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逛博物馆安利 巴黎三大三大艺术博物馆——奥赛博物馆

作者:卸磨的驴 显示图片

今天刚看完法国奥运会开幕式。正好我前几天搞完了巴黎奥赛博物馆的帖子。心想凑个热闹,发了吧。
前些年去法国,在巴黎看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三大艺术博物馆,它们分别展示的是古、近、现代三个阶段的展品。被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
卢浮宫自然不必说,那是世界级的博物馆,我早就成了帖子“卢浮不只有‘三宝’—— 巴黎自由行, @https://www.mafengwo.cn/i/11318130.html”, 
但奥赛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一直没有成帖,这次把这两个搞成一个帖子。这样我法国游一共成了10个帖子。

奥赛博物馆在塞纳河的左岸(南边),与卢浮宫隔河相望。可是它的前身是奥赛火车站,1900年,当世博会在巴黎举行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巴黎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此后的近40年中,奥赛火车站是发往法国西部和南部所有火车的起点站,火车站1939年被废弃。20世纪60年代末,罗浮宫以收藏古典主义作品为主,蓬皮杜艺术中心则“主打”现代作品,但19世纪的油画、雕刻等纷繁艺术品缺少一个合适的收藏展出场所。因此,法国民众向政府建议建立一个专门展示19世纪艺术作品的博物馆。1973年,当时的蓬皮杜总统批准了法国文化部的计划——将奥赛火车站改建为一个大型近代美术博物馆,法国政府不仅为奥赛博物馆投资13.6亿法郎,还花了很大力气将寄放在各地博物馆的1848-1914年间的艺术精品全部集中到了奥赛博物馆内。对于流散在外的珍品佳作,法国政府也不惜重金收购。 1986年12月9日,废弃了47年的奥赛火车站宣布重生,奥赛博物馆落成开幕,与罗浮宫和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
我们那天早上去看罗丹艺术馆,从那走过来。


从西边门进去。一层大厅很宽敞,到顶有几十米高,要说当年这个火车站还真不小,看来以前都把火车站很当回事,就跟北京站、西站那概念。但看这里,没的说奥赛博物馆的改建是非常成功的,是历史建筑保护式改建的经典范例。


一层中间是一些雕塑,迎面的这座雕像大家都太熟悉了,这是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之际,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自由女神。由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1834-1904)的作品,大约创作在1889年。已经成为19世纪法国雕塑的标志之一。
雕像内部是金属结构,由那个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制造。取材于一幅古典肖像。——带来启蒙的火炬——唤起法律概念的石碑和断裂的奴役链,那顶光芒四射的王冠的灵感来自卡诺娃为罗马教皇克莱门特十三世(1787-1792)的陵墓设计的宗教纪念雕像。落成典礼于1886年10月28日在纽约港举行。
1900年9月,这个较小的复制品被法国政府为巴黎的卢森堡渡厄博物馆获得。并一直在那里展出到1906年,在雕塑家遗孀的要求下,它被放置在卢森堡公园。一个多世纪后转移到奥赛博物馆。


大理石雕像《佩内洛普》,又名佩内洛普睡眠,朱尔斯·卡维尔(1814-1894)创作于1849年。
雕塑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一个中心叙事。这座雕塑于1848年首次在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展出,得到了罗马法兰西学院评审团的高度赞扬。
这件作品于1849年被路易斯公爵购买,他是一名考古学家、收藏家、赞助人。2016年作品加入了奥赛博物馆的收藏。


两边一个个分隔开的小展厅。都是画作。
油画《泉(The Source)》由法国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年)创作。
安格尔从1830年在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的1856 年才画完此画。《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泉》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油画《在格拉纳达摩尔国王统治下未经审判的处决》,法国亨利·雷诺特( 1843 - 1871)创作。


油画《悔恨》——法国路易斯·巴德创作。
画中描绘了迈锡尼神话中的国王阿伽门农之子一集。 为了报仇他的父亲克里特尼斯特拉和她的情人埃吉斯图斯谋杀父亲,奥雷斯特杀死了刺客。在罪恶感中绕,复仇女神艾琳妮斯(Erinyes)逼迫他,奥雷斯特斯(Orestes)在看到尸体时显得既呆滞又恐惧。


油画《清晨去劳作的牛》,法国康斯坦·特鲁瓦永,这幅巨作是当时法国第二帝国政府为1855年巴黎世博会订购的。因此画特鲁瓦永名声大振。画中的动物和放牛人正朝着我们走来,被画家特意强调的光影效果定格为不朽的形象。特鲁瓦永将动物呼出的温热气息和秋日上午的氤氲空气结合在一起。帝国的意志非但没有与这曲对乡野田园中辛勤劳作的颂歌相悖,反而促使艺术家更自如地阐释农民和大地母亲之间健康积极的紧密联系。


油画《纳韦尔人的耕作》,法国罗萨·博纳尔创作于 1849年。同上一幅画一样,也是由当时刚刚诞生的第二共和国订制的。画家以明朗的笔调,鲜亮的色彩,歌颂描绘了在田野里劳动的农民。牛群是画面的主角,沙罗勒-纳韦尔出产的牛膘肥体壮、精力旺盛,农民们在这初秋的阳光下用牛拉犁翻开土地,一幅充满明媚阳光的劳动画卷,画家由衷地赞美了平凡生活的意义。


油画《春》  让·弗朗索瓦·米勒 创作于1867年。  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残酷,也感受到这些朴实的劳动者的坚忍。
米勒算是这些画家中最穷的,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处于上午劳动、下午作画的状态中。手中几乎没有闲钱,有一点点,就换些颜料画布作画,实在没有,就自己烧制木炭条继续画画,从未停歇。所以他的画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见,多为50厘米以下。米勒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晚钟》 、《牧羊女》和《喂食》等名作。


油画《拾穗者》,同上一幅一样,由 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创作。 三个农妇在丰收的麦垛前,弯腰驼背的姿势强调了她们的辛劳,而暮色渐近,她们只能趁着最后一丝光线拾麦穗。



回到大厅。很多长条凳,可以休息一会。


中庭的雕像还是很吸引人。大理石雕像《阿那克里翁》或《阿那克里翁与鸽子》
作者:Eugene Guillaume  尤金·纪尧姆



油画《这是我们所说的流浪》,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比利时)画家于1823年出生于布鲁塞尔,于1840年代移居巴黎。这幅画代表了他职业生涯早期的表现,当时他热衷于在写实绘画中代表当时的肮脏。


让·约瑟夫·本杰明·康斯坦《最后的叛乱者,摩洛哥的历史舞台》。


朱尔斯·劳伦斯《范恩的岩石》,这里的岩石可能也有山峰的意思。


让-保罗·劳伦斯(1838-1921),《虔诚的罗伯特被逐出教会》,创作于1875。
让-保罗·劳伦斯是19世纪晚期的历史画家之一。
画中罗伯特二世,被称为虔诚者,是雨果·卡佩的儿子,在拒绝抛弃他的第二任妻子和勃艮第的远房表亲贝尔特后,因乱伦被教皇格里高利五世逐出教会。这幅画描述了教皇宣布决定后的时刻。对角线框架向我们展示了牧师的离去与君主的屈服之间的平衡,让他们独自面对一个残酷、可怕的困境。劳伦斯在这里调动了他所有的舞台技巧,在戏剧性的句子之后的寂静和空虚中提炼出谴责的迹象:从国王惊恐的手中掉落的权杖和象征性地掉在地上的锥形物。


参观完一楼我们上到三楼,俯视大厅。



有不小的餐厅,在欧洲这好像是景点的标配,不像有些地方,那么大的景区国家博物馆,不让人吃饭。



印象派诸位大神的画都集中在这里。
著名印象派大师克洛德·莫奈(1840~1926,法国)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勒·阿弗尔度过,以画漫画起家,并获得了一些名声。他在巴黎结识了巴齐依、雷诺阿、西斯莱和毕沙罗。1870年他因战争逃到英国,又遇见毕沙罗和杜庇尼,结识了透纳和英国的风景画家。他回到法国之后,定居在塞纳河畔的阿尔让特伊。在1874年,莫奈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印象派从此得名。1878年莫奈定居于塞纳河畔的维特依,作了许多关于这个小村子及其周围景色的绘画。
在法国我们看了不少莫奈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它的作品,就在奥赛不远的桔园艺术馆里有他不少的巨作,在法国的最后一站我们专门去了一趟莫奈最后的住所,吉维尼的莫奈花园,这些可以看我的帖子《心灵印象之莫奈,精神雕塑之罗丹——感觉艺术》 ( @https://www.mafengwo.cn/i/9632673.html )。
25岁的莫奈在舍依曾画过一幅长20尺的巨作《草地上的午餐》(4.5×6米)。画完成后,莫奈十分不满,没有拿出去展览。在离开舍依时因缴不起房租而将此画作抵押,但被损毁了。这里看见的《草地上的午餐》,是莫奈的一幅“草稿”。这幅画是受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启发而作。
这幅画是在户外完成的,因此和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比较,在描绘外光的生动和景物的真实自然方面,确有过之。画中阳光透过林木洒在人物身上和地面景物上,透明灿烂,令人耳目一新。
莫奈运用印象派的光影手法,描绘了草地上消闲的绅士淑女。画家以幽暗的树荫为背景,衬托着前景白布上的男人、女人及食品,体现了夏日消闲的假日午餐。后面的一对情侣正要起身离去,一片片绿叶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透亮,不仅点明夏天的炎热季节,也增添了画面的颜色。景物、人物都描绘得十分鲜明动人。外光的运用,给画面带来了色彩斑斓与清新爽朗的效果。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创作于1870年的《暴风雨后的伊特雷特悬崖》。
869年夏天,库尔贝来到了这个诺曼小镇。他住在海边的一所房子里,紧靠着海湾左侧的悬崖,他在那里画了很多遍。他最有成就的版本当然是暴风雨后的伊特雷特悬崖。
在这纯净的风景中,没有人和所有轶事细节,库尔贝出色地平衡了土地和岩石,天空和海洋。他让每一个自然元素都变得触手可及。空气的清澈和雨后的清澈光线被完美地捕捉到了。库尔贝的朋友、现实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评论家卡斯塔格纳尔谈到了“在画布上循环并包裹细节的自由、快乐的空气。


美国画家惠斯勒 创作于1871 年的《母亲肖像 》 。这幅画被20世纪誉为最伟大的肖像画之一。作者以满腔热忱与崇敬之情塑造了一个严肃虔敬、质朴无华的典型的美国母亲的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在这幅画中,画家惠斯勒的母亲侧身呈对角线形端坐在房间里,黑色衣裙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她神情恬淡,面容慈祥庄重,是位修养高尚、温柔中蕴含坚强的母亲,环境以横竖直线分割,形成黑白灰色块对比,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出色肖像画。
我拍的照片偏色厉害,干脆把这幅画变成黑白的反而更好点。


莫奈创作于1873年的《罂粟田》。罂粟田1874年从出现在摄影师纳达尔废弃的工作室举行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上。现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它让人想起夏日漫步田野的充满活力的氛围。
莫奈淡化了轮廓,从零星的罂粟花开始,用一点点颜料构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节奏;前景中不成比例的大块表明他把视觉印象放在首位。已经向抽象迈出了一步。
在风景画中,前景中的一对母子和背景中的另一对只是画构成这幅画的对角线的借口。建立了两个独立的颜色区,一个以红色为主,另一个以蓝绿色为主。带着遮阳伞的年轻女子和前景中的孩子可能是艺术家的妻子卡米尔和他们的儿子吉恩。



 雷诺阿的《塞纳河畔的查兰》。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也是一个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出生于法国中南部城市利摩日。9岁时在瓷器厂当学徒工,过程中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岁时,雷诺阿随家迁往巴黎,并开始学习绘画。这一时期,他常常去卢浮宫观摩、研究法国著名画家的各种绘画技法。雷诺阿在画家格莱尔的画室学习期间,认识了莫奈、巴齐依、西斯莱等有影响的画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毕沙罗、莫奈、塞尚、德加等朋友一起,在巴黎自行展览自己的作品,展览被批评嘲讽为“印象派”,雷诺阿等人欣然接受了这个名称。1873年,雷诺阿迁居蒙马特尔,组建了家庭,结识了画商杜兰,许多重要的画作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毕沙罗 《收获》。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印象派核心人物
。毕沙罗1855年到巴黎学画,此后倾心风景写生,并在1863年的落选展上首次展出作品。他自1874年起参加印象派画展,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8次画展的画家,成为印象派最坚定的守护者。他的作品多以乡村和农妇为题材,通过光学调色法产生更强烈的光感和丰富的颜色,画作清新自然又情感丰富[5][6]。代表作有《蒙马特大街》《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等,他的创作给世人带来了更多的绘画技艺并对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推动了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印象派“米勒”之称。


又一个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创作于1873年的《被绞死的人的房子》。此画是塞尚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上展示的三幅油画之一。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塞尚使用了印象派的苍白的颜色和破碎的笔触。他也放弃了戏剧或文学主题,转而选择了一个简单甚至平凡的主题。但是被绞死的人的房子揭示了塞尚特有的印象主义风格。
画布的构成很复杂。有几个强轴从一个中心点引出:一条向左的路径;另一个指向画的中心;向右弯曲的河岸;树枝倾斜到画的顶部。飞机很接近。粒状笔触的厚度似乎给这幅画“抹上了灰泥”。缺少人、僵硬、朴素的植被和凉爽的色彩有助于营造强烈的孤独感。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镶木地板铺设工人》 1875年。


雷诺阿1875年画的《克洛德·莫奈》,大师画大师。
在这幅画中,他提供了一个既真实又个性化的形象。拿着他的调色板和画笔,穿着他的绘画服装,以一种非常放松的姿势,莫奈停下他正在做的事情,看着他的朋友。在一间没有家具的房间里,他的身影在窗外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突出。光线集中在画家的脸上,在深色衣服的顶部创造出一种亮度。
一棵长着狭长叶子的树,显然是夹竹桃,侵入了莫奈头顶上方。也许雷诺阿幽默地用桂冠为他的模特加冕。这种友好的意图也可以解释小圆帽,它就像头饰一样是一个光环。
这种画布的生动、动态效果因不同色调的变化而得到加强。因此,许多小的并置的笔触赋予了脸部活力,与右手边厚的白灰色油漆的长而平行的笔触形成对比。


莫奈1880年创作的《冰》。


莫奈1886年创作的《暴风雨,美丽岛的海岸》。


莫奈1880年创作的《雪》。


莫奈的1885——1886年创作了三幅《撑阳伞的女人》,第一幅莫奈以妻子卡美伊为模特儿;第二幅和第三幅以后任妻子爱丽丝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苏珊娜为模特儿创作。



也是莫奈的。


莫奈在吉维尼,莫奈花园的作品。


莫奈花园的作品。



雷诺阿的《乡村舞蹈》,这是三幅舞会大型挂画之一,乡村之舞中那圆脸带笑的女郎,便是雷诺阿的妻子亚林。那种天真单纯的快乐,是雷诺阿最喜爱的女性特质。


毕沙罗《雪景中的栗树》。


莫奈《菊花花序》1878年。


莫奈1883的《 海滩和前门》。


塞尚作于1895~1900年间的这一幅《苹果与桔子》,则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的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相互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也给观众的脑中留下难忘的艺术效应。静物的色彩是那样单纯。比起古典主义的静物画来,在视觉快感上,要远胜于他们以物体质感取胜的写实画面。 《苹果与桔子》有93×72厘米大。此时塞尚的静物画已画得很大,技法也最娴熟。


塞尚(《拿着咖啡壶的女人》。


莫奈的《Giverny艺术家的花园》。


莫奈1893年的《鲁昂大教堂。大门和圣罗曼塔,阳光充足》系列画。


尤金·博赫的肖像 ,凡高,1888年。
又是一位顶级的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又名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努尔德布拉班特,毕业于蒂尔堡大学,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1890年7月,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   
梵高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其早期画风写实,后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代表画作有《星月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凡高是个孤独的天才,他的朋友很少,虽然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但跟他有交往的朋友肖像寥寥无几,有精神病专家加歇医生,有颜料商唐基老爹,有兵营军官米利耶中尉,有放牛老汉埃斯克利耶,有邮递员鲁林,还有就是这个在天青石蓝背景衬托下穿着黄西装的博赫。尤金·博赫(1855-1941)生于圣瓦斯特,他和劳特累克曾经是法国历史画家柯尔蒙(1845-1924)的学生,后来成为比利时画家,凡高的好友,他与梵高一样的穷。他的画名气不大,倒是凡高给他画的这幅画名气很大,因为许多人把他当作凡高了。别说,乍一看这肖像与凡高倒真有几分相像,特别是这个脑袋 。1888年梵高为他画了这幅肖像画。


《罗纳河上的星空》 凡高 荷兰 1888年 
 这幅《罗纳河上的星空》,是凡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创作的。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强而有力的笔触表达出夜的深沉神秘与无法预测,而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与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表达出画家澎湃的内心。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蓝色主调抹上黄调的星光河沿岸灯火,一对男女在河畔牵手夜行,那是罗纳河最典型的浪漫之夜。


《凡高在阿尔的卧室》,凡高,1889年 。
 这幅画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鲜明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和亲切的主题,是他自己最中意的作品。阿尔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座小城,凡高是1888年9月搬入阿尔这间“黄房子”, 靠弟弟提奥供给的生活费, 把住宅布置一新。梵高的的卧室是宁静平和的象征,但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旋转的感觉,从梵高画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墙壁和装饰带有视觉冲击的感觉,给了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船舶机舱里的印象。奇怪的是两把椅子对着一张笨重的木制床,家具阻挡着两扇紫色的门,墙上的画给人感觉几乎随时都会掉下来,而且墙壁本身不是方形的,斜角的天花板和黄色的百叶窗显得非常困乏,整个房间似乎都拥挤到后面窗口边上狭窄的一块地方。但不管怎样,整个效果给人感觉是非常愉快的。


这幅画的色彩我特别喜欢,是梵高1890年创作于阿尔村的《阿尔的教堂》,是凡高晚期的作品,当时凡高处于最艰难困苦的阶段。凡高在离开圣•雷米精神病医院后,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平静又充满幻想的岁月,但此后又陷入极度痛苦和疯狂之中。从他那浓重而扭曲的笔画、所用的厚厚的颜色可以看出他内心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几乎疯狂的戏剧感受。
1890年5月21日凡高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在奥维尔, 凡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 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 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 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他那浓重而扭曲的笔画、所用的厚厚的颜色可以看出他十分强烈、几乎疯狂的内心感受。他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这一张画与在纽南画的古塔、坟墓等习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现在所用的色彩, 或许更富于表现力、更为华丽。”凡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 经过不同的时期, 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1个多月后,1890年7月29日,他自杀身亡了……


梵高,《午休》,1890年。
这幅画是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疗期间,临摹米勒同名画。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正在收割成熟的麦田,累了一个上午,中午饭后躺在麦垛边休息的情景。梵高在这幅画作中,将乡间盛夏宁静午后的热情都释放了出来。画面除了左上方的一小块蓝色天空外,其他部分全部被黄橙橙的麦田、麦垛所覆盖。男人的边上放着脱下来的鞋子和两把镰刀,将草帽遮住脸,头枕双手,似乎并没有睡着;而他边上的妻子,感觉好累好累,依偎在丈夫的胸前,沉沉睡着了。


梵高,《加歇医生 》,画中人物是梵高生命最后几个月中照顾梵高的医生。作品完成于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是梵高最后的几幅作品之一。
凡高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他的话有幸被言中了,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另一幅《加歇医生》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梵高自画像》自画像 , 1889年 。 这幅画经常被奥赛博物馆作为广告。凡高创作过20几幅自画像,这是最后第二幅自画像,梵高把这幅自画像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他在弟弟的信中说:“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与梵高自己看法正相反,这面孔绝非平静,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凡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


这也是有名的画家,保罗·高更(1848-1903),1892的《真诚-快乐》。
1891年4月,高更开始了他对塔希提岛的首次访问,寻找原始生活方式的痕迹。他从他周围看到的事物以及当地的故事和古老的宗教传统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他绘画中的想象场景。area是这些梦想和现实共存的作品的代表。
在前景中,有几个主题,他毫无疑问地观察到了,因为它们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反复出现。有两个女人坐在画的中间,一棵树穿过画布,还有一只红色的狗。天空消失了;一连串的彩色平面——绿色、黄色、红色——构成了构图的结构。
在背景的想象场景中,有几个女人在崇拜一尊雕像。高更将一座毛利小雕像放大到一尊大佛的大小,并发明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所有这些元素创造了一个充满和谐与忧郁的魔法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生活在神灵的保护下,生活在一个富饶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在一个古老而理想化的波利尼西亚。


罗丹1890年创作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塑像,他穿着睡袍,披头散发的站在那里,当年因为雕塑出来的手太精致,惹人注目,罗丹一狠心斩了他的双手,原来这座雕像是当年法国作家协会向罗丹订做的,那时巴尔扎克已经去世48年了。前前后后花费了罗丹6年时间。但当这个雕塑第一次展出时却遭到了猛烈攻击,文学家协会拒收这座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雕塑,有人甚至嘲笑雕像是“麻布袋。”大师就是大师。现在看起来很完美的展现了巴尔扎克——略带傲骨——冷看人间喜剧。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近代最有名的雕塑及绘画艺术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被称为“现代雕塑之父”。我在巴黎专门去了罗丹艺术馆,在奥赛博物馆南边不远,可看我的帖子《心灵印象之莫奈,精神雕塑之罗丹——感觉艺术 巴黎》( @https://www.mafengwo.cn/i/9632673.html)。


看了一个下午,快到闭馆的时候我们才出来。就我对西方绘画的这点认知,真是饕餮盛宴,一饱眼福。


博物馆的北墙。


北边就是塞纳河,坐在岸边看景,河上船来船往,天上云卷云舒。


往东,河那边高一点的楼就是卢浮宫。


西边,云起云落。


对岸那边是杜杜乐丽花园。藏着莫奈几幅巨作的桔园艺术馆就在那,走过去不到10分钟。




走到西边的桥上,往西看。


往东看,右手是奥赛博物馆,左手是卢浮宫。


奥赛博物馆全景。当年的火车站也够雄伟的。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全名为: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也称Beaubourg),
到了那里我怎么也感觉是老工厂改建的的,没想到是1977年新建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所以大家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
它是当年蓬皮杜总统的创意,由理查德•罗杰斯、准佐•皮阿诺和吉安方克•法兰锲尼等建筑师共同设计修建,不过这玩意已成为巴黎第二受欢迎的博物馆,也是全球游客最多的十大博物馆之一。
蓬皮艺术杜中心长166米、宽60米的六层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大楼的每一层都是一个长166米、宽44.8米、高7米的空间。一层大厅设有衣物存放处、咖啡厅、纪念品商店、书店和儿童游戏室,还展示有整个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筑模型;二层设有电影院、活动室和表演厅;第三层和第四层为开架式图书馆;五层和六层是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七层是观景平台。




在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



顺着着大圆筒子上到艺术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转了不到2小时。说实话,看不懂这些“艺术品”,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能让我一眼看上的。所以,这里不赘述。











顶层是这样的。










赛博物馆
河对岸是桔园美术馆,走过去600来米。罗丹艺术馆在南边1公里,走个15分钟差不多。卢浮宫1.2公里,20分钟。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卢浮宫东边1.4公里。
到奥赛乘12号线——索菲利诺站(Solférino)  
博物馆门票 - 全价16.00欧,夜间票价12.00欧。                                                                                                                                      
                                                                                         
蓬皮杜艺术中心
交通地铁M1、M4、M7、M11、M14线至iChatelet站;RER A、B、D线至Chatelet-Les Halles站; 
门票15欧元,每月第一个周日,博物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
开放时间11:00-21:00,每周四延长至23:00;闭馆前1小时停止进入。周二及5月1日闭馆。
这博物馆里面都有吃饭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