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北博物院》

作者:走自己的路 显示图片

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包括主院区(东大街4号)、建华院区、育才院区三部分,总建筑面积63043平方米。是河北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共有《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曲阳石雕》《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10个常设陈列。现有藏品总数为21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40(件/套),二级文物1926(件/套),三级文物17383(件/套)。另有藏书5万册。精品文物有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等


如家-石家庄火车站东广场金利街店
金利街21号,0311-66536162
酒店早餐
美好的心情从早餐开始


河北博物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座集历史、艺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院拥有丰富的藏品和珍贵的文物,其中十大镇馆之宝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以下是河北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


1、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2、彩绘石散乐浮雕
3、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4、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5、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6、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7、金缕玉衣
8、长信宫灯
9、西汉错金博山炉
10、透雕龙凤纹铜辅首




《北朝壁画》展览位于博物院南区一楼西侧南厅,展览面积850平方业,展出河北境内出土的北朝时期墓葬葬壁画原件6块、陶俑158件。为了便于观众欣赏,展览创造性地将约400平米的壁画临摹作品与壁画原件结合展出。展览分为5个单元,分别展出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东魏元祜墓壁画、北齐高润墓壁画、北齐高孝绪墓壁画和北齐高洋墓壁画。


1、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高洋(526-559年),东魏权臣高欢之子。公元550年,高洋胁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成为北齐开国皇帝。
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壁画内容丰富,技艺高超。



开国皇帝大多是一代豪杰,高洋刚登基时也不例外,他励精图治,颇有作为,北齐的国力一时空前强大。然好景不长,高洋的性情日益残暴乖张,常行常人匪夷所思之事,其变化之大,如同电影《变脸》那般,这也是我在标题说他是奇葩皇帝的原因所在。


晚期的高洋耽于酒色,于公元559年暴毙,年仅33岁,谥文宣皇帝,葬于邺城武宁陵(位于今河北省磁县后湾漳村东南)。武宁陵早年曾被盗,于1989年展开抢救性发掘,此壁画的出土震惊了全国考古界。


这里对图片长宽比例的限制为2:1之内,所以这个全景图只能分成上下两部分了,把这两个左右拼上,大概就是墓道一册壁画的全貌了,是不是很有气势?



2、彩绘石散乐浮雕:
真实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场面,上承大唐之余韵,又展现出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是五代时期的彩绘浮雕作品,长136厘米,高82厘米,厚17-23厘米。它原本嵌于墓室西壁南部下方,画面由15人组成,生动展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
用途和功能: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作为墓室的装饰,旨在为墓主带来欢乐和享受。它也提供了对五代时期音乐演奏和乐器形象的重要参考。
历史意义和价值: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是五代时期的石雕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展示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这件浮雕不仅彰显了五代时期艺术的精湛技巧,也证明了曲阳石雕艺术在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卓越水平。
彩绘石散乐浮雕不仅展现了五代时期音乐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艺术审美。浮雕中的人物和乐器,如箜篌、筝、琵琶、拍板、大鼓等,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当时音乐文化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浮雕中乐女的造型和表情,生动地再现了古代音乐艺术的实况,展现了古代女性艺术家的优雅与才华。
彩绘石散乐浮雕的整体设计精巧,群像构图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既注重演奏姿态与乐器的配合,又生动描绘勾勒出乐女们的雍容华贵之貌。这件浮雕作品不仅是盛唐以来音乐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是权贵豪门奢侈生活场景的一个侧影,体现了五代时期石雕艺术的精湛水平和独特风格。

注:这张彩绘石散乐浮雕图片,是因没有看到此文物,在网上下载了。抱歉!


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墓址在河北磁县城南2公里的大冢营村北。1978至1979年清理发掘。墓道入口处东壁画青龙,西壁画白虎。其后,两壁均画14人的仪卫行列,其中8人持械站立,6人执盾坐于棨戟架后。墓道北段上层壁画自南而北画镇墓威神、羽人、凤鸟等形象,旁缀莲花纹。


墓道斜坡路面的两侧绘花草纹图案,用黑色勾勒轮廓,内填红彩,极似铺了一层地毯。甬道南口拱券上方绘圆睛尖喙绿翅的大朱雀,左右两侧各画手舞足蹈的镇墓威神。甬道两壁各画3或4名侍卫。甬道南端券门西侧残存火焰,宝珠画面。墓室北壁上沿残存龟蛇缠绕图像,下绘女子7人,居中著冠者似为墓主人茹茹公主,两侧为侍女。西壁上沿残存白虎图像,下绘侍女10人。东壁残存少量人物头像,容貌服饰似为男子。南壁画面全泐。壁画面积近150平方米,为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堪称北朝壁画的上乘。壁画制作先用细棍棒在白灰面上勾画起稿,再以墨线勾勒轮廓,最后用朱磦、石青、石绿等色填彩。


茹茹公主墓门墙壁画——朱雀


北齐高润壁画墓
高润,东魏大丞相高欢的第十四子。高润墓位于磁县东槐树村西北,1975年发掘,出土陶俑、瓷器、铜器等500余个。壁画遍布整个墓葬,墓道壁画未清理发掘,情况不详。墓室壁画约60平方米,内容包括墓主人及男女侍从等。
高润墓墓室北壁壁画——墓主人坐帐图
壁画宽6.43米,高2.76米,墓室壁画剥蚀残损严重,唯墓室北壁的墓主人坐帐图保存比较完整,画面中部为墓主人,两侧各绘6个侍从。此画壁鲜明反映出北齐时代的绘画风格和面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北齐高孝绪壁画墓
高孝绪墓
河北磁县讲武城镇刘庄村西附近的皇族墓
高孝绪墓,北齐皇族墓。位于河北磁县讲武城镇刘庄村西。高孝绪父为上洛王思宗,阳州公永乐卒无子,以孝绪为嗣、袭爵。天保初改封修城郡王,《北齐书》有载。墓于2009年发掘。
封土底呈椭圆形,存高近6米。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全长25.7米。石门外砖墙封堵。墓室平面略呈弧角长方形,南北长5.2米,东西宽5.6米,四角攒尖顶。


墓道两壁绘对称壁画,前绘4人头戴平巾帧,身着红色右衽袴褶服,手执吹奏乐器;其后4人身穿浅蓝色右衽袴褶服,手持仪仗;随后2人头戴软巾风帽,身着红色对襟窄袖长袍,手持彩色三旒旗;后3人已漫漶不清。出土青瓷罐、彩绘陶俑、步摇冠金饰片和金币等。在墓室东南角出土墓志盖一方,上篆书“大齐故修城王墓志铭”,为墓主身份提供了依据。


东魏元祜壁画墓
元祜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是北魏皇族元祜的墓地,葬于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官至徐州刺史、死时56岁。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南水北调考古发掘。
该墓有明确纪年,其墓内壁画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墓全长25米、深10米,从斜坡墓道向下要经过过洞、天井、甬道才能进入墓室。墓室接近方形,地面大部分铺设着青砖,顶部塌落。考古人员在墓室内西侧壁上发现了东魏时期最早的青龙图案。由于没有被盗过,考古工作者还在壁画下方成功出土了190多件陶、青铜、瓷、石等陪葬品,其中彩绘陶俑就有145件。陶俑有的手握盾牌、有的骑在全副武装的战马上,俨然是一副行军出兵的装扮。



陶俑
出土随葬品190余件,其中彩绘陶俑144件,有镇墓兽、按盾武士俑、仪仗侍卫立俑、甲骑具装俑、仪仗侍卫骑马俑、家内侍仆俑等,陶俑风格写实,塑造精细。


《名窑名瓷》展览位于河北博物院南区一楼西侧北厅,展出瓷器精品276件。展览分为北朝瓷器、邢窑瓷器、定窑瓷器、磁州窑瓷器、井陉窑瓷器、元资遗珍和明清官窑精品7个单元。


3、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文物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既具有青花幽静雅致的特质,又融入了釉里红浓重热烈的色调,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存世元青花中的顶级艺术珍品。
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存世元青花中的顶级艺术珍品。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是一件元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体采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共有11层纹饰。
腹部作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颜色纯正,蓝红辉映,工艺高超。


用途和功能:该开光盖罐在元代被用作贮存贵重物品,如香料、药物或其他珍贵物品。同时,作为瓷器艺术品,它也具有装饰和展示的功能。
历史意义和价值:该开光盖罐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展示了元代瓷器制作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展览和收藏情况:该开光盖罐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作为国宝级文物被珍贵地保管和展示在博物馆中。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里红极品之一。
这些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河北博物院丰富的馆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见证。


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莲花尊。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著名的青瓷“莲花尊”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上下仰复两朵莲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高凸而丰腴的莲花瓣纹饰,给人以奇特、雄伟、厚重之感,体现了北方青瓷的特色。
1948年出土,全器上下用七层莲瓣作装饰,颈部有贴壁团龙,反映了北朝佛教盛行的社会习俗。器身高大,造型端庄,胎体细密,釉色匀称,装饰华丽,是北方青瓷的极品,器主为北朝名门。


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
五代定窑白釉凤首壶是五代时期的文物,出土于定窑,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文物尺寸
尺寸:底径11.8厘米 通高38.6厘米。
文物特征
壶口呈三角形,长颈,溜肩,长圆腹,下呈喇叭形高足,结带三泥条柄。壶盖塑成凤首形,盖面以刻划的折线、弧线、以及小圆圈来表现羽毛。壶身光素无纹,仅在上腹部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青釉龙柄鸡首壶



白釉黑彩牡丹纹大罐


釉里红折枝菊纹菱花口盘


“储秀宫”蓝釉绿彩龙纹盘


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


五彩方瓶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览位于博物院南区二楼西侧南、北两厅,展出文物1400件(套)。展览共分为9个单元,
第一展厅有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和王陵6个单元,总体反映中山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及其在经济、文化、军事、建筑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第二展厅有铜器、陶器和玉石器3个单元,集中展出中山族墓出土的文物瑰宝表现中山国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奇思妙想的艺术创造。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第二展厅



4、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出土于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是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外壁刻有469字长篇铭文,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
外观和特征:中山王铁足铜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铜身铁足,圆腹园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爱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
用途和功能:中山王铁足铜鼎是一种青铜器,用于祭祀和宴会。作为古代贵族的礼器,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山王铁足铜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是汉代中山王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反映了汉代贵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展览和收藏情况:中山王铁足铜鼎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注:这张中山王铁足大铜鼎图片,是因没有看到此文物,只好在网上下载了。抱歉!


5、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造型复杂,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是商周以来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
外观和特征: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一件青铜器,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中山王墓。这件青铜器原本是一个方案,出土时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方案底部雕刻了两只雄性和两只雌性跪卧的梅花鹿,而案身则由四条龙和四只凤组成。整个器物周身饰有错金银花纹,制作工艺繁复精湛。
展览和收藏情况: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是该院的国宝级文物。由于其珍贵和重要性,它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览。


用途和功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作为一件青铜器,具有装饰和礼仪功能。它可能被用于宴会、祭祀或其他重要场合,展示中山国国君的权威和地位。
历史意义和价值: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它的制作工艺精湛,动物造型生动细腻,呈现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鲜卑族的艺术风格和民族智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


6、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为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造型设计独特,展示了老虎捕食的一个瞬间。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青铜器家具构件,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它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噬一只小鹿。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记录了制作时间和官匠姓名。整体构思巧妙,艺术效果鲜明,生动地展现了虎和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
用途和功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作为战国时期的家具构件,可能被用作屏风或座椅的装饰,展示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历史意义和价值: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是研究中国春秋战国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形态和审美风格。
展览和收藏情况: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作为国宝级文物得以珍贵地保管和展示在博物馆中。它是河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备受关注和珍重展示。


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
错金银双翼神兽是战国时期的镇器。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在1号墓的东西两库中各出土一对共四只,东库两件头朝左,西库两件头朝右。


双翼神兽长40厘米。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铸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 [1]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的镇兽就是采用放大版的双翼神兽形象。


银首人俑铜灯
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厝墓的文物
银首人俑铜灯,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厝墓。977年,银首人俑铜灯出土。银首人俑铜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这盏灯可以自由调节灯光,发髻、胡须、眉毛、头发,一丝不乱高颧骨浓眉短须、胡须微翘,惟妙惟肖,双眼用黑宝石镶嵌。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器整体,上部较小、下部肥大,显得十分稳重。腹部以一道凸弦为界,上部为压划兽形纹间卷云纹填波折纹和S形纹,下部三足磨光。


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
高23.4厘米。盘口较直,折沿,深腹,圜底,圈足。盘中心的圆柱上挺立有一只昂首展翅的飞鸟,鸟身饰压划波折纹,盘内沿饰S形纹,盘侧壁饰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和内填波折纹的三角纹各一周。鸟嘴、颈、翅各部分的转折干净洗练,生动可爱。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览位于博物院南区二楼东侧南、北两厅,展出文物1605件(套)。展览共分为21个单元。
第一展厅有惊天发现、陵山古墓、刘胜其人、棺具、金缕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车马、幄帐10个单元;
第二展厅有灯具、炉具、日用杂器、文具文玩、医疗、钱币、兵器、铁工具、烹饪饮食、石磨和陶器11个单元。


7、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这件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
展示了汉代最高等级规格的丧葬殓服,刘胜金缕玉衣是河北博物院所藏的规格最高、最完整的汉代金缕玉衣实物,展现了汉代玉石金工艺的高超技艺。
展览和收藏情况:刘胜金缕玉衣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外观和特征:刘胜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玉衣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袖筒、手套、裤筒和鞋等六部分。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用途和功能: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以及王侯贵族的特制葬服,用于陪葬皇帝或贵族的灵柩。它是一种珍贵的装饰品,象征着高贵和尊荣。



历史意义和价值:刘胜金缕玉衣是我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展示了汉代的皇家制度和贵族文化,对于研究古代服饰、葬俗和艺术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汉代玉璧。透雕双龙白玉璧,西汉时期玉器,国宝级文物,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墓,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这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高25.9厘米,壁外径13.4厘米,玉质晶莹洁白,两面雕刻细密的谷纹,周缘把棱,壁的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钮,体态丰胰矫健。


自龙尾部腾起对称的双股卷云纹至上端聚作一桃形顶,顶部有一小穿孔,可穿系悬挂.此器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抛光和砂钻法工艺技术,造型生动,构思巧妙,线条流畅,雕环精细,制作精美,为汉代玉壁中一件不可多的的艺术珍品,存世稀少,同类器型的汉代玉璧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鎏金镶嵌龙首形铜辕饰
西汉鎏金镶嵌玛瑙松石龙首形铜辕饰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文物
西汉鎏金镶嵌玛瑙松石龙首形铜辕饰是西汉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鎏金铜承弓器


汉代安车
安车指坐乘之车,常驾四匹马。汉代,不同身份的人乘坐不同装饰的马车,王车的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涂金。这辆马车就是按诸候王所乘之车复原的。




第二展厅



8、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是西汉时期的青铜灯具,设计巧妙,既实用又美观,体现了汉宫宫灯的巅峰之作。
历史意义和价值:长信宫灯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大的青铜灯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还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光亮和华丽。
展览和收藏情况: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博物院,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外观和特征:长信宫灯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神态恬静优雅。主要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装而成。
用途和功能:长信宫灯是一种青铜器,用于照明。作为古代宫廷的照明器具,它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灯具工艺的精湛技艺。


9、西汉错金博山炉: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由炉身、盖、柄及底座组成,通高26厘米。炉身为半圆形,其上部及盖作尖锥状山形,层峦叠嶂,山峦间有人物、走兽出没。炉身下承短柄及喇叭形座。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柄、座错以细丝线,底缘饰金地卷云纹。
历史意义和价值:错金博山炉是西汉时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展示了西汉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并且被认为是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错金博山炉被誉为;史上最豪华的香薰,其精湛的工艺和奢华的装饰彰显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品位。
展览和收藏情况:错金博山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作为国宝级文物得以珍贵地保管和展示在博物馆中。它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收藏家的关注。


文物的外观和特征:错金博山炉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香熏炉,高26厘米,炉身呈豆形,由炉盖、炉盘、炉座三部分组成。炉身闪耀着金色,表面镶嵌着金丝错出的精致纹饰,细节之处堪比发丝,展现出豪华和精美的艺术风格。


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古代熏香用具,造型壮观,宛如多峰之山,整器分为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体现了汉代工匠纯熟圆融的铸造技艺。


用途和功能:错金博山炉作为香熏炉,用于燃烧香料散发香气。它也具备装饰和陈设的功能,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品味。


用途和功能:错金博山炉作为香熏炉,用于燃烧香料散发香气。它也具备装饰和陈设的功能,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品味。


鎏金银乳丁纹铜壶
鎏金银乳钉纹铜壶,刘胜墓出土,高45厘米,口径14.2厘米,腹径28.9厘米。通体鎏金鎏银,器身饰斜方格纹三组,格内嵌绿玻璃,由鎏金鎏银宽带纹隔开,格与格之间的交叉点饰银乳钉,盖竖三云形钮,内填绿琉璃,色彩绚丽,华贵逼人。壶底刻有铭文:“甄氏,大官,五斗五升,今长乐飤(sì)官。”铭文是分两次刻成的,从铭文可知,此壶初为甄氏所有,后一度收归朝廷,再后来转赐给刘胜。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西汉文物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是大约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文物,通高44.2厘米、腹径28.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西汉时期文物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是西汉时期的文物,出土于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石器时代的河北》展览位于博物院南区三楼东侧北厅,展出文物360余件(套)。展览分为“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两部分。
“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3个单元;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为南庄头文化遗址、北福地文化遗址和磁山文化遗址3个单元。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文物
陶面具,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这件陶面具出土于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为夹云母黄福陶质地,人面弯眉细眼,直鼻宽口,微含笑意。用器物口沿及腹部残片切割、减地雕刻而成。







倒靴式支架和直壁平底孟的炊器组合,为磁山文化所独有,在磁山出土的陶器中最具代表性。
磁山遗址出土



磁山遗址出土


《河北商代文明》展览位于博物院南区三楼东侧是南厅,展出文物203余件(套)。
展览分为铜铸文明、中国最早的铁器、木盘水井、先民用陶、厚葬习俗、高超的漆器工艺、原始瓷的出现、最早的平纹绉丝织物、古老的医疗器具、台西先民的房屋建筑和中国最早的实物酒典11个单元。



通高30.8厘米 口径16.2厘米
定州北庄子商代墓地出土
大喇叭口,颈腹较细,圈足较矮,切地下折成直角。纹饰以云雷纹为地,口下饰一周对夔蕉叶纹,其下饰夔纹,腹和足上各饰饕餮纹两组和四条扉棱,圈足上部饰蝉纹一周。 ​​​



商代的一种青铜器形制
瓿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退出历史舞台。瓿(读作“bù”), 酒器,也做礼器使用。饕餮(读作“tāo tiè”)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瓿”是宋代学者的命名,并不是它的本名,本名还有待考证。“瓿”是用来装酒的,相当于小的酒坛子。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退出历史舞台,商前期也没有它的身影,流行时间较短。
该器通体以云雷纹衬地,肩及腹部饰以饕餮纹。器形沉稳、纹饰威严,体现了商代特有的艺术风格,为国家一级文物。



藁城台西出土
此展品为商代的金属器,钺体和内两部分组成,钺体稍偏长,钺直内近方形。
饕餮纹铜钺由钺体和内两部分组成,钺体稍偏长,上窄下宽,弧,刃角向外延展形成两侧向内微弧状,两肩等长,各有一长扁穿。钺直内近方形,设于体端正中,内中部有一圆形孔,体近穿处饰高浮雕饕餮纹。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展览位于博物院南区三楼西侧南、北两厅,展出文物715件(套)。展览分为两个展厅,其中《燕国故事》展厅分燕国故都——燕下都、礼乐之邦、金戈铁马、铁器时代、王者余辉5个单元,全面展示战国时期燕国慷慨悲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10、透雕龙凤纹铜辅首:战国时期的燕国宫门构件,是中国迄今发现战国时期最大的青铜辅首。
外观和特征: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燕国的一件青铜器,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燕下都遗址老姆台。这件铺首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它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形状呈兽面衔环状,怪兽瞪大着眼睛,张着大嘴,嘴角边露出锋利的牙齿。铺首上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造型精致生动,艺术风格严谨。
用途和功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一种用于装饰传统建筑大门的器物。它具有驱邪的寓意,被用于门楣上,以保护建筑和居住者免受邪恶的侵害。
历史意义和价值: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具有国宝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和文化,还为考古学提供了解战国时期建筑的信息。它的精美制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具有浓厚的历史厚重感。
展览和收藏情况: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目前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并被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作为国宝级文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备受关注和研究。



饕餮纹瓦当
战国文物
人们都知道秦砖汉瓦,其实瓦当早在西周中晚期就出现了,而到了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就达到了鼎盛阶段,其中尤以燕、齐、秦三国的瓦当纹饰最有特点。
燕国的饕餮纹饰是非常有趣的,传说中饕餮是龙最小的儿子,非常贪吃,以至于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只剩了一张脸。燕国瓦当的饕餮纹直接吸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风格,是当时最普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嵌绿松石熊羊纹金饰件
长4.9厘米 宽3.8厘米
易县燕下都辛庄头30号墓出土
共六件,形制纹样相同,平面略呈桃形。正面微鼓,上端正中为熊首纹,向下对称雕饰头相背的两羊纹,羊前肢朝外,后肢蜷曲于画面正中,熊的眼、眉、口及长角羊的眼、耳均有镶嵌物,现已多处脱落。背面有一桥形钮,并刻有记重铭文,其一为“二两十一朱”,重38.5克,其二为“二两十八朱”,重43.1克。





陶方壶



八簋
八簋,汉语词语,读音bā guǐ,意思是簋为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或食品用的圆口圈足器皿。
“八簋”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青铜器皿,用于祭祀宴享时盛放黍稷或食品。在古代社会,“九鼎八簋”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中央政权的象征。根据周礼的规定,贵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种类和数量上有严格的规定,其中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卿或士使用三鼎二簋,以此类推。这种制度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法理念和礼治精神。此外,“九鼎八簋”的对称设置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天地、阴阳、方圆等自然法则的理解和追求,是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陶甬钟
云雷纹甬钟,高48.5,宽30。合瓦形腔体较宽阔,甬为上细下粗的管状,旋上有环式干,平舞,高梯形钲,枚、篆间距离适宜,鼓比一般空甬钟稍宽。舞、篆以及鼓的中央均饰有云雷纹。有西周中晚期铜钟遗风,纹饰更简约,造型更规整。钲、枚、篆、鼓等各部分比例合理,造型优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铜编钟
古代礼仪活动重要的打击乐器,每组三枚至数十枚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悬挂,敲击时音高各异。
中山王墓出土


嵌绿松石骆驼纹金牌饰
直径9.1厘米 重169克
圆形,牌面饰三只曲颈昂首的短尾卧驼,原镶嵌绿松石点缀出骆驼的眼睛,现仅存一只绿松石眼。其他凹槽内原有镶嵌物,均已脱失。边缘饰綯纹两周。背面正中有桥形鼻,左侧刻划记重铭文“十两十九朱”,右侧刻“成人□豕”四字。


波曲纹四耳铜鑑
1963年河北怀来北辛堡出土,敛口,宽平沿,沿边有棱,沿下有对称的四耳,耳作兽状半环形。深腹微鼓,平底,矮圈足,腹部有三周突起的络纹,颈、腹部络纹之间饰有三层波曲纹,波曲纹内有变形兽纹。最下一层络纹下饰有蕉叶状波曲纹一周。







铜朱雀衘环杯
西汉时期文物
西汉朱雀衔铜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文物特征尺寸:宽9.5厘米 通高11.2厘米出土地: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通体错金。器形为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之间的兽背上。朱雀昂首翘尾,喙部衔一可自由转动的白玉环,首尾与双翅的羽毛向上卷扬,双足直立于兽背上。兽作葡匐状,昂首张口,四足踏在两侧高足杯的底座上。高足杯作豆形,上为深腹盘,粗把,喇叭形座,杯口与朱雀的腹部两侧相连。朱雀通体饰写意羽纹,杯内外饰错金柿蒂纹,朱雀颈腹与高足杯外表镶嵌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出土时高足杯内尚存有朱红色痕迹,推测是放置化妆品的奁具。


《赵国故事》展厅展出了赵王陵、赵王城的概况及赵国文物,并制作了“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大型动漫影片,生动展示了赵国乱世争雄的强国风采和气魄。




铜马
高15-18厘米、长22.5厘米
邯郸市赵王陵2号墓出土
赵国国王墓的随葬品。一匹为仰首行走状,另两匹为四腿并立,作低首觅食状,马尾均打结。造型简洁、准确,神态生动、逼真,刻划细腻,风格写实,是难得的战国圆雕艺术作品。 ​​​​





蟠螭纹铜簠
一级文物
春秋蟠螭纹铜簠是春秋时期文物。通高17.8厘米,通长31.5厘米,通宽21厘米。盖、身相同,上下扣合。器身呈长方形,直口,斜腹内收,小平底,曲尺形足。盖、身两端腹部各有一兽面鋬纽。盖口沿四周铸有六个兽面纹衔扣。盖的顶部、盖与身的腹部和口沿上均饰蟠螭纹。


彩绘兽形陶盉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战国陶器精品。1958年河北邢台县东董村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高26.5厘米。直口圆唇,直颈,腹部滚圆,下承以三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