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

作者:懒惰的梦想家 显示图片




5月1日,“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特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展期持续到10月31日。该展首次集中展示了89件(15组)珍贵的山西宋金壁画及砖雕文物,生动呈现了宋金壁画中的家园、家庆、家风、家愿等主题,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宋金时期的生活场景之中,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本展为“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的姊妹篇。,包括阳泉盂县皇后村宋金壁画、阳泉平定西关村宋金壁画、繁峙南关宋金壁画、临汾侯马金墓砖雕等。晋城郝匠金墓更是在展厅里整体原结构陈列,相当震撼。



自汉代以来,墓葬壁画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在身后世界描绘生活和抒发愿景的重要载体。从汉代的虚幻缥纱,到魏晋隋唐的秩序庄重,再到宋金的市井风情,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是社会发展变迁的时代写真。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地带,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出土壁画主要集中于北朝、宋金和元明三大历史时段,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汇聚的鲜明地域特色。
山西宋金墓葬以砖砌仿木结构营造地下家园,以壁画、砖雕构建未来图景。一座座家园,承载着众生世相,气象万千,浓缩着家国情怀,赓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宋金壁画,千年中国看山西。



山西宋金墓葬中营建的地下家园,多以仿木砖雕构件呈现木构建筑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宅邸;多以砖雕或彩绘表现建筑环境和家居生活,既是地上家宅的模仿,也是未来世界的再造。
仿木构件砖彻墓室,充分运用檐柱、斗拱、门窗等建筑元素,构筑家园的内外空间。半启的门扉延伸了建筑视野,不同视角,目光所及,或是家园的外部形象,或是庭院的内部景象。墓门与主壁连接起家园的中轴,以墓主夫妇为中心布局的壁画版块,让家的世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希望。





上图中的这件文物出土于沁源县段家庄的宋墓中,由砖雕组成。上有“玄武神”砖雕一块,左右各有砖雕二块,最外两块为孝子故事砖雕“舜耕历山”和“王祥卧冰求鱼”。房门微启,门扇、窗棂、门框雕刻逼真,一妇人向外张望。
     宋金墓葬装饰中的门窗形态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板门、直根窗、破子根窗和格子门窗四种。门窗纹样愈繁复,装饰性愈强,墓室空间的艺术表现力愈丰富。在仿木构砖室墓中,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门、窗来实现的,它们的存在意味着还有另一隐秘空间的存在。






下图是启门图,山西忻州忻府区宋墓出土



下图妇人启门图:金大定八年(1168年)

  纵154厘米,横109厘米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皇后村金墓出土壁面上垂浅蓝双层垂褶平幔。中部用黑边勾勒出内框,两扇朱红大内一扇半开,内上用四行排列整齐的黑色圆点表示内钉。中间站立一位向外窥视的启内女子,女子右半身藏于内后,脸部及左侧身体外露内外,左手扶内。面部丰满,圆脸,高发髻。身着斜领长衫,下穿长裙。








宋金时期、理学头起,突出家的伦理,盛行夫妻合葬、家族成员合葬。宋金墓葬壁画内容以表现的园生产和家居生活为主,是当时以家族为
血缘纽带、以家庭为生活单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反映。
墓葬壁画呈现“家”的生活氛围,强调家庭关系,重视家族昌盛,希冀血脉延续、子孙兴旺,期盼家祚永续、国泰民安。“开芳宴”是常见
主题,以墓主夫妇为中心表现家庭欢庆场景。宴饮、备馔、备饮、伎乐、杂剧等,一堂家庆,喧闹热烈,和睦、富足、美满。
下图壁画是夫妇并坐图!:金(1115—1234年)
 纵91厘米,横98厘米山西省阳泉市平坦垴村金墓出土。壁面描绘一男二女共三人面向西南壁并排端坐于木椅上,应为墓主夫妇。中间一人为男性,身后可见豆青色坐垫和白色椅披。脚踩木榻。此人形态端庄,面色红润,颌下留胡须,头包黑色头巾,身着白色圆领袍服,袖手胸前,腰束带,袍下露双脚。两侧为女性,木椅及大榻均稍小,且右侧女性略靠近男性。二人面色红润,神态安详。其中,右侧女性身后可见红色坐垫和豆青色椅披,头梳高髻,扎白巾并插双笄,内着红色抹胸及交领红衫,下着百褶裙。外穿白色黑襟褙子未露脚:左侧女性身后可见白色坐垫和红色椅披,发式与右侧女性相同,内着红色抹胸及交领黑衫,下着百褶裙,外穿豆青色白襟褙子,未露脚。三人身后左右两侧可见红色柱子。因渗水原因壁面右侧有一片起甲脱。





内宅图:金(1115—1234年)

123厘米,横117厘米

  山西省平定县西关村金墓出土(北壁)

  一张垂帐床榻占据了整个画面,两侧各有一名侍仆。垂帐最上部为红色半团花图案的帐沿,内垂打褶的青色帏帛,两幅饰红色涡纹的白幔帐从中间分开,斜束于两侧幔帐间悬挂一红白两色的绣球。床榻前的床帏式样、花纹与幔帐同,床后墙围上绘三幅没骨花草。左侧恭立一女子,裹淡红色包髻巾,穿红色交领上襦,披白色帛带,束白色腹围,淡青色长裙,裙摆曳地,双手拱于胸前。右侧站立一男子,头顶髡发,梳一条下垂的发辫,穿绿色圆领长袍,系黑带,蹬黑靿靴,肩臂上各搭一条白色巾帕,双手合拳拱握胸前。






开芳宴,是基主夫妇对坐(或并坐)与宴饮、杂剧乐舞等题材的组合图像。墓主人夫妇端坐于高堂,宴饮并观赏乐舞、杂剧演出,侍者立于左右,厅堂陈设一应俱全。开芳宴表现了墓主人夫妇之间的相敬如宾,也反映了当时的家庭观念和生活场景。


开芳宴:金大定八年(1168年)纵154厘米,横104厘米,山西省盂县皇后村金墓出土,壁面描绘墓主夫妇端坐宴饮的场景。上垂浅蓝垂褶平幔,内挂幔帘,两边用团花卷起,正中悬挂外圆内方的钱式挂件,下垂三束飘带。画中间有一张用墨线勾勒、填以淡黄彩的长方形木桌,桌的前面挂有桌帘遮挡。桌上摆放了各种水果和酒具共7件,在桌边上还分别放有两双筷子。男主人阔面广额,下颚留有山羊胡,头裹皂罗巾,身着圆领袍,双手袖于袖中坐于桌子右侧。女主人脸庞浑圆,柳眉细眼,头发高髻用发带束花于头顶。身穿对领披衫,内衬低领小袄,红彩带垂干胸前,坐于左侧,所坐椅子均为高靠背带椅垫无扶手的椅子。男女仆人站立于桌前,男仆头带皂罗巾裹头,身穿圆领长袍,外套短衫,双手握于袖中,立于右侧。女仆发髻高束,身穿长裙,手捧食盘,立于左侧。







宋金墓葬中,备食或备茶酒题材图像常常环绕募主夫妇像出现,有待奉幕主实享之意,同时,模式化的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山西汾阳东龙观金慕壁画“香积厨”和“茶酒位”直按指出了图像场景的内涵,两侧侍者分别通过备馔、备饮来侍奉墓主夫妇三人。建葛者通过榜题暗示了庖厨和茶酒题材的供养和祭祀之意。

庖厨备宴图:金(1115—1234年),纵91厘米,横98厘米。山西省阳泉市平坦垴村出土
      画面下部正中为三级台阶通入厨房,上部横挂一条红色帷幔,左右各绘一红色立柱,右侧立柱与墓室角柱之间还绘有直棂窗。屋内最左侧为一方形灶台,其上放四层大笼屉,一男侍蹲于灶内前作添柴烧火状。屋内正中放一黑色木桌,上置案板,一男侍手拿尖刀作切肉状,其身后另有一张红腿豆青面的木桌,上置盆、碗盏瓶等八件器物,除盏托为黑色外均为白色。屋内右侧为一男侍手捧红色瓜棱形食盒面向中部作行走状。三人衣着、发式相同,均头戴黑色头巾,身着圆领窄袖上衣、长裤、平底鞋,腰系白色带褶围裙。衣物除左侧人物上衣涂豆青色外均未上色。







“厨房侍宴图”,金大定八年(1168年,山西省盂县皇后村出土,为蒸包在当时的主食身份提供了佐证。在壁画左侧用墨线勾勒出一灶台,圆形火口,筒形烟道。灶台上还绘有带盖蒸笼五节,蒸笼均有对称提手。而桌子旁还站立一女仆——她身穿长披长裙,发髻高束,唯一不同的是发外露耳,还带有椭圆形耳环。






尚酒图:金大定八年(1168年)

  纵154厘米,横110厘米

  山西盂县皇后村金墓出土壁面绘制垂浅蓝垂褶平幔,有两女仆人相随前后,为墓主传酒。前女仆高发髻用发带束结,面部丰满,身穿长披长裙到底,双手托盘,盘内放高足酒杯4个。后女仆发髻高束同前女仆稍有变化,长条脸,个头略高于前女仆,身穿长披长裙到底,一手提酒壶,一手呈护状。





西南壁题记:出土山西盂县皇后村宋金壁画墓偏上部位有墨书题记。下面画有两只黑猫,一只前腿蹲立,尾巴盘卷,怒目前视,一只俯首伏卧,随于后面。西南壁题记;少翁许景,妻张氏口口口口口□,生三子。大郎许平,妻张氏、侯氏、郝氏。二郎身亡。三郎许望。. 二郎许信,妻岳氏,生二子,九廷、望叔。女子虫娇。三郎许忠政,妻康氏,生三子,四□重兴重福。五郎许忠侯,妻郝氏,女儿杨娇、粉娇、月娇。大定八年四月,内砌坟葬三所。三祖代合葬一所甲穴。平葬一所庚穴。弟三郎壬穴葬一所。砌葬匠人乌沙村王忠(政)四日内□□□□。



东南壁∶''妇人挑灯图''(山西盂县皇后村宋金壁画墓)。上垂浅蓝垂褶平幔。右侧用砖雕加彩绘的技法,下面设置一个砖雕灯柄,上面用褐红色勾出灯的火苗。一旁站一妇人,双手平举,右手持细条状物作挑灯状。




金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能代表金代戏曲主流的是民间杂剧——金院本。金院本演出流行和繁盛的中心在山西南部地区,戏曲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影响。金院本的演出非常普及,大量带有戏曲表演场面的金代墓葬砖雕,以及现在仍然遍布于晋南一带的地上戏台建筑,均反映出当时戏曲表演的盛况。金墓砖雕中的戏曲角色,已经在宋代四人或五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定为末泥、副净、副末、装孤、装旦五个角色。
末泥,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男主角,通常为穿袍秉笏的大官装束。末泥这个行当,渐渐消失,融于现代戏曲中的生角。副净,是宋杂剧、金院本中假装憨愚、制造笑料的角色,表演中常以滑稽的扮相和踉跄的步态引人发笑。在早期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副净和副末这些角色可以根据剧情重复设置,比如副净相当于现代戏曲中的丑角。副末,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角色,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演变而来,任务是烘托发挥“副净”所制造的笑料,表演上以插科打诨为主,在演出前向观众介绍剧情,称为“副末开场”,类似今日戏曲里的“自报家门”。装孤是宋杂剧、金院本中扮演官员的角色,由唐参军戏中的“参军”演化而来。在北宋杂剧中,装孤尚非常设角色,而是根据演出需要随时增减,至金院本中,装孤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类型。装孤这个角色已经无法和现代戏曲中的角色对应。装旦,扮演女性角色,表演上以唱为主,现代戏曲中把装旦称为青衣,即旦角。下面的出自山西省稷山县化肥厂南金墓戏俑




从金墓砖雕中可见,根据乐器组合的不同,散乐可以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种以男子为之,有大鼓、腰鼓、笛、筚篥、拍板及舞者,其声激越,称为大乐。乐器组合形式与当时流行的杂剧伴奏乐队完全相同。演奏者的衣冠服饰一模一样,皆服宽袖长袍,幞头上插“高簇花枝”,是既可伴奏杂剧亦可单独演出的,以适应士庶俗家吉凶之礼及宴会需求的民间散乐组织。另一种以笙、排箫、筚篥、嵇琴和方响为组合,其音清美,称为细乐,演奏者与舞蹈者皆为妙龄少女,其头饰及衣着均较秀美。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关村金墓东壁出土的杂剧图
:画面共5人,其中4人化装演出,1人在旁伴奏。左起第一人头裹白巾,扎带前翘,眉眼间竖画一条墨痕。身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襦,露红色内衣领,腰系黄带,下穿长袴,脚着便鞋。面向后,右手执竿,左手前指,作呵斥状。第二人正面,面相圆胖,光头上勒一条黑色额带,两侧翘起带花头,上唇装饰两撇浓黑胡须。身穿白色圆领窄袖短衫,扎腰带,着长袴、便鞋。右手握棒槌,左手伸食指,作戏耍样。第三人侧身面向前二人,身躯微躬,抱拳行礼。面相猥琐,眉眼间画竖黑线,嘴唇四周涂抹黑圈。头扎素巾,束带直立于头顶,穿淡青色窄袖长襦,系腰带,开襟处露出红色内衫,下着长袴,扎绑腿,蹬便鞋。第四人直立画面中央,面相庄重,头戴黑色硬脚幔头,穿红色圆领宽袖长袍,露白色内衣领、袖,系黑色腰带,脚着黑靴。双手捧笏于胸前。右侧一人戴黑色丫髻角樸头,穿淡青色圆领窄袖长袍,露红色内领,束腰带,着便鞋。站立于鼓后,神情专注,两眼直视,左手握双極。






奉酒图(西壁)金(1115—1234年)

  纵123厘米,横116厘米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关村金墓出土

  画面右侧一吏正面扭身向后,戴黑色软脚幞头,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露出赭色内衣领和下摆,系黑带,着淡青色长袴、赭色边饰的黑靿靴。左手提长袍下摆,右手向身后作催促状。随后的3人中有2人共提一环扣斗形箱,箱内置5瓶酒和1件什物。前者左手提箱,背身前行却又扭头与一旁的捧盘人交谈,后者右手提箱。两人穿着相仿,戴黑色无脚帽,穿淡青色或绿色圆领上襦,袖管高挽,腰系绿色或赭色腹出,着白色长袴、便鞋。捧盘者头顶青色花帕,疏发披肩,手捧一葵口圆盘,盘内置6个小罐,穿淡青色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黑带。





尚宝图:金(1115—1234年)

  纵123厘米,横116厘米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关村金墓(东北壁)出土

  画面有4位女子和1名老翁。左侧领头的女子正面站立,身向右侧,左手伸出指点。头裹红色包髻巾,身穿白色交领窄袖上襦,肩披红色长帛带,腰系腹围、长裙,裙摆曳地掩足,露云头履。右手执一绿绦葵纹圆镜,返身招呼身后的人。随后3名女子装束与前同。其第一人侧身面左,裹白色头巾,穿绿色上襦,披白色帛带,系红色腹围,淡黄色长裙,身后垂有压裙环结。双手捧朱色圆奁盒。第二人正面后顾,裹淡黄色头巾,穿白色上襦,披帛带,系腹围,扎淡绿色长裙。手捧红色扎包。第人趋身左行,裹红色头巾,穿白色上襦,披长帛,腰系淡红色腹围,淡黄色长裙,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提绿色扎包。紧随其后有一老翁,长髯,戴黑色无脚毡帽,穿白色宽袖长袍,束黑色腰带、蹬黑色便鞋。侧面于胸前抱一红色包袱。






尚物图:金(1115—1234年)

  纵123厘米,横116厘米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关村金墓(西北壁)出土画面绘4名男子,手中皆持物。右侧一吏正面站立,回首微向左侧,面相宽圆,上唇留胡须,两鬓及下颏有三缕长髯,头戴黑色硬脚幞头,穿赭色圆领窄袖长袍,袍下摆束于腰间,露出淡青色长衫,白色袴,足穿麻网便鞋,双手握骨朵。随后站立的2名男子正在互相交谈,右侧一人正面站立,戴黑色软脚幞头,穿淡青色圆领窄袖长袍,束白色腰带,蹬乌皮靴,双手托一赭色扎包。左侧的人背身站立,戴黑色软脚幞头,穿淡绿色上襦,着白色长裤、便鞋,腰间围系赭色腹围,怀抱一束颈的盖瓶。画面左侧站立一老翁,戴黑色丫髻高帽,须髯连腮,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腰间束带处又有青色织绦,着赭色沿的黑靿靴。左手提一篮,右手拎一包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关村金墓东南壁:驼运图。画面为一人牵一驼载物左行。人物侧身仰首,面相粗犷,深目高鼻厚唇。头顶卷檐青花毡帽,脑后拖一条发辫。身披白色宽大披风,露出膝下的青色束袴,足蹬黑勒靴。牵引一双峰骆驼。骆驼背负斜十字绑扎的青色团花大包袱,周身黄色皮毛,头部、颈下、腿部、驼峰处有赭红色长毛。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关村金墓西南壁:马廐图。画面右侧有一副搁在木架上的鞍具。1人背身走入马厩,戴黑色无脚毡帽,穿白色圆领上衣,挽袖口,腰围绿色腹围,着白色绑腿袴,蹬便鞋。右手提木桶,左手拿草叉。画面中部有一黄色长条状斗形马食槽,马槽右端站立1人,亦戴黑色无脚毡帽,穿淡青色圆领衣,挽袖口,腰系绿色腹围,下身被马槽挡住,仍可见白色长袴,便鞋。右手执水舀,左手提罐,扭头向右。画面左侧有淡青色、淡黄色马各1匹,分别拴在2根赭色木柱的吊环上,皆低头于面前的马槽中食草。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孝节义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二十四孝”是千百年孝行典故的集锦,是宋金时期墓葬壁画的重要题材。传承孝道以教化子孙,赓续血脉以昌盛家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的内涵也在转变。忠义为国、孝悌传家的传统美德,在塑造良好家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定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山西新绛发掘的南范庄金墓,墓坐北向南,由墓道、彩绘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前室南壁共砌人物砖雕33块,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三排,每排八幅,浮雕二十四孝图。这套出土于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的孝子故事砖雕共计24件,分别是:刘殷泽中哭堇、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原谷谏父、杨乙乞养双亲、杨香搤虎、鲍出贼营救母、董永卖身葬父、鲁义姑舍子救侄、刘明达卖子孝父母、蔡顺拾椹奉亲、王祥卧冰求鱼、曾母噬指痛心、郭巨埋儿孝母、田氏兄弟哭活紫荆树、赵孝舍己救弟、郯子鹿乳奉亲、闵损单衣顺母、姜诗出妻、曹娥哭江寻父、韩伯俞泣笞伤母、舜耕历山、陆绩怀橘遗亲、孟宗哭竹生笋、丁兰刻木奉亲。原谷谏父

金代/1115-1234年

绘彩砖雕/高18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据说上古时,民间有丢弃老年人的野蛮风俗。十五岁的原谷目睹父亲把祖父背出丢弃,就偷偷跟在后面,并拾回了父亲背祖父的用具。父亲见后,大惊失色,问他为何将这些东西捡回,原谷说等父亲年老后丢弃时用。少年原谷的巧妙劝谏让父亲醒悟,于是背回祖父,奉养终老。后来这种野蛮的风俗也渐渐消失。





郯子鹿乳奉亲

金代/1115-1234年

绘彩砖雕/高18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春秋时期郯国的第一任君主郯子,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双目患疾。父母想食鹿的乳汁,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伪装在群鹿中,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有一次,打猎者见到他,以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以幸免。





闵损单衣顺母

金代/1115-1234年

绘彩砖雕/高18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春秋时的闵损,其后母偏爱亲生儿,冬天给两个亲生儿子棉衣穿,而对闵损则以芦花充棉絮。后其父发现此事,欲休后母。闵损阻止说:“后母在,只一个孩儿受点委屈,若休了母亲,则三个儿子都要受冻。”后母深受感动,彻底悔过,一家人从此和睦相处。





韩伯俞泣笞伤母

金代/1115-1234年

绘彩砖雕/高18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西汉韩伯愈,其母对他管教很严,稍有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母亲觉得奇怪,伯愈回答道:“往常打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所以流泪,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舜耕历山

金代/1115-1234年

绘彩砖雕/高18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舜的后母生子名象。父亲很宠象而不喜欢舜,夫妻俩和象常在一起密谋,寻机害舜。但舜坚守孝道,对待父亲和后母孝顺有加,对象也从不计较恩怨得失。舜耕于历山时,其孝感天动地,尧遂将天下禅让于他

























上有天顶穹庐,下有人间黄土。中国古人把“事死如事生”“灵魂不灭”作为营造未来世界的理想与信念。地下世界里既重塑了生前景象,又描绘了来世方向。在民间多元信仰下,慕主人的终极去处已不再单一,或是佛家的极乐世界,或是道教的天宫仙境。
地下家园从一个物质充盈、仆从环绕的居所,到神灵守护、飞仙护佑的天境,是身后幸福家园的多重选择,寄托了平安吉祥、富贵兴旺的美好愿景。



南关村金墓是一座仿木构建筑单室砖墓,墓室平面呈规则的圆形,墓顶为穹窿顶,底部铺设棺床,放置着两套木制彩绘棺具。墓门居南,墓壁各面砖砌板门、格子门、假窗等建筑元素,从壁面到天顶都施有彩绘,表现出以人物为中心的家居活动场景。整体来看,墓中的图像装饰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建筑装饰、墓顶彩绘、墓壁图像。除墓室北侧部分残损外,其余壁画均保存完整。下图山西繁峙南关村金墓剖面图。建墓者采取了砖雕和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用雕砖来构建门窗、铺作、橑檐、滴水瓦,建筑构件上绘木作彩画。同时,以彩绘来呈现檐柱、阑额、普柏枋,比如柱间影作阑额,上承托普柏枋,柱头铺作作重栱。其上再施彩,檐柱以黑、橙、青色绘出大叶笋纹,斗、拱、枋多以红色平涂,拱眼壁内均有装饰。


下图为门洞图


侍从锦鸡图(西南壁):金(1115—1234年) 纵158厘米,横180.5厘米, 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壁面正中砌筑一板内,内框之上散绘杂宝内左侧站立女侍、侍童各一,均面向墓内。侍童髡发,着圆领长袍,腰间束带,正色揖手。女侍头绾高髻,面容丰腴,襦衫、长裙,织锦腰带,怀抱一长竿状物,竿头包裹红巾,或为收束的伞盖。内右绘茂竹两竿,下卧湖石,石上立一只锦鸡,双翅舒展,翻然欲舞。竹石小景远处但见鸿雁成行。






侍从武将图(西北壁):金(1115—1234年), 纵158厘米,横152.8厘米, 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 壁面正中砌筑一四斜毬纹菱花窗,窗上下皆散落杂宝,宝光熠熠,云霭蒸腾。格窗左侧绘一环目虬须的武将,面部微侧向窗,一足曲盘、一足下垂,游戏坐于岩石之上。其头戴缨盔,披明光铠,着朱色战袍,袖袂翻飞;双手握拳抵于膝上。格窗右侧为三名男侍,皆圆领长衫,腰间束带。两人头裹皂巾,一人戴无脚幞头。三人分别捧持方凳、红巾包袱和珊瑚,面向武士恭谨而行。





修竹仙鹤图(北壁):  金(1115—1234年),纵158厘米,横151厘米,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壁面正中砌筑两扇四斜毬纹格子门,门上浮现各色杂宝,门扇左右两侧均描绘修竹湖石,各有一仙鹤信步其间。






侍从文吏图(东北壁):金(1115—1234年)

  纵158厘米,横152.8厘米

  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壁面正中砌筑一四斜纹菱花窗,窗袱上下皆散落杂宝。格窗右侧绘一名文官,阔面重颐,丰神俊朗。其头戴直脚幞头,着圆领长衫,腰扎红带;左手抚膝,右手似提笔置干胸前;脚踏足承,端坐干桌案之后。案上设风字砚一方,后竖屏风以“象尊者位”,旁立两竿修竹。格窗左侧描绘五名侍女一髡发侍童,分别捧持包袱、悦巾、渣斗、珊瑚、铜镜等物,面向文官徐徐而来。众侍女除捧珊瑚者梳双环髻,余者皆裹巾团冠,前簪珠饰。





蒿里老翁图(东南壁):金(1115—1234年),纵158厘米,横179厘米,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壁面正中砌一板内中框之上和左下散绘杂宝。板内左侧三名男侍前、后站立,一人托捧包袱,二人行叉手礼;三者皆头戴无脚幞头,着圆领长衫,腰束红带。板内右侧绘一老者,峨冠长髯,眉间深蹙,目光悠远,应为蒿里老翁。其着交领长衫,左手按膝,右手荷杖,垂足坐于圆凳上上图的老人有可能是蒿里老人。蒿里最初指的就是长满蒿草的野地,因为人迹罕至才会遍地生长,故有凄惨荒凉的意象在其中。加之墓地多选择荒郊野外,坟上也会蒿草丛生,故而,蒿里就具有了指代死人去处的意思。蒿里之"里",也得依照阳世官制,来设置相应的管理者。蒿里老人,就是蒿里之“里”的“里长”。蒿里老人,只是冥府小吏,神格不高,故而形象特别亲民:头戴风帽,神情安详,脸上有皱纹,领下有长须,身穿圆领长袍,两手交叉于胸前。此神虽然源自于乡间小吏,但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认为蒿里老翁职权甚重,可执行太上老君指令,斩杀妄图侵犯墓地之鬼神






天象图是古代天地人合一宇宙观的再现,也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人们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绘死亡,并寄托重生愿望
西汉晚期以来,墓室画中流行绘天象图以象征宇宙天空,代表天上或仙界,是灵魂升天思想的表现,画面内容包括星座、银河、日、月等。宋金壁画墓继续沿用这一传统。墓顶之上也以彩绘的形式表现天象图。顶部以淡墨勾绘许多小圈代表星辰,呈现出一种繁星满天的感觉。正中的东西两侧绘日月:东侧为太阳,用墨线勾勒卷云,上托红日,当中绘金乌;西侧画彩云拱月,月内以淡墨绘桂树,树下为玉兔杵药。




四神又称四灵,包括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灵具有神秘力量,可以守四方、辟不祥。汉代以来,四神常出现于墓葬图像中,用以护佑死者亡灵。除守护四方、辟邪镇墓之外,四神还常与升仙结合在一起。宋金砖雕壁画墓葬也常常出现四神图像。






上图为白虎和青龙图!

八仙是道教中最受民间欢迎的神仙组合。宋金时期,八仙人物还不统一,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八仙是明代吴元泰《东游记》中记载的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
铁拐李、曹国舅。但在山西侯马金墓中发现的八仙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他们神通广大、布道施政、惩恶扬善、变化万端,体现了普通老百姓朴素的理想与追求。













盂县泥河金墓是晋东山地一座典型的壁画墓,保存完整,发现壁画7幅,包括持杖老翁、鹿献林芝、狮戏绣球、童子骑鹤、夫妇对坐等内容,其斗拱、立柱形式及拱眼装饰与繁峙县南关壁画墓近似。











墓门两侧发现并立的仗人及伴犬,是目前所见山西境内保存最好的此类壁画形象之一,完整地再现了金代蒿里老翁形象及保护亡魂、荫佑生人的用意。




























盂县泥河金墓是晋东山地一座典型的壁画墓,保存完整,发现壁画7幅,包括持杖老翁、鹿献林芝、狮戏绣球、童子骑鹤、夫妇对坐等内容,其斗拱、立柱形式及拱眼装饰与繁峙县南关壁画墓近似。
墓内童子骑鹤、鹿献灵芝、狮戏绣球等祥瑞图像,也为以往该区域发现金墓壁画所不见,丰富了对晋东山地金代民间信仰的认识。

郝匠金基位于晋城市经济开发区郝匠社区怡凤小区东部,墓葬保存完整。可分为墓道、墓门、前室、雨道、后室五部分。该墓仿木建筑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完好,砖雕图像包括仿木构建筑构件、格子门窗、二十四孝等,建造精美、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整座基葬营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地下空间。
这座金墓存有墓志铭,志文显示墓主名为郭永坚,世居泽州晋城,卒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郝匠M1墓志中记载郭永坚于
“大定十五年(1175年)十一
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四”,其妻田氏于“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初五日,以疾终”。其子女“延庆等卜以大定十七年(1177年),岁次丁西,八月戊辰朔甲成日,葬公于县之移风乡招贤里郝家社之原,田氏衬焉”。据此可知,郭永坚于大定十五年(1175)十一月二十四日去世,郭永坚之妻田氏于两年后去世,亦即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初五日去世,下葬时间在当月甲成日,这一日应该是八月初七日。





从拱券门进入前室,前室东西两壁皆用条砖叠砌,下层砌须弥基座,混肚砖、覆莲砖、方涩砖、荷莲砖、壸门柱子砖、仰莲砖并用,与《营造法式》中宋式须弥座之制基本相合。折枝花卉几乎布满整个须弥座,甚为精美。




前室西壁须弥座上砌一门两窗。中为板门,外砌槫柱和上额,门额和立颊刻满花卉,门额之上四枚门簪。每扇板门上雕门钉五路,每路五枚,铺首与门钉皆为六瓣花卉。板门两侧各一破子棂窗。板门半启,中有一妇人倚门而立,正是宋金墓葬中最常见的“妇人启门”意象。






前室东壁须弥座上则是四扇四抹隔扇门,花心用的颇似法式提到的四斜毬重格眼。绦环板上刻花卉,裙板素平。隔扇门两侧有粗大立柱,柱头之上用绰幕枋,典型的金代特征。前室四壁上部为仿木构斗栱层,单杪四铺作,隐刻扶壁栱重栱,耍头蚂蚱头,用替木承托橑檐枋。连接前后室的为一过洞券门。券门之上补间斗栱两朵,与前室北壁相同,阑额、栱眼亦有彩画。









后室南壁中间为过洞,东西两侧设有供龛,龛内为一男一女的砖雕侍佣。东侧男佣髡发,叉手站立,臂上搭巾。西侧女佣双手持巾捧盒。后室东、北、西三壁须弥基座相连,基座雕饰不如前室,束腰壸门砖雕花卉,纹样各异。须弥基座上方嵌有二十四孝砖雕图案,一面五组,共十五幅,刻画精细,左手西壁为哭江寻父,噬指痛心,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北壁为紫荆复萌,董永遇仙,伯俞泣杖,鹿乳奉亲,闻雷泣墓。东壁为老莱娱亲,舍子救侄,原谷谏父,扼虎救父,涌泉跃鲤。


















辽金时期,宫廷赏牡丹、赋牡丹之习俗,蔚然成风,遍及朝野内外。流风所及,牡丹在金墓壁画中极为常见,几乎每座墓中都或雕或绘牡丹,栱眼壁、屏风、木棺、隔扇门等,涂白为底,用勾线平涂或纯粹以色彩描绘的没骨画法,绘盆花牡丹、缠枝或折枝牡丹,装饰意味浓郁。阑额、普拍枋、斗栱、栱眼壁皆有彩画作,多绘牡丹。阑额、普拍枋、斗栱、栱眼壁皆有彩画作,多绘牡丹。



















穿越千年。身临其境地感受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万千世界。每一幅图景都是历史的见证,生活的写实,精神的追求,呈现的不仅是一幅幅壁上艺术作品,更是一段段无声的史话,诉说着国人千年的思想和智慧。
一眼千年。沿着古人的精神脉络,唤醒我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为新时代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

持杖门吏图
前面中持杖门史紧靠基门麻京、着资象象
戴交脚模头。黑大北硕、预系歌锈、集
年探头,长尾地地、

上图为白虎和青龙图!

八仙是道教中最受民间欢迎的神仙组合。宋金时期,八仙人物还不统一,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八仙是明代吴元泰《东游记》中记载的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
铁拐李、曹国舅。但在山西侯马金墓中发现的八仙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他们神通广大、布道施政、惩恶扬
善、变化万端,体现了普通老百姓朴素的理想与追求。八仙是道教中最受民间欢迎的神仙组合。宋金时期,八仙人物还不统一,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八仙是明代吴元泰《东游记》中记载的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
铁拐李、曹国舅。但在山西侯马金墓中发现的八仙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他们神通广大、布道施政、惩恶扬
善、变化万端,体现了普通老百姓朴素的理想与追求。

上图为白虎和青龙图!

金(1115—1234年)

  纵158厘米,横152.8厘米

  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壁面正中砌筑一四斜纹菱花窗,窗袱上下皆散落杂宝。格窗右侧绘一名文官,阔面重颐,丰神俊朗。其头戴直脚幞头,着圆领长衫,腰扎红带;左手抚膝,右手似提笔置干胸前;脚踏足承,端坐干桌案之后。案上设风字砚一方,后竖屏风以“象尊者位”,旁立两竿修竹。格窗左侧描绘五名侍女一髡发侍童,分别捧持包袱、悦巾、渣斗、珊瑚、铜镜等物,面向文官徐徐而来。众侍女除捧珊瑚者梳双环髻,余者皆裹巾团冠,前簪珠饰。

金(1115—1234年)

  纵158厘米,横152.8厘米

  山西省繁峙县南关村出土

  壁面正中砌筑一四斜毬纹菱花窗,窗上下皆散落杂宝,宝光熠熠,云霭蒸腾。格窗左侧绘一环目虬须的武将,面部微侧向窗,一足曲盘、一足下垂,游戏坐于岩石之上。其头戴缨盔,披明光铠,着朱色战袍,袖袂翻飞;双手握拳抵于膝上。格窗右侧为三名男侍,皆圆领长衫,腰间束带。两人头裹皂巾,一人戴无脚幞头。三人分别捧持方凳、红巾包袱和珊瑚,面向武士恭谨而行。


“厨房侍宴图”金大定八年(1168年)山西省盂县皇后村出土也为蒸包在当时的主食身份提供了佐证。在壁画左侧用墨线勾勒出一灶台,圆形火口,筒形烟道。灶台上还绘有带盖蒸笼五节,蒸笼均有对称提手。而桌子旁还站立一女仆——她身穿长披长裙,发髻高束,唯一不同的是发外露耳,还带有椭圆形耳环。

自汉代以来,墓葬壁画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在身后世界描绘生活和抒发愿景的重要载体。从汉代的虚幻缥纱,到魏晋隋唐的秩序庄重,再到宋金的市井风情,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是社会发展变迁的时代写真。
山西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错地带,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出土壁画主要集中于北朝、宋金和元明三大历史时段,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汇聚的鲜明地域特色。
山西宋金墓葬以砖砌仿木结构营造地下家园,以壁画、砖雕构建未来图景。一座座家园,承载着众生世相,气象万千,浓缩着家国情怀,赓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宋金壁画,千年中国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