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看尽两园色:常熟赵园·曾园

作者:一念花开 显示图片

曾赵园位于常熟市城区西南隅翁府前7号,原为明万历间御史钱岱“小辋川”旧址。清末,钱氏旧园废弃。遗址先后被曾、赵两家分别购得一部分,成为曾园和赵园。
近年重修后,两园连为一体,2006年赵园·曾园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是自驾前往,直接导航常熟市赵园曾园停车场。停车场就在景区门口,地方不大,停不了几辆车子。
我们把车子直接停在景区对面的环城西路两侧的道路停车位上。
路与景区隔着一条河,这是常熟古城的内城河,叫九万圩。圩上有桥,名为永春桥。


过永春桥左转就可以看到景区的大门了。因为现在两园合一后,出入口都在曾园,所以曾目的大门便是景区的大门。
曾园为清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曾之撰所购。自光绪九年(1883年)始建,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名为“虚廓园”,别称“曾家花园”、“曾园”。
曾之撰(1842年—1897年),字圣舆、一字铨仲,号君表,江苏常熟人。同治光绪间刑部郎中,晚清作家曾朴先生之父。曾朴曾在园中度过他的少年和晚年。


这是曾园的匾额,“虚廓园”三字由吴大澂所书。吴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中国清朝后期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民族英雄。


进园后,先看到一块照壁。照壁上“虚廓村居”四字是两代帝师翁同龢得知老友新园落成,特挥笔所题。虚廓二字取自《淮南子》“天文训”篇中的名句“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


沿两边的走廊往里走,是一个小院。


小院的后面是归耕课读庐。这里是曾之撰对其子曾朴授业和接待宾客之处。


上面的“归耕课读庐”匾额也是吴大澂所书,屏风上刊刻汪鸣銮所书的《兰亭集序》。汪鸣銮(1839年-1907年),字柳门,号郋亭,又作郇亭,得生。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黄山)万安镇汪村人。中国清代徽州藏书家、古籍整理家、刻书家、大臣。




此厅为鸳鸯厅,临水处题额曰“水天闲话”。不知何故,没有转到前面去看。想来是后厅进门处拦住了,文明游览,没有唐突越线。(网上搜了,也都没有临水一侧的图片)
厅前院里栽有香樟、白皮松、古槐等,间或堆砌有太湖石,大小错落。


院中有“妙有”独峰巨石,上镌曾之撰所记、其子曾朴所书的铭志。“余营虚廓园,依虞山为胜,未尝有意致奇石,乃落成而是石适至,非所谓运自然之妙有者耶,即书‘妙有’二字题其颠。石高丈许,绉、瘦、透三者咸备。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三日曾之撰并记,男朴书。”


归耕课读庐的东侧也是一处小院,有走廊通往二层小楼。


小楼对面墙边是一座亭子,亭子两侧也都有走廊。


亭内匾额为“竹里馆”,两侧题联“庭花过雨幽香远,径竹梳风爽气浮“。昔日王维的”辋川别业“也有”竹里馆“,可惜曾园的“竹里馆”四周却无竹,纵有风花雪月,意境上也差了许多。


“竹里馆”东、北二隅砌围廊,壁嵌《山庄课读图》、《勉耘先生归耕图》两部石刻,有李鸿章、翁同龢、扬沂孙等书法石刻30余块。




碑廊尽头有舒荣小院。门是锁的,不知院内是否别有洞天?抑或仅仅是个月洞门,景已在眼前!


归耕课读庐的东侧二层小楼是琼玉楼,也是不开放的。琼玉楼取“琼楼玉宇”之意。外侧柱联“夕来秋兴满,朝坐闲花落”为翁同龢所书。


琼玉楼为园主及眷属生活居住之所。据说民国初年,曾朴在这里一边侍奉母亲,一边构思写作《孽海花》、《鲁男子》等,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这里的匾额也是翁同龢所题。


从琼玉楼东侧弄堂走过去,是一处假山洞口。


假山为虞山当地黄石叠砌而成,假山洞口题有“小有天”字样。


进口石壁题云:“光绪丙戌,筑石室为静坐处,故友庄亦耕经营之,越六年曾之撰记。”



山中置有石室,上视可仰见天光,下览则池水流入其中,内壁镌刻有“日长山静,水流花开”题词。






小有天的出口为翠丝洞。这座假山出自叠石名家庄亦耕之手,与戈裕良叠燕园黄石假山齐名。


假山顶部的叠石也颇有特色。


假山顶上有桥可以通往揽月亭。



从揽月亭沿阶而下,有曲桥通往荷花深处。


荷池中央有不倚亭。


亭中匾额则是“莲花世界”,特别的应景。楹联是“画船低似荷花屋,蓬观曾骑古(杏)叶鞍”。(我看是“杏字”,网上有说“古”,留此存疑。)


不倚亭对面的归耕课读庐。


琼玉楼。


回到池边,往北路边有方亭,无名无联。


亭子侧前临水处,有黄石构筑一台,不高,有蹬道石洞。这里就是园中的啸台,曾之撰自题“啸台”二字,为垂钓处。入口有石门字样,石洞可通水边。


水边洞口上方有“愚公谷”字样。


“啸台”西侧池水中矗立两处石矶,一块镌刻“虚廓子濯足处”,一块镌刻“石州”二篆字。


池子的北边是柳堤,柳堤两头是双桥。


东为云影。


西为诗柳。光线太强,桥亭上的字拍的不是太清楚。(需要说明,园内全景图上桥名与我写的正好相反,因为当时没发现,所以只能通过照片旁的参照物来确认。至少我拍的这个角度,桥名东为云影,西为诗柳。留此存疑!)


双桥向西,路边有清风明月阁。


这里是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史馆。从1970年开始办学,至2000年全部迁出,常熟理工学院在曾赵园办学整整30年。


清风明月阁旁边有一处小小的盆景园。



从清风明月阁向西,池边有超然榭。


榭中匾额是:超然,楹联是:立脚怕随流俗转,高怀犹有故人知。匾为杨圻所题,联有落款于右任。


以方窗为框,池中荷花入画来。


正对清风明月阁有木制廊桥,为五曲桥,廊桥上遍植紫藤。


长廊尽头是邀月轩。


邀月轩的匾额落款是张之洞书,楹联是于右任的的“”澄潭一轮月 ,老鹤万里心”。都是名人大家。


为圆窗为框,同样框进满池荷花。


“邀月轩”西部高坡建有一亭,形制宽大,名为“梅花山房”。此处为曾朴晚年居所“红楼”所在,之前为梅花厅旧址,前后广植梅树。曾园修复时建为梅花山房。


梅花山房内中楹联:梅花不是人间白,山色偏来竹里青。


过梅花山房,便看到院墙边有一亭。该亭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回顶,黑灰色小青瓦屋面。中有月洞门,上有匾额,“涵虚天境”。这里现在是曾园和赵园的分界线。


跨过涵虚天境,我们便来到赵园。清嘉庆、道光间,赵园为邑人吴峻基所有,初名水壶园,又名水吾园。清同治、光绪间,园归阳湖赵烈文,门额“静圃”,俗称赵吾园。
赵烈文(1832年-1893年),乳名来求,字惠甫,一作惠父,晚号能静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曾先后三入曾国藩幕府,颇受礼敬,同治六年(1867年)与曾国藩论及中兴假象后之朝野乱源,断定清祚不出五十年,果然应验(实为44年)。
民国后园归武进盛宣怀。盛氏复舍于常州天宁寺为下院,故又更名宁静莲社。
我们沿右侧道路前行。左边是一座山丘,山巅矗立的便是山满楼。


在去山满楼的路上,右边围墙边也有一排房子,不过没有名字,也没看到介绍。


路左有台阶可达楼下。这是楼后面,门是锁的,但外面左右有楼梯可以二楼。


二楼依旧锁门,透过窗户依稀可见“松壑归云”匾额,而下面的对联显然有字被遮住了。


此楼为整个园子的制高点。从二楼可见小桥水榭,却不见流水,满池碧荷,荷花如繁星点点。


这是山满楼的正面。“山满楼”匾额由清末书法家钱济题写,两侧柱联“得山水清气,及天地大观”为于右仁所题。


再往西,有一屋不知其名,对联为园主赵烈文自撰,“专意缥缃左太冲宜春之里,自栽草木李义山永乐所居”。


对面山丘有一块横陈的巨石,上书四个落款为文征明(集字)的大字:“环秀分胜”。
自清末民初以来,曾园和赵园一直是两个各不相通的园子。把这两个园子隔开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狭巷,南接九万圩,北通翁府前,名叫环秀弄。
这很可能是当年曾赵园连通扩园时,为纪念当年分隔两园的环秀弄而特地布设的。


过环秀分胜,我们便来到静圃之前。赵园又称静圃,这里应该是赵园真正的园门所在。


月洞门上题有静圃二字,两边对联为园主赵烈文自撰,山随平野尽,村入郭门来。


进入静圃,有一处荷花小院,旁边长廊连通到假山上的小亭。


这是抱翠轩。


抱翠轩是立于黄石假山之上的,假山前便是一池荷叶。


荷叶一碧,池对面是能静居的后面。


这是能静居的正面,从静圃大门进来直接向西也可到达。该厅面阔五间,进深内四界前后轩廊7檩,周围廊。这里是园主赵烈文居室及迎宾之所。其《能静居日记》是研究清史特别是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能静居旁边有长廊连通到天放楼,也可从荷池西边的月洞门直接到天放楼。


天放楼旧为赵烈文藏书楼,其藏书量可与邑中“脉望馆”相媲美,故又称“小脉望馆”。其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邑人杨沂孙所题。


天放楼旁院墙边有桥跨于溪上。桥为清风桥,溪为静溪,溪水自园外流入。正对也有一拱形石板桥,无栏亦无级,上面铺有防滑的绿地毯,非常简易。


这是清风桥正面。


这是从绿毯小桥旁拍的清风桥侧面,桥栏上字迹依稀可辨。桥下有环形洞,这里曾为赵园的水门,“轻舸迎仙客,悠悠湖上来”。


过桥就是溪边的一溜长廊。


我们没有先过去,而是从绿毯小桥上过来,回到能静居前。这里的池边是有荷花的。池中有曲桥亭榭。


能静居前看池边的长廊,近景是莲叶荷花,远景是长廊蜿蜒曲折。


池中的亭子,没名字的,估计是给曲桥增添生气的。


曲桥的尽头是一叶不系舟。


早船名“似舫”,里面现在是评弹表演的场地。匾额为园主赵烈文自题,两边对联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是从池对面拍的能静居。


这是似舫的侧面,假山叠峙池边。从似舫旁的石板桥过来,向西到先春廊。


先春廊东连“似舫”旱船,西接殿春廊。其名先春,取自明代“小辋川”旧景。


这是从先春廊的东侧拍的先春榭及西侧长廊全景。从近到远,依次可见先春榭、不碍云山亭、殿春榭、清风桥。


廊边有院,院内现为赵园茶室。



这是从先春廊的西边拍的先春榭及廊道,远端依稀可见假山及“似舫”。


这是殿春廊,在池的西边。廊中间两座亭子,一为不碍云山亭,一为殿春榭。


不碍云山亭,亭内有联:“高阁三层烟树里,青山一角夕阳中”。


殿春榭,榭中对联为“山光下溪静相好,云影挂树闲不流”。


先春廊的东侧有一似亭非亭的建筑,没有看到名字。其南北两侧有门连接长廊,西门通茶室,我们从东门出来沿着小路向东。


不多远,路有分岔,一条继续向东,一条向北。我们先向北去梅泉。松泉位于似舫岸东,为黄石假山,山上高林掩映,并有松柏三株,蟠根嵌石,虬枝参天。


山上置石井栏一,镌刻赵烈文所书题“梅泉”二字,为明代“小辋川“园林遗物,殊为珍贵。


再向东就是我们在山满楼上看到的满池荷叶。荷叶层层叠叠,都完全遮住了流水。在荷叶和绿荫从中,临池有一处水榭。


这里是水木清华堂,为重建的歇山式建筑。题额“水木清华”为吴大澂墨迹。两侧柱联为“桃花扑面飞红雨,竹叶浮春泻碧香”。



里面现在是个小超市,堂内匾额是:“虞峰画影”。楹联是:“对岸溪声听欲断,隔林山色望中迷”。


其北对山满楼,高岗崇阁,山石重叠,石桥横卧,满池碧荷,景观宏美。


荷花集市:夏为荷而来!


继续向东,路边有涵春榭。


继续沿小路曲折前行,有一亭翼于假山绿树之中,亭却无名,点缀风景。


再走就来了一六边形门洞处,匾额题为“挹爽”,此处也是赵园和曾园的分界处。跨过去,我们告别赵园。


跨过来,我们又回到曾园。进来又是一处院子,院子两侧都有回廊。


沿着“和惠”字样的门洞往里走。


便到了娱晖草堂。这里是曾之撰的母亲接待内眷的客厅。


厅前走廊两侧门洞各有匾额,分别是“澹泊”与“清和”。我们澹泊门过来,清和门则通往邻院的“君子长生室”(曾朴纪念馆)。



“娱晖草堂”的匾额为孙原湘题写,厅柱为王文治题联,“人间岁月闲难得,天下知交老更亲”。


娱晖草堂对面为“寿而康室”。这里是曾之撰为其母所建,是曾母起居之室。取名“长寿健康”之意。


厅前匾额为于右任所书。柱联为书法家、篆刻家、古文字家常熟人归之春所书的“芳草池边绿,南山鸟外看”。


厅内篆书楹联为书法家杨沂孙所书,“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疏食琴书”。


从小院向东经月洞门出去,再从北边的门进入君子长生室所在的院落。当然,前面说过也可直接从娱晖草堂过去。



院内草木繁盛,小尽在绿树掩映中。


尤以厅前的明代红豆树为最。这是当年“小辋川”的遗存,距今已350多年。


君子长生室原为书厅,兼作迎宾及夏日起居用。现辟为曾朴纪念馆。厅外柱联为一级美术师、常熟人言恭达所书,“弦歌百里古亦少,文学千载今犹传”。


纪念馆走廊两侧门洞各有匾额,分别是“敬学”与“澄怀”。



厅内匾额为吴大澂书写的“君子长生”。纪念馆从“家族世系表”、《孽海花》、平生事业《鲁男子》、反对专制廉正拒贿、主编出版《真美善》、译介法国文学先驱等15个方面较全面地展出了曾朴的生平和事迹。















下面有一幅字,是柳亚子先生所书,“大笔果淋漓,野史一编传孽海;老成又凋谢,文宗千古仰虞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曾朴的一生。


从纪念馆出来,便又回到曾园入口的照壁处。这样,我们便从曾园进,游览曾赵两园后,又从曾园出,圆圆满满!

(一)荷花
曾赵园中水面较大,且遍植荷花。颇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二)路线
曾赵园线路总体还是比较清晰的:下面的全景图有路线可供参考,也可参考我的路线,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各处景点串联起来。
自己方便就是最好的。最不济,稍微走几步路而己,毕竟园子并不大。


(三)景区是免费的,也无需预约,可直接入园游玩。
(四)为记述方便,文中可能引用了部分网络上的文字及图片,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