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Lingyan Temple)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 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1982年国务院公布灵岩寺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AAAA级景区。
灵岩寺历史悠久,建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前秦苻坚永兴中(357年)“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数十区”。
朗公创建的寺院,兴盛不到一百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造灭佛之劫,庙宇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法定禅师来此,重建寺院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在小寺村南现仅存遗址),后又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在今寺址东北甘露泉旁)。
现存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慧崇高僧建造的,但经宋、元、明几代修葺,已非原建(多属宋代)。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灵岩寺改称“敕赐景德灵岩禅寺”。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琼环长老(法号重净)拓广,重修五花殿(今已圮)。嘉佑六年(1061年),重修千佛殿时又此扩建。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改称“敕赐崇善禅寺”,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复名灵岩寺,至此灵岩寺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灵岩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唐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城中四绝”。 [10]经历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迹丰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还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书《灵岩寺颂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等唐宋以来碑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的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都别具情趣。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据寺内现存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十方灵岩禅寺田园记》碑及《灵岩志》载,灵岩寺区,东起棋子岭,西到鸡鸣山,南自明孔山,北至神宝寺遗址。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5公里,从寺院到山颠,依山布置,有殿宇36处,亭阁18座。由于历代帝王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对该寺的保护和税收均有敕赐,如宋代“免服差役,止纳税粮”。金元明各代均免税、粮米和徭役,明代明文规定:“寺产籽粒全为供奉香、烛之用,官定赡寺地三十五顷”。灵岩寺因拥有众多的田产,所以附近的六律庄、第四峪、小寺、野老庄、花岩寺的农家大多是寺院的佃户。
建国后,1956~1985年,共拨款299.5万元,10余次对灵岩寺主要建筑物进行全面维修,使其恢复原貌。1982年3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胜景坊,屹立在寺区的西端,为石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灵岩胜境”4字为乾隆皇帝亲笔题写。
大灵岩寺碑,原嵌于广场戏楼前,今位于灵岩寺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大灵岩寺”4字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
金刚殿,也称一山门。清代,门外左右各一碑,书“千崖万壑”4个大字,为明嘉靖时(1522~1566年)张钦所书,门后也有2碑书“绝俗持戒”4字,为明隆庆中(1567~1572年)李复初所书。金刚是守护佛法的2位天神,置于山门左右,左为“密执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山门内有3座石桥,中为聚善桥,东为虎溪桥,西为接引桥,初建于宋,重修于明。
天王殿,也称二山门,建于明朝,单檐硬山顶,房梁为5架梁,两边以穿插坊连成一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内壁左右嵌有唐、宋、金、元、明、清石碑17通,中立宋皇佑经幢1座,二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大雄宝殿 ,原为宋代的献殿,在千佛殿点偏东处。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住持僧仁钦创建,是寺僧诵经的地方。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鲁王捐塑佛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6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是山顶,建造精巧,勾角铃珑,上施黑瓦,现存的殿是清朝中叶建造。
创建于金末元初殿中间供本弥勒的化身即布袋和尚 弥勒普萨后面供本韦驮普萨东西两旁供本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僧三宝韦驮子持宝杵 是为了镇压魔军护持佛法天王殿为山门内第卫殿有显正祛邪的意义
济南灵岩寺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核心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雄宝殿,也称为大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释迦牟尼的德号“大雄”意味着他具有大力,能降伏四魔,包括烦恼魔、阴魔、死魔和他化自在天子魔。因此,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象征着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力量。
灵岩寺的大雄宝殿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济南灵岩寺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殿始建于宋,原名献殿,主要用于供佛和讲经。殿前有古柏参天,银杏合围,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宁静的氛围。殿后为五花殿,又名五花阁,建于宋代,现存阁门及石柱与覆莲柱础,为灵岩寺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此外,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也极具特色。它采用歇山造型,面阔五间23米,进深18米,高约18米,整个宝殿覆盖琉璃红瓦,飞檐上挂着宝铃,显得庄重而华丽。内部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达50台尺,旁边还立有十余位尊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大雄宝殿不仅是灵岩寺的精神中心,也是游客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它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精华,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此外,大雄宝殿的历史沿革和现存情况也反映了灵岩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千佛殿,位于寺内,是灵岩寺中保持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大雄宝殿,千佛殿一名始见于宋庆历年间(1042~10448年),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为古刹塔”。现存之殿为明嘉靖年间(1522~1156年)重建,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迹为记。千佛殿屹立于踏步11级高约2米的石基之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上盖灰简瓦和绿琉璃瓦,前檐8根石柱,雕刻精丽华美,柱周雕深凹入直棂16条,至顶微微收分,檐下多棱石柱,彩绘斗拱,檐下出“铺作”斗拱3跳,使该殿出挑疏朗宏大。该殿虽经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它仍保存着唐宋的风格。
千佛殿正中,置长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传为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僧惠在钱塘制造运来,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莲花座上。东为药师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侧为阿弥陀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这两座佛像均为铜铸。周壁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铜铸或木质小佛(明代所置现存不足半数)。千佛殿由此得名。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宋齐古施舍的,原列于鲁班洞(在辟支塔东)上“十王殿”中,殿前有碑记之。清末移于千佛殿。每尊罗汉身高1~1.2米,泥塑罗汉身上的妆銮月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批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故永不退色。每个罗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带、缨穗以及花边图案等,设色非常和谐精当,与身份神态十分协调。服饰的细微处也卓见天巧。每尊罗汉的神情状貌喜怒哀乐俱形于色,无一雷同,摆脱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
关于罗汉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只在《山东通志》上载:“宋灵岩寺施工五百罗汉记,宣和六年”。1982年,济南市文管会对其维修时,在泥塑腔体及殿壁上,发现有铜币78枚,其中“五铢”1枚,“开元通宝”16枚。余皆为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共18种61枚,另有宋代亚形缠枝铜镜多面及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墨书题记等,根据以上实物资料,罗汉确系宋代塑造,距今已800余年,是中国泥塑依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7月来此游览,亲笔写下的“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
灵岩寺干佛殿济南灵岩寺的千佛殿是该寺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并经历了宋嘉祐和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重修。千佛殿由慧崇和尚创建,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仲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三尊佛像皆结跏趺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千佛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这些泥塑罗汉像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梁启超曾有“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这些泥塑罗汉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佛教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均展现了唐宋时期的艺术特色,是灵岩寺乃至济南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因拍照时,有部分角度不好,为体现第一名塑特色,借鉴了部分峰友的彩塑照片,在此表示感谢
灵岩寺部分寺院殿宇遗址
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千年古柏,名为摩顶松,名字的来历取自于传说故事。相传唐玄奘西去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忽然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后有人在这棵树旁又载上了柿子树,取“百事如意”之意。
五花殿,位于大雄宝殿北邻,为宋嘉祐中(1056~1063年)僧琼环创建,明正统中(1436~1449年)僧志昂重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僧性端重修。据载,五花殿亦曰五花阁,阁架两层,上层祀“毗卢”、“药师”、“弥陀”3佛;下层祀“圆通菩萨”,龟首四出,回廊壮丽。可惜清末毁于大火,现仅存门前八棱石柱及复莲柱础。石柱上刻龙、儿童、牡丹花、宝相花、卷草等图案花纹,刻工精细。
千佛殿后面为御书阁。是专门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长出一棵青檀,状若云朵,称云檀,另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树龄,为稀有树种之一。
辟支塔,耸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3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地层有塔心柱,1~4层内设有登塔阶梯,第5层以上为实砌塔体,台阶设于塔身外檐,登塔时须沿檐平座绕行,可登塔顶。塔顶是铁制塔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檐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层塔顶,可以尽览灵岩风光。辟支塔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泰山道里记》载:“唐天宝中建,北宋嘉祐年间重修,元明相继维修之”。现代人于中航、乔苏在《济南文物》中说:“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灵岩寺鲁班洞宋淳化间题记:“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中秋月重回,塔基作八角……”。灵岩寺嘉祐二年、三年的十方刻石证明,辟支塔创建于宋淳化五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历时63年建成的说法是可信的。现代古建筑学家陈从周考证,辟支塔结构为“北宋通行砖塔”之一种,也证明此塔创建于宋代。
慧崇塔,是墓塔林中的典型塔刹,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是唐贞观中(627~649年)高僧慧崇的墓塔,为一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塔底面为45.5平方米,通高5.3米,上雕狮头、飞天、伎乐、武士等图案。塔身的南面辟真门,东西两门雕凿成半掩式假门,内测身迈出1人做启门状,券门上火焰状半圆浮雕。塔顶为重檐,以石板叠涩挑出,又逐层内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此单层石塔古朴醇厚,颇盛唐风格。
墓塔林,位于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志铭碑81通。这些墓塔和志铭,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实。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在墓塔林历代墓志铭碑中,有日本和尚邵元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灵岩寺第39代禅师息庵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此碑高1.63米,宽0.74米,碑额刻篆书《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共25行,满行49字。首行题“灵岩禅寺第三十九代息庵让公禅师道行之碑”,第二行题“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邵元撰并书”。字体为行书,间有草字,潇洒有致,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五步三泉因卓锡泉 双鹤泉,白鹤泉相邻而得名 卓锡泉又名锡杖泉 传法定禅师用锡杖敲击山石 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 双鹤泉传为法定祥师寻水时 经山中樵夫指点 于双鹤鸣处见泉而得名 卓锡泉为济南七
十二名泉之一
三泉终年不竭 泉水清溦可鉴 注入地中 宛如明镜 灵岩“镜池春晓”即出于此 因泉水甘洌 沏茶香溢 有诗赞曰“焚香且上五花殿煮若更临双鹤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