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南泥湾

作者:演刚 显示图片

《南泥湾》
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王昆演唱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43年。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不呀一般,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儿开满山,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
是呀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当年党中央在延安,大家住窑洞,睡土炕,生活条件差,靠着在南泥湾和各地大生产自救,养活了自己,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才解放了全国。一九三九年,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边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经济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这是个伟大的革命的号召,一经提出,边区全体军民就热烈响应。一九四一年,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这块荒凉的地方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部队一到南泥湾,就抓紧时间开荒,以便赶上季节,按时播种。当时部队多半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少数还在野地里露营。劳动归来,同志们就躺在深草丛林中的窝铺里做着香甜的梦。树林里山崖下到处住满了部队,几个旧窑洞成了很好的办公室。早上,弥漫在山谷和树林里的炊烟,好像海洋上的雾气。晚上,满山遍野闪耀着若明若暗的灯火,好像城里的夜景。劳动了一天之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边聊天,有的讲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有的讲冀中打鬼子的战斗故事,有的津津有味地描述革命胜利以后的幸福情景。
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到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中共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为了歌颂了为根据地大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由鲁艺戏剧系的贺敬之作词,音乐系的马可作曲的歌舞剧《花篮的花儿香》。后经贺敬之、马可对《花篮的花儿香》进行修改,整理为《南泥湾》,《南泥湾》歌很快在边区和大后方传唱开来。《南泥湾》热情歌颂了为根据地大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南泥湾的歌声响遍了祖国大地。
 “南泥湾精神”,是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概括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字,是“延安精神”重要组成。

有事开车前往延安市,原来走老高速(延西高速),现在新高速(包茂高速),在耀县服务区加油时,联系朋友见面的地方在城北,于是改到延西高速,开车时突然看到南泥湾的路牌,想起路过N次从来没去过,再三请求下,大丫头终于同意去。
出高速几公里就到南泥湾的大门“稻香门”,一个巨大的稻穗横跨在路中央,稍作停留,打卡拍照,继续前往镇上,陕北的阳光厉害,大丫头躲在车上不下来,我一个人快速游览,景点现在还在修建之中,已经建好一个巨大的党徽广场,据说经常有来着全国各地的党员来宣誓或举行入党仪式。山上有当时的办公室及毛主席、彭德怀的旧居,站在窑洞前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千亩稻田,在陕北贫瘠的土地上能出产大米,也算是一种奇迹。新修的纪念馆很宏伟,里面详细记录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时间有限虽不能细细看过,但也能感受到革命先驱的不易与伟大。离这里2公里是一个湿地公园,7公里左右有九龙泉,怕大丫头等太久没有去。
这里可以看到许多“香菇面”馆,据说南泥湾香菇面起源于三五九旅的大生产运动时期的,是南泥湾的地方美食,主要原材料有香菇、木耳、猪肉、油泼辣子等,以“肉美菇鲜,汤浓面好”享誉 陕北 ,肉圆、木耳、香菇配以高汤,味道醇厚回味无穷,面条制作突出了 陕北 面食”筋道‘爽滑”的特点。快中午了,我的想法不管好吃与否,在发源地尝一尝,但大丫头坚决不吃,说:她听说南泥湾的香菇面不如城区的好吃。只好作罢,原路返回延西高速,前往延安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