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和辽宁省交界的地方,有两座不起眼的小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这两座小城与一千多年前的高句丽政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2004年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朝鲜的“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便主要分布在集安市及桓仁县境内。
探寻“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便有两处可以游览的景区,一处为桓仁五女山景区,另一处为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围绕这两处景区可开启一次探寻高句丽遗迹的自驾之旅。此外,本次自驾还可附带游览集安鸭绿江国门景区、大吉他主题广场,丹东浑江大转弯、浑江口、绿江村等。具体旅行路线如下:
DAY1:
丹东——桓仁五女山景区——集安国门景区——大吉他主题广场
DAY2:
集安早市——集安博物馆——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丹东浑江大转弯、浑江口、绿江村。
本篇着重介绍集安景区及丹东延边风光,有关五女山的内容详见《探寻高句丽遗迹1——桓仁五女山篇》( @https://imfw.cn/l/320750177 )
集安市,吉林省辖县级市,由通化市代管,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隔鸭绿江相望。集安,原名辑安(取“和安”之意),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陛下登基,臣服天下,辑安中国。”
自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政权自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迁都国内城(不耐城音转,今集安市区)起,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为止,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后集安为高句丽别都,仍名国内。唐乾封元年(666年),唐收复集安,在今集安辖域岭前、岭后分设国内、苍岩二州,结束了集安作为高句丽别都239年的历史。
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的长寿王陵、太王陵及禹山贵族墓地尤为出名,1961年,“洞沟古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则主要由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集安博物馆)、长寿王陵、好太王碑(含太王陵)、禹山贵族墓地、丸都山城五个景区组成。景区于2020年被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开始正篇前先简要介绍一下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集安博物馆)和禹山贵族墓地。
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全国唯一一座高句丽专题展览馆。展馆全面直观展现高句丽定都集安时期,高句丽人建筑特色、生产生活、军事水平、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历史情况,再现高句丽辉煌历史。不过,这里是少有的馆内禁止拍照的博物馆,所以仅仅是参观一下,游览时长30分钟。
禹山贵族墓地,为高句丽晚期王室墓葬群,共有古墓12座。其中,五盔坟五号墓中的封土石室壁画墓,高句丽晚期壁画墓代表之一,是中世纪东北亚地区壁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对于研究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极具价值。遗憾的是,目前因壁画保护,禹山贵族墓地现已停止开放。
此外,在集安市区还可以看见部分国内城遗址,时间精力充裕的情况下可以看看。
高句丽遗址公园
国内城东门遗址
国内城南门遗址
开始正题,本篇续接《探寻高句丽遗迹》第一篇,以时间线的方式依次介绍丸都山城、好太王碑、长寿王陵三处景点,试图理清高句丽在集安的这段历史。为方便写作和浏览,三个景点以小标题形式展示。
门票:30元/处/人,三景点联票70元/人。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 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将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区),同时筑尉那岩城为其卫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高句丽与割据辽东的公孙度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公元 209 年 ,山上王移都于丸都 , 至此 , 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 , 成为高句丽时期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因高句丽第十一代王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 , 派遣幽州刺史毌(guàn)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 丸都城被毁。晋宝鼎二年(公元267年),高句丽第十二代王中川王重建了旧丸都城。随后七十年,高句丽开始对辽东、乐浪、玄菟及朝鲜半岛挺进,并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地位。
但高句丽几次对外扩张险些招来亡国:晋咸康八年(公元 342 年) ,前燕慕容皝(huàng)攻打高句丽,并将丸都城再次夷为平地。晋建元元年(343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 。4个月后,丸都城就再次毁于战火。故国原王以为丸都城难能修复 , 再迁回国内城。从此 , 丸都城便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景区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丸都山城遗址,另一部分为高句丽古墓博物馆。目前,山城遗址中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另有城内有地面遗迹 3 处 , 蓄水池一处 。
游览时长:1小时
山城古井
西城墙
南翁门
拾级而上有一观景台,可一览丸都山城风光。
莲花池遗址,在这里曾发生过鲤鱼退兵的故事。高句丽第三代国王继位后东征西讨,引发东汉辽东太守的不满。公元28年,汉军远征高句丽,高句丽军师献计:“汉军远征,锐不可当,我军应退守山城,避其锋芒,待汉军疲惫,我军出击方能取胜”。没料想汉军数月不退,城内粮草殆尽,势难再守,山城岌岌可危。又有大臣献计,“汉军以为我岩石之地无水,才长期围困”。遂从饮马湾中捞出鲤鱼,又备酒肉慰劳汉军,汉军以为城内粮草丰足,随即退兵。
自莲花池上行有一处石砌的瞭望台,其主体建筑为一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具有军事瞭望作用。
瞭望台北侧有一片坡地,分布有3排18个石块构成的础石,据推测这里应该是戍卒居住的遗址。
继续前行数百米,可见一较宽阔的平缓地带即是宫殿遗址。宫殿依山势而建,东高西低,四周以块石垒,砌宫墙,现仅存基础。遗址内还发现有人工排水和自然排水设施。
旗杆遗址
自宫殿遗址原路返回,走出南翁门,东城墙有一登山步道。
登上城墙向下望去,可见数百座高句丽时期墓葬群,埋葬紧密,排列有序,这便是露天的高句丽古墓博物馆。
从城墙下来,来到这里简要参观。这座古墓博物馆有五个独立的区域,其形制、规模各具特色,充分反映了高句丽民族不同时期、不同身份地位的埋葬习俗。
高句丽墓葬的外部形制主要有积石墓和封土墓两大类。积石墓出现较早,是高句丽民族传统的丧葬方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封土墓则是高句丽在不断吸取周边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产物。
好太王碑应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中的核心,是研究高句丽史的重要资料,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
好太王碑景区只有好太王碑和好太王陵,绕着景区环线走一圈即可。
游览时长:40分钟。
好太王碑,全名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由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第十九代王好太王而建立。
好太王高谈德(374年-412年),同时代为东晋时期,此时中国北方陷入多民族相互争战中,史称东晋十六国,中原王朝无暇顾及远在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好太王借此时机使高句丽得到快速的扩张和发展。
好太王是高句丽短暂的历史上极有建树的君主,其在位时期他北攻扶余,迫使扶余俯首称臣;西占辽东,完成高句丽十几代统治者的梦想;南征百济,将高句丽的势力抵达韩江流域,正是其在位期间开创高句丽的鼎盛局面,是高句丽的重要发展阶段。
好太王碑为角砾凝灰岩粗凿而成,方柱形,四面环刻汉字,共1775字。碑文内容分 3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并简述好太王的行状;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征碑丽、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征东夫余过程中攻城略地并掠得生口等史实;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人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人的法令。这块碑是已知的高句丽有文字记录的文物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对研究高句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极具科考价值。
好太王碑不仅在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上意义重大,在书法方面也有其特殊的地位。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方整纯厚,气静神凝,遒古朴茂,属笔势宽绰高美一宗。与东汉诸碑刻隶书相比,别具风格,故此碑名冠古今。
祭坛遗址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由十六级阶坛砌成,阶梯自第二级开始逐渐降低,显得层次分明。
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室的设计,它坐落在第16级阶坛的宽敞平台上。墓室内并排放置了两座石棺床,上方则矗立着一座两坡水硬山式石椁,石椁两侧的椁山墙设有开门,通过两扇石门通向墓道和墓门。
这座陵墓对于研究高句丽的墓葬结构和丧葬习俗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因其独特性和历史意义,好太王陵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寿王陵,俗称将军坟。建于5世纪初,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高琏之陵。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好太王高谈德逝世,年仅三十九岁,其子长寿王高琏(394年—491年)即位,是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即位初期长寿王便巩固和稳定其父好太王迅速扩张政策,并为其父修建了宏大的陵墓又立好太王碑记录其功绩。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长寿王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都城从国内城迁至平壤城。迁都平壤后,继续好太王势力的扩张政策并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使高句丽的国家势力达到顶峰。
长寿王陵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底部近于正方形,有七级阶坛,阶坛底部石条较大,向上逐渐变小。王陵内部用河卵石填充,外部用1100多块精琢花岗岩石条垒砌,花岗岩四面各有3块重10余吨的巨石倚护,可保证其稳固,北边遗失了1块,现存11块。
墓室从第三级阶坛筑起,墓道口开在第五级阶坛,墓室内只剩下长寿王及其妻子的石棺床。
长寿王陵是现存的近万座古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结构陵墓,因其结构设计考究,工艺精湛,堪称高句丽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亦是绝世之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主墓东侧现仅存一座陪坟,形制与主墓相同,规模较小,呈石棚状。据史料分析,陪坟中应是地位高的嫔妃或近臣。
祭坛遗址
鸭绿江国门景区是是目前我国仅有的同时拥有铁路、公路两个口岸的边境国门景区。
门票:60元/人
观光车:单程10元/人,往返20元:人
游览时长:1-2小时(依照是否乘坐观光车而定)
景区东侧为集安公路口岸。公路国门第四层为观光大厅,这里可以远望朝鲜三大直辖市之一,也是朝鲜第二大港口城市满浦市的风光。
满浦市与集安通过中朝集安—满浦界河公路大桥相连接。据了解这座桥是鸭绿江上唯一一座由朝方出资出力修建的公路桥,大桥全长349米,于2011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2012年6月完成主体建设。
景区西侧为集安铁路口岸,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横跨两岸,全长589.23米。大桥始建于1937年,竣工于1939年7月31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而建立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是志愿军渡江和后勤供应的大动脉。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先后有42万余名志愿军和17.2万名担架队员从这里赴朝作战,大量的武器弹药、车辆等物资从这里不停地运往前线,运送了一批批回国救治的伤员,是祖国向朝鲜输送给养的大动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率先从集安秘密渡江,进入朝鲜,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下解放桥头堡旧址,修建于1938年,是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路防御设施。
碉堡内仍保留着飞机扫射留下弹孔。
铁路国门及23号界碑
可能对于丹东中朝边境的印象是刻在骨子里的,此段江对岸并没有成规模的城市,而是一座座近在咫尺的山脉,如果不说是国境线,这里便显得更加平平无奇。不过集安的夜晚,鸭绿江边倒是市民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集安大吉他主题广场现在成为了集安市的一个标志性景观。广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影《缝纫机乐队》,该电影以集安为背景,使得这个城市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美景而闻名。广场不仅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
这里我不由感慨,丹东再不努力,中国最美边境城市名号就要被夺了。
莲花公园
此时正是莲花盛开的季节。
集安市政府
太阳鸟,亦称三足金乌,取自五盔坟五号墓壁画中的图案,为集安地标性建筑。
集安早市位于南城路、锦江路之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早市之大也属少见。在早市各式早餐、小吃、新鲜的时令水果、山野菜、蔬菜等土特产品应有尽有。
集安早市已成为旅游品牌,是游客购物的首选地,丰富的土特产、亲民的价格、放心的环境、良好的秩序、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走入其中。
营业时间:3:00—9:00
集安市火盆街是汇聚当地火盆美食的一条特色餐饮街,采用高句丽风格的建筑和装饰,是集安特色美食的一张靓丽名片。
集安高丽火盆食材丰富香浓见长而闻名,是高句丽传统美味。火盆涵盖牛肉、猪肉、牛肚、猪肚、牛蹄筋、豆腐、米肠、黄豆芽等十几种食材,极为丰富。将加热好的平底锅铺肉、豆腐和豆芽,加入秘制调料炒制加工的肉类食材,添加若千米肠,锅底以炭火烘烤。在享用过程中,配以麻酱、芝麻、香菜、蚝油、陈醋等十几种酱料,不仅增加高丽火盆的口感层次,也能让食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进行调整。高丽火盆是集安美食的杰出代表,是集安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从集安返回丹东,途径G331国道。G331国道被称为“中国最美边境公路”,这段虽没有大型景区,但不远处即是一座观景台,途径有浑江大转弯、浑江口、绿江村等。G331的风景绝佳,每一处景色都让人难忘。
浑江大转弯,是浑江汇入鸭绿江前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拐弯处,被称为“辽东第一湾”,蔚为壮观。
浑江口,浑江口的特色在于其处于“两国三地”的特殊位置,浑江和鸭绿江、辽宁和吉林、中国和朝鲜在这里交界,号称“两国两省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
G331国道
绿江村,属于丹东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这里是纯天然原生态自然风光的最好体现,既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壮丽,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清新。
在春夏之交,尤其是六月前后,绿江村的油菜花进入盛开期,金黄色的花朵铺满田野,形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小天池观景台
迎着朝阳驶向远方,来到桓仁、集安这两座小城,在这看遍五女山、走遍集安。感受着高句丽时期文化的魅力,享受着慢节奏中的宁静,接受着人间烟火的治愈。这一路,美景与美食兼具,是一次别有意义的自驾之旅。但世间经历皆为过客,旅行结束,我们仍然要赶着夕阳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