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句丽遗迹1 ——桓仁五女山篇

作者:大大千世界 显示图片

在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的地方,有两座不起眼的小城: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市,这两座小城与一千多年前的高句丽政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2004年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朝鲜的“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便主要分布在桓仁县及集安市境内。

探寻“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便有两处可以游览的景区,一处为桓仁五女山景区,另一处为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围绕这两处景区可开启一次探寻高句丽遗迹的自驾之旅。此外,本次自驾还可附带游览集安鸭绿江国门景区、大吉他主题广场,丹东浑江大转弯、浑江口、绿江村等。具体旅行路线如下:
DAY1:
丹东——桓仁五女山景区——集安国门景区——大吉他主题广场
DAY2:
集安早市——集安博物馆——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丹东浑江大转弯、浑江口、绿江村。

本篇着重介绍高句丽历史文化及桓仁五女山,有关集安的内容详见《探寻高句丽遗迹2——吉林集安篇》(  @https://imfw.cn/l/320750689  )

有关高句丽的历史,目前在国际上仍存在争议,我尝试结合了解到的资料,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有关高句丽的这段历史如有疏漏和不准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高句(gōu)丽(lí),也作高句骊、高勾骊。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民族政权,共传28代王。
“高句丽”一名最早应为族名,后为县名,属西汉汉四郡中玄菟郡管辖,即“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因权力之争从北扶余带走了一部分部族,建立卒本夫余地方政权是为高句丽第一代王。因扶余和高句丽属同族,中文典籍开始将高句丽作为国号使用。


(朱蒙铜像)
三年后朱蒙在卒本川地区(今桓仁下古城子)建造王都宫室。另有《魏书》等史籍记载,在今桓仁五女山上又建有“纥(hé)升骨城”,作为战时的居住地。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 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将高句丽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同时筑尉那岩城(丸都山城的前身)为其卫城。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趁中原内乱之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至朝鲜半岛平壤城(今大城山城和安鹤宫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再迁至长安城(今朝鲜市区)。在隋朝之时,高句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地方政权,隋炀帝曾三次御驾亲征,却连战不利。战争不仅严重损耗隋朝的国力,亦使百姓民不聊生,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所灭。高句丽灭国后,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少部分高句丽人入居至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或北逃至当时的靺鞨(mò hé)及突厥地区,大部分高句丽人则被迁往中原内地汉化。

五女山,又被称作夫余山。五女便是夫余的音变。五女山,其实就是夫余山。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2月,五女山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远处看,五女山山腰突兀而起,四周崖壁如削,高逾百米,顶部却较为平坦。这种山型确属奇特,实乃不可多得的易守难攻之地。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选中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第一个王都:五女山山城,时名“纥升骨城”。“纥升”意为仙气缭绕上升,“骨”象征着坚固无比,这个名字显示这座山城犹如仙境且牢不可破坏,山城也由此被盛赞为“东方第一卫城”。


五女山景区除白天游览以外,也可以夜爬观看日出云海,登山路有小路灯,不必担心天黑看不见。从西门登山处到日出观景台(点将台)1小时足矣。本次选择日爬,同样导航至西门停车场。
门票:70元/人
停车费:9元/辆
游览时间:4小时


景区景观主要分四个区域:
山底五女山博物馆(可爬山前参观)
西侧登山区:有999级台阶和十八盘。
山顶北区:飞来峰、好汉松、独秀峰。
山顶东区:点将台、高句丽建筑基址、一线天。


自西门登山,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较为陡峭的999级台阶,一条为来回穿插999级台阶且坡度较缓的“古道十八盘”。两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登山时长约30分钟。




此天然景石形似一把硕大的交椅,传说高句丽始祖朱蒙曾多次坐在这把石椅上休息,因而得名“始祖椅”。


一夫关


天昌门,传说高句丽始祖朱蒙路经此地,忽见右侧崖壁闪现出“天佑恒昌”四个大字,认为是上天启示他在此建都,可保江山万古长存,永久昌盛。遂决定在山上修筑王都,并给这个天然石门赐名“天昌门”。



登上999级台阶后即是到达山顶了,山顶路途平坦好走很多。到山顶即是一个广场休息区,稍事休息后决定先游览景区北侧的景点。






这株傲然挺立在悬崖峭壁的古松,姿态优美,超凡脱俗,如好汉般临危而立,不畏风霜,犹如盆景,是五女山上最具特色的古松。


北侧终点是一处突兀孤立的岩峰,名为独秀峰,其四壁陡峭直立,挺然而秀,蔚为壮观。




自独秀峰返回至广场休息区后可见一观景台,此处有三个高大的裸岩耸立,似并立的两座山门,因而被称之为“南天门”,传闻为朱蒙伏黄龙升天处。




自观景台向下望去,可见一大型水库名为浑江桓仁水库桓龙湖。该水库1957年动工兴建,1967年建成蓄水。坝上水面宽800米,形成碧波万顷的人工湖,是辽宁最大的淡水养殖场之一,是辽宁省乃至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回到广场休息区继续游览景区东侧部分。


西门遗址就位于广场休息区的不远处。五女山山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西门则是唯一设在山顶的城门,是五女山山城的重要门址之一。


一号大型建筑址,这里坐北朝南,背风向阳,距离水源很近。因为此处房址规模较大,生活条件便利,所以推测这里是朱蒙建国后修建的宫殿。


五女山天池地处山城内地势最低处,雨雪汇集于此而成,是由高句丽人凿岩而成的蓄水池。池水常年不涸,天池旁又修筑有一圆形小水池,大池的水蓄满后流入其中,可作山城内的生活用水。





“二号大型建筑基址”,是一座高句丽时期的超大型半地穴式建筑基址,其建筑物结构、样式和用途待考。


居住建筑群址,此处共发现有21个建筑坑址,相互靠近,比较密集。这些房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兵器等遗物,推测这里应该是兵民结合的山城守卫部队驻地。




一路行至山城东南端尽头,点将台,史称“瞭望台”,是五女山临江耸立的至高点,海拔804米。因传说高句丽始祖朱蒙、唐代大都督薛仁贵在此点验过千军万马,得名“点将台”。现有碑刻一通,勒石为唐寅手迹“点将台”三个大字。


立此远眺四方,目及百余里。脚下林海连绵,桓龙湖愈发清晰,湖面烟波浩渺,金色岸线蜿蜒如彩练,美不胜收,令人心潮澎湃。








“三号大型建筑基址”,位处完整基岩的平台上,因位于二号大型遗址和居住址(兵营址)群的东北方,高句丽人以东、北为大,推测此处可能是一处祭祀建筑遗址,但具体用途已无法考证。


“一线天”,为主峰岩体石缝,两侧岩壁似斧剁刀劈般直立,有璧立千仞之势。因站在石缝最深处仰望,仅可见一线蓝天,固而得名“一线天”。


“一线天”全长71米,最窄处不足半米。石缝底部坡度可达50度,只可容一人半走半爬艰难通过。身处一线天内,上天无路,只有这一条狭路可行,令人不寒而栗,堪称天下奇观、举世罕见。





石猴参玄




相传唐代渤海国时期有五女屯兵山上,屡胜兵乱,乱军怒而围山久不退去,致山上人临山穷水尽绝境。五女虔祷于天,忽有观世音显现,净瓶挥洒甘霖化作一汪山泉,众人得救,后被称为“五女泉”。时至今日,泉涌四季不断、冬天不冻。




自五女泉至南门服务区一段路途平坦,有哨所遗址、古马道、东门遗址、南门遗址等高句丽时期遗迹。





古马道


东门遗址





南门遗址


千年王城碑


五女山博物馆建于座落在五女山山城西南脚下,于2008年5月对外开放。博物馆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分上下两层。馆内收藏有高句丽、辽金等历史时期珍贵文物6000余件。对研究高句丽民族的兴衰历程和深入了解桓仁地区历史延革具有重要价值。




高句丽陶甑,高句丽时期文物,出土于五女山山城。


刀币










丸都刻石纪功碑,亦称“毌(guàn)丘俭丸都纪功刻石”或“毌丘俭丸都纪功碑”,立于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碑文所记为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光绪三十年(1904)因修路发现于今吉林省集安县治西20余里之板石岭西岔(亦称小板岔)。碑已破残,仅存全碑的左上角。残碑系汉字阴刻,清晰可见7行48字。字体系隶书,遒劲古朴,凝重大方。时集安县令吴光国收之于家,金毓黻《东北通史》录其残文。
此为复制品,原碑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至此,五女山游览结束,遂即前往吉林集安市,详见《探寻高句丽遗迹2——吉林集安篇》。
( @https://imfw.cn/l/320750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