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

作者:走自己的路 显示图片

中国四大古城是指安徽黄山的徽州古城、四川阆中的阆中古城、山西平遥的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的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如家商旅酒店(平遥古城南门游客中心店) 康宁街153号,0354-5609888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


我们行进的路线是:
如家商旅酒店门前每天都有平遥古城的电瓶车司机在此等候游客。了解了有关情况后与司机对价格和景点等有关事项经协商,最后决定我们二人包他的电瓶车。用一天时间全程将我们接送到平遥古城的每个旅游景点。游览结束后,将我们送回酒店,微信支付车费。
景区电瓶车都是同款类型,只不过是颜色有所不同而已。


司机:邓海林,男,手机:15303447117;
1、从酒店出发—平遥古城东门进入(古城内禁止一切车辆进入,景区电瓶车只能从东门出入)—
2、平遥古城南门(迎熏门城楼)—
3、上城墙游览—下城墙—雲路老街—
4、平遥文庙(南门进、北门出)—平遥大戏堂旧址—
5、马家大院—
6、观风楼—平遥县衙博物馆(南门进出)—
7、中国镖局博物馆—协同庆钱庄博物馆—
8、平遥市楼—
9、日昇昌票号旧址—平遥古城西街—
10、返回酒店
全程时间:上午9:30—下午16:00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1986年,国务院公布平遥古城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7年12月,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平遥古城正门是南门。
一、关于平遥古城的基本介绍: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其建筑和布局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特色。它四周城墙保存完好,而且每个城门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其中,南门作为主要的城门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


二、平遥古城南门的地位:南门,也称为迎泽门,不仅是平遥古城的正门,而且是明清时期平遥城的象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上。南门位于城墙的正中心,也是古城的主轴线起点,对于理解古城的整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南门的文化意义:在历史上,南门作为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见证了平遥的繁荣和发展。如今,它仍然是游客参观平遥古城的主要入口之一。此外,南门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是了解和研究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从文化意义上讲,南门都是平遥古城的正门。





在明清一条街的一头是平遥古城的迎熏门城楼,从迎熏门城楼上可以上到城墙上。


在城墙上可以看到城内的古建筑,也可以看到古城外的现代平遥。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 平遥城墙高约12米,平均宽5米,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城墙顶部有点将台。城墙上72堞楼,3000垛口,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蕴含丰富儒家文化内涵。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典型特点,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是平遥古城重要的载体。
 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平遥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城墙去往雲路老街


在城墙上溜达不一会儿就到了雲路老街的入街口,从城墙上下来穿过有雲路老街字样的老牌坊就是老街啦,这条街和其它街也是一样,两边布满了林林总总的餐饮酒吧和特产店。









从雲路老街穿出来,没有多远的距离就到了平遥文庙,这是平遥的一个大景点,也是历史文物。

平遥文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文庙街,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坐北向南,其总体布局是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六进院落,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庙前之左右各有牌坊1座,横跨街面。
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 


平遥文庙是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平遥文庙,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也有一条类似的中轴线。



平遥文庙的棂星门是一座斗拱牌楼式的木结构门。‌这座门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是在重大祭祀活动或贵宾莅临时才开放,‌平时出入走两侧的便门。‌棂星门内有一湾水池与一座白玉拱桥,‌池为泮池,‌桥名拌桥,‌两者是每座文庙内必设的。‌平遥文庙的泮池主要为砖砌,‌泮桥则是下部为砖,‌上部是汉白玉石,‌桥身拱起,‌轮廓曲线优美,‌与池形相映成趣。‌棂星门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此外,‌平遥文庙的大成殿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的,‌至今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也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展示了早期木构建筑的特征





平遥文庙的龙门坊是古时“鲤鱼跳龙门”传说的体现,这一传说象征着金榜题名和学业有成。相传,只有能考中状元的人才能从这座桥上通过,而其他人只能绕行。因此,这座桥也被称为状元桥。龙门坊位于平遥文庙的中轴线上,是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对学问和功名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



平遥文庙的‌明伦堂是古代强化人伦关系的主题殿堂,位于‌大成殿之后,是文庙的主要学习场所。明伦堂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后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因‌小刀会起义遭受炮火摧毁,重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明伦堂内可以看到排放整齐的书案,堂前放置着一尊‌青铜方鼎,顶上铭刻着“博学于文,约之于理”和“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字样,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鳌,传说为海中大龟,龙之九子。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镌有巨鳌。科举大比时之殿试夺魁者,立于殿阶上迎榜。故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科举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文庙内,由一组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改建而成,规模比较大,这里为参观者展出了大量图文影像资料,讲诉古代科举制度的诞生、发展及历史意义。


科举展示馆,进去里面看会分为几个不同的展馆,虽然是一个免费的展览,但是里面的东西还是蛮多的,可以通过这个科举展示馆了解到山西这边的科举考试情况。


穿过明伦堂,即到文庙第四进院,也是中轴线建筑群的最后院,正面即是敬一亭,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嘉靖皇帝下诏令专建的,名称也是皇帝亲自命名的。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载:“敬一亭,内设世宗肃皇帝(嘉靖皇帝)敬一箴及御制五箴注,州县俱同。”然而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把四面开敞的带瓦顶建筑称亭,而敬一亭应属“堂”式建筑,嘉靖皇帝却偏把它取名为“亭”,究竟是这位皇帝糊涂还是别有特殊用意,永远是历史之谜。现复建后的敬一亭,摆一特大祭天巨鼎,两旁立祭天签名榜,供人们祭拜及签名。












从平遥文庙北门出来后就看见平遥大戏堂旧址。


综合性演艺场所
旅游专家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大“yan”舞,一个是法国巴黎红磨房夜总会式的艳舞;一个是泰国芭堤雅剧场式的人妖燕舞;一个是中国平遥大戏堂综合式的北派宴舞。三大“yan”舞音同字不同,三个不同国家、三种不同文化催生了三种不同表演形式的世界文化奇葩。但它们的相同点都是世界旅游热点的产物,是世人瞩目的亮点。


平遥大戏堂位于古城九龙壁处,西临文庙、财神庙,南望魁星楼,东临古城墙,是与法国“红磨房”齐名的高品位演艺场所。“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宴舞名所。一代宗师启功老先生为平遥“大戏堂”题写了堂名。大戏堂园区包括九龙壁、戏廊、古典式封闭式大戏堂演歌厅、酒吧区和东南海宾舍等6部分组成,其中九龙壁和大戏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平遥观风楼,位于平遥县衙东侧20米处,观风楼跨横街县衙外大街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为砖券门洞。观风楼东侧的匾额上书“听雨楼”。站在观风楼上,衙门街景色尽收眼底。右侧即为衙门。另一侧的街景,店铺林立,一派祥和景象。



观风楼,位于山西平遥古城县衙门街中段路北,县衙署门外,属于县衙建筑群的一部分。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观风楼处于城中的制高点,登上楼就可俯视全城。明成化十年(山西通志)称:“平遥县治在城内西南宣化坊,元至正六年建,国朝洪武三年主薄孙在明重建。”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载,县治于明万历十九年、二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间均有过大规模的增建改筑;清顺治十二年及光绪五年补修添建。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国后有毁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侧的建筑组成,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 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等;西侧有牢狱、督捕厅、十王庙等。建筑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整座县衙机构宏大,等级森严,既遵循了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又符合前朝后寝的礼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更是地方建筑特色的综合载体。


自从平遥(包括此前之平陶)成为县治以后,平遥就有了它的政权机构县衙署了。早期的平遥县衙旧址都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已无处觅踪。现存于县城西南隅的县衙署为明清时期的衙署。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载,这座衙署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明洪武三年(1370)由当时署理平遥县事的主簿孙在明主持重建,已六百余年了。


平遥县衙创建已久,但由于历史原因,早期的建制已荡然无存了。据《平遥县志》记载,元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六日夜,县境发生大地震,人员伤亡’7000余名,房屋倒塌20000余间,县衙建筑亦倒塌殆尽。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知县何其智将三间大门改修为砖砌门洞,于门洞上增修谯楼三问,并在县衙内东侧新修寅宾馆三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周之度在县衙大门外东侧增修观风楼一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知县杨廷谟对县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修大门为三间,修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新修土地祠三间,修筑木结构牌楼观政亭一座,重修大堂五间,其中东梢间为钱粮库,西梢间为武备库,公堂东西耳房各三间,东为赞政亭,西为銮驾库,新修吏、户、礼、兵、刑、工六房22问,大堂后修内宅,东设县丞宅,西有典史宅,在兵、刑、工房后修有公廨房,以北修县仓。至此,平遥县衙在明清两代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平遥县衙(6张)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将牢狱围墙改为砖石结构,在仪门外,大门里修砖窑14间,名日“赋役房”,以便里老收粮。衙门外东侧新修彰瘅亭、阴阳学、医学,西侧添修申明亭。衙署对面路西修筑管支马户,轿夫房,总补司房共9间。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县汪丽日在衙署内东侧增修钟楼一座。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县署内东侧空地又修建侯庙,包括正殿、前殿各三间,戏台一座。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维修县署内东侧的关帝、观音、火神祠,将原址的三问正殿扩修至五间,祠西侧增修壮班正班房三间。
清嘉庆六年(1801年),在壮班房前增修影壁一座,在关帝、观音、火神祠前重修乐楼三间。
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关帝、观音、火神祠内院东西配房,外院增修壮班西班房三问,厨房一间。清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恩端整修县衙东花厅。
清光绪七年(1881年),知县锡良整修二堂、耳房及东西门子房,同时整修宅门东西耳房及花厅院南房、东房,其余各处有毁坏者都予以修葺。有清一代的县衙修缮建制至此结束。
民国元年(1912年),平遥县衙改称县公署,知县改称县知事,至民国37年(1948年)下属组织机构多次更迭,古建筑长期失修。
1949年,平遥县衙成为平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后多数旧建筑被拆除,改建。
1996年修复衙门、大堂,以及申明亭。
1998年底,在县衙办公的13个单位全部搬迁,由县文物局牵头对县衙实施全面修复规划。
2000年上半年衙署中线和东线建筑群基本复原平遥县衙博物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县衙中的主体建筑,明代风格。是知县审理重案、要案、命案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它坐北向南,东为赞政厅,西为銮驾厅。东西庑房为“六部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文东武西,是县衙中的主要职能机构。
六部各房在明清时期各有所司。
吏房   明清两代朝廷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办理官员的任免、升降、调派等手续。
户房 首先是稽核全县各里甲的土地、人口,分配及收缴田赋丁银。
礼房 主管礼制、庆典、科考等事宜。
兵房 明清时代平遥没有常驻兵营,只在城西南40里的普洞关设有巡检司(后改铺兵司),由一名巡检(从九品)统领,有铺兵49名,均为本邑青壮年。
刑房 负责审案文书的记录,负责整理归档,为知县查找国家刑典中的适用条款。
工房 主要职责为组织维修衙署、城池、官祀之庙宇坛台,修造官立牌坊,监修重大水利、桥梁、关隘 
工程。承办官银元宝浇铸,打造兵器、刑器。派员带领民工赴上级指定的重大工程工地完成劳役。





通往内宅的院门,看门人称“门子”,来县衙找知县办事者由门子通禀。有时还要贿赂门子求个方便。“走门子”一说由此而来。


二堂内东西耳房分别为“简房”、“招房”。
“简房”为县丞的办公处所。县丞为知县之助手,正八品。室内现陈列清代县衙作息制度,知县丁忧、俸满、封印制度。
“招房”现今向人们展示、介绍了清代的“养廉银”制度。清初官吏薪俸低微,难以维持生计。一品大员年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年俸银才45两。以权谋私、挪借公款之弊难以根治。



穿过二堂即为内宅,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区,正房五楹,中间三楹为客厅,两侧套间各一楹,为书斋及卧室。客厅中正面悬挂匾额,上书“慎勉堂”,落款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知县杨廷谟。






平遥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不知何故。守印大仙木主为红底金字加云饰牌,带须弥座,外置神龛。大仙楼是平遥县衙中仅存的原建筑物,故而地势偏低。原名观云楼,即知县每日茶余饭后观察四乡天气云晴之所,反映了古代平遥农业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清代改称大仙楼。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旅游景点之一—中国镖局博物馆
中国镖局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


平遥县中国镖局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家全面展示镖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全馆共有五进院落十一个展室组成。镖局是我国现代保安公司的前身,主管异地货款押运、看点护院业务,又监管异地银两汇兑、收寄信件等业务。中国最早的镖局出现于清乾隆年间,是由平遥人张黑五创办的兴隆镖局,此后,随着中国业务经济的发展,各家镖局相继成立,为中国近现代商业发展及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清朝灭亡后,镖局被现代警察机构及保安业逐渐取代,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中国镖局博物馆以详实、丰富的实物资料,全面地讲述了这一特殊行业的产生、经营管理以及组成运行的历史史实,揭示了镖局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对商品流通领域作 出的特殊贡献。


镖局起源
镖局起源于明代的打行,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神拳张黑五在北京前门外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镖局—兴隆镖局,开中国镖局之先河。



镖行业务
镖局的业务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该展室全面介绍了镖局的业务种类、镖局的走镖方式镖局的禁忌等内容。



镖犬



镖鴿
镖鴿是镖局喂养的专门用于传递消息的信鴿,平时由专人训练与管理,遇有紧急情况时,承担镖局内部总号与分号之间的联系,以及镖队与镖局之间的联系。


镖局风云
展室系统地介绍了十大镖局的起源发展及衰败的过程,用详实的史料以及珍贵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主要镖局的历史。






威震华夏
同兴公镖局是平遥历史上唯一的一家镖局,前后经营了六十多年,展室对同兴公镖局的历史、人物、经营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协同庆票号在咸丰六年(1856)创立于平遥南大街。该号财东是榆次聂店王家和平遥县王智村米家。票号旧址于2000年10月开始全面复修整理,现已开辟为“协同庆博物馆”。
协同庆共有七院。一院分:揽柜房、总帐房、埠际帐房;二院分:营业厅、埠际信房;三院分:协理房、祭祀房、经理房;四院是员工的生活区;五院是金库所在;六院是护卫院落;七院设有钱币博物馆。
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内设有30个展室,依托大量翔实史料,运用光、电等现代手段充分展示协同庆耐人寻味的兴衰历史。协同庆作为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前后共有相互独立又联系的七进院落。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庞大,讲究之豪华,功能之齐全,在平遥商铺院落中实属典范。






总信房
总信房是票号及钱庄统辖与调度各分号的中心,其主要工作是利用信件调度各个分号人员、传递各地市场情况、汇总各地信息资料,设有牍先生1名,誊录2-3名。



埠际信房
埠际信房是票号及钱庄由于业务增多特设的机构,由总信房负责管理,主要从事票号及钱庄分机构的信件收寄及整理,汇总后报总信房,设有收发2-3名。






经理房
经理房是票号及钱庄大掌柜的办公场所,大掌柜称为经理,由财东选聘,一般以三年为任期,业绩突出可以连任,大掌柜由财东委托负责全号的所有事务。



平遥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贯通南大街南北,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曾有补葺。市楼东南脚下有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以“市楼金井”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平遥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位处平遥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2013年3月5日,平遥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三重檐楼阁过街楼建筑,高18.5米,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一层明间横跨南大街,南北向贯通,次间设砖砌台基,高0.7米,四根通柱直通顶层,外包砖墙,墙外四周围廊,廊内存清代维修碑11通。檐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设平身科斗栱一攒。二层挑出平座栏杆,平座斗栱五踩双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上层檐施七踩单翘双昂斗栱。前后檐施隔扇门,山墙内存清代壁画18.6平方米。





日昇昌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
 2006年5月25日,日升昌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票号,是清代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票号旧址),并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其业务涉及各行各业。


账房
总理全号账目,负责银钱出纳的重要内部机构,设账房先生一人,副账1人,帮账1-2人。
平时核算各种账目,年终负责汇总各分号业务,编制清单,经掌柜审定,向财东汇报,到大账期,决算分红。



信房
总号统辖分号业务往来、行市要情、发布指示,组织人事调配的重要内部机构。设文牍先生1名,多聘科甲中人,录信员2-3名。





客房
招待文人墨客、仕途官吏、往来客户,内设有曲沃皮烟、四季水果,红木床铺,设置豪华,器皿考究。





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汇通天下”之美誉,生意走向海外,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号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为研究中国票号史、金融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平遥古城的‌西大街是古城中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主干街,东起下西门(凤仪门),西至‌南大街北端。这条街道不仅因其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西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这里聚集了许多商铺和作坊,尤其是明清时期,公众性设施繁多,包括古邑八大胜景之一的“‌凤鸟栖台”,以及路北的‌养济院、‌鲁班庙、‌集福寺、‌五道庙等。这些建筑由西到东沿街而立,展现了古代街道的繁华景象。



西大街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街道两旁的高墙深宅、鳞次栉比的商铺和宅院,以及那些前店后居或前店后厂的建筑形式,都是明清时期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漫步在这条充满历史气息的青石板街道上,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体验到古代中国的繁华与变迁。
你好!



西大街不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和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站。它的存在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商业发展和金融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冠云牛肉是山西特产、全国名产,是由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主导产品。1956年在全国食品名产展览会上,平遥牛肉被评为“全国名产”。
这家平遥牛肉超市就在如家酒店的右侧,为同一个楼。
在这家超市购买了平遥牛肉,快递到家。并与超市留下了微信。回来后微信下单又买了一次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是因为制作工艺独特。听当地牛肉店的师傅介绍:平遥牛肉腌渍时使用的是当地产的硝盐,然后用年代久远的老汤兑入新水略加调料,先大火煮沸,再温火慢炖,锅口形成一层特殊的“牛油锅盖”。据说,平遥牛肉在锅中一般需煮上十二个小时之后,才可捞肉出锅。 民间传说归传说,平遥牛肉制作却已有年月。早在中国汉代,平遥人就开始“卖剑买牛,卖马买犊”,牛肉就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清嘉庆时,平遥开始有腌制牛肉的作坊。清末时,平遥牛肉成批打成软包或装入木箱,远销京、津、西安、郑州等地。




中国冠云 平遥牛肉

当地特色美食
莜面栲姥姥
本是忻州地区的一种特色面食小吃,渐渐成为整个山西地区的特色食物之一。因外形似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笆斗”,民间叫“栲栳”而得名。不仅名字奇特,制作也很讲究。用手掌将和好的莜面在光滑的板面上推卷成筒状,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之后挨个并排放置在蒸笼内,形似蜂窝,蒸熟即食。
吃时最好蘸以羊肉或蘑菇汤,味道更是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