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风景区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南部偏东处属于国家4级旅游景点。千佛山原称历山,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称;兴国禅寺。千佛山遂成为香火胜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阳节举办庙会。解放后,1959年辟建为公园。周边还有济南趵突泉公园、济南大明湖公园、灵岩寺旅游区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千佛山,原名历山,位于市区南部,海拔285米,占地110余公顷,为济南三大名胜之兴国禅寺山门一。古时称历山,相传远古时代的虞舜耕稼于此。不同的朝代,又有其他称谓: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亦称迁祓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雕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渐有“千佛山”之称。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为“兴国禅寺”。千佛山(历山)遂成为香火胜地。自元代始,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九”重阳节举行庙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辟为公园。(百度转载)
该山,东西横列,蔚然深秀,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架巨大锦屏。山北侧有登山盘道两条,蜿蜒回环,松柏夹道,浓荫蔽日。沿途名胜古迹甚多。山腰处建“兴国禅寺”、“历山院”,红墙绿树,相映生辉。除此之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及“云径禅关”坊等名胜。198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把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划入千佛山公园风景区。其后又增添了万佛洞、桃花园、瀛芳园、十八罗汉大型花岗石雕等景观,同时还建起了客运架空索道、历山居等游乐服务设施。这里已成为一个融山林、名胜古迹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旅游风景区。
上山路上的第一殿是“灵官殿”,供奉的是道教护法神“王灵官”。
再往前就是千 佛山 道教的“三清观”。 道教的发展和流传原因。千佛山周边地区早在汉代就开始了道教的发展和流传,而三清观作为中国道教三清祖师之一元始天尊的道场,其地位显然非常重要,千佛山早期还曾是一处道教修炼之地,吸引了大量的道士前来修行,因此在这里建造道观也属情理之中。千佛山的三清观是一座道教宫观,位于千佛山南麓的古墓岭上。
内奉:王母、泰山奶奶、送子娘娘(中右左)
王母,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道教把王母奉为女仙之首,是一位赐福、赐寿、赐子、消史免祸的女仙。
王母除拥有不死之药之外,还有长生不老仙桃,每建农历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大开龙华盛会,各界仙神应邀前往天宫瑶池,品挑祝寿。圣诞目为农历七月十八日。
泰山奶奶又叫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之女,住在泰山之巅,故又叫泰山娘娘、老奶奶。历山(千佛山)是泰山余脉,故有圣驾。
碧霞元君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教苦救难的大救星,还具有送子、护人、疗疾、婚配、保佑、农耕、经商、行旅等多种神力。在北方各地也多以泰山奶奶为送子娘娘,许多人前来顶礼膜拜,为生儿育女前来祭拜。
转运殿内奉:
天官、地官、水官(中右左)
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化身为尧、舜、禹三圣。
另外,天地水三官圣诞之日,又对应 中国 传统节日“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人之祸福,皆由三官大帝掌管,赐福可转运、助学等,赦罪可消灾、解厄可救苦。
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根据所积善功赐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释放幽冥业满之灵。
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为人消灾减厄、解冤释结。
三清殿内奉: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 灵宝 天尊和太 清道 德天尊
“三清”为道教最高神,最为尊贵,统御群仙,度化众生。
元始天尊为创世之祖,是“三清”中的第一位,也是“三清”之首。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灵之上,故称“天尊”。有一化身,名为盘古真人,开天辟地,使得世间脱离混沌。
冬至日为其圣诞日。
灵宝 天尊又称太上大道君,也是大道化身之一。
灵宝 天尊以大神通,演化天书真文,随世度人。众生方可依此消灾获福、修无上仙道。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灵宝 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教对其的尊称,亦有道祖之称。
老君是大道的显化,常以多种化身显现人间,并教化众生。
老子,是老君众多化身中最有名的。
其有言“不敢为天下先”,故虽为道祖,但未居三清之首位。
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道教宫观大多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 延寿 道场。
历史悠久的石柱雕塑,向右转就是千佛山 万佛洞
神路的两边各有一根刻有佛像的方形石经幢(chuang)。
兴国寺,也叫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区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兴国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感言:兴国禅寺是一个历史的象征,也是一个百年的古史,对它而言,从唐代建立到现在的百年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变迁,经历了时代的洗礼,经历了中修过程中不同的演变,从唐代到现在发展中,佛教在这个阶段,从洗礼到心境境界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反复修养和善道,需要多次演绎才能重新走入观众的眼界,佛教的道德,表达了灵魂的心境,心境下来,佛教的轮回,验证了六道轮回,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情,人在做,天在看,轮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修道的过程,你做的事情代表你修行的速度,你做的事情代表你如何实行善道的速度,只有这样,建古史就是为了给后人修养的阶段,为了留给后人提供心境的修养,达到这个阶段,脱离轮回,就可以超度。所以,对它而言,这是一个艰难又不容易超度的阶段,这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达到心境境界而超度的佛教道德品质。只有你亲身体验,才能明白佛教目的是什么。
千佛山 千佛崖 千佛寺
骑唐时期,出东佛教昌惑。路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为纪念共母(山东历城人),在是星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故山为“千佛山”,星为“千佛崖”寺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重修“千佛寺”后,改名为“興國神寺”。其间亦雕凿部分造像,今尚能看出全貌的有一百三十余雪读方粥子一極果洞”“能泉洞”及周围石学,上造像表性生动,衣纹流畅飘逸,镂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为我国早期石雕佛像之佳作:千佛山興國禪寺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远古时期的舜帝曾经在山脚下开荒种田。为弘扬大舜文化,在半山腰处有一处院落,名为“历山院”。 历山院位于兴国禅寺东侧,也称东庙,原是一处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院落。门额上“历山院”三个大字,集自乾隆御碑。山门内南墙上镶嵌有《历山铭》碑刻,这块碑刻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阮元撰文,桂馥书写的。《历山铭》堪称其隶书的代表作
历山院,在兴国禅寺东,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与兴国禅寺相距仅20余米,相互对峙,具有同等的韵致,可谓珠联璧合。为纪念远古时代虞舜在历山之下开荒种田,颂扬古代明君,发扬大舜文化,故将这一院落命名为“历山院”。
我现在往前走,前面的这个建筑就叫历山院。这个地方就是历山院,也称为东庙。它原来是一处儒、道、佛三教合聚的一个院落。这个亭子写的叫一览亭。站在这个亭子上面来观赏济南市的风景,这个位置应该是比较好的。那一个墙壁上写的字叫做《历山铭》,是一个碑刻。重华、慧照日月。
鲁班殿,工匠的祖师爷,巧圣仙师鲁班。在高处看一下。看舜耕历山。这里有关于舜帝的一个介绍,大舜是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华道德人文始祖,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创立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齐烟九点是指自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
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记》中曰:“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九”并非确数,泛指山多。
唐槐亭位于千佛山西盘道旁。近亭有一古槐,相传唐代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人称秦琼拴马槐。
树干半枯,后于空心中生一幼树,又称"母抱子槐"。亭以树名。这里原为纪念曾巩的曾公祠,祠前明正统年间曾立碑,对该祠作详细记载。历经沧桑,此碑已不知去向,人们便将曾公祠误认为秦琼庙。1949年前,该建筑已圮。1957年在此废墟上建"唐槐亭",书法家舒同题匾。亭为四面八柱,攒尖宝顶,造型精美,玲珑剔透。亭中置石几石凳,周围以坐栏。地当山腰风口,清凉宜人。亭周花木丛生。
弥勒胜苑
“弥勒胜苑”建于2000年9月,占地面积25万m。由雕塑停像、“樱花因”和附属建筑等组成。主体造像大肚张勒佛,高19米,用3mm钢板锻造而成,花岗石质莲花宝座高9米,直径30米,有“江北第一大佛”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