣赏这些别人的作品,成为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这其中不乏非常有设计感的茶杯、器具,还有造型结构相当复杂的工艺品。陶瓷能够达到的可能性,真的是无穷无尽。



简单了解之后,就开始了陶艺基础课。因为我对陶艺几乎没什么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对我就特别有必要。虽说是理论课,但也并不枯燥,图文并茂的同时老师也会用工作室的作品随手举例,非常直观。


景德镇主要有两种窑,不同的窑对应不同的温度,也对应着不同类型的颜料(色料)。工作室里就提供了常用颜色的色料,如果不是非常特殊的设计,基本上可以满足创作需求了。



在基础课中老师也专门讲了青花,这其实是矿物颜料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使得原本黑色的颜料在白色的瓷体上呈现出深邃的蓝色光泽。


大约一个小时的基础理论课结束后,就要去逛老厂实地参观了。景德镇老厂村位于景德镇的珠山区,这里曾经是老厂的所在地,如今这里有很多家出售陶艺制作的各种原材料和工具。


由于开课第一天,老师建议主要先以看为主。在这里有几十家店,主要以素坯为主,即陶瓷经过低温烧制后的坯体,比泥坯坚硬,适合直接上色/上釉。


素坯有手工捏成和机器灌浆两种,价格差别比较大。灌浆的素坯大约只有3-10元不等,而手工素坯则要达到40-50元左右。


沿着老厂村,有很多家素坯店,每一家店的器型都不太相同,真的让人“眼花缭乱”。


另一个在老厂村售卖最多的,便是釉料。这是陶瓷制品最外层的那一个封层,最常见是透明的,但来到这里便会大开眼界。眼花缭乱的各种颜色、质地的釉料真的让人直接“选择困难”。


大部分釉料在售卖时,都是通过已经烧制好的瓷器来选择的。从质地上,有亮光、哑光、珠光等多种色泽质感。每一种釉料都有自己对应的烧制温度,可以在购买时先问好,另外有些釉料流动性强,很可能会粘住底部,也需要在烧制时做专门的处理。


景德镇的釉料都是按斤卖,最少一斤,最便宜的只有几块钱一斤。选好色号后,店家配好,放在矿泉水瓶中带走。釉料使用还算比较节省,一斤釉料至少可以用在4个左右的杯子上,即使是不做选择题的成年人,也不至于被这里花样繁多的釉料“掏空口袋”。


除了传统釉料,有些店里还有很多新产品,比如各种颜色的化妆土、高温涂色粉笔等。可以利用这些做各种设计的器具。




根据老师的建议,第一天先买了一个深口径的杯子和一个宽口径的浅盘,就可以感受在不同规格的器具上进行作画。在开始画之前,首先要进行整体画面的构思,确定使用气窑还是电窑进行烧制(这样才能确定后续使用哪种颜料和釉料)。


第一次尝试,相对选择了容错率比较高的卡通画。因为使用素坯面去了前期制作器具的步骤,可以直接在不画画的内侧荡釉-铅笔打底稿-色料涂色三遍左右-喷釉,再送窑烧制就可以了。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上面的在电窑烧制之后的照片,颜色相对来讲会更加亮丽,但器物的大小和涂色的区域由于完全干燥都会有一定的收缩。这也是在烧制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放进去的时候还是个大杯子,出来的时候竟然变mini了!


第二天开始,就正式进入了“从泥巴到陶瓷”的旅程。在各种泥巴成型方式中,手捏算是最容易上手和掌握的,我们的课程也是从手捏器皿开始。



老师示范了几次,怎样捏简单的杯子和盘子,接下来就是领取自己的泥巴,开始体验了!逐渐找回了小时候玩橡皮泥的感觉。


陆续捏出了几个成型的小杯子以后,我开启了我的第一个挑战——捏一个公道杯。虽然看起来只是比一般的杯子大一点、深一点,边缘处有个出水口,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泥巴本身没什么支撑力,一旦有高度很容易缺乏支撑向下塌,捏的时间越长,泥巴越干,很难给杯口捏出合适的形状:干了就裂、湿了就融化,尝试了好几次才容易捏出了一个我比较满意的公道杯。


有的时候瓶口边缘捏的太薄或者太宽,整个容器就会变形,于是阴差阳错的居然诞生了一个小花瓶。


当路续熟悉之后,捏一个杯子或碗这种规则器具就变得熟练了起来。顺便也和老师学习了一下泥片的制作与拼接:把一块泥压实,用切割模具切成想要的形状,然后将接触面打湿、用刀划粗糙,用泥浆进行粘贴固定。


同理也可以制作各种不规则造型的器具,我用一个盘子将盘周一圈立起来,同时做了一个单独的泥块进行拼接,就完成了“火山挚恋”盘的雏形。


手捏课程是很容易让人有成就感的,几乎只要有灵感,就可以通过泥巴塑形出来。做好的泥坯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干燥,需要完全干透后才能上色,再入窑烧制。几个半成品让我突然信心十足,开始期待起了后续的上色烧制了!


经过两天的课程,已经可以用泥巴作制作出基本的器物形状了,于是就总想着要画出点不一样的创意。这几天下课后都会去逛市集,看到比较喜欢的设计也会拍下来自己尝试一下。之前看到了一个青花瓷花瓶,于是今天一上课便学起了青花绘画。


工作室里的老师也是术业有专攻,有的老师擅长拉胚、有的擅长手捏,而这一位发型很酷的黄老师,擅长的就是书法和中国画,青花在绘画时最主要使用的也是中国画的技法。


工作室的氛围非常好,大家平时各自忙于手里的工作,但如果有问题老师会随时指导答疑,也会有同学过来跟着一起学习讨论。其实从第三天开始,老师会根据同学的实际需求来调整课程内容,并不是死板地按照课表安排。


黄老师教学完,我用一个已经坏了的泥坯做了几次练习,就开始在自己买的素胚茶壶上尝试了青花绘画。做陶艺很容易陷入“眼镜会了,但手还没会”的状况,不过联系了几次总算画出点样子,于是画了一套“天才小熊猫竹林套杯”。


前几天在釉料店看到一套莫兰迪色的高温粉笔,于是也买了一套。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水彩颜料丝滑,即使已经用砂纸打磨过,画在素坯上也不容易留色,烧出来之后的颜色也不均匀且寡淡。


在景德镇,有许多气窑和电窑搭烧的(类似大家一起拼一个窑),需要自己送到窑里,通常如果当天晚上开始烧,第三天就可以取了。今天做的几个成品都是烧气窑的,一下课我就自己端着这些作品颤颤巍巍坐着老师的电动车,来到了气窑。


景德镇的窑有柴窑、气窑和电窑三种,但柴窑因为成本较高通常已经较少使用,而气窑也算是这里一大特色。气窑是用液化气为燃料的一种现代窑炉,升温较快,通常的温度比电窑要高,烧出来的色泽会饱和度较低,比较适合复古风格的器皿。


工作室附近的这家气窑位于陶阳北路上“金太阳双语幼儿园”的巷子里,是一个比较老的小院子,进去即能看到很多天然气瓶摆放在门口。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正在冒着火焰的就是气窑的位置了。


虽然此时已经是景德镇最热的夏天,但是气窑里的温度要比外面还高很多,一走进去扑面而来的热气就有一种浑身炙烤的感觉。气窑的炉子此时正在烧制,能够看到火焰的光和蒸腾的热气,


窑炉一侧的地上,摆放着很多木板,上面都是刚刚画好的准备烧制的器皿,将自己的器物摆在上面即可。景德镇至今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烧窑服务方式,自己拿到搭烧地-摆在木板上-隔天自取并按件计费,传统但高效。


第四天终于开始到了拉坯的学习,拉坯几乎是陶艺入门最难的一个环节,想要从0基础到完全自己能够掌握做出一个完整的器具,需要很多天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就开始进入到拉坯环节,一人一个工作台开始高速旋转了起来。


老师做过演示之后,就是自己开始漫长的练习。拉胚需要用脚控制转盘的转速,用手来控制泥巴的走向和形状,手脚需要配合相当默契。且由于泥巴可塑性强,一点点外力的加入就会使整个泥巴完全变形失去控制。


尝试了一会儿之后,只能暂时拥有我的第一个拉胚产品——歪歪扭扭的星球瓶,器壁太厚且厚度不太均匀,内部空间也很小,不具备什么实用价值只能算作“成型了”。


以及一个在从拉胚机上拿下来的时候轻微变形、非常厚重的一只茶碗,虽然勉强具备了一点功能性,但是美观和实用性都很差。


余下的工作时间,就继续把青花瓷茶具的茶盘画好。但是由于青花颜料调的太浅,实际烧制过程中显色度很差,几乎看不出图案,有点可惜。


买好的素坯继续画了一个最喜欢的海绵宝宝造型。一般来说,比较色调素净的、中国风或者侘寂风的,会选择气窑烧制多一些,而偏卡通和颜色亮丽的设计,则是电窑烧制出来色彩更鲜明。


同学们都说我涂色涂的很均匀,让我觉得自己如果去卖鸡蛋灌饼,一定能把酱刷的又快又好!


于是,这一天下课之后,我端着自己当天的作品,又一次来到气窑。怀着满满的期待,盼望着接下来的开窑大吉。



半天的时间去逛了市集,上课前到气窑取回了自己前几天烧制的器具。不出所料地,竹林套装颜色太浅了几乎不显色。但另一个青花杯子和两个直接上釉的公道杯就比较理想。


前几天手捏的器具基本上已经完全干燥了,可以开始接下来的彩绘环节。对于这个心形的杯子,突然联想到了美国艺术家凯斯·哈林的设计,红色爱心和线条彩绘都是他的代表,于是找了几个代表性的图案也画在了我的杯子上。


下午老师用一段时间教学了陶瓷花的制作。陶瓷花在景德镇各个市集都是主力军,10块钱3-5件,色彩鲜艳很适合在家里做装饰。看似复杂的陶瓷花制作起来竟意外地简单,泥片成型、做造型再组装就可以,做出来色彩亮丽非常有成就感。


当天余下的时间,陆续给自己前几天的手捏器物上了色和釉,最左边倒扣着的高脚杯很想接两个把手,但每次总会错过最佳时间,于是索性放弃了。葫芦形状的花瓶用可撕胶遮住了瓶口部分,剩余部分喷了木纹釉,希望烧出来能有让人惊艳的颜色。


学习拉坯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一项相当累的体力活,一旦开始,就要全身心投入不能有丝毫分神。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协调手脚眼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通常每天拉坯2个小时左右就已经非常累了,余下的时间就用来手捏和画画,时间倒是相当充实。


如果纯手绘,在没有太复杂的图案情况下,每天的出品量还是非常多的。工作室里除了提供最基础的瓷泥和陶泥,还会提供几种特殊泥的体验装。于是先领取了一袋黑陶泥,个人很喜欢黑陶的质感,手捏的器具即使不上釉也能拥有不错的光泽。捏了一个带把手的和一个带底座的,烧出来效果已经很好。


当天制作的彩绘比较多,所以选择了送去电窑烧。工作室有自己的电窑搭烧,位于雕塑瓷厂对面的李家坳内,从工作室步行过去走小路大概20分钟。路上会经过一个山坡,看到了夜色将近的景德镇。


课程临近尾声,越来越想要push自己做出更多作品。每天发朋友圈记录学陶艺日常,于是也收获了众多亲朋好友的“定制单”。突然发现,冰箱贴是一个生产效率极高的品类,压泥片-模具切割-晾干-彩绘-送烧就能批量生产。于是,一口气就可以产出四个猫猫头冰箱贴(或者挂件)。


在一些地方看到的关于夏天的很美好的句子,于是把他们也都写在了茶杯上。搭配了大白鹅茶壶,一组很有夏日“氛围感”的茶具就诞生了。大白鹅的背后则是黑塞的关于夏天的诗,这文艺感直接拉满了。


前几天制作的火山盘终于晾干了,通体用黑色涂抹,山顶处加了红色,也打孔可以成为香插(虽然很多朋友说像是烟灰缸)。重新勾勒了一些线条,就可以准备送窑开烧啦!


朋友定制了一个超可爱的笑脸杯子,正好前几天手捏杯干燥完毕,大小形状都合适,加上了把手和两只脚脚,添上几笔彩绘,超可爱的笑脸杯就诞生了。


还有超适合夏天西瓜杯,买了不规则形状的素坯,果然比传统的圆柱形要更有设计感。


不知不觉又产出了很多,一件一件包起来拿到了气窑,又是对作品充满期待的一天!


自从画了不规则形状的西瓜杯,就开始喜欢上了素坯店的不规则器型。重新入手了几个之后,开始了纯手绘的一天。来景德镇学陶艺之前,就曾经看过有人做青花的Rick姥爷杯,于是这次也尝试着自己画了一个《Rick姥爷钓鱼图》。


满绘的Rick姥爷杯,有纪年款,微瑕。


上色结束后,自己超级满意,很期待开窑以后带到办公室喝水。


还有一些表面凹凸不平质感的素坯,很适合一些素净写意的画风。一般我会在网上提前根据风格找一些参考照片,再根据自己喜欢发挥一下。


前几天烧电窑的作品也陆续出炉。爱心杯很可惜有半边没有烧熟,虽然一侧看起来很光亮好看,但另一面略有些斑驳;海绵宝宝杯虽然缩小了一圈,但是色彩还是很亮丽;高温粉笔的杯子就有一点让人失望,颜色没有什么显示度、也不均匀。


把已经烧好的杯子都带回了酒店,此时这么多天的脏衣服派上了用场:一件一件包裹起来,就可以顺顺利利把它们都带回家啦!


第十天是整个陶艺课程的最后一天,通常就是查缺补漏,看看还有哪些想要做的东西/把之前未完成的作品收尾。在这十天里,我的心态似乎经历了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从前两天的新奇/好玩,到中间几天的疲惫/沮丧,再到最后一天突然发现似乎自己还有好多没有做、没有学,于是赶紧在上课前到素坯店又买了几个,准备全部完成。


因为刚刚去过埃及,所以立马把能够想到的埃及经典元素法老和黑色的猫,以及亡灵书的部分画在了杯子上。


前几天换地方的时候不小心把小企鹅的帽子摔碎了,于是又重新做了个帽子。笑脸的小丑杯子色彩碰撞很鲜明,如果是电窑很适合这种图案简洁但鲜艳的设计。


第一次尝试用泥片卷起来制作杯子,做法就是将一个泥片切割好,然后用一个同样规格的水瓶将泥片卷起来确定尺寸,然后首先连接泥片的接缝处,再接入底座。虽然成功了,但是因为泥片软支撑性差,所以杯子的形状有点歪歪扭扭,索性配了一个长把手,加入了一点不太灵巧的小心思。


给有猫的朋友画了个猫爪杯,也给有狗的朋友画了柴犬杯。跟我自己第一天给自己家猫猫画的盘子应该可以凑成一个系列了!


很多一起的同学也尝试做了陶瓷耳饰,第一天我用普通陶泥做了两只,泥片太厚太重,不太适合穿戴。第二天改成了纸片泥后,泥巴的延展性更好了,可以压成更薄的泥片,对于做耳饰来说更加友好了。


陆续画了几个杯子,其实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柴窑烧出来的斑驳感,逛市集的时候也买了不少柴烧的杯子。但电窑的色彩明亮、质地光泽,更适合送人和日常使用。


工作室还送了其他几种特殊的泥巴,如匣钵和黄匣钵,这两种泥的质地更粗糙、颗粒度更明显,不上釉会更好看。但由于质地疏松,不太适合做饮用器皿,反而更适合做烛台等装饰品。


也可以捏成这种带有底座的套杯,虽然大概率烧成之后不平整,但是这种旧旧的质感让我很喜欢。


顺便也从工作室拿回了前几天烧气窑的成品,超级满意!!!


最后一天上课,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将所有完成但没来得及送窑的作品留给工作的老师帮忙进行后续处理。


大约我的产量实在是有点高,原本每人一块木板已经被我全部摆满,于是重新拿了一块,按不同窑的类型备注好,开始和老师交接。


景德镇陶艺制作的各个流程都分工非常明确,每个步骤都会有专业的人在处理,收费也都相对比较透明。对于陶艺的后续制作,我的包含了吹釉(自己时间赶不及了)、送窑、取回、磨底(让器具底部更光滑去掉杂质)、打包的费用,一共近30件物品收费200多元。


每一个需要单独处理的也都贴好了标签,好在我的处理不是太复杂,接下来就看我和老师的默契程度了!



前几天捏的一个陶瓷碗后来被我捏了一只小猫放了进去,涂上鲜亮的颜色,回家做个首饰盘应该相当不错!


外星人的手臂有点重,所以只能做个简易的小支架垫在底下。


看着满满当当的架子,真的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把它们都托付给老师,我就结束了我的景德镇学陶之旅。踏上归途,还有那么些意犹未尽。眼看着自己的制作慢慢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美感的器具,陶艺的魅力真的是无限的!


当我回到家十天左右,我的一箱子陶器也终于到家了。从箱子里一件一件拆出来,真的兴奋又紧张。似乎每件作品都有些小的瑕疵,但却让我觉得很幸福。做陶艺,是一件成就感持续非常长的体验。不管是制作的当下,还是很久以后再重新拿起这些器物,都会为自己曾经为它们赋予多彩的灵魂而内心无比满足。


开课前,老师会建议我们观看一些景德镇相关的纪录片。如果你也对中国瓷痴迷,也对景德镇充满向往,那就不妨从这些纪录片开始吧!
1.《景德镇》
2.《你是我的瓷儿》
3.《匠心冶陶》
4.《我在故宫修文物》
5.《手造中国》
6.《汝窑青瓷》
7.《瓷路》
8.《china瓷》
9.《从六件瓷器认识中国》
10.《守艺中国之景德镇篇》
11.《匠心制陶-景德镇传统手工瓷技艺》
12.《自然造物》
13.《了不起的匠人》
14.《万里走单骑》
15.《手里的一带一路》
16.《见证景德镇》
17.《指尖上的传承》
18.《中国瓷器瑰宝》
19.《走进瓷都景德镇》
20.《中国陶瓷》
21.《大国御窑,变化中的景德镇》

作为一个近几年来长盛不衰的“网红”城市,景德镇有太多值得探索的趣味。趁着这次学陶艺的时间,好好去探索一下景德镇好玩的地方。但是十几天的时间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室,以下是我上课期间偶尔“走神”的景德镇城市攻略。


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是最近一段时间景德镇的“顶流”,因为“无语菩萨”带火了一座博物馆,让这里必须要提前预约才能入内参观。提前四天,我约到了工作日的博物馆门票,于是趁午休的时间来打卡。


博物馆位于景德镇中心区域以西,从市中心打车大约需要15分钟,博物馆周边吃饭的地方比较少,但是博物馆内有咖啡店和餐厅。



博物馆的参观,建议按照展厅序号,以时间顺序进行参观,从扶梯向上,到《瓷业高峰是此都》的牌匾进入,就来到了景德镇陶瓷故事的最开端。


从景德镇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物产,到从陶到原始瓷的质变、再到成熟青瓷的诞生,人类的无穷智慧在陶瓷制品的不断创新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陶瓷中使用的各种矿物质颜料,也都在这里一一展现,以最直观的形式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五彩斑斓。


瓷器历来都深受各个朝代皇帝的重视,久而久之也成为了许多官商乃至于平民百姓的心头所爱。这些瓷器有些远渡重洋,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展示给了全世界。于是,瓷器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在英语里同为(CHINA)一词,其音也是出自于景德镇的旧称“昌南”。


馆内的镇馆之宝,便是元代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摆放在博物馆展厅内相当显眼的位置,但人气却远远不如人气超火爆的“无语菩萨”。整个花瓶成圆润饱满的流线型,是元代梅瓶的典型样式,中央部分最显眼的一圈缠枝牡丹纹饰,青花色泽浓艳鲜丽,显得尤其高雅大方。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瓷器碎片以及经过修复的古董瓷器,虽然瓷器易碎不易保存,但是在修复专家强大的专业技术帮助下,它们得以重新恢复以往的神采,展现于公众面前。



不同的朝代,瓷器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元代和明代相对比较素雅,而到了清代尤其乾隆年间,瓷器变得造型灵动、颜色明亮了起来。



沿着行进路线一直走,就来到了晚清民国陶瓷艺术展厅,在这里能够看到非常多的陶瓷彩绘作品。


“网红”的“无语菩萨”也在博物馆六楼的这一展厅中,这尊艺术品其实是瓷器艺术大师曾龙升所作《釉下加彩十八罗汉塑像》中的一件,需要排队观看。如果想来到博物馆就先去打卡,可以坐直梯到6楼或者7楼直接去排队拍照。


这一组作品中,每一件的人物表情都表现的特别生动,随手一拍,都是一整组的表情包。




参观结束后,可以再来到博物馆七楼,这里有一个通透的玻璃长廊,两侧有雕塑作品,都是展现了从泥浆开始到陶瓷艺术品诞生的全过程。


每一个步骤都会有一个人像进行展示,拉胚、吹釉等都包含在其中,可以路过沿途看一下陶器制作的每个步骤到底是怎样进行的。但这里日光直晒,中午会比较热。


参观结束后,可以来到博物馆的餐饮区和文创区逛一逛。这里有专门供游客打卡的布景,还有许多景德镇特色的文创产品。


雕塑瓷厂是景德镇一个规模非常大的陶瓷创意产业园区,这里原来是景德镇的十大国营瓷厂之一,如今经过发展,成为了一个既能购物体验,又能吃喝玩乐的创意园区。



一走进雕塑瓷厂的主路,两侧都是绿树成荫的树木,道路两边都是一家又一家的商铺,以及各种广告牌、小摊位,显得拥挤但不凌乱。


以“无语菩萨”为IP的无语咖啡,就在北门旁边的一条小巷子深处。店里人非常多,中午到根本没有位置。




每家店面的设计都相当有特色,除去几乎烂大街的特色冰箱贴、十元三串的陶瓷手串、陶瓷花,以及咖啡手串,每家店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样式。如果是原创产品,几乎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


再往里走,会有摆放在市集里的摊位,这些摊位的产品大多是批量化生产的,但价格便宜,性价比比较高。


走走逛逛,有几家店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距离北门不远的“禾夕器”,有整整一柜的志野烧杯子,杯子的价格在200-500不等。我一直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杯子,这家店也是连续逛了两天。


有些店铺的风格偏向于卡通搞怪,许多呆萌可爱的造型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心情大好。



许多小巷子里面也都别有洞天,一家很有格调且店面很大的店“原来是泥”,就在一栋老楼房的三楼。从绿树葱葱的老厂房入口进去,相当不好找。


店里一楼,是一家好评很多的“蓝兀咖啡”,店里主打工业复古风格,拍照很出片,也有一张桌子摆着单独售卖的一些陶瓷器物。



从楼梯向上走,楼上便是这家“原来是泥”,占据了老厂房的整整一层,相比其他店里狭小的面积,这里算是相当宽敞。由于不在主街上,招牌也不算特别明显,除非特意寻找不然很少会专程寻到这里来。



店里也有咖啡,可以买一杯咖啡,边喝边逛。


这家店的茶具并不拘泥于某一种风格,但相同的风格基本会集中在同一个区域。




在这么多瓷器的包围下,真的很容易眼花缭乱,但是还是能够保持冷静——许多价格都比较高,当看到价格标签的那一刻,悬着的心也就终于死了。




不远处,一家“江戈工作室”,许多茶具带有泥土的红棕色,色调让人感觉相当舒服。




偶然遇到一家柴烧的小店,走进去发现清一色全是我爱的柴烧杯子。但是柴烧在景德镇已经到了“物以稀为贵”的程度,没个五六百以上几乎很难买到。这家店门口有一个柜子,放了很多略有些小瑕疵的杯子,但200块一个,价格还比较公道。不是特别完美主义的,可以来逛一逛。


如果你也钟情于草木灰在烧制过程中留下的自然且难以预测的痕迹,那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柴烧的器物。


大多数店铺的门牌都是走的“极简风”,且跟周围环境的适配度非常好。是呀,屋内已经是极致美感的陶艺世界,屋外何不简单清爽一些呢?




相比于主街上的人满为患,小巷子里的店就冷清了许多,许多店铺也提供短期的陶艺体验。如果在景德镇只停留非常短的时间,那么在这些陶艺店里体验一下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一家很喜欢的店叫“采由米斗”,似乎是在某个市集上遇见过,又被朋友推荐,但到了店门口发现当天没有开门。


在景德镇,任何风格都能找到,任何风格它也能驾驭。




每到一家店,总能被这里的创意所惊艳。无论是中式的清冷高级,还是西式的明亮跳跃,都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雕塑瓷厂的南门口,但其实,这里才是主入口。整个街区的规划图,在这里就能看到。



每逢周末,这里门口的马路边上都会有人来摆摊,古董、陶瓷碎片、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就像一个小小的跳蚤市场。




陶溪川,是景德镇市中心独一无二最文艺的地方。整个街区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也是景德镇文创园区最热闹的所在。



白天,可以来这里逛一逛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等等,了解景德镇陶瓷的历史。


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店,也是陶溪川的一大特色。这里云集了各种有格调的陶瓷商店,还有特色美食、饮品店,在这里吃喝玩乐一次性都能解决。



陶溪川最美的时刻,还是入夜之后。房屋的灯光依次亮起,与街区内的水池形成完美的呼应,夜色、灯光浑然一体,倒映出了仿佛一幅油画般的美好。



每周末的晚上,则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只在周末晚上开放的陶溪川夜市,云集了许多文艺青年。摊位在整个街区延展开来,每个摊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遇见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摊位,许多杯子都是以石窟作为灵感,器型有圆有方,在器物表面勾勒出了石窟天然的纹理感,甚至连里面的人像都一清二楚。


这样一个杯子只要不到200块,感觉已经算得上是性价比“天花板”了,果断加了小姐姐的联系方式。回过头来看照片真的越看越喜欢,感觉又要忍不住再买一批了。



集市上不仅有这种素雅风的,还有很多走撞色可爱造型的,不过看过一遍,依然是中式设计更能打动我。还有许多在器物上写字的,价格会比纯造型的略高一些,许多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上去的,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底。


陶溪川的市集规模很大,我边走边逛几乎每家都停留一下,逛下来大概需要2小时的时间。景德镇晚上的温度比白天会凉爽一点,沿途还有一些商户有空调开放,实在太热可以去店里逛一逛休息一下再继续。







雕塑瓷厂的乐天陶社,是景德镇做陶艺培训和市集最早的一家,如今这里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乐天陶社创意市集,每周六上午都在雕塑瓷厂专门的区域开启。


和其他开放式的集市不同,乐天市集是封闭在一个区域内并需要门票的。普通票50元/人,提前一天以上购买早鸟票是30元/人。从雕塑瓷厂南门(正大门)进入后,走几分钟就能看到市集的入口了。


相比陶溪川,这里的市集规模不算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话一个小时就能逛完。


由于是白天摆摊,这里温度有点高,不过好在摊位上都摆放了遮阳篷,不至于太阳暴晒。市集里也有购买饮料的地方,有很多种茶、解暑饮料可供选择。


这个市集夜市宠物友好的,时不时能够看到带着自己家的狗狗来摆摊的,摊位中央的大草坪刚好适合狗狗在这里撒欢。


在这里,真的能够感受到每件器物似乎都被赋予了灵魂。它们只是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就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有。






除了传统的摊位,还有些摊位是摆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也相当有创意。


市集的区域里,也有许多常年开在这里的小店,有一些也非常值得一逛。价格适中,能淘到不少有趣好看的东西。


除了茶具、陶瓷用具,市集里还有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摊位。比如用陶瓷做的人像,很多运用了世界名画当中的创意。


还有香薰、香包等制品,都相当文艺。


还有手工彩绘、扎染的帆布袋。其实乐天陶社也有自己出品的帆布袋,也都很好看,在市集出口处有单独的摊位在售卖。



在这里,不仅可以逛市集,还能坐下来喝杯咖啡、喝点小酒,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景德镇住了十几天,每天不是在觅食,就是在去觅食的路上。当地的口味以鲜辣为主,鸡爪、田螺、汪刺鱼等鲜嫩又容易入味的食材是餐桌上的主流,很香但是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真的太辣了!不止一次,一边吃饭一边被“辣哭”。以下,就是我在景德镇吃到的那些好吃的店铺,来的时候,记得找上几家来打卡吧!


景德镇人每天的早餐,一般都是冷粉。几乎在每个街区,都会有很多售卖冷粉的店,凡是当地人经常光顾的,味道都不太会差。


吃冷粉的最佳搭配,就是瓦罐汤。常见的有鸡蛋肉饼汤、皮蛋肉饼汤、紫菜肉饼汤,热热的带着瓦罐上桌,汤汁里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营养,喝上一口真的是无比鲜香。


景德镇当地的冷粉,是一种比较粗、口感Q弹但韧性较差的粉,加上萝卜干、辣椒等酱料拌匀,还一定要加上调味的点睛之笔——柚子皮。粉吃起来鲜辣又带有柚子独特的香气,不过个人感觉这种质地的粉很难用筷子夹,又不太能挂的住汤汁,但好在口感清爽,很适合早上搭配瓦罐汤来上一份。


许多店里也有一种特色的主食——饺子粑,外观像饺子,但是面皮是松软的,稍用力夹起来就会碎掉。常见的馅料有韭菜馅、萝卜丝馅,入口软糯,馅料又辣味十足。



牛骨粉也是景德镇的特色美食之一,使用的粉比冷粉更纤细柔软一些,这家“樊记正宗牛骨粉”有很多家连锁店,不妨选择自己比较近的尝试下。


店里的粉和牛骨是分开的,粉用牛骨汤烫熟,上面撒了红油和葱花香菜,看起来就已经非常有食欲了。莹润饱满的粉吸满了牛骨香气的汤汁,一口一口嗦起来相当过瘾。


在这炎热的天气里,热辣的牛骨粉,再搭配上一份清凉的绿豆沙,绝对是让人身心舒畅的“解暑神器”。


店里的牛骨是单独盛放的,一份套餐里的牛骨竟然有满满一大碗,骨头上的肉也很多。骨头是提前卤好的,卤汁香辣,还有淡淡的中药味,出锅时还额外撒上了一些辣椒碎。牛骨卤的不算软烂,需要费些牙口才能把肉啃下来。吃一口肉,嗦一口粉,这样一份牛骨粉绝对称得上是“性价比王者”。


如果早上起床想吃到热气腾腾的包子,那么推荐尝一下这家“小毛老面汤包”。店门口有巨大的蒸笼,随时到都能吃到热乎乎的刚出锅的包子,真的会让人幸福感爆棚。


店里最受欢迎的是原味猪肉包子,包子的面皮是老面制作,质地松软,有十足的面香。内馅是新鲜猪肉,一口咬下汁水四溢。没有过多的调味,吃的就是新鲜肉馅原始的鲜美。


如果喜欢吃辣,可以试一试店里自制的辣椒酱,很多当地人都会把辣椒酱直接放进包子里一起吃。店里还有萝卜丝、韭菜两种口味的蒸饺,都是辣味的,单是看着从面皮渗出来的红油就非常诱人,很适合重口味的人选择。


再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皮蛋肉饼汤,就是超满足的一顿早饭。


在高中门口,有一间做各种拌粉的老店,名叫“四川麻辣”,算是川味和当地口味融合的一家店。通常来讲,在学校门口的小店味道都不差,这家也果然不让人失望。


店里品种并不多,几种粉和几种面,搭配不同的口味产生不一样的排列组合。早餐时间短,已经提前泡好的粉和面就摆在台面上,随时点单随时开始制作。


当地的通心粉,形状上有点像意大利面里的通心粉,但是却质地更软,入口即化。使用店里秘制的调料,拌好以后每一根粉上都均匀地裹上了酱汁,个人感觉味道和口感都比冷粉要更好一点。


鱼粉严格来讲应该是湖南的特色,但这家在陶艺街附近的鱼粉馆,却因为一道鱼籽鱼泡粉,结结实实给给我种草了。这家店离我住的酒店很近,于是第一天刚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去打卡。可惜到的时候是晚上,鱼籽鱼泡已经卖完,只能尝一下同样是特色的黄格头粉。


菜单里的“黄格头”,其实就是黄辣丁鱼,很多地方也叫汪刺鱼,鱼肉细嫩鲜美。香辣的汤底搭配两条鱼,还放了豆腐、紫苏等作为配料,整碗粉鲜美香辣,让人直接食欲大开。


为了追求食材的鲜美,整碗粉的咸味并不突出,反而能更好地品尝到食材原有的味道。一口汤、一口粉,再吃上几口鱼肉,不知不觉一碗粉就已经下肚。因为汤底比较清淡没有加太多调料,吃完之后也不会口渴,只觉得毛孔都被打开了,周身舒畅。


店里的价格也相当实惠,除了鳝鱼的成本较高,其他粉都不超过20元。这么好的价格就能吃到一碗这么丰盛美味的粉,景德镇的美食真的把我惊艳到了!


景德镇整体的饮食口味偏向于热辣重口味,如果不太吃得惯,那么“泡饭”这种当地特色小吃,绝对适合每一个想要在这里吃点清淡美味的外地人。


一走进店里,就看到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菜。从荤到素,从清淡到爆辣都有的选,还有许多种卤味及小海鲜。每种菜从几块到十几块不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适口的小菜。


当地特色的拌菜有非常多种类,咸菜、泡菜、藕丁、蕨菜等等都看起来相当诱人。如果不想吃辣,还有酸甜的糖醋排骨以及清爽的凉拌苦瓜,简直太适合夏天了。



选好菜,老板会盛上一碗泡饭一同端上桌。这里的泡饭其实是一种咸味的青菜粥,清淡咸香,吃了几天油腻辛辣的食物后,这一口泡饭下去顿时觉得整个肠胃都舒畅了。


一口泡饭、一口小菜,就是这样一份清淡的美味,成了我在景德镇的“白月光”。好像回到了家里,吃上一碗妈妈熬的粥,再配上几口家里的咸菜。那被一口泡饭治愈的满足感,即使在离开了景德镇以后,也让我久久怀念。


油条包麻糍也是景德镇的“网红”小吃之一,许多夜市摊位上都会有,但是这种食物确实有点难消化,放在早餐吃会更加友好。找一家顾客比较多的店,现做现吃,基本上不太会出错。


炸的酥脆的油条里面加上糯叽叽的麻糍,外面可以撒上芝麻、花生、红枣等许多种口味的配料。一口咬下去,油条在嘴边炸裂开,软糯的麻糍包裹着脆脆的油条和香喷喷的蘸料,酥脆和软糯的口感同时具备,“香”这种味觉此刻在舌尖具像化了起来。


在景德镇,几家名声在外的“网红店”我几乎没有去,如果让我选出我心目当中最好吃的当地餐馆,那我应该会推荐这家“老屋饭店”。隐藏在老城区的破旧房子里,有着让人有点惊艳的老味道。


店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破旧的老屋里,一间一间的房间彼此相连,摆着几张有些破旧的餐桌。进门的天井里,放着一个巨大的木桶,满满的一桶米饭由客人自取,家常菜之中也还原了家的感觉。


当地人却是很钟爱黄辣丁鱼,特色菜里便有这么一道。新鲜的鱼搭配腌菜、辣椒等同烧,光是看品相就觉得鲜辣入味。咸菜的加入赋予了鱼更丰富的味道,鱼肉鲜嫩,蘸着汤汁吃真的非常绝。


如果不想吃米饭,也可以试试当地特色的碱水粿。切成均匀的薄片,炒的时候边上带有一点点焦香,与油香、碱水香混合在一起。碱水粿有着像年糕一样的口感,Q弹软糯,又带着一丝特殊的碱水香气,无论搭配炒菜还是直接吃都很美味。



陶溪川里有很多家网红大排档,相比人满为患的乐乐、欧记,这家“小味故事”算是人比较少。工作日的晚上,如果早一点到,几乎不需要排队。


店里的装潢是很流行的工业风,撞色的设计也很惹眼,鲜艳的配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活泼热情。店里服务非常好,能够细致地观察到客人的需求。在我辣的受不了的时候,一位阿姨及时地递上了一碗绿豆汤,让我在辣椒的狂轰滥炸下得以苟延残喘了一会。


粉蒸肉算是江西的一大特色,但是用高压锅直接上菜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大片的肉均匀地裹着米粉,从一上桌就用香气疯狂地勾引着我。好在高压锅的深度并不深,底下也还垫着一层软糯的黄金南瓜,以至于我虽然一个人也不至于剩下太多。


蟹脚粉与南昌的略有不同,南昌用的是比较细的米粉来煮,而景德镇则用的是冷粉。味道上相比,南昌的会有些甜感,而景德镇就是纯纯的辣。在景德镇卑微地说了几天“微微辣”的我,还是被这道蟹脚粉击败了,放进嘴巴里好像被火在灼烧,还没吃完,已经感觉整个人在被火焰包围了。


在景德镇的这家餐厅,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让我吃出了“妈妈的味道”。后来才知道,阿姨就是为了“景漂”的女儿,才来到景德镇开了这家餐厅。


猪肝烧豆腐的用料相当扎实,豆腐提前煎过,吃起来口感更加扎实,猪肝的口感也是偏扎实的。因为特意叮嘱阿姨少加辣,所以整道菜的酱香吃起来会更浓郁一些。


清炒丝瓜就是不会出错的清清爽爽,油和盐放的都不多,能够刚刚好吃出丝瓜的鲜甜。一碗米饭,两个家常菜,没有太多调味就吃出了家里妈妈的味道。


如果说每到一个地方,都应该尝一下这个地方的烧烤,那么景德镇的烧烤绝对是能让人惊喜和满意的。这家“味烧烤”就在工作室回到住处的必经之路上,每天路过里面都人很多,那么作为重度烧烤爱好者,当然要来尝一尝。


店里没有菜单,所有的食材都放在一个冷柜里,自己挑选。拿食材的方式倒是更像是串串香,不过这样倒是能更直观地看到食材很新鲜。店里的服务员也会帮忙拿托盘和帮忙介绍,服务相当不错。


对于吃惯了包邮区炒螺丝的我来说,这里的螺确实有点太辣了,点了一份嗦了几个,就已经是无法承受的痛。相较于平时酱爆螺蛳的酱香和咸鲜口,这里更重视鲜辣,光是从辣椒的使用量上就能看出厨师下了多大的决心。


不一会儿,我点的烤串已经陆续上桌。大片的五花肉咸鲜十足,带有一点点甜味,火候刚刚好不至于太干,搭配上店家送的生菜,清爽又解腻。铺满了一层蒜蓉的烤香菇绝对算得上是亮点,香菇烤的柔软油润,蒜也已经完全断生,吃起来香气非常足,口感也很棒,与烤的焦香酥脆的面包片形成了绝妙的对比。


烤肥肠里面结结实实卷了一大截葱,当我去掉葱,才发现那小的可怜的肥肠。好在价格公道,每一串烧烤从火候,到调味都拿捏的刚刚好,让人吃的心满意足。


在雕塑瓷厂里逛了一个中午,发现这里虽然卖东西的店铺多、咖啡店饮品店也不少,但是饭店并不多。午后逛的又累又饿的时候,一家吃pizza的店让我直接就冲了过去。不过老板没在,店员阿姨还剩20分钟下班,好说歹说终于还是坐下来点了个最快的菜迅速解决了起来。


汤应该是粉冲的,肉酱和意面应该也是临时组装的,不过味道并不差,用料也很扎实,还用心地使用好看的陶瓷餐具来摆盘,让我匆忙狼狈的一餐突然有了仪式感。从价格上来说,这家店不算性价比很高,但如果你在雕塑瓷厂逛的疲惫,想要找家餐厅安安静静吃个午餐,它或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连续工作几天身心疲惫之后,我突发奇想地找家小酒馆放松一下。陶溪川里一家做西餐和酒吧的店,一下子就吸引了注意。


夜幕初上的陶溪川早已经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一头钻进这家店里,凉爽又安静。寥寥几桌客人安静地聊着天,屏幕上放着海绵宝宝,这氛围,一下子就把我“拿捏”了。


烟熏三文鱼沙拉的鱼肉厚实油润,在黑醋汁的加持下入口毫不油腻,但能恰到好处地将三文鱼的香气激发出来。最近越来越喜欢烟熏三文鱼,没有调味过的三文鱼刺身吃了几块就会有点腻,但是烟熏之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简直是蔬菜沙拉的点睛之笔。


奶油海鲜意面的分量看似不大,但是用料相当扎实,加了贝类、鱼肉、蘑菇等多种配料,元素非常丰富。面条没有我不太喜欢的那种梆硬的感觉,柔软适口但又不过分软糯,酱汁均匀地裹在每一根面条上,充满着诱人的奶油香气。



店里的酒类品种非常多,到店里之前本来想尝试来一杯威士忌酸,但是点开菜单又立刻被琳琅满目的啤酒所吸引。带有热带水果香气的、泡沫丰富的啤酒,谁能不爱呢?



来景德镇也能吃素?这家“飞鸟”餐厅给了我答案。隐藏在长虹金域里的小店,把吃草这件事“进行到底”,居然还别有一番美味!


店里的菜单都是手写的,用的时间久了别有一种年代感。食物样式并不多,以意面、炒饭、披萨为主,搭配汤类和沙拉。许多菜品都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创新搭配,一看菜单就让人选择困难、忍不住充满期待。


小店不大,只有几张桌子而已,有时候几桌同时点单,老板就要在后厨忙上很久。店里装修也相当有风格,质朴中带着一些返璞归真的小心思。




等候了好一会儿菜终于上齐,虽然是素食店,但是店里很多美食都用豆制品或者面食做成了我们常见的食物,比如炸酥排、香肠等等,虽然没加一点肉,但是味道、口感却丝毫不逊色。


辣味的意大利面的味道相当“刺激”,吃上一口就后劲十足,让人感觉辣味直冲了天灵盖。避开撒了辣椒粉的“重灾区”之外,整份意面的调味还是相当不错,香香辣辣的酱汁裹满每一根面条,如果不是因为太辣真的想再多吃几口!


一脉相承的“素香肠”,也使用了同款辣椒粉,大概使用了大豆制品,香肠味道很不错。


黑松露炒饭的用料更加精彩纷呈:包心菜、西兰花,粒粒分明的米饭,加上浓郁的黑松露酱,刚一端上桌,香气立马飘散了出来。一口炒饭一口香酥的素排,原来“吃素”也能这么香!


出发景德镇之前,我给未来的十天规划了好多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在放进行李箱进行了几次“断舍离”之后,最后留下了两样东西:一套简单的手冲咖啡工具&咖啡豆,以及一套出行茶具&茶叶。但到了景德镇,发现这里有格调的咖啡店真的太多了!随便找一家消磨时间,都觉得相当惬意。

雕塑瓷厂里的“铁门咖啡”,在当地的口碑榜上评价相当高。虽然曾经在这里路过了好几次,这个不太显眼的招牌我都错过了,当我终于打算来打卡按图索骥找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感慨“原来我经过了好几次!”


店面非常小,一个吧台、一个小圆桌就是全部,局促地只能同时容纳6-7个人。菜单也相当短小精悍,除了传统的拿铁、美式,这家店的特调只有三种。



点单之后就可以近距离观看咖啡师的制作,不得不说咖啡师真的把咖啡当成了一项艺术品在制作。天平、调酒器、各种复杂的原料加入,让制作咖啡变成了仿佛调酒一般的复杂仪式。


我点的是特调的第一种,偏柑橘水果香的“柑橘花园”。用偏酸的豆子提前冷萃出咖啡液,再加入橙汁、茉莉花、柚子等带有明显花果清香的配料,通过大力摇晃使得咖啡变的像云朵一样口感轻盈。入口后,就仿佛在喝奶盖的柚子果茶,果汁香气直冲大脑。



另一种Bean to Cup则是在冷萃咖啡中加入糖浆,咖啡上层铺上有香草冰淇淋口感的咖啡奶油,入口非常丝滑绵密,奶油的甜香和咖啡的香气互相成就,感觉就像是在喝雪顶咖啡般丝滑。




Who is Iceey则是使用了类似dirty的做法,以椰乳打底,用打泡机将咖啡液打发至绵密蓬松的状态,再均匀地倒在椰乳之上。大口大口喝,既能喝到叶子和芒果的香气,也能品得到一点类似糯米的米香,口感醇厚,喜欢浓郁厚重口感的绝对不可错过。 




雕塑瓷厂和长虹金域一带,算是景德镇咖啡店比较集中的区域。位于街角的YE’s Coffee,上午的时间人并不多,相比坐在店里喝,更多人会直接点这家的外卖。



这家店的环境非常值得来这里坐一坐,纯白色调的店铺装修透露着一种清爽简洁的质感。




店里的咖啡种类比较多,还可以选择单品豆手冲,在炎热的夏天,来上一瓶口感清冽的冷萃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雕塑瓷厂走的口干舌燥,一回头就能看到这家售卖各种茶的店,店里有两层,设置了不少茶座。柜台上,整齐摆放着各种茶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店里也出售袋装的茶叶,买回家作为伴手礼也不错。


店里的茶有冷泡瓶装、小壶装和大壶装三种,但是即使是壶状也不能够续水。入乡随俗地选了景德镇的浮梁红茶,茶叶由店员现场泡制,泡好之后用店内的陶瓷茶具送到顾客桌上。


茶汤清亮,入口温润,有红茶独有的蜜香气。随茶还送了一块蜜饯,也同样是店内在售款。


茶饮虽不错,但这家店并不适合在这里消磨时间,茶既不能续水、店内的大部分座椅也都不太舒服。相较于一间能让人放松享受时光的空间,这里更像是一个短暂歇脚的驿站,为顶着烈日的游客提供片刻清凉闲适的时光。



景德镇不缺网红店,陶溪川更是如此。离开景德镇的那一天,我来到陶溪川吃午饭,终于打卡了这家被“网红打卡”刷屏了的奶茶店。


整个店面的装饰审美相当在线,由于是工作日的中午,并没有什么客人,反而可以慢下来满满饮一杯茶。


店里的茶叶饮品的种类相当多,柜台上摆满了各种茶叶的名称、香气类型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个人比较喜欢红茶奶茶,所以选择了招牌的“浮红轻乳茶”,店员说用的是纯牛奶,也可以选择不加糖,口味选择非常友好。


如果在店里收藏打卡,会赠送杯子上的茶壶+茶杯组合,小小的一套非常可爱。店员还会在茶盘里放上一小块干冰,倒上水,立马就变得”仙气飘飘“了。


这一套陶瓷茶具,也和店里青花瓷设计的奶茶杯格外适配。奶茶的口感是让我出乎意料的好,红茶的香、牛奶的醇厚彼此融合的非常好,即使没加糖,也不会感觉寡淡无味,能够品得出奶茶香醇的味道。


在店里也有非常多的中国风布景,陶瓷画、书法纱幔、绿植等相得益彰,在这样一个充满中式美感的氛围里喝一杯醇香的茶,真的是很舒服的一种体验。



一直以为,十几天,会是一段相当漫长的时光。每天上课六小时,看似不到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却成为了我这天生活的主角。在出发前为自己设想的种种“消磨时间大法”,在工作室日复一日与泥土的纠结中,显得有些多余。


人生苦短,我也许并不是一个悲观者,但我似乎在一点点成长的路上,变成了一个“玩乐主义者”。是啊,那么多未知的风景、那么多新奇的体验,不抓紧时间玩乐,怎么对得起这大千世界的万般美好?不知不觉间,我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异类”,那些想要抵达的远方、那些期待体验的生活,成了我一次次迫不及待要实现的“人生理想”。


学陶艺,只是一个开始,并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生活也许偶尔有点乏味,但对美好的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