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山 显示图片

巴西里约热内卢是我们南极南美之旅的最后一站,里约热内卢在葡萄牙语中意为“一月的河”,简称里约,曾是巴西首都,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东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达636公里。这里的城市标志里约热内卢基督像,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这里曾举办过两次世界杯和一次奥运会,被称之为奇迹之城。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足球场马拉卡纳球场,这里有被称为“地球上最盛大的表演”的桑巴舞大道,活力、敏捷、爆发力和节奏是巴西足球和桑巴舞的灵魂,巴西足球得益于桑巴流行,巴西桑巴得益于足球普及,二者相辅相成,创造了足球王国和桑巴之都,名扬海外,长盛不衰。

在巴西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而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这是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从诞生之日起,休闲和轻松就是这里的主旋律;这是一座有着极美与极恶诱惑的城市,这里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明显,贫民窟中充斥着毒品和暴力。

里约热内卢就是这样的城市。即使和中国远隔重洋,也有大量关于里约热内卢的影像素材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动画片《里约大冒险》的嘉年华精神和色彩绚烂的世界,《上帝之城》那个连“魔鬼看了都要叹息着转身的地方”,都是同一座城市,它太独特,让人过目不忘。

2024年3月5日,我们从伊瓜苏飞到了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下午5点多,飞机在里约热内卢机场降落。


走进机场大厅,迎面就是展现这座城市山形海势风光的巨幅画,雄踞海湾与大西洋之间的面包山,山体陡峭,四壁光滑,孤立于苍茫的天地间;屹立在岸边的科尔科瓦多山,海拔七百余米高的峰顶那巨大的耶稣塑像,是里约热内卢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从机场先到城中的餐馆用过晚餐后,夜幕已经开始降临。大巴车穿过城区,前往酒店的途中,透过车窗玻璃,影影绰绰地看到大片的贫民窟。


我们的酒店,在里约市中央区,拉开窗帘,满眼都是林立的灯光璀璨的时尚建筑。


昨晚入住里约市中央区酒店,附近有皇宫、博物馆、海湾等景点。据说里约治安很乱,导游强调不能独自外出,不能带贵重物品出门,手机和背包都很容易被抢,好像四周都是抢劫犯,防不胜防。在里约仅有一天时间,又是9点才外出,就这么窝在酒店里很不甘心。昨晚约了几个团友,早上6点半在大厅汇合,大家一起出门去看附近的景点。

清晨如约来到大厅,大家小心翼翼地走出酒店,手机都捂在口袋里不敢轻易拿出来。顺着酒店门前的街道往前走,一走到路口,眼前就出现一座宫殿式的华丽穹顶,我还以为是皇宫,后来才知道这是坎德拉里亚教堂,曾是巴西皇室统治时期最恢弘的教堂。


这个路口就是一个宽阔的大广场,四周一排排、一栋栋的高楼,整齐的排列林立。


突然看到一列像高铁的列车,从高楼林立的街道上驶出,这才注意到广场通往街道的道路上都铺有轨道。


只见列车一列接一列,来来往往地在街道上穿行。我们都惊奇地拿出手机拍照,防范意识全没了。


都说巴西人休闲懒散,从这个大清早就穿梭不停的列车看,还是很繁忙的。


不仅是列车,广场上的公交车和小车也不少,但却极少看到行人,还真不需要担心有人会抢劫。看来我们是在里约的天堂,而不是地狱。


穿过广场上的马路,我们转到了坎德拉里亚教堂的正前方。



坎德拉里亚教堂建于1775--1811年,是里约一座重要的罗马天主教堂,建筑充满西班牙殖民时期的特色,据说里面有大量有趣的壁画和雕塑,并且免费参观,可惜我们没有时间。



教堂前的水池旁边有栋楼,楼底层的柱子上都有涂鸦,而且非常有趣。


周围的建筑和雕塑也非常有趣,一个坐着的娃娃就快到三层楼高了,头顶的足球更是到了六楼。



走在建筑前面的地砖上,一股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气息扑面而来。


清晨的空气非常清新,偶尔能看到极少的当地人。


教堂前面像是一个街心公园,我们惬意地一路前行。





这里已经没有现代的高楼,低矮的建筑整齐而有历史感,广场上还有一片片地毯式的草坪。


从坎德拉里亚教堂向前走不远,眼前就出现了一片海湾,这就是美丽的瓜纳巴拉海湾。


1502年1月20日,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发现了瓜纳巴拉湾,误以为这里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随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语译音便是“里约热内卢”。


随后法国也有船队到来,作为他们走私巴西木材的大本营。1555年,法国海军军官Nicolas Durand de Villegaignon带领了600多名战士和殖民者,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欧洲人殖民地。


这个城市后来在1565年3月1日,由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之下成立。他们成功占领了这座城,并将法国人驱逐出境。在16世纪起,葡萄牙人开始在这里建筑城堡,用作防御和抵抗侵略者。


瓜纳巴拉海湾的对面,是一栋栋面海而立的现代楼群。


在靠近海湾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座军营。



军营附近,有站岗巡视的士兵,虽然站姿随意,却不乏威武。


我的团友走到士兵身边提出与他合影,那士兵保持着原来的姿势,竟然像座雕塑。



我们沿着海湾向前行走,眼前的美景让我总是赞叹不已。


见到海湾里散布着一些小岛,岸边有桥直接通向小岛。很想走到岛上看看,可惜时间不够。


这里是巴西的第二大海港,位于巴西国土的东南部,在向北伸入的瓜纳巴拉湾西岸,南临大西洋。


浩如烟海的大西洋,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不时地驶过巨大的海轮。


远处,一条长龙飞架海湾两岸,那是著名的尼特罗伊大桥。这座大桥全长14公里,把里约与对岸的尼特罗伊市连结在一起。





继续沿着瓜纳巴拉湾行走,一座犹如星际战舰的建筑展现在眼前,这个大型悬臂结构的建筑就是面向未来的明日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占地5000㎡,‌由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其建筑造型展现了结构美与形式美的高度协调,‌被比喻为星际战舰,‌既梦幻又充满争议。‌


明日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大型博物馆,‌而且通过现代科技、‌艺术和文化来展现过去、‌现在和未来,‌旨在通过感知和互动的形式回答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游客能够回忆过去并畅想未来。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瞻,明日博物馆展出奥运宣传海报。设计师表示,里约市正在向世界提供一个范例,用明日博物馆这一项目证明如何通过重要干预手段和文化设施营造恢复优质城市空间。


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里约文化,通过建筑探索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博物馆设有5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周边是瓜纳巴拉湾的广场。这栋建筑的特色便是其面向广场一侧长75米、面向大海一边的45米长的悬挑结构,它们使得博物馆从码头向海湾延伸的动态更为明显。


当年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设计蓬皮杜时,只用了一半场地来建艺术中心,而将另一半场地空着作为巴黎的城市广场。在巴西里约,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明日博物馆,同样除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外,还有一个76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创造了一个更具凝聚力的城市空间,反映了社区的更大转变。”


带有大型活动翼的悬挑屋顶和立面结构几乎扩展了整个码头的长度,强调延伸到瓜纳巴拉湾,同时最小化了建筑的宽度。


建筑外围有一个倒影池,用来过滤从海湾抽上来的水,然后从码头的一端放回去,给游客一种博物馆漂浮在水面上的印象。


广场围绕着建筑,沿着码头延伸。建筑面向广场的一侧长75米,面向大海的一侧长45米,这些特点突出了博物馆从码头到海湾的延伸。永久性展览位于楼上,屋顶高10米,可以看到瓜纳巴拉湾的全景。建筑的总高度被限制在18米,这保护了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圣本托修道院湾的视野。


这座建筑以可持续设计为特色,融合了自然能源和光源。来自海湾的水被用来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这个水源也为博物馆周围的倒影池提供水源。博物馆还使用了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以通过调整太阳能电池板来优化全天阳光的角度,并产生太阳能为建筑提供能源。


这座梦幻般的明日博物馆,专注于回答五个关键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我们想要怎样一起生活?



很快我就和两位团友离开了海湾的明日博物馆,沿着来路往回返,想抓紧去看一眼皇宫。


我们又回到了坎德拉里亚这座恢弘的教堂前。


我一边拍照,一边紧追着走在前面的两位团友,据说皇宫就在这些现代建筑的后面。


从一条街道走出来,眼前的景象让我一愣,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葡萄牙殖民时期。


整条街道全是古老的欧式建筑,我不知道那座是皇宫,建筑上是精美雕塑却让我赞叹不已。


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在欧洲,后来传入巴西。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华丽、浮夸,讲究对称、对比和夸张的效果,街道上有很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历史仿佛在这里凝固,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紧闭的大门里曾有过怎样的故事?


这座城市始建于1565年,1763年成为巴西首府。1808年当时葡萄牙贵族及皇室害怕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入侵葡萄牙,逃亡到了里约热内卢。


这里更成为了葡萄牙首都,因此里约热内卢是唯一一个欧洲国家在欧洲以外地区设立首都的城市。


那个时候,对于贵族突然迁徙,城市缺乏建设空间给予贵族居住。结果大量原居民被迫迁离,以留下空间予一众葡萄牙贵族。


1822年,巴西第一任皇帝佩德罗一世宣布巴西独立。1889年君主制被共和国所代替,里约热内卢仍是巴西的首都。也就在这时候,大量非洲人被运来里约热内卢作为奴隶。


在1840年,市内奴隶数目达到22万人。早年里约热内卢人口都是集中于今日商业中心区一带。直到20世纪早期,城市开始急速发展,市中心的重心开始向南和西转移。


这一区内的名胜古迹,很多是在葡萄牙殖民时期建造,其中有用作巴西总督官邸的“皇宫”,另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教堂,如坎德拉里亚教堂、老里约大教堂。


走在里约市中心的大街上,殖民地时期修建的欧式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


气势恢宏的皇宫、庄严肃穆的教堂、雕梁画栋的大剧院……这些古老的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有的被辟为纪念馆或博物馆。


新古典主义风格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随后传入巴西。这种风格追求古典美学的完美和对称,注重细节和比例。在巴西,有好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





清早转了一大圈,回到酒店已经8点多了,赶紧到餐厅用过早餐,踩着点到大厅集合。9点准时离开酒店,大巴车驶入宽阔的大道。街道中间有很宽的绿化带,两边都有8车道,车道旁形状各异的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尽显南美大都市风貌。


道路虽然宽阔,车流却很密集,整座城市充满了活力,


我们很快就驶出繁华的闹市区,街道静了下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消失了。


不一会就到了山脚下,低矮密集的房屋从山坡上不间断的漫延下来,无疑就是贫民窟。


山下的街道与贫民窟连成一片,街道狭窄,低矮破旧。


街头站了一些当地人,一看就是贫民窟的居民。


墙壁上画满了涂鸦,有字母有数字。


此时,透过车窗向远处看,云雾弥漫的科尔科瓦多山顶,两臂展开、形同十字架的耶稣像若隐若现,因此这座山又叫基督山。巨大的耶稣塑像在全市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这是里约的象征之一。


我们的大巴车从山脚下沿着盘山道路向山上开去。


大巴车停在了半山腰的停车场,我们从车上走了下来。


这里是上山顶的入口,需要购票验证,换乘景区的小车上山。


站在停车场的平台,可以看到山下的里约有点薄雾,山和海朦朦胧胧,这就是里约山海交融的优美自然风光,非常独特。




在入口处有个小卖店,笑容满面的店主见到我们这群中国人走过来,大声地用中文唱起了“生日快乐”歌,他浑厚的声音“祝你生日快乐”一遍遍地在入口处唱响,我不禁感叹巴西人的热情奔放。



登上了景区小车,穿过浓密的森林,向着山顶驶去。


在山顶的停车场下车 ,这里有阶梯和电梯到顶端,我是从电梯上走阶梯下。一踏上电梯,就看到迷雾中耶稣展开双臂的背影,显得那么迷离神秘,让人禁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在电梯上,迎面下来一群青春靓丽的巴西女兵,一个个好精神。


上了顶端,迷雾还没有散去,耶稣塑像仍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和圣洁的光环。即使是在背面,塑像下仍有许多人。


当我穿过拥挤的人群,转到耶稣像的正面,终于等到了迷雾散去,清晰地看到了耶稣像的面容。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峰顶,巨大的耶稣雕像高38米,重1200余吨,这座装饰艺术风格的耶稣像,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标志,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并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低头俯视,目光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约热内卢市的美丽全景,像是在呵护山脚下的里约城,又表达着博爱的精神和对独立的赞许。


耶稣像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着的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显得庄重、威严。耶稣基督的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一些云团不时飘浮在山峰之间,使耶稣像若隐若现,使他显得更加神秘圣洁。阳光下,耶酥的倒影便印在了白云上,非常壮观。


在耶稣像基座后面有一个小教堂,教堂门口左右各有一座人物塑像,这是两位为建立耶稣雕像做出贡献的巴西人。左边的是里约大主教塞巴斯蒂昂,为庆祝巴西独立100周年,1921年他提出“在山上建一个地标”,并组织捐款;右边的是巴西工程师希尔瓦科斯卡,他负责监督和建造耶稣像。


在悬崖边上,有猴子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架子上跳来跳去,让这座圣洁的山野趣横生。


里约热内卢景色优美,有着湛蓝的大海,白色的沙滩,碧绿的棕榈,苍翠的群山。因此,这里的人们常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而把他的第七天献给了里约。”确实,里约热内卢拥有着人们幻想中的天堂美景,然而,使她最具特色的,还是这座屹立在高山之巅、巨大无比的救世主耶稣基督雕像。


里约之美首在其山,环抱里约的群山奇峰突兀,蔚为壮观。山上树木四季常青,铺锦叠翠,景色秀美。


面包山和科尔科瓦多山更是各国游客的必到之地。面包山雄踞海湾与大西洋之间,山体陡峭,四壁光滑,高近四百米,远远望去,孤立于苍茫的天地间,巴西人戏称为“甜面包”。


乘坐缆车登上面包山,凭栏远眺,里约市容一览无遗:瓜纳巴拉海湾,白色的游艇和帆船星散点落地停泊在蔚蓝色的水面上;半圆弧状的博塔福戈海滩金沙细浪,海滨大道旁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


科尔科瓦多山高雾多,即使烈日晴空,有时也会突然腾起一团团浓雾,弥漫整个山头,顿成一片迷朦世界,置身其间,顿感飘飘忽忽,如入仙境。大西洋岸边,一栋栋的花园别墅,就是居住在这天堂里的巴西富人们。


站在山顶视野更宽,往东北方向可看到尼特罗伊跨海大桥,那里是瓜纳巴拉湾,1502年葡萄牙探险家发现了它。镜头向右移一点,可以看到海湾对面的尼特罗伊市。尼特罗伊大桥像长虹一样,横空出世。大桥建于1968年,是南美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南侧的海湾很美。


往北看,可以看到马拉卡纳体育场,或称马拉卡纳球场。


马拉卡纳体育场是一座多功能运动场,可容纳20万观众,是为1950年巴西世界杯而建,也是2013年国际足联联合会杯及2014年巴西世界杯比赛场馆,还是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闭幕式体育场,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奥运会与世界杯的球场。


往西看,对面山上立着许多发射塔。往南看,可看到罗德里格环焦和伊帕内玛海滩,罗德里格环焦是伊帕内玛区北部一片与大西洋相连的开阔水域,形状呈心形,被里约人称为“里约的心脏”。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轻艇竟速、划船比赛在这里进行。


从山顶下到入口停车场,登上了我们的大巴。为了满足我们拍贫民窟,大巴停在了山路边上。只见从山顶到山脚,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房屋,这是全南美、全巴西最大最危险的“罗西尼亚贫民窟”。这里居住着大约25人,一部电影《上帝之城》,让人们对它心生恐惧。


贫民窟也蕴含丰富的创造力,很多人在桑巴、涂鸦、足球方面有极高的天赋。贝利、加林查、罗纳尔多、内马尔们都是从贫民窟里走出,成为世界瞩目的球星,他们的故事就是“巴西梦”的缩影。


换上长焦镜头,仔细看看“罗西尼亚”。巴西真奇怪,圣保罗大教堂外面是乞丐、小偷、抢劫犯、毒犯的聚集地,耶稣山下是“罗西尼亚贫民窟”。天堂和地狱同在,毫不掩饰,大大方方给游客看。


这里是电影《里约大冒险》里贫民窟的原型,也是《上帝之城》《无敌浩克》和《速度与激情》的取景地。


里约有632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一住在贫民窟。耶稣基督像就在身边守护着他们,大西洋岸边的富人们是他们的邻居。里约有海滩30多处,总长达200公里,虽然社会分化严重,但海滩却是一个十分平等的地方。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可以在海滩尽情享受惬意的时光。


从科尔科瓦多山上下来,我们的大巴车驶向城区。巴西的宗教以天主教为主,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堂。


主街道上,排列着整齐的现代建筑。


不时能看到一些欧式建筑。


街道上的小车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的午餐是地道的巴西烤肉,巴西向来以热情著称,除了桑巴和足球,还有一样自豪的东西,那就是巴西烤肉。巴西的饮食文化融合了印第安的纯粹、非洲的奔放和葡萄牙的精致。这也造就了巴西人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


犹如数百年之前,厨师用约一米长的大铁签贯穿新鲜牛肉,烤至金黄,在肉香中如沐春风。巴西烤肉的精髓,一方面得益于天然放养的巴西牛新鲜优质;另一方面则是对火候的精准把握。


烤肉以自助餐的形式给我们,出炉后,服务员举着叉满肉块的铁钎来到餐桌前,把冒着热气的烤肉削给我们,或端来烤肉夹到盘子里。


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圆牌,一面是绿色,一面是红色。当翻到绿的一面时,就会有人过来往你盘子里加烤肉,当翻到红的一面就不再加了。看着盘中香气四溢的烤肉,这一刻人间值得。


吃完烤肉后,我们走到路口等车。路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朝着路口的一面枝干被砍去了,朝着店铺的一面却非常茂盛。


这是一家很大的餐厅,只见树干穿过餐厅的屋顶,把屋顶遮挡得严严实实,人们似乎是在大树下用餐。


站在树荫下看向路口,午时的道路上车辆很少。


很快大巴司机把车开了过来,坐在上·行驶的车上看向窗外,路边的房屋上满是涂鸦。



不久我们就到了马拉卡纳球场,这里曾是世界最大的足球场 ,可容纳20万观众。它不仅记录了巴西足球的历史,也记录了球员和巴西球迷的历史;它不仅是巴西球员向往的地方,也是巴西球迷尽情发泄对足球狂热的地方。


球场前面矗立着球王贝利的塑像,1969年11月19日晚,在这里的“里约-圣保罗锦标赛”中,球王贝利踢进了他足球生涯中的第一千个进球。贝利从此和马拉卡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中代表巴西国家队总共在这里踢了22场比赛,共进30个球,成为历史上代表国家队进球数最多的球员。


马拉卡纳球场位于里约市的中心区,从基督山顶可清楚地看到这片诱人的绿地。提到足球,就不由想到著名的马拉卡纳球场,它记载了巴西足球的荣辱与悲欢,缔造了足球史上灿若晨星的名字:迪迪、贝利、加林查、济科、苏格拉底、罗马里奥、罗纳尔多、还有今天的内马尔等。也是在这里球王贝利撒泪告别了他热爱的绿荫场,告别了他魂梦相依的国家队。


我们仅看了外观,遗憾的是未能入内参观足球博物馆,未能欣赏到超级球星脚印台巴西著名球星留下的大脚印。建于2000年的“荣誉走廊”,已经留下90位足球明星的脚印或签字,其中包括贝利、扎加罗、济科、加林查、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拉伊罗马里奥、埃特蒙多、贝贝托等。


离开马拉卡纳球场时,路上的车辆多了起来。


马拉卡纳球场与闻名世界的桑巴舞赛场相距很近,只是我们经过时赛场的大门紧闭。半个月前正是里约的狂欢节,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盛大的表演”就呈现在这里。今年的里约狂欢节,2月9日拉开帷幕,9日和10日晚分别有7支甲级组桑巴舞队伍,在我们行走的这条桑巴舞大道巡游表演,直到18日凌晨,获得前6名的特级组桑巴舞队伍返场进行了一场冠军巡演,狂欢节才圆满的落下帷幕。


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们就可以在里约看到热闹的狂欢节,感受当地的文化,欣赏热情的桑巴舞团精彩表演,实在是太遗憾了。我在墙上看到了当时这里的盛况图片,里约不愧素有“桑巴之都”的美誉。


桑巴是源于巴西巴伊亚的一种舞蹈和音乐类型。它最早源于非洲土著居民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带到巴西,再与流传至当地的其他文化混合,渐渐演变成桑巴。桑巴已被公认为巴西和巴西狂欢节的象征,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桑巴,桑巴是欧洲白人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融合的产物。桑巴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象征之一。


走过桑巴大道,我们来到里约大教堂,这里又被称为天梯教堂,它的风格迥异于同时期欧洲古老典雅教堂。里约大教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顶端呈圆锥形,造型时尚,给人金字塔般印象的钢筋水泥为主要建筑原料的现代建筑。教堂全身高80米,底座直径106米,可容纳2万人。


位于里约热内卢市中心的里约大教堂,始建于1964年,1976年落成使用,是为了纪念圣塞巴斯蒂安而建造的。教堂造型独特,气势恢宏,是里约热内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现代艺术的杰作。


整个框架结构由规则的方框构成,好像天梯,所以又称作天梯造型大教堂。教堂宽敞高大,气势恢弘。


教堂正门前是教皇保罗二世的铜质塑像,左侧是顶端竖立着十字架的钟楼。建筑群庄严肃穆,奇特的造型,在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中显得独树一帜。


大教堂不仅外观高大,里面更是宽敞明亮,带状分布的落地玻璃熠熠生辉,既气派又美丽。进入教堂,会为其高大恢弘的气势所折叹。


教堂顶端是玻璃的巨大的十字架造型棚顶,阳光透过十字架照射进来,使得大厅光线明亮、柔和。十字架的四端连接着彩绘玻璃窗一直垂到地面。



讲礼台上方,悬挂着硕大的木刻的耶稣受难雕像,显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面。背面是至上而下的彩绘玻璃窗,在阳光透视下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给整个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讲礼台的后面是小礼拜堂和忏悔室,四周雕刻有圣母玛利亚怀抱儿时耶稣的雕塑。讲礼台前面是礼拜堂,规模很大,显得空旷开阔。


来到里约教堂,完全可以先放下一切尘事,合上双手,静静地听听钟声,观摩一下教堂墙壁上的壁画,短暂的成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最后再利用离开前的短暂时间拍拍照片,留下关于里约大教堂的记忆。







从天梯教堂我们来到里约的拉帕和圣特雷街区,一走进陈旧狭长的街道,我的眼球就被人行道上长长排列的遮阳帽吸引,若是摆摊售卖,这地摊太独特了。


街道有些破烂,墙上的涂鸦却异常醒目亮眼,一幅比一幅抓人眼球,一幅幅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显示出巴西人热情豪放的性格。





走到街道的尽头,就是被外界称为世界十大神奇阶梯之一的塞勒隆阶梯。因为这条阶梯的创作者乔治塞勒隆是一名来自智利的旅行艺术家,所以被大家亲切的命名为塞勒隆阶梯。


塞勒隆喜欢到各个国家去旅游,一生游历超过50个国家,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当他来到里约的时候,被这座城市吸引住了,最后就决定在里约定居。1990年的一天,塞勒隆突发奇想,用一些他以前收集的废弃瓷砖来美化家门口的阶梯。


没想到效果非常有艺术气息,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创作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看到以后,也觉得非常的有意思,回国后也会把他们认为有意思的废弃瓷砖寄给他。他收到了来自60多个国家,大约2000多片废弃瓷砖。


从1990年开始,到2013年他用了20多年时间,造就了现在这条世界最唯美的彩色阶梯。这条彩色阶梯全长125米,一共有250个台阶,现在也是里约最热门的网红旅游景点。还有许多著名音乐人如U2乐队的“Walk On"MV、Snoop Dogg的音乐视频都曾在此取景录制专辑。



其实这条阶梯原本就是贫民窟里一个非常普通的水泥阶梯,乔治塞勒隆给他赋予了新的生命,60多个国家的废弃瓷砖,把这条阶梯变得文艺起来,充满着传奇的色彩,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彩色的宫殿。


这也吸引了当地人的兴趣,在通往塞勒隆彩色阶梯的路上,他们用涂鸦让这个街道充满着艺术气息。涂鸦充分地反映了巴西人的热情奔放,而且还和彩色阶梯相映成趣。


250级台阶,每个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一块瓷砖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来到彩色阶梯的游客,都会来探究这些瓷砖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寻找着属于自己国家的那块瓷砖。




做为瓷器的发明国,中国元素也是我们这些来到这里的中国游客最想看到的。在这面墙上就有中国元素,眼尖的朋友一眼就找到了。





乔治塞勒隆这位穷困潦倒环游世界的艺术家,他将这件得意之作称为“我对巴西人民的致敬”。有时候那些非常唯美的旅游景点,未必就是用金钱打造出来了,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美。


离开塞勒隆阶梯,我们又登上大巴,一路观赏着里约的市区风貌。



沿着海岸线向南行驶,就见海边屹立着一座纪念碑,地理位置十分抢眼。这是巴西二战纪念碑广场,坐落在巴西里约市中心的海滨广场,占地6850平方米,建于1957年6月,旨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意大利与同盟军一起阵亡的巴西远征军官兵。


纪念碑设在离地3米高的平台上,总高38米。上平台要登26个台阶。纪念碑的形状为Ⅱ,由碑门、无名烈士墓、陆海空三军战士雕像组成。碑门两根柱子高31米,像征着人的两手伸向天空祈祷和平,顶端为一块220平方米的平台。


碑门后为无名战士墓,墓前铭刻着“巴西纪念着她的无名战士”的匾额,墓中央点燃着长明的火炬,这火炬到目前为止整整燃烧了60多年。


提起南美,很多人都误以为这片遥远的土地从未受到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及。实际上,战火曾烧到巴西和阿根廷,而如今,关于巴西的这段历史正封存在里约的二战烈士纪念馆中。


当时美国与巴西关系密切,德国为了阻止巴西与美国交往,在巴西沿岸击沉了20艘巴西商船,于是1944年,巴西以向德国宣战这一决定对此作出回应,并派出了25000名士兵奔赴欧洲战场,加入由美、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合部队。


在意大利战场上对抗德国军队的战争中,巴西军队牺牲了469人。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士的遗骸,除了一具作为巴西烈士的代表由意大利进行保管,另外一具因坠入河中无法找回,其余467具遗骸都已经回到祖国,安眠在里约的二战烈士纪念馆中。



纪念馆由巴西海陆空三军进行轮流维护,部队经常邀请烈士家属和幸存的抗战英雄参加追思会、表彰仪式和宗教弥撒等活动。一直以来崇尚和平的巴西都在淡化战争,但铭记历史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广场里摆放着参战时使用的大炮等重武器。


门前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一群白鹭整齐地站在水池边台上,好像也在向烈士致敬。





从坐落着二战纪念馆的海滨广场启动,我们的大巴驶入长达4公里的海滨大道,海边的人行道似乎与旁边的大海一样,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波纹状的马赛克人行道,由黑色玄武岩和白色石灰石构成,大手笔波纹图案的马赛克展现了巴西精神。富有诱惑力的曲线沿着人行道上下起伏,呈现出多样化,色彩丰富和质感细腻的图案样式。


这种用黑色和白色马赛克铺成的人行道,两种对比最鲜明的颜色,不加任何修饰或者过渡,直截了当地被摆在一起。这就是里约的方式,不欢迎中庸之道,只愿意接受两极的碰撞。


下了大巴,踏过波浪起伏的马赛克人行道,步入海边的沙滩,闻名世界的巴西沙滩足球便展现在眼前。四十多年前,巴西人将他们对足球的热情从绿茵场转移至里约热内卢的海滩。


在细软的沙滩上,传统的足球动作变得不再适用,即兴创作的技术成为了人们踢足球时的主流。巴西人凭借他们出色的身体条件以及闻名世界的创造力开创了这项足球运动的分支:沙滩足球。


在科帕卡巴纳海滩的阳光下,以蓝天和大海作为背景,沙滩足球创造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科帕卡巴纳海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滩之一,位于大西洋沿岸的里约热内卢,靠近瓜纳巴拉湾的入口。这个平均宽度为100米的美丽海滩,海岸沿线长达4.5公里,每天为当地人和游客提供温暖和娱乐。


科帕卡巴纳不仅是一个海滩,而且是里约热内卢的同名区域,就在海滩的另一边,这个区域的面积将近有8公里,大约有16万人住在这里。


走过松软的沙滩,来到海边,眼前是蔚蓝的海水,雪白的浪花。



这里游人络绎不绝,五彩缤纷的阳伞和五颜六色的游泳衣,把沙滩点缀得绚丽多姿,随处可见身材惹火的比基尼女郎也是里约海岸一景。



这里的混血姑娘有着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三种基因,几乎天生就具有了女性美丽的所有必备要素:结实的身材,健康的肤色,浓密的长发,艳美的脸庞,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拥有巴西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她们的美是一种洋溢着活力的快乐的美。